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度假景點 » 孩子必去的中華文化起源地

孩子必去的中華文化起源地

發布時間: 2020-12-24 23:08:30

① 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什麼地方

黃河流域,如果確切的找一個點應該是齊魯,也就是今天的山東。
有書為證:
《春秋》孔子 魯國
《左傳》左丘明 魯國
《公羊傳》公羊高 齊國
《穀梁傳》穀梁赤 魯國
《論語》孔子 魯國
《孟子》趙岐 魯國
《大學》曾子 魯國
《中庸》孔伋 魯國
同一時期出現的《詩經》不知道作者是誰,是由孔子編寫的。本人覺的這不是一個人的作品,應該來源於民間。
200年後才出現了《離騷》
400年後才出現了《史記》《漢書》,要知道三皇五帝的傳說出自《史記》,所以說不可信。他僅僅是個傳說,是炎黃子孫對華夏文明的推崇。《黃帝內經》也一樣,出自《漢書》。

② 中國文化的發源地在哪

中國文化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化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梁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和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很多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

③ 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哪

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中原。

中原的別稱有中土、中州和華夏,主要指的是現在的洛陽到開封一代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可以理解為今天的河南省,但是在與外族對抗的時候,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原本的意思是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同時也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看做是中國天下的中心。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和中原文明的發揚光大,慢慢的向外延伸,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以及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3)孩子必去的中華文化起源地擴展閱讀:

關於中國歷史有一句俗話,叫做:「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當之無愧的歷史文化大省。

河南在古代又稱中原,他溝通南北,占據了中國的腹地,歷朝歷代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電視劇也好,史書也好,會經常一些詞,如「逐鹿中原」「定鼎中原」這些詞足以表達出河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除了兵家必爭之地之外,歷史上的河南還曾經是多個國家的都城,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中,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這句話是一點都沒有誇張。

兩千多年來,身為六朝古都的河南,見證的中原大地上無數的興衰榮辱和朝代更替,這是中國其它省份所沒有文化底蘊。

就拿九朝古都洛陽來說,這里的九不是具體的數字九,而是形容多,洛陽曾經是十三朝的古都,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這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作為都城,洛陽也曾經見證了一百多位帝王,在這里指點江山,開創盛世。

④ 中國文化起源的代表性遺址有哪些

代表有
河姆渡遺址(浙江餘姚)是1973年發現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一個重要的村落遺址,距今已有7000餘年歷史。經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共出土各類生產工具、生活工具、建築構件等文物7000餘件。人們在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木結構水井、最早的編織技術、最早的船漿……河姆渡遺址所展示的燦爛的原始文化,有力地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1979年,這一結論被寫進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中。

紅山文化: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古文化,位於赤峰市區東北隅的紅山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其他的有

西侯度遺址

位於芮城縣中瑤鄉西侯度村,為目前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大約180萬年。經發掘出土的動物化石有巨河狸、鯉、山西軸鹿、粗面軸鹿、粗壯麗牛、山西披毛犀、三門馬、古中國野牛、晉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豬、納瑪象等。石器出土數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為原料,類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狀器。另外在文化層中還出土有若干燒骨,這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石器和有切割痕跡的鹿角以及燒骨的發現,證明遠在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遺址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匼河遺址
位於芮城縣風陵渡匼河村一帶,北至永濟市獨頭村北澗,南至芮城縣澗口南溝,長達13.5公里范圍內的17個地點組成的匼河遺址舊石器地點群,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遺址,地質時代為距今約60萬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現。1960一1980年,先後5次發掘,出土的動物化石主要有腫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對麗蚌、德氏水牛、二門馬、野豬、師氏劍齒象、東方劍齒象、納瑪象、三趾馬等。文化遺物以石製品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為石英岩。石器數量較少,類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石球。遺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海峪洞穴遺址
位於垣曲縣毛家灣鎮店頭村南海峪溝口東側山腰,是目前山西省唯一舊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1957年發現,1958年發掘。遺址由相鄰的三個地點組成,洞穴產自震旦紀砂質石灰岩區,遺物和化石出自黃褐色的角礫岩中。第一地點含有動物化石,第二地點發現石製品和用火遺跡,第三地點動物化石和石製品皆有。該遺址與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很相象,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下馮遺址
位於夏縣城北15公里東下馮村東北的青龍河南、北兩岸台地上,系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的典型遺址,其絕對年代經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調查時發現,1974年進行發掘。遺址西部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存,東、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岡文化的城牆和圓形建築基址,北部有東周時期遺存。遺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屬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遺跡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溝槽、陶窯等。遺物有石、骨、銅、陶等不同質地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樂器等。青銅箭頭、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當時已進入青銅器時代。

