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度假景點 » 高平度假

高平度假

發布時間: 2020-12-08 17:47:31

㈠ 天津周邊適合情侶度假的地方

山西省旅遊好抄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 、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 (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第一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 張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 (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 (第三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 (第三批)、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第三批)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五台山、恆山、黃 河壺口瀑布、北武當山、五老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批共271處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㈡ 高平大酒店是個人還是國企

山西省高抄平九龍大酒店座襲落於市內繁華地區繁盛地段,鄰近高平汽車站,毗鄰高平人民法院、高平四中、高平市人民政府、七佛山生態公園,周邊有高平市人民醫院、鐵路醫院等醫療設施,還有炎帝廟、金峰寺等景點,周圍學校、政府、餐飲、購物等設施設備齊全,地段繁盛,出行便利。山西省高平九龍大酒店設有標准間、商務標准間等房型供賓客選擇,房間設施齊全、溫暖愜意,為賓客提供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是賓客商務休閑、旅遊度假的最優選擇。酒店開業時間2000年1月14日,最近裝修2004年6月,樓高5層,客房總數51間(套)。

㈢ 中國有名的三大古戰場在哪裡叫什麼

希望對你有幫助黃帝蚩尤涿鹿大戰(今河北省涿鹿縣或山東泰山西北)
黃帝炎帝阪泉之戰(—說今山西運城解池附近,一說今河北涿鹿東南)
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今河南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
晉楚城濮之戰(今山東鄄城西南)
吳楚柏舉之戰(今湖北麻城市境)
齊魏桂陵之戰(今河南長垣西北,另有長葛北之說)
齊魏馬陵之戰(今山東莘縣大張家鎮馬陵)
秦趙長平之戰(今山西省高平市長平村)
項羽巨鹿之戰(今河北平鄉西南)
項羽劉邦垓下之戰(今安徽固鎮濠城沱河南岸,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
劉秀王莽昆陽之戰(今河南葉縣)
曹袁官渡之戰(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
孫劉與曹赤壁之戰(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
吳蜀夷陵之戰(今湖北宜都和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秦晉淝水之戰(今中國安徽壽縣瓦埠湖一帶)
唐突厥陰山之戰(今陰山一帶)
宋遼澶淵之戰(在今河南濮陽)
宋金潁昌之戰(今河南臨潁)
宋金郾城之戰(今河南郾城)
宋金和尚原之戰(今陝西寶雞西南)
宋元崖山之戰(廣東崖山)
宋元襄樊之戰(今湖北襄陽樊城)
朱元璋陳友諒鄱陽湖大戰(今鄱陽湖)
明朝土木之戰(今河北懷來土木鎮)
明清薩爾滸之戰(今遼寧撫順東)
康熙噶爾丹烏蘭布通之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南)
康熙噶爾丹昭莫多之戰(今內蒙古肯特山南)
中俄雅克薩之戰(今黑龍江左岸阿爾巴金諾)

㈣ 山西有哪些旅遊景點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光是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三千餘年,被稱為華夏文明的搖籃,也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山西中青旅旅行社為您解答:

  • 山西晉城皇城相府(國家AAAAA級景區)
    皇城相府生態文化旅遊區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其由內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組成,御書樓金碧輝煌,中道庄巍峨壯觀,斗築居府院連綿,河山樓雄偉險峻,藏兵洞層疊奇妙,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築群,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 晉中市介休綿山(國家AAAAA級景區)
    綿山風景區,因自然景觀奇險秀和春秋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於此而著稱,寒食節也源於此。是集山光水色、文物勝跡、佛寺道觀於一體的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

  • 晉中市平遙古城(國家AAAAA級景區)
    平遙古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 山西省忻州市雁門關(國家AAAAA級景區)
    雁門關景區是中國古代關隘規模宏偉的軍事防禦工程,上古稱北陵、西 ,戰國列稱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稱北庭三關,明代列稱山西內三關,是中國長城文化、關隘文化之瑰寶。

  • 山西省臨汾市洪洞大槐樹(國家AAAAA級景區)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景區分為「移民古跡區」、「祭祖活動區」、「民俗游覽區」和「汾河生態區」四大主題區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廣濟寺、石經幢、移民浮雕圖、中華姓氏苑等60餘處風景文化景點。

  • 五台山 (國家AAAAA級景區)
    五台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谷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五台山是中國一個青廟黃廟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景點: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 大同雲岡石窟(國家AAAAA級景區)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較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 長治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八泉峽(國家AAAAA級景區)
    大峽谷,一座天然的博物館。遙想五億年前,此地還是一片水鄉澤國。不知何世何代,天崩地裂,群峰突起,又歷經億萬年流水切割,長風雕琢,鑄成了今日的殊顏。一層層沉積的丹霞岩層,記載了歲月的演變軌跡;一片片遺存的三葉蟲化石,解釋了自然的物種繁衍;一塊塊有稜有角、千奇百態的山岩,訴說著造化的神奇功力。

㈤ 在高平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高平好玩的地方太多了.比如高平的西山生態公園,東山的大梁山,北面的羊頭山,冬天冷了可以到咖啡屋喝喝咖啡,到迪廳蹦的蹦的,要不和你的最愛到一個情境的地方,好好傾訴傾訴.

