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农旅旅游
『壹』 有谁知道开旅游观光批攒钱吗
台湾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且富有文化特色,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国内的旅游主管部门、旅游开发商也都纷纷到台湾考察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休闲旅游。
台湾休闲农庄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特别热爱乡村田园生活,建设休闲农业、生态休闲农庄的初衷,有的甚至是为了圆儿时的一个梦想。
从政府到开发商,他们不追求短时间的暴利,而是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以下是借鉴台湾的20条经验:
一、融入感情,彰显个性
台湾休闲农庄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特别热爱乡村田园生活,建设休闲农庄的初衷,有的甚至是为了圆儿时的一个梦想,他们不追求短时间的暴利,而是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与经营过程中,不断融于自己的创意,将农庄比作自己的艺术作品,客人可以明显感受庄主的艺术风格和个性追求。
二、定位准确,主题鲜明
台湾休闲农庄主题鲜明、个性突出,这些主题包括水果采摘、竹、香草、茶叶、名花异草观赏、昆虫收藏、奶羊、奶牛、螃蟹、鳄鱼、鸵鸟等体验,创新不断,使游客始终充满新奇感。比如位于桃园观音乡的“青林农场”,一年四季都栽种着向日葵,且免费开放参观,还有专门种植食虫植物的“波的农场”,种有猪笼草、捕蝇草、毛毯苔、瓶子草等。很多农庄一看名字,就知道农庄的特色,如以香草为主的“熏之园”,以奶牛为主的“飞牛牧场”,以兰花为主的“宾朗蝴蝶兰观光农园”,“花开了农场”则栽植了大量珍贵的树林与奇花异草。
三、持续创新,创意缤纷
例如头城农场的传统项目叶拓T恤,不断有新的图案推出,时常有新意,固定的客源可以不断反复前来消费。金勇DIY农场每年都会增加新的番茄品种,将来自各国的西红柿组合在一起的“联合国西红柿礼盒”,让游客在一个礼盒中就可以品尝到来自各国、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多种口味的西红柿。桃米村在地震废墟上建了一个人工湖,在湖边立起几个弹簧,托起一只小船,上面立一根桅杆,人站船上,能够体验地震的摇晃感觉,并将小船名之为 “摇晃的记忆”。
四、深度体验,其乐融融
台湾休闲农庒都设有可供多人同乐的设施,例如烤肉区、采果区、游戏区,农耕体验区等。有的还设有充满台湾农村乐趣的烘烤区,提供游客享受土窑烤 地瓜、烤土窑鸡的乐趣;有的不定期举办农业有关的教育活动、趣味比赛;有的提供与场内动物接触的机会,游客可以借喂养小牛、挤牛奶、喝生奶的过程,体会牧场农家的生活。
五、寓教于乐,广受欢迎
休闲农庒不仅是休闲娱乐,游玩,且是实践、学习的好场所,农庒平时主要接待学校师生,用作毕业旅行或户外教学,周末则以吸引全家度假的客人为主,天天都有生意做。如“台一生态教育农园”精心设计了插花生活馆、才艺教室、亲子戏水区、花卉迷宫、浪漫小屋、蝴蝶甲虫生态馆等不同区域,游客可依序参 观。
六、就地取材,点石成金
台湾休闲农庄特别擅于发现和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与当地特色资源,如草织、藤编、雕刻、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通过新奇创意,包装打造出特色品 牌。如地震灾区桃米村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台湾原生29种青蛙,桃米拥有23种,台湾全岛有143种蜻蜓,在桃米发现56种,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桃米村 民挖掘资源潜力,不断宣传各种各样的青蛙和色彩斑斓的蜻蜓,把两种小动物设计出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鼓励村民动手,用纸、用布、用石头 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很快使桃米村从一个地震废墟变成一个昆虫生态文化体验休闲区。
七、以农为本,高瞻远瞩
台湾大的休闲农庄大多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他们对产品的潜在经济收益和市场销路掌握得非常清楚。农户在农会的帮助和指导下,自身也成为一名生产专家,经销专家和市场分析家。他们注重产品的国际市场销售行情,善于捕捉国际市场的变化信息,不断建立和拓展新的国际市场的贸易往来关系,如清波兰园栽培的蝴蝶兰花,原种母体从日本进口,借助农会的技术传授,采用母体克隆技术和传统授粉技术,培育繁殖出优良的新种苗,栽培的花苗密切与国际市场紧扣,通过与日本和美国的客商提前两年 订货。
八、精深加工,效益倍增
台湾的农产品深加工从果品鲜食、保鲜存放、干品制炼到成分提取制作面膜膏和护肤美容品等具备一整列的生产、制作和包装技术,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如九品莲花生态教育园区,他们设立有自身系统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中心或网点,各类农产品从产品加工、冷藏、喷杀处理到分拣包装的工艺并不复杂,但其系列 产品琳琅满目,从雪糕、鲜果饮料、果粒制品、干制果品到护肤品等一应俱全。再如南投县信义乡农会引入返乡知识青年,依托本地的梅子特产,设计出几十种特色 产品,加以创意包装,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农特产品和最受欢迎的旅游商品。
九、规划先行,管理到位
