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景點文化介紹
『壹』 呼市文化景點游記600字,倆篇
放暑假了,我和媽媽計劃好長了時間,決定去內蒙古草原旅遊。
終於旅遊出發的日子到了。這天,我和媽媽打車去機場,飛了整整二個半小時,才到了呼和浩特。下了飛機,我們又上了大巴。一路上車窗外都是灰撲撲的,行人都戴著防沙口罩。這座城市的樹木稀少,只在市中心綠色植物多一些。我問媽媽草原在哪裡,旅遊團的一位叔叔笑著說:「這里只是大草原的外圍,明天我們就能看見真正的大草原了。」
第二天,導游安排參觀大昭寺。她是那麼的庄嚴,帶給人一種神聖的感覺。大家興致勃勃地在廟前的彩幡旁拍照留念。告別了大昭寺,我們上了大巴,飛快地駛向了大草原。
我和媽媽湊到車窗前,一起往外眺望。只看見湛藍湛藍的天空中,漂浮著幾朵潔白的雲彩。無論是藍天還是白雲,都顯得特別的亮堂和干凈。車外遼闊無垠的草原上,點綴著五顏六色的野花和一些白色的蒙古包。近處還有一群一群的雞在覓食,遠處是悠閑的牛兒在吃草。真是一片草原風光,風景如畫!
下了車,好客的主人穿著民族服裝,手捧哈達熱情地向我們敬酒。然後把我們迎進蒙古包,請我們喝茶,休息。晚上,我們和主人一起舉行了篝火晚會。大家手拉著手,圍著熊熊的篝火轉著圈,唱著歌,跳著舞。我深深沉浸在快樂之中。
第三天,一大早起來,我們就去騎馬。這里的馬很溫順,我騎上一匹棗紅馬,它就慢慢的走,一點也不會欺負小孩子。等大家拍完照片後,陪同的馬倌對馬群發出了信號,馬就慢慢地跑起來。我騎在馬背上,覺得爽極了!美中不足的就是屁屁被顛得好疼。
第四天,我們去了響沙漠。在我眼裡,這片沙漠就是個巨大的游樂場。我光著腳,踩著沙兒飛奔,然後媽媽盡情的玩卡丁車和沙漠纜車。最後,我還和小朋友們一起沖上了沙丘的最高點—白色的亭子。這里,最讓我難忘的是騎駱駝。那隻高大的雙峰駱駝趴在沙地上,等我騎上去,才慢慢地站起來。它帶著我在沙地里穩穩地向前走,就像坐船一樣的平穩。怪不得人們都稱駱駝是沙漠之舟。
最後兩天,我們參觀了呼和浩特博物館,了解了一些內蒙古的歷史知識和風土人情。
我喜歡內蒙古的沙,內蒙古的草,內蒙古的牛肉乾和羊排。真希望明年暑假,還能再去內蒙古草原!
『貳』 你曉得呼和浩特的哪些歷史文化呢
呼和浩特是抄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襲是一種典型的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結合,有專門的蒙古語學校、烏蘭牧旗,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民族服裝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樂器馬頭琴奏出的悠揚樂曲,伴隨蒙古族歌手高亢、低回的歌聲,使人回味悠長。
『叄』 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有沒有文化老街
呼和浩特市是內蒙古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老街當然不會缺席,位於玉泉區大召寺廣場西側的塞上老街其實就是明清時期的一條文化老街,它的門牌樓上的另一側寫著「明清遺韻」,街道兩側的建築古色古香,有非常多的遊客非常喜歡這里,運氣好的還能在這里掏到一些古董,當然游牧文明的皮畫、骨雕、燙畫等更是不可錯過。
經常旅遊的小夥伴都知道,有些景點是受季節限制的,比如胡楊林、五角楓、大草原這樣純自然風光的景點,錯開一兩天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而有些歷史、人文、建築類等景觀則不然,什麼時候來差別都不是很大,塞外名城呼和浩特的塞上老街就是這樣一個好玩的地方,這條全長380米的老街,兩側建築採用明清建築風格,被譽為歸化城(老呼和浩特)的縮影,康熙皇帝當年與葛爾丹征戰時路過此地,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御馬刨泉」故事發生在這里。
【小貼士】
由於呼市交通狀況一般,來這里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騎自行車,有很多共享單車,非常的便利,按照指定位置停車,否則會被扣費的;溫度稍低,穿沖鋒衣或者毛大衣即可;氣候乾燥,注意多喝水;無需門票,輕易不要購買貴重紀念品。
『肆』 呼和浩特有哪些人文特色
呼和浩特的方言有:
晉語,內蒙古西部區本地,張家口-呼和浩特片方言,回民區、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的講晉語的大同-包頭片方言。
呼和浩特普通話,簡稱呼普,新城話,屬北京官話,是帶有本地話口音的普通話。
蒙古語,標准蒙古語,即內蒙古察哈爾土語,正藍旗方言。
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的首府,其餐飲特色別具風味,如蒙古奶食品、蒙古奶酒、蒙古手把肉、蒙古面點等,也可以到草原氣息濃郁的地方品一品野味,有狍子肉、山雞肉、山野菜、野生蘑菇、小米等多種谷類、野味。這里最具特色的食品除了奶製品外,肉類食品肉質鮮美,營養豐富。
蒙古刀:蒙古刀身一般採用優質鋼打制,長十幾厘米至數十厘米不等。刀柄和刀鞘有鋼制、銀制、木製、牛角制、骨頭制等多種,表面有精美的花紋,有的還填燒琺琅,鑲嵌寶石。
呼和浩特文化是一種典型的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結合體,再加上現代文明的影響,文化歷史遺跡無一不體現北方民族特有的朴實、豪放、大氣的特徵。有專門的蒙古語學校、歌舞藝術表演的烏蘭牧旗,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民族服裝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樂器馬頭琴奏出的悠揚樂曲,伴隨蒙古族歌手高亢、低回的歌聲,使人回味悠長。
『伍』 呼和浩特的城市文化內涵:包括地理、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等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地理概述呼和浩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側,西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接壤,東鄰烏蘭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山脈分布境內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勢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海拔最高點在大青山金鑾殿頂部,高度為2280米,最低點在托克托縣中灘鄉,高度為986米,市區海拔高度為1040米。大青山為陰山山脈中段,生成很多縱向的山脈山峰。境內,由西向東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龍山,虎頭山等,東南部是蠻漢山。