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度假景點 » 頤和園景點介紹和歷史

頤和園景點介紹和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2-20 02:49:45

1. 頤和園簡介和歷史,以及昔日的輝煌

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始建於1750年,那時,中國的清朝正值盛世時期,疆土廣闊,國力強盛,是一個強大的東方帝國,當時執掌朝政的是清王朝第四位皇帝乾隆,他憑借自己對中國園林的理解和至高無上的權力以及國庫大量的存銀,以「興修水利、為母祝壽」為名,選定燕山腳下一處具有江南水鄉風韻的絕妙之處,吸收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之精華,繼承了歷代皇家園林的成就,薈萃了全國的能工巧匠,連續施工15年,建成了這座規模巨大的皇家御苑,當時名為「清漪園」,成為三山五園中最能彰顯皇家氣派的一座園林。
其實不光是清漪園,在大部分的園林題名中,乾隆大都賦予深意,而清漪園則是直接以景觀特徵命名,沒有沿用慣例。這是因為自宣布建園祝壽開始,乾隆就立刻確定了山名和水名,並且寫下了《萬壽山昆明湖記》,其中深意已經說盡,所以概括整體風貌的園名反而難以確定,曾有「金海龍王廟行宮」、「萬壽山行宮」、「萬壽山別墅」等代稱,他們或從水論,或從山論,動工一年之後乾隆皇帝才把園子的名稱確定下來。
「清漪」一詞強調了園中的水景,畢竟這一景觀在皇家各園中最為突出,乾隆詩詠道:「一字由來不曾著,風流盡是得昆明!」。另外在三山五園中,清漪園不屬於朝政居住的離宮,這也是以景命名的原因。由於「萬壽山」名稱出現的很早,更適合祝壽初衷,因此在皇帝詩賦、宮廷記載或檔案中,「萬壽山」之名常常代替「清漪園」使用。乾隆時候每一座新園的建成,都要製作一方公文印璽,唯有這座清漪園製作了兩方,分別為「萬壽山昆明湖寶」和「萬壽山清漪園寶」。
自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九題名開始,至光緒十四年二月初一宣布改名為止,「清漪園」這個名稱沿用了137年,乾隆皇帝御筆「清漪園」匾文收藏於紫禁城乾清宮西暖閣。
乾隆之後,嘉慶、道光和咸豐也都曾游幸清漪園,不過他們留下的清漪園痕跡非常少。不幸的是,這座舉世無雙的清漪園在1860年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一起,被入侵北京的英法聯軍大量搶掠並且焚毀。
不過幸運的是,清漪園最終被重建。1886年,慈禧太後下令在清漪園的遺址上將其重建並於1888年改名「頤和園」。頤和園相比清漪園,減少並改變了不少建築,規模比起清漪園相差了不少,畢竟當時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晚清,無力復原曾經的清漪園。
在頤和園名稱之前,清代皇家宮苑中已經有數處有乾隆皇帝題寫的同名殿堂,寓意相同。位於紫禁城的頤和軒,避暑山莊的頤和書屋,都是乾隆皇帝預備自己歸政之後的頤養住所。而乾隆皇帝最早命名的「頤和殿」則是為皇太後所建,位於沈陽故宮,、是乾隆皇帝北巡盛京時為母親修建的寢宮。歷代清朝皇帝都注重孝行,康乾二帝更是身體力行,為後代所尊崇,尤其是乾隆皇帝為母祝壽的盛況,更是後來慈禧重修頤和園的借口。
曾經,這里為慶祝崇慶太後60大壽,從紫禁城到清漪園沿途設置萬壽彩棚,此後又在園中舉行了崇慶太後的70、80大壽。咸豐十年清漪園被毀後,同治皇帝曾經想修復圓明園供慈禧享樂,但是由於財政困難,戶部拿不出銀子,外加大臣們的堅決反對,此事才作罷。後來慈禧找了個理由,她表示「載湉已經到了親政的年齡,而自己要規整養老,於光緒十四年以光緒皇帝的名義昭告天下:萬壽山大報恩延壽寺為乾隆皇帝為母三次祝壽之地,她想繼承先輩典範,於是改清漪園為頤和園,殿宇適量修葺,以備臨幸。
光緒「遵循」祖上的孝行,慈禧「效仿」乾隆皇帝的歸政。於是挪用了乾隆皇帝的舊題以及海軍軍費的園林,就這樣名正言順了。隨著工程的完成,光緒十九年慈禧太後常駐園中,每年十月十日群臣再次祝壽。光緒甲午年還曾准備仿乾隆皇帝為母祝壽那樣從紫禁城到頤和園搭萬壽彩棚,但由於那年甲午戰爭戰敗,所以只好停止。
但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慈禧西逃,頤和園又一次遭受了一定的破壞。此後在1902年清政府又一次部分重修。縱觀三山五園的命運,頤和園算是經歷最大規模恢復的園林。清朝政治中心圓明園被毀之後,建築僅存遺跡,而且其文物流離失所了150年,而康乾時期輝煌一百多年的暢春園甚至連一個地名都沒有留下來。但頤和園經歷1903年重建以及後來共和國的修繕和復原,恢復了不少曾經的建築。另外頤和園是當今世界上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內涵最豐富的皇家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1998年,頤和園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東方皇家園林文化的代表。