㈥ 晉城那裡好玩

皇城相府(國家AAAA級景區)Royal Prime Minister's palace (state AAAA Level secenery spot) ,皇城相府(又稱午亭山村)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其建築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是一組別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築群。「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畫」、更是一座具有強烈人文精神的東方古城堡。央視大型歷史連續劇《康熙王朝》、《契丹英後》重要外景地。距陽城縣東北約20公里處,有一處北枕樊山,西臨樊溪,依山而築的城堡式村落,這就是享譽三晉大地的歷史文化名村-皇城。皇城毗鄰亞洲第一大坑口火力發電廠陽城電廠,是清康熙朝經筵講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的故里,為國家AAAA級景區。"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舊院古宅,錯落典雅。綺麗的自然風光同返樸的人文景緻交相輝映,構成了皇城獨具魅力的風采。 1998年10月,「清代名相陳廷敬暨皇城古建學術研討會」在陽城舉行,拉開了打造「皇城相府」旅遊品牌的帷幕。2001年,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播映,使該處旅遊景區在國內聲名大震。同年3月,榮獲「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區」稱號。10月通過了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2002年3月,通過國家旅遊局對38個大項,196個小項標準的評審,獲國家4A級景區稱號。
文化巨族:陳氏家族在明清兩代,科甲鼎盛,人才輩出。從明孝宗到清乾隆(1501-1760年)間的260年中,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美譽。在此期間,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個中國為官,並且多人政績顯赫,百姓稱頌,致仕去官時民為立祠。在康熙年間,居官者多達16人,出現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盛況,堪稱為北方的文化巨族。
內城"斗築居":內城為陳廷敬伯父陳昌言在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避戰亂而建,依山就勢,東高西低,巍峨壯觀。東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設五門,牆頭遍設垛口,重要部位築堡樓,並在東北、東南角到高點建春秋閣和文昌閣,維神是借。
城牆內四周設藏兵洞,計五層125間,為戰時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內城北部建一高堡樓,名曰河山樓,長三丈四尺,寬二丈四尺,高有十丈。樓分七層,層間有牆內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層深入地下,備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並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戰亂時族人避敵藏身之處。
內城建築分祠廟、民在和官宦邸三類,風格迥異。祠廟建築有陳氏宗祠,民居有世德居、樹德居和麒麟院,官宦私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
外城"中道庄":外城完工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緊依內城西牆而築,基本呈正方形,比西城略短,東城內主要建築為陳廷敬府第-冢宰第、大學士第,配套建築有書房、花園、小姐院及管家院。相府大門外有一大一小兩面三刀座功德牌樓,城牆以南有南書院、花園、狀元橋、飛魚閣、八卦亭、祖師廟等。止園書堂,為三進院落,佔地11000平方米,為舊時陳氏家族子弟讀書的地方。
樹德院:位居內城之東北角,建於明嘉靖年間。該院為東西向的兩個並列四合院,主院由正房、廂房和倒座圍合而成,正房為三層樓房,採用"明三暗五"形式,廂房和倒座均為二層樓,院落四角為封閉或開敞的天井。這種建築形制極其獨特,與雲南"四合五天井"式民居有某些類似之處。院內地面以素磚枵條石鋪築,主院西北天井辟門與偏院相通,門不設影壁。偏院布局同主院基本相同。
河山樓:位於內城北部。河山樓,名取"河山為囿"之意,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當時正值明末戰亂風起雲涌之時。樓平面呈長方形,長15米,寬10米,高23米,共七層(含地下一層)。樓外牆整齊劃一內部則逐層遞減。整個河山樓只在南向辟一拱門,門設兩道,為防火計,外門為石門,門後施以杠栓。樓層間構築棚板屯貯人員物質。暗層內有井、有碾、有磨。樓頂設垛口和堞樓便於瞭望敵情,拋擲矢口。 作為一個防禦性的堡壘,河山樓之設計是非常科學又考慮周全的,而它所實際產生的作用,更是顯而易見的。據《河山樓記》載:"……崇禎五年……七月……賊近……備矢石、糧米、煤炭少許……於是晚閉門以守。樓中所辟大小男婦,約有八百餘人。"十月內賊連犯四次……數次所全活者啻萬計。"河山樓雖因辟戰亂而興建,但其在和平時期,卻仍可作觀賞攬勝之用,幫而又名"風月樓"。登樓四望,遠近風情盡收眼底。
石牌樓:建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牌樓四柱三樓式。樓柱兩側置夾桿石,下枋上雕二龍戲珠,其上花坊、中枋直至定坊均飾吉祥圖案,高浮雕。各枋間施牌匾和字牌。正樓主牌"冢宰總憲",邊樓分刻"一門衍澤"、"五世承恩"。安牌上刻陳氏一門的官職及功名。定枋上施仿木構斗棋屋檐,正脊兩端設吻獸,脊剎飾麒麟。整座牌樓雄偉莊重,製作精美。建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的兩柱一樓式小牌樓,規模和裝飾雖較遜色,但在大牌樓建成之前,仍不失為陳氏家族敬宗耀族、傳世顯榮的一個主要標志。
御書樓:"中道庄"西門外有御書樓一座,是陳廷敬三子陳壯履為炫耀其陳家皇恩浩盪而特建。據新編《晉城金石志》載,該樓建成時,上有康熙帝御筆親書賜陳廷敬及陳壯履詩近二十首、楹聯四副和其它題記等,瀟灑飛逸蔚為壯觀。現樓內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匾、聯均為原來之實物。
龜城:縱觀皇城相府(午亭山村),總面積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座,房屋880餘間,設9道城門,四通八達,有關卡可守,形成了外城抱內城,內外連環套,穩固保安全的堅固堡壘,城牆總長1700餘米,平均高度12米,寬2.5-3米不等,城樓、堞樓、角樓相互關照,垛口星羅棋布,組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禦線。
