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城市旅遊建設

城市旅遊建設

發布時間: 2020-11-24 19:46:41

① 求教:建設一個城市為旅遊城市的背景有哪些,目的有哪些

背景:深厚文化底蘊、廣闊的發展前景、較多的旅遊資源
目的:發展經濟、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城市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② 城市建設與旅遊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城市建設與旅遊發展,這是一個非常綜合性的題目,有兩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就是城市,第二個是是旅遊。把這二者也起來,房地產如何促進這三方面的發展,也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重要的問題。第一個「旅遊」。
這個項目先把它定位為旅遊項目,旅遊到底是什麼?旅遊在今天房地產怎麼配合旅遊。旅遊的特點最主要的不是「游」,不是到哪兒去,而是願意來這兒休閑。休閑將是旅遊的最主要的特徵之一,這是要引起注意的。我們國家專門有旅遊局,也有旅遊的行業,房地產為旅遊到底應該做什麼。旅遊行業將是持續的最持久的行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
圍繞發展旅遊經濟與城市建設相輔關系的主題,以國際化的新理念,從城市建設與旅遊開發、城市建築風貌改造、新農村建設與旅遊開發、項目包裝與招商等四個方面,深入淺出了解在城市建設中營造城市客廳、城市特區、城市景區;城市特種建設項目與各類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旅遊開發區的現代營造理念與技巧;探索總結出的通過旅遊建築建設、城市建設等旅遊資源綜合開發,解決資金與城市、旅遊發展之間矛盾的具體方法。
繼承和保護城市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本身就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在建設中採取嚴格措施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從而使城市現代化與歷史文化遺產渾然一體,交相輝映,既顯示了現代文明的嶄新風貌,又保留了歷史文化的奇光異彩。長陽豐富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是少有的,當人們為自己擁有如此珍貴的資源歡欣鼓舞時,往往忘記了保護和開發的合理方法。
為了刺激經濟的發展,決策者們往往允許對其隨意承包開發,有的並無多大資本,開發檔次低,有的無詳細、科學的規劃,隨意性大。於是,問題接踵而至,在風景區大搞度假村建設和人為景觀建設,巍然成風。他們自以為能吸引遊客,殊不知眾人最反對這種畫蛇添足、急功近利之舉。更為嚴重的是,珍貴的資源遭到了再也無法恢復的徹底性破壞
一. 強化文化意識 豐富城市內涵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根,沒有厚重的歷史傳統和絢麗文化的城市,會讓人感到蒼白和淺薄。近年來,文化部門在以文化建設提升城市品味上有著成功的做法,,令八方遊客沉醉其間,把美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優雅的城市環境融為一體,努力創造出民族傳統文化和時代氣息相輝映的城市文化,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銜接和交融。
二. 強化生態意識 優化城市環境
加快經濟發展是民眾的最大願望,搞好生態建設也是群眾的迫切要求,只有處理好「生計」與「生態」的關系,建設富而美,富而安,才真正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城市可持續發展」,這是21世紀城市發展的主題,也是體現「以人為本」,實現從生存型城市到生活型城市轉變的必要條件。城群山環抱,大河繞城而過。城在山中,水與城相擁,依託這一自然地理優勢,對城市進行美化、綠化和亮化,創造出渾然天成的城市自然山水環境,把城市帶入「小橋流水人家」的詩境。在工作中重點規劃建設了一批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綠地、園林街道、花園式單位及小區,積極構建生態城市格局,逐步造就「城中有園、園中有城、水清城秀」的城市生態環境,塑造城市「窗口」的良好形象。
三. 強化經營意識 拓寬籌資渠道
採取「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辦法,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將凡是能進行市場化運作的城鎮有形、無形資產全部投入市場運營,大力發展房地產,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努力拓寬籌資渠道,高效益經營管理的城市。近年來,引進一批實力較強的外來企業參與小城鎮建設,吸納各類城鎮建設總資金,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化進程。目前,城市發展過程中對經營性項目採取市場化方式運作,充分利用社會閑散資金和外來資金,參與城市開發建設,有效地盤活了縣城資產存量,擴大了土地有償使用范圍,實現城市資源優化配置,加快了丘北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③ 如何實現文化與城市建設,旅遊產業融合發展

