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市五台山公主寺景點介紹
㈠ 五台山上共有大小寺廟(院)多少個
問候。
1、佛光寺 2、顯通寺(完成) 3、塔院寺 4、惠濟寺
5、菩薩頂 6、殊像寺 7、碧山寺
8、金閣寺 9、南山寺 10、龍泉寺
11、普濟寺 12、黛螺頂 13、清涼寺
14、南禪寺 15、廣濟寺 16、羅候寺
17、尊勝寺 18、觀音洞 19、普壽寺
20、普化寺 21、佛母洞 22、上善財洞
23、圓照寺 24、下善財洞 25、洪福寺
26、延慶寺 27、公主寺 28、三聖寺
29、三塔寺 30、三泉寺 31、廣化寺
32、廣宗寺 33、廣仁寺 34、白雲寺
35、鎮海寺 36、萬佛閣 37、秘密寺
38、竹林寺 39、文殊洞 40、華嚴洞
41、真容寺 42、集福寺 43、光明寺
44、普樂寺 45、興國寺 46、向陽寺
47、菩提寺 48、慈航寺 49、靜音寺
50、寶德寺 51、玉華寺 52、普安寺
53、古佛寺 54、大寶寺 55、大文殊寺
56、慈福寺 57、明月寺 58、七佛寺
59、望海寺 60、法雷寺 61、靈應寺
62、演教寺 63、鳳林寺 64、壽寧寺
65、寶華寺 66、妙德庵 67、白頭庵
68、海會庵 69、吉祥寺 70、靈峰寺
71、碧霞寺 72、台麓寺 73、寫字崖
74、梵仙山 75、金剛庵
76、岩山寺 ……還不全……
㈡ 五台山旅遊必去的幾個寺廟
必須去的主要有:菩薩頂,顯通寺,殊像寺,黛螺頂,塔院寺,鎮海寺,五爺廟等。下面有具體介紹請參考。
五台山現有建築比較完整的寺院95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廣濟寺、岩山寺(繁峙縣)、洪福寺(定襄縣);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塔院寺、菩薩頂、圓照寺、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龍泉寺、金閣寺、尊勝寺、延慶寺、公主寺(繁峙縣)、三聖寺(繁峙縣)、惠濟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縣);其餘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宗教活動場所的角度,被公布為全國重點寺院的有11處: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廣仁寺、黛螺頂、觀音洞。
五台山佛教組織以寺院為單位,按佛教傳承之不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青廟亦稱和尚廟,僧侶大都為漢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稱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屬於青廟。青廟中又有十方廟和子孫廟之分。子孫廟按師徒關系實行家傳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擔任職事。歷史上五台山青廟多屬子孫廟。十方廟可以接待四方來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雲游,組織管理實行選賢制。現在,根據中國佛教協會頒布的《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原來的子孫廟均已不實行家傳制而改行選賢制,子孫廟和十方廟已無明顯的分別。
黃廟亦稱喇嘛廟,屬於藏傳佛教。五台山藏傳佛教均屬宗喀巴大師創立的格魯派,信教喇嘛均穿黃衣,戴黃帽,稱黃衣僧。明永樂年間,五台山始有青廟改成黃廟。清康熙時,敕令將羅睺寺、壽寧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剛窟、善財洞、普庵寺、台麓寺、湧泉寺等10寺改為黃廟。於是,青衣僧改為黃衣僧,漢喇嘛由此產生。現在,五台山有黃廟8處,即菩薩頂、羅睺寺、廣仁寺、萬佛閣、鎮海寺、廣化寺、觀音洞、上善財洞。
㈢ 名勝古跡五台山email
五台山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台縣東北隅,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台」,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座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58米。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綉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
五台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因此漢蒙藏等民族在此和諧共處。五台山據傳擁有寺廟128座,現存寺院共47處,台內39處,台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維利亞舉行的第3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58年~75年)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唐代全盛時期,五台山共有寺廟300餘座,經歷幾次變遷,寺廟建築遭到破壞。台內外尚有寺廟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台山五大禪處」。台懷鎮是寺廟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動和經濟生活的中心。相傳五台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經弘法的場所。歷史上,印度、尼泊爾、朝鮮、日本、蒙古、斯里蘭卡等國的佛教信徒,來此朝聖求法的甚多。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每逢盛夏,海內外遊人香客前來游覽觀光、燒香拜佛、絡繹不絕。每年6月舉行盛大的騾馬交易大會,進行物資交流、文藝會演和消夏避暑。台懷鎮人口10525(2000)。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稱,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時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座。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
