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台景點介紹
⑴ 洞頭島旅遊景點大全
1、望海樓
望海樓建在本島最高處,海拔227米。該樓始建於公元434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原址位於青嶴山(今大門島),樓層明三暗五,高35.4米,座北朝南。
樓的三層和五層設有觀景廊,登樓遠望,可看到洞頭的概貌,南邊是洞頭漁港、半屏山,東邊是新老城區,西面是七座跨海大橋,北面是大海與島嶼。
2、仙疊岩
仙疊岩,位於洞頭島東南部,距縣城2.7公里,仙疊岩背山面海,山崖絕壁千仞雄立,怪石嶙峋,石與石相疊斜倚,勢似將墜,岌岌可危,任憑風吹雨打,卻穩如泰山。岩石像是仙人隨意堆疊而成。
3、觀音訓獅
「觀音訓獅」是珍珠礁上最突出的景觀,它由兩塊岩礁組成:右邊獨立高聳的青石岩,底寬上窄,狀如觀世音菩薩,神態慈祥安然,浪花涌來,猶如觀音端坐蓮花台上;左邊赤紅色的礁岩,高15米,長20多米,形狀像一頭赤色雄獅,坐西朝東北。卧身抬頭,溫順地聆聽觀音講經論道。
4、半屏山
半屏山沿岸斷崖峭壁,猶如刀削斧劈,山成半爿,直立千仞。據說由於地質變化,半屏山撕裂成兩瓣,一半在這里,另一半在台灣。連綿數千米的海上天然岩雕長廊在全國堪稱一絕,被譽為「神州海上第一屏」。
5、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紀念館
「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組建於1960年6月。1960年,國防部以毛主席名名譽授予汪月霞一支五六式半自動-,同年10月該連一排被記集體二等功。
1978年9月,浙江省委、省軍區為該連記集體一等功,並授予「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榮譽稱號;
⑵ 長治市內有哪些旅遊景點
長治好玩的地方推薦
太行山大峽谷
太行山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壺關縣東部的晉豫兩省交界區,北距壺關縣城30公里。曾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
境內千峰競秀,萬壑爭奇,獨特的地形、地貌,珍稀動植物資源造就了太行山大峽谷最為奇異的自然風光。以五指峽、龍泉峽、王莽峽三大峽谷為主線,開辟紫團洞、雲蓋寺、水妖洞和真澤宮四大景區。
共有峽景、水景、山景、石景、樹景、林景和名勝古跡景觀44處,景點 400餘個。
門票:125元
交通
壺關太行山峽谷群分布在山西和河南交界處。山東、河南以東的朋友,可以由河南安陽林州或新鄉輝縣八里溝景區前去。
班車:到達長治後,乘長途車到壺關縣,再坐班車包車前往景區。包車價格一般為200元/天(7人座的小面)。
自駕:長治→壺關→景區
班車:各個小景區內都有環保電瓶車,車票10元/人
青龍峽
青龍峽也是龍泉峽的一條支峽,位於龍泉峽東北口,西北距縣城70公里,是龍泉峽風景區旅遊景點之一。青龍峽呈南北走向,全長5公里,其中點綴著青龍潭、蓮花台、狐仙洞、馬奇寨等4個景點。因峽內有青龍潭,故名青龍峽。青龍峽自然風光優美,是休閑、度假旅遊勝地。
門票:80元
交通:壺關青龍峽谷群分布在山西和河南交界處。如果是山東、河南以東的朋友,大可不必跑到山西長治壺關,可以由河南安陽林州或新鄉輝縣八里溝景區前去。景區距林州23公里,距輝縣四十二公里,道路也很通暢。
長途汽車站乘坐936支線,可直達青龍峽景區。
太行水鄉
距平順縣城30公里。沿此東行便入太行水鄉風景區,區域面積439.7平方公里。這里絕壁千仞,懸瀑飛瀉,高峽平湖,碧水漣漪,森林奇樹,湖光山色,松翠梅紅,稻香竹秀,集北國雄姿與南疆旖旎於一體,匯陽剛之氣與陰柔之美於一地。這里鴛鴦戲水,竹筏游弋,荷花映日,恐龍卧灘,度假山莊,盪舟垂釣,世外桃源景中有景,國保省保名勝薈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天賜絕景與國之瑰定珠聯璧合。觀光旅遊休閑度假何處去,太行水鄉天下美景最如意。
門票:16元/人
⑶ 有哪些好玩的旅遊景點
問題真抄心有點寬泛,中國的景觀旅遊資源相當豐富。這些風景名勝區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劃分,以其主要景觀的不同,大體上可分為如下八種類型:1.湖泊風景區(杭州西湖、武漢東湖,新疆天山天池、青海湖) 2.山嶽風景區(黃山、泰山、衡山、華山、阿里山) 3.森林風景區(西雙版納、湖南張家界、四川卧龍、湖北神農架) 4.山水風景區(桂林灕江、長江三峽、武夷九曲溪) 5.海濱風景區(海南天涯海角、廈門、大連) 6.休閑療養避暑勝地(河北北戴河、江西廬山) 7.宗教寺廟名勝區(九華山、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嵩山、武當山等) 8.革命紀念地(延安、韶山、井岡山、遵義)。
想要近一點的,可以下載騰訊地圖,搜索附近景點,就可以了。
希望可以幫到您。
⑷ 甘肅比較出名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史上最全的旅遊景點大全,都是很著名的
嘉峪關關城 甘肅--嘉峪關
長城第一墩 甘肅--嘉峪關
懸壁長城 甘肅--嘉峪關
祁連山七一冰川 甘肅--嘉峪關
魏晉壁畫墓 甘肅--嘉峪關
黑山岩畫 甘肅--嘉峪關
崆峒山 甘肅--平涼
回山王母宮 甘肅--平涼
古靈台 甘肅--平涼
庄浪梯田 甘肅--平涼
蓮花台 甘肅--平涼
龍泉寺 甘肅--平涼
敦煌莫高窟 甘肅--酒泉
東風航天城 甘肅--酒泉
酒泉公園 甘肅--酒泉
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酒泉
榆林窟 甘肅--酒泉
鳴沙山—月牙泉景區 甘肅--酒泉
敦煌古城 甘肅--酒泉
玉門關 甘肅
麥積山景區 甘肅--天水
仙人崖 甘肅--天水
石門 甘肅--天水
伏羲廟 甘肅--天水