整個皇城,包括內城"斗築居"和外城"中道庄"從整體平面來看,似一頭北尾南的神龜,雖不能說惟妙惟肖,卻也輪廓鮮明,因而又有"龜城"之說,寓千管水固之意……
紫雲阡:陳廷敬墓地名曰"紫雲阡",佔地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石牌坊、御書輓詩碑亭、十通高大的甬道碑等。後山靜坪紅葉如畫,是舊時皇城八景之一環境幽雅,肅穆壯觀。
皇城古八景:石壁飛魚、南宅觀書、樊溪春曉、靜坪紅葉、土垸流泉、黃閣青山、梅庄杏花、午亭山莊。
門票價格:60元/人
海慧寺,位於陽谷縣城東50華里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據寺碑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所建,至今仍堅固如初。寺院佔地近百畝,由劉公祠、海慧寺、運司會館三部分組成。原有殿堂、僧房、樓閣200餘間,現存81間。海慧寺作為寺院建築,結構完整嚴謹。沿其中軸線從南往北依次為山門和前殿、中殿、大殿、三大殿及三進院落。山門三間,額匾上寫「海慧寺」三字。山門外原有二個大石獅,其上建亭,稱為獅子亭。山門內有泥像哼哈二將,高約一丈五尺。進山門即是前院,院內東西兩側建有鍾鼓二樓。前殿三間,內有二個佛龕,關帝與韋馱二神像南北相背而立,東西山牆分別立著四大天王。中院有中殿三間,為穿堂式建築。殿中南向供彌勒佛,靠背北向供觀音菩薩。院內各有平頂配房五間。後殿是正殿、即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木結構、磚登頂、是寺內主體建築,比前殿、中殿都高大寬敞。正中供奉三尊木雕池佛坐像,中間一像是釋迦牟尼、俗稱西天如來佛。海慧寺後院落兩面三刀旁各有小院,以中軸線為准左右對稱。西院為大悲閣,東院主體為方丈閣。海慧寺是陽谷現存的古代文化寶貴遺產。
莽河自然保護區 蟒河旅遊風景區位於山西省陽城縣城南33公里的桑林鄉與河南省濟源市交界處,面積5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572米。蟒河景區有「秀、險、幽、奇」四大特點,享有「北方小桂林」的美譽。這里一年四季均有迷人勝景,尤以秋天看層林盡染最為賞心悅目。蟒河水從蟒河村東流過,水清如碧玉,奔流似巨蟒;莽山又在蟒河村東流過, 水清峰錯列,鬼斧神工,妙境天成,有千峰擁黛,萬壑雲飄之象。景區內懸崖飛瀑直瀉,深谷流水淙淙,百鳥啼鳴林間,野花競相開放。起源古老的珍奇植物青檀、蘭草、山萸樹、領春木、牛鼻酸、紅豆杉星散其間,獼猴、大鯢、麝、金貓、金雕、金錢豹等或嬉驃林莽,或翱翔藍天。望莽孤峰拔地而起,狀如巨塔,水簾洞飛珠成簾、集水萬狀;試劍峰如干將出鞘,鋒芒逼天,蟒湖上碧波漣漪、白帆點點;鍘刀縫好像天斧劈開,石人峰酷似雲遊行僧;窟窿山中通一孔令人稱奇。山色之優美,古跡之奇異,令人耳目一新。
景區有山皆奇,有水皆秀,鬼斧神工,妙境天成,素有「黃土高原小桂林」之雅稱。蟒河的水清澈見底,終年不斷,主要水景有:出水洞、二龍戲珠、水簾洞、飲馬泉、小黃果樹瀑布、流銀瀑布、黃龍瀑布、黑龍瀑布、天龍瀑布、蟒湖等;蟒河的山層巒疊嶂,奇峰突兀,主要山景有:蓮花峰、望蟒孤峰、孔雀峰、石人山、窟窿山、三盤山等;數百萬年形成的地表鈣化景觀,據專家評價可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蟒河景區共有動物285種,種子植物882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黑鸛、金雕、金錢豹,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為我國地理分布的最北限;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紅豆杉、無喙蘭,二級保護植物有山白樹、連香樹,其中紅豆杉屬北方極少見的亞熱帶樹種。葯用價值極高的山茱萸在蟒河分布最廣,歷史悠久,因此蟒河又稱「山萸之鄉」。
九女仙湖 位於太行山沁河峽谷中,東距晉城市3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一處佔地面積約13平方公里,以水上游樂為主的自然風光旅遊景區。主體景觀為一回水長達20華里的高峽平湖,擁有晉城市境內最大的水域面積,並以湖中聳立的巨石奇觀——九女仙台及九仙女的傳說而得名。
九女仙湖的湖水源自於山西第二大河——沁河,發源於山西省沁源縣,往南經安澤、沁水、陽城、晉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最後注入黃河。此外,延河泉也是最主要的補充水源,延河泉是山西省最著名的泉水之一,素有「山西第一大泉」的美譽,是我國北方不可多得的軟水之一,不僅水量大,而且水質好,硬度低,適用於日常飲用和深加工,可謂得天獨厚。
山裡泉自然風光旅遊區位於太行山南部,晉豫兩省的澤州、陽城、濟源三縣市的交匯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里造就了舉世罕見的、獨特神奇的地質地貌奇觀,濤濤的沁河水九曲十八彎盤繞婉延猶如一條蛟龍雄踞在大山深處。景區近鄰207國道18公里,距晉城市區50公里、濟源市區51公里。侯月鐵路從景區穿越而過並設有車站,交通十分便利。景區內有風光秀麗、群峰壁立的山川;有湍流不息的沁河;有清泉溪流;有美麗寬闊的湖面、清澈的湖水碧波盪漾;有寶貴的名勝古跡、美麗動人的人文景觀與傳說;有豐富的野生資源(彌猴群);有現代氣息中型水力發電站(拴驢泉水電站);有環境幽雅、服務上乘,集食宿、娛樂、休閑、會議、培訓於一體的度假村。這里氣候宜人,空氣清新,原始生態環境保護完整,是人們旅遊、度假的理想勝地。
門票價格:30元/人
王莽嶺旅遊風景區(Mt.Wangmang scenery spot)包括華北最大的生態旅遊目的地王莽嶺、世界圍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觀掛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錫崖溝等。
該景區地處黃土高原與中州平原斷裂帶之最險要處,由高低錯落的五十多個山峰組成,是太行山風光的典型代表。最高海拔1665米,最低處僅800米。駐足山頂、太行雄姿盡收眼底。中原大地舉目可睫。境內植被茂密,覆蓋率達96%,暑期氣溫保持在180C—200C之間,素有「清涼聖境」之美譽。山上由下氣候迥異,氣象變化萬千,一年四季皆為旅遊勝地。
棋子山風景區
棋子山,又名謀棋山,位於距陵川縣城10公里的侯庄鄉東北。棋子山山勢平緩,主峰海拔1488米。山上松樹成林,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經國家有關部門考察論證, 陵川棋子山均為中國圍棋發源地。棋子山方圓數十里之內,顏形成酷似班固《奕指》及《圍棋辭典》所稱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該區主要景點有箕子洞和象天枰。箕子洞是陵川縣「棋子山旅遊度假區」規劃中的重要景點之一,相傳是圍棋鼻祖商代箕子推演天文、占卦卜筮、謀棋消閑之所。陵川縣文為流傳的葦水村李老爹觀棋「爛柯」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該洞洞深約10米,高4米左右,洞內岩石上有一處極似圍棋棋盤線條的痕跡並有像圍棋棋子印了去的凹痕。洞內清泉四季奔流,洞外壁上刻有中國棋院院長陳祖德題「箕子洞」。象天枰也是陵川縣「棋子山旅遊度假區」,規劃的重要景點之一,主體工程長42米,寬33米,建築面積1386平方米粉,棋盤為21米×21米,號稱「天下第一枰」。1998年7月13日,中國棋院院長陳祖德和中國圍棋總教練、「棋聖」聶衛平為「象天枰」進行了揭幕,並在巨型棋枰上進行了圍棋表演。
