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景點介紹文化
1. 邯鄲十大文化系
邯鄲十大文化脈系2008-04-20 21:42:30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2b409010091oe.html [查看原文]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在邯鄲悠久歷史的進程中,孕育並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綿綿8000餘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
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她豐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鄲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趙文化濫觴於舂秋,興旺於戰國,延續至兩漢,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這里產生了發達的冶鐵、制銅、制陶等手工業,形成了繁榮的城市商業貿易,孕育了荀子、公孫龍、慎到等一代學術大師,涌現出趙武靈王、廉頗、藺相如、趙奢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它與燕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趙文化其主流內涵是「開拓進取,競爭圖強,兼收並蓄,改革創新」,貫穿其中的以人為本、廣攬賢才、團結向上、忠勇報國等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國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斗精神,因最早發現在武安的磁山遺址而命名。經科學測定,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1976年開始考古發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動植物標本,還發現了炭化的粟約10萬余斤,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作物—粟的最早發源地,還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的發現地。農作物「粟」(穀子)、家雞和胡桃(核桃)三大發現,不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並改寫了我國乃至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以陶質平底盂、鳥頭形支腳為特點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鏟、磨盤、磨棒為特點的農耕和脫粒工具,以長方形坑穴為特點的糧食窖穴,以陶、石器「組合物」為特點的祭祀遺跡等,構成了磁山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內涵。磁山文化被譽為「中華瑰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
女媧文化
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媧皇宮,傳說是華夏始祖女媧氏「煉石補滅,摶土造人」的地方。媧皇宮因此而得名。因女媧摶土造人,又是人類的創造者,故被世人尊稱為「華夏祖廟」。媧皇宮建造在懸崖峭壁上,閣樓高懸,構造奇巧,被稱為河北古建築十大奇觀之一。從媧皇宮開鑿的石窟和摩崖刻經考察,它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距今已有1450餘年,後經歷代相繼擴修,逐漸形成今日規模。相傳農歷三月十五日為女媧的誕生之日,每當此時舉辦媧皇廟會,來自周邊數省的遊客雲集此地祭祀女媧。千百年以來,流傳在這里的民風民俗,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形成了豐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遠近聞名。 以媧皇宮為代表的女媧文化,展現了女蝸在洪荒之世,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造福蒼生的不屈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涉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
曹魏建安文化
位於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東漢未年至隋統一的400年問,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相繼在此建都。戰國時期西門豹治鄴而顯名於世,東漢末年孕育出了文學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在鄴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主體的「鄴下文人集團」,辭賦慷慨,談詩論文,開一代風格剛健,情調激越之文風,留下了大量的詞賦文論作品,在中國文化寶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地處黃河之北的鄴城,散布在漳河之濱的百餘座東魏北齊皇陵和眾多的寺廟遺址,書寫著它曾經的輝煌。銅雀三台和鄴城的建築格局,對隋唐長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後世的都城建築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以鄴城為依託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學的搖籃,民族融合的結晶,中國文化史的奇現。
