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名勝古跡景點介紹
A. 泉州有何名勝古跡
泉州的名勝古跡有:
一、天後宮,原名天妃宮。在福建泉州市南門。現存大殿、後殿、兩翼亭子及東廊,尚保持清初修建時原貌,布局構築頗堂皇。
還有:
1、清源山
2、 塗門街
3、 崇武古城
4、 府文廟
5、黃金海岸
6、深滬灣
7、 牛姆林
8、 清水岩
9、仙公山
10、 五里橋
11、東湖公園
12、 洛陽橋
13、鄭成功史跡
14、仙公山
15、蔡氏古民居
16、岱仙瀑布
18、 塗門街
B. 泉州名勝古跡的作文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晉江由此得名。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迅速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變革,行政區劃建制幾度變遷。唐久視元年(700年)置武榮州,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後,先後設有郡、州、路、府。中華民國成立後設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專區、地區,1986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積淀深厚,素有「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光明之城」的美譽。全市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40處,縣(市)級600多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剎開元寺及東西塔、記載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九日山祈風崖刻、廣受台胞和海外僑胞信眾膜拜的天後宮媽祖、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與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陽橋、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以及與惠東民俗、海濱風光、石雕藝術融為一體的崇武古城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和秀出東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使泉州成為一個全國乃至國際性的旅遊勝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到此觀光。泉州保留著彌足珍貴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蜚聲海內外的有:晉唐士樂余韻南音、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和中國一絕「提線木偶」。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猶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留下大量遺跡,使泉州成為多元文化融洽交匯、和諧共處、互促共榮的載體。作為南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有爭議),泉州具有薪傳不息、獨樹一幟的武術文化。
泉州十八景
塗門街
又叫「土門街」,因傳儲存、輸送建造東西塔土石方而得名。塗門街位於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遊、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在這條長僅1000餘米的街道上,有著眾多的「海絲」文物群,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凈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東觀西台、祖閭蘇、世家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塗門街的建築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時期的繁榮景象。改造後的塗門街秉承泉州閩南古建築的風格,又與現代建築有機結合。塗門街是泉州最有商機、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入選全國第一批「購物放心一條街」。
東湖公園
址系古泉州八大勝景「東湖荷香」遺址。唐時湖面40餘頃,有東湖亭、二公亭;宋有波恩亭;明有攬古亭。盛植荷花,成星湖荷香勝概。因唐姜公輔、韓愈、歐陽詹等曾在此活動而聞名於世。
五里橋
俗稱「安平橋」,橫跨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始建於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經13年建成。為花崗石砌成的石墩石樑橋,是我國古代首屈一指的長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馳名海內外,經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橋墩361個,橋面寬3-3.8米,橋板長度5-11米不等,最重達25噸,兩側有石護欄;橋上有亭5座:橋東「超然亭」,橋西「海潮庵」,橋中「泗水亭」,兩頭各設路亭一座,供遊人憩息。「泗水亭」,俗稱「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楹聯一對,立有兩尊石雕將軍;亭側保存歷代重修碑記14方。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東端有五層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白塔一座。歷經800年滄桑,安平橋成了「陸上橋」。1980—1985年國家撥款進行維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復。
蔡氏古民居
C. 泉州名勝古跡的作文
我的家鄉泉州是個風景優美,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我愛我的家鄉。泉州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是福建第二大港城市,地處祖國東南沿海,與我們祖國的台灣寶島隔海相望。泉州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有風景秀麗的清源山、香火旺盛的開元寺、崇武古城等景觀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觀光遊客。在這些名勝古跡當中我最喜歡的還屬清源山了。清源山上風景秀麗,景點有老君岩與天湖。在爬山的路途上,沿路可以看見各種花草樹木已經形態各異的石頭,如果仔細聽可能會聽到溪流的流水聲,夏天還可聽到知了的叫聲,聞一聞,一股清新的草的芳香就會飄入鼻中……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對這座美麗的清源山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回憶。提到清源山人們就會想起老君岩。老君岩建造於宋代時期,這尊石像頭、額、眼、髭、須等細雕刻獨具匠心,生動表現出了老人慈祥、安樂的樣子,仔細看,彷彿真的似一位老人在慈祥的微笑著。泉州的特產也是令人記憶深刻的。蘆柑、龍眼、荔枝、枇杷和鐵觀音等享譽全國的特色產物,我最喜歡的還是德化出產的瓷器了,不論論顏色,還是論花紋與質地,都是數一數二的呢!泉州的特色小吃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看,夜市裡隨處可見各種泉州的風味小吃,仔細的瞧一瞧:有海蠣煎、五香卷、肉棕、面線糊……各種美味的小吃一應俱全,品嘗一下,還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呢!泉州真是個歷史積淀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化瑰寶舉世矚目的城市啊! 聽了我的介紹之後,你是不是同樣像我一樣喜愛上我的家鄉泉州了呢?不管你是對我的家鄉有什麼感受,我都會大聲的告訴你:「我愛我的家鄉泉州!」
