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安全与管理课程试卷及答案
❶ 旅游管理有哪些专业
旅游管理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❷ 安全知识
如何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1.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
2.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
3.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4.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如何安全用电?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以下最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
l.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
2.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
3.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4.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以防止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电线的绝缘皮剥落,要及时更换新线或者用绝缘胶布包好。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年龄小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应呼喊成年人相助,不要自己处理,以防触电。
6.不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哪怕安装灯泡等简单的事情,也要先关断电源,并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
如何安全使用电器?
如今,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吹风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地进人了家庭。使用家用电器,除了应该注意安全用电问题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各种家用电器用途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有的比较复杂。一般的家用电器应当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使用,对危险性较大的电器则不要自己独自使用。
2.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3.电吹风机、电饭锅、电熨斗、电暖器等电器在使用中会发出高热,应注意将它们远离纸张、棉布等易燃物品,防止发生火灾;同时,使用时要注意避免烫伤。
4.要避免在潮湿的环境(如浴室)下使用电器,更不能使电器淋湿、受潮,这样不仅会损坏电器,还会发生触电危险。
5.电风扇的扇叶、洗衣机的脱水筒等在工作时是高速旋转的,不能用手或者其他物品去触摸,以防止受伤。
6.遇到雷雨天气,要停止使用电视机,并拔下室外天线插头,防止遭受雷击。
7.电器长期搁置不用,容易受潮、受腐蚀而损坏,重新使用前需要认真检查。
8.购买家用电器时,要选择质量可靠的合格产品。
在居室内活动应怎样注意安全?
在家中居室内活动,还有许多看起来细微的小事值得同学们注意,否则,同样容易发生危险。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防磕碰。目前大多数家庭的居室空间比较狭小,又放置了许多家具等生活用品,所以不应在居室中追逐、打闹,做剧烈的运动和游戏,防止磕碰受伤。
2.防滑、防摔。居室地板比较光滑,要注意防止滑倒受伤;需要登高打扫卫生、取放物品时,要请他人加以保护,注意防止摔伤。
3.防坠落。住楼房,特别是住在楼房高层的,不要将身体探出阳台或者窗外,谨防不慎发生坠楼的危险。
4.防挤压。居室的房门、窗户,家具的柜门、抽屉等在开关时容易掩手、也应当处处小心。
5.防火灾。居室内的易燃品很多,例如木制家具、被褥窗帘、书籍等等,因此要注意防火。不要在居室内随便玩火,更不能在居室内燃放爆竹。
6.防意外防害。改锥、刀、剪等锋利、尖锐的工具,图钉、大头针等文具,用后应妥善存放起来,不能随意放在床上、椅子上,防止有人受到意外伤害。
烫伤了怎么办?
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l.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2.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3.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4.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受了外伤怎么办?
受了外伤,比较严重的,需要送医院诊治。比较轻微的,可以按照下述方法来处理:
1.出现伤口并且出血的,需要清洗伤口并擦涂消毒、消炎的外用药,如消炎粉、红药水、创可贴等。此外还要注意:保持伤口局部的温暖干燥;可多吃鸡蛋、瘦肉、豆类、乳类等蛋白质含量多的食品;适当服用维生素C或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合理换药,保持清洁。这样做,有利于伤口的痊愈。
2.肌肉、关节、韧带等扭伤的,不能立即按摩或热敷,以免加重皮下出血,加剧肿胀。应当立即停止活动,使受伤部位充分休息,并且冷敷或用冷水浸泡。待24小时至48小时以后,皮下出血停止再改用热敷,以促进消散瘀血,消除肿胀。
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在每天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课间活动能够起到放松、调节和适当休息的作用。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l.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2.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3.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4.活动要注意安全,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游戏时如何保证安全?