戰國時期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 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西漢時期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興起,其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北,盛樂經濟園區西。隋唐遼時期當時,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6]明朝時期1572年(明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1581年(明萬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蒙古語為庫庫和屯。明王朝賜名為「歸化」。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三娘子,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朝時期清初,三娘子城焚毀。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包圍了原城東、南、西三面。後又在距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城內主要是軍營;舊城(歸化城)內則聚居著居民。清朝末年,將歸化和綏遠合並,稱歸綏。民國時期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寇投降後,復稱歸綏市。1949年9月19日,時任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的國民黨將領董其武,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率部起義,綏遠省及省會歸綏獲得和平解放。 全市常住人口為2866615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43789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28717人,增長17.59%。年平均增長率為1.63%。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597945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46763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944335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56709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民族組成根據《呼和浩特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498647人,佔87.16%;蒙古族人口為285969人,佔9.98%;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81999人,佔2.8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340953人,增長15.80%;蒙古族人口增加78364人,增長37.7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增加9400人,增長12.95%。
『陸』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市概況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中心地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部邊疆的戰略要沖和邊陲重鎮。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呼和浩特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我國北方沿邊開放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國家沿邊開放帶與黃河經濟開發帶的交匯點,是我國與蒙古、俄羅斯以及東歐各國貿易往來的重要窗口。
呼和浩特市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土默川平原,北依陰山山脈,南瀕九曲黃河,市區平均海拔1050米,年平均氣溫8℃左右,年降雨量350-500毫米,日照時數3000多小時,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特別是每年的7、8、9月,綠樹成蔭,氣候涼爽, 更是旅遊避暑的黃金季節。
呼和浩特市轄四區、四縣、一旗和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即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賽罕區,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05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20平方公里。總人口244萬人, 其中市區人口143萬人,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回、滿、朝鮮、 達斡爾、鄂溫克等36個民族聚居的地區。
呼和浩特具有獨特的經濟區位優勢,正西150 公里是「稀土之都」包頭,偏北490 公里是「內陸口岸」二連浩特,西南380公里是鄂爾多斯天然氣田, 東南距首都北京也只有 578公里,是西部地區首府、省會城市中距離北京最近的城市。
呼和浩特地域遼闊,物產資源比較豐富。主要礦產有煤、石墨、稀土、膨潤土、石灰石和金、銅、鐵等上百種,現已探明的礦產地170餘處,礦點及礦化點128處。其中武川縣的黃金儲量居自治區前列,清水河縣的陶土儲量之大、品位之高為全國少有。此外,還有豐富的農畜土特產品,開發潛力比較大。
呼和浩特的工業以紡織、服裝、食品、電子、石化、電力、機械、建材為主,共20多個行業。目前已經形成了伊利、仕奇、煉油廠、化肥廠、卷煙廠、TCL 內蒙古電器有限公司、金河、三角、金宇、蒙牛、三聯化工等十多家實力較強、知名度較高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其中伊利集團已發展成為全國乳製品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及中國最大的冰淇淋生產廠家,內蒙古仕奇集團生產的「仕奇」牌西裝被評為中國十大名牌西裝之一。
呼和浩特農村經濟發展良好。現有耕地840萬畝, 糧食產量穩定在90萬噸左右。引黃入呼、萬家溝水庫等水利設施的建設,正在逐步改變著農業的生產條件。依託特色產品的比較優勢,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進展較快,目前,馬鈴薯、玉米、蔬菜、乳品等農畜產品的基地建設初具規模,伊利集團、蒙牛公司、華蒙金河等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拉動全市農牧業產業化建設的主導力量。