2 地理位置
五台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五台縣,周五百餘里。中心地區台懷鎮,距五台縣城78公里、繁峙縣砂河鎮48公里、忻州市150公里、山西省會太原市240公里。在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勢雄偉,連綿環抱,方圓達250公里,總面積592.88平方公里。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升遷陸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億年前的太古代。到震旦紀時期,又經歷了著名的「五台隆起」運動,形成了華北地區最雄渾壯偉的山地。第四紀時期,冰川覆蓋了五台山,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冰緣地貌。五台山地層完整豐富,特別是前寒武系地層典型奇特,是全國地質科考的重點地區。五台山境內的絕大部分地層組段,都是以該地區的山、水、村、鎮命名的,它們在地質學領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3 自然氣候
五台山氣候寒冷,又被稱作「清涼山」。全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度,7至8月最熱,分別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零下18.8度。台懷地區比台頂早一個月入春,遲一個月入秋,溫度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氣溫2-3度,最低氣溫零下30度,最高氣溫為30度。台懷地區夏季空中雲層較低,濕度大,常有雨水。
4 旅遊景區
五台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古建藝術、歷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歷年來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遺產」等榮譽。
五台山風光如畫,奇特的峰崖、森嚴挺拔的古松勁柏、彌漫沉浮的雲山霧海金碧輝煌的殿宇樓台構建成一派錦綉天地。據《清涼山志》記載:「周穆王時,已有聲教及此。清涼山者,曼殊所居,穆王於中,造廟祀之」。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漢明帝曾派使臣往天竺取經,使臣回國,在洛陽建白寺。翌年,在五台山建寺。相傳台懷鎮西側山峰,與古印度靈鷲山相似,因此五台山的這座新建寺廟,就被命名為大孚靈鷲寺,現稱顯通寺。此後,經北魏、北齊、隋、唐直至清末,五台山的寺廟建築廣建群居,台內台外,寺廟林立,建築輝煌壯麗,成為中國很有影響的佛教聖地。目前,五台山現存寺廟共47處,台內39處,台外8處。有著名的顯通寺、塔院寺、羅睺寺、萬佛閣、菩薩頂等。這里壯麗的建築物,精美的雕刻,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跡,重新放出特有的光輝,成為中外賓客的旅遊勝地。
4.1 五台古剎
五台山現有建築比較完整的寺院95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廣濟寺、岩山寺(繁峙縣)、洪福寺(定襄縣);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塔院寺、菩薩頂、圓照寺、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龍泉寺、金閣寺、尊勝寺、延慶寺、公主寺(繁峙縣)、三聖寺(繁峙縣)、惠濟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縣);其餘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宗教活動場所的角度,被公布為全國重點寺院的有11處: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廣仁寺、黛螺頂、觀音洞。
五台山佛教組織以寺院為單位,按佛教傳承之不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青廟亦稱和尚廟,僧侶大都為漢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稱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屬於青廟。青廟中又有十方廟和子孫廟之分。子孫廟按師徒關系實行家傳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擔任職事。歷史上五台山青廟多屬子孫廟。十方廟可以接待四方來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雲游,組織管理實行選賢制。現在,根據中國佛教協會頒布的《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原來的子孫廟均已不實行家傳制而改行選賢制,子孫廟和十方廟已無明顯的分別。
4.2 菩薩頂
菩薩頂位於顯通寺北側的靈鷲峰上。從下往上仰望層層台階,猶如天梯,直達菩薩頂上的梵宇琳宮。相傳文殊菩薩就居住在山頂上,故起名叫菩薩頂,亦稱文殊寺。原為青廟,初建於北魏,到了清朝順治年間,經過擴大重修改為黃廟,由喇嘛主持。寺院規模宏大,佔地45畝,有殿堂房舍430餘間,均為清代重建。參照皇宮模式營造,瓦為三彩琉璃瓦,磚為青色細磨磚,非常豪華,為五台山諸寺之首。