游戏是同学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游戏中也要树立安全观念:
1.要注意选择安全的场所。要远离公路、铁路、建筑工地、工厂的生产区;不要进人枯井、地窖,防空设施;要避开变压器、高压电线;不要攀爬水塔、电杆、屋顶、高墙;不要靠近深湖(潭、河、坑)、水井、粪坑、沼气池等。这些地方非常容易发生危险,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伤亡事故。
2.要选择安全的游戏来做。不要做危险性强的游戏,不要模仿电影、电视中的危险镜头,例如扒乘车辆、攀爬高的建筑物、用刀棍等互相打斗、用砖石等互相投掷、点燃树枝废纸等。这样做的危险性很大,容易造成预料不到的恶果。
3.游戏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游戏的时间不能太久。这样容易过度疲劳,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最好不要在夜晚游戏,天黑视线不好,人的反应能力也降低了。容易发生危险。
上体育课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体育课在中小学阶段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重要课程。体育课上的训练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安全上要注意的事项也因训练的内容、使用的器械不同而有所区别。
1.短跑等项目要按照规定的跑道进行,不能串跑道。这不仅仅是竞赛的要求,也是安全的保障。特别是快到终点冲刺时,更要遵守规则,因为这时人身体的冲力很大,精力又集中在竞技之中,思想上毫无戒备,一旦相互绊倒,就可能严重受伤。
2.跳远时,必须严格按老师的指导助跑、起跳。起跳前前脚要踏中木制的起跳板,起跳后要落入沙坑之中。这不仅是跳远训练的技术要领,也是保护身体安全的必要措施。
3.在进行投掷训练时,如投手榴弹、铅球、铁饼、标枪等,一定要按老师的口令进行,令行禁止,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些体育器材有的坚硬沉重,有的前端装有尖利的金属头,如果擅自行事,就有可能击中他人或者自己被击中,造成受伤,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4.在进行单、双杠和跳高训练时,器械下面必须准备好厚度符合要求的垫子,如果直接跳到坚硬的地面上,会伤及腿部关节或后脑。做单、双杠动作时,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双手握杠时不打滑,避免从杠上摔下来,使身体受伤。
5.在做跳马、跳箱等跨跃训练时,器械前要有跳板,器械后要有保护垫,同时要有老师和同学在器械旁站立保护。
6.前后滚翻、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垫上运动的项目,做动作时要严肃认真,不能打闹,以免发生扭伤。
7.参加篮球、足球等项目的训练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也不要在争抢中蛮干而伤及他人。在这些争抢激烈的运动中,自觉遵守竞赛规则对于安全是很重要的。
参加运动会要注意什么?
手脚冻僵了应该怎么办?
在寒冷的冬季外出活动,常常冻得手脚发僵。手脚冻僵了,千万不要在炉火上烤或者在热水中浸泡,那样会形成冻疮甚至溃烂。那么正确的方法应该怎样呢?
1.应该回到温暖的环境中去,使冻僵部位的温度慢慢回升。
2.如果在野外,应当设法用大衣等将手脚包裹起来,还可以互相借助体温使冻僵的手脚暖和过来。
3.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手搓,通过摩擦增加温度,促进自身的血液循环,以恢复正常。
被蛇咬伤了怎么办?
毒蛇有毒牙和毒腺,头部大多为三角形,颈部较细,尾部较短粗,色斑较鲜艳,牙齿较长。被毒蛇咬伤的,一般可在患处发现有2—4个大而深的牙痕,局部疼痛。
被无毒蛇咬伤的,一般有两排“八”字形牙痕。小而浅,排列整齐,伤处无明显疼痛。对一时无法确定的,则应按毒蛇咬伤处理。
1.立即就地自救或互救,千万不要惊慌、奔跑,那样会加快毒素的吸收和扩散。
2.立即用皮带、布带、手帕、绳索等物在距离伤口3-5厘米的地方缚扎,以减缓毒素扩散速度。每隔20分种需放松2-3分钟,以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3.用清水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或高锰酸钾液冲洗更好。此时,如果发现有毒牙残留必须拔出。
4.冲洗伤口后,用消过毒或清洁的刀片,连结两毒牙痕为中心做“十”字形切口,切口不宜太深,只要切至皮下能使毒液排出即可。
5.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拔火罐或者吸乳器反复抽吸伤口,将毒液吸出。紧急时也可用嘴吸,但是吸的人必须口腔无破溃,吐出毒液后要充分漱口。吸完后,要将伤口温敷,以利毒液继续流出。
6.可点燃火柴,烧灼伤口,破坏蛇毒。
7.尽快食用各类蛇药,咬伤24小时后再用药无效。同时可用温开水或唾液将药片调成糊状,涂在伤口周围的2厘米处,伤口上不要包扎。
8.经处理后,要立即送附近医院。
被狗咬伤了怎么办?
