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名胜古迹旅游景点
1. 青岛有什么名胜古迹
青岛的名胜古迹极为丰富,在全市分为内:有南阡遗址 三里河遗址 石原遗址专 徐家沟遗址 城子遗属址 东岳石遗址
东皂户遗址 即墨故城遗址 西皇姑屯遗址 琅?台 财帛沟墓群
齐长城遗址
六曲山墓群 田横五百义士墓 小桥墓群 牧马城遗址 天柱山摩崖石刻
石造像及碑刻
法海寺 上清宫 太清宫 太平宫 明霞洞 华楼宫
马濠运河 雄崖所故城遗址 蔚竹庵 海云庵 天后宫 华严寺
前海栈桥 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 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 江苏路基督教堂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
小青岛灯塔
京山炮台遗址 汇泉炮台遗址 八大关建筑群 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墓
中山公园
闻一多故居 湛山寺 老舍故居 浙江路天主教堂 高家民兵联防遗址
鲁迅公园
2. 青岛有哪些名胜古迹
南阡遗址 三里河遗址 石原遗址 徐家沟遗址 城子遗址 东岳石遗址专
东皂户遗址 即墨故城遗址 西皇属姑屯遗址 琅?台 财帛沟墓群
齐长城遗址
六曲山墓群 田横五百义士墓 小桥墓群 牧马城遗址 天柱山摩崖石刻
石造像及碑刻
法海寺 上清宫 太清宫 太平宫 明霞洞 华楼宫
马濠运河 雄崖所故城遗址 蔚竹庵 海云庵 天后宫 华严寺
前海栈桥 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 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 江苏路基督教堂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
小青岛灯塔
京山炮台遗址 汇泉炮台遗址 八大关建筑群 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墓
中山公园
闻一多故居 湛山寺 老舍故居 浙江路天主教堂 高家民兵联防遗址
鲁迅公园
3. 青岛有哪些名胜古迹
作为旅来游城市青岛,有着三里河自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齐长城、田横岛、琅邪台、珠山石窟等著名古迹;崂山的险峰异石与市区的海滨风光又形成无数胜景佳区;有那罗延窟、白云洞等神异的洞府;有太乙、神水、金液等名泉清溪。古代名人如郑玄、邱长春、张三丰、李白、顾炎武、蒲松龄、高凤翰、康有为等的履迹遍布各地,留下了华美的诗文。胶南琅琊台是秦始皇驾临的地方,是青岛最有名的名胜古迹。另外崂山的上清宫、下清宫、太清宫等也是青岛著名的名胜古迹,是著名的道家观宇,蒲松龄笔下的绛雪就是出自上清宫,此外即墨是战国时齐国的重镇,最著名的当数田横岛500壮士。
4. 青岛有什么名胜古迹
华严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崂山区王哥庄镇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上。原名"华严庵",1931年易今名。创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未成而毁于兵火。清初重建。宏伟典雅,为崂山古代建筑艺术之最,原为四进院落,有殿堂、僧寮、客房130余间,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寺周围还有那罗延窟、挂月峰、望海楼、鱼鼓石等名胜。华严寺属佛教临济派。
【鲁迅公园】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莱阳路。始建于1929年,原名"若愚公园",1931年易名"海滨公园",1950年更名为"鲁迅公园"。依莱阳路海边地形而建,抱岸环海,小径逶迤,连绵2公里。南临汇泉湾,浪激礁石,訇然作响;北依缓山坡,苍松虬枝,蓊郁挺拔。公园内城堡式水族馆矗立,是青岛市著名海滨游览区。
【高家民兵联防遗址】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度市东北30公里的大泽山西麓,方圆约15平方公里,是抗日战争时期高家、韭园、南台、北台、所里头5个村庄组成的民兵联防地区。至今,这里仍有战壕、瞭望哨、报警钟、饮水洞、群众隐蔽洞、军械库洞、兵工厂和阻击战、地雷战的旧址。高家村东南山坡上建有一座展览室,展出文物92件、组画61幅、照片33幅。
【浙江路天主教堂】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浙江路北端高岗上。1932年始建,1934年建成,占地2470平方米,建筑主体长80米,原名"圣爱弥尔教堂",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其结构是以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结合而成,大门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顶尖各竖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钟楼内悬大钟4个。配属楼房皆罗马式建筑,堂内大厅高18米,可容1000余人。后方设有两个大祭台,左、右下方对称各有两个小祭台,配以上方穹顶的圣像壁画,格局独特,庄严美观。1980年青岛市投资修复,1982年4月复活节重新开放.
