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度假景點 » 洞山景點介紹

洞山景點介紹

發布時間: 2020-12-23 05:59:28

❶ 貴州旅遊風景區的景點介紹

距貴黃公路和320國道分別為15公里和17公里的普里山夜郎洞,與布依族石頭民族風景點和黃果樹風景區連成一線,總面積48.6平方公里。該景區有神奇壯觀的夜郎洞、石花洞、蜂子岩洞、響水洞等大大小小的溶洞組成的溶洞群,以及天坑、燕峰斜崖等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勝景雲集,水旱溶洞景色各異,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中一個特殊的溶洞群景區。
曲徑通幽處。難得的是,這里沒有熙熙攘攘的遊人,盡可怡然於天地山水之間。夜郎洞口是一巨大天橋,伏流由洞中湧出,現已探明洞內縱深1000餘米,溶空總高近百米。共分三層:第一層為水洞,第二層和第三層為旱洞。
第一層水洞可通船1200米,遊客劃船進洞,只見山洞蜿蜒曲折,岩壁如擊案欲倒的狂瀾,在即倒而未倒時凝面成形,充滿著瞬間之永恆的動靜效果,而鋪陳成列的岩洞,有形態各異的石柱、石鍾乳石筍等。
第二層旱洞由五個大廳組成。第一廳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派人形石乳,如眾仙聚會,又似迎賓的禮儀方陣。其後有發育良好的連石壩形成的天然「蜿蜒長城」,密密麻麻球狀堆積而成的「龍珠圓」,石花斑斕、千褶百皺、琳琅滿目的「金庭玉閣」等。第而廳最為精華的部分是一叢叢怒放的「靈芝」,矮枝肥葉,從葉到莖部閃閃發光。第三廳更是絕妙佳境,門停是一塊被指為巨石上托著的一座金雕玉琢的宮殿,四顆溶跡斑駁的石柱,像蟠龍一樣,組成骨架,金黃玉石交相輝映。廳中還有神似「昭君出塞」的溶石。第四、第五廳石柱、石筍、石鍾乳密密匝匝,柱如樹干,石旗如枝,石花如葉似果,而飄飄然的芍幔如優哉游哉的林中天使。
第三層旱洞洞體高大寬闊,大量岩溶發育似樹,樹冠伸展,陰及面廣燈光下五彩斑斕,有置身世外的享受。
說到夜郎,不得不提石花洞。石花洞位於夜郎洞西北面1.5公里處,洞口與地表垂直,形成天坑。經初步考察,兩洞相通,洞內有8個大廳,各種形態的岩溶堆積物豐富。距夜郎洞口西南3公里處,響水河洞天坑成橢圓形,坑口噬軸為250米,短軸為140米,坑深280米,坑底長軸180米,短軸100米。坑壁似橫生斜長的灌木雜草,奇巧如畫。底部有地下河,是夜郎洞伏流的上游。坑內的樹叢中棲息著八哥、喜鵲、斑鳩等數十種鳥類。
夜郎洞以溶洞、天坑等喀斯特殊性貌自然生態為主要特色,分布景區內神奇壯觀的夜郎洞、石花洞、蜂子岩洞等大大小小溶洞組成了獨特的溶洞群,加之多姿多彩的夜郎民族文化,是深藏地下精妙深邃的瑰寶。溶洞內地下潛流相互貫通,乘船觀賞水洞奇景,再登陸旱洞品味仙境金雕玉琢的宮殿和石花、密集的石柱林,讓人流連於美妙絕倫的夜郎地下迷宮。
景區內停車場、餐飲、賓館、購物、娛樂(自動機麻將、釣魚、鴨子船......)等設施一應俱全,郵政、固定電話及移動通訊齊備,將為您提供良好的服務。
景區遊玩行程可分為兩種:
1、遊玩水溶洞、旱溶洞後沿游道返回停車場。
2、遊玩水溶洞、旱溶洞後原路乘船返回碼頭。
一、具體遊玩行程如下:
A、景區遊玩行程1:→從碼頭乘船進入水溶洞,乘船水路約400米,花費時間為10分鍾→水路結束後游覽旱洞,旱路全長約1200米,旱洞內遊玩花費時間約為1個小時→水旱溶洞遊玩後出洞步行沿游道回停車場,步行時間大約為30分鍾。總花費時間大約為:2小時!
B、景區遊玩行程2:→從碼頭乘船進入水溶洞,乘船水路約800米左右,花費時間為10分鍾→水路結束後游覽旱洞,旱路全長約1200米左右,旱洞內遊玩花費時間約為1個小時→遊玩結束後順原路乘船返回碼頭,花費時間約為15分鍾。總花費時間約為:1個半小時!
二、景區到以下地點的具體公里數:
夜郎洞 → 黃果樹 →15公里
夜郎洞 →石頭寨→10公里
夜郎洞 → 鎮 寧 →26公里
貴陽---夜郎洞—165公里 織金洞風景名勝區位於貴州西部的織金縣境內東北面的官寨鄉,與黔西縣,清鎮市接壤,於東經105°44′42″至106°11′38″,北緯26°38′31″至26°52′35″。織金洞風景名勝區由一個片區和一個獨立景區組成,總面積307平方公里。一個片區即地下天宮——織金洞、東風湖峽谷景區、一線三槽景區、碧雲湖景區組成,面積285平方公里。獨立景區為織金古城區,面積22平方公里。
織金洞風景名勝區地處貴州西部高原山區,系烏江上游鴨池河、三岔河交匯環抱之間,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碳酸岩成份高達90%以上。景區內溶溝、溶槽、陡峭的大河谷、天生橋、溶洞處處皆是,方圓數十公里山巒疊翠,孤峰挺拔,雄奇險峻,堪稱山青、洞奇、石美。由溶洞、山水、湖泊峽谷風光、文物古跡、名人(安邦彥、丁寶楨等)、民族風情等構成了別開生面的旅遊勝地。
織金洞所處的官寨苗族鄉,在明清以前屬彝族統治的水西地區。明末清初,吳三桂曾率軍到水西地區,鎮壓了威震西南的彝族起義。明末水西彝族領袖安邦彥的舊居、墳墓就在景區內,可以說織金洞景區古彝族文化悠久豐富、苗族風情濃郁淳樸。
織金洞勘察發現於1980年4月8日,是1988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區名勝區,199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選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4年在歐洲西班牙第三屆國際旅遊洞穴協會總部加入國際旅遊洞穴協會,1997中國旅遊年「奇山異水游」之一,1998年貴州省委、省政府授牌為「貴州文明風景旅遊區」單位,2004年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參加中科院、《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織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榮獲「中國最美旅遊洞穴」排行榜第一名,同年被中央文名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表彰為 「全國創建文明風景旅遊區先進單位」,2006年又被建設部列為首批「中國國家自然遺產預備名錄」名單。
