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歲月
❶ 如何評價村上春樹的新小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來點跟大家不一樣的觀點。本我自我超我。
慎入,劇透!
我看書有時很慢,這本書基本是在馬桶上看完的,拖了幾個月。
原諒我再次引用《了不起的蓋茨比》里結尾:於是一條條小船逆流而上,我們奮力向前劃,卻被載著不斷地倒退,退回過去。
這句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的核心,同樣也是本書核心。我們都知道村上春樹喜歡菲茨傑拉德,所以他的很多小說都在追溯過去,尤其是青春期。
青春期是一個人的劇變期,從身體到內心,相信那時會有很多困惑也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而且所有問題都是表面那麼簡單,就像男主角遇到的。
沒有突破黑暗的人,就永遠留在了冰冷黑暗的海底。突破者堅強地活了下來。
青春期我臉型大變,跟作一樣,幾乎換個人。也有各種困惑,絕望,但還是走了過來。當然也有沒有走過來的,比如自殺的那位同學。
也有完全失蹤的同學,後來怎麼都聯系不到。
高中時我也有個小團體,不過是四個男生。男生之間說話比較方便,可以談各種話題。
看到很多評論,但少有人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評論,我以自己淺薄的心理學知識來分析下。
村上寫這篇小說肯定是有意識地借鑒了心理學,而且作為一個擅長寫意識邊緣的大師,他肯定對佛洛依德,榮格很了解(寫作者一般都涉獵的)。
大致劇情是這樣的,作在三十多歲時交了一個女友沙羅,但倆人之間總有隔閡,類似胸有塊壘的感覺。兩個人聊起以前,高中時的事。作高中時是五人團體一員,五人中除了作之外,每個人名字都帶有顏色。這五個人屬於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團體。某天,作莫名其妙地被踢出了小團體。從此作便孤獨前行,如同航行在茫茫大海,不見一人。沙羅認為應該找到其中原因,因為我們奮力向前劃,卻被載著不斷地倒退,退回過去。所以作開始尋找背後的驚天秘密。然後找到另外四個人,白被殺,赤和青告訴作是因為,他強奸了白。在探秘過程中,你會發現作還有同性戀傾向,他與灰田似乎也發生了性關系。最後黑告訴他,白得了精神病,誣陷作強奸了她。黑還喜歡作,而作喜歡白,並在春夢里多次見到白。
這種探尋過去與其說是尋找青春期的秘密,不如說尋找自己。在這樣的探尋過程中,作看到了自我,本我,超我。
作認為自己在某種意義上強奸了白,殺死了白。某種意義即是,他本我層面上的黑暗面,比如春夢里,白是他的意淫對象。而白之所以出現精神問題,也是性壓抑的結果。她厭惡性,或許跟她父親做流產手術有關,也可能是青春期對性的無知與罪惡感,或許更深層次的原因。比如電影《危險關系》里女主角因父親鞭打而產生快感進而產生對亂倫的罪惡感。白的本我被過度壓制,三者失衡。或許是孤獨。
榮格認為,每個人內心深處既是男人又是女人,只是比例多少問題。作有輕微同性戀傾向,在與灰田交往時做的春夢即可證明。當然也可能現實,因為村上小說里夢境與現實往往不分。
讀到某些段落還是感覺全身顫栗,還是會落淚。有共鳴,因為有些經歷很相似。
類似《挪威的森林》,但稍顯冗長拖沓。我是在聽《巡禮之年》時寫這篇書評的,說實話沒聽出這音樂的特別之處,雖然我經常聽古典音樂。音樂肯定與小說相關,藝術相通,估計村上寫的時候沒少聽。音樂的旋律與小說的結構,會吻合。
青春期喜歡的很多作者我都對他們說拜拜了,惟有村上春樹,摯愛至今。
❷ 急求李斯特、《旅行歲月》1中的第四首在泉水邊、第五首暴風雨的鋼琴譜
推薦你一個網址,世界上最大的曲譜共享網址,那裡囊括了有史以來的的作曲家作品,版本也很多
❸ 世界十大鋼琴曲
世界著名十大鋼琴曲
1:肖邦:「軍隊」波蘭舞曲
《軍隊波蘭舞曲]》 又名《軍隊波洛涅茲》、《第三波蘭舞曲》。鋼琴曲。肖邦作於1838年10月。他創作的波蘭舞曲的音樂內容已經遠遠超出舞曲體裁所包括的范圍。他的波蘭舞曲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情緒昂揚、氣魄宏大,富於戲劇性;另一類情緒悲壯、細膩優美,富於詩意。本曲與肖邦的另一首《英雄波蘭舞曲》均屬於第一類。李斯特最贊賞這兩首樂曲,幾乎在他的每次鋼琴演奏會上都要演奏這兩首樂曲。本曲A大調,三拍子,復三部曲式,是一首勝利凱旋的進行曲。它歌頌了波蘭民族斗爭的光輝業績,被認為是肖邦音樂中民族精神體現得最為強烈的作品之一。主題剛勁有力,表現了軍隊高昂堅定的情緒。中部的旋律威武嘹亮,猶如軍號在大地上回盪。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整再現,它使全曲統一在雄赳赳氣昂昂的氣氛之中。(演奏時間約4分鍾)