呼和浩特是自治區最大的交通通信樞紐和網路中心,京蘭鐵路和3條國道在這里交匯, 京呼高速公路和呼包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正在建設,民航已經開通了48條國內航線和2條國際航線, 電話全部實現了交換程式控制化和傳輸數字化,百人擁有電話量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居第八。隨著多條鐵路、公路和光纜的開通,呼和浩特已經成為連接東北、華北以及首都北京通往西部地區的重要通道。
呼和浩特的科研教育也有一定的優勢。全市擁有各類科研機構124所,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萬餘人;全市科技人員占自治區全部科技人員總數的30%以上,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約占 20%以上。全市擁有高等院校8所,中等專業學校34所。呼和浩特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也有一定的潛力,經過多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以生物技術、新材料和電子信息為依託的高新技術產業比較優勢和基礎。目前,我們正在努力建設以如意、金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托縣星火密集區為中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呼和浩特對外開放步伐較快。作為國務院確定的沿邊開放城市之一,多年來,我們致力於軟、硬環境的建設,一方面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另一方面,通過創造優惠的政策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和穩定的社會環境,來「築巢引鳳」,招商引資,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如意、金川開發區為龍頭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在對外交往方面,呼和浩特同日本國愛知縣岡崎市、蒙古國烏蘭巴托市等28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與2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關系。
呼和浩特有兩千多年的文字記載,文化遺存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這里有距今七八十萬年的古人類石器製造場遺址「大窯文化」;有始築於戰國時代的我國最古老的「趙長城」;有作為「胡漢和親」歷史見證的昭君墓和聞名遐邇的遼代萬部華嚴經塔;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字刻寫的天文圖金剛舍利寶塔;被譽為「召城之最」的大召、「佛教建築典範」的席力圖召、「杏塢番紅」的烏素圖召、「古木參天」的喇嘛洞召等眾多召廟共同組成獨具魅力的召廟文化。加上充滿蒙古族特色的草原風光、具有大漠風情的黃河旅遊區、號稱「塞外西湖」的哈素海度假村和位於大青山叢林翠柏中的烏素圖國家森林旅遊娛樂區,使呼和浩特成為遊人嚮往的歷史文化名城。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通過實施以調整結構為重點的城市經濟發展戰略工程、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為重點的脫貧致富達小康工程、以提高城市整體服務功能和文明程度為核心的現代化首府城市建設工程等「三大系統工程」,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九五」期末,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79.2億元。比「八五」期末增長70.7%,年均增長1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8.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5.6億元,年均分別增長7%、13%和10.5%,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478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得到較快增長,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11億元,實現財政收入22.9億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1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3600萬美元。
展望未來,呼和浩特發展前景廣闊,市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呼和浩特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繪就了世紀之初的發展藍圖:「十五」期間,我市總體發展思路是:圍繞「一個目標」,突出「兩個提高」,推進「三大系統工程」,強化「四個意識」,完成「五大戰略任務」(一個目標即:建設現代化首府城市。兩個提高即: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財政收入水平。三大系統工程即: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中心任務的脫貧致富達小康工程、以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為重點的城市經濟發展戰略工程、以提高城市整體功能和文明程度為核心的現代化首府城市建設工程。四個意識即:首府意識、服務意識、機遇意識、趕超意識。五大戰略任務即: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實施體制創新和科教創新戰略,增強經濟發展內在活力;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加快現代化首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內外經濟競爭與合作;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以此,全力加快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進程和生態市建設步伐,努力促進首府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早日把呼和浩特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首府城市,到2005年中心城市常住人口達到160萬人左右,建成區面積控制在1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15年,中心城市、三個衛星城市及兩個縣城人口規模共達到260萬人左右,城市建成區控制在200平方公里左右。到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達到360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2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60元。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達到700億元,到2015年力爭突破千億元大關。目前,244萬呼和浩特人民正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為把呼和浩特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推向前進、實現新世紀宏偉藍圖而努力奮斗。