台湾的政府部门直接参与规划和辅导,由农政部门负责对休闲农业的管理和咨询,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而且不失时机地出台了各种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并形成了一整套申报审批制度,从省一级到市、县、区、乡镇以至小到一个农场、农户,大都有一个近、中、远期的规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市场定位、开发原则、项目设置、经费预算、效益分析等,使休闲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有力地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每个休闲农场的建设都是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所有房子建造以及住宿都各具农村建筑的风格特色,并尽量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如温泉、草场、溪流、大海、岩石、古树等等。在区域规划方面,台湾现行休闲农业己脱离早期“点”的经营方式,而是“点、线、面”串联营销,这样就便于旅行社包装不同的旅游线路,进行分类营销。
十、布局合理,农旅互动
台湾休闲农场布局合理,大多数都分布在旅游线路上,每个景区景点都能与旅游结合起来,这就有了客源的保证。板块化、区域化整合,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效。例如苗栗县南庄乡休闲民宿区,拥有近80家乡村民宿,依托这些民宿,乡里将具有百年历史的桂花小巷开发成特色旅游街,带动了客家特色餐饮、特色风味小吃、特色手工艺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使游客来到这里之后,在体验不同的农家风貌的同时能够比较全方位地感受具有当地特色的客家文化。宜兰县也形成了梗坊休闲农业区、北关休闲农业区等区域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区域特色;区域内部各个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在资源、客源市场形成了相互带动、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事实证明,休闲农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才能由点成线、成片,为城市旅游者提供一日、两日乃至多日的旅游产品组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十一、配套齐全,服务周到
台湾的休闲农业各景点的配套设施都比较齐全,不仅景区外部的道路、交通、水电等设施完善,就是内部的配套设施也安全完善,讲究方便,所到之处吃喝玩乐样样具备,而且大都干净、温馨、舒适、价格合理,多数休闲农场设有观光部,负责旅游推介、接待与导览业务,有的还现场展示特色产品与特色烹调,让游客尝鲜。
十二、学界支持,产研结合
台湾很多专家学者都十分关心休闲农业发展,他们通过不同的视角潜心研究和丰富休闲农业的理论,从休闲农业的意义、功能、形式到规划,从组织、人力、教育解说到行销策略和成本分析,从文化、社会、理念到环境设计,等等,研究得十分细腻。特别是在台湾大学、屏东科技大学等院校,还专门开设了休闲农业课程,开展休闲农业教学研究,建立起一整套休闲农业的理论。专家、学者通过承担大量的规划、咨询、调查、评鉴工作,为政府管理者、企业经营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并和企业经营者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做到了理论研究不空泛,实践发展不盲目。
十三、社团务实,中介发达
发育较为成熟的民间组织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无论是从台湾还是大陆的发展经验来看,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初期,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促进和引导,但是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最终产业的进步要靠行业组织和良好的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服务体系包括营销体系、培训体系、行业自律体系等,关键是发挥农会、农业推广学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转型。如台北市农会成立辅导小组,按照“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计划”,研究台北市20家市民农园转为休闲农场的可能性。台湾省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农业休闲旅游,还与全省100多家休闲农场结盟,推销优惠休闲游。经营休闲农业者也成立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相互交流举办共同活动,使休闲农业走向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也就是说,在区域内部,要通过行业协会、旅游公司、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形式,引导当地休闲农业经营者按照“自愿、联合、规范、自律”的原则联合起来,对内统一服务标准,完善竞争机制,强化行业自律,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对外统一媒体宣传,并划拨专项经费制作光碟、休闲农业旅游指南以及举办休闲农业推介活动。在发挥社团协会作用,引导社会中介机构服务于休闲农业这方面,湖南休闲农业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
十四、网络营销,强势推广
除了宣传手册、广告路牌、电视报纸等传统宣传手段以外,休闲农业要加强网络营销,运用科技整合资讯,通过网页、搜索引擎以及运用3G手机服务等对休闲农业区域的地图、路线等进行迅捷的引导。网络平台在台湾休闲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台湾民宿协会的“U-FUN民宿达人网”的统计,80%的客人通过网络预订。
十五、多元发展,稳步提升
台湾观光休闲农场各具特色,有自助农园、森林游乐区、昆虫馆、休闲娱乐农场等,能提供采果、露营、烤肉、垂钓等休闲活动,并走向多元化和经常性经营。他们特别注意海边发挥海的优势,农田突出花果飘香,大山尽显森林韵味,让你去过一次就会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主题特色的基础上向内容更丰富的层次发展,规模场地也不断扩大。在发展方向上,无论是发展类型、运行机制、组织形式还是投资渠道,都迈向多元化。例如,台湾农政单位通过鼓励“青年返乡”,使一大批接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青年人回到农村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开发,使整个产业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产品也出现了多元化,避免了产品在低层次上的雷同化。
