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 » 咸阳武功县旅游景点

咸阳武功县旅游景点

发布时间: 2020-12-17 20:32:16

❶ 武功县有什么好玩的

武功县的旅游景点处于未开发状态,不过也还有些看头,例如,后稷教稼台,武功塔,苏武墓等。主要集中在武功县的武功镇周围。主要景点有后稷教稼台、姜塬古墓、苏武故园、城隍庙、三霄庙等远古遗迹

❷ 陕西武功古城有什么好玩的吗

武功古城坐落在在漆、漠、湋三水汇合之处,武功姜嫄水乡依漆水河而建,旨在将江南风情与关中文化的完美融合,将其打造成反地域特色旅游目的地——“关中第一江南”,也将成为陕西一流的集休闲、观光、体验、养老、养生、博览等于一体的城镇化代表作和城市文化名片。

武功古城共有文物旅游景点20多处,“武功八景”都集中于此,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蕴,促成了武功古城璀璨文明的人文景观。中华农耕文明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教稼台,爱国典范、民族英雄苏武的陵园,风格独特的城隍庙,唐太宗李世民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报本寺,雄伟森严的上阁寺,圣母姜嫄之墓,先周文化的发祥地郑尚坡遗址,雄居关中西部之首的关帝庙,张载讲学处的小华山。还有二水寺、客山庙、康海墓、赵家崖遗址、浒西庄遗址、东桥口、龙王庙、东岳庙等多处文物景点。

武功八景:

姜嫄之墓,位于武功镇南关小华山之巅,墓冢中高、两侧垂如翼,故称“飞凤穴”。姜嫄有邰氏部落之女。上古时代人物,帝喾之妻,周朝祖先后稷的母亲。

教稼台,位于陕西省武功县老城东门外漆水之滨,相传为后稷向人们宣讲稼穑百谷之道的场所,为中国“八大名台”之首。后人为了纪念后稷的历史功绩,而立教稼台。

苏武墓,位于武功城北二里之龙门村,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爱国主义典范,位封“汉典属国”。其主要建筑依次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南北庑廊、苏武大殿、南北祭亭、苏武墓祭台、墓冢。

上阁寺,位于武功县城西塬畔上,为人们历代祭奠姜嫄圣母、始祖后稷所立之祠,楼台高筑,钟声响彻九天。

客山庙,位于县南二里漆水河畔东崖上,传说唐李世民幼时在武功读书,在漆水河摸鱼嬉水,书没入水中,夕阳落而再现,将书晒干。

二水寺,塔位于漆水河与漠峪河道交汇之塬头上,“风水古来佳、水明塔影秀”。塔为七级八面,玲珑清秀,影映漆水与漠峪河水中,可谓独特之景观。

东桥,为古丝绸之路经漆水河之古桥,周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之一,先民以河两岸而居,垂柳成荫,水清见底,鱼族其中。

报本寺塔于武功古城北门外,隋开皇十八年腊月二十二(公元559年1月23日)唐太宗生此别宅,为报母恩,遂舍宅为寺曰:“报本寺”,塔因之而建,唐末毁之,宋代重修。

❸ 武功县有什么好去的旅游景点

后稷教稼台、姜塬古墓、苏武故园、城隍庙、三霄庙等远古遗迹

❹ 武功周边有什么好玩的

武功县的旅游景点处于未开发状态,不过也还有些看头,例如,后稷教稼台,武功塔,苏武墓等。主要集中在武功县的武功镇周围。主要景点有后稷教稼台、姜塬古墓、苏武故园、城隍庙、三霄庙等远古遗迹.