4.3 棲賢寺
棲賢寺位於五台山的大社村,故古稱大社寺。據傳,北宋年間,楊七郎在一次擂台比武中,打死了潘仁美第三子潘豹,潘家即把楊家視為不共戴天的仇人,不斷向皇帝控告楊家「罪狀」,加上潘仁美之女潘妃在宋太宗面前哭哭啼啼,內外夾攻,迫使宋太宗下令將楊家父子革職為民,遣送到五台山大社寺軟禁。被軟禁的第二年秋天,遼邦撕毀了和約,大舉進犯宋朝邊境,宋太宗以潘仁美為師,御駕親征,結果被困在幽州,此時勢逼宋太宗又要啟用楊家將,便派八賢王赴五台山向楊家父子求救。當楊家父子離開大社寺時,村裡人為紀念他們,把大社寺更名為「棲賢寺」。
4.4 龍泉寺
原為楊家將家廟,始建於宋代,民國初期重建,佔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間。因這里由九道山嶺環 [龍泉寺] 抱,泉水清澈見底,謂之龍泉,寺因此而得名。龍泉寺有一座牌坊,是五台山文物中最出名的石刻牌坊。它共有三門六柱,呈「一」字形,整體雄偉壯觀,巧奪天工,據說是由工匠耗時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1條蛟龍,鱗爪俱現,神態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遊人觀後,無不交口稱贊,印象深刻。距龍泉寺西北里許的山坡,有一座楊業的瘞骨塔。傳說楊業死後,五郎將其屍骨葬此,並建塔紀念。宋太宗後來追封楊業為楊令公,故後人稱此塔為令公塔。
4.5 黛螺頂
又寫作大螺頂,因從山頂往下看,向一個倒扣的大海螺,而盛夏時候,山上樹木鬱郁蔥蔥,呈墨綠色,所以也叫黛螺頂。以其1080級台階聞名,登1080台階,消除1080種煩惱。寺內以文殊為主供,文殊菩薩以大智著稱,所以1080級台階也稱作"大智路"。寺內供有東、西、南、北、中五個台頂的文殊菩薩,故登黛螺頂素有小朝台之稱,是很多忠實佛教信徒的及遊客的必去之地。
4.6 五爺廟
五台山五爺廟也有一個關於龍五爺的傳說故事,傳說中龍王的第五個兒子。佛、菩薩是不看戲的,但五爺喜歡,所以這里有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戲台,專門給五爺搭建的。五台山五爺廟的香火最旺,每逢初一、十五前來朝拜的人不斷,據說五爺廟許願很靈。龍五爺是南山寺三十三觀音堂的南北財神殿供奉的財神,所以很多來五台山五爺廟的人都是求財的,但要謹防受騙。
5 特點評論
香港生態地理研究會會長兼國際環境和生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董斌先生認為,五台山之所以被成功入列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名錄,因其具有以下符合世界遺產標準的六大突出特點:
1 、五台山人文景觀代表了中國人民創造性天才在宗教文化信仰領域的傑出成就的顯示。
2 、五台山宗教建築與人文景觀顯示出其作為中華大地一處重要的承載俗世價值觀和宗教價值觀交匯意義的巨大人文建築與自然景觀的載體,顯示了亞洲宗教景觀和建築文化超越時間和人文領域的對建築藝術和建築技術的巨大影響,以及亞洲宗教聖地對於山區規劃和景觀設計方面的巨大成績。
3 、五台山宗教文明以其獨特的文化景觀印證了傳統宗教與世俗文明正在不斷的和諧共融,彰顯了在現代人文化文明生活中宗教文明具有人文與景觀建設方面的巨大的意義與發展前景。
4 、五台山顯示了她在中國歷史上甚至人類文明歷史上的重要發展階段,在東方宗教文明方面是作為建築設計、建築技術和人文景觀綜合性集大成的一個傑出的例證。
5 、五台山宗教文明顯示了人類在傳統的宗教解決和土地使用方面作為一個傑出的實在的例證,在具有代表性的強勢信仰與宗教文化方面,以及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別是在當下精神弱勢的人類世界影響下,作為宗教人文景觀的不可逆轉的變化趨勢。
6 、五台山在中華以及世界文明歷史上,直接和明顯地在歷史生活事件和宗教傳統,思想,信仰,藝術和文學作品中的突出的體現方面,具有普遍的價值和意義。
五台山作為文化和自然景觀成功入列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8個世界遺產地和第二個世界文化景觀,不僅具有巨大的人文價值更具有巨大的時代精神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
6 特色物產
五台山與眾不同的五個台頂,形成獨特的自然奇觀,並且由於類型繁多的冰緣地貌、地質地貌的多樣性,造就了五台山生物的多樣化,其植被分布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形成罕見的自然美地帶。
區域內植物五百九十五種,種類繁多。金蓮花、迎紅杜鵑,被專家認定為中國獨有。山中活動著眾多的動物飛禽,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等。昆蟲學家還在這里發現了二十多種昆蟲新種。
五台有多種顏色的黑曜石礦山,確定是多種顏色曜石,已經開采,且儲量驚人 。有重大經濟價值。
7 人文歷史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公元58年~75年)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傳說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里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居。
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只有少數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國(原居中國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盧景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