2: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以輝煌的技巧表現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然而作品裡最令人難忘的卻不是眼花繚亂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個變奏,整部狂想曲到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純朴抒情的曲調,這個旋律開朗優美,動人心魄,其中當然也隱含著永不褪色的「俄羅斯憂郁」,這個旋律先在鋼琴上唱出,質朴而平和,然後讓位給弦樂,熱情在逐步增長,隨後發展成浪漫激情的頌歌。這段音樂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尤其富於浪漫氣息,它雖然只是一個音樂片段,不是一個樂章,也被抽出來編入一些浪漫曲集的唱片,在芭蕾舞台上也可以見到這段音樂的芭蕾小品。拉赫瑪尼諾夫當初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時有意表現帕格尼尼傳說中的舞台形象,瘦骨嶙峋、蒼白、狂熱、鬼魅般的軀殼包裹著熱情的靈魂,被藝術之神喚醒時,便光芒四射地瘋狂演奏,輝煌的音樂照亮整個大廳。拉赫瑪尼諾夫甚至在寫這部狂想曲的同時就在考慮把它搬上芭蕾舞台,他提供了芭蕾劇情構思,編舞導演當然又是芭蕾大師福金。 這位小提琴魔鬼被許多人描繪成炫技能手,看不到他的輝煌技巧給浪漫派帶來的風格上的影響,這不但低估了帕格尼尼的藝術價值,也是對浪漫主義藝術本質的忽略。浪漫主義是一種不受拘束和無窮無盡的美,浪漫音樂最突出的特點是狂熱的主觀表現。音樂家表現狂放無羈的感情世界,必須有爐火純青的技巧為依託,才能進入橫無際涯的藝術境界。有一件趣聞說明的正是這個問題,有一次,一位提琴手拿著樂譜去找貝多芬,提出某些小提琴部分的音樂太難,不好演奏,請作曲家修改一下,貝多芬卻說:「當上帝喚醒我的時候,你以為我還會去考慮你那倒霉的提琴嗎?」
3:李斯特:愛之夢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寫為三首鋼琴曲,題作《愛之夢》(Liebestraum,S541)。原來的歌詞,分別作為鋼琴曲的題詩。第一、二首的題詩是德國詩人烏蘭德(Ludwig Uhland,1788-1862)的《崇高的愛》(Hohe Liede)和《幸福的死》(Seliger Tod);第三首的題詩是弗萊里格拉特的《愛吧》(Olied,so land lieder kannst)。三首《愛之夢》都是夜曲體裁,特別著名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原來的歌曲作於1845年,是一首用鋼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樂深情婉轉,抒寫弗萊里格拉特詩中的意境:? 愛吧,能愛多久,願愛多久就愛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哀訴的時刻快要來到了。? 你的心總得保持熾熱,保持眷戀,? 只要還有一顆心對你回報溫暖。? 只要有人對你披露真誠,你就得盡你所能,? 教他時時快樂,沒有片刻愁悶!? 還願你守口如瓶:嚴厲的言辭容易傷人。? 天啊--本來沒有什麼惡意--? 卻有人含淚分離。
4:莫扎特: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 全曲共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C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 第一主題以類似齊奏進行曲般的節奏拉開序幕,色彩十分明朗,之後主奏鋼琴與引子同時登場,再度呈示第一主題。樂章的第二主題令人感到趣味盎然,鋼琴展示出絢爛的演奏技巧。 第二樂章,行板,F大調,2/2拍子,三段歌謠曲式。首先,加上弱音器的弦樂器呈示歌謠風的主題,接著重新由主奏鋼琴加以接引。擔任主題伴奏的三連音節奏在整個樂章中幾乎不曾間斷。 第三樂章,極活潑的快板,C大調,2/4拍子。充滿生命力的第一主題由樂隊反復兩次之後,由鋼琴再度呈示主題。在樂章的中段,管弦樂伴奏與鋼琴主奏不斷交替出現,相映生輝。最後鋼琴以排山倒海之勢的上升音階,華麗地結束全曲。
