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關帝廟景點介紹
Ⅰ 山西解州關帝廟的構造是怎樣的
解州古稱解梁,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作為關公的故鄉,關帝廟興建的歷史頗早。據有關碑刻記載,遠在陳隋之際,解州關帝廟已經修建。宋元到明清,隨著社會各界對關公美化、聖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斷高漲,又對解州關帝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復、重建和擴建。清朝末葉,該廟曾數次失火,損失慘重,但在民國年間又予以修復和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人民政府對解州關帝廟這座古老的建築群落極為重視。不僅將它列入了國家重點文物單位予以保護,而且一再撥款,對這座廟宇進行維護修復,使之基本上恢復了歷史的原貌。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佔地面積約66600餘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艷,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佔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鍾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余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後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築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氳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鍾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為黃色玻璃瓦頂,雞吻脊獸雕刻精美,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後部的台階上是戲台,鋪上台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築,前後石雕圍欄佑護。內有周倉、廖化像,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御書樓原名八卦樓,清乾隆年間為紀念康熙御書改名御書樓。樓北有分列兩側的碑亭、鍾亭。亭內豎有清雍正年間碩果親王題詞的玉碑一通。懸有清代順治年間鑄造的銅鍾一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迴廊的廳式建築。周圍有石欄桿。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彩繪著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起於桃園三結義,止於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在全國關廟壁畫中都按此進行,據說這是因忌諱關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於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山海鍾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築崇寧殿。
主殿崇寧殿堪稱關帝廟之心臟。周圍築以迴廊,26根石柱上蟠龍飛舞。殿中塑有關公帝王裝坐像。北宋崇寧三年(1104),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名崇寧殿。殿前蒼松翠柏,鬱郁蔥蔥,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桿一雙,月台寬敞,勾欄曲折,使入頓生敬佩之感。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檐下施雙昂五踩斗拱,額枋雕刻富麗。殿周迴廊置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各異,個個須眉畢張,活靈活現。下施欄桿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200方,蔚為壯觀。大殿明間懸橫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書。檐下有「萬世人極」匾,是咸豐皇帝所寫。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門口還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以示威嚴。殿內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端莊肅穆。龕外雕梁畫棟,儀仗倚列,木雕雲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崇寧殿庄嚴肅穆的氣氛。歷代名人贊頌關羽的題匾,諸如「神勇」、「義炳乾坤」、「大義參天」、「萬極人世」、「氣肅千秋」等書法題匾,一方面反映了關羽在帝王以及大臣心目中的地位,同時也反映了關羽的性格以及他在歷史上所處的境遇,同時,也作為書法珍品流傳後世。
穿崇寧殿而出,入後宮南門,就進入寢宮,過花圃,有「氣肅千秋」坊,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東側有印樓,里邊放著「漢壽亭侯」玉印模型,西側是刀樓,裡面列青龍偃月刀模型。雙樓對峙,系方形三層的十字歇山頂建築。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風動影搖,珊珊可愛。又有《漢夫子風雨竹》碑刻,以竹隱詩,詩曰「莫嫌孤葉淡,經久不凋零。多謝東君意,丹青獨留名」。傳說出自關羽的手筆。
後宮後部,是關帝廟扛鼎之作的春秋樓,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卉之間,巍然屹立,大氣磅礴。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經》,故又名麟經閣。創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的。寬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築,高33米。上下兩層皆施迴廊,四周勾欄相依,可供憑欄遠眺。檐下木雕龍鳳、流雲、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樓頂彩色琉璃履蓋,光澤奪目。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可供上下。第一層上,有木製隔扇108面,圖案古樸,工藝奇特,傳說是象徵歷史上山西108個縣。世傳春秋樓有三絕:建築結構奇巧別致,上層迴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給入以懸空之感謂之一絕;進入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羽側身夜觀《春秋》像,閣子板壁上,正楷刻寫著全部《春秋》,謂之二絕;據說樓當項,正好對著北斗七星的位置,謂之三絕。
關帝廟,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掃關帝的場所。如今經過多次修葺、彩繪,關帝廟更加壯麗輝煌。
Ⅱ 解州關帝廟在什麼地方
解州關帝廟為武廟之祖抄,地處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
北靠鹽池,面對中條。解州關帝廟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關公信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公文化節」被評為中國十大人物類節慶活動之一。2012年,「關聖文化建築群」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Ⅲ 解州關帝廟的崇寧殿里有哪些景物
崇寧抄殿殿前蒼松翠柏,鬱郁蔥蔥,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桿一雙,月台寬敞,勾欄曲折,使人頓生敬佩之感。殿面闊7間,進深6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榍下施雙昂五踩斗拱,額枋雕刻富麗。殿周迴廊置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各異,個個須眉畢張,活靈活現。下施欄桿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200方,蔚為壯觀。大殿明間懸橫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書。檐下有「萬世人極」匾,是咸豐皇帝所寫。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門口還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以示威嚴。殿內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端莊肅穆。龕外雕梁畫棟,儀仗倚列,木雕雲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崇寧殿庄嚴肅穆的氣氛。