永平十一年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這兩位印度高僧居住。為紀念白馬負經(《四十二章經》)輸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馬寺。
永平十一年,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於當時五台山是道教根據地,他二人頗受排擠,因此奏知漢明帝。漢朝廷為辨別佛教與道教的優劣高下,讓僧人與道士表演、說明、驗證,因此雙方達成協議——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台)。焚經的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完好如初,故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
台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選址建寺很重要。《清涼山志》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此足跡,而且還發現佛「舍利」,此外,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氣象非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庄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也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不同:東台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獅子吼文殊、北台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從此以後,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台頂寺廟里禮拜,叫做朝台。此時,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齊史籍中大量出現。
盛唐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這是五台山在中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在唐代,佛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崇。當時國家規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聖像。由於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薩,視五台山為佛教聖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輩出,澄觀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隨著佛寺的興建和擴大,五台山的僧侶人數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貞元年間,合山僧尼達萬人之眾。寺院的興旺發展引起對社會政治、經濟的重大負面影響,唐文宗遂於會昌五年(公元854年)下詔廢佛,命令拆毀寺字,勒令僧尼還俗。綜計中國拆毀大小寺廟四萬四千六百餘所,僧尼還俗二十六萬餘人,收回土地數千萬頃。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侶散盡,寺廟被毀。唐宣宗即位,又再興佛教。政府規定五台山的僧數仍達「五千僧」。實際上,加上私度和遊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縱觀歷代五台山的僧侶人數,以唐代為最多。寺廟林立,僧侶若雲,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一個標志。
唐代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個標志,是外國佛教徒對五台山的無限景仰和競相朝禮。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台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五台山有浩如煙海的佛像,數量多達30000餘尊,不僅有佛、菩薩、羅漢、脅侍、供養人、護法神,而且還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將相、僧侶居士等。這里的佛像分為八種類型:泥塑,金屬,石刻,木雕,燒瓷,脫紗,刺綉,畫像。
8 旅遊指南
8.1 交通
飛機
五台飛機場已正式獲批建設,不久的將來,省外的朋友可以乘飛機直達五台山。
火車
北京站乘K601次火車到五台山
(22:22——04:31)後乘班車
,約1小時後到達五台山。
自駕車
A線:北京(上高速)—昌平—宣化—大同(游雲崗石窟)—渾源—(游恆山、懸空寺)—應縣(游應縣木塔)—白馬石—砂河—五台山 或北京(上高速)—大同(上高速)—懷仁(下高速)—應縣—白馬石—砂河—五台山
B線:北京(上高速)—房山—高碑店—保定—阜平—石咀(下高速)—五台山 (共計365KM)
8.2 住宿
景區內有五星級賓館,便宜的有民居住宿。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選擇比較實惠的住宿。五台山所在的台懷鎮有許多招待所可提供住宿服務,價格中等,設施尚可。鎮上還有許多農家旅舍,房屋一般為「一堂兩卧」,即中間一間為堂屋,兩側的套間為卧室,每間設有床位四五張,房間內窗明幾凈,整潔清雅。許多家庭旅舍備有火炕,適宜於體弱畏寒的遊客住宿,還有的家庭旅舍同時可為住客提供家常菜點,十分方便。
8.3 美食
五台山地區有許多獨具特色的菜餚和風味小吃,在這里您可以品嘗到肉片熗香蘑、清炒台蘑、小雞燉台蘑等傳統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膩。到了五台山的中心地帶——台懷鎮,可在鎮中的餐廳里一享當地的美味,您還可以到家庭旅舍中去品嘗主人精心製做的具有地方風味的家常飯菜。 撥爛子為五台的家常小吃,作法非常簡單,味道卻特別棒。