資源特色——織金洞最顯著的特徵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大、奇、全」。
「大」:指織金洞的空間及景觀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已勘察長12.1公里,開發6.6公里,洞腔最寬跨度175米,相對高差150米,一般高度均在60——100米之間,洞內總面積70萬平方米。織金洞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傑作精品。
「奇」:指景觀及空間造型奇特,審美價值極高,風景旅遊科學家們從奇特度、審美度等各方面給其中許多廳堂和景觀評了滿分10分。
「全」:指的主要堆積形態洞內景觀形態豐富,類型齊全,岩溶堆積物囊括了世界溶洞和類別。
織金洞洞體四層構造,錯落別致,已勘察長12.1公里,洞腔最寬跨度175米,相對高差150米,一般高寬均在60至100米之間,總面積70餘萬平方米,劃分為11個大廳47個小廳堂,簇擁著千座 「塔」、萬座「佛」,呈現萬千氣象,無限風光:雄偉壯觀的「金塔之城」;傲立挺拔的「雪壓青松」;虛無縹緲的「鐵山雲霧」; 神妙莫測的 「寂靜群山」;金碧輝煌的「靈霄殿」;磅礴而下的「百尺垂簾」;纖細玲瓏的「捲曲石」;深奧難窮的「廣寒宮」;珠光璣點的「霸王盔」;氣勢恢宏、延綿起伏長兩百餘米的「大壁畫」;舉世無雙、豪壯、秀逸、精巧的「銀雨樹」;栩栩如生的「普賢騎象」、「婆媳情深」、「十二生肖」;亭亭玉立的「姊妹樹」、「螺旋樹」;波光粼粼的邊石壩;琴弦分明的「琵琶」;群峰巍峨、叢林眾生的「十萬大山」,博大精深、鬼斧神工,一幅幅大畫卷,一處處小情景,令人心魄震撼,嘆為觀止。據專家考證,其規模體量、形態類別、景觀效果都比譽冠全球的法國和南斯拉夫的溶洞更為宏大、齊全、美觀。 天河潭位於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西南5公里處,屬花溪河上游冷飯河地段,這里有堪稱貴州一絕的天生橋,橋高20米,跨度30米,橋面寬35米左右。在天生橋側有一直徑50米,深70米的溶蝕窪地,長年積水後形成潭,這就是天河潭了。
天河潭水清現底,明澈如鏡,遊人橋上穿行,水中形景相隨,自成景觀。沿山間石壁小道穿過天生橋洞便可進入天河潭,乘船至絕壁下的龍潭洞,可貫通全山;漫步於壁下另一旱洞天河洞,可飽覽洞中千姿百態的岩溶景觀,這里又是一個喀斯特地貌旅遊觀點。
天河潭苗族風情濃郁、建築獨特、風味小吃更是可口可味,是貴陽花溪又一個旅遊新熱點。這里山中有洞、洞中有水、水中有景、景中有情、水橋搭結、洞山相連,步入其間彷彿夢里遁入仙境。
天河潭風景區,自古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曾經是明末清初吳中蕃隱居之地,並留下了許多贊美的詩篇。一九九0年初,花溪區委、區人民政府決定開發天河潭為風景旅遊區。經過兩年多的開發和建設,於一九九二年三月八日正式對外開放。
天河潭原名天生橋,以蘆荻河經暗湖形成豎井深潭,穿天生石橋流出而得名,是典型的薄層碳酸鹽岩裸露地塊,褶縐頻繁,斷裂交錯,河谷拐曲,縱橫深切;河床上堆積的二十多處鈣化灘壩,串連著二十餘個溶洞,形成明河、暗洞、橋中洞、洞中湖、天窗、豎井、絕壁、峽道等復雜紛紜、多姿多彩的岩溶洞景觀。河水被阻塞,產生旋迴流,在強烈的溶蝕作用下,經歷千百萬年的漫長歲月,形成的「腹中天地闊」的龍潭洞龐大空間---地下天樓、天橋樓、鵲巢樓、月牙樓、海螺宮、潮夕潭、木魚潭等地下暗湖溶潭。
天河潭風景區自開放以來,十多年來,共接待中外遊客170多萬人次。中央領導田紀雲、鄒家華、谷牧、姜春雲、萬國權、秦基偉等曾到天河潭觀光游覽,亦有張仃、謝孝思等各類知名人士到過天河潭,並留下了不少墨寶。最早發現和贊美天河潭的是著名詩人吳中蕃,曾留下天河潭八景詩,現已整理編印成書的有《名人頌天河潭》、《洞橋天生----天河潭》和《吳中蕃詩萃詳釋》。尤以谷牧題寫的「黔中一絕」最為高度贊美天河潭之美景。
貴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的紅楓湖風景名勝區是連貴州本地人都十分愛去游覽的地方,它不僅僅因它的湖泊面積大更因它的湖上星羅棋步的小島而吸引著本地的外地的遊客。它的水域總面積為57.2平方公里,蓄水量可達6億立方米,為貴州高原人造湖之最,據專家考證出來的數據顯示,紅楓湖比北京的十三陵水庫大12倍,相當於6個杭州西湖。
紅楓湖位於清鎮市郊,距貴陽33公里,坐車也就不到一個小時。他的湖域水面東西可達2公里,南北長達25公里。湖域四周遍布紅楓樹,金秋時節、楓葉似火、湖水輕柔、互襯互耀,故名曰:紅楓湖頗具詩情畫意。
紅楓湖由中、南、北、後四湖組成。其中北湖以島著稱,較有名氣的如鳥島、蛇島、龜島等等都是以形象而命名。沿岸有西漢時代的古墓群以及明代的苗王營壘等名勝古跡至今仍可感受到那種烽火煙城的感覺;南湖以洞聞名,在各類湖群中,紅楓湖以此自居一格,洞中各種怪異鍾乳石令人咋舌;中湖處於南北二湖之間,以奇石異峰著稱,山上松柏蒼翠,峭壁陡岩,頗具氣勢;後湖汊眾多,船行人移,夕陽余輝下,恰似煙雨江南,又一小橋人家。
紅楓湖不但風光依旎,山水可人,而且坐著苗家的小船游覽湖面又別有一番趣味,在船上與友人觀湖景磕瓜子打牌下棋樂趣無窮讓你流連忘返,夕陽時分肚子餓了找個小島下了船更有苗、侗各民族口味任你品嘗,吃飯時還可觀賞極富特色的民族村寨歌舞,另有蠟染竹製工藝品等任你選購。如此美景只應天上有,何不前來享受一番?