5: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協奏曲,但就其構思之宏偉和作品的規模而論,它可以稱為用鋼琴和樂隊演奏的一部交響曲。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與歡樂的熱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點——作者在這里引用了一些真正的烏克蘭曲調,同時也特別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協奏曲的一些特點,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偉的規模同真誠率直的抒情性的結合。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象之豐富,它的主題的多樣和對置,緊張地發展的樂思所具有的內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動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這些特點,使得這首協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廣泛流傳,歐美各國音樂會舞台時常有各種類型的鋼琴家演奏它,作者也經常把它列入自己的交響音樂會曲目,多次親自指揮這部作品的演出;到1878年,尼·魯賓什坦終於也理解到這部作品的優點和價值,並出色地演奏它,從而也使這部作品更加牢固地確立它在音樂會舞台上的地位。
6: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號 勃拉姆斯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出身於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是創作和演奏並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與舒曼夫婦、李斯特等浪漫派音樂家交往甚密,得到他們的賞識和支持,有人把勃拉姆斯的作品比作「摻雜著浪漫主義新酒的古典主義陳酒」。 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採用標題,作品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與巴赫、貝多芬並稱德國音樂史上的「三B」(注)。 他創作了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其中以《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雅俗共賞的作品。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節奏自由,旋律有各種各樣的裝飾,速度變化激烈,帶有一定的即興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當時他在維也納對該地的吉普賽音樂頗感興趣,於是記下了許多吉普賽音樂的旋律。1869年他開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實際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賽音樂的旋律,加以編輯和整理而成。
7:貝多芬: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了傳統鋼琴協奏曲中一向作為慢板樂章的第二樂章,而採取了十分輕快的節奏,短小精悍而又優美動聽的旋律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本樂章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承前啟後」作用,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在此銜接得非常完美。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復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沖擊」的態勢。
