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的景點介紹
① 嘉峪關旅遊景點
嘉峪關旅遊景點:
1、中華孔雀苑位於嘉峪關市嘉黃公路南側50米的AAAA級主題公園/生態景區西接「天下雄關」嘉峪關,毗鄰「西部八達嶺」懸壁長城,國內最大的藍孔雀主題公園「中華孔雀苑」,已成為絲綢之路和嘉峪關旅遊的亮點和精品景區。
2、嘉峪關東湖生態旅遊景區是是嘉峪關市城建史上規模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同時也是國家鐵人三項專用場地。
公園面積很大,由3個人工湖包圍著一座海豚造型的高塔組成,公園內散步、健身的市民很多,往南邊可以清楚的看到祁連雪山。公園的碧海明珠氣象塔是我國最高的氣象塔,是嘉峪關的標志性建築。
② 求嘉峪關主要景點導游詞
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後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嘉峪關關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65年以關名建市。
1.嘉峪關
基本介紹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嘉峪關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嘉峪關,萬里長城的西部終點,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關市西南隅祁連山脈嘉峪山 嘉峪關
地理位置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東經98°17′、北緯39°47′,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關關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嘉峪關以地勢險要,巍峨壯觀著稱於世,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 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建築群體
嘉峪關現在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以嘉峪關圖片99999塊磚包牆。東西城垣開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均築瓮城。嘉峪關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是長城眾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這里還有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的展現長城文化的專題博物館——長城博物館。
歷史沿革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嘉峪關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瓮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瓮城門均向南開,西瓮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
防禦體系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建築結構
麓,因山而名。明洪武五年(1372)修築萬里長城時置。當時明徵虜大將軍馮勝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險要地勢,選為河西第一隘口,開始築城設關,以後經歷一百多年時間擴建,才形成一嘉峪關個比較完整的防禦體系。明弘治年間,為防吐魯番東侵,曾進行重修。這關雄偉壯觀,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萬里長城沿線分布著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而後者經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但嘉峪關初建時不過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佔地2500平方米。而現存的關城總面積33.500餘平方米,比原來的大數倍。它由外城、內城和瓮城組合而成,關城周長733米,就中內城周長640米,面積為原先的大小。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門外各築有瓮城,城樓對稱,三層三檐五間式,周圍有廊,單檐歇山頂,高17米。城四隅有角樓、南、北牆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達城頂。關城正中有一官井,舊有亭,今已廢。西門外套築一道凸形城牆,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上懸「天下第一雄關」匾額。1924年城樓被毀。西面羅城磚砌,東、南、北有土築圍牆,連接長城。城外有城,迭門重城,成並守之勢。東瓮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有游擊衙門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築。新中國成立後,關城曾多次維修加固,至今保存完好。
歷史價值
嘉峪關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河西走廊繼續向西延伸)。甘肅西部已屬於荒漠地區,河西走廊夾於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東西長達1000公里左右。一條古道穿行於祁連山麓的戈壁和沖積平原上,古代「絲綢之路」即此。道路本艱險,到了嘉峪山隘口處,狹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險厄。嘉峪關踞此,形勢非常險要。東通古肅州(今酒泉),西有安西。這條古道是古都長安和西域聯系的紐帶。古代西域,初時僅指天山以南的新疆南部和東部,有許多在綠洲上發展的「城邦」,對內地漢族政權時附時叛。到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後,這關便為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明代,政府軍和吐魯番兵曾數次在嘉峪關作戰。嘉峪關矗立於大漠邊緣,顯得雄壯非凡。荒漠地區是怕缺水,嘉峪關卻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匱乏。嘉峪關的環境又很吸引人。廣闊的關城,橫卧戈壁灘上,兩側城牆與山相連。巍峨硃色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著祁連山如玉的雪峰,美麗如畫。登城樓遠望,萬里長城似龍游於戈壁灘瀚海間,天晴之日,或可見海市蜃樓。城下戈壁灘上駱駝隊的渾厚的悠揚的鈴聲,使人想起古代「絲稠之路」上的商隊和旅行者,令人神馳!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見這關如此雄偉,有詩贊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了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見只見一丸泥。」極言這關的威嚴和雄偉壯麗。又雲:「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指出這關真乃「天下第一雄關」。說來令人詫異,據說當年建這關時,匠師計算用料特別精確,最後建成時竟只剩下一塊磚。這是建築工程上的絕招。現在這塊磚還存放在西瓮城門樓的後樓台上,供人觀摩。這座雄關和東部的山海關一樣,都為古代建築工程的光輝點,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為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淵源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嘉峪關,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 嘉峪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瓮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嘉峪關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瓮城門均向南開,西瓮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文化遺產