【老舍故居】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市南区黄县路11号。为二层楼,面南背北,楼下为老舍全家居所。老舍于1934年来青岛受聘于山东大学,直至1937年离开青岛,皆居于此。在此写下了许多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有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湛山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香港西路湛山,是繁华市区内唯一的佛寺。始建于1932年,1945年全部完工。为五进院落,共有房舍144间,建筑面积3741平方米,占地面积22244平方米。寺前有放生池,寺东有砖砌八角七级药师塔,高20余米。寺周围风光秀丽,是旧时青岛十景之"湛山清梵"。湛山寺属佛教天台宗。
【闻一多故居】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海洋大学内。为一红瓦黄墙玲珑别致的二层楼房。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闻一多于1930年夏至1932夏曾住在这里,故称"一多楼"。楼前立有闻一多石雕像,并镌有其学生臧克家撰写的碑文。
【中山公园】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文登路东端太平山前。明、清时此处为会前村,德国侵占青岛后辟为植物试验场,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将此处更名为"旭公园"。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将此处改称"第一公园",1929年5月22日定名为"中山公园"。占地70公顷,游览区40公顷。主道为樱花路,设有花卉园、芍药园、桂花园、月季园,有各种观赏植物近400种。还设有亭阁廊榭10余处和小西湖,建有"会前村遗址"。北与动物园相邻,是青岛市区主要游览场所。
5. 关于青岛的名胜古迹的作文
现在代写作文,一般500字20块钱,你知道不?
6. 青岛有什么名胜古迹
【华严寺复】崂山古代制建筑艺术之最
【鲁迅公园】原名“若愚公园”
【高家民兵联防遗址】山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路天主教堂】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
【老舍故居】青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湛山寺】青岛市区唯一的佛寺
【闻一多故居】青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公园】青岛市区主要游览场所
【康有为墓】山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有为故居】青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大关建筑群】誉为“世界建筑博览会”(图文)
【汇泉炮台遗址】青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山炮台遗址】位于青岛市区第二高峰上
【小青岛灯塔】暮色四合 琴屿飘灯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江苏路基督教堂】俗称“钟表楼”
【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山东重点文保单位【前海栈桥】青岛市重要标志(图文)
【天后宫】青岛市区唯一保存的古建筑
【海云庵】青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有谁知道青岛的名胜古迹啊~~~介绍一下~~
【八大关】在山东青岛市东部。南濒黄海,太平角、汇泉角拱卫左右,湛山、太平山环列于北。因旧有八条纵横交错的马路分别以山海关、正阳关、嘉峪关、武胜关、紫荆关、宁武关、居庸关、韶关命名,故名。八关之内,地势起伏跌宕,紫薇、紫荆、海棠、碧桃、雪松等花木多分片集中栽植,灿若云锦。八十多座别墅式搂房因形就势,色调和谐,设计奇巧;红瓦绿荫、山光水色交相生辉。海滨有公园,绿茵覆地,茅亭古雅,幽径盘陀。徜徉海边,观海听涛,意趣盎然。太平湾一带,辟有“第二海水浴场”。空气湿润清新,盛夏气温亦不超过30℃。山麓海滨疗养院星罗棋布,每年中外人士前来避暑疗养者甚多。