天星橋景區由天星盆景、天星洞景和水上石林三大景區組成,主要景觀有步步景、一線水、歪梳石、鴛鴦藤、美女榕、象鼻石、天星樓等。天星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洞內自然形成若干大廳和側廳,溶洞內主要景觀以人工為主,造型奇特,顯得玲瓏剔透,富麗堂皇。水上石林區主要景觀有銀練墜潭瀑布、星峽飛瀑布、群榕聚會、根牆屏障、盤根壁畫等。河水在石林中時隱時現,穿行於石峰、石壕、石壁、石縫之間,天星盆景區主要景觀有步步景、一線水、空靈石、天星照影、長表峽、側身岩等。在天星橋石林附近石頭山的半山腰間,有一溶洞叫天星洞,這是黃果樹風景區眾多洞府里最美麗的溶洞。洞里的石頭,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俱全,幾乎成了太陽光譜的靈敏折光鏡,把大自然的色彩集中到溶洞里了。
陡坡塘瀑布頂上是一個面積達1.5萬平方的巨大溶潭,每當洪水到來之前,瀑布都要發出「轟隆.轟隆」的吼聲,因此又叫「吼瀑」。平水時,白水河流量不大,水流清澈,陡坡塘瀑布顯得十分清秀嫵媚。瀑布水層沿著和緩的瀑面,均勻地撒開,在一鱗鱗的鈣華灘面上輕盈地舞著,如一層薄薄的、半透明的面紗,又如一面面張開的素絹扇面,在陽光下泛著銀光,故有人戲稱為「新娘面紗」。陡坡塘瀑布的另一特色是在瀑下發育很寬闊平坦的灘面。灘面上遍布數十個大小不同的小碧潭,碧潭淺者只有數十厘米,深者可達數米。碧潭中還藏有魚蝦,故當地布依族人常手執網兜,去捕撈潭中的小魚蝦。
銀練墜瀑布位於貴州安順天星橋景區內,是景區內具有獨特形態的瀑布景觀。由許多小瀑組成,水圍圓石而下,宛如條條銀練墜入深潭,絢麗無比。其獨有的幾塊天然巨石猶如緩緩下垂的肩膀,在底部形成一個巨大的凹槽。上游的小瀑布匯合到此後,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沿著巨石粗糙的表面輕盈地漫過,均勻鋪開,然後緩緩地匯聚在底部深潭裡,象千千萬萬條大大小小的銀鏈輕輕嚷嚷地墜入深潭,永遠地沒完沒了。尤其在陽光燦爛的日子,水流更彷彿披上一層銀紗,晶瑩剔透,皎潔柔美,讓人有種誤墜銀河的錯覺,不舍離開。
神龍洞風光神龍洞洞內廳廳相連,各類溶洞景觀層出不窮,洞內分上、中、下三層,底層暗河與黃果樹大神龍洞風光瀑布相連,洞內十餘萬根鍾乳石琳琅滿目,洞中石幔、石瀑、石筍、石花、石柱等溶洞景觀比比皆是。神龍洞曾作為當地土著少數民族抵抗官匪的軍事要塞,軍事設施至今尚有保存,被當地土著少數民族尊為「神洞」。下寬上窄,呈現出獨特的「樓層式」風格。每一層樓內,岩溶景觀、類型、規模各異。洞外奇岩夾徑,山石嶙峋,古木森森,奇花異葩,藤蔓遍布,別有情趣。
位於貴州省西線風景旅遊區境內,地域位置優越,風景區總面積55平方公里。具有比較豐富的岩溶地貌。
為特徵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峽谷風光秀麗的梭篩水庫,該水庫因建設普定水電站而形成高峽平湖,主要有雙龍峽景點、劍門峽景點、虎跳峽景點、尤其是堪稱「中國第一壩、世界第一高」的碾壓式砼拱壩景點、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該風景區央求容地貌發育獨特、強烈,類型多樣、形態各異,在雲貴高原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其溶洞景點有蓮花古洞、仙馬洞等。同時還有保護較好的豐林火焰山原始植被和珍稀樹種,人文景觀主要有與北京「山頂洞人」、雲南「元謀人」齊名的穿洞遺址,以及白岩腳洞遺址;摩崖石刻有撫安明文、大明南定所等。
古建築有玉真山寺、文昌閣等。這些獨具特色的岩溶地貌景觀和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文景觀,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科普價值
興偉石博園藏品價值數十億元。旗下的興偉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古生物化石館之一,館內收藏著數千件古生物化石,主要有魚龍、貴州龍、海百合等幾大類,其中帶角的龍化石震驚海內外,形成了集觀賞性、科學性、學術性、商業性於一體的全國奇石網路、信息、博覽、貿易中心。對國際社會和國內外專家學者及科考專傢具有強勁的吸引力。至今,已接待遊客約150萬人次,產品銷售額達數千萬元。興偉公司石博園秉承「尋求民族致富之路,振興安順經濟」的企業宗旨和「以實業報國為已任、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勇於開拓、無私奉獻」的企業發展精神,緊緊圍繞安順市委、市人民政府「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走進安順、走進文化、走進歷史、走進自然」的戰略規劃,堅持走大旅遊、大商貿、大文化、大流通的發展之路,促進興偉光彩事業的長駐發展。興偉石博園藏品價值數十億元。旗下的興偉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古生物化石館之一,館內收藏著數千件古生物化石,主要有魚龍、貴州龍、海百合等幾大類,其中帶角的龍化石震驚海內外,形成了集觀賞性、科學性、學術性、商業性於一體的全國奇石網路、信息、博覽、貿易中心。對國際社會和國內外專家學者及科考專傢具有強勁的吸引力。至今,已接待遊客約150萬人次,產品銷售額達數千萬元。興偉公司石博園秉承「尋求民族致富之路,振興安順經濟」的企業宗旨和「以實業報國為已任、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勇於開拓、無私奉獻」的企業發展精神,緊緊圍繞安順市委、市人民政府「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走進安順、走進文化、走進歷史、走進自然」的戰略規劃,堅持走大旅遊、大商貿、大文化、大流通的發展之路,促進興偉光彩事業的長駐發展。安順市內的虹山水庫是安順市民消暑度假的好去處,風景秀美,位於安順市內,交通便利,水也算清澈,沿途綠樹成蔭。