被狗咬伤对人的危害较大,因为狗的牙齿生长着各种病菌和病毒,很容易通过伤口侵入人体,引发疾病,甚至造成伤风致人死亡。如果是被疯狗咬伤,还会由狂犬病毒引发狂犬病,狂犬病致人死亡率非常高。所以,被狗咬伤决不能轻视,必须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1.一般情况下很难区别是否被疯狗咬伤,所以一旦被狗咬伤,都应按疯狗咬伤处理。
2.被狗咬伤后,要立即处理伤口,首先在伤口上方扎止血带(可用手帕、绳索等代用),防止或减少病毒随血液流入全身。
3.迅速用洁净的水或肥皂水对伤口进行流水清洗,彻底清洁伤口。对伤口不要包扎。
4.迅速送往医院进行诊治,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病疫苗和破伤风抗毒素。
骨折了怎么办?
骨折,指人体的骨骼部分或者完全断裂,大多数骨折是因受到强力的冲击造成的。发生骨折后,骨折部位有疼痛感,并伴有肿胀、瘀血和变形,人的活动受到限制,无法负重,严重的还会出现出血、休克、感染、内脏损伤等。发生骨折应当怎样进行应急处理呢?
1.使患者平卧,不要盲目搬动患者,更不能对受伤部位进行拉拽、按摩。
2.检查受伤部位,及时就地取材选用树枝、木板、木棍等,对受伤部位进行固定,防止伤情加重。
3.没有用于固定的物品时,对受伤的上肢可以用手帕、布条等悬吊并固定在其胸前,下肢可以与未受伤的另一下肢捆绑固定在一起。
4.开放性骨折(即骨折处皮肢或粘膜破裂,骨头外露),要注意保持伤处清洁,防止感染。
5.做完应急处理后,立即送往医院救治,要注意运送途中不可碰撞受伤部位。避免人为加重伤情。
流血不止怎么办?
同学们在玩耍时碰伤了身体,往往会流血不止,特别是鼻子最容易出血。出现了这些情况,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1.四肢或手指出血,应该马上用一块干净的纱布或较宽的干净布条将伤口紧紧地包扎住,如有条件,最好洒一些云南白药在伤口上再包扎。
2.如果是鼻子出血,可以把头抑起,用手指紧压住出血一侧的鼻根部,一直到不出血为止。如果有干净棉球,可以把棉球塞进鼻孔里压迫止血。另外,可以用冷水浇在后脑部,这样会使血管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交通安全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其中的“行”,要涉及交通问题。同学们平日里上学、放学,节假日外出、旅游,除了步行以外,还要骑自行车、乘公共汽(电)车,路程更远的,要乘火车、乘船。所以,交通安全问题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要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确保交通安全。
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同学们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正是一天中道路交通最拥挤的时候,人多车辆多,必须十分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最好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结伴外出时,不要相互追逐、打闹、嬉戏;行走时要专心,注意周围情况,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他事情。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在雾、雨、雪天,最好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以便于机动车司机尽早发现目标,提前采取安全措施。在一些城市中,小学生外出均头戴小黄帽,集体活动时还手持“让”字牌,也是为了使机动车及时发现、避让,这种做法应当提倡。
横穿马路应该注意什么?
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应特别注意安全。
l.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
2.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3.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4.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
5.不要突然横穿马路,特别是马路对面有熟人、朋友呼唤,或者自己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进站,千万不能贸然行事,以免发生意外。
骑自行车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骑自行车外出比起走路,不安全的因素增加了,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下:
1.要经常检修自行车,保持车况完好。车闸、车铃是否灵敏、正常,尤其重要。
2.自行车的车型大小要合适,不要骑儿童玩具车上街。也不要人小骑大型车。
3.不要在马路上学骑自行车;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要骑自行车上街。
4.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不逆行;转弯时不抢行猛拐,要提前减慢速度,看清四周情况,以明确的手势示意后再转弯。
5.经过交叉路口,要减速慢行、注意来往的行人、车辆;不闯红灯,遇到红灯要停车等候,待绿灯亮了再继续前行。
6.骑车时不要双手撒把,不多人并骑,不互相攀扶,不互相追逐、打闹。
7.骑车时不攀扶机动车辆,不载过重的东西,不骑车带人,不在骑车时戴耳机听广播。
8.学习、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知识。
在雨雪天气骑自行车怎样注意安全?
在雨雪天气里骑自行车,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骑车途中遇雨,不要为了免遭雨淋而埋头猛骑。
2.雨天骑车,最好穿雨衣、雨披,不要一手持伞,一手扶把骑行。
3.雪天骑车,自行车轮胎不要充气太足,这样可以增加与地面摩擦,不易滑倒。
4.雪天骑车,应与前面的车辆、行人保持较大的距离。
5.雪天骑车、要选择无冰冻、雪层浅的平坦路面,不要猛捏车闸,不急拐弯,拐弯的角度也应尽量大些。
6.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骑车要精力更加集中,随时准备应付突发情况,骑行的速度要比正常天气时慢些才好。
乘坐机动车应该注意什么?