【小青岛】又名琴岛。在山东青岛市南青岛湾中,与前海栈桥隔海相望。距海岸720米,有长堤与陆路相接,总面积仅0.012平方公里。岛上山岩耸秀,林木常青,“青岛”之名,实始于此。青岛设市,此岛乃更名“小青岛”。最高处建白色八角灯塔,高15.5米,为来往船只导航,夜晚灯光明灭,别有风致,青岛十景中,“琴屿飘灯”即此。艺术家写生摄影,常以小青岛和前海栈桥作为青岛市的标志。
【北朝石造像】在山东青岛市博物馆院内。中间大佛像两尊,右手前伸,左手下垂,高内髻,脸型瘦削。面呈喜色,似作说法之状;内著僧祗支,外著方领下垂褒衣博带式大衣,赤足立于方石莲花座上。重约30吨,高丈八(实5.85米),俗称“丈八佛”。菩萨石像两尊分别侍立于佛像两旁,高3米;带项圈,腹前有僧祗支带如绅,下著裙,双肩披帛:左手前伸,右手下垂并持桃形环状物,亦赤足立于方石莲花座上。据佛教艺术专家阎文儒考证,大佛像造于北魏景明之后至北周之前。菩萨像则为北周北齐作品。石像造型优美,雕刻精致,花纹清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两侧还有《龙泉寺记》碑和“双丈八碑”额。1928年曾有日本人将石像和石碑运至淄河车站,企图劫往日本,亦未得逞,遂将两个菩萨石像头部凿下盗走(今头为后补)。1930年由四方机车厂运来青岛,放置该厂厂区,1979年又迁置现址。
【汇泉】在山东青岛市东南。濒临汇泉湾,汇泉角南伸入海,太平山和青岛山东西环抱,山海形胜,风光旎丽。东北部中山公园以“东园花海”著称,为青岛十景之一。公园路通达南北,樱花夹道,两侧有迎春路、紫藤路、玉兰园、芍药园、月季园、桂花园、牡丹亭等,路以花名,花园之中复有花园,每年春季此间举办游园大会,群芳荟萃,人山人海,盛极一时。汇泉湾西侧有鲁迅公园,依海滨倾斜岩岸筑成起伏回环盘陀小路,松林茂密,礁石险峻,时见惊涛拍岸,远海孤帆,景色天成。面海筑石牌坊,上镌“蓬壶胜览”四个金字。小坐悬崖断岸,一竿垂钓,别有情趣,青岛十景中的“汇滨垂钓”即此。迤东为汇泉洽场,又称“第一海水浴场”,海滩辽阔,坡度缓长,沙细水清,潮汐稳静,有安全卫生设施。盛夏季节,每天可容游人五万。
【青岛海产博物馆】在山东青岛市汇泉湾西侧鲁迅公园内,由标本陈列馆和水族馆两部分组成。其前身为青岛水族馆,1930年中国科学社蔡元培、杨杏佛、李石曾等发起筹建,1932年落成。1955年与青岛市博物馆产业部合并,改今名。为研究和介绍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普及海洋科学知识的专门博物馆。标本陈列馆在东,为重檐庑殿顶建筑。有七个展览室,分别以标本、模型、布景箱和图表等,概括介绍我国海洋的位置、深度、海流、交通及水产资源等情况,其中海洋生物标本有六百多种,按照分类系统和进化程序排列展出,介绍海洋生物的进化、种类属性、形体、生态等。水族馆在西,为古城堡式石建筑。设有玻璃展池六十多个,与大海相通,露天水池三个,饲养各种鱼虾龟蟹贝类,人入馆中恍若置身水晶宫,各种海生动物海底生活情景,无不展现眼前。博物馆还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资料和方便。
【前海栈桥】在山东青岛市南青岛湾中,与市内最繁华的中山路成一直线,由海岸前伸入海。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初建,1931年增修。长440米,宽10米。北段近岸处筑石基,深入海中部分为钢架,全部水泥铺面。桥侧有铁栏或铁链防护,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并建民族形式的两层八角亭,名回澜阁,中有螺旋形楼梯。登阁眺望,海天一色,波澜起伏,诸岛屿出没水中。“青岛十景”中的第一景“飞阁回澜”即此。桥北端海岸辟有栈桥公园,园内碧草如茵,藤萝蟠结,有花廊凉亭供游憩。
【崂山】崂山国家风景区古人赞之为“海上名山第一”,《齐记》有诗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聊斋》作者蒲松龄曾隐居崂山,写下了著名的《崂山道士》等传世篇章。崂山主峰巨峰海拔1133米,是我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上的最高峰;九水十八潭,如梦如幻。景区集山、海、林、泉、瀑布于一体,系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道教主要发源地之一。其东南两面濒临大海,海光山色相融相映,云光紫气变幻无穷。
等等。。。。。。
8. 青岛市李沧区的名胜古迹