長城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嘉峪關」: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萬里長城——嘉峪關」初建於明洪武五年 嘉峪關 (公元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瓮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嘉峪關長城由西長城、東長城和北長城三部分組成,全長約60公里。長城內外城台、墩台、堡城星羅棋布,共同構成了嘉峪關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於明隆慶年間,是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嘉峪關游擊將軍府陳列分為兩個部分。前院以議事廳為中心,著重展示古代游擊將軍及文武官員指揮御敵、簽發關文等情景。後院是游擊將軍及家眷生活的場所,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游擊將軍及其眷屬的生活場面。陳列形式既朴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 長城第一墩:古稱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它是明代萬嘉峪關里長城自西向東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墩台北距關城7.5公里,矗立於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邊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依託古墩台興建的文物景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景區包括討賴河墩、地下谷、觀景平台、滑索、吊橋、「醉卧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功能區。景區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內涵,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懸壁長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此段長城從關城東閘門邊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7.5公里。山腰長城約750米,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故有「西部八達嶺」之稱。 古代岩畫石關峽是嘉峪關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這里是中國古代絲綢古道興亡更替的見證。石關峽內的黑山岩畫是中國西北地區的摩崖淺石刻畫,其時代為戰國,它是中國北方地區時嘉峪關代最早、距離城市最近的岩畫,是1989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嘉峪關的一處重要的文物古跡。岩畫主要分布在西北距嘉峪關市14公里處的黑山之中,共有岩畫150餘幅。岩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動物、狩獵、舞蹈、操練、廟宇、古文字等,黑山岩畫對於研究西北地區遠古社會的民族、宗教、生態、自然環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是中國西部地區岩畫的代表之一。 古墓葬文化「果園——新城魏晉墓群」是2001年中國國務院公布的中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魏晉磚壁畫墓是「果園——新城魏晉墓群」的一部分,位於嘉峪關市區東約18公里的新城鎮,在這里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千餘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古墓葬出土的660餘幅彩繪磚壁畫,真實描繪了中國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方面的狀況,其內容包括牧畜、農耕、兵屯、狩獵、營壘、出行、驛傳、宴樂、舞蹈等。這些磚壁畫是研究魏晉時期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民俗等的實物資料。繪畫筆法簡練,畫技高超,其繪畫內容在美術領域填補了中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民間傳說
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時簡陋的建築條件下,能建起如此偉的關城,是很不簡單的,但正因為如此,才演繹出一段段動人的傳說。 嘉峪關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冰道運石: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山羊馱磚: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 嘉峪關 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擊石燕鳴: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相關景點
戲台 戲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關游擊將軍袋什衣主持修建,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台。由木製屏風把前後台分隔開,屏風正中央繪制八幅人物圖,是人們熟知的「八仙」內容。頂部為中國傳統圖案「八卦圖」,「八卦圖」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科學的綜合反映。兩側是一組風情壁畫,內容是寺廟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養的尤物。這些繪畫內容在其它戲台上是非常少見的。戲台兩側書寫有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對聯高度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間世事的演義變化及戲曲演出場所的功能作用。 文昌閣 文昌閣,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樓閣為兩層兩檐歇山頂式建築,底層兩邊為單間鋪房,四周立紅漆明柱18根,形成迴廊。內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的官廳。四面裝有花格門窗,上部繪制山水人物彩畫80餘幅。此閣在明清時為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天下雄關」碑 關西門外百餘米處,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關」石碑。清嘉慶十四年(1809)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里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並勒石為碑。給後人留下了永恆的紀念。 