汽车、电车等机动车,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为保证乘坐安全,应注意以下各点:
1.乘坐公共汽(电)车,要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上下车均应等车停稳以后,先下后上,不要争抢。
2.不要把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带入车内。
3.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手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
4.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
5.乘坐小轿车、微型客车时,在前排乘坐时应系好安全带。
6.尽量避免乘坐卡车、拖拉机;必须乘坐时,千万不要站立在后车厢里或坐在车厢板上。
7.不要在机动车道上招呼出租汽车。
消防安全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如果使用不当或者管理不好,就会发生火灾,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建设发展造成巨大损失。消防安全十分重要,消防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火灾的预防;二是灭火。对此,同学们都应该有所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知识。
预防火灾应该注意什么?
预防火灾的措施很多,同学们首先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l.不玩火。有的同学对火感到新奇,常常背着家长和老师做玩火的游戏,这是十分危险的。玩火时,一旦火势蔓延或者留下未熄灭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
2.不吸烟。吸烟危害身体健康,又容易诱发火灾,要遵守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吸烟。
3.爱护消防设施。为了预防火灾,防止火灾事故,居民楼、公共场所都设置了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沙箱等消防设施,还留有供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的安全通道,要自觉爱护消防设施,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
在家中如何注意防火?
家庭中的火灾常由用火不慎和使用电器不当引起,同学们要注意:
l.使用火炉取暖,火炉的安置应与易燃的木质家具等保持安全距离,在农村,则要远离柴草。
2.烘烤衣物要有人看管,人不能长时间离开。
3.火炉旁不要存放易燃物品。
4.生火时,不要使用煤油、汽油助燃,以防猛烈燃烧发生火灾。
5.掏出的未熄灭的炉灰、煤渣要倒在安全的地方,以防引起别的物体燃烧起火。
6.使用家用电器要符合安全要求,不乱拆卸,以免造成安全性能下降,引发火灾。
7.使用发热的电器(如电熨斗)要小心,不可使其引燃易燃物品。
8.电器使用完毕或人离开时,要及时关闭电源,以防电器过热而发生危险。
9.使用煤气器具要防止煤气泄露,使用完毕应关闭气源。
10.煤气罐应远离火源使用;要定期检查,确保煤气设施及用具完好。
发生火灾应如何报警?
如果发现火灾发生,最重要的是报警,这样才能及时扑救,控制火势,减轻火灾造成损失。
1.火警电话的号码是119。这个号码应当牢记,在全国任何地区,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火警的电话号码都是一样的。
2.发现火灾,可以打电话直接报警。家中没有电话的,要尽快使用邻居、电话亭或者附近单位的电话报警。
3.报火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单位或地点,讲清所处的区(县)、街道、胡同、门牌号码或乡村地址,还要讲清是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样。
4.报警以后,最好安排人员到附近的路口等候消防车,指引通往火场的道路。
5.不能随意拨打火警电话,假报火警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
6.在没有电话的情况下,应大声呼喊或采取其他方法引起邻居、行人注意,协助灭火或报警。
对轻微的火情怎样紧急应付?
形成火灾的,应及时报警。对突然发生的比较轻微的火情,同学们也应掌握简便易行的,应付紧急情况的方法。
1.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木头、纸张、棉布等起火,可以直接用水扑灭。
2.用土、沙子、浸湿的棉被或毛毯等迅速覆盖在起火处,可以有效地灭火。
3.用扫帚、拖把等扑打,也能扑灭小火。
4.油类、酒精等起火,不可用水去扑救,可用沙土或浸湿的棉被迅速覆盖。
5.煤气起火,可用湿毛巾盖住火点,迅速切断气源。
6.电器起火,不可用水扑救,也不可用潮湿的物品捂盖。水是导体,这样做会发生触电。正确的方法是首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
7.有条件的,还可以学习一些简易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遭遇火灾如何正确脱险?