青岛梅园 位于李沧区楼山乡十梅庵村村东的山坡上,占地700余亩 ,拥有126个品种的梅花共计10000余株。梅园与青岛禽鸣园、十梅庵碑林融为一体。冬春之际,各色各样暗香浮动的梅花、汇集全国书法名家手迹的碑林石刻与离鸣园的花鸟虫鱼相映成趣,吸引八方来客。1999年3月20日至4月20日,第六届中国梅花腊梅展览会和老三届梅花学术研讨会在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及部分国家和地区的10余家单位和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展览会,游客达到50余万人。 乡村 沧口地区长期为青岛市郊区,乡村占比重较大。解放初期属四沧区,所辖村庄有:十梅庵、楼山后、坊子街、南岭、大枣园、小枣园、东小庄、石沟、文昌阁、姜家西流庄、褚家西流庄、晓翁村、西大村、东南山、窝铺、营子、板桥坊、阎家山、盐滩、沙岭庄、孤山、大水清沟、小水清沟、大山、湖岛、东广场、小村庄、十三村、十四村、十五村等30个。1951年7月市区调整时,四沧区划分为四方区、沧口区。沧口区所辖村庄有:晓翁村、姜家西流庄、褚家 西流庄、东南山、窝铺、营子、板桥坊、盐滩、沙岭庄、孤山、大水清沟等11个。后来几经变更,到1991年底又增加石家宋哥庄、刘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湾头、东南渠、西南渠、楼山后、坊子街、十梅庵、大枣园、小枣园、南岭,东小庄、阎家山、香里等15个村庄。上述各村,曾分属西流庄、楼山两个人民公社。楼山人民公社于1984年改为楼山乡,所属湾头、东南渠、西南渠、楼山后、石家宋哥庄、刘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十梅庵、大枣园、小枣园、南岭、坊子街、东小庄等13个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各村建有村民委员会。西流庄人民公社所属生产大队的农户,1982年10月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1984年9月,成立沧口区经济联合公司,1990年又改称沧口区第二工业局,原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6个工贸公司,1990年又改称企业总公司。 第一节 楼山乡 地理位置 楼山乡位于区境的最北端,是陆路出入青岛市的咽喉地带。东倚崂山山麓,同崂山区夏庄镇、李村镇接壤;西濒胶州湾,与崂山区红岛镇隔海相望,南与板桥坊街道办事处辖区相接,北同崂山区流亭镇毗邻。全乡总面积为11.93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东南部为丘陵山地,有围子山、虎头石、南尖口、凤山、楼山等山峦。西北部地势较平坦。境内有湾头村河、楼山后北河、楼山后南河3条季节性河流。乡境东南部土地、水利资源较为贫乏,适合发展采石、建材行业;西北部土壤疏松,地下水源极为丰富,适宜种植粮食、蔬菜作物,沿海滩涂盛产蛤蜊等贝类海产品。境域南部有楼山,楼山乡由此而得名。乡政府机关在小白干路523号。 历史沿革 楼山乡辖区原有17个自然村,建村最早的可上溯到明朝永乐初年,距今已有500余年。在德国、日本侵占青岛以前,楼山地区隶属即墨县仁化乡。1898年后,德国殖民当局将胶澳租借地划为青岛区和李村区,楼山地区隶属李村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时,楼山地区南部诸村划入四沧区,北部诸村划入夏庄区。1938~1945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楼山地区划入仙家寨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楼山地区南部划入沧平乡归属四沧区;北部划入海滨乡归属夏庄区。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其乡区由南海专署崂山行政办事处统一管辖,楼山地区13个行政村南部诸村仍归四沧区;北部诸村划入崂山办事处一区。1951年7月青岛市进行区划调整,将郊区调整为9个区。1951年10月成立楼山区,楼山地区13个行政村除石家宋哥庄划入流亭区外,其余12个行政村归属楼山区。1956年1月,郊区改划为27个乡,实行农业合作化时,楼山地区各村分别划入枣园乡和双埠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又全部划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3个行政村改为13个生产大队。