❺ 武功有什么好玩的

武功县著名景点:
后稷教稼园 、苏武墓、台资工业园、 渭水风情园、地热观光等。
后稷教稼园位于杨凌高速公路出口处。教稼园以农耕始祖——后稷设计为主线,以农耕文化为背景营建的具有现代休闲性的观光公园。设计上追求简捷明快,悠久朴实的视觉效果;在设计风格上追求古朴,自然的格调;同时园内还增加了参与性项目,以增强公园的趣味性、娱乐性。
教稼园土台长178米,宽67米,高8米,总面积12000平方米,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其雕像雄伟高大,引人注目。园内有近10亩53种花卉苗木。园内设有农业科技史展馆,分别展示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史和从古至今为农业做出贡献的名人以及他们的成果介绍。
教稼园的夜景也是一道独特的景观。教稼穑区主要色光为黄色,后稷像为白黄色光,台下为紫色光渐变,给人一种上升感;水系区为蓝色光,五谷种植参与区为绿色光。
苏武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47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代有封修,题书、碑、碣殊多。清乾隆巡抚毕沅题碑,同治间(1862-1874)知县陈尔茀等题碣。40年代末尚有围墙、院落、门楣,后被陈,仅存墓冢,高约1.5米。197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遂立标识,确定保护范围,划定墓面积330平方米,设门楣建围墙。1938年,菲律宾华侨成立有“南洋武功苏氏宗亲会”,1993年更名“世界苏氏宗亲会”,1997年,“宗亲会”追本溯源,寻根谒祖,组团回武功拜谒苏氏墓。

❻ 武功县有什么好玩的

武功县著名景点:

后稷教稼园、苏武墓、台资工业园、渭水风情园、地热观光等。

苏武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47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代有封修,题书、碑、碣殊多。清乾隆巡抚毕沅题碑,同治间(1862-1874)知县陈尔茀等题碣。40年代末尚有围墙、院落、门楣,后被陈,仅存墓冢,高约1.5米。197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遂立标识,确定保护范围,划定墓面积330平方米,设门楣建围墙。1938年,菲律宾华侨成立有“南洋武功苏氏宗亲会”,1993年更名“世界苏氏宗亲会”,1997年,“宗亲会”追本溯源,寻根谒祖,组团回武功拜谒苏氏墓。

❼ 武功古城在哪里,有什么好玩的

武功古城坐落在在漆、漠、湋三水汇合之处,武功姜嫄水乡依漆水河专而建,旨在将江南风情与属关中文化的完美融合,将其打造成反地域特色旅游目的地——“关中第一江南”,也将成为陕西一流的集休闲、观光、体验、养老、养生、博览等于一体的城镇化代表作和城市文化名片。
武功古城共有文物旅游景点20多处,“武功八景”都集中于此,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蕴,促成了武功古城璀璨文明的人文景观。中华农耕文明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教稼台,爱国典范、民族英雄苏武的陵园,风格独特的城隍庙,唐太宗李世民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报本寺,雄伟森严的上阁寺,圣母姜嫄之墓,先周文化的发祥地郑尚坡遗址,雄居关中西部之首的关帝庙,张载讲学处的小华山。还有二水寺、客山庙、康海墓、赵家崖遗址、浒西庄遗址、东桥口、龙王庙、东岳庙等多处文物景点。

