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景點介紹
㈠ 浠水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浠水縣好玩的地方推薦:
浠水縣舍利寶塔
位於湖北淆水縣城北30公里大靈山版麓。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權建。為灰砂岩石所砌。五層六角,高4.86米,基部系兩塊三角石拼合,形如仰斗。
浠水縣斗方山風景區
斗方山風景區位於大別山南麓,浠英羅三縣交界處,亦稱斗方禪林,建在斗方山上,最初由後唐同光元年(923)無著禪師建造,北宋時佛印禪師駐錫傳經,元遭兵毀。
浠水縣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
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長江中游北岸,舉世聞名的大別山南麓,公園面積6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55米。公園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為戰略要害,兵爭之地,曾留下了許多戰爭和革命遺址,成為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㈡ 浠水縣的景點
聞一多紀念館
坐落在清泉寺遺址上,佔地14畝,建築面積1650平方米,內有聞一多銅像和三個展廳,共陳列了文字237條目;照片、地圖、繪畫362幅;復印件136份,文物18件;其它實物120餘件。
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
三角山國家級森林公園4A景區。鄂東名山之一,因三峰鼎峙而得名。最高峰海拔1055米,主峰兩側有」捨身崖」、」摘星台」、」通天道」等景點,歷代書畫家留下了不少刻石。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大軍南下,曾登上頂峰拍照留念。新中國成立後,浠水縣人民政府在三角山創辦了國營林場和」三角山莊」賓館,使三角山成為旅遊、避暑勝地。浠水縣委政府大力發展旅遊業,籌資800多萬元新建靈秀山家園金邊溪景區、聽濤飛瀑、天池、將軍亭等景點,引資700多萬元興修了翠園泰式傣族風情樓、九曲水上迴廊。三角山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風景區,成為湖北省大別山首家4A景區。
斗方山禪寺
在浠水縣白蓮河,有一座千年古剎——斗方山寺。寺廟坐落在白蓮河風景區內,位於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浠水、英山、羅田三縣交界處。重修後的斗方寺於1998年11月16日正式對遊人開放。當時,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名」斗方禪寺」,更使名山煥彩,古寺增輝。
斗方山寺古殿為一色的花崗石建築,石樑、石竹、石墩、石架、石牆貫斗,上刻蟠龍花紋,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山東側的」舍利寶塔」建於北宋時期,被載入《中國寶塔名勝大辭典》。
白蓮河風景區
白蓮河風景區位於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愛國民主鬥士聞一多先生的故里。居於浠水、英山、羅田三縣交界處。風景區由白蓮河水庫、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和斗方山組成。
白蓮河發源於安徽岳西黃梅尖和英山的雲峰頂,上游由兩條支流組成,全長148公里,於英山兩河口匯合,經浠水注入長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湖北第一任省長張體學的關心和支持下,黃岡人民在河谷狹窄,水流湍急的」石險灘」築起了百餘米高的大壩,建成了承水面積為1800平方公里,庫溶為12.5億立方米的水庫,為鄂東第一大水庫。
白蓮河水庫有唐代始建的大王廟,有位於懸崖上的白蓮寺、下馬寺。總投資達43億元的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建在水庫的北山,其功能是擔任華中電網調峰、填各谷和緊急避險等任務。電站的建成將使白蓮河成為鄂東水電之都。