北齊石窟文化
以響堂山石窟和媧皇宮石窟為代表的北齊石窟文化,是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經群,代表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的最高成就。響堂山石窟是北齊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國雲崗、龍門、敦煌、麥積山四大名窟之後的全國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齊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它始建於北齊,經隋、唐、宋、明歷代開鑿續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匯過程的歷史體現,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滲透的歷史見證,是中國佛教雕塑藝術漢化過程中承上啟下,融匯貫通的重要環節。媧皇宮石窟現存北齊佛教刻經六部,共計約l 3萬字,是國內摩崖刻經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處,是研究中國佛教史和校勘中國佛教史籍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北朝書法藝術的精品。
夢文化
以「一枕黃粱」名夢和黃粱夢呂仙祠古建築群為代表的夢文化,蘊含著極為深厚的中國哲學思想,表現出中華民族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執著追求。產生於唐代的黃粱美夢傳奇故事,就發生在邯鄲的黃粱夢鎮。從古到今,黃粱一夢以及由此演繹、發展而形成的「夢文化」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典藏中,留下了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絢麗畫卷。黃粱夢的美妙故事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國外也是聲名遠播,甚至於登上了日本小學的教課書。夢文化涵蓋歷史、心理、生理、民俗、宗教、文藝等領域,具有神秘的特性。依據唐傳奇《枕中記》而建的千年古觀「黃梁夢呂仙祠」,建築規模宏偉,內有中國「名夢館」,是研究中國「夢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也是中國「夢文化」唯一的載體,它對中國小說、戲劇、詩文的創作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黃粱夢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夢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邯鄲因此被海內外人士譽為「美夢之鄉」。
磁州窯文化
磁縣、峰峰礦區的西部地區,是綿延的太行山余脈,這里蘊藏著大量的高嶺土,是製作陶瓷的天然原料。從北齊時就已開始燒造瓷器,並逐漸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觀台和滏陽河流域的彭城兩大窯場。宋元時期逐漸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民間瓷窯,從此薪火相傳,綿延千年。其造型優美,裝飾手法豐富,色彩對比強烈,題材廣泛,技藝高超,瓷器產品在藝術上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它所創造的白地黑花的裝飾藝術,集詩、書、畫於一體,獨具濃郁的鄉土氣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的最高水平。古來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進斗金」之說。 磁州窯以粗獷、豪放、瀟灑的藝術風格而獨樹一幟,創造了宋金元時期民間瓷藝的最高成就,體現出民間工藝強大的生命力。磁州窯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藝術中部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廣府太極文化
燦爛的東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清朝道光年間,在中國邯鄲的永年縣廣府城,誕生了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和武禹襄,使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兩大流派—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的中興發祥之地。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楊式和武式太極拳廣為傳播,尤其是楊式太極拳開武術健身之先河,使太極拳易於習練,成為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太極拳作為祖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瑰寶,就是從這里走遍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億萬民眾熱愛的體育健身運動。太極拳以集武術、醫術、導引術為一體的科學的人體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及愛好者的重視和喜愛,廣府的太極拳文化已成為中國的國粹而載入史冊。被國家授予「世界太極拳夏令營基地」、「太極拳研究中心」、「太極拳之鄉」、「太極拳聖地」。 如今,以楊露彈和武禹襄為代表的廣府太極文化,已成為河北乃至中國向世界傳播健康和友誼的紐帶。