❽ 武功八景是什么

1、城隍庙
武功城隍庙历史悠久,结构独具明代建筑风格,是一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山门、献殿、正殿、寝殿皆面阔五楹,东、西陪殿均外接九间回廊,正、寝均为单檐歇山顶,外沿斗拱为五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和生起,正殿通脊,檐边、勾头、滴水全为琉璃构件,五彩闪烁,富丽堂皇,两侧歇山饰以琉璃“二龙戏珠”浮雕,珠球滚动,龙体飞跃,呼之欲出,为一般庙宇所罕见,特别是已恢复修建的城隍庙牌楼,通高 12 米 ,宽 11 米 ,全琉璃屋面,堪称关中一绝。
2、苏武墓
苏武墓位于武功镇北门外,龙门村前,幕旷东向,背向风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开发、利用前景远大。
苏武、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 100 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后放逐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牧羊。
3、教稼台
教稼台为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遗迹,历经沧桑,几度兴圮之后,于 1987 年恢复原貌,巍巍屹立在武功故城东门外、漆水之滨,“教稼立台漆水畔”为《武功八景》之一。
4、报本塔
报本塔座落在武功镇北廓,东临漆水,西辅香山,依寺建塔,风景秀丽,为陕西名塔之一,于 1957 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年间,重建楼阁式砖塔,高 39.66 米 ,七级八面,每层辟四门洞,真假相间,变化有序,整个塔势挺拔俊秀。每年春季总会飞来一群胡燕,嬉戏于塔顶周围,人称“胡燕朝塔”,为《武功八景》之一。
5、后稷祠
后稷祠座落在武功镇城内的稷山之巅,俗名上阁祠,始建于汉代,历史悠久,全国闻名。整个建筑布局依山而建,曲折凌空,叠翠参天,松涛阵阵,“上阁钟声闻九天”为《武功八景》之一。
6、小华山
小华山位于武功镇南门外西侧,曾异名“葆贞庵”,据县志记载,此处为宋代理学家张载讲学之“绿野亭”遗址,这里山水明丽,故名曰:“绿野亭”。
小华山地势崎岖,层峦耸翠,古柏森蔚,回栏折槛。近年来,群众集资恢复,修建了“回廊折栏”和“飞檐八卦亭”,且彩绘一新,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旅游之地。
7、姜女原 墓
姜女原 墓位于武功镇南侧小华山上, 1990 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中高,两旁垂供如翼,故称 “飞凤穴”。《史记》载,姜 女原 为帝喾元妃,履巨人之足迹而生后稷——农业始祖——第一周人,母以子贵,世人尊称姜 女原 为圣母。
清代陕西督学使吴大徵篆书“姜 女原 圣母之墓”匾额牌坊已恢复原貌,蔚为壮观。清知县陈尔弗重修陵园围墙,方圆约三十亩之大,树大葱茏,罩尽整个山头,历代铭碑林立其间,远远望去,十分巍峨,“姜 女原 古墓小华山”为《武功八景》之一。
8、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位于武功镇西塬上,洛阳村东,曾树有清乾隆陕西巡抚华沅书“隋炀帝之陵”石碑,陕西省人民政府 1957 年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县志记载:随炀帝杨广,于大业十四年(公元 618 年)被宇文化缢杀于杨州。唐王朝建立后,高祖李渊于武德五年(公元 622 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迁葬炀帝于此,与随文帝杨坚的泰陵构成一脉之穴,遥遥相望。

❾ 武功镇的风景名胜

这些历史名人,在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业绩中,也给家乡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如教稼台、报本寺塔、苏武墓、城隍庙、康海祠堂、隋炀帝陵、绿野亭、唐太宗晒书处、姜嫄墓、后稷祠、杨虎城守城等。
上述名胜古迹,尽在古城周围,远不过五里。
新千年已经通过陕西省关中百强重点发展镇战略,规划镇区景点全面整合,正迈向国家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而努力;东南亚苏氏后裔捐建整修苏武纪念馆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国家文物局批准全国青少年教育重点基地;后稷文化广场、古镇一条街等景点正蓬勃修缮建设中,正积极打造千年古镇旅游项目,同时已经启动开通杨凌—武功一日游。 清代陕西督学使吴大徵篆书“姜嫄圣母之墓”匾额牌坊已恢复原貌,蔚为壮观。清知县陈尔弗重修陵园围墙,方圆约三十亩之大,树大葱茏,罩尽整个山头,历代铭碑林立其间,远远望去,十分巍峨,“姜嫄古墓小华山”为《武功八景》之一。
墓地中高,两旁垂供如翼,故称“飞凤穴”。《史记》载,姜女原为帝喾元妃,履巨人之足迹而生后稷,母以子贵,世人尊称姜嫄为圣母。姜嫄古墓位于武功镇华山之巅,姜嫄生“后稷”名“弃”。
尊称“圣母”,经天纬地,后稷又“树艺五谷”,为农业始祖。姜嫄墓位于武功镇南侧小华山上,1990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武功镇北门外,龙门村前,幕旷东向,背向风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过,依山傍水,环
境优美,风景宜人,开发、利用前景远大。
苏武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后放逐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牧羊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爱国主义典范,位封“汉典属国”。整修一新的苏武故里苏武纪念馆迎接八方宾客。 金仙观位于武功镇的后河之畔,东倚雄浑辽阔的漠漠周原,西视源远流长的涓涓湋河。此观始建年代不详,据传自汉朝以来,金仙观代有兴废和修建,历经战争的洗礼、风雨的剥蚀以及自然灾害,存世的是一组晚清建筑群,山门、献殿、中殿、后殿等,保存较为完整,是武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三山耸立、一水横流,古树浓阴闭日、长川凉风习习,绿树红花满山间,是一处休闲游览之地。山门西向,为空心筒脊、灰布板瓦的硬山式建筑,其上悬一匾“金仙观”,笔走龙蛇、苍劲有力,出自享誉关中的关中革命前辈,原陕西省农业学校校长马伯援先生之手。
据说“封神榜”之后两千年,汉明帝时,聂云霄转世到了武功县的聂村,受灵山老母点化,学道、修仙,后因为聂云霄与班超将军营救汉明帝有功,被汉明帝敕封为“救世金仙”,因此这座庙才叫“金仙观”。金仙观周围还有文督祠、圣母庙和戏楼。