1961年10月崂山县成立后,将楼山后,坊子街、小枣园、东小庄、西南渠、东南渠、石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刘家宋哥庄8个生产大队划入西流庄人民公社,归沧口区领导。1962年5月,又将以上8个生产大队仍划回仙家寨人民公社,归崂山县领导。1962年11月,经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将楼山地区的石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刘家宋哥庄、西南渠、东南渠、湾头、坊子街、楼山后、大枣园、小枣园、十梅庵、南岭、东小庄等13个生产大队从仙家寨人民公社划出,组成楼山后人民公社,归崂山县领导。196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楼山后人民公社划入沧口区,但农业生产仍由崂山县管理。1978年转为蔬菜专业生产后,全部归沧口区领导。 1984年体制改革后楼山后人民公社改为楼山乡人民政府,所属13个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 机构设置 1991年底,乡设有党委、政府、纪律检查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及乡工会、共青团、妇联、武装部等机构。乡党委下设组织、宣传、信访等部门;乡政府下设经委、财政、审计、民政、司法、土地、计划生育、农机、农技等部门。区有关部门还设立公安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人民法庭等派出机构驻乡。 人口土地 1991年全乡总户数1.02万户,总人口2.9万人。 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和村民建房用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到1991年底全乡可耕地面积仅有2 000余亩,粮食作物已停止耕作,只种植蔬菜和少量的花卉。有8个村分别于1982年、1984年和1992年办理了集体农转非手续。至1992年非农业人口已占全乡总人口的55.8%。全乡95%的劳动力从事工业、商业等多种经营。 文物古迹 乡境内有文物古迹多处,现有址可考的有商周遗址——古城顶和大枣园石牌坊。 商周遗址——古城顶 位于十梅庵村东,据考此处属商周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一处海防城堡,占地约10亩。1949年和1955年曾在此出土了箭头、短剑、陶片、骨器、石器等文物。还发现了夯土城堡的基础和穴居洞室。 大枣园石牌坊 大枣园村中心大街矗立的两座石牌坊(“文化大革命”时饰物被毁,现仅保留主体)。据牌坊上刻字和大枣园村《王氏祖谱》载,该牌坊是清康熙帝下旨,为表彰“国师”王懿及其祖父、父亲而立,建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所属村庄 坊子街村 位于楼山乡南部,东临小白干路,西南临凤山,南接小枣园村,北邻楼山后村和青岛汽车制造厂。村庄占地0.28平方公里,住户460户,人口1 500人,均为汉族,是楼山乡较小的村庄之一。 据该村《李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初年,李氏祖先由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后于、王、孙等姓陆续迁来,多以开坊子(小吃店)为生,故名坊子街。该村历史上延续下来一集市,农历逢四遇九为集日,俗称枣园集。村东原有一自然小村——刘家台,解放后划归该村为一行政村。 该村在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曾与楼山后、小枣园、东小庄联合成立一高级社——红日农业合作社,1962年加入楼山后人民公社,时称坊子街生产大队,1984年恢复乡村体制,改称坊子街村至今。 该村建有中共坊子街村支部、坊子街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南岭村 位于楼山乡东南部,东临虎石山,南与崂山区李村镇石沟村相接,西临小白干路,北与大枣园相邻。村庄占地面积0.35平方公里,住户680户,人口1 900人,均为汉族。 该村始建于明永乐初年,刘氏祖先从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因地处丘陵地带,故名南岭村。 