十六、特产做强,节会做精
将特产和观光相结合,推动休闲农业与休闲渔业发展,如屏东县垦丁地处恒春半岛南端,是有名的风景区,春季又是黑鲔鱼回游垦丁外海的季节,结合休闲渔业,这里每年举行黑鲔鱼文化观光为主的春游,展销黑鲔鱼、油鱼子等海鲜产品。屏东还结合农产品收获期,将农业特产如黑珍珠、香蕉、凤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观光计划中,带动观光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台东特产的旗鱼,能加工成多种食品,他们将产业、观光、餐饮、民宿等业者结合起来,举办旗鱼节,推动发展休闲渔业。
十七、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台湾休闲农业在主推“体验经济”之后,还出现了“分享经济”的理念,即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顾客是上帝”为“与客人首先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倡导“拥有不如享有”的消费理念。特别是头城休闲农场的创办人卓陈明女士将现代农业的功能从“三生”(生产、生态、生活)拓展为“四生”,即增加了“生命的体验”。台湾休闲农业泰斗陈昭郎教授则强调,休闲农业一定要有体验活动,从亲身观察、参与、体验过程,认识生物生长现象,感受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分享生命的喜悦。
十八、示范带动,强农富民
当初面对“入世”挑战,台湾农业加速向“精致化的有机农业”、“科技化的生物农业”、“具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品牌农业”及“具特色体验之休闲农业”方向转型。台湾休闲农场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通过浓缩的典型科技农业和农业传统知识的推广,一方面向游客展示农业独具魅力的一面,增强游人的农业意识,加深对农业的了解,另一方面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试验示范与宣传推广,使休闲农业承担了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的作用,促进了大农业的发展,也相应带动了广大农民致富。
十九、回报社会,共建和谐
台湾休闲农场不仅非常重视环境保护,营造宜居的乡村环境,还对农场周边的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活动非常关心,经常和社区联合举办联谊活动,如歌唱比赛、书法笔会、乡村趣味运动会、儿童风筝节等,且大都设有公益募捐箱,举办爱心传递活动和公益义卖活动。可以说,公益理念已经成为台湾休闲农庒的重要文化,如“薰之园”休闲农园在扩大规模时,优先录取弱势青年,使失足青年以及身体上存在一些障碍的青年获得工作机会,他们还不定期邀请当地独居的老人到香草园免费体验游玩,另外,员工内部也经常举行文娱活动、学习活动和外出参观游玩,在他们看来,唯有快乐健康的员工,才能带给游客幸福快乐的感受。
二十、抱团出海,蹁跹起舞
2009年3月,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率领农场和民宿业者赴海外巡回推广,一口气赶场参加香港的台湾缤纷节、新加坡的NATAS春季旅展,以及马来西亚的MATA旅展,台湾休闲农业馆都是各地展场中的高人气展馆,数万份休闲农场导览折页供不应求。新加坡与香港旅行社包装的台湾行程以农场假期为主力,马来西亚业也跟随新加坡脚步,以台湾休闲农业为重头戏,宜兰香格里拉农场、花莲兆丰农场、苗栗飞牛牧场、台南大坑休闲农场都是热门去处,行程由4至8天不等,费用约在新台币2万元上下。从旅客的型态来看,新加坡以团体旅客居多,香港则以个人旅客为主,新加坡人喜好香草、花卉与水果等主题农场,香港人则重视料理,普遍来说,两地旅客都热衷农场体验活动。
『贰』 随喔:如何做好乡村旅游
从地域环抄境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最适合打造小而美的旅游产品,中国大多数乡村都分布在山地地区,山地地区的地域环境最适合小而美的旅游项目。那么,如何在乡村地区发展小而美的旅游项目呢?前瞻产业研究院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一、打破传统的产品思维,把乡村旅游做成居游共享的项目。在休闲度假时代,乡村旅游不再是一个旅游的概念,而是“旅游+”的概念,是在旅游引领下的乡村全域、全面、全民、全时发展。
二、打破对大项目的盲目追捧,把乡村旅游做成小而精的标杆。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小而美的项目。如果大家都去做大而全的项目,势必会让一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因为过度投资的背后就是重复投资,重复投资的背后就是同质竞争,同质竞争必然带来行业的受损。
三、打破旅游和农业的界限,把农业项目做成小而精的旅游项目。我国的大多数乡村都还保留着传统农业的根基,农旅融合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途径。
『叁』 如何掌握农旅结合七大开发模式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中如何掌握农旅结合七大开发模式
一、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1、田园农业游
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
2、园林观光游
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
3、农业科技游
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
4、务农体验游
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