玉泉觀 甘肅--天水
甘谷大象山 甘肅--天水
石門山 甘肅--天水
水簾洞石窟 甘肅--天水
烏鞘嶺 甘肅--武威
天梯山石窟 甘肅--武威
武威文廟 甘肅--武威
瑞安堡 甘肅--武威
白塔寺 甘肅--武威
八盤峽 甘肅--蘭州
蘭州黃河及中山橋 甘肅--蘭州
五泉山公園 甘肅--蘭州
白塔山公園 甘肅--蘭州
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 甘肅--蘭州
石佛溝國家森林公園 甘肅--蘭州
興隆山 甘肅--蘭州
濱河路綠色長廊 甘肅--蘭州
八盤峽 甘肅--蘭州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蘭州
敦煌雅丹地質公園 甘肅--敦煌
鳴沙山-月牙泉景區 甘肅--敦煌
焉支山 甘肅--張掖
黑河森林公園 甘肅--張掖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甘肅--張掖
馬蹄寺 甘肅--張掖
大佛寺 甘肅--張掖
山丹軍馬場 甘肅--張掖
張掖丹霞地貌 甘肅--張掖
文縣天池 甘肅
冷龍嶺 甘肅--金昌
鐵木山自然保護區 甘肅--白銀
壽鹿山 甘肅--白銀--景泰
黃河石林 甘肅--白銀--景泰
貴清山 甘肅--定西
狼渡濕地草原 甘肅--定西
遮陽山 甘肅--定西
扎尕那山 甘肅--甘南州
⑸ 霍州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大張古文化遺址、西周厲王墓、歇馬灘、霍州署、千佛崖石刻文物、明代鼓樓、雁塔、霍山、陶唐峪等。
簡單介紹幾個
陶唐峪
陶唐峪景區位於該市東南15公里處,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陶唐峪之稱得名於古平陽(今臨汾)上古時期,傳說陶(yao)唐氏部落首領堯王(後稱堯帝),曾在此山巡遊、考察、避暑,山中至今遺有堯祠、堯宮,堯的女兒娥皇、女英也曾在此山中洗浴,故山中也有仙女池。陶唐峪景區大多為自然山水風光,這一點很難得,山雄、水秀、石奇、谷幽、景美、山民朴實等等為其特點,依山傍水所建曲折山道,爬上翻下甚是快慰,從山門下入口處舜漁潭,再往前就是後山一線天處;玉泉寺、龜山(摩山嶺)、蓮花台,正處於開發狀態,山道比較艱難。石門到一線天處,有百米長左右近似攀岩,手抓鐵索爬行地段線路,線路一側是巍峨高峰,一側是瀑布深河,驚險奇絕之中使人頓生豪氣。
2,霍州媧皇廟
媧皇廟位於距山西省霍州市5公里的東郊大張鎮賈村。四周青山環繞,東有潺潺泉水流過。據傳,此廟始建於明代,後毀,清同治四年重修。媧皇廟內現存有懸塑及壁畫,尤以正殿內壁畫而聞名。正殿東一側的壁畫高4米,長6.5米,面積為26平方米;媧皇聖像左側壁畫,高4米,長3米,面積為12平方米,與東側壁畫連為一體。整組畫面表現了聖母宴請百官司時,宮廷內忙碌、熱鬧的生動情景
3,臨汾七里峪景區
七里峪景區位於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西部,地處山西省霍州市境內,東接沁源縣靈空山景區,南鄰古縣,北接靈石,與石膏山景區接壤,面積2039.3公頃,核心區1117.9公頃。景區內有霍沁公路連接霍州與沁源,距景區15公里處的大運高速公路連接山西南北,從游園可直達霍州、臨汾、太原等地,交通十分便利。七里峪景區是「中鎮霍山」的主要景區之一,其山勢雄峻,開闊壯麗,群峰連綿,-波濤,氣象萬千,奇峰、峽谷、清泉、飛瀑、山松、雲海千姿百態。
⑹ 山西省長治市十大旅遊景點排行榜 長治有什麼好玩的
旅遊
太行水鄉街景
太行水鄉恐龍谷又名紅岩谷,因谷中石崖形似恐龍而得名。恐龍谷有七處景點:紅旗渠源、大禹治水議事、世界第二的恐龍谷、神鬼靈蛙、漳河第一瀑布、天然浴池、千米綠色走廊。四周奇峰翠,谷中懸瀑瀉,是人們休閑度假的理想之所。
⑺ 金雞山公園的主要景點
步入公園大門,一組大型的「金雞報曉」群雕呈現在眼前。群雕高達8米,19隻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生動逼真的雞站立在假山上。有的翹首引吭長鳴,有的雄風抖擻競相爭斗,有的母愛深深呵護著小雞……它們極好地體現了整座公園的主題和特色,成了公園的標志。群雕的背後屏風是一座高3米、長15米的弧形青石浮雕照壁,題為「原野牧歌」。壁上展現出一片古樸、淡雅的田園風光:山莊的疏籬茅舍,淙淙流水,茂密的林木點綴其間;轉運的水車和勞作的農夫重現遠逝的故事。整座浮雕宛如一首優美的田園山水贊美詩,使人耳目一新,心胸開闊。
飛虹橋為2015年新增旅遊觀光設施。新建的飛虹橋高20米,凈寬3.5米,跨度60米。飛虹橋開通後,打通了整個金雞山的山脊線,市民不用繞行就可通過飛虹橋自由穿梭於各個山頭。飛虹橋於2015年10月投入使用,金雞山山脊線的回環實現閉合,園內各個景點將形成「環環相扣」的格局。市民游覽金雞山,從南門進入後,可通過瀑布景區沿著山脊線,順著南照天君宮-瀑布-望城亭-梅園-魏傑故居-觀景平台這一路線游覽,並從觀景平台下山,順著二期棧道,到達桃花坡、茉莉花台等景點。
金雞山公園內有一32米高人工大型三層疊瀑,於2015年2月完成改造。瀑布飛流直下,水簾撞擊岸石激起千
朵水花,濺得滿山谷珠飛玉散。瀑布的中央有一座供遊人休息的亭子,不少市民從瀑布前的石墩穿過,在亭里小憩。
2015年改造後的瀑布水量比以前大了,還新配備了一套凈化系統,並安裝了藍、紅、紫、黃四色共106盞射燈,每晚均有亮燈。凈化系統對池水進行凈化後,用水泵將水輸送到山上,讓瀑布水保持干凈,平時無需全面換水,只要定期補給就可以了,可節約瀑布的用水量。 瀑布景點的右側為一個錯落式的廣場,這就是結合二期改造新建成的森林舞台,面積400多平方米。森林舞台四周均設有多層階梯式梯道,中間是平整的廣場正前方則設置了一個離地逾1米、面積三四十平方米的舞台。森林舞台不但可供市民平時鍛煉、跳舞,還可舉辦社區聯誼會、各類節慶活動等。森林舞台也是金雞山公園東側登山道的起點,遊客可沿森林舞台旁的登山道上山至望城亭、梅林、魏傑故居、飛虹橋等景點。