成語典故文化
邯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廣袤地域的輝煌歷史、深厚豐腴的文化積淀為邯鄲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歷史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披沙揀金,凝聚成了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據不完全統計,由邯鄲歷史和相關史書中所滋生、蘊積、提煉出的具有邯鄲地方特色或與邯鄲有密切關系的成語典故達1500條之多,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等,它們以言簡意賅、精闢神妙、富於哲理、寓於情趣、耐人尋味而成為中國漢語言藝術中的一枝奇葩。邯鄲的成語典故,集中原與邊塞之風韻、蘊文化與哲理之內涵,在華夏歷史文化長廊中獨樹一幟,堪稱國之瑰寶。這些成語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也有500條之多。另外還有眾多的成語典故遺址景觀。位於邯鄲市趙苑景區內的「成語典故苑」,佔地102畝,以園林為載體,以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為內容,以碑刻、浮雕、繪畫、自然山石象形喻義等多種藝術手法為表現形式,將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再現世人面前。它以古喻今,鞭策鼓勵後人,是中國唯一的以成語典故為主題的文化園林。 2005年10月26日,經中國文聯批准,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邯鄲市舉行命名頒牌儀式,授予邯鄲市「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成語典故文化已成為邯鄲市十大文化脈系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邊區革命文化
邯鄲在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心。劉伯承、鄧小平及其領導的八路軍129師以太行山為戰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展現出邊區人民的浩然正氣和民族之魂。劉、鄧首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在這里指揮大小戰役3100多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的功勛,形成了光彪史冊的革命軍事文化。從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的300餘位將帥,成為新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中堅力量。 《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在邯鄲創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台在邯鄲開播。在抗戰中創建於邯鄲的《人山報》影響深遠,邊區革命文藝活動和創作演藝隊伍在這里培養、成長、壯大,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邊區大眾文化。現代最早的紀念性建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和涉縣的「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及「陳列館」名列了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 邯鄲成語典故文化的相關景點
漫步在邯鄲的街頭巷尾,隨處都能見到成語典故,邯鄲學步雕塑(學步橋)回、胡服騎射鵰答塑、荀子雕塑、羅敷雕塑、武靈叢台、七賢祠、回車巷、插箭嶺等等,無不讓你感到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藺相如回車巷,位於邯鄲市叢台區串城街街區,為戰國時趙邯鄲內城南門里路西。戰國時趙上卿藺相如曾在此處為大將廉頗回車讓路。回車巷呈東西走向,巷寬2.3米,為古代一車之距,巷深約300餘米。
回車巷在此處,歷史上的地方誌多有記述。據明·萬曆《邯鄲縣志》載:該巷於明代萬曆十二年,邯鄲知縣肅察曾在巷牆上鑲有「藺相如回車巷」石刻。寬0.97米,高0.49米(1957年修民房時將石刻取下鑲在水泥座內,文革中被毀)。
3. 河北邯鄲有什麼名勝古跡
1、趙邯鄲故城
趙邯鄲故城又稱趙邯鄲故城遺址,是中國戰國時期趙國國都邯鄲古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區及其西南郊。是戰國後期黃河以北人口眾多、商業繁榮的最著名的大都會之一。
自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趙敬候從晉陽遷都邯鄲,至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趙國為秦所破,邯鄲作為趙國國都歷經八代王侯,延續時間長達158年。漢代為趙王劉如意的都城。漢以後逐步衰廢。
2、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又稱響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鄲市峰峰礦區。屬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響堂山石窟最初開鑿於北齊時代(公元500—577年),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鑿。