柔遠門 內城西門,門額刻「柔遠」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對邊陲(關外)各游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 內城 內城牆高9米,加垛牆1.7米,總高10.7米。6米以下為黃土夯築,6米以上用土坯加築。歷經六百多年,牆體雖有剝落,但大部份仍然完整牢固。修築城牆用的黃土,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和加工製作的,首先將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板上,讓烈日烤曬,將草籽曬死。嘉峪北段長城下出土的「長城工牌」,上面詳細記載了當時修長城的分工情況。「長城工牌」現陳列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內,「工牌」為石質,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長城各工程隊隊長的名字。修築工程結束後,要進行嚴格的驗收:在距城牆一定距離內,用箭射牆,如果箭頭射不進去,證明城牆堅固合格;如若箭頭射入牆體,則證明工程不合格,要進行返工重建。如此嚴格的長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證了長城工程的質量。 羅城和箭樓 羅城初建於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羅城」是應敵的正面,「凸」字形城牆全部用磚包砌,非常堅固。「羅城」南北兩端建有「箭樓」,是觀望關西、關南、關北烽火的設施。兩端與外城牆相接,外城牆又與關城南北的長城相聯。 角樓和敵樓 內城四角有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牆建有敵樓,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這里回望,「光化樓」、「柔遠樓」及「嘉峪關樓」三座高大建築,同在一條中軸線上。這種「過洞式城門」及高台樓閣建築形式,是中國幾千年建築歷史及建築形式的延續發展。 嘉峪關 光化門 內城東門,門額上刻「光化門」三字,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門洞由自黑山開採的石條鋪成。 光化樓 建於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時任肅州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樓」為三層三檐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精雕細刻,五彩裝成。樓閣第一層為磚木結構,第二、三層是木結構榫卯咬合而成。雖然經歷了近五百年的風風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但它仍巍然屹立於關城之上,盡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高超和精妙。 關帝廟 明末清初從內城遷到現處。廟內原有大殿一座,陪殿兩座,另有刀房、過廳、馬房和牌樓。總面積720平方米。 關帝廟曾多次擴建,最後一次重修是嘉峪關游擊將軍熊敏謙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關關城文管所自籌資金70萬元對關帝廟進行了重新修復,對牌樓進行了彩繪,使關帝廟恢復了明清時的風采。 東瓮城和西瓮城 嘉峪關東西兩瓮城布局森嚴,東瓮城門樓眉額刻「朝宗」兩字,表示過往朝廷官員雖遠行「極邊」,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與此相對的「西瓮城」,門額刻「會極」二字。意即從西域來的諸侯,仕官,商旅,親善友好地在這里相會,從這里經過,向中原王朝朝貢。西瓮城也劈門南向,不與內城門直通,使關城更加肅穆幽深,成為內城的一道防線。 游擊將軍府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於明隆慶年間,後來成為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將軍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現在的建築是1987年在原建築的基礎上恢復修建的,為兩院三廳四合院式,佔地面積為1755平方米,建築面積808平方米。 在嘉峪關古代軍事史上,游擊將軍府不但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而且是朝廷統治地方、檢查商旅使者往來、聯系西域和中亞及各少數民族的樞紐機關。 游擊將軍府復原陳列以歷史史料為依據,以現有建築為框架,以超級寫實主義雕塑(高分子模擬雕塑)為主要形式,深入細致地展現了嘉峪關游擊將軍的生活史跡。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陳列分為兩個部分。前院以議事廳為中心,著重展示古代游擊將軍及文武官員指揮御敵、簽發關文等情景。後院是游擊將軍及家眷生活的場所,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游擊將軍及其家眷的生活場面。陳列從人物生活入手,內容嚴謹、科學、准確,高分子模擬人物栩栩如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陳列形式既朴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使其成為參觀、游覽嘉峪關的一處亮點。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瓮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瓮城門均向南開,西瓮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長城第一墩 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距關城7.5公里,墩台矗立於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矣」。 明代,嘉峪關管轄著「腹里、沿邊、境外墩台三十九座」。關內墩台林立,縱橫交織,相互瞭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擔負著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軍事防務的重要據點,這里曾經伴隨著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演繹過許多神奇的故事,詩曰:長城第一墩「清流討賴臨危壁,大嶺祁連斷戰氛。鎧甲冰河聞拆斗,旌旗旭日舞鵬鯤」。 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緻壯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討賴河水滔滔東去,朝陽里,宛若銀練飛舞在戈壁之上;夕陽下,又如飛龍遊走於山澗之中。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著藍色天空,更覺清新如畫。「四時大雪,千古不消,凝華積素,爭奇獻秀,氤氳郁蔥,凌空萬仞,望之如堆瓊壘玉」。晨曦初起,彩霞橫抹天空,天高野闊,千嶺萬壑競披紅裝,婀娜多姿。雨後,祁連山中長雲如練,纏繞山腰,或化作各種離奇物形,或變作鐵馬甲兵;或雨過天晴,彩虹橫掛山川。正所謂:「余收遠岫和雲濕,風度疏林帶舞飄」。 長城第一墩旅遊景區面積約3.22平方公里。景區包括長城第一墩、綜合服務區、討賴河滑索、討賴客棧、天險吊橋、「醉卧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內容。其中下沉式綜合服務區有貴賓接待室、遊客服務中心、飲吧、觀景平台、滑索、旅遊紀念品商店等設施。 嘉峪關 景區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內涵,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閑、娛樂、懷古游學的好去處。
③ 有關嘉峪關的風景名勝和旅遊景點的英語作文,大約100字左右。
Jiayuguan Pass is the first pass at the west end ofthe Great Wall of China and was built ring theMing Dynasty.