宏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在城市區域的總和。中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的總和。微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文學藝術、廣播電視以及各種社會性、群眾性的娛樂性活動的總和。
我院認為,城市文化建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培育具有現代素質的市民。這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關鍵。市民是城市的主體,是城市社會文明的創造者和體現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載體。城市市民的素質如何,直接決定著一個城市的形象。沒有現代素質的市民,現代化城市由誰來規劃?由誰來建設?由誰來鞏固和發展?一個充滿小農意識和市井習氣、封閉保守的城市,是無法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廣大市民只有不斷增強城市意識、開放意識、法制意識和現代生活環境意識,促進一個城市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精神風貌,有濃郁的崇文意識、有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個城
市才能現代化。
二是建築具有個性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觀形象,它包括城市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時尚的外觀形象。諸如,城市的空間布局,建築的造型、風格、色彩以及道路、廣場、公園、雕塑、路燈、欄桿,甚至路牌、廣告等等,都不能凌亂無章、殘缺不全、千人一面。要講究城市的整體和諧和審美情趣,有文化個性和藝術感。形象文化就像一個人的臉,是城市文化的物質載體。像巴黎、倫敦、莫斯科、法蘭克福、威尼斯等世界一些文化名城,都具有獨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在形象文化中,標志性的文化、體育設施必不可少,往往一兩個標志性文化設施就能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如悉尼,一個著名的海上歌劇院,就大大提高了它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
三是充分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是一個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現,是一個城市文化個性的生動體現,也是一個城市(特別是中國城市)成為文化名城的一種最獨特的文化優勢。像世界文化名城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是歐洲文藝復興中心,曾經產生過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一大批世界名人,它是一個完全靠歷史文化資源而名揚世界的城市。又如比薩、威尼斯也是如此。在國內,像曲阜,也是完全靠歷史文化資源而蜚聲國內外的。
四是形成若干個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或藝術團體。教育是文化的基礎,科技是文化的精華,藝術團體是文化的結晶。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將這三者作為衡量一個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關鍵性指標。特別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一些由移民發展起來的現代化國家,更加重視教育和科技。像美國的波士頓,之所以能成為文化名城,靠的就是這三者。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為美國培養了不少總統,還有數不清的專家學者,其中不少人獲得諾貝爾獎。波士頓的交響樂團、芭蕾舞團不僅在美國,甚至在世界都是一流的。
五是有繁榮發達的文化產業。所謂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文化娛樂產業、影視及音像製品業、新聞出版業、文化旅遊業以及一些與文化相關的美食、美容、時裝、休閑、美術品產業等等。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既可以有力地促進經濟發展,也可以極大地提高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美國文化名城洛杉磯,靠「迪斯尼樂園」和「好萊塢城」,形成了驚人的影視及音像製品業和文化旅遊業。現在,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許多城市,都將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也已將文化產業列入國民經濟優先發展的重點。
六是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所謂群眾文化,既指城市市民之間自娛自樂的文化形式,比如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等,也指一些節慶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文化名城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內容,特別是節慶文化活動,對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養成群眾的文化意識,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④ 風景旅遊城市該怎樣進行城市建設

生態建設為主。不要讓工廠建在城市裡,像珠海的城市建設就是不準建工廠,不準建高樓。不要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
保護好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古文物建築。廣安是個歷史悠久的老城區,它到現在都可以看到很多古建築遺址,已經算保管得很好了,可是他們之前大街上有一個很長的老城牆,因為道路建設被鏟除了。真的很令人感到惋惜!!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世界上發生,我們希望在以後的城市建設中,不要讓這樣的事情在再惡化下去。
開展適合本地特色的旅遊項目。(我發現不管走去那個旅遊區都是各種小吃,各種手工藝店。看上去好像很新穎好玩實則都是千篇一律真的很無趣)我們應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開發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旅遊業。這一點就要民眾的創新來支撐了,所以加大人才培養,和重視創新性人才顯得極其重要,說到人才我們不要立刻想到大學生,研究生,博士,教授之類的,其實我們普通的民眾一樣可以創新,一樣可以是有用的人才,不要忽視草根創新,要提倡全民創新,所以在這一點上又需要政府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幫助。
完善本市的交通運輸。只有交通方便了大家才會樂意來到這邊旅遊。還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像比如:房屋住宿,治安安保亭,公共廁所,銀行~~等等的便民設施,方便人們的生活給人們留下好口碑和良好的印象。
提高城市品位。這一點杭州做得特別好。在杭州街道開闊整潔,沒有臟亂差的城中村,沒有發臭的下水道,有的只是鬱郁蔥蔥的綠化帶(杭州的綠化真的很美不像別的城市樹是種了不少,也很茂密的枝葉可是很難看,看著就不舒服,杭州的綠化帶簡直就是美麗的風景城市的後花園)

加強城市管理。一個文明法治的城市,不會經常有人手機被偷、錢包丟了,不會有人走在路上擔心會不會被人砍死。一個安全穩定的城市大家才會有好的心情和好的狀態。生活在其中幸福感才會提升。
最後要做好宣傳工作,一個城市再多麼美麗它沒有被人發現還是很可惜的。我不相信國內沒有比桂林更美的山水,沒有比西塘更美的古鎮,只是他們的宣傳做得很到位,一傳十十傳百大家就都跟著去了,這一點可以利用明星效應還有網路媒體的傳播來進行宣傳。在當今這個大數據時代,炒作宣傳顯得尤為有效和重要。
只要做好了以上幾點,一個美美噠棒棒噠萌萌噠風景旅遊城市就指日可待~\(≧▽≦)/~啦啦啦