東下馮遺址的發掘,對於探索夏文化問題,促進夏代歷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陰遺址
位於夏縣尉郭鄉西陰村東北土嶺上,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民國15年(1926)發現並發掘,共出土60箱陶、石、骨器等遺物,其中有半個蠶繭化石。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大肆盜掘西陰文物達數卡車之多。1959—196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再次調查,其面積為500x600米,遺物包含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廟底溝二期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三里橋類型的三個時期的文化遺存。1995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發掘並出土了大批文物。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荊村遺址
位於萬榮縣萬泉鄉荊村西北500米,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遺址范圍東西300米,南北300米,文化層厚2米。民國20年(1931),山西省立圖書館、北平女子師范學院研究所和美國弗里爾藝術館合作發掘過該遺址。在出土的谷類炭化物中有黍和高梁兩種,暴露有窯址、灰坑。採集有紅陶、灰陶、彩陶、夾砂陶片。遺址保存較完整,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還有:位於夏縣埝掌鎮崔家河村北的崔家河遺址、位於絳縣橫水鎮周家莊村東的周家莊遺址、位於新絳縣澤掌鎮光村西北的光村遺址、位於新絳縣橫橋鎮西尉村南的西尉遺址、位於新絳縣萬安鄉馬庄村南的馬庄遺址、位於聞喜縣陽隅鄉回坑村西的回坑遺址、位於永濟市蒲州鎮石庄村北的石庄遺址、位於荷城縣大王鄉金盛庄村西的金盛庄遺址、位於荷城縣嶺底鄉坡頭村的坡頭遺址、位於平陸縣西侯鄉趙家滑村的趙家滑遺址等。

古動物化石遺址

土橋溝化石遺址
位於垣曲縣古城鎮寨里村土橋溝。民國15年(1926)瑞典古生物學家安特生發現。東西10--14公里,南北14—16公里,發掘出土有甲殼類、淡水軟體動物、黃河猴等8種動物化石,距今約5000萬年,是國際人類進化及始新統地層的最早資料。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擔山石化石遺址位於垣曲縣毛家灣鎮擔山石村南龍骨山的山腰,1957年發現。面積50平方米,屬更新世晚期。出土有石英石片、三門馬牙齒、鹿牙等化石。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獨頭化石遺址
位於永濟市首陽鄉獨頭村後澗河南北溝一帶。1953、197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察,認定為共事匼河文化遺址范圍。出土化石有象牙、野牛、獼猴、羚羊角等化石及大量石核、石斧、石刀、刮削器等。

七里坡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杜馬鄉七里坡村東南800米崖嘴頭下。1958年11月發現,採集有麂化石。

五龍廟溝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杜馬鄉大澗北村西側200米處。南北長3000米,東西寬150米,溝西岸斷層的河湖相沉積的沙層和礫石層中,堆積層厚2—6米,出土有黃河象、三門馬等哺乳動物化石。屬中更新世時期。

小東延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東延村小東延溝。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150米。溝兩岸崖腰的河湖相沉積的沙層和礫石層中出土有黃河象、二門馬、鹿、羚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沉積層厚2—6米。屬中更新世時期。

古城遺址

商城遺址
位於垣曲縣古城鎮南關外的毫清河與黃河間的高台上。1984年發現,1985年發掘。城內面積約12萬平方米。中北方的城牆保存在地上,長330米,寬5—12米,殘存高3—5米,夯層夯窩極為清晰,其它三面城牆均保留在地下。城東南為居民區,文化層較厚,有灰坑、窖穴等遺址;中部偏東有一組夯土建築基址,可能是宮殿區。文化遺物主要為陶器,有高、大口尊、盆、罐、豆等,銅器有鼎、斝、爵等,此外還有卜骨。據地層和出土物判斷,最晚不會晚於商代二里岡文化的上層,為一座較為完整的商代方國小城,是研究商前期歷史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毫城商城遺址
位於垣曲縣城東南25公里上、下毫城村之間的第二台地,1989年發掘。城址邊長300米,正方形。夯土層中有早期陶片,西南角有龍山灰坑與較多漢墓。出土有雙環素麵扁壺、高和仰韶彩陶片及許多漢代瓦片。中國歷史博物館調查認為,該遺址對研究商、周及其之前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遺址現存元致和元年(1328)所立「殷商烈祖成湯聖王居毫故事片都」石碑。