❷ 蘭溪六洞山風景名勝區怎麼樣

先坐船進入,洞很窄兩船交匯的時候會發生碰撞,所以手要小心別被回擠到了。洞里的河道答蜿蜒輾轉頂上也忽高忽低,沿途有好多像型石,不過船工也未多加細說。船行約八九分鍾到了洞內的一處碼頭上岸,再往前水淺了只能徒步游覽。一路往上看了鎮洞之寶後到了一處攝影點,打聽後面還有一個小時的路程,可能是因為上午開車勞累加上洞內悶熱缺氧,突感不適只得沿路返回,遺憾的終止了地下長河的旅途。

❸ 洞源村的風景名勝

洞源是一個頗具特色的游覽勝地,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六洞山風景區就以洞源村為中心。這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奇山、異洞、古剎令遊客傾倒。不知靈洞鎖瑰奇,水石幽深路轉崎;佳景自多平爽處,笑渠索隱厲裳衣。宋代學者金履祥的這首詩,正是六洞山迷人景色的真實寫照。
六洞山緊挨村東,又稱靈洞山、萬青山、洞岩山。因山上有六個奇異洞穴而得名。六洞分別是白雲、紫霞、漏斗、涌雪、無底、呵呵。涌雪洞在六洞山南麓,又名水洞、下洞,為廊道兼廳式溶洞。洞中游道分水、旱兩程,旱道長1100米,水道長1043米。水質清徹甘洌,長年不涸,旱時最小流量每小時100立方米以上,700多米可行小舟。洞內鍾乳石千姿百態,維妙維肖,主要有寒江伏虎、犀牛探江、龍門靈芝、空淙飛瀑、水漫金田、中流砥柱、飛魚對哺、瓊崖積雪、蟠龍古潭、穹凌雪鍾,合稱涌雪十景。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於崇禎九年(1636)曾到過這里,並以游記的形式記錄了游涌雪洞的經過和所見所聞,匯入其《浙游日記》中。
離涌雪洞拾級而上,有近年新開發的玉露洞。主洞分二層,上層大廳斜長120米,最寬處30米,最高處21米,面積2150平方米。洞頂石幔飛雲垂霞,洞底石筍崢嶸嵯峨。下層大廳扁平略傾,長120米,寬50米,高2~3米,面積6000平方米。廳內游道盤旋曲折,幽深莫測。廳底60米深處,有400多米暗河穿過,與涌雪洞相通。
從涌雪洞口緣洞源溪上行里許,便至江南名剎棲真寺。棲真寺,又名棲真教院,俗稱上洞寺,始建於後唐長興年間(930-933),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重建,明萬曆十九年(1591)再度重建。寺中建藏經樓,原珍藏明英宗正統年間欽定刻本《大藏經》6367卷,當時全國僅刊行三部,此乃其一。現由浙江圖書館收藏。棲真寺後有小三蘇墓。小三蘇即宋蘇東坡之弟蘇轍長子蘇遲、遲之子蘇簡、孫蘇林。蘇遲,字伯克,曾任婺州太守,生前鍾情洞源山水之美,死後囑葬於寺後。子蘇簡、孫蘇林亦葬於此。
洞源群峰環峙,其境幽雅,引來眾多的文人雅士到此讀書講學。最早有宋刑部尚書方元若所建的華石書院。南宋亡後,有於石的七星堂。明代有白雲山莊、梅塢山莊和靈洞山房,其中以靈洞山房最為著名,乃明代宰相趙志皋讀書之處。洞源風光旖旎,景物宜人,又是高賢逸士薈萃之所、游賞之地。宋代呂祖謙、金履祥、范竣、范端臣,元代吳師道,明代宋濂、吳沉、徐原、王陽明、黃傅,現代文學家郁達夫等都曾到此游歷,並留下許多詩文。1933年11月郁達夫游歷此地,在棲真寺題了名為《題蘭溪棲真寺壁》的詩,詩曰:「紅葉清溪水急流,蘭江風物最宜秋。月明洲畔琵琶響,絕似潯陽夜泊舟。」可惜詩壁現已不存。
隨著景區的進一步開發,六洞山風景區已成為連接浙江中、西部黃金旅遊線上的一處熱點,每年前來觀光游覽的海內外遊客逾十萬。在旅遊業的帶動下,洞源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興辦交通運輸、飲食服務、旅遊商業等,建成旅遊服務一條街。1992年底,全村已有近10%的人口從事第三產業,收入達到164.5萬元,為全村經濟的更大發展插上了矯健的翅膀。

❹ 六洞山內的景觀有些什麼

六洞山地質構造為典型喀斯特地貌,景區以溶洞景觀為主。因有涌雪、紫霞、白雲、無底、呵呵、漏斗六洞,因之得名。現在已對外開放景點有涌雪洞、玉露洞、紫霞洞、績霞園。其中水陸兼有、長達千餘米的「地下長河」——涌雪洞堪稱海內一絕,被譽為「全國洞府泉流航游之冠」。

奇特的六洞天

六洞山是浙江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六洞山位於蘭溪市區東郊8公里處。是浙江省中西部旅遊線上的一顆明珠,以山美、水秀、洞奇、寺幽為特色。景區現在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柏樹、麻棟、楓香、毛竹、代代、柑橘等。

本區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7℃。六洞山,古稱靈洞山、六洞靈山,又名洞源山、洞岩山、上洞山,山呈長方形,海拔370米,為金華北山西行之餘脈,具有後枕層巒,前俯平川的壯觀氣勢。

六洞山由涌雪洞-玉露洞、佳果游賞、棲真寺、江山一攬四大景區組成,以奇洞美水,山林風景和人文景觀為特色。

涌雪洞「地下長河」為海內一絕,被譽為「全國洞府泉流航游之冠」;玉露洞「太古幻境」為江南溶洞一大奇觀。被譽為「海內一絕」的地下長河游覽全程2500米,面積兩萬五千多平方米,分涌雪洞、時間隧道、玉露洞三段,是溶洞發育不同時期的典型,各具形態,各有特色。

涌雪洞中一條長逾千米的地下暗河貫穿始終,源頭至今尚未探明,洞內氣溫常年保持18℃,冬暖夏涼,舟行其中,宛若置身仙境。

玉露洞天高大空曠,廳內精美的石鍾乳、石筍、石幔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時間隧道」中景石奇幻、近在咫尺,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六洞山景名勝區古跡頗多,幽靜雅緻的綺霞園為一代名媛、愛國將領張學良夫人趙四小姐的祖居地。

