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瘦西湖景點介紹小導游口吻
1. 揚州瘦西湖導游詞
瘦西湖(SlenderWestLake),位於揚州市北郊,現有游覽區面積100公頃左右,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具有重版要歷史文化遺產權和揚州園林特色的國家重點名勝區」。瘦西湖景區現有:御碼頭、西園、冶春園、綠楊村、卷石洞天、西園曲水、四橋煙雨、虹橋、長堤春柳、葉園、徐園、長春嶺、琴室、木樨書屋、棋室、月觀、梅嶺春深、湖上草堂、綠蔭館、吹台、水雲勝概、蓮性寺、鳧庄、五亭橋、白塔晴雲、二十四橋景區等景點。在瘦西湖「L」形狹長河道的頂點上,是眺景最佳處。由歷代挖湖後的泥堆積成嶺,登高極目,全湖景色盡收眼底。文人雅士看中此地,構堂疊石代有增添,至清代成為瘦西湖最引人處。有「湖上蓬萊」之稱。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點明揚州園林之妙在於巧「借」:借得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嶺上為風亭,連同嶺下的琴室、月觀,近處的吹台,遠景近收,近景烘托,把整個瘦西湖景區裝扮的比「借」用的原景多了許多嫵媚之氣。
2. 瘦西湖枯木逢春導游講解詞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佔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風景區是蜀岡-瘦西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和精華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隋唐時期,瘦西湖沿岸陸續建園。及至清代,由於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盛況。清代錢塘詩人汪沆將揚州西湖與杭州西湖作了對比,寫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為人們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瘦西湖風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群融南秀北雄於一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構成了一個以瘦西湖為共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熏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雲勝概、白塔晴雲、春台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瘦西湖的美麗景緻,很早就為人們所嚮往。清人劉大觀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另一位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贊道:「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此。其妙處在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歷史上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王漁洋、蒲松齡、孔尚任、吳敬梓、郁達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這一帶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和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煙花三月下揚州」、
「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珠簾十里卷春風」、「綠楊城郭是揚州」等數不清的名言佳句,流傳千古,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濃墨重彩。
瘦西湖風景區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游覽勝地。
瘦西湖風景區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揚州的重要對外窗口,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殊榮。近年來,瘦西湖風景區不斷開發建設景區、景點,面積已達168.32公頃,食、行、游、購、娛等旅遊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隨著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的認證,將為新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和走向國際旅遊市場注入新的內涵。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台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瘦西湖正向八方遊客敞開懷抱,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佳賓高朋。
五亭橋
瘦西湖在全國園林中獨樹一幟,五亭橋又是瘦西湖的標志,在全國園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該橋建於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恆所建,是因為建於蓮花堤上,還是因為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
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象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確實,該橋受北海五龍亭的影響很深,五龍亭五亭臨水而建,中日龍澤,重檐下方上圓,象徵天圓地方;西為涌瑞、浮翠,涌瑞為方形重檐,浮翠為方形單檐;東為澄祥、滋香,澄祥為方形重檐。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樑相連,婉轉若游龍,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
揚州五亭橋無北海開闊水面,當然無法把五龍亭照搬。但聰明的工匠別出蹊徑,將亭、橋結合,形成亭橋,分之為五亭,群聚於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橋亭秀,橋基雄,兩者如何配置和諧呢?這里關鍵是如何把橋基建得纖巧,與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不同的卷洞聯系,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布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狀各殊,這樣就在厚重的橋基上,安排了空靈的拱卷,在直線的拼縫轉角中安置了曲線的橋洞,與橋亭自然就配置和諧了。難怪後人把橋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橋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這是力與美的結合,壯與秀的和諧。
白塔