禹王城遺址
位於夏縣禹王鄉的禹王村、廟後辛庄、郭里村一帶,因傳說夏禹曾在此居住過,故俗稱「禹王城」。據考證,禹王城即春秋戰國時的魏國國都安邑城,也是秦、漢及晉時的河東郡治所。遺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廟四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廟在小城的東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大城如梯形,總面積13平方公里。四面城牆皆版築夯打而成,北牆和西牆保存較好,除北牆外,其餘城牆都不直。東牆殘長1530米,西牆長約4980米,南牆長3565米,北牆長2100米,外側有護城壕。城北部有戰國時代的灰坑和灰層,城中部偏東的廟後辛庄以北,發現一處戰國中晚期的手工業作坊。中城方形,總面積6平方公里,其西、南兩城牆分別是大城的西牆和南牆的一部分,北牆長1522米,東牆現存長960米,城內遺物豐富,堆積層厚2米左右,有戰國時代遺存,但主要是漢代遺存。從出土遺物分析,中城稍晚於大城。小城總面積754000平方米,形狀是缺去東南角的長方形。西牆和北牆分別長930米、850米,城牆現存寬1。4米。19卯年秋試發掘,出土遺物有大罐、盆、甑、小釜、碗等容器陶范,印有陰文「東三」的鏟范、鏵范、車轡范、六角承范、圓形承范、花紋范等。瓦分板瓦和筒瓦,瓦當多為雲紋圓瓦當,此外還有五銖錢、半兩錢、鐵渣等。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魏城遺址
位於芮城縣城北2.5公里,南北城牆在地面可見。古城東起柴澗村、鐵家莊,西至後龍泉村、城南溝村,北至永樂宮北0.5公里,南至永樂宮門前,呈方形,周長4500米。殘留於地面之上的城牆高出地面l—7米,城址寬度一般在13—15米之間。城牆版築而成,古城東南、西北、東北三個城角保存較好,城外側都有月牙狀的夯土台。城內出土有東周時期的南、豆、罐、瓦等遺物,在城西柴澗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群,出土過數批青銅器。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玉壁城遺址
位於稷山縣城西南5公里處白家莊村西。其東、西、北三面皆為深溝巨壑,地勢險要。玉壁城建於西魏大統四年(538),系西魏抵禦東魏侵襲的前沿重鎮。玉壁城早已廢圯,夷為平疇,唯西、南兩面尚有夯土殘垣斷壁。城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個平頂土丘,與城相連,昔日均為城堡,現在北堡暗道尚存。城東溝里半坡地方,有一地道直通玉壁城下,道內寬約0.8—1米,高約1.2—1.8米,為東魏高歡攻城時所鑿。對研究北朝史和古代戰爭史具有重要意義。

⑤ 中國文化起源於哪裡

長江流域,黃河流域

⑥ 中國文化最早起源於那裡

兩個!!
①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名川。她從巴顏咯拉山起步,接納千溪百川,一路浩浩盪盪,奔騰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省區,注入浩瀚的大海。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里,像一條金色的巨龍,昂首橫卧在我國北部遼闊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是很優越的。那時,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到處是青山綠野,植物種類繁多,為原始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殷代以後,黃河中下游流域成為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經濟發達,人口fán yǎn____較快,政治文化也較先進,因此,黃河流域成了中華民族成長的搖籃。
③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生長在黃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動的區域也在黃河中游,後來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hòu yì____,他們自稱「華」(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後世稱之為「中華」。現在「中華」又成了整個中國的代稱。
④黃河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創立基業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黃帝族就開始使用彩陶。從河南湎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發掘出的古代文化遺址中,可以看見大約5000年前人們使用的簡陋的木,石農具,居住的木結構房屋,儲糧的窖穴,以及許多圖案精美的彩色陶器。這些地下出土的資料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悠久和藝術才能的高超。(A)被人們稱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B)
⑤我國歷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陽、西安、洛陽和開封,都在黃河流域。以古都長安為中心的唐代文化(C)影響著世界各國尤其是亞洲鄰國的文化。
⑥黃河以豐富的乳汁哺育了中華民族,而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黃河,不愧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我國文化的發源地