相關連接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辭典—呼和浩特—城市概況
【地理狀況】【歷史沿革】【城市特點】【城市現狀】【名城保護與發展規劃】
地理狀況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所轄市,自治區首府。位於內蒙古中部土默川平原上,北靠大青山,南瀕黃河。東距首都北京669公里。介於北緯39°35′~40°51′,東經110°46′~112°10′之間。東臨集寧市、豐鎮市,南隔長城與山西朔州市相望,西與包頭市為鄰,北與四子王旗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2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00公里,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77.9平方公里。現轄玉泉區、新城區、回民區、郊區、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武川縣、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等4區1旗4縣。總人口200.4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01.8萬人。居民中蒙古族較多,約17萬人,還有漢、回、滿、朝鮮、達斡爾、鄂溫克、壯、藏、苗、土家、錫伯、維吾爾、鄂倫春等35個民族。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大青山橫亘北部,蠻漢山綿延東部,丘陵起伏於南部,形成一馬蹄形,環山之間為平疇沃野。市區平均海拔1100米,山地最高點海拔2246米。境內河流為黃河水系,有大黑河、小黑河、什拉烏素河、槍盤河(水磨溝河)向西南匯入黃河,東部有湖泊哈素海。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長夏短,年平均氣溫6.4℃,1月份平均氣溫
『柒』 呼和浩特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1、昭君博物院
格根塔拉位於杜爾伯特草原深處,距自治區呼和浩特市140公里,柏油路宛如一條黑色的絲帶一直延伸到旅遊點。屬國線景點。格根塔拉旅遊點每年 8 月15—8月25日,都要舉辦旅遊那達慕,這個時候也是避暑的極好時光。
遊客來到這里可身著蒙古袍,腳蹬蒙古靴,跨上追風的駿馬,乘上穩健的駱駝在草原上漫遊;可以在篝火的映襯下,欣賞蒙古民族歌舞;可以在熱情的敬酒歌聲中,品嘗醇厚清香的馬奶酒、清香撲鼻的手扒肉和烤全羊。
每年的8 月份,是舉辦那達慕盛會的季節。這里每年定期舉行一次隆重的大型廟會,每月一次小型廟會和一年一次的祭敖包活動,在祭敖包活動中,可見到蒙古族傳統的摔跤,騎馬,射箭等精彩競賽。
交通
格根塔拉草原旅遊中心距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128 公里,乘車從呼和浩特出發只需2 小時。呼和浩特各長途汽車站有路過車輛可達。
『捌』 有關呼和浩特的召廟文化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簡稱「青城」,因召廟雲集,又稱「召城」,是祖國北疆的歷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眾多名勝古跡的塞外名城。獨特美妙的自然風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歷史積淀深厚的古跡名勝,絢麗多姿的蒙古歌舞,精彩紛呈的蒙古式摔跤,這里的一切都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城內有大小廟宇50多座,東南部有華貴雍容的五塔寺、金碧輝煌的席力圖召、氣勢軒昂的「銀佛寺」大召、規模宏偉的北門外清真大寺、珍品雲集的新華街東口博物館、博大精深的「廣化寺」喇嘛洞召……此外,在市郊還有昭君墓、烏素圖召、萬部華嚴經塔(白塔)等雄偉庄嚴的廟宇。
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稱,作為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發源地,在明清幾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召廟文化」,寺廟古跡如珍珠般撒落於塞外草原。坐落於舊城區金碧輝煌的大召和席力圖召、獨具風格的金剛座舍利寶塔(俗稱五塔寺)、位於青山秀水間的陰山古剎喇嘛洞召和烏素圖召等,構成了呼和浩特「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免名召」的奇觀。這些名召背後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日前,記者走進這些召廟采訪。
五塔寺坐落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的五塔寺後街,在蒙古語里稱為「塔本·索布日嘎召」。它以美觀的造型和獨特的建築風格,在眾多的塔寺中獨樹一幟,不僅是青城一絕,更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玖』 呼和浩特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地方呢
陰山巍峨,黃河鏗鏘。這里便是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又名呼市、歸綏、青城,蒙古語意為"青色之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一座有400多年建城歷史、具鮮明民族特點和眾多名勝古跡的塞外名城,被譽為中國乳都。呼和浩特市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跡,是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觀黃河、東眺京津的重要旅遊集散中心之一。到呼和浩特不知道玩什麼?快快收好這篇旅遊攻略!