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石窟均營鑿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鼓山最優質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們在山洞裡擊掌甩袖,都能發出宏亮的回聲,故名「響堂」。
它是河北省現已發現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四星級森林公園。2012年11月份,響堂山風景名勝區晉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3、磁山遺址
磁山遺址又稱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東約1公里處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東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中國最初發現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10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磁山遺址出土的家雞骨骸是已知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家雞骨骸,比原來認為的世界最早飼養家雞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考古學上定名為「磁山文化」,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鄴城遺址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的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遺址,由南北二城構成。鄴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後營建的國都,曹丕代漢移都洛陽後,以此為北都。
5、媧皇宮及石刻
媧皇宮位於河北邯鄲涉縣,是中國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媧氏的古代建築,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往返鄴城至晉陽所建的又一離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AAAAA級景區。
媧皇宮始建於北齊,是神話傳說中女媧氏 「 煉石補天,摶土造人 」 的地方,初開三石室,雕數尊神像。後經歷代修葺、續建組成。
媧皇宮依山就勢,巧借天然,人稱之為「天造地設之境」。這里不僅建築宏偉獨特,而且還較為完好地保存了國內罕見的摩崖刻經,是一處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北齊石窟 3 個,北齊摩崖刻經 6 部,集古建、石窟、石刻、石造像於一體,是中國最大的奉祀中華始祖女媧的古代建築群,自古就有 「 蓬壺仙境 」 之美譽。
4. 邯鄲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詳細介紹
邯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
一、民間文學(3項)
1、邯鄲成語典故文化 邯鄲市直
2、邯鄲古城傳說與民俗 叢台區、邯山區
復興區、邯鄲縣
3、大名古城傳說與民俗 大名縣
二、民間美術(3項)
1、木 版 畫(三合村) 永年縣
(袁庄村) 邯鄲縣
2、冀南民居建築工藝(伯延鎮) 武安市
(老鴉峪王家大院) 峰峰礦區
3、民間剪紙(磁 縣) 磁 縣
(復興區) 復興區
三、民間音樂(6項)
1、涉縣寺廟音樂 涉 縣
2、西戌道教音樂 涉 縣
3、河北鼓吹樂 永年縣
4、冀南吹歌(魏 縣) 魏 縣
(大名縣) 大名縣
(臨漳縣) 臨漳縣
5、民間小曲(永年正里村) 永年縣
(成安姜營村) 成安縣
(涉縣唱家庭) 涉 縣
6、冀南鼓樂(磁縣迓鼓) 磁 縣
(臨漳得勝鼓) 臨漳縣
四、民間舞蹈(9項)
1、曲周龍燈 曲周縣
2、攆 花 臨漳縣
3、冀南扇鼓舞(河東村) 叢台區
4、聚英叉會 曲周縣
5、抬花桌 永年縣
6、慶和峪背閣 磁 縣
7、二人扳 館陶縣
8、南大峪彩帷 峰峰礦區
9、李家村高蹺皇杠 臨漳縣
五、戲曲(14項)
1、冀南皮影戲(磁 縣) 邯鄲市直
(成安縣)
(肥鄉縣)
(魏 縣)
(館陶縣)
(大名縣)
(曲周縣)
(永年縣)
2、武安平調落子劇 武安市
3、永年西調 永年縣
4、磁縣懷調 磁 縣
5、墜子(郭小屯墜子戲曲曲藝村) 臨漳縣
(有閣劉墜子戲) 臨漳縣
6、落子(西狄邱落子戲曲村) 臨漳縣
(魏縣落腔) 魏 縣
(駙馬寨落子) 雞澤縣
7、四股弦(北坡頭四股弦戲曲村) 魏 縣
(南營村四股弦戲) 肥鄉縣
(館陶縣四股弦戲) 館陶縣
(宿鳳村四股弦戲) 峰峰礦區
8、柳子腔 曲周縣
9、木偶戲 館陶縣
10、武安儺戲 武安市
11、邯鄲賽戲(東填池) 高新區
(涉縣排賽) 涉 縣
(東通樂) 武 安
12、韓固營弦子腔 雞澤縣
13、豫劇桑派藝術 東風劇團
14、大靳村羅戲 肥鄉縣
六、民間曲藝(5項)
1、張家墜書 館陶縣
2、拉洋片 廣平縣
3、曲藝墜子 成安縣
4、梨花大鼓 雞澤縣
5、英歌溜 臨漳縣
七、民間雜技(1項)
1、台村上刀山 涉 縣
八、民間手工技藝(10項)
1、磁州窯燒制技藝 峰峰礦區
2、土紡土織(土紡土織技藝) 魏 縣
(民間彩印花布技藝) 魏 縣
(藍印花布技藝) 魏 縣
(土布織字技藝) 雞澤縣
(土布織字技藝) 肥鄉縣
3、大名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大名縣
4、館陶黑陶製作技藝 館陶縣
