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農業旅遊
❶ 我想搞農村旅遊,想搞些特色種植
鄉村旅遊作為一種新興的旅遊形式,是農業生產與旅遊活動的有機結合,它主要是在城市化壓力和城市居民的需求的背景下蓬勃發展起來的。在我國,對鄉村旅遊最普遍的定義是: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民所擁有的的土地、庭院、經濟作物和地方資源為特色,以為遊客服務為經營手段的農村家庭經營方式。
它主要表現為以下七個特徵:
1.旅遊資源的豐富性
既有自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既有農業資源,又有文化資源。
2.旅遊分布的地域性
既有南北之分,又有山地平原之分,還有漢族和少數民族之分。
3.旅遊時間的季節性
農業生產活動有四季之分,通常夏秋兩季鄉村旅遊火爆,春冬兩季則相對冷淡。
4.遊客行為的參與性
鄉村旅遊不僅僅是觀光一種模式,還包括採摘、垂釣、喂養等多種農耕體驗方式。
5.旅遊產品的文化性
我國是農業大國,歷史源遠流長,勞作形式多種多樣,有刀耕火種、水車灌溉、漁鷹捕魚、采葯採茶、還有鄉村民風民俗、傳統節日、民間文藝等……這些都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
6.旅遊經營的低風險性
由於鄉村旅遊是在原有農業生產條件和資源基礎上,通過經營方式的調整,不破壞原有生產形態,而使其多功能化、生態化的過程。開發難度小,見效較快,風險較小。
7.人與自然的和諧性
鄉村景觀是人類長期以來適應和改造自然而創造的和諧的自然和文化景觀。既保持著原來的自然風貌,又有著濃厚的鄉土風情,鄉村這種「古、始、真、土」的鄉土特點,使鄉村旅遊具有貼近自然、返璞歸真和人與自然和諧的特點。
關於種植方面,可以了解下國家政策和當地政策,應該達到一定規模,並且種對應品種,可申請國家補助。
❷ 鄉村通過體驗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真的可以致富嗎
鄉村通過通過體驗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是有可能致富的。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遊,尤其是在典型的鄉村環境中放鬆。因此,一種交叉於農業和旅遊業邊緣的新興產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和體驗農業應運而生。這是一種以農業(廣義)自然資源為基礎,以農業文化和農村生活文化為核心,通過規劃、設計和建設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味、購物、實踐、體驗、休閑度假的新型農業和旅遊相結合的生產經營模式。
生態休閑農業起源於19世紀30年代。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急劇增加,為了緩解城市生活的壓力,人們渴望在農村享受短暫的閑暇和寧靜,體驗農村生活。因此,生態休閑農業在義大利、奧地利等地逐漸興起,然後在歐美國家迅速發展。就其概念而言,休閑農業一詞來源於英語農業。旅遊業,即農業和旅遊業的結合。同時,休閑農業目前被描述為都市農業和鄉村旅遊。
❸ 如何發展鄉村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已經成為十三五時期重要的建設內容。鄉村是眾多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其文化內涵厚重,歷史悠久,價值獨特。美麗鄉村的建設,要重視傳統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傳承,挖掘鄉村傳統文化資源,再現鄉村傳統藝術,使其煥發新的生機。積極與鄉村旅遊發展相結合,發展傳統文化的演藝、體驗和產品開發、品牌打造,在實現鄉村文明傳承、加強鄉村文化遺存保護的同時,增加地方收入,踐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十三五規劃指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各地區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生態農業的發展,其生產方式的轉變帶來的是安全、衛生、優質的綠色農產品,通過推廣精耕細作,使用有機肥,嚴格監管高毒劇毒農葯的使用,發展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具有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功能,也是實現望得見的鄉愁的重要途徑。
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美麗鄉村的規劃,重點突出地域特色,依託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遊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體驗、科普教育、民俗體驗、文化傳承等為項目,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庄、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構建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美麗鄉村綜合體。