六洞天的絕美景觀

地下長河——涌雪洞又稱水洞、下靈洞。洞口西向,呈三角形,洞門正跨澗上。「垂石繽紛,中有一柱自上屬下,若擎之而起,其上嵌空紛綸,復辟一竇,幻作海蜃狀。」地下長河現已探明1043米,源頭至今沒有找到。

洞內分水、旱兩路,船行河上,舟隨水轉,景隨舟移,可欣賞兩岸形態萬千的鍾乳石。其中有一巨大乳石,形若古鍾,色澤晶瑩剔透,名曰「穹凌雪鍾」,周長5米,高2.8米,此鍾歷經億萬年滴乳滋潤,由天地孕育而成,為國內溶洞所無,實屬罕見瑰寶。

地下長河上溯300米,可通另一溶洞——玉露洞。洞體傾斜,寬廣高大。洞內分上大廳和下大廳,上大廳石筍、石柱、石塔、石林、石幄、石瀑等琳琅滿目,形態各異,氣勢恢宏。遊人至此可以欣賞到由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而成的奇幻景觀。

紫霞洞長40餘米,寬27米,高7米,可容百餘人。不知當年可是大仙講經誦道之地?更有趣的是洞中亦有垂柱數根並排而立,形似「門框」、「窗洞」,將洞廳自然「界為內外兩重」,分為前廳與後屋。徐霞客曾經贊嘆,「瓊窗翠幄,處處皆是,亦敞亦奧,膚色俱勝」。