相傳唐朝末年,有個名叫照天柱的人,少時喜歡習武練拳,為人剛直,好打不平,曾出家在雪峰寺為僧.閩王王審知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寺院遭殃,古跡被毀。照天柱被迫外出雲游,在民間為百姓看病驅疫,並經常在大榕樹下坐禪。當時,天下四分五裂,戰事蜂起,南唐兵由閩北直逼福州,新登位的王延政(王審知之子)政權內部出現叛亂,王延政急忙調遣閩南駐軍前來福州救緩解危。
閩南駐軍很快北上渡過烏龍江兵臨南門城下,准備攻城討伐叛軍。照天柱得到消息後,為拯救百姓免遭戰火,便連夜趕到城門,將紅燈籠高掛在榕樹上作為信號,提醒百姓迅速逃離.這時,攻城部隊見榕樹上掛有紅燈,以為樹下四周有伏兵,不敢貿然進攻,便掉頭轉向東門而去,於是避免了一場災難。
事後,福州南門一帶的老百姓平安返回家園,卻見照天柱已坐在大榕樹下羽化了。為了紀念舍己為民的照天柱,此後當地人便在榕樹上掛起紅燈,建造了一座照天君宮,同時也表達鄉民祈願國泰民安,和平幸福的心情。
前幾年,由於福州市城市建設的需要以及照天君宮的香火過分的旺盛,照天君宮已經不適合於人口密集的居民區內,曾一度搬往烏山上,後照天宮再次移駕至福州金雞山公園上至今。
每逢農歷初一和十五,前往燒香祈福的香客絡繹不絕。 魏傑,福州東郊菜園口人,字從岩,號拙夫、鶴山樵者。生於清嘉慶 元年二七九六年),卒於光緒二年二八七年),是當時名重閩郡的名流雅士。魏傑一生好學多才,在讀詞書畫方面深有造詣,作品頗豐。至今已發現的遺著有穴逸園 詩鈔移、余鼓山吟草移、久九峰志鑼、穴逸園詩鈔後集移四部。
魏傑一生鍾情山水,悠遊林泉,吟誦題刻,塑佛修廟,閩郡勝地留下不少遺跡。已知由他興建或修繕 的廟宇主要有:福州東禪寺、金雞山地藏寺、北峰九峰寺等。他開拓鼓山十八洞景區,留有題刻摩崖三十三段。魏傑一生傾囊公益,扶貧濟困,尤其致力教育,敦化 風俗。他對草廬的吟哦寫意之章中大多充盈著人生哲理思想。從清末至民初數十年間,草廬中的靜修書在福州東門一帶開堂授徒,澤被桑梓,領風氣之先,名噪一時。
由於魏傑在福州地方歷史上的影響,也由於魏傑後人百餘年閭已遍布台港與海外,改革開放以來魏傑和魏傑文化研究也在福州興起,經學者呼籲,魏傑文化終於得到光大,魏傑被省市以及台灣學界和傳媒譽為「福州歷史文化名人」。
1993年,魏傑故居遷址金雞山重建,2004年4月開工,當年十月建成。 觀晉台(原「望景台」)位於飛虹橋東側,人大櫻花林上方,因在此處可觀賞晉安區的風貌,同時也是取「觀景」的諧音而得名。 佔地面積有300多平方米,一共有3層,沿著山體而建,其中兩層嵌入山體,觀景平台周邊用防腐木鋪地,護欄裝上透明的玻璃。觀晉台還增設一處1000多平方米的廣場。
在觀晉台環顧,可較清晰地看到鎮海樓及福州火車站周邊、華林路、五四路、五一路、六一路、東二環、福馬路等片區,如果天氣晴朗,站在觀景平台上,可看到半個福州城。遊客通過飛虹橋即到達觀晉台。
2016年起,觀晉台已被打造為茉莉花茶主題館,成為金雞山頂歇腳品茶的場所。遊客可以一邊品嘗最地道的福州特色花茶,一邊透過落地玻璃窗一覽榕城景觀。該茉莉花茶主題館由「中華老字型大小」茶企福州茶廠創辦,2016年正月初一開始試營業。館內除了可以品茶賞美景之外,還能通過陳設的圖片了解福州茉莉花茶生產的歷史起源、發展、成就和影響。 雙龍寺位於金雞山東麓(覽城棧道望龍亭旁),始建於唐朝,原名雙龍庵,後因戰亂而頹塌,已重建。該寺有地藏菩薩塑像一尊,高9.99米,
含蓮花台為13.5米。前往雙龍寺游覽可走覽城棧道,在望龍亭出棧道,走古道向下約100米即到。 茉莉花台由4片花瓣組成,每片花瓣底層設計為休閑茶室、西餐廳、小吃城,視野開闊,風景宜人,是市民休閑觀景的好去處。
⑻ 平涼市旅遊景點有哪些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被評為「中國顧客最滿意的十大風景名勝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和全國首批30個「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基地」之一。
回山王母宮: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國家重點民俗文化景區。
成紀文化城:國家A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史籍記載中「治平成紀」所在地,1993年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靈台:古靈台位於甘肅平涼市靈台縣城內,始建於公元前11世紀商紂時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於今靈台縣百里鎮一帶的密須國後,為祭天昭德、與民同樂所築。
蓮花台:以「人修的龍門洞,天生的蓮花台」而久負盛名,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
庄浪縣:第一個全國梯田化模範縣,百萬畝梯田成為黃土高原上一道獨特的生態風景線。
⑼ 壺關太行山大峽谷的景點介紹
東出河南林州,至合澗,經弓上水庫,進太行山大峽谷,入大河關,上行至(西從太行山大峽谷入口處——山西壺關下石坡,沿蔭林公路,穿越王莽峽、土圪堆、日月隧道、紅豆峽口,下行至)古鎮橋上村,即到八泉峽風景區入口。
八泉峽風景區因主源有八道大水同出一地故得八道水。2001年旅遊開發時,又依峽谷中部又有兩處八泉,三處泉數均合「八」數,易名太行八泉峽。
太行八泉峽,是太行山大峽谷群中品位最高,內涵最豐富,結構參差,氣勢宏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景區。它南起橋上古橋,北至石子河畔,東負梯腦山脈,西連石河沐岑脊。境內:海撥最高的山峰達1700餘米,澗壑最低處僅600餘米,相對落差達1100餘米,總面積170平方公里。峽谷全長11公里,流城面積60.3平方公里。泉源300餘處,飛瀑30餘條,主源八道水流量1m3/秒。現已開發面積為32.14平方公里,依地理位置及內容設置,共分四大景區,十大景點,百餘個景觀,四大旅遊項目。四大景區為:「偉人峰、伯陽山景區,梯腦山景區(雲崖棧、大瑤窪、天上人家),八道水景區、石河沐山脈景區」。旅遊項目為「地上看、水中游、天上觀、雲中行」。而分布在石河沐、梯腦山兩條山脈之間的古村、古寨、古寺、古廟及山林景觀、古代戰爭遺跡等90餘處景點景觀尚待開發。