城市旅遊資源建設中,可以從哪些方面突出核心要素

第二章 旅遊資源的分類
學習目的
要求掌握旅遊資源分類的概念、目的及其意義;分類原則、依據及方法;能夠進行區域旅遊資源分類,井了解幾種常見的旅遊資源分類方案。
基本內容
●分類概述
概念、意義;分類原則、依據、方法。
●兩分法分類方案
大類、基本類型、類型,分類依據。
●其他分類方案
《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中的分類、接旅遊資源的功能分類、按照旅遊動機分類,按旅遊資源增長情況分類、接旅遊資源價值和管理范圍分類、按利用現狀分類,按照旅遊資源特性及旅遊活動性質分類。
第一節分類概述
一、分類及其目的意義
(一)分類的概念
通常所謂分類,是指根據事物的特點分別歸類。它是根據分類對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將對象區分為不同的種類的一種邏輯方法。它是以比較為基礎的,通過比較識別出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然後根據其共同點歸並為較大的類,根據差異點將事物劃分為較小的類,從而將事物區分為具有一定從屬關系的不同等級的系統,這就是分類。
旅遊資源的分類,是根據旅遊資源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進行歸並或劃分出具有一定從屬關系的不同等級類別的工作過程。在所劃分出的每一種類別(類型)中,其屬性上彼此有相似之處,不同類別(類型)之間則存在著一定差異。例如根據成因可把旅遊資源區分為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別,其所有的自然旅遊資源均為天然賦存的,自然界形成的,而所有的人文旅遊資源均是人為作用下形成的,兩者之間的成因存在著明顯的不同。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別,根據各自內部的差異還要進一步劃分出次一級類型,從而形成具有一定從屬關系的不同等級的類別系統。
(二)分類的意義及目的
科學的分類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研究工作。旅遊資源的分類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分類可以使眾多繁雜的旅遊資源條理化、系統化,為進一步開發利用、科學研究提供方便。五花的旅遊資源各有特點,通過比較,認識、歸納及劃分,所形成的不同的旅遊資源分類系統,,實際上是一個關於旅遊資源有關資料的存取系統(即信息系統).為人們從整體上或局部(分門別類)認識旅遊資源創造有利條件。區域性旅遊資源分類系統的建立,又可為區域旅遊開發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不進行旅遊資源的分類,雜亂無章的旅遊資源個體就難於被人們認識和利用,就會陷人煙雲迷霧之中。因此旅遊資源分類是研究、認識旅遊資源及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重要基礎,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其次,旅遊資源的分類過程,實際上是人們加深對旅遊資源屬性的認識過程。分類總是通過分析大量旅遊資源屬性的共性或差異性,分出不同級別的從屬關系及其聯系.通過不斷補充新的資料,提出新的分類系統,或通過不同地區、不同要求的旅遊資源分類,都可以從不同側面加深對旅遊資源屬性的認識,甚至發現、總結出某些新的規律性認識,從而促進有關理論水平的提高。因此旅遊資源分類也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旅遊資源分類的目的.在於通過各種分類系統的建立、補充,加深對旅遊資源整體或區域旅遊資源屬性的認識,掌握其特點、規律,為進一步開發利用保護及科學研究服務。
二、分類的原則和依據
(一)原則
分類的原則是分類的准繩、標准,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保持分類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作為旅遊資源分類的原則主要有:
1.共軛性與排他性原則 也稱相似性與差異性原則,即不能把不具有共同屬性的旅遊資源歸為一類,所劃分出的同一級同一類型旅遊資源,必須具有共同的屬性,不同類型之間應具有一定的差異。
2.對應性原則所劃分出的次一級類型內容,必須完全對應於上一級類型的內容,不能出現下一級內容超出上一級或少於上一級內容的現象,否則就會出現邏輯上的錯誤。例如地質地貌旅遊資源進一步分類,應包括所有的地質地貌旅遊資源,不能只包括地質旅遊資源或地貌旅遊資源,更不能包括非地質地貌旅遊資源。
3.逐級劃分的原則 即分級與分類相結合的原則。旅遊資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可以分為不同級別、不同層次的亞系統。分類時。可以把分級與分類結合起來,逐級進行分類,避免;現越級劃分的邏輯性錯
誤。例如可以把旅遊資源先分為高一級的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然後對其分別再進行劃分次一級類型.如果需要還可再向下劃分更低一級類型。
4.不同級別或不同系列的類型劃分.町以採用小同的依據(標准);不同級別的類型劃分不能採用相同的依據(標准),對每一類型直接劃分次一級類型,必須採用相同的依據(標准),否則會出現分類的重疊。此外,分類系統還應簡明扼要,具有實用性。
(二)依據
要進行分類,除了應遵循基本原則外,還必須要有一定的具體依據(標准),即必須根據旅遊資源本身的某些具體屬性或關系進行分類。由於旅遊資源的屬性、特點及事物之間的關系是多方面的,因而分類的標准也是多方面的,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要求選取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常見到的標准主要有:
1.成因是指旅遊資源形成的基本原因、過程。例如,人文旅遊資源是人為的,自然旅遊資源是自然界賦存的,天然形成的}地貌旅遊資源按成因可分為流水作用的旅遊地貌、風力作用的旅遊地貌、溶蝕作用的旅遊地貌等。
2.屬性是指旅遊資源的性質、特點、存在形式、狀態等,例如自然旅遊資源中的地質地貌旅遊資源、水體旅遊資源、氣候旅遊資源、生物旅遊資源等,它們的性狀不同,因而可以區分為不同的類別。
3.功能所謂旅遊資源的功能是指能夠滿足開展旅遊活動需求的作用。有的旅遊資源可以滿足開展多種旅遊活動的需求,因而具有多種旅遊功能。根據旅遊資源功能的不同可以把旅遊資源區分為不同的類別,例如觀光游覽型、參與體驗型、購物型等旅遊資源。
4時間 指旅遊資源形成至今時間的不同.據此可將旅遊資源區分為不同的類別.例如依據時間因素可把建築旅遊資源區分為古代建築與現代建築。
5.其他例如開發利用情況、管理級別、旅遊資源質量高低等,均可作為不同目的要求的分類依據。
三、分類的方法
如何進行具體的分類?作為區域性旅遊資源的分類,通常在大量收集各種旅遊資源(或景點)資料的基礎上,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首先,確定分類的目的要求,明確是普通的一般性旅遊資源分類,還是有特殊目的要求的專門性旅遊資源分類,並參照一般分類原則和依據,結合實際確定相應的分類原則和依據