D. 泉州市有哪些名勝古跡
泉州開元寺、 清源山、五里橋、 東湖公園 、洛陽橋等等。
E. 描寫泉州名勝古跡的作文四百字
收起 發布
丨千里快哉風丨
來自科學教育類芝麻團 2017-04-12
在我的心目中,泉州是一首詩,泉州是一幅畫,泉州是一部常讀常新的書,永遠充滿青春活力和無窮的魅力。
清源山它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游東北岸,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春天,山花爛漫,百鳥啁啾,是踏青尋芳的好去處;夏天,涼風習習,松濤陣陣,是消夏避暑的勝地;秋天,天高氣爽,視野開闊,又是登高望遠的好地方;冬天,漫山紅透,層林盡染,更是結伴觀賞紅葉的美妙之處。清源山不僅有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色,而且有大量的獨具魅力的文物古跡,以老君岩、彌陀岩、清源洞、靈山伊斯蘭聖墓、九日山祈風石刻群等勝跡最為著名,其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的老君造像,是我國宋代道教石刻藝術瑰寶。整個石像雕工精細,形態生動,須眉分明,衣褶清晰,是宋代石雕中的藝術珍品,我國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已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老子天下第一」。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栩如生,精妙傳神,令人驚嘆宋代泉州石雕工匠的非凡智慧與才能。
泉州是南少林武術的發祥地,武術活動歷史悠久,它始晉唐,盛於兩宋,至今枝繁葉茂,拳派遠播,影響廣泛。以南少林武術為代表的泉州武術文化是泉州優秀文化積淀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少林武術由各種拳法構成了獨特而博大精深的拳術系統;是泉州歷史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中華傳統武術中的寶貴遺產。
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因中國絲綢等通過此路大量西運,故名。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海上絲綢之路因運送其他貨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葯之路之稱。
這就是泉州,一個因城形似鯉魚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個環城遍植刺桐樹的「溫陵」之地,一個從遠古走來的充滿勃勃生機的「海濱鄒魯」,以其獨特的魅力屹立於祖國的東南,叫人如何不愛她!
F. 泉州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泉州十八景
塗門街 又叫「土門街」,因傳儲存、輸送建造東西塔土石方而得名。塗門街位於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遊、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在這條長僅1000餘米的街道上,有著眾多的「海絲」文物群,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凈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東觀西台、祖閭蘇、世家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塗門街的建築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時期的繁榮景象。改造後的塗門街秉承泉州閩南古建築的風格,又與現代建築有機結合。塗門街是泉州最有商機、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入選全國第一批「購物放心一條街」。
東湖公園 址系古泉州八大勝景「東湖荷香」遺址。唐時湖面40餘頃,有東湖亭、二公亭;宋有波恩亭;明有攬古亭。盛植荷花,成星湖荷香勝概。因唐姜公輔、韓愈、歐陽詹等曾在此活動而聞名於世。
五里橋 俗稱「安平橋」,橫跨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始建於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經13年建成。為花崗石砌成的石墩石樑橋,是我國古代首屈一指的長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馳名海內外,經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橋墩361個,橋面寬3-3.8米,橋板長度5-11米不等,最重達25噸,兩側有石護欄;橋上有亭5座:橋東「超然亭」,橋西「海潮庵」,橋中「泗水亭」,兩頭各設路亭一座,供遊人憩息。「泗水亭」,俗稱「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楹聯一對,立有兩尊石雕將軍;亭側保存歷代重修碑記14方。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東端有五層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白塔一座。歷經800年滄桑,安平橋成了「陸上橋」。1980—1985年國家撥款進行維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復。 蔡氏古民居? 位於南安官橋漳里村,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單體建築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牆磚浮雕,立體感強,窗欞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牆廳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採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被譽為「閩南建築的大觀園」。 府文廟 位於鯉城區中山路泮宮內。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初年(公元976年),後移他處,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遷回原處重建,現有建築仍保持清初原貌,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孔廟.