嘉峪關是長城西端的終點第一關,建在明朝。
It is located 6 kilometers southwest of Jiayuguan Citywhich is in Gansu Province.
它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6公里處。
It i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Jiayuguan Hill, betweentwo hills of which the Pass lies, so earned the name「The First and Greatest Pass under the Heaven」.
它位於嘉峪關山的山腳下的,處在兩山之間,所以贏得了「天下第一雄關」的美譽。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 Pass under the Heaven」,which is located at the east end of theGreat Wall near Qinhuang City in Hebei Province.
這不同於河北省秦皇島市長城東端的「天下第一關」。
The Pass is located at the narrowest point of the western section of the Hexi Corridor,andJiayuguan often has the meaning of 「Nice Valley」.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西部最窄的地方,嘉峪關經常有「美好的山谷」的意思。
嘉峪關長城英文介紹
It was also a must point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它也是古絲綢之路必過之處。
The pass is trapezoid-shaped with a perimeter of 733 meters and with an area of more than 33 500 square meters.
嘉峪關是不規則四邊形的周長733米,面積超過多33500平方米。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city wall is 733 meters and the height is 11 meters.
城牆的總長度是733米,高度為11米。
There are two gates-with one located on each of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of the pass.
有兩個門分別位於嘉峪關的東部和西部。每個門上有一個建築。
On each gate there is a building. On the building at the west gate, the Chinese inscription of「Jiayuguan Pass」 is written on a tablet.
在西門大樓上,中國字「嘉峪關」題寫在一個碑上。嘉峪關南北兩側與長城連接。
The south and north sides of the pass are connected to the Great Wall.
每個角落都有一個炮塔。
There is a turret on each corner of the pass. On the north side inside the two gates, there arewide roads leading to the top of the pass.
北面兩個門,裡面有寬闊的馬路能通向嘉峪關頂部。
Jiayuguan itself consists of three defense lines—an inner city, an outer city and a moat.
嘉峪關本身包含三條防守線:一個內城,一個城市和一個護城河。
④ 嘉峪關有哪些景點
嘉峪關關城,西長城,萬特歡樂世界,擊石燕嗚,東湖生態旅遊景點`,天下雄關碑
⑤ 嘉峪關有哪些著名的旅遊景點
中文名稱
嘉峪關市
外文名稱
Jiayuguan City
別名
天下第一雄關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甘肅省
下轄地區
雄關區、長城區、鏡鐵區
政府駐地
鏡鐵區體育大道1號
電話區號
0937
郵政區碼
735100
地理位置
中國西北,河西走廊中部
面積
2935平方千米
人口
24.59萬(2016年)
方言
東北方言、酒泉話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
著名景點
嘉峪關東湖,七一冰川,西部明珠氣象塔,討賴河生態濕地等
⑥ 嘉峪關的主要景點
明末清初從內城遷到現處。廟內原有大殿一座,陪殿兩座,另有刀房、過廳、馬房和牌樓。總面積720平方米。