❹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的客源,包括哪些部分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是當今旅遊發展方向之一,具有強大的生機和廣闊的前景。據勇先創景調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客源基礎廣泛,從目標人群的空間距離特徵來看,周邊短途型客源市場為主。從目標客源群體的經濟社會特徵,年齡特徵方面來看,兒童、青少年、中青年、老年、學校與企業培訓團體、城鎮家庭、企事業單位、中高收入者、有車族及工薪階層中收入較高與穩定者;職業特徵方面,都市白領等;從收入層次來看,中高端、大眾顧客群體;從受教育程度看,其目標顧客群體從小學到碩士、博士等高學歷群體都有。
❺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是什麼關系,發展休閑農業對農村有
說到休閑農業,可能我們會將其等同於鄉村旅遊,更多的時候,一提到休閑農業,人們就會聯想到鄉村旅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系,那是因為這兩者之間有著緊密聯系的關系,而休閑農業正是一種與旅遊業交叉的新型產業,鄉村旅遊又更多的依託農業的生產經營過程、模式等等,所以會讓人認為休閑農業就是鄉村旅遊。
但實際上兩者之間還是有些區別的。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休閑農業說的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遊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從這點看來,休閑農業強調的是農業,著力點在農業上。
而鄉村旅遊說的是到鄉村去體驗一些鄉村民情、禮儀風俗等。也可以觀賞當時種植的一些鄉村土產、小溪、小橋及了解它們的故事。旅遊者可在鄉村及其附近逗留、學習、體驗鄉村生活模式的活動。從這點來看,鄉村旅遊強調的是旅遊,著力點在旅遊上。
所以,我們說的休閑農業實際上除了觀光旅遊外,它還具有一些獨特的景觀內容,而鄉村旅遊除了囊括了休閑農業的景觀內容以外,它還含有鄉村的很多民俗文化內容。
❻ 生態農業旅遊和農業旅遊以及鄉村旅遊有什麼區別
美麗鄉村應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統籌確定區域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鄉村旅遊資源、文化資料、生態環境,按不同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規模,確定發展重點。生態休閑農業,觀光旅遊農業方面應統籌到美麗鄉村規劃體系中,首先注重產業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路徑,突出地域特色原則,形成美麗鄉村體系的產業規模效益,達到美麗鄉村生態環境、產業基礎的強有力支撐——中農富通城鄉規劃院。 美麗鄉村與生態休閑農業統一規劃核心是要明確生態休閑農業是否成為村鎮體系的產業支撐,其次要確定生態休閑農業產業發展重點內容。在美麗鄉村規劃案例提到落實好生態休閑農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統籌好區域城鄉統發展,凸顯村鎮特色,確定美麗鄉村體系構建中的空間布局,居住環境、生態環境建設,配套建設等內容。總之,美麗鄉村與生態農業的統一規劃是總體與局部,骨架與內涵的關系,生態農業規劃應結合區域重點合理確定發展內容,融進美麗鄉村規劃。
美麗鄉村與休閑農業一體化規劃,要以區域農業產業基礎為依託,通過合理布局,確定因地制宜的產業發展策略;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以資產為紐帶,以創新為動力,通過產業間相互滲透、交叉重組、前後聯動、要素聚集、機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將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整合、緊密相連、一體推進,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最終實現產業鏈條和價值鏈條延伸、產業范圍擴大、產業功能拓展和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增加的經營方式-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著力構建區域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❼ 哪些地可作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用地
首先要分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集體土地只要村委會同意,可以自行流轉。國有土地的流轉要經過國土局備案,變更登記。
(1)集體土地
所有者:由農村村民構成的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在此類土地上種植的農作物、建造的建築物等,為集體土地附著物。
使用方式:分為兩種,他用與國有土地類似,即將使用權轉讓、出租,獲取收益;自用方面則與國有土地不同,除了可以生產工作自用外,還可以進行生活、經營自用,如作為宅基地分配給成員、建設集體住宅、娛樂設施、經營設施等。
收益渠道:集體土地收益渠道則更加寬廣,既有使用權他用的轉讓、出租收益,又有自用土地及其附著物經營收益。