六洞山

❺ 洞山的旅遊景點

逢渠橋西南80米處,崖畔上有一塊碩大的黑石,寬3.3米,高2.6米。一頭高隆,一頭低凹,以其形似木魚,叩擊頂端能發出剝剝之聲而得名。相傳,良價在洞山廣為接引學徒,使世人紛紛信奉佛教,這可激怒了鐵拐李(屬道教)。他來到洞山要見住持,但不巧良價正在講經論禪,不可打擾。於是鐵拐李在殿外大聲喊叫,要良價出來回話。吵鬧聲驚動了良價大師,他一出殿就認出了來者,說:原來是你這八百年的不死鬼!鐵拐李介面道:那麼你就是五百年的敗家精,我要叫你今日就敗。他當即拋起鐵拐,良價見拐杖化成一座山丘,直往頭上壓來,用佛指輕輕一彈,那山即被定降在寺院右側,成了拐棍山。有來無往非禮也,良價隨手將木魚擲了過去,鐵拐李見狀逃遁,木魚落在離寺一箭之地,化成木魚石。
位於洞山百岸以上300米處。該橋建於宋紹聖五年(1098)。系同安張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與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積蓄捐資,為紀念良價禪師於此悟道而建立。此後,當地的張雷兩姓人丁興旺,人才輩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孫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內無訴訟,故有捐建洞山逢渠橋得福蔭之說。該橋拱券以7個縱向單券並列組成,每券花崗石11塊,77塊矩形石排成7列,組成承重拱板,每列縱向與橫向石縫皆相通。拱肩立有2個石雕武士為護橋神。橋全長15米,橋面寬 4.7米,橋拱凈跨4.2米,拱矢高2.1米,矢跨比2:1,屬陡拱。橋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橋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其逢渠橋三字,是當時縣令錢鍪根據良價初來洞時,在此涉水相逢身影所作的《逢渠偈》而題寫的。2002年10月在橋上建了仿古亭。
唐代禪宗典籍。又名《洞山良價禪師事錄》、《悟本大師語錄》。唐代禪宗曹洞宗創始人之一洞山良價撰,明圓信、郭凝之編集。《五家語錄》之一。
曹洞宗是禪宗五家中又一流傳久遠、影響甚大的宗派。洞山錄亦是作為禪宗經典語錄而受到重視。本書記述洞山良價行實、機緣語句以及「五位君臣」等曹洞宗義,是了解曹洞宗風的重要資料。
洞山錄版本亦有多種。日本慧印校訂的一卷本《洞山良價禪師語錄》,除經文外增補了自誡、規戒和良價寫給母親的信《辭北堂書》、《後寄北堂書》等,並附錄其母回信。本書所選為明圓信、郭凝之所編的版本。 一、師諱良價,會稽俞氏子,幼歲從師念《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以手捫面,問師雲:「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其師駭然異之雲:「吾非汝師。」即指往五泄山禮默禪師披剃,年二十一詣嵩山具戒。
二、遊方首謁南泉,值馬祖諱辰修齋,南泉問眾雲:「來日設馬祖齋,未審馬祖還來否?」眾皆無對,師出對雲:「待有伴即來。」南泉雲:「此子雖後生,其堪雕琢!」師雲:「和尚莫壓良為賤。」
三、次參溈山,問雲:「頃聞南陽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話,某甲未究其微?」溈山雲:「闍黎莫記得么?」師雲:「記得。」溈山雲:「汝試舉一遍看!」師遂舉。僧問:「如何是古佛心?」國佛雲:「牆壁瓦礫是。」僧雲:「牆壁瓦礫,豈不是無情?」國師雲:「是。」僧雲:「還解說法否?」國師雲:「常說,熾然說,無間歇。」僧雲:「某甲為甚麼不聞?」國師雲:「汝自不聞,不可妨他聞者也?」僧雲:「未審甚麼人得聞?」國師雲:「諸聖得聞。」僧雲:「和尚還聞否?」國師雲:「我不聞。」僧雲:「和尚既不聞,爭知『無情解說法』?」國師雲:「賴我不聞,我若聞,即齊於諸聖,汝即不聞我說法也!」僧雲:「恁么則眾生無分去也!」國師雲:「我為眾生說,不為諸聖說。」僧雲:「眾生聞後如何?」國師雲:「即非眾生。」僧雲:「無情說法,據何典教?」國師雲:「灼然!言不該典,非君於之所談。汝豈不見《華嚴經》雲:『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師舉了。溈山雲:「我這里亦有,只是罕遇其人。」師雲:「某甲未明,乞師指示!」溈山豎起拂子雲:「會么?」師雲:「不會,請和尚說!」溈山雲:「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師雲:「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溈山雲:「此去灃陵攸縣,石室相連,有雲岩道人,若能擬草贍風,必為子之所重。」師雲:「未審此人如何?」溈山雲:「他會問老僧:『學人慾奉師去時如何?』老僧對他道:『直須絕滲漏始得。』他道:『還得不違師旨也無?』老僧道:『第一不得道老僧在這里!』」
四、師遂辭溈為山,徑造雲岩,舉前因緣了,便問:「無情說法,甚麼人得聞?」雲岩雲:「無情得聞。」師雲:「和尚聞否?」雲岩雲:「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師雲:「某甲為甚麼不聞?」雲岩豎起拂子雲:「還聞么?」師雲:「不聞。」雲岩雲:「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師雲:「無情說法,該何曲教?」雲岩雲:「豈不見《彌陀經》雲:『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師於此有省。乃述偈雲:
也大奇,也大奇,
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曾,
眼處聞聲方得知。
五、師問雲岩:「某甲有餘習未盡。」雲岩雲:「汝曾作甚麼來?」師雲:「聖謗亦不為。」雲岩雲:「還歡喜也未?」師雲:「歡喜則不無,如糞掃堆頭,拾得一顆明珠。」
六、師問雲:「岩擬欲相見時如何?」雲岩雲:「問取通事舍人。」師雲:「見問次。」雲岩雲:「向汝道什麼?」
七、雲岩作草鞋次,師近前雲:「乞師眼睛得么?」雲岩雲:「汝底與阿誰去也?」師雲:「良價無。」雲岩雲:「設有。汝向甚麼處著?」師無語,雲岩雲:「乞眼睛底是眼否?」師雲:「非眼。」雲岩即喝出。
八、師辭雲岩,雲岩雲:「甚麼處去?」師雲:「雖離和尚,未卜所止。」雲岩雲:「莫湖南去?」師雲:「無。」雲:「莫歸鄉去?」師雲:「無。」雲:「早晚卻回!」師雲:「待和尚有住處即來。」雲:「自此一別,難得相見。」師雲:「難得不相見。」
九、臨行又問:「百年後,忽有人問:『還邈得師真否?』如何只對?」雲岩良久雲:「只這是。」師沉吟,雲岩雲:「價闍黎,承當個事,大須審細!」師猶涉疑,後因過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雲: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
十、他日因供養雲岩真次,僧問:「先師道只這是,莫便是否?」師雲:「是。」雲:「意旨如何?」師雲:「當時幾錯會先師意。」雲:「未審先師還知有也無?」師雲:「若不知有,爭解恁么道?若知有,爭肯恁么道?」長慶棱雲:「既知有,為甚麼恁么道?」又雲:「養子方知父慈。」
十一、師因雲岩諱日營齋,僧問:「和尚於雲岩處,得何指示?」師雲:「雖在彼中,不蒙指示。」雲:「既不蒙指示,又用設齋作甚麼?」師雲:「爭敢違背他?」雲:「和尚初見南泉,為甚麼卻與雲岩設齋?」師雲:「我不重先師道德佛法,只重他不為我說破。」雲:「和尚為先師設齋,還肯先師也無?」師雲:「半肯半不肯。」雲:「為甚麼不全肯?」師雲:「若全肯,即孤負先師也。」
十二、師自唐大中末,於新豐山接誘學徒,厥後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權開五位,善接三根。大闡一音,廣弘萬品,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妙葉弘通,截萬端之穿鑿。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風,播於天下,故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洞曹宗」。
十三、雲岩示眾雲:「有個人家兒子,問著無有道不得底。」師出問雲:「他屋裡有多少典籍?」雲岩雲:「一字也無。」師雲:「爭得恁么多知?」雲岩雲:「日夜不曾眠。」師雲:「問一段事,還得否?」雲岩雲:「道得,卻不道。」