關帝廟曾多次擴建,最後一次重修是嘉峪關游擊將軍熊敏謙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關關城文管所自籌資金70萬元對關帝廟進行了重新修復,對牌樓進行了彩繪,使關帝廟恢復了明清時的風采。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於明隆慶年間,後來成為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將軍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建築是1987年在原建築的基礎上恢復修建的,為兩院三廳四合院式,佔地面積為1755平方米,建築面積808平方米。
在嘉峪關古代軍事史上,游擊將軍府不但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而且是朝廷統治地方、檢查商旅使者往來、聯系西域和中亞及各少數民族的樞紐機關。
游擊將軍府復原陳列以歷史史料為依據,以現有建築為框架,以超級寫實主義雕塑(高分子模擬雕塑)為主要形式,深入細致地展現了嘉峪關游擊將軍的生活史跡。
嘉峪關陳列從人物生活入手,內容嚴謹、科學、准確,高分子模擬人物栩栩如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陳列形式既朴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使其成為參觀、游覽嘉峪關的一處亮點。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嘉峪關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距關城7.5公里,墩台矗立於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矣」。
明代,嘉峪關管轄著「腹里、沿邊、境外墩台三十九座」。關內墩台林立,縱橫交織,相互瞭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擔負著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軍事防務的重要據點,這里曾經伴隨著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演繹過許多神奇的故事,詩曰:長城第一墩「清流討賴臨危壁,大嶺祁連斷戰氛。鎧甲冰河聞拆斗,旌旗旭日舞鵬鯤」。
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緻壯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討賴河水滔滔東去,朝陽里,宛若銀練飛舞在戈壁之上;夕陽下,又如飛龍遊走於山澗之中。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著藍色天空,更覺清新如畫。「四時大雪,千古不消,凝華積素,爭奇獻秀,氤氳郁蔥,凌空萬仞,望之如堆瓊壘玉」。晨曦初起,彩霞橫抹天空,天高野闊,千嶺萬壑競披紅裝,婀娜多姿。雨後,祁連山中長雲如練,纏繞山腰,或化作各種離奇物形,或變作鐵馬甲兵;或雨過天晴,彩虹橫掛山川。正所謂:「余收遠岫和雲濕,風度疏林帶舞飄」。
長城第一墩旅遊景區面積約3.22平方公里。景區包括長城第一墩、綜合服務區、討賴河滑索、討賴客棧、天險吊橋、「醉卧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內容。其中下沉式綜合服務區有貴賓接待室、遊客服務中心、飲吧、觀景平台、滑索、旅遊紀念品商店等設施。 嘉峪關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閑、娛樂、懷古游學的好去處。 石關峽又名水關峽,它的南面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面是高聳入雲的黑山。斷壁長城和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斷壁長城居於黑山峽口之南,為東西走向。懸壁長城在峽谷的北面,為南北走向,城牆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這兩條長城形成拱衛之勢,共同扼守黑山峽口。
石關峽懸壁長城文物景區位於嘉峪關市西北14公里處,距嘉峪關關城8.4公里。景區的主題是古絲綢之路文化和長城文化。景區內參觀的主要內容有體現長城文化的懸壁長城,有體現古代絲路文化的「絲綢古道」雕塑群和嘉峪關古代兵器展覽等。
石關峽古絲路文化長廊區貫穿整個景區,有「絲綢古道」雕塑群。懸壁長城軍事防禦體系區有懸壁長城、水門和古代兵器展覽等內容。休閑度假區就是長城北側綠化區域和景區入口小廣場,這里向遊客提供燒烤、茶飲、棋牌娛樂和出售旅遊紀念品等休閑服務。管理區主要指長城南側的旅遊服務設施,包括管理中心、公共衛生間、廣場、停車場等。其中,管理中心為一層四合院式仿古建築,佔地面積有603m2。水門為三層仿古式建築,長48m,高13米,佔地面積為345.6m2。新建長城,就是懸壁長城與水門之間的這段長城,全長158m,為黃土片石夾沙夯築而成。