大別山民俗博物館
大別山民俗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浠水縣清泉鎮花涼亭村,是湖北省首家私人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原為1000多平方米的閑置村禮堂,由一位退伍軍人私人出資創辦,現已成為一座簡易的收藏展覽館,對社會免費開放,參觀者多達5萬餘人次。已有十多家機關、學校、企業在這里掛牌建立了」中華文化傳承基地」。
博物館的創建人走訪大別山區20多個縣市300多個村鎮,廣泛搜集當地瀕臨絕跡的傳統民俗器物。截至2011年,經專家整理清點,全部」家當」涉及生活起居、農耕生產、手工技藝、作坊加工、商賈貿易、時令節慶、人生禮俗、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間游藝10大類,有3000餘種、1萬余件。搶救性的收集了一些大別山民俗器物,整理民俗文化資料五萬余字,建立了百餘位民俗文化傳承人的通訊資料,為保存和傳承大別山傳統農耕文化、漁業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豐厚而鮮活的實物見證。
禪宗三祖天然禪寺
浠水縣天然寺系唐初建寺,為佛教禪宗三祖僧璨駐錫之所,傳六世至僧丹霞始創禪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得名。寺成後,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之改朝換代,一直香火鼎盛。
浠水文廟
位於清泉鎮新華正街南端,座北朝南向,面臨浠水河,背靠儒學巷,地勢開闊,環境優美。宋建以來的浠水文廟,有千餘年的歷史,屢經毀敗與重建,是浠水最大的古建築群,也是體現古代民間建築藝術風格的典範。文廟的總體布局,採用了中國古代建築群體均衡對稱的布局方法,在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泮池、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祠等。由於歷史原因,一些單體建築已不存在,現保存有欞星門、東西兩廡、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戟門基址。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佔地面積四千平方米。
天下第三泉
據舊志載:在浠河入江處」近河面陡峭石壁之下,有瓮口石穴,約深三尺,泉自其中流出,清澈見底。以水烹茶,味極甘洌」。明正德三年(1508年),知縣謝朝宣經考查著有《龍渠泉辨》,確認」第三泉」在此。明萬曆年間,知縣游王廷在溪潭坳河濱的峭壁上,特書刻了」天下第三泉」五個大字,至今歷歷可見。民間傳說:因為潭水清澈明凈,能退心經之火。患眼疾者,只要沽取一盞,邊飲邊搽,立見成效。但病痊癒後,須用朱紅筆將石刻之字塗新一遍,以謝水神,方能永保平安。習俗相傳,所以其字嶄新如初。現人還在河濱新修了」茶亭」一座,使」天下第三泉」的古跡更為凸現。據《湖北地名趣談》載:明代張又新在《煎水紀》中,把浠水名泉和濟南趵突」天下第一泉」及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並稱。其泉獨特之處,系從河旁岩石罅隙湧出,不與河水相混,故碧澄清洌,烹茶清香味長。
浠川八景
《浠川八景》的命名,源自宋代名人王禹偁。宋真宗時,王出知黃州。因慕蘄水風光優美,來邑視事,暢游名勝,題有詠《浠川八景》句。《湖北舊聞錄》載:」時因太守題詩,景譽八屬(三黃、兩蘄、麻、羅、廣)」,使浠川聲價大增。雖事過千年,境遷俗易,景點仍可追尋。
蘭清時雨
其景點在今蘭溪江口,前有」天下第三泉」陸羽的品評和石刻,後有歷代詩人的題詠,因而名噪一時。
石壁回瀾
其景點在文廟右下側的南門河口,有石橫抵浠流,匯成激湍,上鐫」激湍」二字。《舊志》載:」石刻系蘇東坡所鐫。其上有'回瀾亭',皆久廢。」龍潭秋月景點在老龍洞。《浠水縣簡志》載:」老龍洞俗稱龍潭,在文廟下游不遠的南岸。潭側有石壁立,下有古洞,深不可測,常與風水相吞吐,發聲如鼓,故名打鼓石。相傳蘇東坡曾泛舟於此。鐫有'擊空明'(劃破月光照著的清澈河水)三字。又去北岸石上鐫有'泝流光'三字,皆本《赤壁賦》中語。舊皆有亭,久廢。」明竟陵名士潭元春過蘄水同黃美中等名士游龍潭,尋蘇端明(蘇軾系端明殿學士)所書」擊空明」石。題有古風詩:」一河風日守,夏水來寂寂。回環舟不怠,相就石磊歷。石上三字寒,不為苔所食……」詠的是泛舟尋勝的事。