俯瞰全境,東西兩側山巒起伏,中間溝谷斷壁對峙,呈南北走向模卧其趾,由南往北漸次抬升,山峽珠聯恰如一條騰飛的翼龍。
山以秀峰爭奇,以史聞名。拾階登頂,移步山間,山巒疊翠,奇峰林立,山泉叮咚,仙境迭出。臨澗可觀峽聞濤,小憩可與鳥共舞,朝夕能觀日出日落,霧雨可賞霧海靈光,真乃人間仙境,不可多得。故有仙居,轆轤城,馬奇寨,砂駝,坂窯等諸多古城遺址。尤其兩山依峽谷激流為天然屏障,歷代圖天下者,固守山寨,逐鹿太行,爭霸中原的故事流傳不息,膾炙人口。為歷史名山積演下豐厚的文化資源。使八泉峽風景區錦上添花。
峽以險峻爭雄,以水揚名。蜿蜒11公里的長峽,如同一幅潑墨長卷,將峽谷氣勢、山泉飛瀑,激流浪花、奇峰異石濃縮於此,形成一幅巨大的山峽風景畫。盪舟湖面或逆流而上,「畫卷沿畫軸徐徐展開」,環顧兩岸,絕壁如削,對峙高聳,雄偉壯觀,撼人心魄;岸邊崖間湧泉突突,水柱列列,迭迭飛瀑,瀉銀流玉,諸泉匯谷,聲若洪鍾。使雄偉壯觀的峽谷,增添了無盡的靈氣,故有淇河主源,「太行第一水峽」之稱。舉首仰望,峽頂峰頭,日月孕育,風雨雕蝕,奇石如筍,洞若門戶。尤其令人驚嘆的是同一條峽谷,同一面崖體,同一條河床間,依次出露出元古界長城季紅砂岩,古生代寒武系、奧陶系石灰溶岩、頁岩等三大古岩層,隨岩層的逐層逐季形成,全面展示出了遠古海洋生物漫長的進化史。素有「古代海洋博物館」之稱。國家地質專家考察後驚嘆的贊到:八泉峽是太行山大峽谷地質公園中心區,出露的片麻岩是國內一大奇跡。據中科院旅遊研究與規劃設計中心的專家們確認,八泉峽屬「世界級極品旅遊資源」,「太行第一雄峽」。是自然觀光,生態旅遊、地質科考、休閑度假的理想佳地。 太行山大峽谷紅豆峽自然風景區,位於山西省壺關縣境內,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和中國最美十大峽谷。由於境內生長著寓意相思的珍稀樹種「紅豆杉」故被譽為「中國情峽」。
紅豆峽雄奇險幽,集北方陽剛粗狂與南國陰柔和美於一體,可謂匯千峽之秀,納萬種風情。這里有雄山秀水,直壁斷崖。整條峽谷由億萬年前造地運動形成,斧砍刀削,絕壁對峙,河谷高斷,瀑潭疊出,岩層豐富,化石眾多。這里林木蔥郁,生態完好,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0%,彷彿一座天然氧吧。在峽谷深處的裙褶形溝坡上,成片生長有2萬余株天然紅豆杉,這在我國北方地區實為罕見;方圓2.5平方公里的石樹公園,奇石林立、樹木參差、石樹相依,渾然天成,獨具特色,為專家學者拍案叫絕;峽谷內還開發建成極具觀賞價值的雜果園和植物園,是情侶幽會、休閑觀光的好去處。這里有鄉村人家,田園風光絕佳。民風淳厚,民俗淳樸,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不失為都市人返樸歸真的理想境地。這里有商煙隋磚,文化底蘊厚重。穿峽而過的白陘古道是上黨古八陘之一;建於隋代和明代的滴谷寺、九連寺,遺址尚存,壁畫、石刻、碑碣等遺產頗豐,是探索、考察、研究史前文化、古代歷史和佛教文化的現實教材。此外,這里還有紅豆峽保衛戰炮台遺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通過對以上資源的初步開發,紅豆峽自然風景區已成為集自然生態旅遊、地質古道旅遊、宗教民俗文化旅遊、休閑娛樂旅遊、攀岩探險旅遊、愛國主義教育旅遊等一系列旅遊項目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峽谷山水共天祥地和,紅豆情思品和諧溫馨。紅豆峽美,美在自然;紅豆峽奇,奇在珍稀;紅豆峽幽,幽在深邃;紅豆峽秀,秀在玲瓏。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充分體現的是陰陽比和、古今結合、人與自然和諧。主要景點有七仙峪、三疊潭、紫雲嶺、鋸齒嶁、龍眼泉、滴谷寺、石樹苑、紅豆谷、植物園、鵝掌溝等。沿峽入境,如墜畫廊,千峰競秀,萬木爭奇,清流潺潺,飛瀑迭迭,湖光山色,五彩紛呈。正如詩人所贊「此景本應在天上,醉佛失手落人間」。遊客至此,可攀崖賞紅豆,一線天中游,幽谷觀奇景,湖潭戲青波,擺渡思古韻,隔岸唱情歌,享受的是和諧、和美、和合,體味的是溫情、溫馨、溫暖。紅豆,讓人心心念念,情意綿綿!紅豆峽,讓人物我兩忘,魂牽夢縈 黑龍潭紫團山風景旅遊區位於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黑龍潭—紫團山—真澤宮景區」范圍內,位於山西省壺關縣東南部,距長治市64公里,距山西省太原市250公里,距河南省鄭州市280公里,距河北省石家莊市300公里。
黑龍潭,內有龍王廟,古為方圓百里的鄉民遭受旱災時,拜祈甘霖的神聖之地,所在峽谷窈窕峽長蜿蜒曲折,峽谷兩壁陡峭奇聳,峰巒疊嶂,奇石佳卉,目不暇接,已然開發的龍潭戲水,懸梯漫步,龍潭靈澤,凌空棧道,孤山巡遊等景點貫穿其中,春花秋月,平沙落雁,曲疊沉懸。
黑龍潭主要景觀有龍湖盪舟.懸梯漫步、龍潭靈澤、索橋探險、孤山巡遊等。進入黑龍潭峽谷口,迎面便是人工湖——龍湖。這里峽谷寬闊,河床平坦,相聚不遠處有兩道數米高的泥石大壩,將五指河攔腰截住,迴流成湖。水瀉受阻,迴流成湖。待到水位高漲,漫過壩頂,數道瀑布,直瀉壩底。遊客可乘備好的橡皮舟在龍湖上盪漾,欣賞湖光山色。棄舟登岸,沿河逆行,峽谷越收越窄,水流越來越急,將小徑淹沒,迫使遊客登上凌空搭建在懸崖上的棧道。棧道寬60厘米,長達800餘米,從黑龍潭開始,依峽谷走勢,蜿蜒前進,直達峽谷盡頭。遊人漫步棧道上,駐足憑欄觀景,腳下是深谷急流,游魚躍水,水鳥翱翔。身旁為懸崖絕壁,奇石佳卉,目不暇接。當地民間傳說:遠古時有一條黑龍棲息在潭中,故名黑龍潭。河水流到這里,從20米高的懸崖上跌落到黑龍潭中,形成一條瀑布,濤聲如雷。黑龍潭方圓20餘平方米,潭水深不可測,碧綠如墨,兩側峭壁高峻,一線天際曲折婉轉,倒映在水中,波光粼粼,清幽雅靜。