⑦ 中華文化的起源

中華文化的起源與形成
http://column.bokee.com/128844.html

方塊字的來歷

中國語文是世界上一種十分奇特的語文。漢語方言差異之大,世界上其他語言的方言無法相比擬。漢字歷史之古老,世界上任何一種現代語言也都無法與之相比。更為重要的是,漢字在中華民族的整體認同上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文字所不具有的。
漢語有八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語、粵語、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湘語和贛語。每種方言之下還有若干小方言。如閩南話的小方言有廈門話,漳州話和泉州話等等。漢語方言之多,遠遠超過歐洲語言總數,應是沒有疑義的。
中國方言語音上的差距之大,也遠遠超過歐洲的許多語言。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義大利人之間可以用各自的母語進行某些基本的交流。波蘭人和南斯拉夫人也可以試圖猜出俄國人在說什麼。而閩南人和北方人用各自的方言交談,則幾乎是在相互對牛彈琴。
這種現象對歐洲人幾乎不可思議。因而他們常常用「語言」 (language),而不是用「方言」(dialect)來描述漢語的這一現象。對歐洲人更不可思議的是,操如此不同「語言」的中華帝國為什麼能存在幾個千禧年沒有分崩離析,而使用同一語言的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卻早已四分五裂。拉丁語曾是羅馬帝國的語言。當羅馬皇帝的子民們用拉丁字母拼寫自己的方言時,就出現了西班牙語、法語、義大利語等語言。隨後羅馬帝國也解體了,拉丁語也漸漸死亡了。這種情況之所以沒有在中國歷史上發生,許多西方學者認為,主要是歸功於漢語書寫系統,即中國十分獨特的漢字方塊漢字。
漢字是世界上現今唯一不表音而只表意的語言符號(有的漢字可做為其他漢字的表音偏旁)。漢字不論是刻在龜甲上,鑄造在青銅器上,刻寫在木簡上,還是書寫在紙帛上,五千年來漢字的形態在變,但漢字不表音而只表意的特性沒有變。不管漢語的語音和語法如何變化,不管漢語的方言如何龐雜,講任何一種方言的中國人,都把漢字視為是自己的文字。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得以延續的主要手段,也是一個民族的民族性和民族認同的核心內容。中華文明多虧漢字才得以延綿不斷地發展了幾千年。對漢字的認同,也就是對中華民族做為一個整體民族國家的認同。中國大陸70%的人母語是北方話,香港居民96%的母語是粵語,台灣73%的人口操閩南話。用各自的方言兩岸三地的中國人無法交流。但他們都認同漢字方塊字,不管是簡體還是繁體。他們都把用漢字方塊字印刷或書寫的官方文書、文藝作品、報刊雜志和教科書等等,看做是自己文化的一部分。而用這種文字的印刷品所承載的內涵,包括倫理道德、典章制度、文化傳承、思想理念等等,也就被操各種方言的中國人視為共同的文化遺產。語文和宗教是一個民族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兩大基本屬性。對中國人來說,語文屬性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宗教屬性要大得多,重要得多。
中國語文之所以對中華民族的凝聚起著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語」與「文」是脫節的。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種「文」,都是該「文」所屬的「語」的音素符號。也就是說其他語言基本是:「怎麼發音,就怎麼寫」,除非因語言變異而產生的特殊拼寫規則(日語中使用的漢字除外)。同一概念在中國語文眾多的方言里用眾多的音素表述著,但記錄下來的文字元號卻是一個。講各種方言的中國人認同這個符號,也就認同這個符號系統所負載的歷史文化內涵。
我們不難想像,如果中國人用一種拼音字母來拼寫中國的各個方言,而且中國人也不再使用普通話或國語,其後果會是什麼。若干年後,在古羅馬帝國發生的事,在中國就會發生。一位上個世紀在中國生活了近半個世紀的美國傳教士威廉斯(S. Wells Williams)已經認識到這點。他說,一旦廢止漢字,用字母來拼寫漢語方言,那麼中華帝國就會不復存在,中國就會分裂成許多小國。
不編鍾的來歷

編鍾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鍾,那時候的編鍾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鍾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隨縣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鍾中最引人注目前一套,這套編鍾之大,足以占滿一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台。它由19個鈕鍾、45個甬鍾,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鍾共65件組成。這些鍾分3層8組掛在鍾架上,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鍾,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鍾,其中最小的一個鈕鍾高20.4厘米、質量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最大的一個低音甬鍾高達153.4厘米、質量為203.6千克,全套編鍾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鍾架是銅木結構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米以上,上下3層,高273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整套編鍾和梁架氣勢宏大、壯觀無比。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隻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經聲學專家研究,編鍾中的每隻鍾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准確地敲擊鍾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鍾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這套編鍾的定音頻率為256.4赫,與現在鋼琴上的中央「C」頻率幾乎完全相等。出土後經過試驗性演奏,表明它們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音樂性能仍然很好,它的發音準確,音色優美,音域可跨五個八度之多,變化音比較完備,因此,古典的和現代的樂曲都能演奏,用來伴唱效果也很好。