遭遇火灾,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自救逃生,减少人身伤亡损失:
l.一旦身受火灾危胁,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地确定自己所处位置,根据周围的烟、火光、温度等分析判断火势,不要盲目采取行动。
2.身处平房的,如果门的周围火势不大,应迅速离开火场。反之,则必须另行选择出口脱身(如从窗口跳出),或者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水淋湿衣服、用温湿的棉被包住头部和上身等)以后再离开火场。
3.身处楼房的,发现火情不要盲目打开门窗,否则有可能引火入室。
4.身处楼房的,不要盲目乱跑、更不要跳楼逃生,这样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可以躲到居室里或者阳台上。紧闭门窗,隔断火路,等待救援。有条件的,可以不断向门窗上浇水降温,以延缓火势蔓延。
5.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
6.因火势太猛,必须从楼房内逃生的,可以从二层处跳下,但要选择不坚硬的地面,同时应从楼上先扔下被褥等增加地面的缓冲,然后再顺窗滑下,要尽量缩小下落高度,做到双脚先落地。
7.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将绳索(也可用床单等撕开连接起来)一头系在窗框上,然后顺绳索滑落到地面。
8.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9.如身上衣物着火,可以迅速脱掉衣物,或者就地滚动,以身体压灭火焰,还可以跳进附近的水池、小河中,将身上的火熄灭,总之要尽量减少身体烧伤面积,减轻烧伤程度。
10.火灾发生时,常会产生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气体,所以要预防烟毒,应尽量选择上风处停留或以湿的毛巾或口罩保护口、鼻及眼睛,避免有毒有害烟气侵害。
社会生活安全
中小学生虽然年龄尚小,但已经不同程度地接触了社会。目前社会治安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社会上还存在违法犯罪现象,中小学生遭到不法分子侵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中小学生很有必要学会正确认识遇到的人和事,明辨是非,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预防各种侵害的警惕性,消除对危险的麻痹和侥幸心理。同时也要树立自我防范意识,掌握一定的安全防范方法,增强自身的防范能力,使自己在遇到异常情况时,能够冷静、机智、勇敢地去应付。
受到不法分子侵害如何报警?
中小学生受到违法犯罪分子的直接威胁和侵害,仅凭同学们自身的力量很难防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公安部门报告。
1.匪警电话的号码是110。这个号码应当牢记,以便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拨打。
2.拨打110电话,要简明、准确地向公安部门报告案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当事人、案情等内容
❸ 河南黄丝带:研学旅行——行走的教育!相关内容是什么怎么实施
研学旅行
河南黄丝带新媒体记者付佳佳报道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为什么要大力推行研学旅行?在推动研学旅行的同时怎样保证安全?如何避免“只学不旅”或“只旅不学”?怎样才能更好发挥研学旅行的实效?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和河南黄丝带新媒体记者专访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家、校长及相关从业人员。
访谈嘉宾:
张志勇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邓 睿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王晓燕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
林卫民 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
赵 蔚 北京启行青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杨天峰河南省黄丝带社会帮教志愿者服务中心主任
胡永杰河南省中牟县姚家镇初级中学校长
李金淼济南市沐春风公益助学服务中心主任
贾永安 河南省青年创业就业导师团研学旅行特级导师
1、为什么要大力推行研学旅行?
记者:当前,许多地区和学校为了规避安全风险,不敢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这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瓶颈。为什么要提倡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活动和一般的旅游活动有什么不同?
孙云晓:与一般的旅游活动不同,研学旅行是一种学生集体活动,也是教育活动。《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毫无疑问,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我从事青少年教育与研究40多年,特别是关注和研究夏令营活动20多年,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该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体验性,二是群体性,两者缺一不可。所谓体验性是说,青少年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们需要亲身参加许多亲近社会与自然的实践活动,父母和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成长,更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所谓群体性是说,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离不开群体性交往,再好的父母和老师都无法代替伙伴的作用。显然,良好的研学旅行活动充分体现了体验性和群体性,因而特别受欢迎。
张志勇: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今时代孩子们欠缺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仅有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教育。当前,无论从教育系统,还是从社会系统看,支撑和保障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日益成熟。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承载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
赵蔚: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可以促进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使得学生的学习实现“知行合一”,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再只是书上的一句教育名言。研学旅行可以借助教育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此外,研学旅行致力于学生的自我认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以实际的生活和社区问题为脚本进行专业化的课程研发,其本质上将有利于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建立。
2、丰富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如何设计?
记者:顾名思义,研学旅行应是“研”和“行”的结合。如何防止研学旅行中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赵蔚:“研学旅行”需要极力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要统筹好,在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安排上要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这种高要求就需要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在内容上实现很好的衔接和互补,在教学形式上实现更多的拓展和创新,包括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等多种类型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相应教学方式上的跟进、更新。
王晓燕: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应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的系统性设计,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要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同时还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内容,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增强研学旅行计划的适切性。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还需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安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意见》提出,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记者: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什么不同?