揚州至今還流傳著「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於《清朝野史大觀》。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制而成的」。據說,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後一夜之音用鹽包為基礎,以紙扎為表面推成的。盡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傳說是無稽的,舊塔建於何年,已不可考。因喇嘛塔,原屬藏語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漸行全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揚州畫舫錄》點明,該塔是「仿京師萬歲山塔式」。但型制已大有區別。北海的白塔是寺廟塔,肚大頭細,高35.9米,下為高大的磚石台基,塔座為折角式的須彌座。揚塔雖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僅為點綴,系園林塔,另則揚州的建築都以柔秀見長,因此取其形式,改換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揚州的白塔僅27.5米;二是外形輪廊線變得秀美,使之身子縮小,其相輪(十三層級)也較北海塔瘦長,這樣揚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發揮磚刻特長,塔座全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為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磚雕十二生肖像,象徵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時辰,築台五十三級,象徵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圖,相輪為十三層,象徵天的最高處十三天。
處處有象徵,處處有暗示,揚州造園藝術的手法巧妙揉合於外來景緻之中。著名建築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對比,說:「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雲臨水,有別於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可見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隨鄉入俗,雄壯之氣銳減,窈窕氣質倍增了。
小李將軍畫本
揚州瘦西湖的「小李將軍畫本」景點,是鄭板橋為景題匾,東有望春樓,西有熙春台,這是按唐代畫家李昭道的畫意建的閣。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衛將軍,時人稱大李將軍。1961年紀念古代十大畫家,李思訓即為其中之一。高宗時他任江都令,他們一家人俱善丹青。弟思誨,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子李昭道,稱小李將軍。三人均善山水。
「花為畫本,月為詩源」,此建築西面是兩個扇形窗,東面是兩個六角窗,站在屋內的不同角度向窗外望去,只見對面景色時時變換,窗框儼然畫框,這種框景藝術正是李漁所說的「無心畫」,而窗外所見正是花和月,是詩人畫家的「本」和「源」。可見該景區實在是為詩人、詞人、畫家所設,按其生活創作喜好安排建築,配上相應的匾額聯對,人們可感受到氤氳的文人氣息和撲鼻的翰墨之香。
二十四橋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首詩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單項式橋名就引動多少文人學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筆墨官司。
《揚州鼓吹詞》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據說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周圍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本是文人歡聚,歌*吟唱之地。唐代時有二十四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艷,體態輕盈,曾於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獻上,請杜牧賦詩。
傳說是優美的,也有野史說成是隋煬帝的作為,二十四橋即煬帝以歌女數改名,但無以稽考,只能留給後人鑒賞。宋代沈括是以嚴謹著稱的,他在《補筆談》中,對二十四橋一一考證,論證揚州確有二十四橋,證明了揚州無愧於「橋鄉」的稱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黛玉思鄉之情,特別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六朝遺跡……」。
文學家朱自清也曾滿懷激情地追憶故鄉「城裡城外古跡很多,如『文選樓』、『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橋』。」
廿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桿,如玉帶飄逸,似霓虹卧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雲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雲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雲、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遙想杜牧當年的風流佳話。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致,亭前有平台,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十歌女。淡妝素裹,在台上吹簫弄笛,婉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覺得好象在銀河中前行。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起,此時再詠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為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寫撫掌稱絕。
3. 英語導游詞(揚州瘦西湖)
瘦西湖的英語表達是:Slender West Lake
Slender West Lake is situated in the northwest suburb of YangzhouCity. It originally was a nature river course named Baozhang River.With continuous harnessing through the dynasties, it graally became ascenic area with many enchanting lake scenes. It is located to the westof the city and is slim in its shape, so people named it Slender WestLake.
瘦西湖位於揚州城的西北郊區,原先是一個名叫寶張河的自然湖泊,經過各朝各代的不斷的治理,形成了一個擁有許多美麗湖泊風光的自然景區。由於它位於揚州城的西郊並且形態瘦長,故取名「瘦西湖」。
Dating from the Tang Dynasty (618-907AD), this manmade lake has often been quoted by several poets of the period. 從唐代開始,瘦西湖就經常被詩人們吟誦了。
Slender West Lake is 4.3 kilometers in total length with an area ofover 30 hectares. The lake boasts many famous scenic spots, such as theWhite Pagoda, the Five Pavilion Bridge, and Xiaojin Hill.The Long Dike is on the western bank of the lake, extending about one hundred meters from the entrance of the park to the Xiaojin Hill.Weeping willow trees are growing all along the dike. In the lake is anislet where Zheng Banqiao's calligraphy of couplets can be seen in a house.