其次,通過比較分析,初步建立分類系統,把各種旅遊資源分別歸入不同的類型。這一過程可採用逐級劃分與逐級歸並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所謂逐級劃分,是指由上而下的分類,即把所有旅遊資源看成一個群體(即整體或大的系統),按照一定依據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首先劃分出高+級類型(即大類或支系統),然後再分別向下逐級細分出不同的類型。所謂逐級歸並,是指由下而上的分類,即由旅遊資源個體開始,按照一定依據,把相同的首先歸並為最基本的小類型,然後再根據某些相似性和差異性,再逐步歸並為較大類型或大類。
第三,通過補充、調整,完善分類系統。在初步分類、建立分類系統的基礎上,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逐級對比分析,是否符合分類原則和目的要求,所採用的依據是否恰當,分類系統是否包含了所有應劃分的分類對象(即旅遊資源)。如有不妥之處,應進行補充、調整,最後形成一個符合要求的科學的分類系統。
第四,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礎上,還應寫出簡要說明,其內容包括該項旅遊資源分類的目的要求、原則、依據以及分類結果等。
對區域旅遊資源的分類成果.應盡可能利用計算機建立旅遊資源信息系統,以便於補充調整和應用。
第二節兩分法分類方案
所謂"兩分法"分類方案,是指把旅遊資源首先分為自然旅遊資源
與人文旅遊資源兩大系列的一種分類系統,這是目前最常見、應用廣泛的一種分類方案。許多學者在完善這一分類方案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於認識上的差異及所採用的依據不同,對自然旅遊資源及人文旅遊資源的進一步細分的過程及結果有所不同,因此目前還沒有一個真正被普遍認同的兩分法分類方案。現綜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一個兩分法分類方案,供參考。
一、兩分法分類系統
該分類系統共包括兩大類、l4個基本類型、63個類型,詳見21表.
二、幾點說明
(一)關於分類的依據
本分類系統共分為三級,其中一級大類的劃分主要依據旅遊資源的基本成囚,即是天然形成的還是人為形成的,據此,分為兩太類二級基本類型,主要依據各種旅遊資源屬性的異同進行劃分;級類型的劃分依據較多,例如對地質、地貌、水體、氣象氣候與天象、動植物、綜合景觀等旅遊資源進一步的劃分,主要依據其所屬內容的具體存在形式、狀態、形態的異同作為標准。對歷史古跡、陵墓、宗教文化、城鎮、社會風情旅遊資源的進一步劃分,主要依據具體內容內涵的異同作為標准;對古建築、園林等旅遊資源的進一步劃分,主要依據其原來的用途、作用異同作為標准;文學藝術旅遊資源的進一步劃分,則主要是依據其表現形式的不同。
(二)關於"綜合景觀"與"其他"類型
由於自然保護區的內容較多,既有動植物又有典型的非生物的地質剖面、化石、地貌、水體等,田園風光雖以種植、養殖的生物為主,但有的也包含了其他方面的內容,例如丘陵、山區的梯田風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高原牧區風光等,都包括了一定的地貌(含人為地貌)內容,水生生物養殖場則更離不開水體。因此自然保護區、田園風光不宜歸人動植物類,應另外歸類。故劃分了綜合景觀基本類型。
在三級類型中,由於內容較多,為了簡明扼要,盡量歸並,並列出主要類型。對未包括在主要類型中的內容,用"其他"類型代替。例如古建築除了防禦工程(例如城池,長城)、宮殿、水利工程(例如運河、渠、堰、井)、交通工程(例如橋、直道、馳道),起居建築(例如廳、堂、齋、館)、嘹望觀賞建築(例如亭、台、榭、舫)外,還有樓、閣及許多建築小品(例如闕、碑、碣、牌坊、華表等),再未進行細分,統一歸人"其他"建築類之中。第三節其他分類方案簡介
由於分類的目的要求依據不同,形成了多種分類方案,撣其主要的介紹如下:
一、《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中的分類
1992年,由國家旅遊局資源開發司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提出了一種以旅遊資源普查為目的的應用性分類方案。該方案主要根據旅遊資源的性質和狀態、旅遊資源特徵指標的一致性、類型之間有明顯的排他性等原則進行分類。共劃分為6類74種基本類型。
(一)地文景觀類包括典型的地質構造、標准地質剖面、生物化石點、自然災變遺跡、名山、火山熔岩景觀、蝕余景觀、奇特與象形山石、沙(礫石)地風景、小型島嶼、洞穴、其他地文景觀等13種。
(二)水域風光類包括風景河谷、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現代冰川、其他水域風光等7種。
(三)生物景觀類包括樹林、古樹名木、奇花異草、草原、野生的動物棲息地、其他生物景觀等6種。
(四)古跡與建築類包括人類文化遺址、社會經濟文化遺址、軍事遺址、古城和古城遺址、長城、宮廷建築群、宗教建築與禮制建築、殿(廳)堂、樓閣、塔、牌坊、碑碣、建築小品、園林、景觀建築、橋、雕塑、陵寢陵園、墓、石窟、摩崖字畫、水工建築、廠礦、農林漁牧場、特色城鎮與村落、港!日、廣場、鄉土建築、民俗街區、紀念地、觀景地、其他建築或其他古跡等32種。
(五)消閑求知健身類包括科學文化教育設施、休療養和社會福利設施、動物園、植物園、公園、體育中一運動場館、游樂場所、節日慶典活動、文藝團體.其他消閑求知健身活動等ll種。
(六)購物類包括市場與購物中
一、廟會、著名店鋪、地方產品、其他物產等5種。
二、按照旅遊資源的功能分類
旅遊資源功能分類。其主要且的在於認識和充分發揮各種旅遊資源的作用,為開展多種形式的旅遊活動服務。根據旅遊資源的小同功能,把旅遊資源分為以下類型:
(一)觀光游覽型旅遊資源
此類以各種優美的自然風光、著名的古建築、城鎮風貌、園林建築為主,以供旅遊者觀光游覽和鑒賞,旅遊者從中獲得各種美感享受,藉以陶冶性情。
(二)參與型旅遊資源
也有人稱作體驗型旅遊資源,包括沖浪、別流、賽馬、漁獵、龍舟競渡、游泳、製作、品味、訪問、節慶活動、集市貿易等。、旅遊者可以置身其中,親自參與活動,可以得到切身的體驗,以樂在其中,樂在其身。
(三)購物型旅遊資源
包括各種土特產、工藝品、藝術品、文物商品及仿製品等旅遊商品,主要供旅遊者購買。
(四)保健休療型旅遊資源
包括各種康復保健、度假療養設施與活動,例如療養院、度假村、溫泉浴、沙浴、森林浴、健功房等。旅遊者從中得到體質的恢復與提高,或對某種慢性疾病的治療。
(五)文化型旅遊盜源
包括富有文化科學內涵的各類博物展覽、科學技術活動、文化教育設施等。旅遊者從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開闊眼界,增長閱歷。
(六)感情型旅遊資源