5、太和堂葯業 永年縣
6、書畫手工裝裱技藝 成安縣
7、扎紙手工技藝 磁 縣
8、南小留木旋工藝 廣平縣
9、磁州陶器製作技藝 磁 縣
10、東屯風箏製作技藝 大名縣
九、生產商貿習俗(5項)
1、貞元增酒釀造工藝 叢台酒業公司
2、二毛燒雞製作技藝 大名縣
3、五百居香腸製作技藝 大名縣
4、郭八火燒製作技藝 大名縣
5、醬包瓜腌制技藝 館陶縣
十、人生禮俗(2項)
1、送羊節 磁 縣
2、井店喪葬習俗(哭街) 涉 縣
十一、民間信仰(1項)
1、女媧祭典 涉 縣
十二、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6項)
1、楊式太極拳 永年縣
2、武式太極拳 永年縣
3、盧氏太極拳 廣平縣
4、大架佛漢錘拳 大名縣
5、陳村查拳 邱 縣
6、長洪拳 成安縣
十三、文化空間(8項)
1、滏陽河燈(馬頭鎮) 馬頭工業園區
(張庄橋村) 邯山區
2、葦子燈陣 峰峰礦區
3、彩布擰台 邯山區
4、黃粱夢文化 黃粱夢文保所
5、黃粱夢廟會 邯鄲縣
6、冀南元宵花會(臨漳縣) 臨漳縣
(涉縣更樂鎮) 涉 縣
(磁縣光錄村) 磁 縣
(叢中花會) 邯鄲縣
(王看煙火燈地) 峰峰礦區
7、土山誠會 武安市
8、虎守杏林 邱 縣
詳細資料:
]1、磁縣迓鼓
磁縣迓鼓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迓鼓是產生於宋代,流傳於元、明、清代的一種民間舞蹈,然而根據磁縣在南北朝的東魏、南北朝古墓群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擊鼓俑」證實,磁縣的迓鼓產生於南北朝的東魏。清末中後期至19世紀40年代,在冀南豫北一代流傳,特別是磁縣迓鼓流傳興盛。
磁縣迓鼓直徑48公分,厚度約20公分,表演時鼓吊於胸前雙槌擊之,演員穿米黃色和蘭色服裝(80年代白底紅條色),演奏時較為自由,可一人獨奏,也可二人對敲,還可以眾人齊擂,鼓點雄渾激烈,如萬馬奔騰,如雷鳴電閃,令人鼓舞,催人振奮,它的曲目共有72套,現保留下來有20餘套。
2、磁縣懷調
懷調是個古老闆腔體劇種,目前,磁縣懷調劇團共有3個:一是西小屋懷調劇團,現任團長王利民,該團共有演員38人;二是慶和峪懷調劇團,現任團長白永伏,共有演員45人;三是黃鼠懷調劇團,現任團長俎本新,共有演員50餘人。他們主要上演懷調傳統劇目和現代小戲,重點活躍於河北、山西、山東、河南一帶。
懷調上承隋唐時期的《踏謠娘》藝術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調的藝術規范,形成於明萬曆年間至清初。據《磁州文史資料》記載:懷調起源於磁州,早年,漳河北岸喜歡戲曲的藝人在農閑時就三、五個聚在一起唱上幾段。當時的樂器只有自製的大弦,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所以,最初稱為「板唱」。板唱時期沒有什麼手勢,舞蹈,僅是唱者順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調。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劇情內容的需要,人們對唱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他們能表現出劇中人物的喜怒悲樂,於是就逐漸有了符合劇情的唱腔和動作,並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懷調劇種。
3、魏縣土紡土織技藝
魏縣土紡土織歷史悠久,自7世紀棉花從印度傳入中國後,由麻紡織轉入了棉紡織業。到了元代,在黃道婆紡織機具和技術改革影響下,促進了魏縣土紡土織業的發展,舊時,魏縣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織布。老輩人身上穿的衣服,床上用的床單、被褥、包袱皮、閨女嫁妝等,都是自家的紡織布。在明、清和建國初期,由於魏縣氣候和地理環境特別適宜棉花種植,所以,在農村種植棉花十分普遍,民間土紡土織技術十分發達,家家都有木製的紡車和織布機,成年婦女都會搖車紡線、登機織布。
魏縣土紡土織工藝程序是:搓花節、紡線、打線、染線、漿線、絡線、印布、掏繒、倒緯、綁機、織布等工序。決定土紡土織條、格、花紋圖案的關鍵是:經、緯色線排列和繒的多少。繒,分二頁繒和四頁繒。二頁繒,用單梭可織白布、條紋布;經、緯色線的有序排列,用多個梭,可織出多種多樣的方格布;四頁繒能織出紋理美觀、層次豐富的花紋布;魏縣土紡土織經過廣大婦女長時間生產實驗,創造出了條格、花紋布花色圖案多達200餘種。條紋布有:菜瓜道、七彩虹、半個臉等;方格布有:席子紋、篩子底兒、石榴子兒、蘇聯大開花等;四頁繒布有:水紋、斜紋、斗紋、胡椒花紋等;有些藝人還可織出多種裝飾圖案和書法作品。
4、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大名草編手工藝是衛河以東地區傳統家庭手工藝製品,婦孺皆能,多以麥稈製作草帽提籃等物品。在此基礎上,經過民間藝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簾、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製作的貼畫、貼盒等,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於一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懸流飛瀑等題材,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草編工藝,據說已有1500年的歷史,清朝雍正年間(約1730年左右),從山東掖縣傳入大名縣境內,起始,源於西付集鄉朱家村,後傳至大名縣衛河以東地區,掐編手工藝遂至千家萬戶。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草編手工藝品在大名縣及周邊有一定的影響,由於經濟落後等原因,所制產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產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場上銷售,在大名縣建草編廠後,大名縣開始從事草編手工藝深加工,所開發的草編產品約有千種,產品至歐亞等國家,為大名縣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曾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草編手工藝品製作費時、費力,沒有可觀的經濟價值,銷路渠道少,一些從事此行業的人員逐步改行從事其它行業。從事此項手工藝的人員越來越少。