2. 頤和園簡介和歷史

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後動用448萬兩百銀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

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為燕山余脈,山下有湖,稱七里澧、大泊湖 、瓮山泊、西湖。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此設置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後,為接濟漕運用水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瓮山前建圓靜寺,後荒廢。此後瓮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樂。明熹宗時,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

3. 關於頤和園的簡單介紹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佔地約290公頃,與圓明園毗鄰。

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3)頤和園景點介紹和歷史擴展閱讀:

頤和園風景游覽區

1、東宮門區: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東宮門現在是頤和園的正門,它坐西朝東,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

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御道丹陛上的雲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徵。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後出入。

2、萬壽山前景區: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是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

萬壽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閣為中心,形成了一組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的建築群。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寶雲閣。登臨山頂,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3、後山後湖景區:位於頤和園最北部,建築較少,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與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4、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水面,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碧波盪漾,煙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

4. 頤和園歷史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園,耗銀480餘萬兩。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

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

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游賞建築。 頤和園萬壽山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游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

頤和園鼎盛時期,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97平方公里,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大約220公頃)。

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為代表性建築。古樹名木1600餘株。

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 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

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修復。頤和園盡管大體上全面恢復了清漪園的景觀,但很多質量上有所下降。

許多高層建築由於經費的關系被迫減矮,尺度也有所縮小。如文昌閣城樓從三層減為兩層,樂壽堂從重檐改為單檐,也有加高的建築,如大戲樓。蘇州街被焚毀後再也沒有恢復。由於慈禧偏愛蘇式彩畫,許多房屋亭廊的彩畫也由和璽彩畫變為蘇式彩畫,在細節上改變了清漪園的原貌。

(4)頤和園景點介紹和歷史擴展閱讀:

清漪園營建之前,其前身西湖瓮山一帶是京城西北郊一處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尤其瓮山泊(西湖)美妙天成的自然景象,不但成為京城百姓遊玩賞景的佳處,也吸引著統治者和達官貴人徜徉其間。在西湖周圍,稻田、寺廟、村莊星羅棋布,與山湖共同組成一幅宛如江南的優美畫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頤和園

5. 頤和園景點介紹

頤和園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又稱清漪園,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按照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建造,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景色極具優雅,還有很多珍貴的文物,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區域概覽
頤和園規模宏大,全園可分3個區域: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玉瀾堂、樂壽堂為主體的帝後生活區;以長廊沿線、後山、西區為主的苑園游覽區。
整個園區約四分之三為昆明湖所佔據,湖畔有亭、台、樓、閣、廊、榭等建築物百餘座三千餘間,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等皆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也是游覽頤和園不可錯過的地方。
泛舟昆明湖
游覽頤和園,除了參觀金碧輝煌的殿堂建築,乘坐景區內的遊船,泛舟昆明湖上,既輕松愜意,又不誤觀光賞景。園內有遊船碼頭8個:八方亭、文昌閣、玉瀾堂、排雲殿、石丈亭、銅牛、石舫和南湖島,5種不同類型的遊船:腳踏船、手劃船、電瓶船、龍船和大型畫舫。遊船價格路線各異,可各取所需。