该村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兼有部分果园。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2年划入楼山后人民公社,时称南岭生产大队,1984年后改称南岭村。 解放初期有耕地1 000余亩,后土地被陆续征用。从60年代初开始创办一些副业项目,以采石、烧砖为主。改革开放后,由农业转向工商业。至1991年全村企业11个,固定资产700余万元,年总收入1 800万元,人均1 600元,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 该村建有幼儿园、小学、医疗保健、液化气站等设施,村民子女免费入学。1986年起,村民实行退休养老制度。1991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十梅庵村 位于楼山乡东部,东临围子山,南临虎头石山,西南与大枣园村相接,北与湾头村相邻。村庄占地0.4平方公里,住户993户,人口2 829人,均为汉族。 该村起源于明永乐初年,庄氏祖先从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后有臧、张等姓也陆续迁来。因村前山坡建有一庙宇,门前种植十株梅花树而得名。该庙于解放前战乱中被毁,遗址在“四清”时被清除。 解放前,隶属李村区、四沧区、夏庄区等。解放后,划归楼山区。1956年划为枣园乡。1962年加入楼山后人民公社,时称十梅庵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十梅庵村。该村建有中共十梅庵支部、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兼有部分林、果。由于土地多为山岭薄地,贫瘠干旱、产量较低,加上人口逐年增多,靠单纯的农业经济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从60年代起该村因地制宜,发展建材业,以采石、烧砖为主。至1991年,村办企业已达30多个,固定资产1 000多万元,年总收入4 300万元,人均收入1 128元,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1989年开始发展外资企业。1988年和1989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分别授予花园式单位、文明卫生村称号,1987年起,连续被授予青岛市、沧口区文明村庄。1988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楼山后村 位于楼山乡中部,东与青岛汽车制造厂相邻,西靠四流北路,南与坊子街村相接,北至遵义路。村庄占地面积0.3平方公里,住户1 156户,人口3 650人,均为汉族。 楼山后村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林氏祖先从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因村南临楼山,故名“楼山后”。 楼山后村公益事业发展较快,建有医疗保健、幼儿园、液化气站、体育场、公园等设施。1980年开始实行村民退休养老制度。1989年开始均被授予青岛市、沧口区文明村庄、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湾头村 位于楼山乡东北部,东、北与崂山区夏庄镇交界,西接东南渠村,南邻十梅庵村,西与东南渠村相接。村庄占地0.4平方公里,住户1 025户,人口3 069人,均为汉族。 据考,该村始建于1404年(明永乐二年),张、赵两姓由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因村东有一天然大湾(池塘),故取名“湾头”。原湾头村西南有一自然小村——栾家泊子,村东南山坡亦有一自然小村——许家庵子,合作化时划归湾头村为一行政村。现栾家泊子与湾头村连成片,许家庵子住房也陆续迁至湾头村内。1956年湾头村与东南渠村、西南渠村共同成立高级社——群英农业合作社。1962年划入楼山后人民公社为湾头生产大队。现称湾头村。 西南渠村 位于楼山乡北部,东临小白干路,南至遵义路,西靠青岛钢铁总公司,北到青岛人造板厂。村庄占地面积0.27平方公里,住户640户,人口2 100人,均为汉族。 