在這里可以領略渾然天成的彌勒山景觀,報國寺里佛鍾聲聲,梵音裊裊,呈現一派祥和景象。
古絲綢之路雕塑群雕刻了中國古代在嘉峪關地區有過記載的張騫、霍去病、班超、玄奘、馬可波羅、林則徐、左宗棠七位主要歷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隨從、二匹馬、二峰駱駝和一架馬車塑像組成,藉以展示石關峽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人文內涵。張騫兩次出使西使,霍去病率軍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經,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東入中原都在這里留下過他們的史跡。 「七一」冰川位於嘉峪關市西南116公里處的祁連山腹地,它是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蘇聯冰川學專家於1958年7月1日發現、並以發現日期命名的一座高原冰川。該冰川斜掛於坡度小於45度的山坡上,冰層平均厚度78米,最厚處達120米,冰峰海拔5150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
「七一」冰川旅遊區域約4平方公里,每到夏秋季節,冰峰在藍天麗日下分外晶瑩耀眼,與潺潺的溪流以及綠草如茵、鮮花盛開的高山牧場,共同構成一幅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迷人畫卷。由於冰川海拔較高,遊客登臨時常常會遇到陰、晴、雨、雪等天氣,在一日之內經歷四季,堪稱一生中難忘的體驗。「七一」冰川還以「亞洲距離城市最近的可游覽冰川」被編入了部分高等院校旅遊專業的教科書。 嘉峪關
「七一」冰川氣候獨特,景色迷人,是開展登山探險、避暑休閑、科考研究等旅遊活動的好去處,也是嘉峪關市旅遊資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加快旅遊資源開發步伐,2002年至2003年,嘉峪關市共投資312.01萬元,鋪築了自S215線至山腳下9.443公里沙石路,修建了1000平方米停車場和180米步行台階,並對近2公里登山道路進行了修整。修建了佔地545.8平方米的「冰川環保探險旅遊服務中心」,內設接待室、急救室、工作室、廚房、餐廳和6間客房,配備了發電機和全套的住宿接待設施,使冰川景區的基礎設施和接待服務功能得到了初步改善。 「果園——新城魏晉墓群」是中國國務院2001年公布的中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近13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一千餘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1972年——1979年期間,先後發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為畫像磚墓,9座為素磚墓。其中五號墓於1973年5月整體搬遷到甘肅省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2座,新城墓葬建築形制獨特,墓葬由墓道、墓門、門樓、前室、中室、後室、甬道、耳室、壁龕等組成。建築用磚分為印紋方形磚、長方形磚、雕刻磚、畫像磚等。墓門用條形磚疊砌為拱券形,券頂以上採用條形磚疊造門樓,門樓牆面嵌砌有斗拱、人物、獸首等造型的雕刻磚,墓頂多為盝頂式和拱券式。
墓葬共出土760餘副磚畫,形式多為一磚一畫、半磚一畫或幾塊磚組成的連環畫。這些磚壁畫色彩鮮艷,風格獨特,畫技巧妙,磚壁畫內容取材於當時的現實生活,有反映農耕、養殖、採桑、宴居、出行、軍事操練、狩獵等內容,是研究魏晉時期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民俗及氣候等的實物資料。其中繪畫方面的內容,在美術領域填補了中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⑦ 嘉峪關有哪些必去的旅遊景點
嘉峪關必去的旅遊景點有以下幾個:
1、祁連山
明代長城西端第一個台墩起點。原台長、寬、高均為14米,呈正方形棱錐體,後來部分岸壁塌毀,只有現存的台墩依壁而立,其險無比。
⑧ 甘肅嘉峪關有什麼玩的景點
最佳答案檢舉
雄關廣場
一路
綠景苑下
沿廣場步行往東到嘉峪關東湖旅專游生態區(不要門屬票)。然後坐4路終點站就是嘉峪關城樓。甘肅人拿甘肅身份證門票11元從西門進,不是甘肅的門票100從東門進。一下午時間足夠。時間若早可以再乘4路返回市區。富強市場、鏡鐵路市場的小吃都很不錯。4路可以直接到鏡鐵路市場,富強市場在百貨大樓下往西走500米。嘉峪關各路公交均去火車站。打車10元左右。
一天時間晚上要坐火車七一冰川估計來不及!