8.4 旅遊貼士
五台山海拔很高,雖然處於與北京大致相同的緯度,但氣候特徵卻和中國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差不多。春秋季節:4月上旬至10月上旬,平均氣溫在10℃—20℃之間,夜間最低氣溫為8℃—17℃之間。冬季: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日平均氣溫在0℃—10℃之間。
夏季旅遊
五台山地區夏季濕度大,常有雨水,上山需帶雨具。春、秋兩季來五台山旅遊,需帶毛衣、毛褲。你若想登東台觀日出,得租棉大衣才行。從北邊的繁峙、砂河一帶翻越鴻門岩來五台山,需注意季節和氣候變化。4月以前和11月以後,高入雲端的公路有可能被積雪封堵,難以通行,建議走其他南線或西線路上山。夏季是到五台山旅遊的最佳季節。
冬季旅遊
冬季的五台山,既冰凍雪寒,又寧靜美麗,與其他季節截然不同,充滿另外一種風情,雖然時有風暴、大雪,但阻擋不了冬季五台山朝聖者堅強的腳步。冬季游覽五台山要注意旅店。冬季五台山95%的五台山賓館酒店停止營業,只有少數幾家酒店正常營業。因此,酒店的選擇餘地小,尤其是周末空餘的房間極少。要選擇那些大型的酒店,入住率高,暖氣供應充足。
㈣ 五台山有哪些寺廟及景點
主要有:殊像寺、菩薩頂、大顯通寺、塔院寺、黛螺頂、普化寺、佛母洞、萬佛閣、五爺廟、靈隱寺、狐仙廟。
五爺廟(萬佛閣)名聲在外,那裡香火雖然旺。
靈隱寺在靈隱山頂上,是個狐仙廟,當地的人都說那裡是五台山最靈驗的地方。
另外,台懷鎮附近寺廟挺多的,都是歷史悠久的古廟,每一個都非常值得一去,如:殊像寺、菩薩頂、大顯通寺、塔院寺、黛螺頂、普化寺、佛母洞等。
㈤ 五台山在我國的那個省分有什麼特色
山西復省,寫字崖,望制海峰,掛月峰,錦綉峰,葉斗峰,翠岩峰。
五台山現有建築比較完整的寺院95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廣濟寺、岩山寺(繁峙縣)、洪福寺(定襄縣);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塔院寺、菩薩頂、圓照寺、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龍泉寺、金閣寺、尊勝寺、延慶寺、公主寺(繁峙縣)、三聖寺(繁峙縣)、惠濟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縣);其餘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宗教活動場所的角度,被公布為全國重點寺院的有11處: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廣仁寺、黛螺頂、觀音洞。
㈥ 五台山在哪個省
五台山復在山西省,在制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總面積592.88平方千米。
五台山,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五台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餘里。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6)山西忻州市五台山公主寺景點介紹擴展閱讀
五台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坐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綉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更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它還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因此漢蒙藏等民族在此和諧共處。五台山據傳擁有寺廟128座,現存寺院共47處,台內39處,台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
㈦ 五台山有哪些寺廟著名
1、南禪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西南的陽白鄉李家莊附近的陽白溝小銀河的北岸,距東冶鎮35公里。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佔地面積3078平方米。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
組成一個四全院式的建設。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2、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台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因為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
寺內正殿即東大殿,於公元 857年建成。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3、顯通寺,又稱大顯通寺、大孚靈鷲寺、花園寺、大華嚴寺、大吉祥顯通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永明寺,位於山西五台山中心區的台懷鎮北側。顯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為大顯通寺,它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
4、岩山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靈岩寺,位於山西省繁峙縣城南峪口五台山北麓天岩村。創建於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屢有修葺。