主要包括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類紀念地等,可供開展祭祖、探親訪友、懷古等旅遊活動,以表達旅遊者的思古、懷念、敬仰、仇恨等感情。
三、按照旅遊動機對旅遊資源分類
(一)心理方面的,例如宗教聖地、重大歷史事件、探親等;
(二)精神方面的,例如科學知識、消遣娛樂、藝術欣賞等;
(三)健身方面的,例如休療養院、體育運動設施等;
(四)經濟方面的,例如土特產、購物品等;
(五)政治方面的,例如國家政體狀況、各種法律、革命紀念地等。
四、按照旅遊資源的增長情況分類
(六)可再生旅遊資源,例如動植物旅遊資源;
(七)不可再生旅遊資源,例如地質地貌旅遊資源;
(八)可更新旅遊資源,例如某些人文景觀及旅遊商品。
五、按照旅遊資源的價值及管理級別分類
(九)國家級旅遊資源,
(十)省(市)級旅遊資源;
(三)縣級旅遊資源。
六、按照旅遊資源的利用現狀分類
(一)已開發利用的旅遊資源;
(二)正在開發利用的旅遊資源;
(三)未開發利用的旅遊資源(也稱潛在的旅遊資源)。
七、按照旅遊資源特性、旅遊活動性質分類
1966年克勞森和尼奇(M.Clawson and J.L.Knsch)提出如下分類:
(一)利用者導向型遊憩資源:以利用者需求為導向,靠近利用者集中的人口中心(城鎮),通常滿足的主要是人們的日常休閑需求,如球場、動物園、一般性公園。一般面積在40~100ha.,通常由地方政府(市、縣)或私人經營管理,海拔一般不超過1000m,距離城市在60km的范圍內。
(二)資源基礎型遊憩資源:這類資源可以使遊客獲得近於自然的體驗。資源相對於客源地的距離不確定。主要在旅遊者的中長期度假中得以利用。如風景歷史遺跡、遠足、露營、垂釣用資源,一般而積在1000ha.以上,主要是國家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州立公園及某些私人領地。
中間型遊憩資源:特性介於上述二者之間,主要為短期(1日游或周末度假)遊憩活動所利用,遊客在此的體驗比利用者導向型更接近自然,但又比資源基礎型地區要次一級。
復習思考題
1.什麼是旅遊資源的分類?有何意義?
2.旅遊資源分類的基本原則和依據有哪些?
3.比較兩分法分類方案、功能分類方案及《旅譜資源普查規范》中的分類的不同之處。
4.結合實際對某地旅遊資源進行分類。
旅遊資源分類表
主類 亞類 基本類型
A 地文景觀 AA 綜合自然旅遊地 AAA 山丘型旅遊地 AAB 谷地型旅遊地 AAC 沙礫石地型旅遊地 AAD 灘地型旅遊地 AAE 奇異自然現象 AAF 自然標志地 AAG 垂直自然地帶
AB 沉積與構造 ABA 斷層景觀 ABB 褶曲景觀 ABC 節理景觀 ABD 地層剖面 ABE 鈣華與泉華 ABF 礦點礦脈與礦石積聚地 ABG 生物化石點
AC 地質地貌過程形跡 ACA 凸峰 ACB 獨峰 ACC 峰叢 ACD 石(土)林 ACE 奇特與象形山石 ACF 岩壁與岩縫 ACG 峽谷段落 ACH 溝壑地 ACI 丹霞 ACJ 雅丹 ACK 堆石洞 ACL 岩石洞與岩穴 ACM 沙丘地 ACN 岸灘
AD 自然變動遺跡 ADA 重力堆積體 ADB 泥石流堆積 ADC 地震遺跡 ADD 陷落地 ADE 火山與熔岩 ADF 冰川堆積體 ADG 冰川侵蝕遺跡
AE 島礁 AEA 島區 AEB 岩礁
B 水域風光 BA 河段 BAA 觀光遊憩河段 BAB 暗河河段 BAC 古河道段落
BB 天然湖泊與池沼 BBA 觀光遊憩湖區 BBB 沼澤與濕地 BBC 潭池
BC 瀑布 BCA 懸瀑 BCB 跌水
BD 泉 BDA 冷泉 BDB 地熱與溫泉
BE 河口與海面 BEA 觀光遊憩海域 BEB 涌潮現象 BEC 擊浪現象
BF 冰雪地 BFA 冰川觀光地 BFB 長年積雪地
C 生物景觀 CA 樹木 CAA 林地 CAB 叢樹 CAC 獨樹
CB 草原與草地 CBA 草地 CBB 疏林草地
CC 花卉地 CCA 草場花卉地 CCB 林間花卉地
CD 野生動物棲息地 CDA 水生動物棲息地 CDB 陸地動物棲息地 CDC 鳥類棲息地 CDE 蝶類棲息地
D 天象與 氣候景觀 DA 光現象 DAA 日月星辰觀察地 DAB 光環現象觀察地 DAC 海市蜃樓現象多發地
DB 天氣與氣候現象 DBA 雲霧多發區 DBB 避暑氣候地 DBC 避寒氣候地 DBD 極端與特殊氣候顯示地 DBE 物候景觀
E 遺址遺跡 EA 史前人類活動場所 EAA 人類活動遺址 EAB 文化層 EAC 文物散落地 EAD 原始聚落
EB 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 EBA 歷史事件發生地 EBB 軍事遺址與古戰場 EBC 廢棄寺廟 EBD 廢棄生產地 EBE 交通遺跡 EBF 廢城與聚落遺跡 EBG 長城遺跡 EBH 烽燧
F 建築與設施 FA 綜合人文旅遊地 FAA 教學科研實驗場所 FAB 康體游樂休閑度假地 FAC 宗教與祭祀活動場所 FAD 園林遊憩區域 FAE 文化活動場所 FAF 建設工程與生產地 FAG 社會與商貿活動場所 FAH 動物與植物展示地 FAI 軍事觀光地 FAJ 邊境口岸 FAK 景物觀賞點
FB 單體活動場館 FBA 聚會接待廳堂(室) FBB 祭拜場館 FBC 展示演示場館 FBD 體育健身館場 FBE 歌舞游樂場館
FC 景觀建築與附屬型建築 FCA 佛塔 FCB 塔形建築物 FCC 樓閣 FCD 石窟 FCE 長城段落 FCF 城(堡) FCG 摩崖字畫 FCH 碑碣(林) FCI 廣場 FCJ 人工洞穴 FCK 建築小品
FD 居住地與社區 FDA 傳統與鄉土建築 FDB 特色街巷 FDC 特色社區 FDD 名人故居與歷史紀念建築 FDE 書院 FDF 會館 FDG 特色店鋪 FDH 特色市場
FE 歸葬地 FEA 陵區陵園 FEB 墓(群) FEC 懸棺
FF 交通建築 FFA 橋 FFB 車站 FFC 港口渡口與碼頭 FFD 航空港 FFE 棧道
FG 水工建築 FGA 水庫觀光遊憩區段 FGB 水井 FGC 運河與渠道段落 FGD 堤壩段落 FGE 灌區 FGF 提水設施
G 旅遊商品 GA 地方旅遊商品 GAA 菜品飲食 GAB 農林畜產品與製品 GAC 水產品與製品 GAD 中草葯材及製品 GAE 傳統手工產品與工藝品 GAF 日用工業品 GAG 其他物品
H 人文活動 HA 人事記錄 HAA 人物 HAB 事件
HB 藝術 HBA 文藝團體 HBB 文學藝術作品
HC 民間習俗 HCA 地方風俗與民間禮儀 HCB 民間節慶 HCC 民間演藝 HCD 民間健身活動與賽事 HCE 宗教活動 HCF 廟會與民間集會 HCG 飲食習俗 HGH 特色服飾
HD 現代節慶 HDA 旅遊節 HDB 文化節 HDC 商貿農事節 HDD 體育節
數 量 統 計
8主類 31 亞類 155基本類型
[注] 如果發現本分類沒有包括的基本類型時,使用者可自行增加。增加的基本類型可歸入相應亞類,置於最後,最多可增加2個。編號方式為:增加第1個基本類型時,該亞類2位漢語拼音字母+Z、增加第2個基本類型時,該亞類2位漢語拼音字母+Y。

