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度假景點 » 黃鶴樓景點介紹

黃鶴樓景點介紹

發布時間: 2020-11-26 04:44:39

① 黃鶴樓美景詳細介紹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於此),築城為守,建樓以嘹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黃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與岳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字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徵和倫理表意功能。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② 黃鶴樓的簡介

1、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2、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使得黃鶴樓自古以來聞名遐邇;

3、黃鶴樓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

(2)黃鶴樓景點介紹擴展閱讀:

黃鶴樓歷史意義:

黃鶴樓景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樓、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

黃鶴樓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築的精品。黃鶴樓處在山川靈氣動盪吐納的交點,正好迎合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觀念;

登黃鶴樓,不僅僅獲得愉快,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凈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鶴樓

③ 名勝古跡——黃鶴樓

黃鶴樓(Yellow Crane Tower)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
沖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浩盪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里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楫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樓共五層,高50.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綉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黃鶴樓景區榮譽:國家5A級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其它兩大名樓分別是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黃鶴樓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築的精品。它處在山川靈氣動盪吐納的交點,正好迎合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觀念。登黃鶴樓,不僅僅獲得愉快,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凈化。這大約就是黃鶴樓美的魅力經風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原因之所在。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之稱,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於此),築城為守,建樓以瞭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
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黃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與岳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字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徵和倫理表意功能。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文」名遐邇
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新樓要雄偉多了,5層,加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共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現在的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
1927年2月,毛澤東考察完湖南農民運動後來到武昌,寫下了著名的《菩薩蠻·登黃鶴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空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黃鶴樓,原址在武昌蛇山黃鶴樓磯頭,相傳始建於公元223年。歷史上黃鶴樓屢建屢毀,其最後的一次被毀是1884年。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重建黃鶴樓時,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武漢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長江、漢水、東湖、南湖以及星羅棋布的湖看成是連綿的水域的話,城市陸地則是點綴在水面上的浮島,武漢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這個壯闊的水面上,有一條中脊顯得格外突出。從西向東,依次分布著梅子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這一連串的山脊宛如巨龍卧波,武漢城區第一峰喻家山是龍頭,在月湖裡躺著的梅子山則是龍尾。這是武漢的地理龍脈。黃鶴樓恰好位於巨龍的腰上。騎龍在天,乘勢而為,黃鶴樓的這種選址似乎透露出某種玄機。
據《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關於這則美麗的神話故事,歷年有三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這位仙人是黃子安,第二種說法認為是費禕,第三種說法沒有仙人的名字,介紹如下:
一、以為是仙人黃子安:
依《南齊書州郡志》記載:「古代傳說,有仙人子安嘗乘黃鶴過此,故名。」指出黃鶴樓命名的由來,是因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黃鶴經過此地,所以命名為黃鶴樓。
二、以為是仙人費禕:
依《圖經》的記載說:「昔費禕登仙,嘗駕黃鶴還憩於此,遂以名樓。」認為黃鶴樓命名的由來,是指費禕屍解為仙後,曾駕著黃鶴回來,並在這棟樓休息,所名為黃鶴樓。
《太平寰宇記》則說:「蜀費文褘登仙,嘗駕黃鶴憩此。」此指出費禕是蜀人,而與前面的費禕多了一個「文」字,《三國志蜀傳》中有一位名叫費禕的人,字文偉,屍解為仙的費禕、費文褘,是不是就是這位蜀人費文偉,因不見其它記載,不得而知,但是因為都是神話傳說,年代久遠,記載會有一些出入。
三、只說是一位仙人:
這個傳說的記載比較詳細,出自《報應錄》。原文是:「辛氏昔沽酒為業,一先生來,魁偉襤褸,從容謂辛氏曰:許飲酒否?辛氏不敢辭,飲以巨杯。如此半歲,辛氏少無倦色,一日先生謂辛曰,多負酒債,無可酬汝,遂取小籃橘皮,畫鶴於壁,乃為黃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黃鶴蹁躚而舞,合律應節,故眾人費錢觀之。十年許,而辛氏累巨萬,後先月夜下的黃鶴樓生飄然至,辛氏謝曰,願為先生供給如意,先生笑曰:吾豈為此,忽取笛吹數弄,須臾白雲自空下,畫鶴飛來,先生前遂跨鶴乘雲而去,於此辛氏建樓,名曰黃鶴。
這則神話的大意是說,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賣酒為業。有一天,這里來了一位身材魁偉,但衣著襤褸,看起來很貧窮的客人,神色從容地問辛先生,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辛先生不因對方衣著襤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經過半年,辛先生並不因為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訴辛先生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於是從籃子里拿出橘子皮,畫了一隻黃色的鶴在牆上,接著以手打節拍,一邊唱著歌,牆上的黃鶴也隨著歌聲,合著節拍,蹁躚起舞,酒店裡其它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如此經過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積了很多財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謝說,我願意照您的意思供養您,客人笑著回答說:我那裡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一朵朵白雲自空而下,畫鶴隨著白雲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白雲飛上天去了,辛先生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在此蓋了一棟樓,取名黃鶴樓。
這三則神話,除了說明黃鶴樓命名的由來之外,還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為不嫌貧愛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幫助,成為巨富。
以上當然是神話傳說。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巔建樓,首先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游覽勝地。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後到這里游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干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新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築,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黃鶴樓的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彷彿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
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表現「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復製品。2至5層的大廳都有其不同的主題,在布局、裝飾、陳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辟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復。黃鶴樓將成為位於我國心臟地帶的中心城市武漢的一個標志。