林卫民: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课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没有明显的有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是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的准备。首先,学生需审视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的状况,没有前奏的知识,是难以很快进入“研学旅行”学习状态的;二是在教学中寻找“关键事件”,关注关键事件可以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很精彩、有艺术感并能够增加学生的新观念;三是教师要提高教育水平。教师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能够让学生总是处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让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充分激发。
记者:怎样建立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邓睿:研学旅行是一门在路上的课堂,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提高研学旅行质量的根本保证。重庆市是教育部批准的研学旅行实验区,也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实验区。按照《意见》提出的“立意高远、目的明确”的要求,我们对我市研制的“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即,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家乡、祖国、世界三个层面,构建了“行走家乡”的研学旅行课程、“揽胜祖国”的研学旅行课程、“阅读世界”的交流学习课程,引导学生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增进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全面助推核心素养培育落地实施。
3、安全怎么抓经费怎么筹?
记者:“安全”是悬在教育工作者头上的一把利剑,也是保障研学旅行活动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怎样才能在研学旅行中确保学生安全?
孙云晓:安全性原则,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原则。《意见》提出,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意见》随后还提出了要建立安全责任体系,详细提出具体要求,如各地要制订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学校落实安全责任,审核学校报送的活动方案(含保单信息)和应急预案。学校要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负责确认出行师生购买意外险,必须投保校方责任险,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与委托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安全责任。旅游部门负责审核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的准入条件和服务标准。交通部门负责督促有关运输企业检查学生出行的车、船等交通工具。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加强对研学旅行涉及的住宿、餐饮等公共经营场所的安全监督,依法查处运送学生车辆的交通违法行为。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指导保险行业提供并优化校方责任险、旅行社责任险等相关产品。
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我们还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重大措施。具体来说,一是法制化,即制定关于学生意外伤害处理的明确而严密的法律。建议将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学生意外伤害处理办法》进一步修改完善,经过合法程序上升为法律。二是专业化,即经过科学专业的训练,为每所学校培训几名安全指导人员,把意外事故降低到最低水平。三是保障化,即政府出资为每个学生上意外伤害保险,并且成立相关机构负责运行。
记者:研学旅行的经费从哪里来?怎样减轻家长的负担?
王晓燕:在经费保障上,要坚持公益性原则。《意见》提出了“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为此,健全经费筹措机制也非常重要。各地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筹措研学旅行经费,探索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在这方面,可参考一些比较成熟的国际经验。比如日本,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不仅设定了中小学生修学旅行的总价格标准,很多地方政府还明确了收费上限。只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才能确保研学旅行可持续、常态化发展。
4、安全适宜的研学旅行基地怎么建?
记者:选择合适的研学旅行场所,有利于减少风险,顺利实现活动目标。怎样才能建设安全适宜的研学旅行基地?
孙云晓:我在阅读迪士尼总裁艾斯纳回忆夏令营生活一书的时候发现,他的青少年时代连续9年的暑假,都是在同一个夏令营进行营地生活体验或者服务,并且说这些锻炼给了他成就一生事业的本领。据悉,他在该营地居然可以看到80年前他爷爷在此活动的记录。大家可以设想,一个什么样的营地可以吸引人连续9个暑假在此生活与磨练?这不就是一个神奇的营地吗?我也到上海的东方绿洲参观过,那可能是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营地。我想,在中国的各个省会城市和较大的城市,都需要建设一个富有魅力的营地。
王晓燕:研学旅行内涵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场所(基地)的选择。根据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育人目标,在载体的建设与选择上,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广阔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工矿企业和知名院校、博物馆和科技馆等场所,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让学生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了解国情的载体。另一方面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要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研学旅行基地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积极开展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尽快建立研学旅行基地的准入标准、营运规程和评价体系,发布研学旅行的相关信息和经验介绍,使全国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邓睿:遵循研学旅行层次性、多样性、走研性特点,我们进行了互联互通的“软性”设计,利用各种真实的资源,创建具有重庆特色的“乡情、市情研学旅行实践课堂”“中国国情研学旅行联盟基地”“国际研学旅行考察项目”三位一体研学旅行柔性综合基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优质资源,开展“研学旅行+”的活动,让学生行走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和大自然风光中,对真实的工厂、农场、商业、公民活动、人文环境、自然景观进行探究学习,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研学旅行教育需求。
5、涉及面广的研学旅行怎么管?