鳳頂夕陽
景點在」鳳棲山」,現位於在浠水實驗高中校內。《明統志》載:」山在蘄水縣城東二里,俗傳常有鳳棲此山故名。」但關於」鳳棲山」的命名,傳說不一。按《浠水縣簡志》:」相傳東漢末年,曾任江州令的張道陵,後棄官修道(世稱」張天師」),曾在玉台山腳洞內煉丹。已成者三,雞食其一,化為鳳,飛棲此山中,因名'鳳棲山'。山麓曾有蘇軾書'鳳棲石'三字石刻。」文化大革命中,此石被毀,今人仿原石刻於該處。
綠楊春曉
景點在躍龍門側護城河(河水來自熊家湖,下出浠河)。橋因綠楊垂覆,故名。此橋臨城傍郭,依山跨水,遊人至此,一洗城市塵囂之氣,更感風景的清幽,倍添雅興。
蘇軾來蘄
蘇軾來蘄題有《西江月》詞:」照野彌彌淺浪,橫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醉欲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正因為大文豪的一曲新詞,道出了疑非人世的仙境,引起了後代遊人的詩情畫意。
明黃岡處士王一翥《綠楊橋》詩:」狀靜垂楊柳,人行渡石橋。高明遠塵俗,非為解鞍勞。」是按蘇詞的原意而和的。清蘄春名士顧景星有《尋綠楊橋》(按:明末,其橋不存,故雲」尋」)詩:」悠悠今古事,杜宇一聲中。誰卧橋亭月,偏當酒旆風。舊堤無老樹,野店發新叢。往跡知何在,溪光處處同。」極盡憑吊之情。
玉台丹井
景點在玉台山。《大清一統志》載:其山在蘄水縣城東南角上,是全城的制高點。因產白石如玉,故名。相傳漢張天師來此,鑿洞開井煉丹,後人稱此洞為」仙人洞」,井為」丹井」。清代邑中名士張師聖詠《登玉台山》詩詠其事:」曲水環城堞,煙光望里奢。遠山懸暮雨,嬌鳥囀春花。井畔芳蹤杳,洞門石徑斜,丹成曾化鳳,何處覓仙槎。」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半山炸石開基,修建了兩大間學舍及食堂,號」玉台書院」。譚元春曾讀書於此。乾隆十年(1745年)增修學舍數間,改為」蘄陽書院」。縣中童生,一入書院,則身價倍增。
嗣後,縣城百姓集資在山頂又修建了」春曉亭」,記有大文豪蘇軾游蘄的軼事。亭落成時,邑名士邵應龍題詩祝賀:」當年勝跡久沉淪,喜得佳亭今一新。四面峰巒凝黛翠,半灣溪水蹙魚鱗……」邑進士楊繼經與龔芝麓使君(時龔任蘄州知州)酌」春曉亭」卒題以志。
陸羽茶泉、右軍筆沼
據《湖北地名趣談》所錄:」在鳳山之陽,寺院之陰,為陸羽烹茶之泉;其在鳳山之陰,為逸少洗筆之泉。王、陸之水,皆源一溪耳。」又引楊繼經詩:」蘭溪石下水最清,蘭溪石上月最明,前有羲之後陸羽,此地水月無人爭。」作者還註明此詩說明洗筆泉與陸羽泉在一起。
㈢ 浠水好玩的地方有那些
三角山,又名筆架山,距蘄春橫跨蘄春、浠水兩縣,方圓60平方公里,大小山內峰近30座,主峰海拔1200米,是容鄂東地區名山之一,山中的筆架飛瀑勝景,載入了《中國名勝辭典》。三角山高峻秀美,怪石犖確,佳林繁茂,一步一景。這里歷來是家兵家必爭之地。又有攬勝觀光佳境。
主要景點有一尖,二尖、三尖,老龍洞,三角寺、筆架飛瀑;還有捨身崖、龍船石、拔火棍等。山中崖壁上還保存有不少詩,題刻、三角山摩崖題刻,已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珍禽異鳥,種類繁多,斷板龜、紅毛狗舉世罕見,這里是天然植特園,林果花草,季季紛紛,葯茶花樹,月內梭羅極其珍貴,這里是有名的葯物庫,《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近1892種葯材,三角山就有400餘種,被人譽為「半個中華的縮影」。
㈣ 黃岡浠水有哪些風景區
綠楊小嶺村值得去玩山青水秀村民又熱情,就算你身無分文,也不會餓著肚子
㈤ 湖北浠水旅遊的地方
湖北旅遊景點列表
葛洲壩 歸元寺 岳陽樓 長江三峽 黃鶴樓 黃仙洞 神農架 武當內山 明顯容陵 木蘭天池 漢正街 鐵門關 木蘭山 寶通寺 古德寺 蓮溪寺 長春觀 古琴台 武昌首義遺跡 東湖 磨山景區 晴川閣 楚人狂歡島 長江大橋 洪山景區 洪湖 八嶺山 荊州古城 開元觀 閱馬場 三國公園 古紀南城 蛇山 玄妙觀 三國遺跡 萬壽園 墨水湖 中華山 大洪山 湖北省博物館 伏龍山 神農故里 封江 黑龍潭 擂鼓墩 徐家河 中華山 孝感 白兆山 車蓋亭 董永故里 鄂豫烈士陵園 玉女泉 四方山 白水寺 古德禪寺 明八王陵 九真山 九宮山 葯姑山 盤龍古城 珞珈山 龜山 長天樓 中山艦陳列館 宋慶舊居 「二七」烈士紀念碑… 九峰國家森林公園… 逸夫博物館 景德寺 地球村歡樂世界… 新洲道觀河 漢正街 龍泉山風景區 洪山寶塔 墨水湖 東湖鳥語林 赤壁古戰場 瀕湖畫廊 江灘公園 磨山 首義廣場 龍王廟 晴川閣 武漢 九女墩 卓刀泉 禹功磯 湖北 荊州 赤壁 淮源風景區