在黑龍潭北側的峰頂上,建有龍王廟,自古就是人們祈雨之地,故稱龍潭靈澤。過了龍潭靈澤,再往裡行,棧道延伸至孤山下。抬頭仰望,50餘米高處,凌空飛架一座鐵索橋,直達70餘米外對面懸崖絕壁。當您戰戰兢兢登上鐵索橋,只覺橋隨風動,好不容易踽足而行,挨到鐵索橋盡頭,手腳並用,蹬著懸崖絕壁上豁口,攀援而下,心驚膽戰,方才真正領略了索橋探險的滋味。孤山腳下是五指河,泉水從石縫中汩汩流出,向峽外淌去。一座6米高的大壩,將水攔阻蓄積起來,圍繞孤山,形成寬30米、長500米的環湖。乘遊艇在湖上巡遊孤山,見山上草木茂盛,山下石壁裸露,景觀奇特,不虛此行。離開黑龍潭,沿五指峽東行1公里,就是白龍潭。白龍潭周圍都是懸崖峭壁,山澗流淌,丁冬和鳴,如懸鍾敲響。澗水匯成瀑布,瀉入潭中,浪花飛濺達1米高,潭水在陽光照射下,水波漣漪,白光閃爍,變幻莫測,彷彿無數條白龍潛於潭底,故稱白龍潭。白龍潭是遊客消暑戲水的絕佳去處,也是觀賞風光的旅遊勝地。 紫團山,因山頭常有紫氣繚繞而得名,《潞安府志》記載,「宋以後之紫團即唐以前之抱犢也」,古有「南五夷,北抱犢」之說,今留有詠紫團詩百餘篇,景區內的宗教文化主要體現以紫團山白雲填充道教文化為主,還有雲蓋寺遺址的佛教文化遺存。
紫團山海拔1500餘米,其間巒縱橫,嶂峰疊層,長松翠柏,濃蔭蔽日,泉流潺潺,珍禽西西,春夏鳥語花香,馨香盪溢,秋來紅葉滿目,松柏愈鮮;冬季堆銀掛玉,碧青璀璨,現已開發的一線天、獨石橋、飛來石、斷頭龜、官印、天書、探水千年龜、雲梯、白雲寺、紫團洞等奇特絕妙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更使人亦痴如醉,贊口不絕。
紫團洞位於紫團山邊,白雲寺下,因岩溶地貌造型奇特,洞容之大,因而被稱之為「北方第一洞」。洞內千門萬戶,曲折回環,深遠莫測,撲朔迷離。有各類不同的鍾乳石,構成景觀上百處,壁虎、二魚相吻、桃仙對石榴、豆山米山、松花江、南天門、五龍壁首、萬年燈、七音鍾、唐僧取經、紫禁城等景觀,惟妙惟肖,氣勢磅礴,引人入勝。
景點有紫團洞、白雲寺、慈雲院、南極園、雲蓋寺、福水泉等近10處景觀。紫團山麓有一個石灰岩(青石)溶洞,洞口常有紫氣團聚如蓋,故名紫團洞,紫團山也因此得名,自古就有團峰倚秀的美譽。紫團山山巒縱橫,峭拔高聳;漫山蒼翠碧綠,珍禽和鳴;山澗泉流潺潺,長年不息;沐浴朝陽夕下,霞光萬丈;公路蜿蜒曲折,直達峰巔。紫團山麓的紫團洞,可供遊人探險尋幽;山巔現存明清時修建的白雲寺,其木雕、磚刻藝術令人叫絕;山下東北處是雲蓋寺遺址,可供遊人發思古幽情;南極園種植的紫團參,更是遊客首選的購物佳品;離紫團洞不到5公里的福水村盛產天然礦泉水,日流量200噸,含鋅鍶、鋰,為祛病、健身、益壽的上好飲品。團洞坐落在紫團山麓,洞口狹小,僅容一人爬行而入。每當日出日落,在陽光映照下,常常有紫氣升騰、團聚如蓋、璀璨奪目。現已在洞口旁另闢新門,供遊人出入。進人洞內,但見洞窟曲折回環,四通八達,洞深莫測。現已開發遊程1000餘米。洞穴狹闊不一,高低錯落。最高處達50米,最低處不到3米;最闊處可容千人,最窄處不能側行。洞內冬暖夏涼,溫度宜人,泉水丁冬,雅趣橫生。紫團洞系500萬年前至天然石灰溶洞,岩溶地貌發育明顯,裡面有絕無僅有的溶奇觀,鍾乳石構成數十種景觀。從洞口開始,依次為壁虎、二魚對吻、仙桃與石榴、豆山與米山、松花江、獅虎山、青蛙嶺、南天門、通天河、鯉魚精、珞珈山、玉女盆、九華山、玉皇大地、定海鍾、七音鍾、萬年燈、唐僧取經、五行山、鱉精、狀元拜塔、頂天柱、五龍聚首、紫禁城、南清官、水簾洞、石馬、八仙宮、紫團二仙女、焰火場、二仙池、老爺坡、天花宮等36景。二魚對吻最為奇特,每條魚長5.6米,據考證為地殼變動時留下的一對原始魚類化石,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玉女盆上有天然蓋石,蓋上有僅能容手的小口,把手伸進去,可以摸到永不幹涸的泉水。七音鍾是一個高2.5米、直徑0.3米的鍾乳石柱,用石頭頭敲擊它的不同部位,能發出音調不同的聲音。白雲寺位於紫團山巔,始建於北魏,明、清、民國時屢有續建,保存至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雲寺面積800平方米,該寺坐北朝南,有前、後兩進院落,為磚木建築結構,寺內的過亭保存了大量的清代木雕、磚刻藝術精品,值得遊客駐足仔細觀賞。慈雲院遺址與雲蓋寺毗鄰,也是一座佛教寺院。慈雲院始建於983年(宋太平興國七年),1144年(金皇統三年)重修,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再修。南極園位於紫團山麓,是滋補精品紫團參的原產地。據當地民間傳說說:南極仙翁曾在這里采參煉丹,南極園由此得名。南極園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良田成隴。四周峭壁聳立,松柏蒼翠,多陰少光,溪水潺潺。在紫團山麓東北側,坐落著雲蓋寺遺址。雲蓋寺緊鄰慈雲院,周圍是懸崖峭壁,森林簇擁,潺潺溪水,流淌不息。 青龍峽原生態自然風景區位於山西省壺關縣大河村。融青山、綠水、峽谷、洞穴、激情漂流等自然景觀於一體,納太行山國家地質博物館、山道雄關、戰事翰墨等人文景觀於一身。遊程約需4小時。這里氣候溫潤宜人,林木濃蔭蔽日。有刀削斧劈般的雄宏懸崖、千姿百態的象形山石、幽深清涼的洞穴、優質甘洌的山泉、如練似銀的瀑布、碧波盪漾的深潭、珍異稀有的動物、美麗動人的傳說、風情獨具的社火……。一切皆原汁原味。來此,遠離鬧市喧囂,身置山水靜地,回歸天成自然,是人們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
作為青龍峽景區配套設施的准四星大河賓館,環境優美、設施典雅、服務周到、至尊享受。賓館備有豪華套房、高檔標間、普通標房;大、中、小會議室;大、中、小餐廳;棋牌室、健身房、演藝廳等一應俱全。可同時接納二百人住宿,三百人會議,五百人就餐。餐飲薈萃本土廚藝,風味獨特。鄉村篝火晚會,縱情狂歡,通宵達旦。消夜特色一眼,口人心弦,樂而忘寢。歡迎您下榻大河賓館!
