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身體旅行
㈠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的作品序言
好像也沒有出自哪裡 就是在網路上紅起來的一句短話 我是在微博上看到的版這句話。。。
這是今天看到權的一個狀態。感覺一句話說到心窩里去了,很暖,很舒服。人的認識如果是有限的,那麼是不是也決定著其身心的活動范圍的局限性呢?反之,人的認識如果是無限的,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已經沒有必要讓身心憔悴,東奔西跑了呢?未必。
從生命為「生命」之刻起,人就經歷的是過程,體會的是無數過程 所造成的無數個結果。直到生命不為「生命」那一刻吧。或許沒有到達真正的終點,或許吧。
㈡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這句話具體是什麼含義呢
其實這是劉屈艷揚寫得一本書,建議樓主可以去看下。一本充滿夢想、堅持、勇氣和愛的書,所有想出去走走的人都應該讀一讀。你會從書中找到一個不曾熟悉的視角,一種不曾熟悉的生活,一個還沒能熟悉的自己。望採納,謝謝!
㈢ 旅行社有權讓遊客出具身體健康證明嗎
當然了
這是為了對客戶健康負責 也為所在旅行社減少運營風險
若覺得客人健康上有風險 又沒有人陪同 一般的說 旅行社會拒收客人的
還有就是一些不發的國家辦理簽證時 也需要客人提供的
㈣ 旅行可以讓我身心變得更加強大!見多識廣!大開眼界!明白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身體力行!
確實是這樣。讓人心胸更寬廣。
㈤ 為什麼說旅行是一場身體於心靈的釋放
旅行的意義在於讓你看到這個世界是何等的大。在你未知的角落裡總有人正以你從未想過的方式過活。有些人富足,內心卻一貧如洗,有些人窘迫,卻也活的甘之若飴。生活向來都是冷暖自知的事情,我要我的生活每分每秒都在路上。旅行正是為了讓每一天的我,比昨天更遼闊。
行程安排:
DAY1:玉龍雪山
DAY2:虎跳峽
DAY3:觀看《雲南的響聲》
DAY4、DAY5:大理
麗江住宿:麗江蘭槿閣客棧
沿著蜿蜒的鎮中街道穿過幽靜閑適的山城小鎮,街的兩側植栽著無數花花草草正開的爛漫。在小鎮漫步,轉個彎沿著平緩的青石板悠閑搖擺,遠遠看去隱藏在無數青霞朝霧中,那藏在入院過牆穿街過巷的流水後便是麗江古城蘭槿閣客棧。房前的咖啡屋飄來縷縷誘人的清香,屋前椅座上閑坐著遊人。遠處偶爾傳來納西的民樂悠揚動聽,清新的略帶潮濕的空氣中有時能聞到一股炊煙的木香,渲染出小鎮的生機和人家的日常。
麗江帶著濃濃的江南味道,山水般精緻的畫面,在光陰荏苒中,走過了蒹葭蒼蒼,在花紅柳綠的春光里,瞻望夏花絢麗的綻放,在麗江的三寸日光里慢慢的游盪。
玉龍雪山:
再會麗江之時,首先想到的便是去上次因時間原因未能去成的藍月谷和玉龍雪山,慶幸去時沒有遇到所謂的小雨季,所以在藍天白雲之下的藍月谷格外的美麗動人。在常年積雪的玉龍雪山腳下,藍月谷的美麗讓人無法言表,由四個分別名為玉液湖、鏡潭湖、藍月湖和聽濤湖的湖泊組成的藍月谷,坐擁著藍天青山,靜謐的躺在這山谷之中。湖岸四季如春,植被繁茂,湖水透明的湛藍,綠意點綴其間,湖山相映,如夢如幻宛若仙境。置身其中,仿若真能體會到它們是那麼的不問世事,自得其樂的令人羨艷。
既有南國生態園林,又有北國冰雪風光的玉龍雪山,靜靜地坐落在麗江市區的邊陲,早就聽聞玉龍雪山以險、奇、美、秀著稱於世,所以這次一鼓作氣登頂,才體會到巍峨壯闊是怎樣一個大氣之詞。雪域草甸相伴而生的玉龍,隨著時令和陰晴的變化而時隱時現。此次登頂,在途經半山腰有時也是雲霧繚繞,像極了仙境。峰頂也依舊覆蓋著皚皚白雪,在頂端與白雲親密接觸,藍天白雲交相輝映之時美的尤為獨特與壯觀。在高原雪域的4000米海拔之上,我感受著巨大的溫差與高差,也欣然接受著自然的美好饋贈。
虎跳峽:
一直想看驚心動魄的景,來麗江之前朋友就推薦一定要去虎跳峽。本來沒報多大希望,但是去了之後才發現虎跳峽的美是不可言狀的,是一種洶涌的澎湃,是一種柔情的波濤。
虎跳峽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一般都是徒步觀景,上虎跳峽徒步時間大概一個半小時。到目的地時你可以慢慢的觀賞,當時決定去虎跳峽還有一個小小的原因。我是一個電視迷當時看《漂洋過海來看你》的時候,裡面一對主角提到了虎跳峽我也想去看看。但實際上虎跳峽沒有他們描述的那麼險惡,景色真的是沒話說。