開元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4A級旅遊景點。地處市區西街,始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原名「蓮花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為現名。全寺佔地面積7.8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構築壯觀,景色優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
崇武古城 位於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台灣海峽,系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視師崇武,北城門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所書。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鄭成功駐此抗清,傳有「馬蹄石」遺存。
洛陽橋 泉州洛陽橋在今惠安、洛江分界處的洛陽江入海口,又名「萬安橋」。於北宋皇?5年至嘉?4年(公元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歷六年竣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因在江海交匯處造橋,江闊水深,工程艱巨,造橋者首創「筏型基礎」以造橋墩,種植牡蠣以固橋基,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科學創新。該橋與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現橋長834米,寬7米,尚存船形橋墩46座,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等遺址,橋南有蔡襄祠,祠內有蔡襄《萬安橋記》宋碑。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考察景點之一。
牛姆林 由於景區內擁有「板根」、「絞殺」、「寄生」、「莖花」等熱帶雨林生態,被遊客稱譽為「閩南西雙版納」。因「勢若牛姆,孕崽懷寶」而得名,是集山區特有的自然景觀、森林景觀之大成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內有維管束植物214科180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96科200多種,野生蝶類73種。。 清水岩? 位於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聖旅遊地。
清源山 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米,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市區3公里。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靈以泉。元人贊譽「閩海蓬萊第一山」。「清源鼎峙」為舊泉州十景之一,歷來為遊客登臨覽勝。
西湖公園 位於市區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滯洪排澇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深滬灣 位於晉江東南海濱,從石獅的永寧到晉江的衙口、深滬形成一個秀麗的海灣,其間沙灘綿延數公里,猶如一條銀色的項鏈鑲嵌在藍天碧海之間。 天後宮 始建於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位於泉州府治南德濟門內,今泉州市區南門天後路一號,地處城南晉江之濱,古「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是現存媽祖廟中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並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媽祖故里莆田一度隸屬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管轄,由於泉州民眾不斷向外移民和進行貿易活動,媽祖信仰遠播祖國大陸及台、港、澳各地。
黃金海岸 位於台灣海峽西岸的石獅永寧鎮,包括閩南黃金海岸旅遊度假村、城隍廟、鎮海石、古衛城遺址等。閩南黃金海岸旅遊度假村由香港友幫國際集團獨資興建。 仙公山 原名「雙髻山」,位於洛江區馬甲鎮,於南北朝時(公元480—502年)祀「何氏九仙」而得名。其主峰758.5米,氣勢雄偉,岩崖陡立,雲霧繚繞,徑曲林幽,含煙凝翠,風光旖旎。
岱仙瀑布 位於德化縣水口鎮,主要由號稱「華東第一瀑」的岱仙瀑布、溫文爾雅的油漏祭瀑布以及一路的山光水色組成,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生態旅遊景區。岱仙瀑布的左上方有一座飛仙亭,傳頌著仙女顯聖救民的美麗故事。憑欄探首,下臨深淵,岱仙雙瀑左右烘托,氣勢非凡。
鄭成功史跡 分布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家鄉南安。它們是位於石井鎮的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紀念館·碑林和位於水頭鎮的鄭成功陵園。延平郡王祠,位於石井鎮鰲峰北麓,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殿中有康熙皇帝詔賜鄭成功遷葬時所撰聯一對。鄭成功紀念館位於石井鎮的鰲峰山上,佔地3000餘平方米。紀念館介紹英雄一生的豐功偉績,陳列200餘件珍貴文物。佔地10畝的鄭成功碑林,既有碑亭詩閣,又有石刻廊群、集全國、世界各地200多幅的題字,融楷書、行書、草書、隸書於一廊,歌頌了鄭成功愛國主義的崇高精神。坐落在南安水頭覆船山處的鄭成功陵園,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G. 泉州的名勝古跡的簡介
【清源山】亦名北山。在福建泉州市北郊,距城3公里余。最高峰海拔490餘米,聳立在晉江平原之中,故又名齊雲山。為泉州的主山,有乳泉從石間流出,又名泉山。泉州之名,亦從山而得。唐宋間泉州曾改名清源軍,也由此山得名。山有三峰,中峰有清源洞、蛻岩、紫澤宮諸勝,左峰有瑞像岩、碧霄岩、龜岩、賜恩岩諸勝,右峰有南台岩、彌陀岩、老君岩諸勝。舊有三十六洞天景色。山中林泉清翠,奇石嵯峨,自唐至今,為閩南遊覽勝地,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譽。山上文物及歷代名人題刻甚多,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的煉膽石,即在中峰,俞手書「君恩山重」四大字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開元寺】在福建泉州市西街。唐代為桑園,相傳園主黃守恭以桑開白蓮,舍地為寺,名蓮花寺。始建於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今名。宋代有支院百餘所,元至元二別稱百柱殿。殿內斗■附刻飛天樂伎二十四尊,殿前石台砌有人面獅身青石浮雕七十二幅,庭中有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建造的金塗式小石塔一對;殿後廊有波羅門式浮雕青石柱兩根。甘露戒壇在大殿之後,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建,歷代重修。現存清初修建的重檐八角攢尖式建築,為壇五級,仍仿宋制。壇頂藻井結構復雜,斗■也附刻飛天樂伎,別具風格。大殿西側有古桑一株,傳即唐代曾開自蓮之樹。東側有檀樾祠,原把黃守恭,為閩、台黃姓共同之祖祠。寺前有東西兩塔,風景幽雅。寺中附屬文物甚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建於寺之東側。
H. 泉州名勝古跡有什麼
泉州的名勝古跡有如下幾個:
一、天後宮,原名天妃宮。在福建泉州市南門。現存大殿、後殿、兩翼亭子及東廊,尚保持清初修建時原貌,布局構築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