曾侯乙編鍾用料是銅、錫、鋁合金,全套編鍾上裝飾有人、獸、龍等花紋,鑄制精美,花紋細致清晰,並刻有錯金銘文,用以標明各鍾的發音音調,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實物。可見,遠在2400多年以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

故宮
http://..com/question/12846497.html

⑧ 你認為哪裡是中國文化最早起源地

我覺得文化起源地應該叫做策源地才對......尤其是西周文化,百家爭鳴基本上把從那到現在的2000多年需要的文化論點都搞了出來,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周邊的幾個倒霉蛋,跟咱們做了那麼多年的小弟。如果說地方的話,我肯定說是山東了,畢竟齊王第一個成立了一個養文人的大庄園舍下。

⑨ 中華文化起源於周朝,那麼起源於何時何地呢

歷史上的趙括,跟紙上談兵故事裡頭的趙括是有區別的。

歷史上的趙括,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才能和膽識的大將。

他能夠與強大的秦軍對峙,被圍40多天,軍隊斷糧多日,始終沒有投降秦軍。說明這個人還是非常有膽識的一個將軍。

  • 人雲亦雲,以訛傳訛,結果把趙括說成了一個無能之輩。

只要根據歷史來分析的話,他的戰略思想和作戰原則,還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他只是沒有考慮周全,才被秦兵包圍。戰場瞬息萬變,它的失敗也是偶然事件而已。

總而言之,歷史上的趙括應該不是一個無能之輩,他可能被後來的很多小說家誤解,難免出現歪曲和演義的成分。

⑩ 華夏文明中起源地有哪些

說法【1】《說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華夏」原義為「光榮的夏人」,即「榮耀的中國人」,是族名。後來也兼指中國之人的居住地區。最後代指「中國」,成為古代中國的自稱,成為國名。
說法【2】古代西北有華山周圍的「華部落」,是黃帝部落,和大夏河周圍的「」夏部落,是炎帝部落,後來融合為華夏部落,後來華夏部落東進南下,逐漸成為中國人主體。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產生中華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黃河和長江莫屬了。

發源地
發人深省的是,明清記載的華胥在陝西藍田,成紀在甘肅秦安。而1963年-1964年在藍田縣陳家窩和公主嶺考古發現78-85萬年前的藍田人遺址。因此,這是華夏人類的發源地之一。1978-1982年在秦安發現具有仰韶文化不同時期的大地灣遺址,分為公元前5850-5400年的前期和公元前4050-2950年的後期[3]。先人所載神也,豈妄言乎!與藍田、秦安相距不遠的考古遺址[3]還有仰韶文化前期(公元前5500-4800年)的陝西華縣元君廟墓地和老官台遺址,仰韶時期的西安半坡遺址(公元前5000-4500年),臨潼姜寨遺址(公元前4600-3690年),寶雞北首嶺遺址(公元前5150-3790年),其餘還分布於華陰、渭南、華縣等地。仰韶文化後期的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300-2050年)遺址存在於甘肅臨洮的馬家窯、蘭州青崗岔、永昌鴛鴦池、青海樂都柳灣等地。此外,與陝西相鄰的河南澠池仰韶、陝縣廟底溝、洛陽王灣、山西芮城西王村、夏縣西陰村、萬榮荊村等處都發現同期遺址。因此,從伏羲誕生前到炎黃出現時存在的華胥古國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約為公元前4600-2700年,地域主要為甘肅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及黃河流域之一段。

《通鑒輯覽》記載[4]:伏羲「始結網罟以教畋漁」,「養犧牲以充庖廚」,用書契代替結繩紀事,制嫁娶,畫八卦。由考古學可知[3],仰韶時期獵漁業中確有網墜、魚鉤、箭頭等,飼養家畜,出現刻劃符號形式的原始文字,存在夫妻制的跡象,並且已出土7000年前的八卦符號。同時,從伏羲、女媧的輪流為主可以推測,這是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社會交替時期,而它正好與考古結果一致。

以後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2500年)晚期和龍山文化(公元前2900-2000年)相當於炎黃時期到夏朝建立。夏(公元前21-17世紀)可能相應於更晚的晉南、豫西的二里頭文化(公元前21-17世紀)。這與典籍所載夏禹、夏啟建都城於安邑(山西夏縣)、鈞台(河南開封)一致。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