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度假景點 » 贛州古城牆歷史由來景點介紹

贛州古城牆歷史由來景點介紹

發布時間: 2021-01-03 07:36:10

㈠ 贛州標志性的景觀「贛州古城牆」,為啥很少有遊客知道

提起江西旅遊,很多人想起三清山、廬山、龍虎山、武功山等名山,還有婺源、景德鎮等古縣、古城,其實很多人把該省最南部的贛州市給忽略了。贛州不僅旅遊資源豐富,還是江西面積最大的城市,人稱“江西南大門”。


灶兒巷裡的一些老建築現在被開辟為餐館,美食如何在其次,至少環境優雅,就餐氛圍很好。

過去由於交通不便,加上宣傳不多,到贛州旅遊的遊客並不多,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相信遊客數量會逐年增加,至少很多廣東人就喜歡到贛州遊玩。

㈡ 贛州哪些名勝古跡的歷史最久遠。

1、文廟

贛州文廟位於贛州老城區的東南部,厚德路東段的北側。這一帶自宋代以來就是贛州古城的宗教文化區,至今仍然是贛州城保存名勝古跡最集中的地方。

文廟的東側是慈雲寺(今為厚德路小學)及其附屬建築舍利塔,西側是武廟。與文廟隔街相望的原來還有光孝寺、濂泉、夜話亭和濂溪書院,現為贛州第一中學。

在古代,每個縣級以上的城市都有一座文廟。這座文廟具有雙重功能:一是作為祭祀孔聖人的場所,所以也稱孔廟;二是作為贛縣(原贛州屬贛縣)縣學的學堂。即供本地學生讀書之用。

全省現共有5個較大規模的文廟,贛州文廟規模、等級、保存最完好。贛州文廟原佔地約10000平方米,現佔地約7000平方米(包括廣場)。文廟不論規模大小,等級高低,它的平面布局都是一樣的。

2、八境台

八境台位於贛州城北的章水和貢水合流處,建於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是贛州古城的象徵。台高三層28米,建於宋代古城牆之上,登台可眺贛州八景。台下的龜角尾之處,章、貢二水匯入贛江,向北奔流。

據說江西省的簡稱「贛」字,就取自於章水和貢水的組合。宋代古城牆有藏兵洞十餘孔,至今保存完好,頗似南京明代建造的中華門。台內設有贛州博物館,台下辟為八境公園。蘇東坡、文天祥等名人都在八境台題過詩。

離八境台不遠,有一處蔣經國住過的別墅,也是一個景點。貢江是贛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武夷山南段。貢江原來沒有橋,要過河只有用船擺渡。直到南宋乾道年間,當時的贛州知州洪邁主持在貢江上建起了第一座浮橋,給兩岸百姓帶來便利。

3、慈雲塔

贛州慈雲塔又名舍利塔,位於贛州城東,是一座典型的宋代高層樓閣式磚塔,為贛南古塔中的佳作。是古代慈雲寺的附屬建築。該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剎等部分組成,塔原高42米,現高49.9米,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共9級,塔中心空。

據考證,該塔建於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距今已有980多年的歷史。該塔原來位於慈雲寺內,故名「慈雲塔」。此塔原來有登臨遠眺的功能:木構件及出檐迴廊每層用平座挑出塔身以外,便於人們佇立和行走,形成迴廊,供遊人登塔賞景。

清光緒23年(1906年),廊檐木板在一場大火中被燒毀,留下孤塔一座。195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將「慈雲塔」列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贛州市政府撥款對慈雲塔進行了維修復原。

4、陽明書院

「明正德間,南贛巡撫、僉都御史王守仁巡撫贛南。他在鎮壓農民起義(即他自稱"破中山賊")後,聚眾宣講"致良知"學說,教化民風而創建了「陽明書院」。明崇禎十三年(1640)贛縣知縣陳履忠,將陽明書院改名廉泉書院,遷於光孝寺左。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府王藩,倡捐於郁孤台原址重建書院。訂立規制,課文校藝,祀王守仁,以何廷仁、黃宏綱配祀。次年王藩再次擴建,並自為記。清同治間知府劉瀛又修建,重訂章程。清同治十二年(1873)巡撫劉坤一贈書籍,書院生童正附課將近200名。

光緒二十八年(1902)知府查恩綬改書院為贛州府中學堂(現贛州一中)。」可能是遭遇幾次損毀,解放後一直未曾見書院歷史遺跡。就連贛州一中內的「廉泉書院」也無蹤跡,唯獨保留了民國建築贛州一中內的青磚瓦樓「陽明院」。

5、光孝寺

位於贛州市第一中學校內的光孝寺曾被譽為「贛南首剎」,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與文廟和慈雲塔隔街相望。民間有「先有贛州光孝寺,後有韶關南華寺」之說。只可惜,現在已經變得殘破不堪。