⑥ 一個城市要發展旅遊,應該具備哪些先決條件

經濟是社會的命脈,是一個社會持續健康向上發展的根本支柱,是一個鏈條,拉動著社會。它依託並承載著人們的生活,經濟活動全球化,獨立的社會群體才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共榮,共同發展。無論是農業、工商服務業,它們的發展必須要符合一定的區位,符合當地的地理條件、經濟的發展程度,才能起到對當地經濟的推進作用,一個方面的過度、高速發展都將給社會造成隱患,旅遊業也同樣如此。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休閑,休閑活動與旅遊又是息息相關的,休閑業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為了一個新的拉動國家經濟增長點的產業部門和消費方向。旅遊業的發展勢必成為眾多學者專家們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然而,怎樣發展旅遊業才能使其更健康的、有利的可持續發展,而又不會讓其成為過分影響地方經濟的命脈的部門,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同時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對當地社會文化的影響也是具有兩面性的。建立一個較完善的、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我認為一般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1、在資源上,它需要有一定的先決條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底蘊、歷史價值。2、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無論一地的旅遊開發條件是否優越,是否具有可開發性,首先它必須有便捷往來的交通,網路交通才能帶來更多的外部遊客。3、一定要有一批能夠熟悉經營管理和新事物開發型的人才,並能繼續吸引、網羅技術人員,能夠擁有穩定的人才來源和技術源。4、有一個高效、勤奮,能夠與各個政府部門主動積極聯系、協調的管理和服務機構。為旅遊者創造一個溫馨、舒適、放心的旅遊大環境,能為需要幫助的遊客提供盡可能周到的服務。5、旅遊活動的多樣性。能為旅遊者提供多樣的,具有休閑娛樂性的項目,能讓遊客的心情盡可能的得到釋放。6、旅遊區要與商業、生活區有緊密的聯系。7、做到不破壞周圍環境,人地和諧,可持續發展。 旅遊業應當合理的適應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旅遊資源,旅遊服務設施平台和服務水平的建設應帶有地區差異性。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決定了消費水平的高低,開發適宜本地經濟消費的旅遊目的地才是正確的發展道路。客源地與旅遊地的距離影響著消費的高低,怎樣的把握兩者間的平衡是開發前首先要考慮到的,即要為當地的發展帶來經濟效益,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不至於浪費資源。雖然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已為長距離的旅遊活動減少了阻礙,但中短途的活動仍然是佔主要部分。同時,旅遊並不是只為富人服務的,它面向的是全社會,它要即能滿足中高等收入人群的休閑,又能給更多的老百姓帶來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這才是發展旅遊業所希望看到的。 不應當過分開發當地的旅遊資源,應使其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發展旅遊應考慮到到旅遊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影響著人類的活動,同時人類的活動也給資源環境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 合理利用區位優勢,建立具有影響力,擁有核心作用的產業集群。積極的將自身與周邊范圍內的旅遊資源聯系起來,創造積聚效益。用品牌創造影響,用特色拉動效益,堅持獨有的文化與歷史要素,大力發展特色旅遊。旅遊業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發展的名片,提升城市的品味,定位文化風韻。 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旅遊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新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帶來巨大的幫助。旅遊業所需的人才類型是多樣的,大多數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較低,培訓掌握難度比較容易。因此,就能為一部分文化水平較低的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社會的穩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旅遊業並不能作為當地政府的唯一支柱產業,無論是社會動盪、經濟危機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都會對旅遊業的發展產生重大的沖擊。 旅遊業和旅遊活動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保存和發揚了當地特有的文化,對本地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要對本地文化內質、純粹性注意保護防止遭到破壞和退步;促進了各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相互學習,達到共同進步;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由於旅遊者來自於各種文化地域、旅遊者素質高低不同,要防止破壞了當地的社會風氣和安定。 發展旅遊能帶來相當大的經濟收入、社會影響,對資源合理、充分的利用,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能使自然資源與生存條件共同有利的發展。只有兩者相統一,才能達到和諧共建的發展。