④ 黃鶴樓的景點介紹,傳說,歷史和詩詞

黃鶴樓原址在湖北省武昌蛇山黃鶴磯頭,始建於三國時代東吳黃武二年(223年)。《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孫權始築夏口故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而據《極恩錄》記載說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
這里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在龜山上,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朝詩人李白一首「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為武漢「最美江城」之稱奠定了基礎。
唐永泰元年(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最後一座建於同治七年(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1884年)。現在遺址上只剩下清代黃鶴樓毀滅後唯一遺留下來的一個黃鶴樓銅鑄樓頂。
黃鶴樓從北宋至20世紀50年代,還曾作為道教的名山聖地,是呂洞賓傳道、修行、教化的道場。《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言 :「呂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聖跡。」《全真晚壇課功經》中稱其黃鶴樓頭留聖跡。
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九丈二尺,加銅頂七尺,共成九九之數」。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10月武漢市政府決定根據歷史資料重建黃鶴樓,專家決定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重建新的黃鶴樓。1985年6月落成,成為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築。新樓共五層,加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高51.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整個樓體都是用鋼筋混凝土建成。
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雄偉壯觀。
從西向東,依次分布著梅子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這一連串的山脊宛如巨龍卧波,武漢城區第一峰喻家山是龍頭,在月湖裡躺著的梅子山則是龍尾。這是武漢的地理龍脈。黃鶴樓恰好位於巨龍的腰上。騎龍在天,乘勢而為,黃鶴樓的這種選址似乎透露出某種玄機。
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辟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復,城市武漢的一個標志。
周邊景點: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武漢植物園、鵝池、岳飛銅像,木蘭天池,湖北省博物館,東湖,武漢國民政府舊址,木蘭山,九峰山森林公園,木蘭八景、曇花林,農耕年華,古琴台,武漢市博物館,武漢大學,晴川閣,楚河漢街,華中師范大學,武漢歡樂谷。
新黃鶴樓的樓層內外繪有以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等為陪襯的圖案。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以「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7米的楹聯: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
第二層是用大理石鐫刻的《黃鶴樓記》,記述了樓的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此外還有「孫權築城」、「周瑜設宴」等壁畫。第三層大廳內是「綉畫像」壁畫,描繪了中國古代詩人李白、白居易、陸游、岳飛等人的形像,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現在的黃鶴樓被改建為黃鶴樓公園,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佔地約150畝。樓前牌坊上寫「三楚一樓」四個大字,樓台基旁立有兩座碑亭,石碑上記載著重建黃鶴樓的業績與今人寫的「重修黃鶴樓記」。
2003年2月,黃鶴樓開始進行1985年重建以來的首次大規模整修。此次整修主要是對樓頂的四塊牌匾進行維修,在保持字跡不變的情況下對牌匾重新復制。

黃鶴樓被中國歷代許多著名詩人吟詩頌贊,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到這里吟詩作賦,其中崔顥的《黃鶴樓》詩更使黃鶴樓名揚天下。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望黃鶴樓》: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
岩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王維《送康太守》
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
朱欄將粉堞,江水映悠悠。
鐃吹發夏口,使君居上頭。
郭門隱楓岸,侯吏趨蘆洲。
毛澤東《菩薩蠻·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
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
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閻伯理《黃鶴樓》:
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圖經》雲:「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觀其聳構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何必瀨鄉九柱、東陽八詠,乃可賞觀時物、會集靈仙者哉。
關於黃鶴樓的傳說有很多。《齊諧志》記載,仙人王子安乘黃鶴經過這里的一座山,因此山名黃鶴。後來有人在山上造了一座樓,名為黃鶴樓。《述異記》上說,荀環喜好神仙之術,曾在黃鶴樓上看見有仙人乘坐黃鶴從天而降,仙人同他一起飲酒,然後乘鶴而去。《鄂州圖經》說,費褘登仙之後,曾經乘坐黃鶴到此休息。
黃鶴樓為何以「黃鶴」為名?一說是原樓建在黃鵠磯上,後人念「鵠」為「鶴」,以訛傳訛,口口相證遂成事實。一說便是帶有神異色彩的「仙人黃鶴」傳說。
其歷史發展脈絡大致如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神仙之說,有關黃鶴樓的仙話也在專談「怪力亂神」志怪小說發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鶴之仙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南朝科學家祖沖之的筆下。他的《述異記》中的「駕鶴之賓」,後被魯迅輯錄在《古小說鉤沉》里:還有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據傳說,此地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十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荀瓌,字叔偉,事母孝,好屬文及道術,潛棲卻粒。嘗東游,憩江夏黃鶴樓上。望西南有物,飄然降自霄漢,俄頃已至,乃駕鶴之賓也。鶴止戶側,仙者就席,羽衣虹裳,賓主歡對。已而辭去,跨鶴騰空,渺然煙滅。」

稍後,南朝梁代蕭子顯在《南齊書·州郡下》里說:「夏口城據黃鵠磯,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上也。」使仙人有了子安的名字。後有人穿鑿說子安姓王,又有人辯解,仙人姓竇,並言竇子安是江夏人,性靈異,在他去世入葬後,一隻黃鶴飛來停在他家門前的大樹上,頻頻呼喊「竇子安」的姓名。竇子安真的出現了,他跨著鶴在屋頂盤旋幾圈後向西飄然而去。
唐宋時期,人們漸漸把神話傳說附會到歷史人物身上。唐時,閻伯理在《黃鶴樓記》中轉述《圖經》的記載,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都說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大臣費禕登仙,駕黃鶴在此憩息,因以為名。
《太平寰宇記》:「黃鶴樓在縣西:二百八十步,昔費禕登仙,每乘黃鶴於此憩駕,故號為黃鶴樓。」
費禕字文偉,而《述異記》中荀瓌字叔偉,二者都是江夏人,這大概就是後人將他們混淆起來的原因吧。唐宋之後,人們把此事扯到了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身上。據清初褚人獲《堅瓠集》卷八之四載:
「相傳唐時呂純陽嘗客茲地,倦寓酒家,日飲數壺,累至數百;不償值,復索飲,主人供給無倦色。純陽喜之。適啖西瓜,遂以瓜皮畫一鶴於壁上。始,色瓜皮青,久之變黃,遂為黃鶴。純陽又教酒家童子唱道詞,自敲板為節。已而唱時,鶴輒從壁間飛下,婆娑翔舞。觀玩飲酒者,日數千人。凡閱數月,酒家得錢數百萬,驟富。以錢酬純陽,純陽不受。遂構此樓志感,故名黃鶴樓。」
另外,和上述故事大同小異的,是《江夏縣志》所引《報應錄》的說法。據它所說,市酒者為辛氏,飲酒者為道士,畫鶴所用的是桔皮,所建樓為辛氏樓。這便是最為人們熟知的神話:
原文是:「辛氏昔沽酒為業,一先生來,魁偉襤褸,從容謂辛氏曰:許飲酒否?辛氏不敢辭,飲以巨杯。如此半歲,辛氏少無倦色,一日先生謂辛曰,多負酒債,無可酬汝,遂取小籃橘皮,畫鶴於壁,乃為黃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黃鶴蹁躚而舞,合律應節,故眾人費錢觀之。十年許,而辛氏累巨萬,後先生飄然至,辛氏謝曰,願為先生供給如意,先生笑曰:吾豈為此,忽取笛吹數弄,須臾白雲自空下,畫鶴飛來,先生前遂跨鶴乘雲而去,於此辛氏建樓,名曰黃鶴。
這則神話的大意是說,從前有位姓辛的人,賣酒為業。有一天,來了一位身材魁偉,但衣著襤褸的客人,神色從容地問辛氏:「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辛氏不因對方衣著襤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過了半年,辛氏並不因為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訴辛氏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於是從籃子里拿出橘子皮,畫了一隻鶴在牆上,因為橘皮是黃色的,所畫鶴也呈黃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牆上的黃鶴便會隨著歌聲,合著節拍,蹁躚起舞,酒店裡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如此過了十年多,辛氏累積了很多財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謝說,我願意供養您,滿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著回答說:我哪裡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朵朵白雲自空而下,畫上的黃鶴隨著白雲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著白雲飛上天去了,辛氏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用十年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起初人們稱之為「辛氏樓」。後來便稱為「黃鶴樓」。
關於黃鶴樓還有另一個版本的神話故事。相傳一位仙人化作人形在黃鶴樓中飲酒,不料仙人袋中銀兩不多,但店主並沒有深究。仙人感謝店家的大度,就在牆上畫了一隻鶴。並告訴店主,為了報答店主留下只黃鶴,您只需拍手4下,黃鶴便可在空中起舞供大家娛樂,但你要切記,黃鶴只為大家而舞。說完,仙人離去。店家按仙人的留下方法一試,果然黃鶴起舞,大家紛紛欣賞。有一大官聞訊,包下整個地方,命令店家讓黃鶴起舞。無奈,店家拍手4下,黃鶴從牆上浮現出來,步履沉重的飛舞。接著,金光一現,店家看見當年那位仙人回來,仙人說道:「黃鶴起舞,不能只為獨樂。」說完,坐雲離去,黃鶴也跟隨離去。
李白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乾隆年間,有三個進士一起從京城返鄉.一個是河南的,一個是四川的,一個是湖北的。午飯時刻,他們在一酒館聚酒,談起家鄉的名俗景觀,均誇口贊嘆。
河南進士道:「河南有個開封塔,離天只有一丈八。」
四川進士道: 「四川有個峨嵋山,離天只有三尺三。」