隨時都可以讓你驚心動魄,但是安靜時的虎跳峽又是靜逸。怎麼形容它呢?虎跳峽就好像是上天派來安慰麗江孚美的艷景一般。它可以事五彩斑斕,也可以是潑墨渲染的,美不可言。在這里還是建議報團去,相信我會省很多事
麗江演藝:雲南的響
有人說:“在雲南,人人都會三種以上的語言
一種能將天上的雲呼喊成
你想要的模樣
一種在迷路時引出松林中的菌子
一種能讓大象停在芭蕉葉下
讓它順從於井水
井水有孔雀綠的臉。”
這都是雲南的響聲,一場自然的交響樂,一場來自遠古的呼喚。
楊麗萍老師說過一句話:“大自然的聲音是很美妙的,像風吹的聲音,像樹葉拍打的聲音,像水流的聲音,像石頭碰撞的聲音,這些來自大自然里頭的聲音都是有生命力的。只是很多人不留心,忘卻了,忽略了,錯過了這些美妙的聲音,但是我覺得它們是最好聽的聲音。”
是啊,他們是最好聽的聲音,沒有那麼多繁瑣的聲音,沒有那麼多復雜的情節,有的只是一個來自大自然的聲音。有的只是一方水土的感覺,有的是土地里的靈魂,有的是大自然的氣息,有的是生命里的力量,頭腦中的精神。
這或許是大山般的厚重,也或許是太陽般的光輝和月光般的透明,但更多的是對楊麗萍老師藝術理想的致敬,以及對民族文化的虔誠膜拜。
大理和麗江卻各有各的美。麗江是沒有束縛羈絆的古雅亭榭,大理則為雄渾城門守衛的庄嚴城池,靜靜的守護這一方水土。麗江有悠然小橋、潺潺小溪,大理則有鬱郁蒼山、浩淼洱海。
在《心花怒放》中大理是那樣一個安靜又美麗的地方,歌里唱道:“也許愛情就在洱海邊等著,也許故事正在發生著。”大理就是這么一個擁有無數情感的地方,沒那麼喧囂,只與風月有染。
如果說,麗江是嫻靜的如花女子,那麼大理則像俊逸的如竹男兒,相隔著數百公里,千年守望,遙遙知意。
在大理,你可以選擇清晨六點起來在蒼山腳下的寒風中看紅日奪目而出,也可以選擇躺在洱海邊懶洋洋的看夕陽緩緩地掉進海中。
桃源只在世外,極邊曾陪月明。人生,有美好有悲哀,有可愛有可恨,若不付與紙筆,豈非枉來一場。像電影里說道:“我愛你已久,永不能忘。”
㈥ 要麼旅行,讓身體在路上,要麼讀書,讓靈魂在路上
如果我們現在生活在索馬里,我們就知道自己是什麼個狀態。(*^__^*)
㈦ 旅行博主經歷的身體上的折磨有哪些
一言難盡啊。
㈧ 一個女孩用身體換旅行那個app軟體叫什麼
友加
㈨ 讀書或者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語文作文)
或者旅行,或者讀書,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那麼,我選擇讀書。我一直以為,我是一個挺強悍的人,有時候高傲的不得了,看不起的人也著實有點多,要同情的人也的確不佔少數,到頭來,竟然發現,我是最需要被同情和救贖的那一個。老實講,我是不折不扣的21世紀的讀書人,或稱為書獃子應該也不為過。呵呵又有點猶豫,這樣稱自己到底合不合適。我在大學里迷失了方向。昨天還哭著打電話回家,說自己不想上大學了,不知道為什麼,也說不清楚是為什麼。該參加的社團也參加了,該拿的證書也拿到了,就連獎學金也一並收獲囊中,可是然後呢?我每一次都這樣問,也嘗試和老爸聊過這個話題,可是結果是我的妥協。我想我是最善於妥協的。我曾經說,我知道自己在大學里要為自己而活,去逃脫一切的束縛,為自己灑脫一次。帶我們文學鑒賞的程曦老師說過,在大學里,拋開一切,哪怕只有一個晚上,問自己,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我嘗試過這樣問自己,但是每一次的答案都令人咋舌。我在老老實實經過了12年的小、初、高教育,並經歷了高考的洗禮之後,在大學里,竟然不敢有一次逃課的經歷,哪怕是一次沖動,我想這是我做了十多年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家長眼中的好孩子後最大的悲哀。我現在非常羨慕慾望,她讓我看到了我想像中的大學生的模樣,但是我沒有勇氣追群,也沒有自信我能夠達到那種境界。我的匱乏與貧窮,讓我覺得我很可憐!我有一個想法,2012年輟學兩個月出去旅行,但我很快拋棄了這個念想,因為我的思想解放還沒有那麼徹底,也沒有那麼快,或許因為勇氣不足吧!不過,我倒是想先嘗試一下泡在書海里的感覺,程曦說,文學讓人自由。我想隔著時空去尋找他們,找一個志同道合的人,更尋找一個讓我不會覺得空虛的事情。
我的存在,是要干什麼?