青龍峽呈南北走向,全長5公里,其中點綴著青龍潭、蓮花台、狐仙洞、馬奇寨等4個景點。因峽內有青龍潭,故名青龍峽。青龍峽自然風光優美,是休閑、度假旅遊勝地。青龍峽南口寬闊敞開,兩側山峰平緩低矮,遙相對峙。漫竺竺薴筌:柏、柿、棗樹,花草叢生,遍地青翠,萬紫千紅。谷底到處是奇形怪狀的靈石,最小的可拿到手中把玩,最大的一塊靈石為長方形,長15米、高15米、寬3米,孤零零地矗立在小山丘上。令人驚奇的是,在大石頂上長著一棵翠柏,四季鬱郁蔥蔥。距大靈石不遠處,在峽谷底部有一個河床斷層,溪水從斷層懸崖峭壁峭壁頂端跌入深潭,形成巨大的瀑布,瀑布落差30多米,寬2米,水聲如雷貫耳。長年累月瀑布沖刷形成水潭。水潭面積200餘平方米,深10餘米,潭水青翠碧綠如染。據當地民間傳說:古時青龍潭內有一條青龍,溫順可愛,乖巧伶俐,喜歡與人嬉戲,故人們為水潭起名叫青龍潭,也叫乖龍潭。
遊客前行到青龍峽中部,發現在懸崖峭壁的頂端,有大、小不同的兩個洞口,大洞口有外、里兩個洞窟,泉水從洞中流出,這就是狐仙洞。狐仙洞全長400米,大洞口為長方形,寬3米、高5米;小洞口為正方形,長、寬均為3米;大、小洞口相距3米,因狐狸偶爾在洞中出沒,故名狐仙洞。狐仙洞是5億年前至4億年前形成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具有發育明顯的岩溶地貌,鍾乳石構成各種溶洞景觀。進人大洞口,有外、里兩個洞窟,外洞右側洞壁上有形似各種花卉的鍾乳石圖案,左側洞壁上有形似游龍飛舞的鍾乳石圖案,一直延伸到旁邊的小洞中去。里洞頂端有一塊突出的巨型鍾乳石,直對著洞口,形狀頗似青蛙,蛙口噴出高20餘米、寬2米的瀑布,落在洞窟底部,緩緩流到洞外。據當地民間傳說:從狐仙洞流出的泉水是洞中狐狸成仙後留下的神水,喝多了可以治療疾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離開狐仙洞繼續前行,便來到了青龍峽盡頭。在懸崖峭壁上,有一個巨大的天然石台。石台坐北朝南,台中間有石灰岩天然溶洞,洞口有蓮花狀鍾乳石,泉水從洞口噴涌而出,形成噴泉,噴泉狀如蓮花,故名蓮花台。蓮花台與谷底落差100餘米,隨年降水量變化,噴泉蓮花初萌於春,盛開於夏,衰落於秋,枯萎於冬。同時隨日照強度變化,泉水呈現出白、赤、橙、黃、綠、青、藍、紫八種顏色,好似盛開的八色蓮花,從谷底望去,煞是好看。
距蓮花台不遠處的葯王山巔上,至今仍留有古代營寨遺址,營寨長官是總兵馬奇,故稱馬總兵寨。馬總兵寨雄踞在葯王山巔高地上,海拔1190米,居高臨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馬總兵寨四周壘有堅固的石城牆,牆上有聳立垛口,牆里建有碉堡、房屋等軍事設施,利於駐兵防守,出征打仗。另外也設有舂臼、碾盤等生活沒施,又使營寨具備了生活功能。馬總兵寨西有古寺院遺址,裡面留有佛堂、石碑等遺跡,這一切都讓遊客不難想見當年營寨和寺院的繁盛。如今已是殘垣斷壁、瓦礫成堆的廢墟,變成今天留給世人的旅遊景點,到這里參觀游覽的客人絡繹不絕,傾聽導游講述著馬總兵寨的古老民間傳說。據當地民間傳說:古時候,馬奇總兵駐守山寨,清正廉潔,愛民如子。他聽說寨西寺院里的僧侶依仗武功高強,殘害百姓,非常生氣,便率兵拆毀寺院,殺掉僧侶,受到百姓的愛戴。
⑽ 泉州開元寺有哪些景點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為什麼能夠聞名海內外?
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前後已經過幾次火災燒毀與重建,現存建築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請看這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製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為「哼哈二將」。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歷史,並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築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 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增添了開元寺靜寂、庄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贔屓 。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 猊,爐身周雕幡龍、祥雲、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後兩側,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所以又叫紫雲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後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於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後就獻地結緣。幾天後,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 10尊。