此時,只見湖北進士仍慢悠悠的吃著酒,兩人目光齊刷刷向他投去,湖北進士呷了一小口,大聲搖頭晃腦: "湖北有個黃鶴樓,半截伸在天里頭."
兩進士不服,都說不可能,要罰湖北進士酒,湖北進士仍慢吞吞道:"若不信,乘船游"。
湖北進士通曉天文地理,能觀星象,知道三日後即有大霧,便邀約兩人游江,及至長江黃鶴樓腳下,此時黃鶴樓上大霧彌漫,頂端全像是沒入雲里,兩人便齊贊:"湖北的黃鶴樓果然名不虛傳!"
黃鶴樓的傳說與詩詞、文賦、楹聯等共同構成了黃鶴樓的文化積淀,如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李白的「黃鶴樓中吹玉笛」等詩句,均取材於其中。關於黃鶴樓的傳說,最早見於公元502年左右的《南齊書卷十五州郡志》,書中有「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鶴去」的記載。市群眾藝術館於1983年搜集整理編印的《武漢市民間故事傳說集》中,收入了「辛氏修樓謝恩」、「呂洞賓騎鶴飛天」、「魯班神工建樓」、「武狀元建樓拜仙」、「勝象寶塔孔明燈」、「李白登樓誇崔顥」、「黃鶴樓上看翻船」等多篇流傳至今的民間傳說。
《報應錄》。原文是:「辛氏昔沽酒為業,一先生來,魁偉襤褸,從容謂辛氏曰:許飲酒否?辛氏不敢辭,飲以巨杯。如此半歲,辛氏少無倦色,一日先生謂辛曰,多負酒債,無可酬汝,遂取小籃橘皮,畫鶴於壁,乃為黃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黃鶴蹁躚而舞,合律應節,故眾人費錢觀之。十年許,而辛氏累巨萬,後先生飄然至,辛氏謝曰,願為先生供給如意,先生笑曰:吾豈為此,忽取笛吹數弄,須臾白雲自空下,畫鶴飛來,先生前遂跨鶴乘雲而去,於此辛氏建樓,名曰黃鶴。
新增區域,蛇山東區文化休閑景區,西起圖書館相鄰的武昌路、東至中山路的大半個蛇山。武漢斥資數億元拆遷了蛇山南坡15.9萬平方米的建築,搬遷了省教育學院、省圖書館、黃鶴山莊、龍華大廈及部分民房,並恢復山體植被,新建成園林綠化景觀。
蛇山整治後,這片景區及景區內的歷史建築,交由黃鶴樓公園管理處管理。該管理處還拆除了原首義公園與這片景區之間的院牆,讓首義公園與這片文化休閑景區連為一體,並一起免費開放,讓市民有更多的開放式休閑空間。
新增管理區域加上原來的黃鶴樓公園,面積達到了40.3公頃。
未來的「大黃鶴樓風景區」武漢正在著手規劃整合琴台、龜山、蛇山、首義文化園區等資源,打造黃鶴樓風景區,面積將達12平方公里,是現有黃鶴樓公園的30倍。白雲閣雪景黃鶴樓南樓。
舊時有白雲樓、安遠樓、瑰月樓、楚觀樓諸稱,它與黃鶴樓、頭陀寺、北榭並稱為古時蛇山「四大樓台」。現樓系1985年重建,位於公園南區黃鶴樓東南185米處。南樓背山面南,上下2層,鋼筋水泥仿磚木結構,歇山式頂,重檐飛角,青瓦朱楹,前加抱復,6圓柱,軒敞明潔。樓前有一棵百年古樹,給南樓平添古樸之色。
東方「楚天極目」、「簾卷乾坤」;南方「南維高拱」、「勢連衡岳」;西方「黃鶴樓」、「氣吞雲夢」;北方「北斗平臨」、「雲橫九派」。
「黃鶴樓」(樓西)系中國書法家協會舒同老人所寫。
「楚天極目」(樓東)這四個字是取自與毛澤東詞作「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寓意是登上黃鶴樓祖國的大好國土盡在面前目今。
「北斗平臨」(樓北)武漢陶述曾書,北斗即北斗星,因其星座在北方,形狀如斗寓意為站在黃鶴樓上,遙望北斗,頓覺興味怡然,北斗星與自己一樣高,一樣平,形容樓之高。
「南維高拱」(樓南)武漢李爾重書,南維:指南邊星宿;高拱:高高在上,平安穩坐的意思寓意為黃鶴樓面臨南邊群星絢爛,高高在上,猶如磐石一樣穩定。
「簾卷乾坤」(一樓東)北京方顏書,乾坤古代指天地,陰陽的兩對立個面今指宇宙這里寓意為黃鶴樓以外遼闊的大自然,全被捲入眼簾。
《雲橫九派》(一樓北)武漢鄧少峰書,九派指長江很多支流收集入海古有「江分九派」之說法「雲橫九派」取自毛澤東詩句「雲橫九派浮黃鶴」描摹長江支流收集漢江雲水迷茫,煙波眾多的磅礴氣魄。
「勢連衡岳」(一樓南)黃鶴樓高標,氣魄宏偉,宛如與千里之外的南嶽趁熱打鐵,組成一幅「拔地向天,聳翠如屏」的氣魄。
「氣吞雲夢」(一樓西)北京趙朴初書,由唐代墨客孟浩然詩句「氣吞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演變而來,極言黃鶴樓氣魄之盛。
黃鶴樓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美譽。新生們可挑個晴天,來領略李白筆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情景。李白筆下的意境,要靠想去回味當時的那份孤獨風景線。
站在高處定睛看,你能看到如今武漢的大都市氣質,甚至還可以看到武漢人的膽識——因為有人在長江里游泳。記者提醒您,除登臨黃鶴樓,最適宜觀景和照相的是白雲閣,可將黃鶴樓和長江大橋同時入鏡。
黃鶴樓主廳壁畫不得不看,是一位仙人駕黃鶴離去。有人說,他是子安;還有人說,是費禕;也有人說,是呂洞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古往今來,無數名人先後登臨黃鶴樓,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在全樓各層的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中有跡可循。
黃鶴樓景區內的不少景點,無一不帶著詩意。來到落梅軒,你能想到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來到白雲閣,耳邊響起崔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句。詩碑廊中,收納了當代國內書畫名家書寫的歷代名人吟詠黃鶴樓的詩詞名句碑刻。