十四、院主游石室回,雲岩問:「汝去入到石室里許,為只恁么便回?」院主無對,師代雲:「彼中已有人佔了也。」雲岩雲:「汝更去作甚麼?」師雲:「不可人情斷絕去也。」
十五、雲岩問一尼雲:「汝爺在否?」尼雲:「在。」雲岩雲:「年多少?」尼雲:「年八十。」雲岩雲:「汝有個爺,不年八十,汝還知否?」尼雲:「莫是恁么來者么?」雲岩雲:「猶是兒孫。」師雲:「直是不與么來者,亦是兒孫。」
十六、師參方到魯祖,禮拜起侍立,少頃而出,卻再入來,魯祖雲:「只恁么,只恁么,所以如此。」師雲:「大有人不肯。」魯祖雲:「作么取汝口辯?」師便禮拜,乃侍奉數月。
十七、僧問魯祖:「如何是不言言?」魯祖雲:「汝口在甚麼處?」僧雲:「無口。」魯祖雲:「將甚麼吃飯?」僧無對,師代雲:「他不餓,吃甚麼飯?」
十八、師參南源,上法堂,南源雲:「已相見了也。」師便下去,明日卻上,問雲:「昨日已蒙和尚慈悲,不知甚麼處是與某甲已相見處?」南源雲:「心心無間斷,流入於性海。」師雲:「幾合放過。」
十九、師辭,南源雲:「多學佛法,廣作利益!」師雲:「多學佛法即不同,如何是廣作利益?」南源雲:「一物莫違。」
二十、師到京兆,禮拜興平和尚,興平雲:「莫禮老朽!」師雲:「禮非老朽。」興平雲:「非老朽者不受禮。」師雲:「他亦不止。」
二十一、師卻問:「如何是古佛心?」興平雲:「即汝心是。」師雲:「雖然如此,猶是某甲疑處。」興平雲:「若恁么,即問取木人去!」師雲:「某甲有一句子,不借諸聖口。」興平雲:「汝試道看?」師雲:「不是某甲。」
二十二、師辭,興平雲:「甚麼處去?」師雲:「么流無定止。」興平雲:「法身么流,報身么流。」師雲:「總不作此解!」興平乃拊掌,保福展雲:「洞山自是一家。」乃別雲:「覓得幾人?」
二十三、師與密師伯參百岩,百岩問:「甚處來?」師雲:「湖南。」百岩雲:「觀察使姓甚麼?」師雲:「不得姓。」百岩雲:「名甚麼?」師雲:「不得名。」百岩雲:「還治事也無!」師雲:「自有郎幕在。」百岩雲:「還出入也無?」師雲:「不出入。」百岩雲:「豈不出入?」師拂袖便出。百岩次早入,召二上座雲:「昨日老僧對闍黎,一轉語不相契,一夜不安,今請闍黎別下一轉語,若愜老僧意,便開粥相伴過夏。」師雲:「請和尚問!」百岩雲:「豈不出入?」師雲:「太尊貴生。」百岩乃開粥同共過夏。
二十四、師與密師伯到龍山問訊,老僧雲:「此山無路,闍黎從何處來?」師雲:「無路且置,和尚從何而入?」老僧雲:「我不從雲水來?」師雲:「和尚住此山多少時邪?」老僧雲:「春秋不涉。」師雲:「和尚先住?此山先住?」老僧雲:「不知。」師雲:「為甚麼不知?」老僧雲:「我不從人天來。」師雲:「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老僧雲:「我見兩個泥牛斗入海,直至於今絕消息。」師始具威儀禮拜。
二十五、師行腳時,會一官人雲:「三祖《信心銘》,弟子擬注。」師雲:「才有是非,紛然失心,作么生注。」法眼代雲:「恁么則弟子不注也?」
二十六、師初行腳時,路逢一婆擔水,師索水飲,婆雲:「水不妨飲,婆有一問,須先問過,且道水具幾塵?」師雲:「不具諸塵。」婆雲:「去!休污我水擔。」
二十七、師在泐潭,見初首座,有語雲:「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議。」師遂問雲:「佛界道界即不問,只如說佛界道界底是甚麼人?」初良久無對。師雲:「何不速道!」初雲:「爭即不得。」師雲:「道也未曾道,說甚麼爭即不得。」初無對。師雲:「佛之與道,俱是名言,何不引教?」初雲:「教道甚麼?」師雲:「得意忘言。」初雲:「猶將教意向心頭作病在。」師雲:「說佛界道界底病大小!」初又無對,次日忽遷化,時稱師為問「殺首座價。」
二十八、師與神山密師伯過水,乃問:「過水事作么生?」神山雲:「不濕腳。」師雲:「老老大大,作這個語話?」神山雲:「爾又作么生?」師雲:「腳不濕。」
(一作:師與神山渡水,師雲:「莫錯下腳!」神山雲:「錯即過不得也。」師雲:「不錯底事作么生?」神山雲:「共長老過水。」)
二十九、師一日與神山鋤茶園,師擲下钁頭雲:「我今日一點氣力也無。」神山雲:「若無氣力,爭解恁么道?」師雲:「汝將謂有氣力底是?」
三十、師與神山行次,忽見白兔走過,神山雲:「俊哉!」師雲:「作什麼生?」神山雲:「大似白衣拜相。」師雲:「老老大大,作這個語話?」神山雲:「爾作么生?」師雲:「積代簪纓,暫時落魄。」
三十一、神山把針次,師問雲:「作甚麼?」神山雲:「把針。」師雲:「把針事作么生?」神山去:「針針相似。」師雲:「二十年同行,作這個語話,豈有與么工夫?」神山雲:「長老又作么生?」師雲:「如大地火發底道理。」
三十二、神山問師雲:「智識所通,莫不游踐,徑截處乞師一言!」師雲:「師伯意何得取功?」神山因斯頓覺,下語非常。後與師過獨木橋,師先過了,拈起木橋雲:「過來。」神山喚:「價闍黎!」師乃放下橋木。
三十三、師與神山行次,指路傍院雲:「裡面有人,說心說性。」神山雲:「是誰?」師雲:「被師伯一問,直得去死十分。」神山雲:「說心說性底誰?」師雲:「死中得活。」
三十四、師問雪峰:「從甚處來?」雪峰雲:「天台來。」師雲:「峰智者否?」雪峰雲:「義存吃鐵棒有分。」
三十五、雪峰上問訊,師雲:「入門來須有語,不得道早個入了也。」雪峰雲:「某甲無口。」師雲:「無口且從,還我眼來?」雪峰無語。雲居膺別前語雲:「待某甲有口即道。」長慶棱別雲:「恁么則某甲謹退。」
三十六、雪峰搬柴次,乃於師面前拋下一束,師雲:「重多少?」雪峰雲:「盡大地人提不起。」師雲:「爭得到這里?」雪峰無語。
三十七、師於扇上書「佛」字,雲岩見,卻書「不」字,師又改作「非」字,雪峰見。乃一時除卻。
興化獎代雲:「吾不如汝。」
三十八、雪峰作飯頭,淘米次,師問:「淘沙去米?淘米去沙?」雪峰雲:「沙米一時去。」師雲:「大眾吃個甚麼?」雪遂覆卻米盆。師雲:「據子因緣,合在德山。」
三十九、師。一日問雪峰:「作甚麼來?」雪峰雲:「斫槽來。」師雲:「幾斧析成。」雪峰雲:「一斧斫成。」師雲:「猶是這邊事,那邊事作么生?」雪峰雲:「直得無下手處。」師雲:「猶是這邊事,那邊事作么生?」雪峰休去。
四十、雪峰辭師,師雲:「子甚處去?」雪峰雲:「歸嶺中去。」師雲:「當時從甚麼路出?」雪峰雲:「從飛猿嶺出。」師雲:「今迴向甚麼路去?」雪峰雲:「從飛猿嶺去。」師雲:「有一人不從飛猿嶺去,子還識么?」雪峰雲:「不識。」師雲:「為甚麼不識?」雪峰雲:「他無面目。」師雲:「子既不識,爭知無面目。」雪峰無對。
四十一、雲居道膺來參,師問:「甚處來?」雲居雲:「翠微來。」師雲:「翠微有何言句示徒?」雲居雲:「翠微供養羅漢,某甲問:『供養羅漢,羅漢還來否?』翠微雲:『爾每日瞳個甚麼?』」師雲:「實有此語否?」雲居雲:「有。」師雲:「不虛參見作家來。」
四十二、師問雲居:「汝名甚麼?」雲居雲:「道膺。」師雲:「向上更道!」雲居雲:「向上即不名道膺。」師雲:「與老僧只對道吾的語一般。」
四十三、雲居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雲:「闍黎他後有把茅蓋頭,忽有人問,如何只對?」雲居雲:「道膺罪過。」
四十四、師一日謂雲居雲:「吾聞,思大和尚生倭國作王,是否?」雲居雲:「若是恩大,佛亦不作。」師然之。
四十五、師問雲居:「甚處去來?」雲居雲:「蹋山來。」師雲:「那個山堪住?」雲居雲:「那個山不堪住。」師雲:「恁么則國內總被闍黎占卻?」雲居雲:「不然。」師雲:「恁么則子得個入路。」雲居雲:「無路。」師雲:「若無路,爭得與老僧相見?」雲居雲:「若有路,即與和尚隔山去也?」師乃雲:「此子,已後千人萬人把不住去在。」
四十六、師因與雲居渡水次,師問:「不深多少?」雲居雲:「不濕。」師雲:「粗人。」雲居雲:「請師道!」師雲:「不幹。」
四十七、雲居一日作務,誤劃殺蚯蚓,師雲:「這個聻!」雲居雲:「他不死。」師雲:「二祖往鄴州又作么生?」雲居無對。
四十八、師問雲居:「大闡提人,作五逆罪,孝養何在?」雲居雲:「始成孝養。」
四十九、師謂雲居雲:「昔南泉問講《彌勒下生經》,僧雲:『彌勒甚麼時下生?』僧雲:『現在天宮。當來下生。』南泉雲:『天上無彌勒,地上無彌勒。』」雲居隨舉而問雲:「只如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未審誰與安名?」師被問,直得禪床震動,乃雲:「膺闍黎,吾在雲岩,曾問老人,直得火爐震動,今日被子一問,直得通身汗流。」
五十、後雲居結庵於三峰,經旬不赴堂,師問:「子近日何不赴齋?」雲居雲:「每日自有天神送食。」師雲:「我將謂汝是個人,猶作這個見解在,汝晚間來!」雲居晚至,師召膺庵主,雲居應諾,師雲:「不思善,不思惡,是甚麼?」雲居回庵,寂然宴坐,天神自此竟尋不見,如是三日乃絕。