在大殿後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聖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 :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制,這既值得誇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一百根,後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雲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後廊檐間那對16角形輝綠岩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與殿前月台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岩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主印教寺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 24尊體態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據佛經說:此鳥發聲微妙,仙音優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託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與建築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百柱殿的後側西邊,是據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蓬古跡」。看到它老態龍鍾的樣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歲高齡了,對其是否開過白蓮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過,在老桑樹下,立有一塊古老的石碑,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事。在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於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岩托起,並鐫一對聯「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青春煥發。前幾年,大風將樹於從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去,一年四季,鬱郁青青。
大殿後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台階上。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於是在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來天津三年(公元 1019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08年)敦炤和尚認為戒壇不符合規范,又按《南山圖經》改建為五級,其間高低寬窄都有嚴格的限制。後經元、明多次重修,現存建築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結構。壇頂正中藻井採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如蜘蛛結網,似回紋織錦,結構復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 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弦、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它們與百柱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築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南音與南戲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
藻井下分五級。壇台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台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 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 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發,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 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秘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開元寺風景圖片
戒壇之後,就是有「百寶樓」之稱的藏經閣。這里原來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 1285年),僧錄劉鑒義建造的。元、明時期已經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樓下現為寺僧念經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00多卷。五代時的開閩王王審知身居 王位,獨霸閩疆,純屬機緣偶然,因此他當了閩王後,就與佛結緣,起大信心,立大誓願,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後舍錢百萬緡造大殿等建築,並搜集一萬兩黃金白銀,研細為泥,請開元寺義英法師寫了兩部金銀《大藏經》,現二樓還保存有殘頁。另外還有元朝如照法師刺血寫成的《法華經》以及泰米爾文的貝葉經。它們是我國珍貴的佛學典籍。除此之外,藏經閣還保存有從盛唐至民國的歷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銅、瓷、木質的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天王、神將等32尊。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及現代高僧弘一法師等名家的字跡和木板楹聯也珍藏在這里。一樓大廳里還收藏有12口南宋以來的方鍾,其中特別有價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鐵鍾,鍾上鑄有與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號的銘文,是研究台灣與泉州經濟史的很有價值的資料。
在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築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 ,紀念施主黃守恭。黃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後裔及海外紫雲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准提禪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已開辟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
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築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中外學者和遊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後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後經十年才完工。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迴廊、外壁、塔內迴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樑,搭連於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樑跨度。石樑與梁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 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 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緻。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1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東塔已於 1997年人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於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遊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從石塔的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了宋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性。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徵,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現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徵。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台灣同胞所憧憬的鄉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剎,必有名僧。歷代開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代有高僧:唐代開山祖匡護大師,五代唯識大師,律宗釋弘則,凈土宗釋楚勤,南禪釋文展,橋成造化的釋義波,禪宗第一住持釋妙恩,溫陵禪師釋戒環,蕅益大師釋智旭,「為文似柳、為詩似陶「的釋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集佛學、書法、金石、音樂、繪畫、詩文於一身的現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師。
開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國弘法。如清朝順治年間的木庵禪師,漂洋過海,揚名東瀛,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世傳人;新中國成立後的轉逢老和尚,足跡遍及印度尼西亞、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任住待道元法師也曾應邀前往巴西弘法,禪風遠播。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制,巧妙的建築、珍貴的文物、優美的藝術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遊客前來禮朝膜拜,旅遊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