廣州民諺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廣州光孝寺是羊城年代最古、規模最大的佛教名剎。光孝寺坐落於光孝路,是廣州市四大叢林 (光孝、六榕、海幢、華林寺)之一,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㈢ 贛州古城牆有多長

長約13華里
贛州古城牆,始建於漢代,距今有二千年的歷史,後來經過南宋、元專、明、清屬、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約13華里,高大雄偉的城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現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建於北宋嘉佑年間,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牆,也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北宋磚牆之一。城牆平均高7米,從東門至西門長3.6公里,垛牆、炮城、馬面、城門都保存完好。
中國有四大古城牆:西安古城牆,洪武三年始建。平遙古城牆,洪武三年;荊州古城牆,順治三年;興城古城牆,乾隆四十六年。它們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贛州,將四大古城牆改寫為五大古城牆,而1996年11月20日,贛州古城牆又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因為它是宋城牆,國內孤品。

㈣ 贛州古城牆的建造歷史


贛州城的建造乃至贛州城的形成和發展,與中國古代四位傑出人物密切相關:一位是東晉南康郡(今贛州)太守高炎,他以驚人的膽魄在東晉永和五年(349年)夯土築城,第二位是五代的盧光稠,五代時,群雄割據,使得偏安虔州(今贛州)的百姓百姓軍防禦使盧光稠萌發了稱王的念頭,他將城區擴大了約二倍的面積,形成王城的規模,不料背疾忽發英年早逝。不過他人雖走了,贛州城的規模卻被他擴大了;第三位人物是孔子第46代孫孔宗翰,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他擔任贛州知州。為了解除江水年年灌城的災害,他用鐵水澆固城牆石基,用磚石全面改砌城牆,逐漸把土城牆改砌成磚石城牆,因而他成了贛州宋代磚城牆的創始人。風流倜儻的孔宗翰還特意在三水交匯處的城牆上砌建了一座石樓,營造起一處可以讓官宦大吏、文人雅士們觀景品茗的地方。這位風流才子的遠見卓識,引出了後來蘇東坡數訪虔州,為八境台賦詩作序的歷史佳話;第四位是北宋虔州知州劉彝。這位著名的城建水利專家一心為民謀福,完成了盧光稠未竟事業,他修建城內福溝、壽溝,整理疏通虔州城的地下排水系統,在臨江水道口又修築了12座水窗,從而解決了年年江水倒灌的困境。明代洪武年間創建大明皇朝以後,皇帝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下令各州、縣築城牆,現存全國各地保留下來的城牆都是那時興建的,唯獨贛州的城牆是北宋的,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城牆後經南宋、元、明、清、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使贛州城牆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里,高大雄偉的城牆。而且護城河、牆垛、城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共有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建春門、涌金門5座城門,其中前3座城門還有二重或三重瓮城。清朝咸豐年間,為了防止太平軍攻城,又在贛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興建了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津門、八境台5座炮城。贛州因城池非常堅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難攻,有「鐵城贛州」之稱。太平軍兩次攻城,中央蘇區時期紅軍六次攻城,都沒有攻破。現存保留下來的城門還有北門、西津門、建春門、涌金門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門炮城;古城牆有3600米。這些城牆、城門不僅成為今天的游覽景點,而且至今還在為贛州防洪發揮重要作用,贛州市政府每年還撥出一定經費維護古城牆。

㈤ 贛州古城牆的主要景點

銘 文 時代 公元紀抄年 熙寧二年 北宋襲 1069 贛州嘉定八年修城官磚使 南宋 1215 至正壬辰秋贛州路造 元 1352 嘉靖十三年月日造贛州府城磚 明 1534 萬曆丙辰委官知事呂窯戶徐倫儂造 明 1615 乾隆二年城磚記 清 1737 光緒丁亥十三年重修 清 1887 民國四年重修 民國 1915 虔化縣 北宋 具體年代無法考證 虔州於都縣作頭李成造 北宋 窯戶徐畢 明 知贛縣事叢占鰲倡修 清

㈥ 贛州古城牆的歷史價值

尤為珍貴的是,在古城牆上保留有數以萬計的帶有文字的城磚,這種磚回被稱為銘文磚,上答面載有不同時代的不同內容,主要的是××年、××督造、××窯燒造等,據市博物館調查統計,共有各種不同內容的銘文城磚521種,最早的一種銘文磚記有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最晚的一種銘文磚記於民國四年(1915年)。這一傳統一直保留至今,成為贛州的一部歷史巨著,記載著贛州古城的興衰、嬗變,充分體現了漢族傳統建築風格和規劃思想。是顯示漢族歷史文化特色的標志性建築。它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的城市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1996年,國務院將贛州古城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