瘦西湖總長4.3公里,面積30公頃。瘦西湖因諸如白塔、五亭橋和小金山之類的景點而聞名於世。瘦西湖的西岸有著名的長堤,從公園的入口開始綿延一百多米直到小金山,長堤邊種滿了垂楊柳。湖中有個小島,鄭板橋的一些書法作品就收藏在此間的一棟房子中。
4. 揚州瘦西湖導游詞 全 帶圖片
親愛的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在這個陽光明媚的好時節來到瘦西湖遊玩,我是大家的導游員霍雨佳,大家可以叫我小霍。希望大家能有個美妙的瘦西湖之旅。 旅客朋友們,「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可為何唯獨揚州的西湖以瘦為名呢。
這可不是瘦西湖也在這個以瘦為美的時代趕時髦哦。而是它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
遠遠望去,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麼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
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游,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清代錢塘詩人汪沆有詩雲:「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並蜚聲中外。
(4)揚州瘦西湖景點介紹小導游口吻擴展閱讀:
導游詞易出現的問題:
1、缺乏鮮明主題和觀點
2、內容太單薄。
3、結構層次不清楚,邏輯性不強,條理不清晰。
4、導游詞不是散文,書面語太重介紹,口語化注意不夠;
5、應該有自我介紹以及導游慣用語,同時要注意與遊客進行交流,盡量有互動節目。
6、沒有處理好「景」與「事」的關系,講故事或者事理往往游離景點內容。
5. 瘦西湖導游詞
揚州瘦西湖導游詞
各位遊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麼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游,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游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贊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各位遊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麼她為什麼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游覽面積,6公里多的遊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後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於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恆相繼重建,並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游揚州時也作詩贊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里,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里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簽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遊客: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築,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閑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並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綉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6. 瘦西湖玲瓏花界導游詞
二十四橋景區包括熙春台、玲瓏花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熙春內台為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容築。「熙春」一詞出自於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台」。表現了這里人來人往非常熱鬧的景象,表現了揚州唐代和清代經濟的繁榮,這里曾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鷹他被中國著名散文家郁達夫譽為中國四大秋色之一,所以秋天到揚州來賞月是必不可少的。相傳揚州鹽商曾在此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這一景又名「春台祝壽」。門前的平台橫可躍馬,縱可放軌,規模非常大。整個熙春台一帶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與五亭橋遙遙相對,具有北方皇家園林的華貴氣派。對岸的這組建築叫玲瓏花界,它以栽種芍葯牡丹為特色。宋朝有「洛陽牡丹,廣陵芍葯』』之說。歐陽修有過這樣的詩句:「瓊花芍葯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且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二十四橋又名芍葯橋。大家可以在春末夏初之時到揚州觀賞早在宋代就有「甲天下」之美譽的廣陵芍葯。
7. 寫揚州瘦西湖的作文的導游詞。兩百字。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國慶節期間,我們一家去回南京三日游。揚答州瘦西湖是南京三日游的最後一站。
那是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我們先來到盆景園,裡面有各式各樣珍貴的花草樹木,有五針松、三角梅、一品紅 ……
觀賞完花木,我們就來到了湖邊,只見 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 湖上橫著幾艘遊船,船上有人舞著扇子在唱曲,引得遊人駐足聆聽。湖旁邊的柳樹彷彿一個個姑娘甩著長長的綠辮子,臨水照影。
湖邊的花叢里有些開敗的瓊花,那是揚州的市花。它的果實紅紅黃黃的像豆子一一簇簇掛在枝頭上。
沿著湖邊,我看到了一個石碑,上面寫著「二十四橋」。二十四橋的名字有好幾種說法。有的說古時有二十四個美女,坐在二十四條船上,後來為了紀念她們就建了一座橋叫二十四橋;有的說二十四橋是指揚州的第二十四座橋 …… 不過現在的這座橋是後來造的,二十四個台階,二十四根欄桿。
最後,我們又來到了壯觀的五亭橋,它是揚州的標志。 五亭橋上建有五座風亭,挺拔秀麗的風亭就象五朵冉冉出水的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 秋風吹來,檐角的鈴鐺丁丁當當地響著,在這鈴鐺聲中我們結束了南京之旅。
8. 求揚州瘦西湖長堤春柳的導游詞,詳細點,口頭語多點的~~
各位遊客: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專600米的長堤。屬東側是碧波盪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築。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這里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們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人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寫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不知遊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怕的感受。堤雖長但並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我們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這里的景色。亭內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雲檐野川(元好問句)。」為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想,使我們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9. 瘦西湖幽簧館導游詞
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原名保障湖,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城西北郊,總面積內103.7公頃容,其中水面面積49.9公頃,游覽區面積100公頃。保障湖因湖心淤塞,鹽商出資疏浚,後由一書生改名瘦西湖。
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瘦西湖主要分為14大景點,包括五亭橋、二十四橋、荷花池、釣魚台等。
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和揚州園林特色的國家重點名勝區」。2010年被授予全國AAAAA級景區。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