⑤ 黃鶴樓旅遊景點的導游詞

黃鶴樓導游詞
遊客朋友們,你們好,首先我代表武漢旅行社歡迎大家的到來!能和大家相逢在這美麗的江城並和大家一起度過這段美好的時光我感到十分的榮幸。我是武漢旅行社導游員**,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或李導,這是我們司機王師傅,王師傅開車十幾年,有很高的水平和豐富的經驗,大家可以放心欣賞窗外的風景。在接下來的時間將由我們兩個為大家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大家如果在旅途過程中有什麼問題,可以盡管提出來,我們會盡量想辦法替您解決。希望我和王師傅的服務使您在這次旅途中感到開心,愉快。
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號稱天下第一樓的黃鶴樓。黃鶴樓,位於長江南岸,武昌蛇山之巔,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即公元223年,距今天已有1700多年歷史了。黃鶴樓雖然歷史悠久卻是歷經滄桑,屢建屢毀,歷史上最後一座黃鶴樓也叫同治樓於清光緒十年即1884年毀於火災。
我們今天要去的黃鶴樓,是於1981年動工修建,以清朝同治樓為藍本,用鋼筋混泥土框架仿木結構的現代工藝和現代材料於1985年6月建成開放的,說到這樓可以用五個字概括其特點:高、奇、險、美、妙。高就高在山高樓更高,上刺青雲與雲霞比翼:奇就奇在神仙駕鶴,神化流傳;險就險在臨江而立;美就美在武漢風光盡收眼底;妙就妙在文人墨客,逸事流傳。說了這么多,我想大家也有點迫不及待了吧。正好,大家看,窗外就是黃鶴樓景區了,請大家隨我一同下車去游覽。各位遊客朋友們,在游覽完黃鶴樓公園南區的景點,品味了黃鶴樓深厚的文化底蘊之後,我們到了黃鶴樓的內部大廳。

黃鶴樓的內部設計頗具匠心,五個大廳具有不同的文化層面,分別由神話傳說、歷史沿革、人文薈萃、傳統風韻,三楚精神構成。黃河樓第一層樓大廳的藝術主題是「神話」。我們可以看到,大廳分前後兩廳,前廳迎面的這副壁畫名為《白雲黃鶴圖》,此副壁畫取材於《駕鶴登仙》的古代神話,兼取唐詩「昔人已乘黃鶴去」之意。大家請看,在畫面上有一位仙者駕著黃鶴騰空而起,他口吹玉笛,俯視人間,好象離去,又似歸來。畫面下方繪有清代形制的黃鶴樓,樓前人群浮動,或把酒吟詩,或載歌載舞,有如送別,又似接風。天上人間,渾然一體,洋溢著神奇而浪漫的氣氛。

好,現在請大家隨我繼續往上參觀。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並非二樓,而是一樓與二樓之間的夾層,俗稱跑馬廊。這樣的跑馬廊每兩層之間都有,大家可以算一下,黃鶴樓本有五層,再加上每兩層之間的跑馬廊,內部一共有九層,因此,黃鶴樓又有了外五內九的建築結構。這里陳列著歷史上的名人字畫,大家可以欣賞一下。
神話傳說固然美妙,但歷史卻是主宰黃鶴樓命運的真正動力,請大家隨我上二樓參觀,二樓大廳主要介紹的是黃鶴樓的歷史,這邊牆壁上是《黃鶴樓記》,它鑲嵌在崇陽縣出產的大副青石板上,有唐代的閻伯理撰寫,當代書法家王遐舉書。二樓大廳中還陳列有唐、宋、元、明、清及現代黃鶴樓的六座模型。黃鶴樓素有「千古名樓」、「天下絕景」之譽,不同的時代,由於社會生活的需要不同,科學技術的不同,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建築形式和風格。