門票價格:60元/人
羊頭山與神農城:羊頭山又名首陽山,位於澤、潞二州交界處,橫跨高平市與長子縣、長治縣。因山頂北魏四面造像塔基的巨石似羊頭而得名,頂峰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勢凌霄漢。"羊頭夕照"為高平古八景之一。
羊頭山為炎帝神農傳說中心之一,又是高平市的旅遊區之一。山頂舊有神農城,山下有神農井和五穀畦。北魏時還在山頂留下了造型精美、內容豐富的石窟與造像塔。山頂四面造像塔建於北魏初期,距今已1500餘年則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之一。石塔四面造像,均刻一佛二菩薩,塔身之上為四坡水式塔頂,基座為罕見的羊頭狀。此外還有兩座唐塔和其它景緻、文物。
神農城位於羊頭山西山巔,明代《羊頭山新記》:"上有古城遺址,謂之神農城,城內舊有廟,今廢。"後魏《風土記》:"神農城在羊頭山"。神農城建於何時,毀於何時均不說,但現存有石柱、石階、石質井架,原建築輪廓大致可辨。神農井與五穀畦:在羊頭山神農城下60步有白、清二泉,左泉白,右泉清。泉側有井,謂神農井。二泉南流20步相合而南。《寰宇記》:"神農嘗五穀之所,上有神農城,下有神農泉。"
清、白二泉下30米處還有五穀畦,又稱井子坪。後魏《風土記》:"神農城在羊頭山,其下有神農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種,相傳神農氏得嘉穀於此,始教播種,謂之五穀畦。"
莊裡五穀廟與炎帝陵:莊裡村五穀廟,又稱神宵殿。位於高平市神農鎮莊裡村,莊裡村原名裝殮村,因傳說炎帝死後在這里裝殮而得名,後以諧音改稱莊裡。莊裡五穀廟分上下兩院。上院原有正偏三門,東西有鍾鼓樓,正殿三間,始建年代不說。院中有已伐古柏樹根盤,周長6.2米,生長期當達二三千年。據此可知此廟建築年代甚早。現存正殿為明代建築物,屋脊琉璃磚上刻有"炎學神農殿"及"大明嘉靖門年"字樣。殿中樑上有清代修繕的記載。殿中原有長1.5米、高1米的暖閣。正中為炎帝塑像,兩邊為後妃、太子,現塑像已毀,但座台仍存。東西兩壁的精美壁畫,毀於"文革"期間。有數截斷碑,已無法連貫。正殿東西的鍾樓、鼓樓,建築均很陳舊。東廂房即為"炎帝陵"碑所在。下院的東、西廂房已毀,戲台為後來所建。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為五穀廟廟會。舊時廟會盛大。主辦廟會的首領從七村八社中推舉。逢會之日,人們要敲鑼找鼓,由社首端著炎帝塑像到七村領先去出巡,場面熱鬧非凡。所以,民間流傳有"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穀廟里當社首"之說。
高平清化寺:清化寺在高平市神農鎮境內,有上、中、下之分。上清化寺即《羊頭山新記》中所說的清化寺,在羊頭山正東稍南1.5里,"建自後魏孝文帝太和之歲,初名定國寺,北齊改宏福,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重修,改今額,有碑,乃唐鄉貢明經牛無敬撰並書"。其略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現寺已不存,廢墟有石碑一通,為明正德二年(1507年)所立,碑文中亦記有"神農游履於羊頭山嘗谷於此"等語。
中清化寺又名六名寺,位於羊頭山山腳中段,相傳建於唐貞觀六年(623年),由上下兩院組成。上院有正殿五間,已坍塌,磚牆、石柱猶存。院中有一水池,名蓮花池。水自石制龍嘴中流出,經化驗為優質礦泉水。廟前四尊石獅,為石雕精品。下院巨石上刻一"空"字,為該寺院的明顯標志。此寺距上清化寺約200多米。按迷信說法,是於一夜間由上清化寺搬來的。"搬寺"那一個夜間,周圍七村領先社,凡有牲畜的人家都曾夢見有人借牲畜使用。第二天一早發現各家的牲畜大汗淋漓,上山一看,原來的清化寺已被搬到了現在中清化寺所在的地方。
下清化寺是現神農鎮政府院內。上、中、下清化寺皆為佛寺,都在神農鎮境內,而且都與炎帝神農的傳說有關。1995年6月在團池一古墓中發現的墓誌銘上刻有"澤州高平縣神農鄉團池村"的字樣,刻石時間為寧元符二年(1099年),說明這里很早以前就是神農傳說的集中地區。
莊裡五穀廟與炎帝陵:莊裡村五穀廟,又稱神宵殿。位於高平市神農鎮莊裡村,莊裡村原名裝殮村,因傳說炎帝死後在這里裝殮而得名,後以諧音改稱莊裡。莊裡五穀廟分上下兩院。上院原有正偏三門,東西有鍾鼓樓,正殿三間,始建年代不說。院中有已伐古柏樹根盤,周長6.2米,生長期當達二三千年。據此可知此廟建築年代甚早。現存正殿為明代建築物,屋脊琉璃磚上刻有"炎學神農殿"及"大明嘉靖門年"字樣。殿中樑上有清代修繕的記載。殿中原有長1.5米、高1米的暖閣。正中為炎帝塑像,兩邊為後妃、太子,現塑像已毀,但座台仍存。東西兩壁的精美壁畫,毀於"文革"期間。有數截斷碑,已無法連貫。正殿東西的鍾樓、鼓樓,建築均很陳舊。東廂房即為"炎帝陵"碑所在。下院的東、西廂房已毀,戲台為後來所建。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為五穀廟廟會。舊時廟會盛大。主辦廟會的首領從七村八社中推舉。逢會之日,人們要敲鑼找鼓,由社首端著炎帝塑像到七村領先去出巡,場面熱鬧非凡。所以,民間流傳有"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穀廟里當社首"之說。
炎帝陵在五穀廟之東側,"炎學陵"碑現嵌於五穀廟上院東廂房之後牆中央。這里原來是個亭子,石碑即立於亭中,是"文革"中守廟人為保護該石碑而將其壘入牆中的。碑高約95厘米,寬約65厘米。中間書"炎帝阮"三個大字。立碑時間書於右邊,為"明萬曆三十九年彀旦"。左下端是立碑人"申道統"的落款。申是當地的一位秀才,碑上再無其它內容。碑的後面,即五穀廟之東即為炎帝陵,亦稱神農冢。據當地人傳說,在"炎帝陵"碑的後面原有地道直通正殿後的墳墓中。傳說地道中還有一盞石制的萬年燈,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五穀廟會時,社首在端著炎帝像出巡歸來後,還要給萬年燈添油,一次添一桶多。
高平炎帝廟:高平炎帝廟有高廟、中廟和下廟之分。高廟位於羊頭山中段馬鞍形山嶺之上,羊頭石西南170步。原有正殿五間,塑有神農及後妃、太子像,後廟、神像俱毀,僅留遺址。
炎帝中廟在高平市神農鎮下台村,建設規模較大,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為三進院。下院南為戲台,舊戲台已毀。現戲台為近年新建。西廂為禪房,東廂為看樓。中院建有太子祠,是元代修建的無梁殿。建築風格別致。左右兩側分別為葯王殿和蠶姑殿。後院為炎帝正殿。東西配典分別供關帝、高謀。
高平市神宵鎮境內有炎帝文化古跡遺址景點40餘處,高平境內祭祀炎帝興建的廟宇遍布全市,有數十處之多,如橋北、箭頭、永錄、伯方、賈村等地均有炎帝廟保存至今,這在全國實屬罕見,是高平市特有的炎帝文化景觀。我們相信,只要各級黨政領導充分重視,社會各界大力支持,高平的炎帝文化旅遊開發事業一定會順利發展,一定會把這塊土地建成炎黃子孫銘記始祖功勛,振奮民族精神而尋根問祖、瞻仰朝拜的勝地。
門票價格:30元/人