二、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1、农耕文化游
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
2、民俗文化游
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
3、乡土文化游
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
4、民族文化游
利用民族风俗、民族**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
三、农家乐旅游模式
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1、农业观光农家乐
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
2、民俗文化农家乐
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
3、民居型农家乐
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4、休闲娱乐农家乐
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动。
5、食宿接待农家乐
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6、农事参与农家乐
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工艺技术,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四、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1、古民居和古宅院游
大多数是利用明、清两代村镇建筑来发展观光旅游。
2、民族村寨游
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观光旅游,
3、古镇建筑游
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来发展观光旅游,
4、新村风貌游
利用现代农村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
五、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
1、休闲度假村
以山水、森林、温泉为依托,以齐全、高档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旅游。
2、休闲农庄
以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丰富的农业产品、优惠的餐饮和住宿,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旅游。
3、乡村酒店
以餐饮、住宿为主,配合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休闲旅游。
六、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利用航天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1、农业科技教育基地
是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利用科研设施作景点,以高新农业技术为教材,向农业工作者和中、小学生进农业技术教育,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业园。
2、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
利用当地农业园区的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业经营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等,开展农业观光、参与体验,DIY教育活动。
3、少儿教育农业基地
利用当地农业种植、畜牧、饲养、农耕文化、农业技术等,让中、小学生参与休闲农业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的教育。
4、农业博览园
利用当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农业产品、农业文化进行展示,让游客参观。
七、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水上乐园
露宿营地
自然保护区
『肆』 农旅结合领域创业的基本流程
农旅
农旅
农旅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是新的时代趋势下旅游生活态度的新选择,是未来旅游的重要载体。农业、农民与农村构成了农旅的核心元素。“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是农旅生活方式的一贯目标。土伴农是农旅生活方式的首倡者和力推者。土伴农将通过农村与旅游、文化、商业、民俗的结合,实现全新的农旅生活方式。
中文名:农旅
外文名:Agriculture and Tourism 拼 音:nonglv 词 性:名词
定 义:即农业和旅游业,是以农村、农业和农民为核心元素,通过与旅游优化组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目录 农旅背景 农旅表现 农旅模式
农旅背景
农村乡土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吸引物,山乡云缠雾绕、山青林秀;水乡平畴沃野,稻浪翻滚、花木扶疏,乡村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正迎合了现代人“返朴归真”的愿望与“亲近自然”的旅游休闲需求。同时,城市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有关吃、住、行等城市化问题,客观上推动他们向农村寻求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体验。旅游载体未来将不仅仅限于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等景区,农旅将会是一个旅游趋势,将成为下一个最具潜力的新型的旅游载体,因此,农业旅游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具有优越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