据考西南渠村始建于1410年(明永乐8年),相传该村张氏祖先由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因村东北处有一处土埠(现归东南渠村),村名定为安家(甲)埠。后因战乱,村民不堪骚扰和负担,又因村南有一小渠,遂将村名改为南渠(谐音“难去”)。1936年分为东、西南渠两个村。 西南渠村在农业合作化时,曾与东南渠、湾头村合并成立高级社——群英农业合作社。1962年划入楼??后人民公社,称西南渠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为西南渠村。 刘家村 位于楼山乡西北部,东接胶济铁路,西与徐家村相接,北临瑞金路,南靠楼山火车站。村庄占地面积0.4平方公里,住户1 243户,人口3 716人,均为汉族,是楼山乡较大的村庄之一。 据《刘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初年,刘氏祖先从即墨县留村镇东葛村迁至,时已有石氏居于西部,后又有徐氏迁至中部,同用“宋哥庄”村名。民国初年建立村行政时分为三村,该村冠以刘家宋哥庄。合作化时曾与徐家村合为一个高级社。1958年划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划归西流庄人民公社,1962年为楼山后人民公社刘家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为刘家村。 该村建有中共刘家村总支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徐家村 位于楼山乡西北部。东连刘家村,西接石家村,南靠青岛钢丝绳厂,北至青岛电站阀门厂。村庄面积0.4平方公里,住户1 000户,人口2 900人。 据该村《徐氏族谱》记载,清朝初年,徐氏从莱阳迁至。时已有刘、石两姓居此,统称宋哥庄。民国初年宋哥庄一分为三,因徐姓最多,故定名徐家宋哥庄。1956年合作化时,曾与刘家村合并成立高级社。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两村分别划入西流庄人民公社,该村称徐家生产大队。1962年划回仙家寨人民公社,同年又划入新成立的楼山后人民公社,为徐家生产大队。1984年恢复乡村建制改称为徐家村。 该村有中共徐家村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大枣园村 位于楼山乡东南部。东临虎头石山与崂山区夏庄镇交界,南与南岭村相接,西临小白干路,北靠楼山乡政府。是楼山乡较大村庄之一。村庄总面积0.7平方公里,住户1 480户,人口3 988人。多为王姓,汉族。 据该村《王氏族谱》记载,该村祖先王氏于明朝万历初年由青州府临朐县礼让乡寺泊社四甲棘村迁至,村名仍沿用“棘林村”。后因此名陋俗,且本地当时多枣树,遂将村名改为枣园村。后因王氏家族分出一支迁至村西南处,至20世纪30年代,取名小枣园。原枣园村改名为“大枣园村”,沿用至今。 大枣园村王氏家族人丁兴旺,繁衍较快,且崇尚科举。清康熙年间族人王懿(字文子),其祖、父三代皆由科举入仕。据《王氏世谱》载,王懿曾入翰林院,做过胤稹(即雍正皇帝)之师傅,故有“国师”之说,盛极一时。现大枣园村内尚存建于康熙24年(1685年)为表彰王懿祖孙三代而修建的石牌坊两座(“文化大革命”时其饰物被毁,现保留主体)。近代书画家王知昌(字仙坡,1906~1987年)也是大枣园村人,青年时曾东渡日本留学,后因生活所迫回村务农,闲时潜心书画,尤对山水画造诣颇深,风格独特,曾被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 大枣园村解放前属四沧区,1951年划入楼山区,1956年以该村命名的枣园乡为郊区27个大乡之一。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时称大枣园生产大队。1962年划入楼山后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体制改称为大枣园村。 该村建有中共大枣园村总支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总公司管理村办工商企业。 大枣园村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初期,有耕地2 000余亩,后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加上人口逐年增加,从60年代开始陆续办起了一些小型工、副业项目。改革开放以后,该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工商企业,到1991年共创办工业企业48个,商业网点34个,处全乡领先地位。