5、滏陽河燈(馬頭鎮、張庄橋)
馬頭河燈文化源遠流長,是華北沿滏陽河一帶河燈文化的源頭和縮影。
河燈從唐代一家一戶單一放河燈經宋、元兩代孕育傳承和發展,逐步演變成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民俗文化。明、清兩代,因航運的發達,商賈雲集,以河燈為寄託,各種形式的祈福和祭祀活動隨之風行,河燈文化達到鼎盛時期。解放後,因建東武仕水庫引水,致使滏陽河航運衰落。河燈文化在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傳承和發展。
馬頭河燈以其特定的地域性、宗教性、娛樂性和獨創性,成為中原河燈文化的代表之一。
張庄橋元宵河燈來自古老的民間祭祀活動,求得民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河燈也叫「荷花燈」,傳統河燈一般是在紙質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沿河的老百姓都要把自製的形式各異的河燈放在滏陽河裡任其漂流,以求平安吉祥。放河燈一般為自發行為,通常與小孩兒打花燈、放焰火、社戲等等及其它慶祝活動相伴,在河畔構成一道景觀。
6、曲周龍燈
「曲周龍燈」是曲周縣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分布區域為曲周縣曲周鎮。「曲周龍燈」起源於宋代。據傳,宋朝時期的曲周縣十年九澇,莊稼無所收成,農民貧困交加。民間有敬奉龍王,可保平安的傳說。於是,為了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就製作了一條龍,龍內燃燈,起名「龍燈」。每年元宵節,揮舞龍燈,敬仰龍王,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曲周龍燈」製作、造型別具一格,表演、舞法奇特多變,儀仗、規模氣勢恢弘。經北京民族文化宮專家鑒定,被確認為漢民族龍燈的典型代表。「曲周龍燈」填補了我國圓身龍燈的空白,引領了龍燈發展的潮流。
7、彩布擰台
大隱豹彩布擰台,是一種歷史悠久具有獨特藝術性的民間技藝。明代永樂年間,從山西遷民時帶來此工藝,故最遲始於明朝。最早是冀南一帶的豪門望族所搭的靈棚,後被大隱豹村創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戲台、樓閣上,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至清末已趨完善。凡遇太平盛世或豐年慶典,該村舉辦此項活動但其形成的初期卻在元代,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彩布擰台是一種有較長歷史的民間技藝,是在木搭戲台骨架的基礎上,採用各色花布擰紮成一個有很高藝術欣賞價值的玲瓏多姿的仿古戲樓。從台脊、瓦楞、飛禽、走獸,到圓柱、方欞、斗拱、匾額無不是用布擰扎而成。或翎毛,或花卉,或人物,或花紋,處處形象生動,以假亂真。
彩布擰台擰扎時間多在二月初八大隱豹廟會上,擰台一般在正月中旬動工,直到農歷二月初八廟會前竣工,展開時間一月左右。大隱豹彩布擰台,在河北省乃至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8、邯鄲賽戲
賽戲是戲劇界認為已經失傳的古老劇種,邯鄲賽戲主要包括東填池賽戲、東通樂賽戲和涉縣排賽。
東填池村賽戲歷史淵源較久。據村民傳說起自元朝至順年間(公元1330—1332年)以前。現存劇本中最早的是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抄本,距今已有178年。
東通樂賽戲流傳於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鎮東通樂村。據東通樂村現存的手抄賽戲都本封面上「道光八年」、「光緒二十四年」、「同治十年」、「同治十三年」、「光緒十六年」、「光緒十七年」的字樣可知「東通樂賽戲」至少已從清道光年間流傳至今。最早的形成起因和時間,現已無從查考。
涉縣「排賽」賽戲為古老的原始戲劇,它與民間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山神與女媧是供奉的主要對象。在活動上倡導全民參與,在時間上主要限於元宵節,在表演上為白話式,在內容上主要為軍國征伐戲類。它是我國先民創建戲劇的活化石。涉縣流傳至民國時尚有八九個村能演,後又經戰爭或政治運動,至20世紀80年代只有上清涼、彈音村勉強演出。
9、永年西調
永年西調是由山西上黨梆子傳入永年後而形成的一個獨立劇種。清咸豐年間傳入永年後,不斷吸引永年當地人加入班社參與演出。在演出過程中,永年一帶的方言語音逐漸滲透其中,唱腔和念白雜講冀南音調,同時,大量地受到了京劇及河北梆子、平調、亂彈、絲弦等地方劇種和永年民間音樂的影響,經過較長時間的磨合,終於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間戲曲劇種。
永年西調屬板腔體,唱腔旋律結構完整,富於變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貫以大幅度的下行階進,運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板式繁復多樣,成本成套,長於表現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潑歡快的情緒。永年西調擅演朝代大戲,場面宏大,常演的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出,好多劇目為西調所獨有,且行當齊全,表演粗獷、豪邁、簡練、朴實,鄉土氣息濃厚。