⑦ 智慧旅遊城市如何建設

智慧旅遊城市如今已成為城市建設的一個重點方向,隨著國家「十二五」計劃的出台,一大批智慧旅遊試點城市涌現出來。但是從目前看來,智慧旅遊城市的建設仍然處於一個探索的階段。
智慧旅遊城市的建設不是形象工程,也不是簡單的技術創新。它的核心是通過信息化來實現城市環境和服務品質的提升。智慧旅遊城市的建設環境、技術應用以及涉及領域都十分的復雜,所以這必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在智慧旅遊城市建設中需要結合以上的關鍵要素,切實的使建設過程科學化,最終實現智慧旅遊城市的建設與運轉。
前瞻產業研究院調研指出,智慧旅遊的建設應結合不同區域和資源稟賦,發揮本土資源優勢,綜合確定全域旅遊品牌戰略和主題品牌定位;遵循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符合城鄉總體發展目標,重點梳理城鄉旅遊資源,統籌確定旅遊發展戰略、運營模式、綜合確定全域旅遊品牌戰略、分區建設主題定位,重點項目發展路徑;驢跡所製作的案例立足全域農業農村統籌建設,統籌區域經濟圈層,構建全域生態產城路徑的全域旅遊規劃體系,綜合確定全域旅遊發展定位,確定分區發展重點和主題定位,創新旅遊運營體系建設,合理打造智慧旅遊城市,建設全域旅遊景區。

⑧ 總體規劃的城市旅遊發展

城旅一體、整體發展,旅遊依託城市發展,城市建設體現旅遊功能,把城市作為旅遊吸引物整體打造,將城市旅遊變為旅遊城市。為此旅遊業與商貿、金融、科技、港口、工業等功能進行整合,同時整合各種社會經濟資源投入旅遊發展,以旅遊為紐帶促進城市功能的全面發揮,在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功能配套、工農業生產等方面,全面融入旅遊功能。項目帶動、集聚發展是要通過龍頭項目帶動旅遊市場開發、旅遊產業集聚和城市載體功能建設,激活市場人氣,帶動相關產業的全面發展。
為實現國際旅遊目的地和集散地、中國旅遊強市的發展目標,必須加強項目建設,打造具有震撼力的世界級旅遊吸引物。突出龍頭項目的帶動和引領作用,形成強烈的市場吸引力,並且通過龍頭項目,促進產業集聚和升級。同時按照大力發展都市型旅遊的要求,加強城市載體功能方面的大項目建設,形成城市的吸引力,促進旅遊與相關產業的全面協調發展。
在梳理旅遊資源的基礎上,更多融入天津城市總體規劃「一軸、兩核、兩帶、三區」的空間戰略思想,以積極態勢融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的建設中,真正將城市旅遊變為旅遊城市,提出了「海河旅遊發展帶」、「中心都市旅遊區」、 「東部濱海旅遊區」,以及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薊縣「北部山野旅遊區」,成為天津近中期旅遊發展的核心集聚區和龍頭帶動區。