最佳遊玩時間
去內蒙古旅遊,最好是在7月中旬至9月初前往,這時的草原景緻迷人,而且正好有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舉行,逛古召、登古塔、觀賽馬、騎馬馳騁草原。
美食
01 手扒肉
蒙古族佳餚,即將大塊鮮羊肉煮制,鍋開後就可以食用。新城西街的瑪拉沁飯店特製的手扒肉鮮美無比,頗具特色。手扒肉是蒙古族千百年來最喜歡的傳統食品,因用手抓著吃肉,故名手扒肉。
關於線路
D1. 大召寺-伊斯蘭風情街-內蒙古博物館
D2. 哈素海 -昭君墓-五塔寺
D3. 希拉穆仁草原
『拾』 呼和浩特的文化
晉語,內蒙古西部區本地,張家口-呼和浩特片方言,回民區、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的講晉語的大同-包頭片方言。
呼和浩特普通話,簡稱呼普,新城話,屬北京官話,是帶有本地話口音的普通話。
蒙古語,標准蒙古語,即內蒙古察哈爾土語,正藍旗方言。 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的首府,其餐飲特色別具風味,如蒙古奶食品、蒙古奶酒、蒙古手把肉、蒙古面點等,也可以到草原氣息濃郁的地方品一品野味,有狍子肉、山雞肉、山野菜、野生蘑菇、小米等多種谷類、野味。這里最具特色的食品除了奶製品外,肉類食品肉質鮮美,營養豐富。
呼和浩特的飲食基本以北方飲食為主,飲食文化中吸收了蒙古族和回族的做法、吃法,極具代表性的是蒙餐。回民小吃在市內也很流行,伊斯蘭風情街路東有一條回民小吃街,裡面有烤羊肉串、燒麥、羊雜碎等等,絕對讓你一飽口福,流連忘返。
呼和浩特地區的特色飲食主要有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炸羊尾、血腸、肉腸、羊雜碎、稍麥(燒麥)、焙子、莜麵、馬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乳酪、油香、饊子,牛肉乾等,還有地方特色與傳統風味完美結合的托縣燉魚、和林燉羊肉等也聞名於呼和浩特地區。
由於呼和浩特市也是走西口的目的地,所以也同樣吸收了山西、陝西的一些特色,在大召附近有美味的刀削麵、餄餎面、剔魚子、煮魚等等。 內蒙古草原旅遊節是在那達慕大會的基礎上融經貿洽談、物資交流和競技比賽、文娛活動於一體的民間傳統節日,有摩托車隊、駱駝隊、馬術隊、武術隊、安代舞、摔跤等表演節目,除了這些還有敖包祭祀,成吉思汗陵祭祀等蒙古傳統祭祀活動。
內蒙古烏蘭牧騎藝術節每兩年在呼和浩特市舉辦一次,有時與內蒙草原旅遊節、內蒙那達慕大會(蒙古游戲節)同時舉行,是內蒙人民最喜愛的節日之一。
昭君文化節源於民間的昭君廟會,舉辦昭君文化節的創意始於1998年。昭君文化節的舉辦已成為樹立和展示地方形象的重要手段,成為城市的形象名片,促進了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
乳酪:乳酪俗稱「酪蛋子」,分生乳酪和熟乳酪兩種,是蒙古族居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奶食品。
呼呼爾:呼呼爾即鼻煙壺。牧民男子腰間常系著鼻煙壺,它既可清除鼻塞,提神醒腦,又是一種特殊的「名片」。 鼻煙壺上面的圖飾多源於蒙古人民的生活,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和特色。
馬奶酒:馬奶酒是用鮮馬奶經過發酵變酸釀制而成的一種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的飲料,是流行整個草原地區的傳統飲料,最早始於秦漢時代,味道酸辣,有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譽為「蒙古八珍」之一。
傳統皮襄:傳統皮襄是蒙古人日常盛酒、奶的容器。皮囊酒壺是精選內蒙古草原天然優良牛皮,全手工。技師將牛皮拋光或起毛,再經過幾十道加工工序,精雕細琢出各種圖案和各種形狀,是蒙古族牧民日用品之一。
蒙古刀:蒙古刀身一般採用優質鋼打制,長十幾厘米至數十厘米不等。刀柄和刀鞘有鋼制、銀制、木製、牛角制、骨頭制等多種,表面有精美的花紋,有的還填燒琺琅,鑲嵌寶石。 領事機構領區地址蒙古國總領事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赤峰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烏蘭小區五號樓一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