㈦ 湘湖旅遊度假區的形成演變

在蕭山城的西側,黛色的群山中,盪漾著一片浩渺的碧水,猶如天宮遺落人間的一面寶鏡,清澈而明凈,清代詩人周起莘稱之為「涵虛天鏡落靈湖」,這就是湘湖。
湘湖的前身,是由古海灣演變而成的一個潟湖。具體地說,大約在四千年前,也即地質史上的全新世卷轉蟲海退之初,湘湖一帶不是一個湖,而是一個淺海灣。因上承山洪,下納海潮,海灣口逐漸淤積起大量的泥沙,於是海灣出現沙嘴,並不斷地擴大延伸,終於海灣和外海的通道被堵塞,沙嘴之內成為一個潟湖。隨後,湖水淡化,成為淡水湖。這個自然形成的淡水湖,稱作「西城湖」,最早始載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
西城湖的湖盆淺平,岸坡平緩,不僅自然淤積的速度較快,也成為人們開墾的對象。到北宋,西城湖終於湮廢殆盡,成為一片低窪、土磽之地。當時,浦陽江經流西小江入海,西城湖四周農田排灌困難,洪澇災害頻繁,「雨則暴漲,稍干曝則渠、巷皆坼。」北宋熙寧(1068~1077)、大觀(1107~1110)間,均有縣民奏請廢田還湖、築湖蓄水,但因湖畔豪紳的反對,都沒有結果。直至政和二年(1112),新任蕭山縣令楊時「視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為界,築土為塘」,才在西城湖原址築起了一個人工湖,實現了人民的夙願。因其「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謂景之勝若瀟湘①然」,遂稱之為「湘湖」。
湘湖呈東北至西南的走向,東北部狹長,西南部寬闊,其形狀宛若一個長頸葫蘆。西南至現聞堰鎮東汪村,東北至城西1公里的湫口,長約9.5公里,湖寬0.5~3公里不等,周長約40公里,湖面37002畝(合2467公頃),相當於現今杭州西湖面積的4.5倍。湖水灌溉周圍崇化、昭明、來蘇、安養、許賢、長興、新義、夏孝、由化九鄉農田146868畝(合9791公頃),被譽為九鄉的水倉。湖的四周築有18個穴口,按時啟閉,以便防洪和灌溉。
水能蓄潦容千澗,
旱足分流達九鄉。
——《詠湘湖》
旄□隨處歡聲洽,
禾黍從今生意回。
——《戊寅夏久旱得宋龜山楊公所創湘湖以濟》
明吏部尚書、蕭山人魏驥的這些詩句,歌頌了楊時興修水利的功業,寫出了湘湖之水在當時解救農田乾旱的作用。
湘湖建成之後的第七年,即北宋宣和元年(1119),部分湖豪提出廢湖還田的倡議。從此,對湘湖的保湖和廢湖之爭,延續不斷,沖突時起。據《蕭山湘湖志》記載,從北宋成湖起至民國16年的800多年中,規模較大的保湖和廢湖之爭就在20次以上。保湖派常占上風,廢湖派屢屢敗北。因此,雖然侵佔湖利之事常常發生,但是湘湖未遭大規模的破壞。
那時,湘湖能保持較大面積的水域,主要是因為湘湖的排灌功能為農業所需。明蕭山縣令張懋在立於縣門的勒石碑文《蕭山湘湖志略》中指出:「(湘湖)實賴瀦水,以救旱荒及民之利,與天地齊休。」其次,為防止侵佔湖利,以免湘湖湮廢,歷代禁令甚嚴,違者重罰,有效地保護了湘湖。如宋淳熙十一年(1184),湘湖定例放水,凡不按時刻而先自開閘放水者,以「斷臂」處分;若私設水閘,夜間盜水者,以「斷趾」治罪。宋嘉定六年(1213),蕭山縣令郭淵明鑒於有人在湘湖私自建屋,因湖水漲落,邊界難定,決定以湖邊的土色作辨別,「黃者山土,青黎者湖土」,規定湖身范圍以這條「金線」為界,凡侵佔湖身者,「治罪充軍,其地還官」。明正統五年(1440)定例,凡在湖上種花、養魚、築堤、栽筍、蓋屋等,全部拆除,土地還官,並按情節輕重治罪。違抗不歸還,過期兩月,「犯人正身,牢固枷釘,連當房妻小,差人解赴北京、遼東衛,永遠充軍。」 第三,湘湖以它一湖碧水滋潤了萬頃良田,受益的九鄉人民以及官吏為保存湘湖所作的斗爭,有效地阻遏了湘湖的衰亡。清末,埭上(石岩一帶)舉人黃元壽稟請墾湖,消息傳出後,農民、鄉紳聯合上書請願,堅決反對,官方只得以禁墾了結。歷代挺身保護湘湖的官吏也很多,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明朝中期的魏驥及弟子何舜賓為捍衛湘湖所作的貢獻。
盡管如此,湘湖仍然經歷了成湖、縮小、乃至湮廢的過程。明代以後,是湘湖演變最迅速的時期,其中人為因素起著主要作用。正如清於士達在《湘湖考略》中所說:「沿湖居民,每於山麓沙灘度其可以為住基者,先行插柳,日漸填砌,數年後便可種植,又數年便可築室,比比皆然,有傍岩依污而種荷者,有緣堤截匯而蓄魚者。」湖泊漸被蠶食。洪武末年(1397),湖民蘇原九因所種之官田坍入江內,借口彌補官田,將上湘湖近江的湖地開墾為田;永樂初年(1403),湖民韓望等也將湖中高地開墾為田,直至景泰四年(1453),才由縣丞李孟淳將其全部復湖,罰谷1600石,並曉示禁墾湖中高地。天順年間(1457~1464),湖畔巨族孫全等占湖為田,退居蕭山的吏部尚書魏驥主動承擔其清占復湖的重任,共清退湖田7318畝,對孫氏末退完的湖田,授意其門人何舜賓辦理。何舜賓遇赦回鄉後,對侵佔湖利情況一一查明,向上告發,孫氏重賄蕭山知縣鄒魯,何舜賓被迫害致死。後來何舜賓之子何競復仇伸冤,鄒魯被處「斬」,孫全被判「劈」,湘湖得以復清。
清道光至同治年間,湘湖西南岸堤塘兩次決口,江塗淤入湖內,自定山至青山張一帶,逐漸隆起,高出水面,成為綠洲。這片土地約有5華里長,面積達4600餘畝(300餘公頃)。於是,禁、墾兩派就此又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主禁派堅持「高平去處聽從拋荒,低窪去處聽從水浸」的原則,反對墾殖沙洲,他們認為湘湖原灌溉九鄉農團,沙洲出現以後,蓄水量已經減少,如再墾殖,則勢必與原灌溉之田爭水。為了3000多畝沙洲而危害九鄉農田水利,這是得不償失。主墾者則認為,自明代開通磧堰山,浦陽江由此而流,再加三江閘等水利設施的建成,依靠湘湖之水灌溉的田畝比宋、元時期已減少一半以上,因此這塊綠洲完全可以開墾,況且它土質肥沃,若種植糧食,可以緩解蕭山地少人多、米價昂貴的矛盾。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月,黃元壽擬集資3萬銀元組織「厚正公司」,以「繳價領地」的辦法開墾湘湖荒地,但因主禁者反對而未能實現。7年後,黃元壽認為形勢有所變化,再次呈文撫憲,提出了「滄桑改變,明明於古有害而今無害,古宜止而今宜行」的理由,擬集九鄉代表合資組織「厚正公司」開墾湘湖荒地,被核准,但隨之掀起了軒然大波:先是部分紳士、農民兩次上書,闡述開墾之害;繼則650餘名紳士、農民聯合上書40多件,請求禁墾。撫憲怕生事端,批文緩墾。
