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必去景點之老城區
A. 青島的景點哪些屬於舊城區,哪些屬於新城區
青島的景點屬於舊城區的有:棧橋、青島天後宮、水族館海底世界、海軍博物館、八大關、迎賓館、沂水路沿線基督教堂、老市政府總督府、浙江路沿線天主教堂、大學路沿線老舍故居、小魚山周圍、中山公園、啤酒博物館、青島山炮台、觀象山水準原點。
青島的景點屬於新城區的有:青島奧帆中心景區、嶗山、唐島灣、大珠山、琅琊容台等。
1、青島天後宮。
天後宮位於青島市太平路19號,毗鄰棧橋。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00多年前初建成時,天後宮由三間聖母殿和龍王財神兩配殿構成。後歷經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1996年,青島市政府對其進行全面修復,並將其辟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於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
5、大珠山。
面積約65平方公里。主峰大寨頂海拔486.4米,位於珠山街道南10公里處。
大珠山以巍峨挺拔、風光秀麗而聞名。因與小珠山南北雄峙而立,古有「雙珠嵌雲」之說,被列為古膠州第一勝景。山勢陡峭,林木蔥蘢,奇峰異石迭生, 文物古跡頗多。
B. 青島:青島是山東省第一大城市,青島市布局混亂分散,青島老城區基本上廢棄成鬼城,因為老城區是山溝沒有
評價一個城市跟你心態有關系,我本人恰恰認為,青島的老城區有一種別樣的魅力。在中國千篇一律的城市規劃中獨樹一幟
C. 青島的老城區 哪些地方有好風景
市南區老火車站一代,沿海一線都不錯
D. 青島西部老城區范圍
青島的老城區是指青島自1900年以後,老百姓集中居住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代繁華過內的地方。以前青容島就一小魚村,沒什麼人煙,最繁華的就是廣義的市南區西部西鎮一帶,范圍從中山路一直到台西街道很大一塊。
在10幾20年前連市南區東部那些現在的市中心都是一片沒什麼人的地方,有的還是麥子地。
不論市南,市北,四方都有老城區,四方李滄是工業區。但是在幾十年前最好的老城區就是市南區西部了。中山路的老街里是很有青島舊時代特色的~
E. 青島老城區旅遊
摘自青驛網攻略:
沿海一線:棧橋、海軍博物館、魯迅公園、海底世界、第一海水浴場、八大關、信號山公園、中山公園
市內:天主教堂、基督教場、中山路
黃島區:金沙灘、野生動物園
嶗山區:嶗山北九水、嶗頂
F. 青島#青島在哪裡俯瞰老城區最好
觀象山、信號山、小魚山這三個山看老城區好,另外如果是拍照,火車站附近的高層樓頂視野也不錯。再就是電視塔。
G. 青島老城區為何都荒廢了像鬼城
到處都是人,哪有荒廢的地方啊。也許你看到的是那些拆遷要馬上建房的地方吧。
H. 青島老城區是不是就是現在的市區南
青島老城區是現在的市南區。
市南區,地處青島市區南部,西起團島,與黃島區隔膠州灣相望,東至麥島,與嶗山區毗鄰,北與市北區相接,南臨黃海。轄區東西長12.7千米,南北最寬處4.8千米,面積30.01平方千米。
海灣區域海岸線12.38千米,沿海自西向東分布著團島灣、青島灣、匯泉灣、太平灣、浮山灣等5處海灣。
(8)青島必去景點之老城區擴展閱讀
市南區發展歷程:
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即墨縣東海邊築城設防建鰲山衛,下轄浮山所、雄崖所。部分內地人遷移到膠州灣東畔定居。
明朝永樂年間之後,今市南區范圍陸續建立上青島村、下青島村、會前村、小泥窪村、小湛山村、大湛山村、田家村、大堯村、逍遙村、張家莊、丁家莊、辛家莊。村民在農耕的同時也下海捕魚。
1578年(明萬曆六年),即墨獲准在縣境內開放青島口(即今市南區域內天後宮前、棧橋東),海運貿易日趨活躍,通商閩、浙、蘇、淮。
1863年(清同治二年),青島口建立電報房、郵政局,出現了更多的商店和手工業作坊,今市南區域中西部成為旅客、商人雲集之地。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議決在膠澳設防,是青島建置之始;翌年,調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部移駐膠澳,在下青島村東畔建總兵府,築軍營、炮台,建棧橋碼頭,青島口(今市南區西部沿海地域)一帶逐漸形成粗具規模的市鎮。
1897年,德國侵佔青島。
1900年6月,將租界分為內界、外界。內界稱青島區,包括青島、大鮑島、小泥窪、孟家溝、小鮑島、楊家村、台東鎮、掃帚灘、會前9個小區,其中青島區大部位於今市南區;其餘為外界,稱李村區。
1910年,將內界9個小區合並為青島、大鮑島、台東鎮、台西鎮4個區。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後,將佔領區劃分為青島區和李村區,今市南區位於青島區。
1922年12月,中國政府收回膠澳,辟為商埠;根據《膠澳商埠章程》規定,定名為青島市,以青島市街、台東鎮及台西鎮之界址為區域,其他各地均稱鄉。今市南區域大部分在市街及台西鎮范圍內。
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確定青島為特別市;
至1933年3月,設甲等區5個、乙等區3個、丙等區4個,今市南區域多屬甲等區;後取消區的編制,1933年10月,市內於大港、台東和台西各設辦事處1個,分別稱為市區第一、二、三區聯合辦事處;今市南區域大部分歸聯合辦事處管理。
1935年5月,青島市調整市鄉辦事處,市區於東鎮、西鎮、海濱、浮山等各設1個建設辦事處。今市南區地域為西鎮、海濱、浮山、小港諸辦事處的管理范圍。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通過警察局等機構強制設立保甲組織;至1945年4月,在市南、市北、東鎮、西鎮、四方等范圍分設總聯保辦事處。
1946年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時期,青島以警察區劃為市南、市北、台東、四滄等7個區。以保甲區劃為12個區,4個市區分別為市南區、市北區、台東區、台西區。市南區作為行政區劃由此開始。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後,市南區開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後,通過改革開放、東部開發、迎辦奧帆賽等,市南區經濟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城市建設步伐加快,社區建設不斷深入,科教興區戰略全面實施,民主法制建設更加健全。
I. 想知道: 青島市 青島黃島老城區 在哪
青島市 黃島老城區即黃島街道辦事處,坐落於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東端,膠版州灣南畔,東與青島老市區相權隔2.3海里,南靠青島保稅區,北與國家級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毗鄰,距青島跨海大橋僅2公里。轄區內分布有青島前灣港、黃島發電廠、輪渡碼頭、油港碼頭、膠黃鐵路和青黃高速公路及同三線疏港路出口,是開發區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和對外交通樞紐。轄24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35.5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10萬人,常住人口5.2萬。這里依山傍海,冬暖夏涼,環境優美,交通方便,是旅遊投資的絕佳地段。有滿、蒙古、回、苗、壯、白、水、朝鮮、畲等九個少數民族