全村固定资产总额1 747万元,年总收入5 870万元,年人均收入1 526元,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 大枣园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发展村民公益福利事业。建有医疗保健室、幼儿园、液化气站等各1处。村民实行退休养老制度。1990年被青岛市、沧口区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小枣园村 位于楼山乡西南部。东临小白干路,西与青岛碱厂宿舍相邻,南接东小庄,北靠凤山。村庄占地0.18平方公里。住户250户。人口750人。是楼山乡最小的村。 东小庄村 位于楼山乡西南部,东邻兴城路小学、青岛造纸厂仓库,西邻原青岛园艺六分厂,南靠青岛泡花碱厂,北接小枣园村。村庄占地面积0.2平方公里,住户250户,人口800人,是楼山乡较小的村之一。 东小庄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村子周围土地原归即墨县大族黄家所有,并派家人住此管理,逐渐成村,取名小庄。民国时期,为与海西(阴岛)的“小庄村”相区别,遂改为东小庄。 东小庄解放前作为乡区归四沧区管辖,日本侵占青岛时期曾在此设“卡子门”(封锁线出入口)。解放后,划入楼山区。合作化时曾和坊子街、楼山后、小枣园合并成立高级社——红日农业合作社。1962年加入楼山后人民公社,为东小庄生产大队。1984年恢复乡村体制改称东小庄村。 东小庄村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兼有部分果园,随人口逐年增长和耕地逐步减少,从60年代开始兴办一些小型工、副业。改革开放以后,村办企业发展较快。至1991年,村办企业共5个,固定资产达123万元,年总收入256万元,人均收入800元。东小庄村建有幼儿园一处,从1986年开始实行村民退休养老制度。 第二节 西流庄人民公社、沧口区第二工业局 沿革 前西流庄人民公社所辖区域在青岛解放初期属四沧区,1951年7月划归沧口区。经过1951年土地改革和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1955年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8月,在原13个自然村形成的7个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沧口区红星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称西流庄人民公社。1963年7月,原属沧口区的西流庄人民公社划归崂山县领导,居民生活供应、文教卫生仍归沧口区管理。1969年9月,又全部划回沧口区统一领导。1982年3月和1983年2月,原属崂山县李村人民公社领导的香里大队、阎家山大队先后划归沧口区西流庄人民公社领导。1982年10月西流庄人民公社所属农业户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 1984年9月,公社体制改革后,原西流庄人民公社改名为沧口区经济联合公司,原生产大队,先后更名为经济公司、工贸公司、分公司等。1990年8月,沧口区经济联合公司改名为沧口区第二工业局,各分公司遂更名为企业总公司。1991年底,设局党委、局机关、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共青团、工会、妇联、武装部等组织。下设板桥坊、晓翁、盐滩、水清沟、香里、阎家山等六个企业总公司。 地理位置 西流庄人民公社位于沧口区东南部,东至小白干路,与崂山区的李村镇毗邻,西接沧口区四流中路一带的工厂和居民区,南至水清沟南山,与四方区接壤,北至楼山,与楼山乡相连。面积6.9平方公里。境内多丘陵,牛毛山和东南山是境内的两座小土山。西流庄南河、西流庄西河、东南山河、板桥坊河均属季节性河流,自东向西流入胶州湾。 经济情况 1991年底,沧口区第二工业局所辖工业基层单位64个,工业产品品种51个。其中局直属工业企业8个,工业总产值4 239万元,利润总额73万元;村办企业56个,工业总产值4 065万元,利润额443万元。另有第三产业网点36个,营业额4 515万元,利润总额111.1万元。
9. 青岛有哪些文化遗址...名胜古迹//
有很多是啦,不过最著名的还是中山公园或栈桥。
如果满意的话,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