5、洪福寺位於山西省祁縣古縣鎮梁村南,為元代建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4242平方米,坐北朝南,由東西並列的兩座院落組成。東院為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建有山門、倒座殿和正殿,兩側為東西配殿。西院中軸線僅存過殿,兩側僅存有西配殿。
㈧ 請問山西五台山哪些寺廟最著名是必去的
五台山現有建築比較完整的寺院95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廣濟寺、岩山寺(繁峙縣)、洪福寺(定襄縣);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塔院寺、菩薩頂、圓照寺、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龍泉寺、金閣寺、尊勝寺、延慶寺、公主寺(繁峙縣)、三聖寺(繁峙縣)、惠濟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縣);其餘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宗教活動場所的角度,被公布為全國重點寺院的有11處: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廣仁寺、黛螺頂、觀音洞。
五台山必去的三大寺廟:
1、十大寺院榜首-佛光寺——中國第一國寶。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五台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因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佛光寺大殿並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
2.第二大寺院:顯通寺——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五台山青廟領袖。
顯通寺位於五台山內台懷鎮北側。寺內的七處九會殿,是明代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時,神宗命妙峰法師用磨磚砌成的一座華嚴道場。寺宇規模宏大,為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寺之歷史甚古。東漢永平年間(58~75年)始建,原名大孚靈鷲寺,後魏孝文帝再建,名花園寺。唐太宗時重修,名華嚴寺。名太祖朱元璋重修後賜額「大顯通寺」。後來歷經擴建修葺,形成今日規模。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宇面積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400餘間,中軸線殿宇7座,由南至北依次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殿。這些殿宇皆造型略異,各具特色,保存完好。
3、第三大寺院:塔院寺——五台山標志性建築,大白塔坐在寺院。
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南側。這里,原是五台山顯通寺的塔院。明代時,重修舍利塔,獨成一寺,因院內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
聳入雲天的大白塔,是寺內的主要標志,寺廟也因塔得名,塔的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從產便簡稱其為舍利塔,或者習慣地稱這為五台山白塔。這座塔拔地而起,凌空高聳,在五台山群寺簇擁下頗為壯觀。人們把它當做五台山的標志。
㈨ 河南五台山屬於哪個市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河南沒有五台山。
五台山介於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總面積592.88平方千米。
五台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餘里。它由一系列的山峰組成。其中有五座山峰是平的,所以稱為五台。因山上氣候寒冷,仲夏無酷暑,故又稱清涼山。
(9)山西忻州市五台山公主寺景點介紹擴展閱讀:
五台山的寺院介紹:
五台山現有建築比較完整的寺院95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廣濟寺、岩山寺(繁峙縣)、洪福寺(定襄縣);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塔院寺、菩薩頂、圓照寺、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龍泉寺、金閣寺、尊勝寺、延慶寺、公主寺(繁峙縣)、三聖寺(繁峙縣)、惠濟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縣);
從宗教活動場所的角度,被公布為全國重點寺院的有11處: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廣仁寺、黛螺頂、觀音洞。
五台山泉水介紹:
《五台山志》載:五台山周圍的小泉、小溪有200多處,總流量為2.76立方米/秒,全年總徑流量為0.8703億立方米,占正常年清水流量總徑流的38.8%。按流域統計,清水清流域有泉水165處,水流量1688公升/秒。
正是這些小泉、小溪匯集成了五台山母親河——清水河的主流,也因泉水的美妙「身世」傳說和大部分水質為重碳酸鹽型,含有多種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讓五台山的泉水贏得了「聖水」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