園內餐飲
頤和園面積較大,完整的游覽完至少要4-5個小時。逛得累了餓了,可以坐下來補充下能量。園內共有三個快餐亭,分別位於知春亭、排雲殿東九間和石丈亭處,主要經營日常飯菜和麵食,價格相對來說還算公道。
如果想要應景兒,園內還有一處專營宮廷御膳的老字型大小飯庄:聽鸝館,在那裡可以品嘗到具有宮廷風味的食物,不過價格就比日常菜貴一些了。
開放時間:
旺季(4-10月):大門開放時間6:30-18:00;園中園開放時間8:30-17:00;最晚離園時間20:00。 淡季(11-次年3月):大門開放時間7:00-17:00;園中園開放時間9:00-16:00;最晚離園時間19:00。
門票信息:
旺季30元,淡季20元。園中園門票(不分淡旺季):德和園5元,排雲殿-佛香閣10元,蘇州街10元,文昌院20元。聯票:旺季60元,淡季50元(含大門票、園中園)。

6. 頤和園重要景點的介紹

北京旅遊-頤和園簡介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海淀區,距北京城區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宮御苑,佔地約290公頃。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1961 年 3 月 4 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評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頤和園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是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傑作,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 "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 的造園准則。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佔地 2.97 平方公里,水面約佔四分之三,園中有點景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 20 余處, 3000 余間古建築,面積 70000 多平方米,古樹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園中主要景點大致分為三個區域:以莊重威嚴的仁壽殿為代表的政治活動區,是清朝末期慈禧與光緒從事內政、外交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以樂壽堂、玉瀾堂、宜芸館等庭院為代表的生活區,是慈禧、光緒及後妃居住的地方。以長廊沿線、後山、西區組成的廣大區域,是供帝後們澄懷散志、休閑娛樂的苑園游覽區。萬壽山南麓的中軸線上,金碧輝煌的佛香閣、排雲殿建築群起自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終至山顛的智慧海,重廊復殿,層疊上升,貫穿青瑣,氣勢磅礴。巍峨高聳的佛香閣八面三層,踞山面湖,統領全園。蜿蜒曲折的西堤猶如一條翠綠的飄帶,縈帶南北,橫絕天漢,堤上六橋,婀娜多姿,形態互異。煙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橋如長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虛堂、藻鑒堂、治鏡閣三座島嶼鼎足而立,寓意著神話傳說中的 " 海上仙山 " 。閱看耕織圖畫柔桑拂面,豳風如畫,乾隆皇帝曾在此閱看耕織活畫,極具水鄉村野情趣。與前湖一水相通的蘇州街,酒幌臨風,店肆熙攘,彷彿置身於二百多年前的皇家買賣街,諧趣園則曲水復廊,足諧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邊,還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銅牛,賞春觀景的知春亭等點景建築。

頤和園景區規模宏大,佔地面積達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全園大體分為三個區域: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為主體的生活居住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游覽區。也可分為萬壽前山、昆明湖、後山後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華麗雄偉,氣勢磅礴。碧波盪漾的昆明湖平鋪在萬壽山南麓,約佔全園面積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島,由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優美的橋。後山後湖碧水瀠回,古松參天,環境清幽。

多年以來,頤和園管理處以 " 文化建園 " 為宗旨,用 " 一種精神五種意識六個一流 " 的企業文化統領職工,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大力推進頤和園的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環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觀為頤和園的核心保護內容,建立了完整的頤和園保護管理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頤和園加快了建設和保護的步伐,先後投入巨資恢復了四大部洲、蘇州街、景明樓、澹寧堂、耕織圖等景區,積極參與周邊環境改造,延續頤和園的歷史人文環境,恢復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設了國內園林系統內最先進的文昌院博物館。
1998 年 12 月 2 日,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美的自然環境景觀,卓越的保護管理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譽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徵。近年來,頤和園先後獲得了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首批國家 AAAA 級景區等諸多榮譽稱號, 2000 年順利通過國際標准化的 ISO9000 和 14000 質量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使頤和園的管理、保護、研究邁上了規范、科學、法制的管理軌道。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