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圖片
① 生態旅遊村規劃圖紙
村落式生態會議度假區——無夢徽村
② 鄉村旅遊產品的特徵
市場需求「五味」趨勢
有「情味」:少商業化氣息,多旅遊環境的倫理道德建設。
有「土味」:保留老村精華,營造新村意象。
有「人味」:通過農民的生產、生活活動,讓遊客和居民間發生文化互動,保證村居、村民、村景的統一,實現遊客的體驗與參與。
有「雅味」:對村居環境的設計、保持和村民素質的高品質要求。
有「村味」:擁有相對封閉的村域環境,打造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的村莊圖景,營造「心遠地自偏」的心境與意境。
環境變化趨勢
政策指向改變:鼓勵錯峰休假和彈性作息,形成「2.5天大周末」;將發展鄉村旅遊納入促進「三農」發展大戰略;我國旅遊業發展實施「515戰略」。
交通發展迅猛:交通建設信息化,道路交通體系完善;機動車、私家車快速增加,租車、拼車等交通方式的出現;綠色交通成為交通發展新角色。
社會發展進步:適逢經濟發展新常態;適逢國內市場潛力進一步釋放,生產要素綜合優勢進一步彰顯的活躍期;適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潮期。
思維理念革新:互聯網思維;目的地思維;「旅遊+」思維;生態思維;品牌思維;用戶思維。
產品重塑與再造
產品形態一:酒店度假類
鄉村度假庄園/酒店
是一種提供高品質田園生活方式,基於鄉村優勢農業產業之上的田園休閑綜合體 。鄉村酒店是介於農家樂和商務酒店之間的一種新型酒店,是高於農家樂的服務標准,既沿襲了農家樂的鄉村農家特色又借鑒了商務酒店的標准規范而成一體的酒店。
【產品特點】通過大型企業資本導入,發展庄園經濟,形成「產業+庄園」雙驅動;以庄園品牌塑造、庄園綜合功能擴展和庄園產業模式設計為主,提供獨特的庄園生活體驗。
【適用條件】適合現代農業基礎良好,有建設大型農業庄園的場地條件,交通可達性強的村落。
【打造要點】庄園度假酒店+庄園體驗經濟+彌補目的地功能
1、主體:本質上是庄園形式的度假酒店,採用標准化管理經營模式,強化本地特色文化元素。
2、外圍:庄園環境,庄園農業經濟,形成「種養加」、「產供銷」、「工農貿」緊密結合的整體產業化模式,農民受雇於庄園主,藉助庄園品牌發展外圍互補型產業或提供配套服務。
產品形態二:文化藝術類
鄉村博物館/藝術村
鄉村博物館/藝術村是一種集中體現鄉村文化歷史的旅遊產品,它涉及到傳統鄉村生活的所有領域,從實物形態、方言到工作和生活習俗等每一個細節。藝術村主要為藝術家創作研究提供時間、空間支持,讓藝術家進入一個充滿鼓勵和友誼的環境。
【產品特點】鄉村環境為基底,藝術文化置入,側重對於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表現形式為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巷的活態文化展示。
【適用條件】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環境藝術價值較高的村落。
【針對市場】成熟的旅遊目的地及周邊,針對文化科普市場、藝術家市場等專項人群。
【打造要點】文化保護傳承+文創業態激活+社區民宿改造
1、本地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博物館的形式典藏,選定古街區,古民居,古村落進行整體保護。
2、引入文創產業,更新業態,形成旅遊餐飲、購物、居住休閑體驗空間,以實現文化活態展示。
3、村落社區改造,重點發展民宿等業態。
產品形態三:科普教育類
教育農場(園)/高科技農園
教育農場(園)與高科技農園都是立足農業產業優勢,利用農業生產、自然生態、農村生活文化等資源,以科技化、智慧化的項目,或展示在科技引領和示範下現代農業的發展,或設計體驗活動及進行教育解說,主要集生態教育、休閑體驗、戶外教學等為一體。
【產品特點】高效農業+科普寓教於樂的產品形式。
【適用條件】有一定的產業壁壘,需要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等農園形態,溫室是主要活動空間。
【針對市場】青少年科普人群,非周末由學校代領,第二課堂;周末由家長帶領,寓教於樂。
【打造要點】高效農業基礎+寓教於樂,「發現自然,喚醒好奇。」
1、將農業生產和科學教育相互結合,農園中栽種的作物、飼養的動物、配備的農具設備及所採用的生產工藝和耕作技術等。
2、可設置簡單的博物館,陳列反映當地種植、養殖業生產歷史和現狀的農畜產品或圖片、農具、介紹生產工藝的資料等,並可以在園內設置演示區,情景再現。
③ 圖為台灣中部山區某鄉村旅遊區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刊問題。 (1)分析該地發展鄉村旅遊的有利條件。(2
(1)亞熱帶山地農業旅遊資源類型多樣;位阿里山和日月潭兩大著名景區之間客源較穩定;交通方便,通達性好 (2)茶、果蔬等採摘;插花;垂釣;釀酒;動物飼喂等。 ④ 城市旅遊和鄉村旅遊吸引的受眾有什麼區別 1、旅遊景點不同 城市旅遊是指以現代化的城市設施為依託,以該城市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周到的服務為吸引要素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旅遊方式。我國城市化進程有力推動了我國旅遊業發展。 農村旅遊是以當地的特色為准,也就是利用天然的地理優勢與人文優勢,打造的旅遊產業。 2、環境不同 城市的旅遊是在城市之間形成的一種美麗風景,也就說發大部分都是人工打造的,鄉村旅遊就是以農家樂為主的旅遊形式。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完善城市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支持大型旅遊綜合體、主體功能區、中央遊憩區等建設,發展城市綠道、騎行公園、慢行系統,拓展城市運動休閑空間。 (4)鄉村旅遊圖片擴展閱讀: 建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開展鄉村旅遊環境整治,推進「廁所革命」向鄉村旅遊延伸。實施鄉村旅遊後備箱行動,推動農副土特產品通過旅遊銷售渠道銷售,增加農民收入。實施鄉村旅遊創客行動計劃,支持旅遊志願者、藝術和科技工作者駐村幫扶、創業就業,推出一批鄉村旅遊創客基地和以鄉情教育為特色的研學旅行示範基地。 創新鄉村旅遊組織方式,推廣鄉村旅遊合作社模式,使億萬農民通過鄉村旅遊受益。2015年,全國鄉村旅遊共接待遊客約20億人次,旅遊消費總規模達1萬億元,每年為城鄉居民提供1000萬個就業崗位。全國從事鄉村旅遊經營服務的農民約2000萬人,帶動超過7000萬農民受益。 ⑤ 作為一名鄉村旅遊工作者應該具備什麼形象 如果是旅遊工作者的話,地衣形象乾乾凈凈肯定不用說。要有親和力。要能說會道了解風土人情。會聊天會說話不能太內向。 ⑥ 鄉村旅遊的特點是什麼
鄉村旅遊的特點是什麼?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解析,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依然占人口總數的近70,即使是城裡人也有著濃厚的農村情結。我國的鄉村旅遊起步較晚,但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和極大興趣。其特點是: ⑦ 生態旅遊農業規劃圖需要怎麼入手去畫,需要什麼軟體 CAD SU 網上都有下載,還用用PS ⑧ 結合桂林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模式案例,談一談農家生態旅遊如何進行實際的模式開發與構建 (1)恭城縣概況。 ①自然條件簡介。恭城縣地處桂林卡斯特地區的東南部,縣境周圍環山,地形高低懸殊,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土壤以紅壤、黃壤、石灰土、水稻土為主,多為壤質或碎塊狀結構;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是理想的避暑之地,茶江是縣內最大的河流,屬於珠江水系,水資源豐富。 ②農業發展概況。果園面積大,農業工作為主,土地利用結構以園地為主,大部分地區主要從事單純的農業生產耕作活動。農業資源豐富,已經形成了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除糧、油、蔬菜外,還有柑橘、桃、李、梨、柿等,因此,恭城被稱為「中國特產之鄉」。 ③自然風景資源。恭城縣境內自然景觀資源豐富,有近百處,包括生物景觀、現代田園風光景觀、河湖風光景觀、岩貌景觀、泉井景觀和山嶽風光景觀等。 ④經濟與旅遊發展現狀。恭城縣經濟結構逐漸優化,以旅遊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近年來得到較快發展(表4-1),具有一定旅遊開發基礎。形成農村旅遊市場,客源市場規模逐漸壯大,旅遊開發潛力大。 恭城縣農業生態旅遊從影響力上分析,排在前六位的影響因素依次為農業靜態景觀面積、農業動態景觀面積、恩格爾系數、生態農業游覽區地域容量、生態農業游覽區空間集聚度、生態農業游覽區規模。 (2)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模式的提出。回顧恭城發展史,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恭城縣被列為廣西49個「老、少、邊、山、窮」縣之一。自1983年以來,縣政府領導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產業鏈,即「恭城模式」。「恭城模式」不僅帶動了全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全縣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而且還帶動了全縣旅遊業的發展。近五年來,恭城縣利用其優美的鄉村景觀、完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多年的生態農業建設成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旅遊,使其一舉成為該縣旅遊業的支柱。過去,恭城歷屆縣委縣政府曾試圖利用其文、武、周王三廟和湖南會館等文物古跡大力發展旅遊業,但效果並不理想,每年到恭城旅遊的人數僅停留在2萬~3萬人次。自從恭城人民憑借其獨特的生態農業建設成果,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月柿之鄉」、「中國柑橘之鄉」、「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範基地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等金字品牌開發新的旅遊產品類型,以生態農業成果為基礎的生態農業旅遊在全縣悄然興起。如今的恭城縣,陽春三月,大嶺山桃園萬畝桃花相映紅:金秋時節,茶江兩岸果場千頃水果競飄香。這種與城市高樓大廈、繁雜喧囂形成鮮明對比的田園美景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城市居民前往游覽觀光。盡管恭城生態農業旅遊發展態勢良好、發展前景廣闊,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沒有統一的開發模式,農業景觀資源單一、不具備帶動性,生態農業旅遊缺乏深層次項目等。