记者:研学旅行涉及的方面多、部门多,如果协调不到位,很多活动难于广泛开展。怎样加强研学旅行的统筹与管理?
王晓燕:带领大批学生走出校园研学旅行,仅仅依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交通、旅游、食品药品监管、文化、财政、公安等相关部门方方面面的配合。《意见》提出“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协调小组,办事机构可设在地方校外教育联系会议办公室”,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实际运营中,一方面要注意统筹协调,组织有序。要做好对研学旅行工作的整体设计,统筹规划,结合本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工作方案,将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切实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另一方面要注意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制定开展研学旅行的工作规程,明确活动目的与计划、活动管理和人员配备、时间安排、出行线路、收费标准等,务必要与活动各方和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及相关协同机构的责任权利,以规范的管理、清晰的责任确保研学旅行的顺利实施。
邓睿:为保障研学旅行顺利开展,提高研学旅行的实效性,重庆对由教育部门牵头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进行了层层分解,制定了定期检查、加强督查督办的制度,加强了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
为促进研学旅行管理,重庆创建了研学旅行信息管理平台。平台主要设置学校需求、学生管理、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过程监控、保障体系、安全与应急处理、课程评估、服务机构及合作资源管理等10个系统,通过动态实时的信息,通过协作、整合重庆、国内、国际研学旅行教育课程资源、服务机构等,实现研学旅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有效管理。
与此同时,重庆市创建了研学旅行家校联动模式,充分利用家庭旅行多样性、灵活性、简易性等特点,让研学旅行走进家庭,探索以家庭旅行为载体、以学校管理为主导的研学旅行模式。探索重庆研学旅行家校联动的管理机制,研究重庆研学旅行家校联动的实施策略,编制重庆家庭研学旅行指导手册等。让家庭研学旅行与学校研学旅行有机结合、互补共进,让研学旅行不仅引导学生成长,还能成为提高市民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成为重庆教育的一大亮点。
张志勇:要努力健全研学旅行组织实施和管理体系,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加强部门统筹机制、安全责任机制、经费统筹机制、组织实施机制、课程教学机制和引导宣传机制。同时,各地要把研学旅行实施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中小学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科学评价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成效,并逐步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分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6、研学旅行具体形式有哪些?
记者:可以这样说,研学旅行当前是最响亮的,也是提得最多的词语了,各单位都有自己的做法,那么,具体都有哪些具体形式呢?
杨天峰:具体活动内容主要是通过组织大中学生、社区青少年深入社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内容丰富、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年学生了解群众,认识社会,接受教育,磨练意志。(一)开展大学生“公益星期天”社会实践活动。(二)开展中学生“四个一”“公益星期天”社会实践活动。(三)开展小学生“公益星期天”爱国主义励志教育活动。(四)开展社区青少年“公益星期天”法制体验活动。活动方式为:(一)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基层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得出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可广泛开展教育帮扶、社会调查、社会观察等活动。(二)重点发挥大中专学生志愿者的知识技能优势,组织他们在前期必要调研联系的基础上,选择服务地,举办远程信息服务、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传播推广现代化实用技术。(三)重点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调研社会、国情,励志教育、爱国教育的调查问卷社会实践活动。(四)组织中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大课堂,广泛开展以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参加一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回报父母、长辈做一件实事,学习一项生产生活技能或自理自护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五)“红色的丰碑”参观寻访活动。通过组织中学生参观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瞻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组织“红色公益星期天”、“革命圣地行”等活动,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六)“奋进的祖国”考察体验活动。通过组织中学生参观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参观高等学府,体验党的十八大以来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进一步激发中学生成才报国的理想和热情。(七)“和谐的家园”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中学生就近就便,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宣传、交通维护、景区讲解、尊长敬老、助残帮困、清洁环境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中学生为父母、长辈做饭、洗衣、整理家务,引导中学生从自身做起,奉献社会,服务他人,弘扬社会新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八)“强健的体魄”国防体验活动。体验军旅,在绿野军营中蜕变成长,让青春携梦想展翅翱翔.两年以来,我们始终以“e路伴你行 点亮青春梦”为主题,积极组织大中小学校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受锻炼、长才干、做贡献。
7、为什么研学旅行会受到学生及父母的特别欢迎?