㈥ 浠水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玩山有白石山、月山、三角山、陡方山等
玩水有浠水河、白蓮河
㈦ 浠水哪些地方好玩
三角山,又名筆架山,距蘄春橫跨蘄春、浠水兩縣,方圓60平方公里,大小山峰近30座,主峰迴海拔1200米,答是鄂東地區名山之一,山中的筆架飛瀑勝景,載入了《中國名勝辭典》。三角山高峻秀美,怪石犖確,佳林繁茂,一步一景。這里歷來是家兵家必爭之地。又有攬勝觀光佳境。
主要景點有一尖,二尖、三尖,老龍洞,三角寺、筆架飛瀑;還有捨身崖、龍船石、拔火棍等。山中崖壁上還保存有不少詩,題刻、三角山摩崖題刻,已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珍禽異鳥,種類繁多,斷板龜、紅毛狗舉世罕見,這里是天然植特園,林果花草,季季紛紛,葯茶花樹,月內梭羅極其珍貴,這里是有名的葯物庫,《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近1892種葯材,三角山就有400餘種,被人譽為「半個中華的縮影」。
㈧ 浠水三角山旅遊風景區的介紹
浠水縣三角抄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著名的大別山脈南麓,北宋名醫龐安時、清代狀元陳沆、現代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故鄉——湖北省浠水縣東部,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和黃岡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角山是鄂東名山之一,素有黃州府「筆架山」之稱,以雄、奇、秀著稱,方圓60平方公里,有小大山峰28座,主峰海拔1055米,是浠水的最高山峰。境內山戀起伏,高峻險要,峰奇洞異、怪古嶙峋,風景秀麗,林木蔥蘢,氣候宜人,夏季最高氣溫26℃—28℃,有名勝古跡、革命紀念遺址等旅遊景觀景點156處,是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休閑療養之所。
㈨ 浠水哪裡有好玩的地方
聞一多紀念館
坐落在清泉寺遺址上,佔地14畝,建築面積1650平方米,內有聞一多銅像和三個展廳,共陳列了文字237條目;照片、地圖、繪畫362幅;復印件136份,文物18件;其它實物120餘件。
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
三角山國家級森林公園4A景區。鄂東名山之一,因三峰鼎峙而得名。最高峰海拔1055米,主峰兩側有」捨身崖」、」摘星台」、」通天道」等景點,歷代書畫家留下了不少刻石。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大軍南下,曾登上頂峰拍照留念。新中國成立後,浠水縣人民政府在三角山創辦了國營林場和」三角山莊」賓館,使三角山成為旅遊、避暑勝地。浠水縣委政府大力發展旅遊業,籌資800多萬元新建靈秀山家園金邊溪景區、聽濤飛瀑、天池、將軍亭等景點,引資700多萬元興修了翠園泰式傣族風情樓、九曲水上迴廊。三角山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風景區,成為湖北省大別山首家4A景區。
斗方山禪寺
在浠水縣白蓮河,有一座千年古剎——斗方山寺。寺廟坐落在白蓮河風景區內,位於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浠水、英山、羅田三縣交界處。重修後的斗方寺於1998年11月16日正式對遊人開放。當時,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名」斗方禪寺」,更使名山煥彩,古寺增輝。
斗方山寺古殿為一色的花崗石建築,石樑、石竹、石墩、石架、石牆貫斗,上刻蟠龍花紋,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山東側的」舍利寶塔」建於北宋時期,被載入《中國寶塔名勝大辭典》。
白蓮河風景區
白蓮河風景區位於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愛國民主鬥士聞一多先生的故里。居於浠水、英山、羅田三縣交界處。風景區由白蓮河水庫、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和斗方山組成。