永年西調的伴奏樂器十分獨特,特別是頭弦鋸琴,為地道的自製民族樂器,琴竽較短,琴筒粗長,用楸木或桐木掏成,傳統用皮做弦,採用五度定弦,內6外3。二把弦為土製京胡,內3外6,相輔相成,高亢激越。
10、葦子燈陣
民間舞蹈「葦子燈」為東王看村所獨有。王看葦子燈是我國古代北方花會的民間舞蹈。每年元宵節期間東王看的葦子燈一直是西王看迎煙火活動的花會隊伍的領頭節目。其地位十分重要。每年在製作燈時,家家參與,壯勞力全部參加,是一項全村參與的民間活動,群眾基礎十分雄厚。表演形式和內容不斷創新和發展。
相傳,戰國時期的趙國名相藺相如出生在太行山區賈壁村,離趙都邯鄲城百十餘里,策馬即到。逢年過節,藺相如總忘不了回村看望父老鄉親,與民同樂。元宵之夜,准會把自家的宮燈掛在莊子里最熱鬧的地方,供更多的人觀賞。一來二去,宮燈便流傳在民間。當時,這一代鄉野盛產蘆葦,百姓便就地取材,仿照宮燈做成葦子燈。到了明朝,與賈壁村一山之隔的王看村人,在山坡上砍柴,就能瞧見山下賈壁村表演的葦子燈。他們就暗暗記會了葦子燈的鼓點。有趣的是從那以後,賈壁村的葦子燈息鼓了,王看村的葦子燈卻紅火了,並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古磁州花會中的瑰寶。
11、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起源於清道光年間,為河北永年廣府東街人武禹襄所創,傳至今天已有160多年的歷史了。
一百多年來,武式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越來越受到全國及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武式太極拳不但在拳術本身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而且在武術理論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的一系列著作成為研究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經典。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習練武式太極拳時,對武式太極拳一些深邃的理論和拳理缺乏研究、領略,較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我們對這一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永年縣委、縣政府對武式太極拳這一優秀的文化樣式十分重視,重修了武氏故居,成立了研究會和專門的保護組織,對優秀的傳人實施獎勵,在全縣大力推廣,制定了保護計劃,從各方面進行大力的支持。
12、涉縣寺廟音樂
涉縣寺廟音樂屬佛教音樂,據專家鑒定為宋代工尺譜。現存270首曲譜,演奏樂器為三種氣鳴樂器(笛、管、笙),七種體鳴樂器(雲鑼、木魚、鐃、鈸、釵、鐺、罄),一種膜鳴樂器(鼓),管子為錫材自製,稱為錫管,是樂班中主樂器。樂班最少10人,以偶數遞增,最多24人,按法事大小定人數。
涉縣寺廟音樂自古至今主要活動在河北省的涉縣、武安、磁縣、山西省的左權縣、黎城縣、平順縣、河南省的安陽、林州市等鄰近縣域。
涉縣寺廟音樂屬南音南曲,為宋時佛教音樂,並且是原滋原味地保持到了今天,因為佛教的傳承形式非常特殊,據傳承人侯俊堂同志說,佛教中一切內容一是秘不外傳,只傳內不傳外,一是原有內容只能學,不能改,由此可見,它是宋代時期佛教音樂經千餘年傳承保存至今的活化石。涉縣寺廟音樂在當地為獨家所有,且曲譜數量多,歷史較悠久,在晉冀豫三省交界地區影響較大,實為中華音樂寶庫中的一枝奇葩。
13、攆花
臨漳縣西街攆花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相傳當時有開封人氏劉子東在臨漳西街以賣水餃為生,每逢過年,十五元宵節之際,為和老百姓一起湊熱鬧、鬧高興,就把自己懂的這些攆花中的小故事教於當時的西街村人王孟華,這八個故事有:1、三教門;2、趙匡胤送京娘;3、打漁殺家;4、拾玉鐲;5、唐僧取經;6、錯斷閻羅教;7、抱盔;8、琉璃鬼頂燈。然後由王孟華在西街村組織起一個小型的攆花隊伍,一起熱鬧的演繹這內容豐富的八個故事和老百姓一起鬧元宵。從此,這個每逢元宵佳節攆花的風俗習慣就在西街村傳沿下來,從未間斷,每逢此時,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興高采烈、有滋有味的爭相觀看,甚是喜慶和熱鬧,提升了不少的節日氣氛。
若干年後由王孟華傳給第二代傳人喬老大,喬老大又傳給了第三代吳延年,在流傳的同時,攆花的隊伍也在不斷的壯大,演員的技巧也越來越成熟,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示下進行了改進(又叫摔腳舞),曾參加市級演出並獲獎,受到領導好評,到了90年代,又傳給了崔桂生、楊秀等人。
14、黃粱夢文化
邯鄲黃粱夢文化是以呂仙祠為依託,同道教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存在的綜合文化現象,是罕見的有實物載體的中國夢文化代表。呂仙祠是黃粱美夢典故的發生地,它的興建源於當地民間傳說和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
盧生祠最初只是文人感嘆時世命運,百姓尋求祛病消災的場所;後隨著道教的興盛和八仙人物的定型,人們將點化盧生的呂翁附會到呂洞賓身上,逐漸從獨神供奉發展成為北方全真教的道觀,民間百姓對盧生以及呂洞賓的信仰由當地百姓世代相傳,祭祀活動延續至今,每年夏歷四月十一的廟會最為隆重。邯鄲黃粱夢文化具有極高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實用價值。黃粱美夢是夢幻文學的一朵奇葩,由它影響而產生的小說戲劇歷朝歷代都有續寫改編,與邯鄲夢相關的詩文多達二百餘首,碑刻現存三十餘通。近年來,陸續出版有《黃粱夢傳說》、《黃粱夢詩詞精選》、《邯鄲之夢》等書籍,並新建有中國名夢館。