❿ 陕西武功县有什么文物或者景点,[韩坡村具体在武功县的哪个位置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西邻杨凌、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全县共有 8镇4 乡, 262 个自治村, 6 个社区居委会, 41.1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7.4 万人。全县总面积 39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2.5 万亩,人均 1.1 亩,是我省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境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白、壮、蒙古、侗、傣、朝鲜、土家、锡伯、土族等11个少数民族。陇海铁路、 西宝高速公路、 西宝公路中线、北线和 107 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城区东距古城西安 70 公里,咸阳国际机场 50 公里,西距工业重镇宝鸡 80 公里,地势平坦开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王莽新朝天凤二年(15),改为新光县。东汉初,废入眉县。永平八年(65),复置武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废郡设县。五代后晋时,置武功郡,后周改郡为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县名为武亭。元代复名武功县。1958年12月,武功县并入兴平县。1961年9月武功县制恢复。1983年10月,本县由宝鸡市改属咸阳市。

武功县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2.9℃度,极端最高温度42℃,最低温度-9.4℃。全年无霜期221天,年均降水量552.6—663.9毫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呈阶梯跌落,分为一、二、三道塬,由山前洪积扇前缘地带和黄土台原、河漫滩及河谷冲积阶地三种类型构成。耕地中川、塬平地占97%。境内有三条河流,均属渭河水系,水资源可利用量26553.8万立方米,已开发量17169.8万立方米,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亿立方米,已开发量9924万立方米。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于武功,是中国农业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有“关中米粮仓”之称,全县水浇地39.36万亩,占耕地的89.4%,人均1.05亩。农作物58种,果树10种,林木68种,2002年粮食总产18.6万吨,农业总产值3.77亿元。曾先后荣获小麦单产全国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大蒜、辣椒、玉米皮编织也很驰名。

工业主要以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造纸、医药、锅炉、服装等为主,全县共有各类企业1600多户。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西宝北线与中线横贯东西,普乾公路沟通南北。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沙石路,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交织成网,四通八达。通信邮电延伸到乡村,形成以明线短波为主的部分电缆、微波组成的通讯网。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儒学大师张载在县城南关外绿野亭讲学,从学者甚多。明、清时本县书院有多处,有名者绿野、有邰两处,还设有社学、义学15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办县立高等小学堂一所,初等小学堂一所。建国初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11所。到2003年,全县有职业学校2所,高级中学5所,初级中学26所,小学195所。在校学生95994名,是1949年的10倍多,学龄儿童入学率 99.8%,中小学教职工5660人。

建国前县城有一所文化馆,建国后先后建成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剧团、书店等6个县级文化事业单位。全县还有13个乡镇文化站,140个村文化室,250个广播室,59个电影放映队,24个民间自乐班、管乐队。有文化艺术创作组13个,秦腔协会1个,戏校1所,形成了以县文化馆为中心,乡镇文化站为骨干的群众文化活动网。