白蓮河發源於安徽岳西黃梅尖和英山的雲峰頂,上游由兩條支流組成,全長148公里,於英山兩河口匯合,經浠水注入長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湖北第一任省長張體學的關心和支持下,黃岡人民在河谷狹窄,水流湍急的」石險灘」築起了百餘米高的大壩,建成了承水面積為1800平方公里,庫溶為12.5億立方米的水庫,為鄂東第一大水庫。
白蓮河水庫有唐代始建的大王廟,有位於懸崖上的白蓮寺、下馬寺。總投資達43億元的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建在水庫的北山,其功能是擔任華中電網調峰、填各谷和緊急避險等任務。電站的建成將使白蓮河成為鄂東水電之都。
大別山民俗博物館
大別山民俗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浠水縣清泉鎮花涼亭村,是湖北省首家私人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原為1000多平方米的閑置村禮堂,由一位退伍軍人私人出資創辦,現已成為一座簡易的收藏展覽館,對社會免費開放,參觀者多達5萬餘人次。已有十多家機關、學校、企業在這里掛牌建立了」中華文化傳承基地」。
博物館的創建人走訪大別山區20多個縣市300多個村鎮,廣泛搜集當地瀕臨絕跡的傳統民俗器物。截至2011年,經專家整理清點,全部」家當」涉及生活起居、農耕生產、手工技藝、作坊加工、商賈貿易、時令節慶、人生禮俗、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間游藝10大類,有3000餘種、1萬余件。搶救性的收集了一些大別山民俗器物,整理民俗文化資料五萬余字,建立了百餘位民俗文化傳承人的通訊資料,為保存和傳承大別山傳統農耕文化、漁業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豐厚而鮮活的實物見證。
禪宗三祖天然禪寺
浠水縣天然寺系唐初建寺,為佛教禪宗三祖僧璨駐錫之所,傳六世至僧丹霞始創禪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得名。寺成後,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之改朝換代,一直香火鼎盛。
浠水文廟
位於清泉鎮新華正街南端,座北朝南向,面臨浠水河,背靠儒學巷,地勢開闊,環境優美。宋建以來的浠水文廟,有千餘年的歷史,屢經毀敗與重建,是浠水最大的古建築群,也是體現古代民間建築藝術風格的典範。文廟的總體布局,採用了中國古代建築群體均衡對稱的布局方法,在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泮池、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祠等。由於歷史原因,一些單體建築已不存在,現保存有欞星門、東西兩廡、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戟門基址。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佔地面積四千平方米。
天下第三泉
據舊志載:在浠河入江處」近河面陡峭石壁之下,有瓮口石穴,約深三尺,泉自其中流出,清澈見底。以水烹茶,味極甘洌」。明正德三年(1508年),知縣謝朝宣經考查著有《龍渠泉辨》,確認」第三泉」在此。明萬曆年間,知縣游王廷在溪潭坳河濱的峭壁上,特書刻了」天下第三泉」五個大字,至今歷歷可見。民間傳說:因為潭水清澈明凈,能退心經之火。患眼疾者,只要沽取一盞,邊飲邊搽,立見成效。但病痊癒後,須用朱紅筆將石刻之字塗新一遍,以謝水神,方能永保平安。習俗相傳,所以其字嶄新如初。現人還在河濱新修了」茶亭」一座,使」天下第三泉」的古跡更為凸現。據《湖北地名趣談》載:明代張又新在《煎水紀》中,把浠水名泉和濟南趵突」天下第一泉」及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並稱。其泉獨特之處,系從河旁岩石罅隙湧出,不與河水相混,故碧澄清洌,烹茶清香味長。[22]
浠川八景
《浠川八景》的命名,源自宋代名人王禹偁。宋真宗時,王出知黃州。因慕蘄水風光優美,來邑視事,暢游名勝,題有詠《浠川八景》句。《湖北舊聞錄》載:」時因太守題詩,景譽八屬(三黃、兩蘄、麻、羅、廣)」,使浠川聲價大增。雖事過千年,境遷俗易,景點仍可追尋。
蘭清時雨