為解決此問題,本案例針對恭城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特色,提出開發模式,指導地區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 (3)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構想。基於上述分析,在園地模式的指導下,根據恭城縣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環境、區位及農業生產等特點,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布局應該為「三區、一帶」結構。 ①大嶺山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該區包括桃花長廊、仙竹林、野生蓮花塘。本區為恭城縣重點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定位為園地模式中的母景區,對平安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起帶動作用。這里交通方便,距桂林市區107千米,最接近城市消費群體和旅遊客源市場。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屬於園地景類,代表景點有桃花林、仙竹林、野蓮花等。發展方向以觀賞農業靜態景觀為主,可以重點開發花卉觀賞、文化休閑等觀光型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項目。 ②紅岩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本區位於縣城的西南部,是恭城縣生態旅遊的核心區。擁有萬畝月柿林,果園景型園地類農業景觀旅遊資源豐富。由於國家級生態示範村——紅岩村位於其中,故該區定位為園地模式中的母景區,利用「紅岩」魅力,吸引國內外遊客走進農村,觀賞、了解農村地區情況,帶動子景區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是:結合「紅岩村」及「月柿節」,以觀賞採摘、體驗農業耕作為主,發展觀光果園、採摘農園、沐浴森林、體驗新農村生活等項目。除此之外,在控制客流量對生態環境構成危害的同時,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大力推薦本縣自產農業產品,使遊客除觀賞美麗的農業景觀外,深刻認知該縣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從而對農業生產起到間接推廣效果。尤其是每年10月的「月柿節」,以農業產品自身作為農業景觀旅遊資源,開發時不應只局限於「月柿」為遊客營造的金黃色農業景觀,也可推出各種「柿」宴,讓旅遊者在品嘗各種柿品美味的同時,了解「月柿」產品的加工過程,間接促進「月柿」生產,提高月柿銷量,使旅遊者在整個旅遊過程中,不僅感受到豐富的農業景象,而且體驗到濃厚的月柿文化。 ③平安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該區由一些吸引力弱的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點)構成,包括橫山生態村、社山生態村、古樟林、古楓林。由於該區包含的生態旅遊區開發較早,加之各項旅遊服務設施的不斷退化,吸引力相對較弱,所以該區定位為園地模式中被帶動的子景區。此區可利用自身優美的農村風光,完善旅遊服務設施,豐富目前單一的觀賞內容、單調的遊玩活動,增大農業景觀游覽范圍,依靠母景區的帶動,逐步開展以反映農村生活為背景的集度假、垂釣、賞楓等感受體驗型的生態旅遊項目。 ④公路沿線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帶。由恭城境內的桂林——灌陽省級公路及恭城鎮——蓮花鄉縣級道路組成。該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帶作為景觀廊道,連接大嶺山、紅岩、平安三個生態旅遊區,提高三個生態旅遊區空間集聚度,對母、子景區的帶動起到橋梁作用。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是:充分發展景觀廊道的作用,利用景觀異質性理論,選擇與三個生態旅遊區的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特色互補的農作物栽種在道路兩旁,遊客游覽完任何一個生態旅遊區,可沿著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帶一邊採摘,一邊觀景,不知不覺地進入下一個生態旅遊區,提高了景觀的連接度和穩定性,使恭城縣成為一個整體的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 (4)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的政策建議。 ①政府導向型戰略。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景觀生態旅遊,應該堅持政府導向型原則。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開發應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旅遊相關機構分層管理,建立相互協調的組織管理機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恭城縣生態農業旅遊區從無序發展、規模分散、粗放經營管理向集聚、規模效益型的有序帶動方向發展。政府在發展過程中的導向作用主要體現在觀念先導、宏觀指導、政策指導,完善和改革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旅遊發展環境等方面。 ②強化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農業景觀旅遊資源是農業景觀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資源基礎,也是使遊客產生旅遊動機的吸引物。只有保護好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才能維持農業、旅遊業共同可持續發展。保護目標的達成,必須以管理人員、遊客、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作為先決條件。在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要倡導生態教育,特別是生態道德教育。對進入旅遊區的所有人員要開展廣泛的以生態旅遊、環境保護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活動,以培養和增強管理人員、當地居民、遊客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恭城縣可以在各生態農業游覽區入口處建立各種規模、形式多樣的生態旅遊者服務中心,用標本、圖片、圖書資料、影視、錄像、宣傳手冊等向遊客介紹景區概況、宣傳生態環境知識,使他們認識到保護資源、環境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關注生態、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③突出農業靜態景觀的立體美和時序美。農業景觀生態旅遊成敗的關鍵在於農業景觀是否具有魅力。立體化的意義在於發揮農業景觀旅遊資源集約化功能,使農業景觀成為一個有機的二維架構體,但是並不忽略生態環境的問題。相反,通過農業景觀要素的開放和整合,最終會使原有的生態環境更加宜人,原先沒有綠化基面的環境空間可以通過基面的立體化處理增添寶貴的綠化系統;沒有購物與休閑、娛樂環境的空曠公共場地,也可以通過整合農業景觀要素對二者進行有機的立體化整合處理,提升生態環境的宜人度。時序化的意義是結合旅遊目的地的氣候,使地區的季相更加豐富、美好,產生花開花落、葉綠葉黃的變化,形成各具特色的美的組合。恭城縣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存在著檔次低、重復率高等諸多問題。因此,恭城縣應吸收先進的景觀開發經驗,立足本縣生態優勢,根據山地丘陵地區不同的垂直高度、不同的氣候特徵,因地制宜的耕種不同農作物,使區域隨時間變化、地點轉移形成不同的農業景觀,達到四季異景、移步換景的目標。 ④動態參與與靜態觀賞相結合。生態旅遊成為當今旅遊主題的熱點,讓遊客親自參與和親自體驗是感知生態氛圍的最直接方式。恭城農業景觀生態旅遊作為一種特殊的旅遊形式,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並予以高度重視。在考慮農業景觀與生態旅遊的關系時,僅僅關注如何營造優美的農業景觀特色是不夠的,還應充分掌握旅遊者的消費心理和傾向。在提高靜態景觀觀賞性的同時,建立起使旅遊者能夠參與的新型觀光結構,組織一些趣味性強的、知識含量高的活動,比如可讓遊客一起參與耕作、採摘等務農活動,和農民一起製作綠色食品等。只有這樣,才能留住遊客,延長逗留時間,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⑤加強景觀廊道的建設。廊道是線性的景觀單元,具有通道、屏障等功能。加強景區間的連接廊道建設,以旅遊交通線路為基礎,形成旅遊、景觀廊道。恭城縣境內部分作為景觀廊道的道路不僅要具有交通性,還應具有生活服務性和觀賞性。從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的整體來說,是組織農業景觀的骨架,應該成為遊客體驗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重要場所。因此,道路的建設,除了必須滿足道路交通的功能與技術要求外,還必須重視研究如何使道路成為富有觀賞性的農業景觀廊道連接母、子景區,從而使道路景觀同周圍環境達到高度和諧與統一。將恭城境內桂林—灌陽國道、恭城—蓮花的縣道作為輸送旅遊客源、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共享的重要通道,進行西嶺—恭城鎮—蓮花一線的道路建設,將三個生態農業游覽區連通在一起,加強了景區的可進入性和空間集聚度,同時為沿線村莊旅遊經濟發展和其他經濟增長創造了重要條件。 ⑥做好旅遊規劃設計。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的開發必須認真規劃。因此,在開發之前應對恭城縣的農業景觀旅遊資源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建立從可行性研究—開發規劃—管理體制的科學的開發程序,避免「一哄而上」。規劃設計時,根據投資數額選擇資質合理的編制單位,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的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開發工作,制止開發過程中的不良行為,統籌安排各項目;在開發規模上,堅持大、中、小相結合,重點抓紅岩、大嶺山生態農業旅遊區,打造成生態型的精品農業景觀旅遊區;在檔次上,堅持高、中、低相結合,既要有高檔次的生態農業旅遊點(區)和娛樂項目,也要開發一些適合大眾旅遊者的觀光、休閑項目;在項目選擇上,堅持農業靜態景觀與動態景觀開發緊密結合,充分吸取經濟發達地區先進經驗,項目獨特,反映地方特色。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