民國以後,要求馳禁墾湖的輿論大作,盡管傳統的主禁派力加干涉,畢竟大勢所趨。自然的淤淺和人為的開墾,使湘湖面積日益縮小。據1915年實測,湘湖周長52里有奇,面積22042畝。1927年秋測量,湘湖周長56里162丈,面積約24000餘畝。當年,湘湖收歸國有,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勞動學院等單位墾湖種植,於是墾湖迅速擴展。到1931年,上湘湖定山一帶巳開墾農田3000~5000畝。到1947年,湘湖面積縮小至1萬余畝。
1949年以來,湘湖演變最為激烈,使湖泊型的湘湖轉變成了河流型的湘湖。上世紀50年代初,面積萬畝左右的湘湖,湖底高程多數在吳淞5米以上,已失去了蓄洪和對附近農田的灌溉作用,這是導致其被整個圍墾的主要原因。1965年以前,墾殖是小規模和零星分散的,傳統的以湘湖粘土為原料的磚瓦業普遍發展。1965年起,由國家投資,地方政府統一組織,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墾殖。1966年,湘湖面積3040畝,比1949年縮小三分之二以上;一般水深2~2.5米。此後,湖岸又陸續興建起多處磚瓦廠,挖泥圍湖1000餘畝,同時自然的淤漲和人為的墾植又使湘湖喪失部分水域,湖面僅存1400餘畝,實際上已成為西起小礫山排灌站,東至蕭山城西,並連接南沙平原的一條河道,錢塘江上游的淡水由此而輸送到蕭山北部平原的圍墾區,以洗去其土壤的鹽分。在整個湘湖區域中,尚存幾個面積較大的水域,成為浙江省淡水養殖場和蕭山湘湖漁場。
由於眾多磚瓦廠的挖土取泥,湘湖區域出現了千瘡百孔的泥盪。上世紀90年代,不僅許多廠家因粘土資源窮盡而難以為繼,而且國家下達了粘土製磚的禁令,磚瓦廠隨之紛紛關閉。於是,湘湖的眾多泥盪又放水還糊。現今的湘湖旅遊開發度假區首期工程,就是這種條件規劃建設的。
跨湖橋文化遺址位於湘湖中心地段的跨湖橋附近。從1990年、2001年與2002年的數次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木器、陶器、骨器、玉器、編織物,以及極為豐富的野生動物遺骨和人工栽培的水稻等植物,並且發現了許多灰坑與柱洞。尤其令人驚喜的,是發現了一條用整段馬尾松挖鑿而成的獨木舟,以及相關的作坊。
幾處遺址標本經碳十四年代數據測定,均為距今8000~7000年。出土的陶器以釜、甑、豆等炊器為多,裝飾手法多樣,有彩繪、鏤孔、戳印、拍印、刻劃、泥點等,大多器壁勻薄、造型規正,部分雙腹豆的內外壁、缽盆的內壁漆黑光亮,作工之精,令人驚嘆。骨器有耜、鏢、鏃、哨、針、匕、簪、雙尖叉形器及一些功能不明的復合工具,骨耜用大型哺乳動物的肩胛骨製作,端部有圓型插孔用以裝柄。骨耜與稻穀顆粒的出土,說明耜耕農業已經誕生。發掘的獨木舟,測定為8000年前的遺物,這是世上最早的獨木舟,比南非發現的獨木舟要早2000年。
據地質水文資料載,全新世初期開始,我國東部地區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海侵。距今約1.2萬年前,上升到了-60米的位置;到了8000年前,海面更上升到-5米的高度。這次海侵在7000~6000年前達到高峰,海浪直拍會稽山麓,湘湖一帶與寧紹平原一起成了一片海洋。這在跨湖橋文化遺址中,也得到了證明。從跨湖橋文化遺址的地層剖面來看,覆蓋遺址的首先是由淡水形成的一層湖相沉積,在湖相沉積層上又覆蓋著厚度近1米的海相沉積。這足以說明海侵之時,生活於湘湖一帶的先民們不得不退居高地或遷徙他鄉,跨湖橋文化則隨之衰落與遷移。
跨湖橋遺址發現於1990年夏季。是年5月30日,蕭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接到浙江廣播電視大學蕭山分校教師巫靈霄打來的電話,說是有位叫鄭苗的學生在湘湖檢到了文物。第二天,蕭山文管會施加農、倪秉章在鄭苗的引領下趕赴城廂磚瓦廠的取土現場,遺址被發現。幾天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芮國耀、楊楠再次考察現場,確認為新石器時代遺址。由於遺址已經歷了近20年的取土蠶食,破壞殆盡。在取得磚瓦廠的支持、配合後,當即決定進行搶救性發掘。
當年10~12月之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市文管委辦公室對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在33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出土了130餘件石器、木器、陶器、骨器、玉器等,還發現了橡子窖藏一處及建築遺跡。發掘結果表明,跨湖橋遺址的文化面貌在很多方非常獨特。考古隊將遺址中採集的4個木質標本送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作了碳十四年代數據測定。結果表明,遺址距今達8000多年。這一結果是突破性的,如果成立,跨湖橋遺址就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這比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要早1000年。一時間,考古界對遺址的年代問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很多人懷疑碳十四年代測定的准確性。因此,遺址的首次發掘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之後,由於種種原因,考古工作沒有持續進行,客觀上造成遺址長達10年的沉寂。