其景點在今蘭溪江口,前有」天下第三泉」陸羽的品評和石刻,後有歷代詩人的題詠,因而名噪一時。
石壁回瀾
其景點在文廟右下側的南門河口,有石橫抵浠流,匯成激湍,上鐫」激湍」二字。《舊志》載:」石刻系蘇東坡所鐫。其上有'回瀾亭',皆久廢。」龍潭秋月景點在老龍洞。《浠水縣簡志》載:」老龍洞俗稱龍潭,在文廟下游不遠的南岸。潭側有石壁立,下有古洞,深不可測,常與風水相吞吐,發聲如鼓,故名打鼓石。相傳蘇東坡曾泛舟於此。鐫有'擊空明'(劃破月光照著的清澈河水)三字。又去北岸石上鐫有'泝流光'三字,皆本《赤壁賦》中語。舊皆有亭,久廢。」明竟陵名士潭元春過蘄水同黃美中等名士游龍潭,尋蘇端明(蘇軾系端明殿學士)所書」擊空明」石。題有古風詩:」一河風日守,夏水來寂寂。回環舟不怠,相就石磊歷。石上三字寒,不為苔所食……」詠的是泛舟尋勝的事。
鳳頂夕陽
景點在」鳳棲山」,現位於在浠水實驗高中校內。《明統志》載:」山在蘄水縣城東二里,俗傳常有鳳棲此山故名。」但關於」鳳棲山」的命名,傳說不一。按《浠水縣簡志》:」相傳東漢末年,曾任江州令的張道陵,後棄官修道(世稱」張天師」),曾在玉台山腳洞內煉丹。已成者三,雞食其一,化為鳳,飛棲此山中,因名'鳳棲山'。山麓曾有蘇軾書'鳳棲石'三字石刻。」文化大革命中,此石被毀,今人仿原石刻於該處。
綠楊春曉
景點在躍龍門側護城河(河水來自熊家湖,下出浠河)。橋因綠楊垂覆,故名。此橋臨城傍郭,依山跨水,遊人至此,一洗城市塵囂之氣,更感風景的清幽,倍添雅興。
蘇軾來蘄
蘇軾來蘄題有《西江月》詞:」照野彌彌淺浪,橫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醉欲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正因為大文豪的一曲新詞,道出了疑非人世的仙境,引起了後代遊人的詩情畫意。
明黃岡處士王一翥《綠楊橋》詩:」狀靜垂楊柳,人行渡石橋。高明遠塵俗,非為解鞍勞。」是按蘇詞的原意而和的。清蘄春名士顧景星有《尋綠楊橋》(按:明末,其橋不存,故雲」尋」)詩:」悠悠今古事,杜宇一聲中。誰卧橋亭月,偏當酒旆風。舊堤無老樹,野店發新叢。往跡知何在,溪光處處同。」極盡憑吊之情。
玉台丹井
景點在玉台山。《大清一統志》載:其山在蘄水縣城東南角上,是全城的制高點。因產白石如玉,故名。相傳漢張天師來此,鑿洞開井煉丹,後人稱此洞為」仙人洞」,井為」丹井」。清代邑中名士張師聖詠《登玉台山》詩詠其事:」曲水環城堞,煙光望里奢。遠山懸暮雨,嬌鳥囀春花。井畔芳蹤杳,洞門石徑斜,丹成曾化鳳,何處覓仙槎。」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半山炸石開基,修建了兩大間學舍及食堂,號」玉台書院」。譚元春曾讀書於此。乾隆十年(1745年)增修學舍數間,改為」蘄陽書院」。縣中童生,一入書院,則身價倍增。
嗣後,縣城百姓集資在山頂又修建了」春曉亭」,記有大文豪蘇軾游蘄的軼事。亭落成時,邑名士邵應龍題詩祝賀:」當年勝跡久沉淪,喜得佳亭今一新。四面峰巒凝黛翠,半灣溪水蹙魚鱗……」邑進士楊繼經與龔芝麓使君(時龔任蘄州知州)酌」春曉亭」卒題以志。
陸羽茶泉、右軍筆沼
據《湖北地名趣談》所錄:」在鳳山之陽,寺院之陰,為陸羽烹茶之泉;其在鳳山之陰,為逸少洗筆之泉。王、陸之水,皆源一溪耳。」又引楊繼經詩:」蘭溪石下水最清,蘭溪石上月最明,前有羲之後陸羽,此地水月無人爭。」作者還註明此詩說明洗筆泉與陸羽泉在一起。
㈩ 浠水三角山旅遊風景區的簡介
浠水縣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著名的大別山脈南麓,北宋名醫版寵安時、清代狀元權陳沆、現代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故鄉——湖北省浠水縣東部,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和黃岡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角山是鄂東名山之一,素有黃州府「筆架山」之稱,以雄、奇、秀著稱,方圓60平方公里,有小大山峰28座,主峰海拔1055米,是浠水的最高山峰。境內山戀起伏,高峻險要,峰奇洞異、怪古嶙峋,風景秀麗,林木蔥蘢,氣候宜人,夏季最高氣溫26℃—28℃,有名勝古跡、革命紀念遺址等旅遊景觀景點156處,是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休閑療養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