5. 邯鄲市文化藝術中心的介紹
邯鄲市文化藝術中來心是邯鄲新源的地標建築,分為三部分,分別為邯鄲大劇院、邯鄲圖書館和邯鄲市城市規劃展覽館1,文化藝術中心的落成使其成為邯鄲市新的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也為城市增添了現代化和文化氣息。文化藝術中心建築總面積119371平方米,佔地250畝。其中,大劇院42647平方米,觀眾席位三層1567座,能夠接待國內外高水平演出團體,同時可以滿足「兩會」等大型會議的需求。博物館30679平方米,圖書館30643平方米,城市規劃展館10141平方米,經營用房平方米。項目概算投資近12億元,成為邯鄲市最大的公益性政府投資項目和最大的公共文化設施項目。
6. 邯鄲文化有哪些
邯鄲是燕趙古都啊,你可以照著歷史文化名城去寫。現在經濟發展也在省里是數得上的。四省合一的地理位置。你可以從幾個部分去寫
7. 河北邯鄲有什麼特色
邯鄲還是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太極之鄉、指南針的故鄉 、鋼鐵之都、五大祭祖聖地之一(媧皇宮)、第一批國家試點智慧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河北邯鄲的特色有:
楊式太極拳(永年縣)
磁州窯燒制技藝(峰峰礦區)
女媧祭典(涉縣)
河北鼓吹樂(永年縣)
武安平調落子(武安市)
皮影戲(邯鄲市)
儺戲(武安市)
8. 邯邯鄲有什麼名勝古跡或特產的故事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在邯鄲悠久歷史的進程中,孕育並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綿綿8000餘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磁山文化、趙文化、女媧文化、北齊石窟文化、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邊區革命文化等十大文化脈系,內涵博大精深,風格豐富多彩。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國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磁山文化博物館。
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
重要景點:學步橋,回車巷,叢台,趙苑等。
女媧文化:
媧皇宮,女媧煉石補天處,始建於北齊、全國規模最宏大的祭祀女媧古跡,被譽為「華夏祖廟」。現正在申遺,今年「首屆中國女媧文化節」將於9月16日至18日舉辦。值得期待!
北齊石窟文化:
響堂山石窟是北齊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國雲崗、龍門、敦煌、麥積山四大名窟之後的全國第五大石窟群。
建安文化:
位於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有銅雀三台。
廣府太極文化:
清朝道光年間,在中國邯鄲的永年縣廣府城,誕生了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和武禹襄,使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兩大流派—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的中興發祥之地。永年被命名為「中國太極拳之鄉」。在廣府古城,太極盛行,可以拜訪有太極先人故居。
夢文化:
以「一枕黃粱」名夢和黃粱夢呂仙祠古建築群為代表的夢文化,蘊含著極為深厚的中國哲學思想,表現出中華民族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執著追求。產生於唐代的黃粱美夢傳奇故事,就發生在邯鄲的黃粱夢鎮。景點「黃梁夢」。
磁州窯文化:
古來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進斗金」之說。
成語典故文化:
由邯鄲歷史和相關史書中所滋生、蘊積、提煉出的具有邯鄲地方特色或與邯鄲有密切關系的成語典故達1500條之多,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等,2005年10月26日,經中國文聯批准,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邯鄲市舉行命名頒牌儀式,授予邯鄲市「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
邊區革命文化:
邯鄲在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心。劉伯承、鄧小平及其領導的八路軍129師以太行山為戰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展現出邊區人民的浩然正氣和民族之魂。現代最早的紀念性建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和涉縣的「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及「陳列館」名列了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9. 邯鄲名勝古跡有哪些
涉縣的「媧皇宮」、「千佛洞」、「清泉寺」;臨漳縣的「鄴城遺址」;磁縣的「七十二疑冢」(北朝墓群),「磁州窯遺址」、「講武城古遺址」、「磁縣城隍廟大殿」;武安市的「舍利塔」、「千佛洞石窟」、「定晉岩禪果寺」;永年縣的「溫窯陵台」、「永年古城」、「方頭固冢」、「竇建德墓」、「西八閘」、「豬山石刻」、「弘濟橋」、「夏承碑」;大名縣的「狄仁傑祠堂碑」、「羅讓墓碑」、「五禮碑」;「大名府城遺址」、「萬堤古墓」;肥鄉縣的「平原君趙勝墓」、「竇默墓」、「李沆墓」;峰峰礦區的「響堂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