2000年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蕭山博物館經過調查又在跨湖橋區域發現了遺址的文化層。於是次年5~7月,進行了第二次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近4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等文物,還有許多野生動物遺骨和人工栽培的水稻以及菱角、橡子、毛桃、茶子、杏子、葫蘆科等植物。其中決定性成果是一大批可復原的陶器,跨湖橋遺址的特殊文化更有說服力地呈現了出來。為再次驗證遺址的年代,考古隊特請國內考古界最為權威的北京大學文博院對標本進行碳十四年代數據測定,結果再次證明遺址距今約8000~7000年。2002年3月,浙江省文物局、蕭山區人民政府召開了「跨湖橋考古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一致肯定跨湖橋遺址的學術價值。
遺址的第三次發掘是在2003年10~12月之間進行的,這是繼2001年發掘後在其東南側探測到遺址存在的范圍而進行的一次擴大性的發掘。大大出乎考古人員意料的是,在發掘過程中不僅又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以及水稻、茶子等植物標本,而且還發現了一條獨木舟,以及相關的作坊。獨木舟殘長5.6米,寬0.53米,厚2.5~3厘米,系用整根馬尾松挖鑿而成。獨木舟停放在當時的湖泊邊上,兩側插著數根木樁,外圍散落著幾片木槳和若干木材。
考古工作者認為,跨湖橋遺址與周邊的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嘉興馬家浜文化遺址和餘杭良渚文化遺址的面貌決然不同,這是一個具有獨特文化類型的遺址,即「跨湖橋文化」。但是,按考古學慣例,一個遺址要冠以「文化」的命名需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定的分布空間,二是在不同的分布點中有相同特徵的器物。 跨湖橋遺址要冠名為「文化遺址」,至少要有兩個與其同時代、同類型的遺址。為此,2002年暑期開始,蕭山博物館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蕭山境內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大規模考古調查。2003年5月,經市民倪航祥提供線索,終於在湘湖區域的下孫村發現了同類型的遺址——下孫遺址。下孫遺址600平方米范圍內的發掘中,發現了60多個灰坑與柱洞遺跡。灰坑,是當時人們用來儲存物品所挖的坑洞。灰坑積物中有較多的魚類、貝殼類生物殘骸,並發現了稻米遺存。遺址表層堆有厚薄不均的沙層,沙層中混雜著大量的海生貝殼類碎末和陶片、石器等人類文化遺物。出土的陶器在形態和種類上與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相似。下孫遺址出土的標本經碳十四年代數據測定,距今8000年左右。於是,「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得以成立。
跨湖橋文化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其意義不同凡響。它是浙江省迄今命名的5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年代最早的一個,將浙江文明史追溯到了8000年之前,同時又以獨特的文化類型打破了浙江省新石器時代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為綱領的傳統格局,因而歷史教科書也需重新書寫。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使人們認識到,浙江境內乃至整個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情況絕非以前認識的那麼簡單,而是由多個源流譜系所組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成了今後史前考古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對整體上推進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史前考古與研究,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吳越相爭的古戰場
句踐祠前日欲晡,
捫蘿曲蹬問雄圖;
身棲絕嶠偏存越,
計就孤臣欲沼吳;
一自烏鳶①辭浙水,
遂令麋鹿入姑蘇;
憐今散作花台雨,
西望迷離暗五湖。
——清·張遠《城山懷古》
春秋戰國末期,湘湖一帶屬於越國疆域,是吳越相爭的主戰場之一。
越國的始祖,相傳是大禹五世孫夏後帝少康的庶子無余。夏朝中興後,恐會稽禹陵之祭斷絕,乃封無余於越,始稱「越」或「於越」。傳20餘世,允常即位,拓展疆土而稱王。允常去世,子句踐繼位。其時,越國的疆域,大致以浙江為軸心,南至句無,今諸暨與義烏交界處;北至槜李,今嘉興城南;東至於鄞,今鄞縣;西至姑蔑,今衢州、金華等地。吳國,又稱「句吳」、「攻吳」,其始祖相傳是周文王的兄長吳太伯。因他三讓王位於周文王,奔赴荊蠻之地,斷發文身,以示不可用,被周武王追封為「吳伯」。傳19世,壽夢即位,句吳漸趨強大。到壽夢之孫闔閭時,已成東南一霸。
當時,吳國勢力雖強於越國,但新興的越國對吳國威脅很大,成為吳國的心腹之患。按照吳國宰相伍子胥的說法是:「吳越為鄰,同俗並土;西州大江,東絕大海;兩邦同城,相亞門戶;憂在於斯,必將為咎。」春秋時期,強國用兵,常脅迫附近小國出人。闔閭五年(前510),吳國既為顯示自己的強大,也為試探越國對自己的尊重程度,要求越國出兵伐楚,卻遭到越國的拒絕,吳王便出兵伐越,破槜李,敗越軍,這是吳越兩國的首次戰爭。自此之後,戰事頻繁。公元前496年,闔閭聞訊越王句踐即位,乘機伐越。越王句踐迎戰於槜李,並使死士挑戰。他們前進到吳陣前面,大喊一聲,然而一齊用劍自殺。吳軍看得目瞪口呆。正在此時,越軍一齊猛攻,大敗吳師。吳王闔閭被越大夫靈姑浮以戈擊中手指,創傷發作,卒於離槜李7里之陘。臨終之前,立太子夫差為王。夫差發誓要報仇雪恥,兩國仇恨更深。