Ⅳ 運城市解州關帝廟內的牌坊最有名的有哪幾個
運城市解州關帝廟是進行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在此廟內,也有眾多的牌坊,其中以廟內中軸線南端東側的「萬代瞻仰」石牌坊和西側的「威震華夏」木牌坊最為著名。
Ⅳ 解州關帝廟的傳說
關帝廟: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神聖殿堂
(一)
位於山西省西南部的運城盆地,是中國古代稱作「河東」的主要區域。自古以來,這塊土地肥沃、阡陌縱橫、交通便利的盆地,就以歷史悠久,文明古老,史跡遍布,物華天寶,地靈人傑著稱於世。
毫不誇張,中國五千餘年的古老文明,幾乎都與這塊古老的土地息息相關。傳說之中,中國原始社會後期的部落聯盟領袖舜和禹,都曾在這塊黃土地上建立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即所謂「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傳說之中,遠古時代決定炎黃民族早期文明構成、文明方向和文明進程的一次歷史大決戰,也在這里展開,即所謂黃帝與蚩尤大戰於「冀州之野」的傳說與神話。早已有學者指出,其時的「冀州」,即後世的「河東」。在傳說和史籍中,教人以養蠶造絲的嫘祖,授人以稼穡耕作的後稷,示人以「版築」造牆的傅說,也都活動於河東之地。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這段有著確切文字記載的漫長歷史中,河東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更是英才輩出,風起雲涌,為創造和推動中國古代社會的燦爛文化和文明,作出了永載史冊的貢獻。荀況、裴秀、郭璞、裴松之、盧綸、司空圖、聶夷中、柳宗元、薛仁貴、王通、司馬光、馬遠、楊深秀等等,這一長串的歷史名人,說明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在河東這塊古老大地上,確實名人輩出,燦如繁星,數不勝數。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明史和文化史的遼闊空間上,河東頭頂上的由歷代名人交織成的星空,可以說分外璀璨絢麗。
Ⅵ 解州關帝廟的主廟內有哪些景物
主廟分中、東、西三院。
中院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版、雉門、午門、山權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鍾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迫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
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
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余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
Ⅶ 解州關帝廟的寢宮內有哪些景物
寢宮內東側有印樓,里邊放著「漢壽亭侯」玉印模型,西側是刀樓,裡面列青龍偃月刀模型。雙樓對峙,系方形三層的十字歇山頂建築。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風動影搖,珊珊可愛。又有《漢夫子風雨竹》碑刻,以竹隱詩,詩曰「莫嫌孤葉淡,經久不凋零。多謝東君意,丹青獨留名」,傳說出自關羽的手筆。
Ⅷ 解州關帝廟的建築有哪些特色
解州關帝廟的布局十分精巧,街北是正廟,坐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
前院經端門之後是巍巍聳立著的三座高大廟門,採用單檐歇山頂的建築風格。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門樓上鑲嵌著「關帝廟」豎匾。
雉門後部是戲台,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築。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
午門是一個面闊5間、單檐廡殿頂、石雕迴廊的廳式建築。周圍有石欄桿,欄板正反兩面浮雕有各類圖案和人物共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
廳內南有三國時期周倉、廖化的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彩繪著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起於桃園三結義,止於水淹七軍。
崇寧殿是關帝廟的主體建築,由於宋徽宗趙佶曾封關羽為「崇寧真君」而得名。崇寧殿殿前蒼松翠柏,鬱郁蔥蔥,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桿一雙,月台寬敞,勾欄曲折。
崇寧殿面闊7間,進深6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檐下是雙昂五踩斗拱,雕刻富麗。殿周迴廊置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各異,個個須眉畢張,活靈活現。大殿明間上懸掛橫匾中的「神勇」二字,是清朝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檐下有「萬世人極」匾,是清代咸豐皇帝所寫。下列三把青龍偃月刀,與門口的銅香案、鐵鶴相映成趣,自成一種威嚴氣勢。
殿內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端莊肅穆。龕外雕梁畫棟,雕有雲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展示了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親筆書寫的「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加了崇寧殿的庄嚴肅穆。
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是進行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
「氣肅千秋」坊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東側有印樓,里邊放著「漢壽亭侯」玉印模型,西側是刀樓,裡面列著青龍偃月刀的模型。
春秋樓是關帝廟的扛鼎之作,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卉之間,顯得巍然屹立、大氣磅礴。樓內有關羽手捧《春秋》像,而《春秋》又名《麟經》,所以春秋樓也叫麟經閣。
春秋樓建於明萬曆年間,寬七間,進深六間,檐下用木雕有龍鳳、流雲、花卉、人物和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樓內的東西兩側各有36級樓梯,可供上下。第一層上有108面木製隔扇,象徵著山西歷史上的108個郡縣。
相傳春秋樓有三絕:一絕是上層迴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的垂蓮柱上,垂柱懸空,有懸空之感;二絕是在第二層上,有關羽的側身夜觀《春秋》像,身旁的閣子板壁上刻滿了用正楷刻寫的《春秋》內容;三絕是春秋樓的樓頂,正好對著北斗七星的位置,簡直十分奇絕。
全廟共有殿宇100多間,布局嚴謹,主次分明。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後井然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築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布局十分得體。
解州關帝廟內的木構建築,是許多古人別具匠心的勞動成果,具有獨特的風格,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春秋樓的吊掛迴廊就是我國建築藝術中的經典。
關帝廟除古建築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鍾、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等藝術精品。
關帝廟內,石刻、木雕、壁畫、照壁、書法牌匾比比皆是,遊人信士絡繹不絕,香火非常旺盛。後經過多次修葺和彩繪,關帝廟顯得更加壯麗輝煌。
解州作為關公的故鄉,不但很早就興建了關帝廟,而且在其悠久的歷史發展中,流傳下來了許多美麗的傳說故事,雖然這些傳說故事,帶有很濃的神話色彩,但都反映了人們善良的願望和對關公的崇敬之情。
Ⅸ 山西運城關帝廟和解州關帝廟有什麼不同
關帝廟在全國范圍內很多,就運城而言,關帝廟更是數不勝數;
在運城關帝廟分為祖廟回和家廟;家廟大多都答是民間百姓自發修建的,但祖廟就是政府出資興建的,無論規模、質量、意義都不同於其他家廟,解周關帝廟就是政府出錢修的祖廟,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
在火車站坐11路 終點站下車,費用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