您瞧,這座唐朝的黃鶴樓,一樓和城相連,外看只有兩層,整體結構比較簡潔粗獷,給人一種古樸雄渾的感覺。再看一下宋代的樓,由樓、台、軒、廊四部分構成,每層翹首重檐,飛達四敞,展現了宋代精緻俊逸的藝術風格。元代的形式延續了宋代的風格,明代則依然是兩層。請看這邊清朝的黃鶴樓,它分三層,第一層有12個檐,代表著一天的12個時辰,第二層12個檐,代表著一年有12個月,第三層有24個檐,代表著一年的24個節氣。能將中國的天文歷法融入其中,是它最神奇之處了。最後一座就是現在的黃鶴樓了。
任何一件藝術品或者文物,都離不開人文的氣息,黃鶴樓當然也不例外。現在我們就到黃鶴樓三樓大廳來品位它的人文主題。大廳內陳列著一組大型陶瓷壁畫《人文薈萃流千古》,再現了歷史上著名人物來黃鶴樓吟詩作賦的情景。看到如此眾多的著名詩人環立在側,如真人大小,神態栩栩如生,大家一定都會感到黃鶴樓真不愧人文薈萃、百家爭鳴吧!看了這么多優美的文學作品,您一定還沉浸在悠遠的意境中吧!
請大家走出思路,繼續我們的游覽。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現在到了黃鶴樓的最高處五樓的跑馬廊。從這里放眼望去,西面長江浩浩盪盪直奔東海,長江漢水涇渭分明,江對岸漢口重鎮高樓林立,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北面京廣鐵路大動脈穿越城市,武昌江灘美景也盡收眼底;南面是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車流涌動,傳流不息,讓我們感受到了城市的熱情;東面武昌大街小巷一覽無余,甚至於市井生活都皆有感受,所以我們不得不說,只有登上了黃鶴樓,你才能把握武漢的脈搏,只有登上了黃鶴樓,你才真正的理解武漢人的生活。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感到如此的短暫,我們今天的黃鶴樓之行到這里就結束了。
在這次旅行過程中,我的工作還有很多應該做好而沒有做好的地方,我能夠向大家說的只有―謝謝,謝謝大家對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如果來年我們有緣再次相會,我願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務。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大家,再見!
太多了

⑥ 黃鶴樓里的景點介紹,急急急!

毛澤東詞亭於1992年建成,在南樓東南側,黃鶴樓東南206米,白雲閣西南90米處,坐北朝南,長寬各6.6米,高9.5米,為四角攢尖重檐舒翼,亭中央矗立一高3.2米,寬1.8米的大型青石碑,南北兩面分別鐫有毛澤東1927年春登蛇山時填寫的《菩薩蠻.黃鶴樓》和1956年6月暢游長江後填寫的《水調歌頭.游泳》。1918~1922年,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去北京、上海及返湘途中,曾5次在漢停留,住在蛇山腳下的黃土坡、橫街頭,與惲代英、陳潭秋等人晤談,探討中國的出路。1926年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作為中共中央農委書記、國民黨中執委候補委員兼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常務委員於年底由滬來漢,考察長江流域的農民運動情況,並於次年春在奧略樓下首的武昌黌巷(今紅巷)舉辦中國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不久,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武漢國民政府汪精衛等亦策劃「分共」。毛澤東看到形勢的危險性,於4月27日向在武漢召開的中共五大會議提交了「迅速解決農民急需解決的土地問題,建立農村革命政權,大力發展農民武裝」的書面意見,但中央委員會未將其提交大會討論,並將毛澤東排斥於大會領導層之外,剝奪其表決權。一種回天無力的蒼涼、悲愴、痛楚在他的心中浸漫開來。暮春時節的一天,毛澤東穿過擁擠嘈雜的街道,登上蛇山,在黃鶴樓故址前盤桓,只見樓台傾圮,滿目荒涼,隔江望去,煙雨朦朧,唯獨龜、蛇兩山雄峙,大江東去,從眼前的景物想到目前嚴酷的政治現實,一首《菩薩蠻·黃鶴樓》從詩人的胸臆間流出: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詩碑廊位於黃鶴樓東南210米、白雲閣西南130米處,環繞公園南區鵝池四周。為區別於古碑廊而定名的詩碑廊,是公園重要的文化景區,碑刻內容為當代國內書畫名家書寫的歷代名人吟詠黃鶴樓的詩詞名句(亦有部分當代詩作)。碑牆上共嵌有石碑124方。它們均是從黃鶴樓重建開放以來書法家饋贈的墨跡中挑選出來,並根據真跡描摹鐫刻的。這些風格各異,情趣盎然的作品或瀟灑古樸,或雍容典雅,或雄渾厚重,或雋逸瑰奇。其中有知名書畫家李可染、邵宇、沈鵬、尹瘦石、董壽平、歐陽中石、陸儼少、趙少昂、劉藝、劉炳森等的手跡。這些石碑所鐫刻的文體有詩詞名句,也有聯語、駢文;書法則是楷、草、行、篆、隸兼備;刻工也各具特色,精雕細鑿,體現出書家風格,給人以歷史知識和藝術享受。詩碑廊中還留有20方空碑,以為將來佳作預留一席之地。這條於1985~1986年歷時兩年建成的游廊式碑廊,全長約200米,穿過公園南大門和兩座圓形拱門,既節省空間,又自然隨和。碑廊寬2.6米,高3.8米,上為尖頂屋檐,廊的內環每2.8米便立有一根廊柱,柱的上方有小花格裝飾,下方為可供遊人歇息的石條欄桿。整個碑廊黑瓦白牆,盡顯江南風格,既古樸,又典雅;配上分別選自大冶的青石和崇陽的黑青石,更為莊重、和諧。 九九歸鶴圖浮雕在黃鶴樓東南240米處,位於景區白龍池邊,是國內最大的室外花崗岩浮雕。整個雕塑呈紅色,99隻仙鶴呈現種種不同的舞姿。浮雕依蛇山山勢呈不等距Z形,全長38.4米,高4.8米,雲蒸霞蔚,日月同輝,江流不息,生機盎然。99隻不同動態的仙鶴,和諧分布在松、竹、海、靈芝、流水、岩石、雲霞中。《九九歸鶴圖》浮雕 在黃鶴樓東南240米、白雲閣西南85米處。位於黃鶴樓公園白龍池邊,是國內最大的室外花崗岩浮雕。整個雕塑呈紅色,極為突出、醒目,畫面生動,逼真傳神,99隻仙鶴呈現著各種不同的舞姿。為什麼是99隻呢?據說加上當年神仙駕馭的黃鶴,就湊成了100隻;而現代黃鶴樓的建成,距同治樓被毀的時間,恰好100年,兩個100,反映了好事成雙的傳統思維定式,包含著「黃鶴百年歸」的寓意。「歸鶴」二字系雕塑家劉開渠題寫。浮雕依蛇山山勢,呈不等距Z形。全長38.4米,高4.8米,總面積達184.32平方米,總重量約240噸,由343塊長寬各為80厘米、厚30厘米的棗紅色花崗石鑲嵌拼接組成。整個浮雕畫面給人以朝氣蓬勃的氣韻,雲衢霞蔚,日月同輝,江流不息,生機盎然;99隻不同動態的仙鶴,或棲,或舞,或鳴,或戲,或翔,無一重復,和諧地分布在松、竹、梅、靈芝、流水、岩石、雲霞中,象徵黃鶴歸來的各種姿態。 擱筆亭 位於公園南區,在黃鶴樓以東132米、白雲閣以西南159米處。亭名取自盛唐時期黃鶴樓上「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崔顥,唐玄宗天寶年間為司勛員外郎,人稱崔司勛。他從邊地歸來游武昌時,在黃鶴樓上寫下了七律《黃鶴樓》。此亭清同治年間毀於兵燹。 據傳,號冠「斗酒詩無敵」的詩仙李白不久也登上黃鶴樓,被壯觀的景色所陶醉,詩興大發正欲題詩,見到壁上崔顥的題詩,遂擱筆,並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浩嘆。崔顥《黃鶴樓》—詩竟令李白折服擱筆,很快為人傳涌,一時注家蜂起,黃鶴樓的聲名傳揚得更為久遠。不僅該樓又被稱為「崔氏樓」,武漢被喻為「白雲黃鶴的地方」,崔顥也因之蜚聲詩壇。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稱:「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白雲閣歷史上曾是南樓的別稱,其淵源可追溯至公元4世紀的東晉(參見《園林勝景·樓閣·南樓》)。唐代詩人崔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句,抒發了遠方遊子的懷鄉之情,崔詩一出,歷代不少著名詩人紛紛以「白雲」人詩,為這座文化名樓著色添彩。毛澤東即有「白雲黃鶴之鄉」的名句,郭沫若也有「白雲千載意,黃鶴為低回」的詩作。 舊時有白雲樓、安遠樓、瑰月樓、楚觀樓諸稱,它與黃鶴樓、頭陀寺、北榭並稱為古時蛇山四大樓台。現樓系1985年重建,位於公園南區黃鶴樓東南185米處。南樓背山面南,上下2層,鋼筋水泥仿磚木結構,歇山式頂,重檐飛角,青瓦朱楹,前加抱復,6圓柱,軒敞明潔。樓前有一棵百年古樹,給南樓平添古樸之色。南樓的文化淵源可追溯到東晉。晉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荊州刺史陶侃病逝,庾亮代鎮武昌,任西征將軍。據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載,庾亮秋夜登武昌南樓,與僚佐們灑落不拘地談笑。這個故事被後人引為佳話,同時也成為南樓文化的濫觴。不過,當時庾亮所登的南樓不在武昌蛇山,而在今湖北省鄂州市中心的古樓街。南樓始建年代無考,其興廢沿革及其名稱變更,地方誌書和古代的一些詩文中有所記載。它的誕生至遲不晚於唐代。據元惠宗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宋民望《重修南樓記》載:「樓之建雖在武昌置郡(公元279年)後,南之名已定於歧豐肇夏之初矣!」最早將南樓人詩的是李白,曾寫過「清景南樓夜,風流在武昌」的詩句。詩人杜牧在其《南樓夜》詩中寫道「玉管金樽夜不休,如悲晝短惜年流,歌聲裊裊澈清夜,月色娟娟當翠樓」,那時的南樓只能是黃鶴樓旁遊客娛樂的場所。 希望採納!