句踐三年(前494),越王聞吳王夫差日夜練兵將以報越,便不聽上將軍范蠡的勸告,先興師數萬往伐。吳王夫差任伍子胥為大將,悉發精兵迎戰。兩國水軍鏖戰於太湖之上。結果,越國水軍幾乎全軍覆沒。吳王夫差順勢攻破越都平陽(今紹興縣平水鎮平陽村),句踐只剩五千甲士,保棲會稽之山。當時,蕭山湘湖一帶地處浙江(錢塘江)要津,是越國的重要防線和軍事要塞,在越王城山築有固陵城,在北側的江邊築有鐵嶺關等,在吳軍的節節進攻下,這里便成了越軍「保棲」的重要據點。現代學者張宗祥認為:「吳、越之爭,首在嘉興,次則蕭山。蕭山城山,即以越人立城以守得名。」
越王城山,屬天目山余脈,由杭州轉塘浮山潛渡錢塘江而入蕭山境內,海拔140米。山頂中間低、四面高,宛如城堞。《越絕書》載:「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謂之固陵。其所以然者,以其大船軍所置也。」從越王城山現存的遺址看,越軍沿山脊的自然走向,夯土築城,周長1091.2米。城垣底部寬10餘米,高4米余,下寬上窄。裡面2萬平方米的小盆地,便是句踐調兵遣將的前沿指揮部,稱「越王台」。據傳,吳軍進攻時,將固陵城圍困了幾天幾夜。吳軍以為山上乏水,派使者送上咸魚以譏之。越王明白其用意,即以兩條鮮魚回贈。吳軍方知山上有糧有水,易守難攻,遂撤兵。這就是「立馬饋魚」的典故。宋代詩人華鎮《城山》詩:「兵家制勝舊多門,贈答雍容亦解紛;緩報一雙文錦鯉,坐歸十萬水犀軍」,即詠此。如今,山頂盆地中尚存一方「洗馬池」,長約20米,寬10餘米,池水清洌。假如立馬饋魚確有其事,那麼那一雙鮮魚,應該取於此池。
吳越兩國瀕江臨海,軍隊均以舟師著稱。越軍「大船軍」的軍港,就設在越王城山的西北側,今白馬湖一帶。據《百位名人與蕭山》一書所述,這里「是越國的水軍基地,稱固陵軍港,由范蠡主持建造。此處進可出錢塘江,並可入太湖水系與吳國爭戰;退可憑浙江天塹進行防守。軍港建成不久,句踐於周敬王二十四年起兵拒吳,周敬王二十六年再次出兵拒吳,三十六年出兵助吳攻齊,周敬王三十八興兵伐吳,而後10年又3次興兵伐吳,上述7次大規模的軍事活動,都是從固陵港出發的。公元前482年,越國在固陵港集中了水手2000人,水師官兵4.7萬人,戰船數百艘,一路出海入長江,一路經錢塘江直趨蘇州,滅掉了吳。以後,越國北上爭霸,攻佔琅琊,從固陵港出發的戈船(海船)就有300艘。以水軍軍事活動為建港目的的固陵港,在春秋末期得到迅速發展。它建港之早,規模之大,在我國古代海港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與此相關的,是湘湖東北20公里處的航塢山,這里也是越國的軍事要塞之一(當時錢塘江流經航塢山與赭山之間入海,航塢山瀕臨錢塘江)。航塢山,海拔299米,東西寬3公里,南北長約3.5公里,群峰起伏,山塢幽深。據《越絕書》載,越軍在這里的設施有「石塘」、「防塢、「杭塢」等處。「石塘者,越所害軍船也,塘廣六十五步,長三百五十五步,去縣四十里②」;「防塢者,越所以遏吳軍也,去縣四十里」;「杭塢者,句踐航也,二百石長、買卒七士人,度之會夷,去縣四十里」。由於句踐在航塢山的活動頻繁,故航塢山又名「王步山」,民間至今仍如此稱呼。此外,在北岸河庄山東麓的「越王浦」,建有「百尺樓」,越軍用以觀察吳軍的動向。
湘湖外圍波濤洶涌的錢塘江,既是兩軍對峙的河界,更是兩軍廝殺的戰場。《越絕書》載:「句踐與吳戰於浙江之上,石買為將。耆老、壯長進諫曰:『夫石買,人與為怨,家與為仇,貪而好利,細人也,無長策。王而用之,國必不遂。』王不聽,遂遣之。石買發行至浙江上,斬殺無罪,欲專威服軍中,動搖將率,獨專其權。士眾恐懼,人不自聊。兵法曰:『視民如嬰兒,故可與赴深溪。』士眾魚爛而買不知,尚猶峻法隆刑。子胥獨見可奪之證,變為奇謀,或北或南,夜舉火擊鼓,畫陳詐兵,越師潰墜,政令不行,背叛乖離,還報其王,王殺買,謝其師。」這是句踐軍隊繼太湖敗績之後的又一次大敗仗。
長驅直入吳軍,不僅圍困了越王城山,還追擊越軍至湘湖東南10多公里的浦陽江口(當時浦陽江流經西小江入海),而越軍則退棲到了附近的越王崢上。據晚清陳德明《紹興縣天樂鄉富家墩村志》記載,吳國水師進犯此山時,范蠡率士兵在山頂用巨石將其擊退。越王崢,主峰海拔354米,現東屬紹興,西歸蕭山。山頂曾有「走馬崗」、「伏兵路」、「支更樓」、「逍遙天」等故址,據傳為越軍保棲此山的遺跡,故此山又名「越王山」、「棲山」。明來宏振《春日登越王崢》詩雲:
青山滾滾樹層層,
句踐當年此困兵;
山色隱含傾國恨,
溪流似帶請成聲;
西施古土猶延廟,
范蠡扁舟尚著名;
徒依竹堂傷往事,
花枝好鳥向人鳴。
綜觀湘湖一帶吳越相爭的古戰場史料和遺跡,戰略地位最為顯著,且遺址也保存得較為完整的當推現稱越王城山的「固陵城」或「西城」。1990年8月,參加杭州國際百越文化學術研討會的120多位中外代表,曾對越王城山作過實地考察,一致認為越王城山是目前發現和保存得最完整的春秋末期越國御敵的城堡遺址。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越王城山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① 烏鳶,指《烏鳶之歌》。據《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載:「越王句踐五年五月,與大夫種、范蠡入臣於吳,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臨水阻道,軍陳固陵。越王夫人乃據船哭,顧烏鵲啄江渚之蝦,飛去復來,因哭而歌之曰:『仰飛鳥兮烏鳶,凌玄虛兮翩翩。集洲渚兮悠恣,啄蝦矯翮兮雲間,任闕性兮往還。妾無罪兮負地,有何辜兮遣天!颿颿獨兮西往,孰知返兮何年?心惙惙兮若割,淚泫泫兮雙懸。』又哀吟曰:『彼飛鳥兮鳶烏,已迴翔兮翕蘇。心在專兮素蝦,何居食兮江湖?回復翔兮游揚,去復返兮於乎!始事君兮去家,終我命兮君都。終來邁兮何辜,離我國兮去吳。妾衣褐兮為婢,夫去冕兮為奴。歲遙遙兮難極,冤悲痛兮心惻。腸千結兮服膺,於乎哀兮忘食。願我身兮如馬,身翱翔兮矯翼。去我國兮心搖,情憤惋兮誰識!』」
② 去縣四十里,距山陰縣治(今紹興城)四十里。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