❻ 林東洞山風易景區景點門票價格

價格都是浮動的,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具體的價格是在一百到兩百之間的

❼ 石島旅遊景點

石島旅遊景點推薦:
1、甲子山莊
甲子山莊位於寧津街道北場村北。景區依託榮成七大山脈之一的朝陽洞山山脈的主峰甲子山建設,總面積約1300 畝,主要分為生態餐飲、休閑度假、茶園種植、林果採摘等功能區域,設有42個主要開發項目。
2、石島赤山風景區
石島赤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中國首屆魅力城市——榮成市石島地區,山因石赤而得名。
景區現有:法華院、極樂菩薩界、赤山禪院、法華塔、大明聖境(赤山明神)、張保皋傳記館、榮成民俗館、民間藝術館、天門潭公園、天後宮十大景觀區,四十八處景點。

❽ 大洞山景區在徐州哪個地方

大洞山風景區

❾ 大洞山風景區的景點

傳說,王莽篡權後期,劉秀起兵南陽,要奪回劉家的天下。開始,劉秀的力量不及王莽,被王莽四處追趕。一次,劉秀被王莽趕到了徐州城北,他帶著全家老小直奔賈汪大洞山的方向跑去。
劉秀一家到了青山泉一帶時,不幸被王莽的人馬沖散了。他當時僅12歲的二女兒,帶著她心愛的小黃狗,躲進了白集村北邊的蘆葦盪里。劉秀和其他剩餘家眷則匆匆落荒而逃,一氣跑進了那綿延起伏的鳳凰群山裡。他們擇團山而上,在松林中躬身穿梭。慌亂中,劉秀發現了一處天然溶洞,乍看可容納下十幾人,於是忙號令家人鑽進溶洞中躲藏。
再說王莽的軍隊看著劉秀的女兒逃到了蘆葦盪里,本想進去捉拿,但生怕淤泥黏腳,忽又轉念想到,眼下正時值隆冬,蘆葦干黃,乾脆放火燒起蘆葦來。他們以為,這火一定會燒死小女孩。於是,放過火後,又轉過頭去追趕劉秀。
王莽的人馬在這九十九座鳳凰山中東尋西找,也沒發現劉秀及家人的影子,又見天色已晚,便下令收兵了。
劉秀聽到山下那漸行漸遠的人嘶馬叫聲,抬頭長出了一口氣。他忽一眼看到洞的正上方,竟然還開著天然的窗口,這分明就是一所天賜的房子啊!於是他起身面向隨從及家人們說:「我劉秀今日大難不死,他日定要奪回天下,這避難之處所就乃『皇藏洞』也。」
劉秀攜家人爬出洞窟,借著夜色趕去尋找女兒。在一小片未被燒盡的蘆葦中找到了正懷抱著已死去了的小黃狗而痛哭不止的二女兒。原來,小黃狗用自己的生命上演了「義犬救主」的真實劇。
後來,劉秀打敗了王莽,贏得天下,改朝換代,史稱「東漢」,也叫「後漢」。每當憶起往昔,他還時常感念這大洞山上的「皇藏洞」。 工業園區崗子村前有一石墓,無文字記載,只有精美的圖案,是何人何時所建呢?
相傳東漢末年,徐州太守陶謙想討好曹操。一天,曹操的父親曹嵩路過徐州,陶謙把他迎進城中熱情招待,臨走時,又派兵護送。誰知弄巧成拙,陶謙派出兩個將官,半路把曹嵩殺了,搶了財物逃跑了。
曹操得知他父親被殺的消息,悲痛欲絕,發誓要把陶謙碎屍萬段,要把徐州的人殺得孩娃不留。於是就率領全軍把徐州城圍住,准備血染。陶謙知道事情糟了,非常害怕。怎麼辦呢,只好寫了書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派一名得力的勇士,突圍到劉備那裡求救。劉備仁慈寬厚,兼有雄才大略,他看信後,大為吃驚,暗暗責備曹操,不該亂殺無辜。當即帶領全軍將士,急速前來徐州救援。劉備有個胞妹,人稱英姑,身體瘦弱,一路行軍勞苦得了大病。加上調養不濟,趕到崗子村時,就氣息奄奄,病在垂危。劉皇叔看著妹妹蒼白的面容,心如刀鑽,禁不住龍目落淚,無奈只得把妹留在崗子村調養,自己領兵趕路去徐州救幾萬人的生命。
當劉備趕到徐州時,曹操的兵將攻城正急。劉備立即命令二弟關羽帶一部分人馬駐扎城外,自己同三弟張飛帶一部分人馬沖入城裡,准備里應外合夾擊曹操。劉備沖進城裡後,馬上給曹操寫了一封信,陳述利害關系,力勸曹操。曹操看過信後,沉思良久,知道打起來得不到便宜,不如賣個人情,以後再圖。這就叫放長線釣大魚,便撤軍而去。劉備見徐州解圍,市民安樂,便急忙回來崗子村,看望他妹妹。當劉備看到皇姑時,她已氣出痰涌,不到半時就駕鶴仙游脫離塵世。陶謙和徐州人民萬分感激劉皇叔的救命大恩,就在崗子村前給英姑建立了一座大墳墓,後人稱為「皇姑墓」。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