⑦ 黃鶴樓旅遊介紹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於此),築城為守,建樓以嘹望。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其間屢建屢毀 ,不絕於世。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現在我們看到的黃鶴樓是以清代黃鶴樓為藍本,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 黃鶴樓外觀為五層建築,高51米,裡面實際上是九層。中國古代稱單數為陽數,雙數為陰數。「9 」為陽數之首,與漢字「長久」的「久」同音,有天長地久的意思,所謂「九五至尊」,黃鶴樓這些數字特徵,也表現出其影響之不同凡響。 黃鶴樓素有「千古名樓」,「天下絕景」之譽,不同的時代,由於社會生活的需要不同,科學技術的水平不同,人們的審美觀念不同,黃鶴樓產生了不同的建築形式和建築風格。 宋代黃鶴樓由主樓、台、軒、廊組合而成的建築群,建在城牆高台
之上,四周雕欄回護,主樓二層,頂層十字脊歇山頂,周圍小亭畫廊,主次分明,建築群布局嚴謹,以雄渾著稱。 元代黃鶴樓具有宋代黃鶴樓的遺風,但在布局與內容構成方面有不小的發展,植物配置的出現, 更是一大進步,使原來單純的建築空間發展成為濃蔭掩映的庭院空間,特點是堂皇。 明代黃鶴樓,樓高三層,,頂上加有二個小歇山,樓前小方廳,入口兩側有粉牆環繞, 特點是清秀。 清代黃鶴樓的徒刑具有鮮明的特色。它拔地而起,高聳入雲,表現出一種神奇壯美的氣質。建制格調以三層八面為特點,主要建築數據應合「八卦五行」之數,其特點為奇特。 現代黃鶴樓以清同治樓為雛形重新設計,樓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七十二根大柱撥地而起,六十個翹角層層凌空,琉璃黃瓦富麗堂皇,五層飛檐斗拱瀟灑大方。

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黃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與岳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字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徵和倫理表意功能。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南樓,舊時有白雲樓、安遠樓、瑰月樓、楚觀樓諸稱,它與黃鶴樓、頭陀寺、北榭並稱為古時蛇山"四大樓台"。現樓系1985年重建,位於公園南區黃鶴樓東南185米處。
南樓背山面南,面闊5間,長16.5米,進深3間,寬7.5米,高9.5米,上下2層,鋼筋水泥仿磚木結構,歇山式頂,重檐飛角,青瓦朱楹,前加抱復,6圓柱,軒敞明潔。樓前有一棵百年古樹,給南樓平添古樸之色。

白雲閣,坐落在蛇山高觀山山頂,在黃鶴樓以東約274米處,海拔75.5米,閣高41.7米,是觀賞黃鶴樓、蛇山、長江的極佳景點。白雲閣歷史上曾是南樓的別稱,閣名源於唐代詩人崔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句。1992年1月竣工的白雲閣,外觀為塔樓式,呈"T"字型,坐北朝南,佔地面積695平方米,閣名由史學家周谷城書寫。