农旅表现
农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农旅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以观光旅游为依托,围绕着农业中特有的五谷、花卉、苗木、瓜果、畜牧饲养等一个或几个主题展现一系列特别的场景和氛围,为游客提供娱乐和独特体验。农旅是以特有的农业观光为主题,以现代科技和文化手段为表现的现代人工农业休闲区。
二是农业与文化的结合。农业旅游是一种自然和人造相结合的旅游资源,依托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通过独特的创意和规划,集种植、观赏,游乐、学习为一体,还原当地原始的农业环境,以现代科技和文化为表现,传播农业信息,让人们在玩赏中了解到丰富的农业知识。
三是农业与商业的结合。农旅的兴起将会带动附近村民的创业创收。以农旅为依托,园区内将提供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身的商业中心,商业中心急需优秀的室内或室外娱乐产品。
四是农业与民俗的结合。好的文化离不开传承,越是区域的,就越是世界的。地域性文化与区域民俗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民俗村、风土民情展示、庙会活动等与现代农
『伍』 “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农旅双链"模式” 谁能简单分析一下
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农旅双链"模式是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的一篇研究文章。一方面,以乡村旅游休闲(主要是指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的合理组合)为吸引点,引爆乡村旅游综合体目标市场,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打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其成为吸引点,带动旅游收益的增加,旅游收益的增加可进一步强化景区管理、环境保护等,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乡村旅游的品质,从而使得乡村旅游形成良性运转。 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加工公司应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及农业加工业。通过研发部门研究和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农产品、种植技术,带动农户栽种新技术品种;由市场部门收购本地区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向全国销售,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为主的“公司+基地+商标+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 旅游方面可融合乡村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度假、会议、养老、居住等多种旅游开发功能,策划打造特有的“乡村综合旅游休闲”,如开设休闲垂钓、农场动物园、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在具体开发中,可根据各自地脉、文脉等具体情况,侧重打造其中某一项或几项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希望采纳
『陆』 什么是农旅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
农旅融合来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源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新手段。在充分尊重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以所开发的农业旅游休闲项目、农业配套商业项目、农业旅游地产项目等为核心功能架构,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农业旅游休闲聚集区。
农旅融合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受地方财力以及环境、土地、产权等条件制约,还存在融资难、用地难等政策瓶颈,投融资体制与发展要求不适应。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传统农业生产基地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卫生、路标等旅游配套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介平台等现代设施还不完善。三是精品旅游路线缺乏。休闲农业观光点还处于“盆景”的状态,规模尚小、开发水平低、景区特色不明显、不能串点成线,“过夜经济”尚未形成规模。四是农特旅游商品不够丰富。
『柒』 农旅一体化项目申请书(范文)因为农村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度假等的需要
农旅一体化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回新手段。在答充分尊重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以所开发的农业旅游休闲项目、农业配套商业项目、农业旅游地产项目等为核心功能架构,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农业旅游休闲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