一天時間就去這兩個地方廣場和東湖景區可以領略嘉峪關的現代氣息,城樓可以領略醉卧沙場的悲壯之美!懸壁長城距離城樓比較遠且交通不便如果時間趕得緊可以在城樓直接打車去。
⑨ 嘉峪關的名勝古跡有幾個
嘉峪關,又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東經98°17′、北緯39°47′,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現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嘉峪關關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旅遊景點;
戲台
戲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關游擊將軍袋什衣主持修建, [嘉峪關景觀] 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台。由木製屏風把前後台分隔開,屏風正中央繪制八幅人物圖,是人們熟知的「八仙」內容。頂部為中國傳統圖案「八卦圖」,「八卦圖」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科學的綜合反映。兩側是一組風情壁畫,內容是寺廟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養的寵物。這些繪畫內容在其它戲台上是非常少見的。戲台兩側書寫有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對聯高度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間世事的演義變化及戲曲演出場所的功能作用。
文昌閣
文昌閣,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樓閣為兩層兩檐歇山頂式建築,底層兩邊為單間鋪房,四周立紅漆明柱18根,形成迴廊。內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的官廳。四面裝有花格門窗,上部繪制山水人物彩畫80餘幅。此閣在明清時為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內城
內城牆高9米,加垛牆1.7米,總高10.7米。6米以下為黃土夯築,6米以上用土坯加築。歷經六百多年,牆體雖有剝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修築城牆用的黃土,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和加工製作的,首先將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板上,讓烈日烤曬,將草籽曬死。嘉峪北段長城下出土的「長城工牌」,上面詳細記載了當時修長城的分工情況。「長城工牌」現陳列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內,「工牌」為石質,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長城各工程隊隊長的名字。修築工程結束後,要進行嚴格的驗收:在距城牆一定距離內,用箭射牆,如果箭頭射不進去,證明城牆堅固合格;如若箭頭射入牆體,則證明工程不合格,要進行返工重建。如此嚴格的長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證了長城工程的質量。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瓮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瓮城門均向南開,西瓮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長城第一墩
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距關城7.5公里,墩台矗立於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矣」。
西域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往西,雄偉壯麗的長城、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使這條蒼茫古道至今仍流光溢彩。[1]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緻壯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討賴河水滔滔東去,朝陽里,宛若銀練飛舞在戈壁之上;夕陽下,又如飛龍遊走於山澗之中。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著藍色天空,更覺清新如畫。「四時大雪,千古不消,凝華積素,爭奇獻秀,氤氳郁蔥,凌空萬仞,望之如堆瓊壘玉」。晨曦初起,彩霞橫抹天空,天高野闊,千嶺萬壑競披紅裝,婀娜多姿。雨後,祁連山中長雲如練,纏繞山腰,或化作各種離奇物形,或變作鐵馬甲兵;或雨過天晴,彩虹橫掛山川。正所謂:「余收遠岫和雲濕,風度疏林帶舞飄」。
長城第一墩旅遊景區面積約3.22平方公里。景區包括長城第一墩、綜合服務區、討賴河滑索、討賴客棧、天險吊橋、「醉卧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內容。其中下沉式綜合服務區有貴賓接待室、遊客服務中心、飲吧、觀景平台、滑索、旅遊紀念品商店等設施。 嘉峪關景區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內涵,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閑、娛樂、懷古游學的好去處。
懸壁長城
石關峽又名水關峽,它的南面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面是高聳入雲的黑山。斷壁長城和 [懸壁長城] 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斷壁長城居於黑山峽口之南,為東西走向。懸壁長城在峽谷的北面,為南北走向,城牆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這兩條長城形成拱衛之勢,共同扼守黑山峽口。
七一冰川
「七一」冰川位於嘉峪關市西南116公里處的祁連山腹地,它是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蘇聯冰川學專家於1958年7月1日發現、並以發現日期命名的一座高原冰川。該冰川斜掛於坡度小於45度的山坡上,冰層平均厚度78米,最厚處達120米,冰峰海拔5150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七一」冰川氣候獨特,景色迷人,是開展登山探險、避暑休閑、科考研究等旅遊活動的好去處,也是嘉峪關市旅遊資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加快旅遊資源開發步伐,2002年至2003年,嘉峪關市共投資312.01萬元,鋪築了自S215線至山腳下9.443公里沙石路,修建了1000平方米停車場和180米步行台階,並對近2公里登山道路進行了修整。修建了佔地545.8平方米的「冰川環保探險旅遊服務中心」,內設接待室、急救室、工作室、廚房、餐廳和6間客房,配備了發電機和全套的住宿接待設施,使冰川景區的基礎設施和接待服務功能得到了初步改善。[2]
旅遊指南
民間傳說
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時簡陋的建築條件下,能建起如此雄偉的關城,是很不簡單的,但正因為如此,才演繹出一段段動人的傳說。
定城磚
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吁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⑩ 嘉峪關有什麼景點可玩
中文名稱
嘉峪關市
外文名稱
Jiayuguan City
別名
天下第一雄關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甘肅省
下轄地區
雄關區、長城區、鏡鐵區
政府駐地
鏡鐵區體育大道1號
電話區號
0937
郵政區碼
735100
地理位置
中國西北,河西走廊中部
面積
2935平方千米
人口
24.59萬(2016年)
方言
東北方言、酒泉話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
著名景點
嘉峪關東湖,七一冰川,西部明珠氣象塔,討賴河生態濕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