毛澤東詞亭,在南樓東南側,黃鶴樓東南206米,白雲閣西南90米處。毛澤東似乎對"白雲黃鶴之鄉"特別鍾情,他36次來武漢,多次登臨蛇山,並18次暢游長江武漢段,1956年6月1日,毛澤東從黃鶴樓故址的上首入水,首次暢游長江,6月3日至4日,又兩次到江中暢游,寫下了氣勢磅礴、豪情滿懷的光輝詩篇。

水調歌頭.游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詞亭於1992年建成,坐北朝南,長寬各6.6米,高9.5米,為四角攢尖重檐舒翼,亭中央矗立一高3.2米,寬1.8米的大型青石碑,南北兩面分別鐫有毛澤東1927年春登蛇山時填寫的《菩薩蠻.黃鶴樓》和1956年6月暢游長江後填寫的《水調歌頭.游泳》。擱筆亭,在黃鶴樓以東132米處,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於1991年重建。亭名取自"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 千禧吉祥鍾,鍾身重20噸,蒲牢1噸,取20世紀和21世紀的連接之意,鍾體材料為銅合金,含黃金2.1公斤,銀8.4公斤,它是明朝永樂大鍾以後我國鑄造的最大銅鍾。大鍾外形為裙邊圓鍾,口部直徑3米,高約5米。
"鵝"碑亭,在黃鶴樓以東245米處,有清代流傳下來在武昌蛇山黃鵠磯的一筆草成的"鵝"字刻石一方,傳說書聖王羲之在黃鶴樓下養過鵝群,有次情不自禁寫下此字。1986年,風景區將依拓本重新製作的鵝字碑立於形如彎月的鵝池東端,在碑的北側建一石拱橋,並以碑作亭壁,建六角亭,亭以碑名。
岳武穆遺像亭,岳飛亭,在黃鶴樓西面574米處,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曾在黃鶴樓下的鄂州(今武昌)屯兵鎮守達7年之久,其所填《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詞即出自這一時期。岳武穆像亭坐北朝南,木石結構,亭為六角攢尖,高6米,亭檐匾額"岳武穆遺像欒",臨面石柱上刻有對聯,曰:撼山抑何易,撼軍抑何難,願忠魂常鎮荊湖,護持江漢雄風,大業先從三戶起;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奉讜論復興家國,留得乾坤正氣,新猷端自四維張。

勝像寶塔,又稱白塔或元代白塔。原在蛇山西首黃鶴樓故址前的黃鵠磯頭,1955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拆遷至蛇山西部、京廣鐵路線橋旁。1984年遷入風景區大門入處內,位於黃鶴樓正前方約159米處,是黃鶴樓故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築。寶塔建於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為威順王寬徹普化太子建,是用於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勝像寶塔高9.36米,座寬5.68米,採用外石內磚方式砌築,以石砌為主。整體造型號由基座向上逐漸收縮,尺度愈縮愈小,其輪廓線條大體呈三角形。塔外觀分作座、瓶、相輪、傘、寶頂5部分。寶頂為合金製作。

石牌坊,位於蛇山高觀山的山脊背上,由西向東,將白雲閣與岳飛風景區連結,形成了長達250米的山頂游覽風景線。石牌坊計5座,建於1992年,前4座示意黃鶴樓春夏秋冬的四時風景,用青灰石雕塑而成,為典型的徽式風格,第5座為岳飛功德坊,是石牌坊群中形制最大宏偉的一座牌坊,以示光大愛國熱忱和弘揚民族精神。

詩碑廊,黃鶴樓東南210米,環繞景區鵝池四周,碑刻內容為當代國內書畫名家書寫的歷代名人吟詠黃鶴樓的詩詞名句(亦有部分當代詩作)。碑牆上共嵌有石碑124方,根據真跡描摹鐫刻。

黃鶴歸來銅雕,位於黃鶴樓以西50米的正面台階前裸露的岸石上,由龜、蛇、鶴三種吉祥動物組成。龜、蛇馱著雙鶴奮力向上,黃鶴帽腳踏龜、蛇俯瞰人間。該銅雕高5.1米,重3.8噸,系純黃銅鑄成。

九九歸鶴圖浮雕,在黃鶴樓東南240米處,位於景區白龍池邊,是國內最大的室外花崗岩浮雕。整個雕塑呈紅色,99隻仙鶴呈現種種不同的舞姿。浮雕依蛇山山勢呈不等距Z形,全長38.4米,高4.8米,雲蒸霞蔚,日月同輝,江流不息,生機盎然。99隻不同動態的仙鶴,和諧分布在松、竹、海、靈芝、流水、岩石、雲霞中。

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陳友諒墓,陳友諒(1319-1363)是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之一,湖北沔陽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自稱漢王,至正二十年殺徐壽輝自稱皇帝,至正二十三年在鄱陽湖與朱元璋大戰中流矢身亡,其部下以舟載其屍還武昌,葬於蛇山南麓。明末以後,幾經整修,1981年重新修復。墓坐北朝南,墓前立水泥鑲嵌的麻石墓碑,高2米,上書"大漢陳友諒墓"。墓前建有牌坊,前額書"江漢先英",後額書"三楚雄風"。

黃鶴樓詩詞首推唐崔顥的《黃鶴樓》

昔 人 已 乘 黃 鶴 去,

此 地 空 余 黃 鶴 樓。

黃 鶴 一 去 不 復 返,

白 雲 千 載 空 悠 悠。

晴 川 歷 歷 漢 陽 樹,

芳 草 萋 萋 鸚 鵡 洲。

日 暮 鄉 關 何 處 是,

煙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據說李白登臨此樓,也是詩興盎然,當他發現崔顥的這首詩後,連稱「絕妙」,於是寫了四名打油詩:

一 拳 捶 碎 黃 鶴 樓,

一 腳 踢 翻 鸚 鵡 洲,

眼 前 有 景 道 不 得,

崔 顥 題 詩 在 上 頭。

便擱筆不寫 ,後有好事之人據此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座李白「擱筆亭」。 現在黃鶴樓公園內有崔顥的題詩壁,對面即是李白擱筆亭。

李白寫下的詩詞與黃鶴樓有關的不下五首,其中有一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從此,「江城」便成為武漢的美稱。
唐代文學家閻伯理在其《黃鶴樓記》中描述「聳構巍峨,上依河漢,下臨江流......」可謂:「 危乎,高哉!」無怪李白以「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春風三十度,空憶武昌城。送爾難為別,銜杯惜未傾。湖連張樂地,山逐泛舟行。諾謂楚人重,詩傳謝眺清。滄浪吾有曲,寄語棹歌聲。」抒發自己心頭的感慨。
黃鶴樓主樓壁畫上有一首《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 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也成為詠誦黃鶴樓的絕句。

賈島《黃鶴樓》
高檻危檐勢若飛, 孤雲野水共依依。 青山萬古長如舊, 黃鶴何年去不歸? 岸映西州城半出, 煙生南浦樹將微。 定知羽客無因見, 空使含情對落暉!