(2)國有土地
所有者:國有土地的所有權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體公民
使用方式:一是他用,即通過使用權出讓或劃撥,用於經濟發展或社會發展;一是生產工作自用,用於建造辦公場所、公益設施等。目前,自用的國有土地不能用於生活、經營用途,如建造住宅、酒店等。
收益方式:由於政府自用的國有土地不能用於經營,故國有土地的收益主要來自出讓使用權獲得的出讓費。
❽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區別及聯系有哪些,謝謝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為城市遊客提供觀光、休閑、游覽、度假等服務,農業和旅遊業相結合,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鄉村旅遊是指以鄉村地域及農事相關的風土、風物、風俗、風景組合而成的鄉村風情為吸引物,所進行的休閑、觀光、體驗以及學習等旅遊活動。做休閑農業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開展鄉村旅遊。像遠景設計研究院,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多年,可多了解一下。
❾ 鄉村生態農業旅遊產業具有什麼特點
(1)農業旅遊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以鄉村自然資源、農業資源、人文資源、民俗文化資源為旅遊吸引物,鄉村特色和鄉土風情是鄉村生態農業旅遊的突出特點。
(2)農業旅遊的目標市場是城市,農業旅遊的消費遊客大多來自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城市是鄉村的客源地,面向城市市場,為城市遊客服務,是鄉村生態農業旅遊的主要任務。
(3)農業旅遊具有強烈的休閑性。到農業旅遊大多是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是城市居民周期性調節生活方式的重要選擇之一,是一種以休閑為目的的短途旅遊。
(4)農業旅遊的形式是自由性的。農業旅遊者主要採取自我服務的組織形式,以單位、家庭和親朋好友為主要團體形式,自己選定旅遊地點和旅遊路線,旅遊的活動安排比較寬松。
(5)農業旅遊具有參與性。農業旅遊除了觀光欣賞以外,還要為城市遊客提供實踐和參與的機會,增加遊客對農村的認識和農村生活、農業生產的體驗。
(6)農業旅遊具有時空性。
❿ 農村生態農業旅遊開發國家有哪些政策
生態農業國家扶持政策有哪些:
引導有機生態農業發展的相關經濟政策
包括生態補償、綠色補貼政策、項目基金扶持、減稅、免稅、貼息、政府補助等多種經濟支撐手段。支持生態產業的發展,使其綜合競爭能力增強。
綠色補貼
綠色補貼是政府給予經濟主體以激勵其進行環境保護或污染削減活動的某種形式的財政支付
綠色補貼的內涵主要包括四個基本要素:
首先,它是一種旨在促進環境保護的財政鼓勵措施;
其次,它是通過對經濟主體的經濟激勵機制來實現政策目標的;
再次,既包括對環境保護投資的補貼,也包括對污染削減行為的補貼;
最後,補貼方式是多樣的,不僅僅限於現金支付,還包括信貸優惠、稅收減免方面的形式。
按補貼內容不同,綠色補貼分為生態服務類補貼和公共服務類補貼。
生態服務類補貼是指對生態環境直接服務行為的補貼,既包括森林保護、植被養育、水土保持方面的補貼,又包括環境友好型技術採納補貼、化學農葯減用補貼等等,對有機生態農業都著很好的補貼。
公共服務類補貼主要是指政府的一般性公共服務支出,如環境科技研究、環保教育及培訓、病蟲害防治、動植物檢疫、農村清潔能源推廣、農田灌溉系統、鄉村道路等方面的支出,這些政府支出對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間接的作用。
按補貼對象不同,綠色補貼分為環境改善類補貼和污染削減類補貼。
環境改善是相對於環境「自然狀態」而言的,環境改善類補貼是對創造正外部性的經濟主體的補貼,能實現外部收益內部化。對植樹造林、生物多樣性保護、防範有害生物入侵的補貼均屬此類,一般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園這方面涉及比較多一些。
污染削減是相對於環境「污染狀態」而言的,污染削減類補貼是對減少負外部性的經濟主體的補貼,能激勵生產者主動採用污染控制技術。對工業企業採用煙氣脫硫設備的補貼、對畜禽養殖戶採用沼氣技術的補貼、對農戶減量使用農葯或化肥的補貼屬於此類
按補貼方式不同,綠色補貼分為一次性補貼和連續性補貼。
通常,一次性補貼是分攤生產者採納親環境技術的經濟成本,從而激勵採納技術或提供生態環境服務。比如對採納沼氣技術的補貼,補貼只發生在技術採納當年,一旦技術設備投入使用,政府就不給予後續的補貼。
連續性補貼通常是連續數年對生產者進行經濟補償,以彌補由於環保而造成的收入損失,進而達到環境保護的激勵效果。比如政府對農戶減量使用化肥而造成作物減產的補貼,這種補貼每年都有,只要農戶減少化肥用量就能獲取補貼。
綠色補貼與生態補償、環境賠償
綠色補貼一般是政府對經濟主體的在國家政策層面上的環境經濟關系,比如退耕還林補貼、休耕補貼等;
生態補償是政府對政府、政府對經濟主體在某一具體事務上的環境經濟關系,比如,流域生態補償是下游地方政府對上游地方政府在流域水質保護上的經濟補償,征地補償是政府對土地產權人在征地事務上的經濟補償;
環境賠償是經濟主體對經濟主體之間的圍繞環境事故的權責關系而產生的經濟行為關系,如排污企業對受污染居民的經濟賠償。
關於具體的補貼數額,根據地方的不同,額度也各不相同,需要咨詢當地的農業部。其他更多新農業信息咨詢,可關注發現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