30年代中期,西北农学院在本县杨凌建成,武功遂成为全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至1990年,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188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561人,初级职称3485人,农民科技人员164人。获国家级(含部、委级)科技成果奖14项,省级成果奖12项,市级成果奖7项,县级成果奖149项。

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建国后,经过40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保健组织。到1990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8个,医务人员876人,与1949年相比,机构增加了28倍,人员增加了125倍,病床由1952年的10余张增加到752张。有副主任医师11人,主治医师92人,乡医及卫生员646人,村卫生室350个。

武功县名胜古迹较多,有丰富的文物宝藏。1988年全县有各类文物点150处,其中古遗址47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10余处,石刻碑碣50多个。报本寺塔、城隍庙、苏武墓等10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到1990年底,全县出土文物共1780余件,珍贵文物有商代的乳丁纹簋、蝉鼎和玉钅戊 ,西周的驹父盨盖、戈祖已尊,战国的信安尹,北宋的金棺银椁,唐代的金碗、鎏金鱼纹银耳杯。

武功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甲午战争后,本县张仲良、焦易堂、李向荣等一批有识之士参加了辛亥革命,成立武功民团。民国六年(1917),又组建了民军。1925年成立了武功地区第一个农民自卫武装组织——硬团。1927年春,共产党员吴德印、马忠孝、姜崇德受党组织派遣,在本县组建了共青团皇甫村特别支部和河道、南可两村的农民协会。同年7月建立了中共皇甫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武功相继建立了3个支部,5个党小组,在城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解放战争时期,武功支队、游击队,开展敌后武装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为武功解放做出了贡献。抗美援朝期间,全县14.6万人在“拥护和平宣言”上签名,246名青年报名参军,捐款66.59亿元(旧币)。半个多世纪来,全县有17340余名青年参军服役,有1300余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

武功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远古时,有“教民稼穑”的农业始祖后稷;汉代有赤心报国、流放北海19年忠贞不屈的中郎将苏武;前秦时,有写出“超今迈古”的织锦回文诗的才女苏蕙;西魏时,有才华出众、改革时弊的苏绰;明代有博学多才的状元康海;清代有关西夫子、海内名儒孙景烈;民国时期,有追随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的焦易堂。2002年,武功籍的专家、教授等高级科技人员有127人;地、师级以上行政干部47人;省级以上劳模34人;考入大专院校学生5100余人,研究生93人,出国留学生26人。

近年来,武功经济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生机勃勃。 1997 年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和“全国农村物价管理”先进县称号, 1999 年通过省、市“普及实验县”评估验收,并获得全省“社会治安模范县”称号; 2000 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 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服务先进县; 2003 年 12 月再获全国 “双拥” 工作“二连冠”和全省“四连冠”。如今,勤劳智慧的武功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 “抓住两大机遇,依托区位优势,实施东扩西连,推进一体两翼,加速四化进程,构建经济强县”的方针,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到 2004 年末,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 16.15 亿元,同比增长 13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3508.4 万元,同口径增长 10.3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058 元,较上年净增 160 元;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 3.88 ‰,全县经济发展,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在人类迈入 21 世纪的辉煌时刻,后稷教稼圣地将会变得更加富饶,更加壮丽!

代家乡
1、代家乡位于县境北部,与乾县接壤,面积36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总人口29020人,耕地43850亩,人均1.56亩。代家是个农业大乡,全乡经济主要以种植、养殖和乡村企业为主。小麦、玉米、油菜一直是主要作物,年产量约2.3万吨,苹果、“二牛”、药材、苗木花卉等也成特色产业。另外鸡、猪、羊存栏分别是20万只,1.2万头、1100尾。全乡现有建材企业8个,加工制造业4个,个体私营业13个。特别是制药、锅炉辅机已成规模,产品远销西北5省区。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1元,财政收入171.4万元。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现有初中1所,小学13所,在校学生6093人。韩坡村下设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43人,耕地面积1865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主导产业以发展“二牛”和繁育小麦良种为主,年人均纯收入1586元。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