宋之問
漢廣不分天,舟行杳若仙。清江度暖日,黃鶴弄晴煙。

岳飛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跨黃鶴。

陸游
蒼龍闕角歸何晚,黃鶴樓中醉不知。漢江交流波渺渺,晉唐遺跡草離離。

范成大
誰家笛里弄中秋,黃鶴歸來識舊游。漢樹有情橫北斗,蜀江無語抱南樓。

白居易
楚思渺茫雲水冷,商聲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濺頭陀寺,紅葉林籠鸚鵡洲。

劉禹錫
夢覺疑連榻,舟行忽千里。不見黃鶴樓,寒沙雪相似。

王維
城下滄浪水,江邊黃鶴樓。朱闌將粉堞,江水映悠悠。

⑧ 黃鶴樓有哪些著名景點

黃鶴樓本身就是一個著名景點,登樓可以遠觀長江大橋,長江上第一座公鐵兩用橋

⑨ 武漢黃鶴樓公園的主要景點

  • 黃鶴樓公園-湖北武漢

黃鶴樓的大名相信不會陌生。「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它與岳陽樓、滕王閣齊名,都是在古人的經典游記中被提及,後來名揚天下的。現在的黃鶴樓多遭毀建,是1985年修復還原的建築。它外形雄偉壯觀、古樸典雅,是武漢市的標志建築。

黃鶴樓公園

【路線導覽】

黃鶴樓公園中的黃鶴樓景觀分為南樓、白雲閣、毛澤東詞亭、擱筆亭、千禧吉祥鍾、鵝碑亭、詩碑廊、黃鶴歸來銅雕、九九歸鶴圖浮雕等。其中,還有編鍾表演可看,時間按節令有所不同,冬季結束得要早一些。黃鶴樓主樓是鋼筋水泥仿磚木結構,古時候的風貌還原得還不錯。歇山式頂,重檐飛角,青瓦朱楹,前加抱復,6圓柱,軒敞明潔。樓前有一棵百年古樹,給南樓平添古樸之色。

【費用】

門票50元

【交通】

電車

1、4兩路可達。

公交

10、61、64、108、401、402、411、413、584路,黃鶴樓站。


  • 黃鶴樓公園必去景點推薦


新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築,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黃鶴樓的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彷彿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


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表現「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復製品。2至5層的大廳都有其不同的主題,在布局、裝飾、陳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辟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復,成為城市武漢的標志。

黃鶴樓公園周邊景點: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武漢先月亭、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漢植物園、鵝池、岳飛銅像。


黃鶴樓三重景

觀江景:嘆天地悠悠

黃鶴樓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美譽。新生們可挑個晴天,來領略李白筆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情景。李白筆下的意境,要靠想去回味當時的那份孤獨風景線。

站在高處定睛看,你能看到如今武漢的大都市氣質,甚至還可以看到武漢人的膽識??因為有人在長江里游泳。記者提醒您,除登臨黃鶴樓,最適宜觀景和照相的是白雲閣,可將黃鶴樓和長江大橋同時入鏡。

念故人:尋名人留跡

黃鶴樓主廳壁畫不得不看,是一位仙人駕黃鶴離去。有人說,他是子安;還有人說,是費?;也有人說,是呂洞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仙很多。古往今來,無數名人先後登臨黃鶴樓,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在全樓各層的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中有跡可循。

黃鶴樓景區內的不少景點,無一不帶著詩意。來到落梅軒,你能想到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來到白雲閣,耳邊響起崔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句。詩碑廊中,收納了當代國內書畫名家書寫的歷代名人吟詠黃鶴樓的詩詞名句碑刻。


聽古音:賞古樓編鍾

黃鶴樓編鍾表演每場大約15分鍾,時段分別是10時、11時40分、14時20分、16時。演出地點在落梅軒,演出免費。與在省博物館和武漢音樂學院等地聽編鍾演出不一樣,在古樓上聽,別有意境。

  • 游覽心情

到 黃鶴樓公園遊玩,如同其它風景名勝古跡,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景色各有魅力,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欣賞到山水如畫的美。所以出發前對黃鶴樓公園景區概況要有所了解,如果是跟隨旅遊團出遊,帶隊導游會給遊客講解黃鶴樓公園的人文地理;如果是自助游一定要參考黃鶴樓公園必去景點推薦。最後,和親友結伴出行照相機必不可少,用照片記錄下黃鶴樓公園 旅途中愉悅的心情。

⑩ 武漢 黃鶴樓有哪些景點

如果你只在黃鶴樓一帶的話,可以走到旁邊的司門口買東西,那是武昌的老商業街,司門口裡有個戶部巷是武漢早點類小吃聚集的地方,黃鶴樓下有個紅樓是當年辛亥革命起義的地方可以去參觀哈,紅樓旁邊是湖北劇院,要是碰上大型演出可以去看,如果到了晚上你就從司門口走到武昌的江邊,那是武昌的江灘,雖然沒有漢口的大,但是離長江大橋很近,夜景很漂亮,江風很舒服,還可以隔江看到對岸漢口的繁華,或者直接就在那裡花1.5元坐個船到漢口來,感受一下78十年代武漢人大多數人都靠坐船過江的感覺,十來分鍾就到了對岸,下了船直接就是漢口最繁華的江漢路了可以逛逛,旁邊的沿江大道全部都是當年殖民的租界,都是歐式的老房子,很有感覺。還有或者你就在黃鶴樓下打個的過長江大橋,一下橋就是漢陽的古琴台,當年俞伯牙鍾子期摔琴謝知音的地方,現在哪裡是月湖風景區很漂亮,湖中是武漢的琴台大劇院,很多歌劇都在這里上演。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