⑨ 城市旅遊規劃中城市旅遊競爭力提升途徑是什麼

城市旅遊規劃中城市旅遊競爭力提升途徑是什麼?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的網站上是這么說的,選取的研究角度試圖揭示城市旅遊競爭力差異化表現的原因,而不是簡單地反映競爭力的最終結果,因此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中我們對「旅遊收入」等指標權重進行了縮小化;同樣,在研究結論中四個陣營的劃分未必與人們對上述城市旅遊競爭力的客觀認識一致,特別是一定不會與各城市的旅遊收入或旅遊接待人次的排名相一致。這種差異事實上正說明了不同城市在旅遊資源利用和城市旅遊管理方面的巨大潛力和城市旅遊競爭力提升的廣闊空間。提升城市旅遊競爭力,可以有兩個方向:一是如何認清城市所在的陣營,確立城市旅遊競爭的階段性目標,從城市內部挖掘競爭潛力的問題;另外一個角度是如何樹立戰略聯盟意識,通過與外部城市合作共同提升競爭力的問題。 建立旅遊競爭力視角的城市發展戰略。筆者並不主張所有城市均需要將提升旅遊競爭力做為城市發展戰略來定位。只要將上述分析結論與近幾年來遼寧省各城市的旅遊貢獻率排名加以對照,就會發現,有些城市一定不會具有旅遊發展的相對競爭力優勢,而另外一些城市確實存在旅遊競爭力提升的巨大空間。建立旅遊競爭力視角的城市發展戰略,其實質是要界定針對特定城市而言,旅遊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之間的關系。解釋二者的關系需要明確三個問題:①城市是一個在旅遊市場上被銷售的整體產品,包括旅遊產業界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主體都要對此形成共識。政府各部門、公眾、教育培訓機構、媒體、產業界等各個方面控制與關心的核心問題各不相同,因此只有當各行為主體詳細深入了解城市旅遊競爭力實質,彼此之間進行廣泛有效的交流(而不是在各自目標下各行其是),對城市旅遊發展戰略有著共同一致的理解時,才能有效地謀求城市旅遊的長期競爭力。②城市是一個旅遊投資的場所,投資報酬率影響著資本的空間流動規律也影響著其產業選擇的規律。旅遊競爭力提升的資金瓶頸問題能否解決,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城市定位和發展戰略的影響。③城市是一個生活的地方、表達意見的地方,旅遊開發應該使居民和其他利益主體受益。城市所追求的旅遊競爭力一定是既能滿足旅遊者旅遊體驗的需要,又能滿足當地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所實現的長期競爭優勢。 樹立戰略聯盟意識,加強區域旅遊合作發展。研究發現,處於第四陣營的朝陽、阜新、鐵嶺等遼西北城市由於相似的發展背景、產業基礎、區位條件,其城市旅遊競爭力特徵十分相似。如果在旅遊發展過程中,有意識地推動城市間合作,依託象沈陽這樣的第一陣營城市做客源輸入市場,通過形成旅遊信息、旅遊資源等區域共享性合作網路機制,就可以實現共同發展的多贏效果,增強與區域外城市的競爭力。對於第一陣營的沈陽、鞍山,甚至包括遼寧中部城市群在內的區域,可以在同樣的啟示下,進行區域性旅遊發展合作。這部分城市旅遊資源優勢明顯,旅遊產業專業化水平高,信息化程度好,如果進一步探討建立城市間旅遊發展的戰略聯盟,對於其挑戰國際級優秀旅遊城市是非常有益的思路。繼續通過區域合作攜手共進的思路也有利於第一陣營城市拋棄一味爭奪省內桂冠的觀念,將競爭視野擴展到省外乃至國際。詳見: www.lwcj.com

滿意請採納

⑩ 如何實現城市與旅遊業的融合發展

1、城市建設應充分考慮綜合旅遊功能,打破城市與旅遊簡單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將城市本身作為一個大旅遊景區和產品,貫徹「城市即景區,景區即城市」的發展理念。
以旅遊者需求為導向統籌公共服務資源,從而推動整個城市的旅遊化發展。旅遊公共交通體系建設,不僅體現在城市之間、區域之間的大交通,更體現在市內綜合交通體系之間的連接便利性;信息化升級北京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完善旅遊安全預警、救援體系。通過一系列扎實的措施,促進城市環境建設功能化、城市基礎設施景觀化、城市文化氛圍鮮明化、城市旅遊服務體系配套化。
2、以大旅遊觀念為指導,拓展旅遊產業融合的廣度與深度。
構建一批會展旅遊、文化創意旅遊、鄉村旅遊、旅遊裝備、旅遊在線服務等品牌企業,遴選「北京旗艦旅遊企業」進行扶持與培育;加大旅遊投融資力度,促進旅遊企業的成長,大力推進開發符合北京城市發展和旅遊發展總體定位的引擎性旅遊項目建設;引領旅遊產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化,推進智慧旅遊;建立市場互育機制,提升北京旅遊產業國際化水平。鼓勵大型旅遊企業、著名旅遊管理公司和知名旅遊品牌適時實現跨國經營、連鎖經營與品牌輸出,吸引酒店企業、旅行服務企業、郵輪公司等在京設立跨國公司總部。
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它不僅傳承城市的歷史感,而且是延續城市生命的關鍵,旅遊與文化的相互滲透是城市與旅遊融合發展的深層次形式。
要不斷挖掘北京的城市文化、標志性建築、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繁華商業街區、奧林匹克公園等旅遊資源,形成京味特色文化旅遊產品和創意旅遊產品;將北京胡同游和老北京深度體驗與社區參與緊密結合,形成不受行政地域限制、旅遊與居民生活就業協調發展的民俗旅遊片區;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創意產業園區,形成新的旅遊景觀。
4、大力實施旅遊全球營銷戰略,
全方位打造北京作為國際高端旅遊目的地的形象,加強城市旅遊形象宣傳推廣;以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總部落戶北京為契機,著力構建國內外旅遊城市聯盟體系,發揮旅遊對城市發展、對遊客服務的促進作用,促進城際、區域、國際旅遊產業的互動;強化北京旅遊品牌建設,在長城、故宮等北京旅遊要素知名品牌的基礎上,選擇奧運公園、798、什剎海、三里屯、秀水街等新的北京旅遊知名品牌,形成質量可靠、能代表北京形象的旅遊要素品牌;挖掘、利用城市營銷新媒體,藉助社會化媒體開展口碑營銷。
5、改善自然環境,實施動態監測、信息公開、數據共享、區域聯合治理;改善社會環境,探索建立與當地社區聯合共管的經濟運行機制,使當地社區成為真正的主人;改善旅遊市場環境,建立協調聯動、齊抓共管的旅遊執法體制;改善政策環境,完善北京旅委的綜合職能,積極爭取有利於入境旅遊便利化的政策,爭取免稅和退稅政策試點;改善人才環境,鼓勵在京院校開設旅遊城市管理、城市營銷、國內外旅遊城市比較研究等相關課程,在條件成熟的院校可以新增旅遊城市管理本科或研究生專業,以滿足對高層次、專業化旅遊城市管理人才的需求。
選自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項目「北京建設國際一流旅遊城市研究」〔項目號:11JGC103〕的階段性成果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