记者:研学旅行为什么会受到学生及父母的特别欢迎?这个问题请胡校长来分享一下。
胡永杰:中国很多地区不敢组织学生开展野外活动,这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瓶颈,或者说是一个顽疾。其原因也很清楚,担心发生意外事故,学校怕打官司、负不起责任等。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等11部门推出“研学旅行”可谓雪中送炭。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该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体验性,二是群体性,两者缺一不可。体验性是指,青少年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们需要亲身参加许多亲近社会与自然的实践活动,父母和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成长,就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群体性是指,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离不开群体性交往,再好的父母和老师都无法代替伙伴的作用。美国每年约600万青少年参加夏、冬令营活动,关于第一收获,调查结果几乎都是“交到了新朋友”。显然,良好的研学旅行活动充分体现了体验性和群体性,因而受到特别的欢迎。
8、怎么让研学旅行中教育和旅游能够深入协同,有机结合?
记者:我们平常讲读学,实际上的学术名词是研学旅行,教育和旅游的跨界旅行。但是我们经常被批评学而不游,想请教各位专家怎么让研学旅行中教育和旅游能够深入协同,有机结合?
李金淼:我们说旅游跟我们教育的研学旅行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我们要清楚地看到旅游和旅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从旅游的游和旅行的行,概念上讲,也就是从行为意义上来看,旅游的游是在行动中游乐、玩耍,侧重这个行动意义。我们的行,它侧重在学生有针对性的体验。从行为意义的功能上看也不同。旅游体现为休闲性,我们旅行主要体现在主题性。从行为趋向来看,旅游体现到它的休闲,主要是休闲,调节生活。我们的研学旅行的趋向主要是教育的主题体验,主题交流。再一个,从它的目的性来讲,其实旅游更多的是社会发展好了,出去旅游啊,调节生活。但是我们教育的旅行主要是体验学习。再一个从它的价值来看,行为的价值上看,其实旅游更多的是在丰富经历,我们的研学旅行主要是在增益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说他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两种行为的价值意义是不同的。(河南黄丝带新媒体记者付佳佳整理)
9、研学旅行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记者:大家知道研学旅行是14年8月21号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最新提出来的。在若干建议中正式提出来夏令营,要鼓励中小学大力做,但是研学旅行前面也探讨了,之前是有争议的,研学旅行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贾永安:我觉得研学旅游用当下一个比较时髦的话讲,就是旅游+教育,我觉得它的核心是为进一步地提高我们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会起到极大的推动。那么说的更白一点的话,就是要增强我们学生的会思考,会行动的能力。我觉得这一点作为我们研学旅行来讲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我觉得用一句话来归结的话,研学旅行要解决的就是我们学生的生活能力,就是要教会我们学生会生活,我觉得这个理念也好,那个理念也好,最根本的是要让我们下一代让我们青少年将来走入社会能够独立地生活,真正的能够为国家也好,为我们各人生存也好,能够获得一些生存的本事。
责编:张恩雨
附一:河南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 转发《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通知
附二: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附一:
河南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
转发《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发展改革委、公安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文化广播电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旅游局、团委,南阳保监分局:
现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以下简称《意见》)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各地要加强对《意见》的学习,充分认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增加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和认同;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地、各部门和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我省研学旅行工作深入开展。
二、统筹协调,加强管理。各地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由教育、发改、公安、财政、交通、文化、食品药品监管、旅游、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建立专门的研学旅行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要加大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研究解决研学旅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各学校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三、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各地要制订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保障方案,建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各地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各地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四、营造氛围,整体推进。各地要在稳步推进工作的同时,充分挖掘和提炼一批先进典型,确定一批研学旅行实验区和示范校,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省教育厅将在近期公布一批河南省研学旅行基地(或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各地要以省、市、县级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打造一批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研学旅行网络。各地要积极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向家长宣传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育人观,为研学旅行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以推进我省研学旅行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河南省公安厅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 河南省文化厅
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河南省旅游局 河南保监局
共青团河南省委 郑州铁路局
2017年4月20日
❹ 暑期旅游需要做好哪些功课才能安全
暑期是旅游旺季,又正值多地进入汛期,强降雨天气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给旅游安全带来影响。重庆市旅游发展委员会7月11日发布旅游安全警示,提醒游客赴强降雨地区旅游前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出行安全。
注意自驾出行安全,提前检查车况。遭遇暴雨袭击时应尽快驶离车辆转移到安全地带,车辆不慎落水时应立即打开车门逃生。
购买旅游意外保险,游客参团旅游可咨询旅行社是否已购买旅行社责任保险,自助游、自驾游等可购买旅游意外保险和紧急救援保险,减少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