㈩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好么
在這廣袤的地域里,我們必然會有許多的嚮往,覺得很多地方遲早會去,但又未必能如願到達,也許是擺脫不了心靈的束縛,才會每每都對那些所謂的流浪在天地間的舉動而感到誘惑。
品讀一本好書,就會像遇見一個良友,它會讓你審視自我,考量自己是否在虛度青春,是否在死讀書,是否讓你活著活著就這么老去。
所以,在看到艷揚的書時,作為一個同齡人,曾以為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已經很知足了,但久而越發覺得自己顯露初老症的窘態,感覺力不從心真好似流淌著80歲的血液,一直在被生活。似乎,它是一部打了雞血的邀約,在催醒著我,告訴我:活著,要知不足。
但是,什麼才叫旅行?
難道是安妮筆下那些拿著高級相機對牢司空見慣的美景投入拍攝,追逐熱門的名勝旅行點,只為洗出那些和風景明信片一樣構圖平庸的照片,用以回到城市對朝九晚五沒有假期的工作者炫耀?還是真正的去流浪,感受在旅途的快樂、誘惑和那些驚險的過程?所以我挺認同旅行必須流浪,只有在浪跡中才能突顯不依附於金錢下的庸俗。
25歲,大多數是剛畢業的年紀。在美國讀書、打工、旅行,起初自認為大多人都能做到,但艷揚是用了不到三千美金就游遍了美利堅的大部分地區,現在很多人一畢業就投入到格子間的職場,為了得到更高的酬勞,為了能爬上頂端,變相的把自己放置在一個慣性冷漠的人類操控室里,過著行屍走肉的日子。同樣也會有一些沒有過多的經費而放棄所謂的「幾天游」,等有錢了又顧慮重重,使之無法實踐。在美國念完碩士的艷揚,也經歷過迷茫和困惑,或許是她外祖父突然去世的打擊下,她亦然選擇這種敢於和現實叫板的既有冒險又賦予挑戰的旅行。
有趣的是她推銷過吸塵器,教過華裔孩子中文,到德州農場撿鴨蛋照顧牲口體驗農活,去北加州瑜伽市的萬佛聖城感受了一把佛教的洗禮,還在華盛頓巴基斯坦移民家中幫助女屋主艾莎成功趕走了野蠻的黑人房客,甚至教她如何裝扮自己,去打破沉默與丈夫溝通……這些書里一下會讓你沉浸猶他洲的巨型岩石的巍峨,一下又穿越到亞利桑那州感受那紅土的瑰麗,讓你膜拜於自然那神奇的魔手,當然也會讓你唏噓作者在芝加哥返程之際所有財物和重要證件被偷的遭遇。
面對危機四伏的環境,她也有所忌憚的准備了辣椒水,但在鹽城湖,幫她看包的黑人大姐像尾生一樣在圖書館等了幾個小時;在亞特蘭大,陌生加勒比廚師給他帶路,卻引來了警察的尾隨在後的保護;在墨西哥,上百名沙發客橫七豎八的躺在沙發上過夜他們素不相識,但初衷只為給她慶祝生日,這樣的境遇堪比郭襄慶生的一幕;在萬佛城雖然被騙路費和住宿費,但她依然邂逅了晶晶這樣的知己,她可以窮到一無所有,但是她還擔心主人公艷揚,有朋如此,實則幸焉。所以在遭遇一幕幕的奇遇後,那瓶辣椒水最終是無用武之地。
這或許就是信任的互通。如同作者所述 「我並不否認這個世界上沒有壞人,更不否認人人都可能有壞心眼。可是,當你願意信任別人的時候,你就給了『壞人』一次變好的機會。」或許這句更是打破傳統的敲山斧。
為什麼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為什麼陌生人都是別有居心?正是因為這樣的揣測才使我們變得小心翼翼,接受幫助並不可恥,相反更是拉近彼此距離的更好方式,每一個人都有閃光的一面,所以這書更多的是告誡我們要懂得看見別人的美好一面,取長補短,才能懂得感恩。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場感恩之旅,它給我發出一場打了雞血的邀約。
我想去旅行
拋棄那所謂的猶豫
踮腳張望
讓身體和靈魂,在路上
與你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