J. 有關青島老城歷史的資料!
坐落於信號山上的青島迎賓館是德國人於1905年在拆毀青島上青島村後的地皮上建的德國侵華總督官邸,它典雅、華麗、氣勢宏偉,因為它大部分是用青島特有的花崗石建造的,還有一個名字叫石頭樓。該樓於1907年建成後並沒有給侵略者帶來什麼好運,因而上個世紀解放前的幾十年裡,它還一直被人們稱作「凶宅」。
據1936年2月的日記體游記《青島游記》記載:「此房屋建築,雖極美輪美奐,但居此者無一不凶終隙末。此樓建成後,德國某提督居此沒幾年就被國會去職,罪狀既為此房屋建造奢華,耗費巨大。繼任某總督,居此不久,又遭歐戰。日軍戰奪青島居此司令,不久就死了。後由我國接受。居此房屋者,有畢庶澄.陳中浮.馬福祥,或毀身.或病死無一吉利者.既姚君亦一度居此,卒被去官.故今茲縱屋中布置奢華,但微睹往事,已無人敢居,只留作款待嘉賓之用而已。」
上個世紀50年代,迎賓館曾作為中蘇少先隊夏令營的營地,每晚露天放映蘇聯電影吸引周圍少兒多多。
1957年毛主席還在青島迎賓館召集中央政治局開會,在此發動了著名的反右運動。
後來謝胡,西哈努克等元首級各國政要來青,青島迎賓館必是他們下榻的地方。
如今,青島迎賓館還是一個青島的重要旅遊景點。
離我家大約二百米的地方,有一條早在上個世紀初就聞名於世的大街叫廣西路。德國殖民青島時期德人修建它的時候,起的名字叫海因里希親王大街。它西起火車站前的泰安路(基爾大街),跨越中山路(弗里德里西大街)、安徽路(盧因特坡爾德大街)、江蘇路(俾斯麥大街)等路口,向東一直延伸到龍口路(阿里拉大街/炮兵營路),全長大約1565米,路面大約寬二十五米,為德國膠澳租借地最早闢建的道路之一。----------- 海因里希親王大街,可能是中國最早出現的城市中央商務區。據報載:德國殖民青島時期,除了德國的捷成、美最時、西門子外,英國的太古、怡和、英美煙草,美國的標准石油、德士古石油、亞細亞石油、通用電氣等,都把他們駐青島的分支機構設立於這條街上。 廣西路(海因里希大街)南面與大海一街之隔,西面直通膠濟鐵路終點站-青島站。過去這里是帝國主義耀武揚威的地方,而現在它已是青島老城區最美麗的窗口街道之一了。
青島的天後宮距離我居住的龍華路大約只有五分鍾的步行路程,坐落在緊靠大海的太平路南端,是一座德國佔領時期唯一一座保留在歐人居住區的中國古建築。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老青島人都知道有句話叫「先有天後宮,後有青島市」早在一百多年前青島建市以前四百多年,這座「中國大廟」就是青島沿海地區漁民航海人寄託希望.祭祀神靈的聖地了。1898年德佔領膠澳後,對青島進行城市統一規劃,沿海一帶被劃定為歐人居住區。具有中國建築風格的天後宮成為德國人的障礙他們急欲拆除。後經能夠代表同業參與市政的商人胡存約等聯合眾人奮力抗爭,才保住天後宮沒被拆除。天後宮歷經五百多年風雨倖存至今,彌足珍貴。初建成時,天後宮由三間聖母殿和龍王財神兩配殿構成。五百多年裡,天後宮前後歷經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特別是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兩次較大規模的修擴,使其成為具有較大規模的建築群。1996年全面修復天後宮後,市府將其辟為「青島民俗博物館」,於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現在的天後宮佔地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二進庭院造型,建有正殿.配殿.前後兩廂房,還有戲樓.鍾.鼓樓.以及附屬建築計16棟80餘間,除唱戲樓為硫璃瓦蓋頂裝飾外,其餘的全部為清水牆,小灰色瓦,並配以蘇式彩繪.雕梁畫棟引人注目,整個建築藝術體現了傳統和園林風格。-- 在整個青島地區的古代建築中,青島天後宮的建築藝術和彩繪藝術都是首屈一指的。門內還立兩塊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後宮的情景,是了解青島歷史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