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旅游景点大全排名
⑴ 介绍家乡的旅游景点和特产作文大全600
家乡米粉
当你作客于我的家乡时,热情好客的主人总会捧出香喷喷的炒兴化米粉请你品尝,特别是那些去台人员、外籍华人、海外侨胞省亲会友的宴席上更少不了故乡的传统佳肴--兴化米粉。这时,故乡的米粉又成了台胞和海外游子寄托乡思乡情的珍品,此时此刻,他们总会感慨万千,甚至诗兴大发。有位从海峡彼岸回归的兴化人,一吃到故土的米粉,便激情满怀地咏叹:“银丝条条牵断肠,海峡两岸横惊波,兴化子孙共箸粉,隔海齐唱一统歌。”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兴化米粉为什么惹人心醉?原来它源远流长。相传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8),兴化军主薄黎畛受命于朝廷。在兴化冶水,营造木兰陂,后其得力助手钱四娘因筑陂失败而投木兰溪身亡,黎畛临危不惧,前仆后继,亲自主持工程。为了犒劳民工,黎畛把祖上传下的糙米粉加工手艺公诸于众,还大量生产米粉。不久黎畛在勘察工地时也不幸遇难殉职,人们以米粉、米酒祭江,并为之立“黎畛庙”,世世代代缅怀之。黎氏所开创的米粉业也就在美丽富饶的兴化平原上开出灿烂之花,后经世世代代粉农的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兴化地方特色的米粉来。
当你吃到可口美味的炒银丝--兴化米粉时,你可曾想到旧时兴化米粉制作的艰辛?的确,旧时手工制作米粉是一件极其艰苦繁杂的重体力劳动,其制作过程分为浸米、磨浆、压干、捏、蒸、出粉、去浆、制把、晾干、束腰等十几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浸透了粉农们多少辛酸的血汗,真是一条条米粉,一串串汗珠,有诗为证:“入眠半夜三更起,磨浆蒸馃压粉丝。四肢皲裂汗淋漓,留一米汤充肠饥。”
兴化米粉不仅仅醇香可口,而且香飘四海,饮誉全球。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今天,兴化米粉是乡镇企业的一枝花,其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畅销日本、东南亚及欧美,为国家创汇,为四化作贡献。莆田市粉农为人类制作醇香的米粉,也为自己酿造甜蜜的生活。你看,那广阔无垠的木兰溪畔一排排拔地而起的红砖瓦房,不是粉农们的新居吗?
谜语曰:“四角四角方,稻草捆腰间”,谜底就是“兴化米粉”。原来兴化米粉是一把把晶莹洁白的中间束之以稻草的四四方方的稻米复制品,其色白条细,弹性坚韧,煮炒便利,汤干咸宜,若佐之以鱼、肉、蛋、菜,真叫人垂涎三尺。无怪乎,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在兴化讲学期间,尝到米粉时,不禁拍手叫绝:“可口欲吞舌,美味实无穷。”现在人们对兴化米粉的煮法更加讲究,吃法很多,“八素炒米粉”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八素就是“香菇、金针、木耳、紫菜、面筋、香干丝、豆腐皮、青菜,配料后加油酥花生,色彩斑斓,这样的米粉色、香、味、形俱全。厌食劳荤者,换换口味更见其美。兴化米粉还是一剂抗感冒的灵丹妙药呢,只要把汤煮的米粉加上熬过油的姜、葱、豆酱粒,患者趁热吃罢,再用棉被裹体,大汗淌流,高热即散。
在四化建设的号角声中,那些繁重落后的手工操作全被机器所代替,旧时作坊里痛苦的哀怨和呻吟也全被马达的轰鸣声和轻松愉快的流行歌曲所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兴化米粉也向新的高度冲刺。目前生产的一种“快餐”米粉,就是把各种营养品、调味品按照科学配方入料。这种米粉只要开水一烫,就是名符其实的可口“快餐”了,它为旅游业,为人们餐点提供了方便。
愿兴化米粉这一传统土特产更闪射出改革开放年代的光辉。
⑵ 兴化汽车总站到旅游景区乘什么车(在线等)
1 汽车总站没有去这两个地方的车 从市区去旅游景区的车应该去兴化农公站坐
那边有去缸顾和李中的车 路程不远 大约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
2 打车过去大概在三四十块 不过如果你是外地人 不建议你打车 兴化出租车司机素质普遍不高
3 你说走路的话 二三十分钟足够了
总站在长安南路转盘那边 长安大桥过了一直往南走 在右手边
⑶ 兴化市的红色旅游景点
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
⑷ 蒲田龙湖峪旅游景点
莆田主要景点
湄洲妈祖
湄州妈祖: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壶山兰水
壶公山
简称壶山,耸立于荔城南面,兴化平原西侧。巍峨俊秀的壶公山是闽中地区的名山。壶公山为中国福建省莆田市一座名山,最高处有711.5米, 壶公山虽不高,但由于坐落在兴化平原之上,所以显的十分高大。人们多以壶公山和木兰溪为莆田市的代名词,有“壶山兰水”之雅称,其中“壶山致雨”是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壶公山坐落于新度镇之内,距离市区只有十余公里,其交通十分方便。北宋理学家朱熹曾赞美壶山说:“莆多人物,以文献名邦著,乃此公作怪也。”这里所说的“此公”,即是壶公山。
木兰溪
木兰溪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流经莆田,迂回于兴化平原,这里是莆田水系最为发达、物产最为富饶、耕地最为集中、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带。木兰溪,是中国福 建 省的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仙游县,流经仙游县和莆田市,最后注入台湾海峡。木兰溪下游冲积成兴化平原,是福建省主要平原之一。
九鲤湖
九鲤湖原名九里湖,位于仙游县北部山区钟山镇。相传汉武帝时,安徽庐江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并跨鲤升天成仙,故得名。
莆仙戏
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原名 “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的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解放后,《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秋风辞》、《新亭泪》、《晋宫寒月》、《叶李娘》、《状元与乞丐》等优秀剧目誉满全国剧坛。
南少林寺
南少林寺,其遗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上,发现于1987年。它是唐太宗后,历代在全国建立的最早和最有影响的嵩山少林寺的10座分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