8:肖邦:「英雄」波蘭舞曲 全曲有一段庄嚴熱烈的序奏開始,隨後堂堂引出偉岸的英雄主題,一種略帶滄桑的感情是英雄的風格 奔騰的氣勢排山倒海般襲來,充滿力度的熱情在肖邦的作品中實屬難得。樂曲進入中彈後持續擴大作品幅度,一連串下降音製造了華麗雄偉的效果,而熱切的情緒仍一刻不停的在指尖翻滾澎湃。結尾處再度回到開頭的主題,更加奔騰,接著漸弱,安排了一個隱匿的懸疑,是未盡的情感死灰復燃,創造出石破天驚般的效果。演奏既終,一股余韻卻久久回盪,那正是肖邦對祖國訴不盡,揮不去的哀切思念。可以說借著華麗的舞曲,肖邦傾訴了滿腔的愛國熱情,也把音樂的可能性帶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9:莫扎特:第八鋼琴協奏曲
10:聖桑:第二鋼琴奏鳴曲 1. 極慢板,從呻吟般的極慢板開頭,接著用雙倍速度奏出第一主題。這第一主題一直情緒不安,直到第二主題出現,才趨於安靜。但安靜的第二主題馬上也激動不安。結尾陰沉不安,它並沒有帶來寧靜的氣氛,沒有使人感到戲劇已經結束,而使人急切期待著以後將發生的事件。 2. 諧謔曲,以陰郁開頭,猶如低雲密布,大風咆哮的感覺。速度轉慢後,有天籟般的甜美。在諧謔曲的最後,低音區中低沉的八度敲擊聲也說明已經失去了光明的希望…… 3. 慢板,送葬進行曲。這首進行曲是肖邦1837年為哀悼失去祖國而作,開頭表達送葬隊伍出動,喪鍾的低鳴。中部有一段寧靜的來自上帝的安慰,帶有「模糊的回憶」般的抒情,然後再重復送葬隊伍,直至遠去,留下一片空白。 4. 急板。舒曼評述:「這是非旋律,沒有歡樂的樂章,像是強有力的手壓抑了叛逆的靈魂,使那特別恐怖的幽靈與我們對話。」結尾「像是帶著被獅身人面像愚弄過的微笑終了。」肖邦要求這個樂章,要「左手與右手七七八八地齊奏同音。「尼克斯對這個樂章的評述是:」葬儀之後,那邊有兩三位鄰居在議論這位已故者的為人,沒有惡意的批評,只有善意的贊揚。」而克拉克則認為,「像是秋風吹散枯葉,飄落在新墓上。」
❹ 推薦一些古典音樂
推薦你聽這張唱片,曲子不錯,旋律多為舒緩、愉快的:古典唱片《維瓦爾第:雙重及三重協奏曲》,安東尼指揮義大利和諧花園古樂團,古樂演奏版本。唱片收錄巴洛克音樂時期義大利著名小提琴家、歌劇作家、作曲家及天主教神父安東尼奧·盧喬·維瓦爾第(1678-1741)6部協奏曲作品,包括《D大調雙小提琴與雙大提琴協奏曲》(作品編號為「RV564」,其中第三樂章還是其著名歌劇《朱斯蒂諾》中的配樂)、《F大調三小提琴協奏曲》(作品編號為「RV551」,系其傳世作品中唯一一部由三把小提琴作主奏的協奏曲)、《G小調雙大提琴協奏曲》(作品編號為「RV531」,系其傳世作品中唯一一部由兩把大提琴作主奏的協奏曲)、《A大調協奏曲「Per
eco
in
lontana」》(作品編號為「RV552」,遺作《波蘭王子的音樂會》中的協奏曲)、《C大調小提琴與雙大提琴協奏曲》(作品編號為「RV561」)和《F大調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Il
proteo
ossia
il
mondo
al
rovescio」》(作品編號為「RV544」)。《D大調雙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F大調三小提琴協奏曲》、《C大調小提琴與雙大提琴協奏曲》和《F大調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的旋律充滿歡快和激昂,各自的第二章還頗悠揚、浪漫,聆聽時彷彿置身於恬靜夜晚的地中海,那粼粼海水的美景,柔情似水,美不可言;《A大調協奏曲「Per
eco
in
lontana」》頗動聽,我覺得絕妙處是通奏低音和弦演奏部使用「管風琴」負責補充內聲部!而兩支小提琴一遠一近,一問一答,宛如戀人互訴衷腸,旋律簡單,卻十分優美動聽,特別是第二樂章更棒;《G小調雙大提琴協奏曲》的旋律偏抑鬱,有點壓抑的感覺,但第二樂章也不賴,頗抒情。這是試聽及直接下載地址,1至18曲依先後順序各是《D大調雙小提琴與雙大提琴協奏曲》(1至3曲)、《F大調三小提琴協奏曲》(4至6曲)、《F大調三小提琴協奏曲》(7至9曲)、《A大調協奏曲「Per
eco
in
lontana」》(10至12曲)、《C大調小提琴與雙大提琴協奏曲》(13至15曲)和《F大調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Il
proteo
ossia
il
mondo
al
rovescio」》(16至18曲):
http://www.top100.cn/Proct/Proct.aspx?ProctID=S0134743000
。唱片封面圖:
❺ QQ音樂里李斯特的狩獵,諾瑪的回憶,夜鶯,旅行歲月,西班牙狂想曲分別是哪幾首知道多少寫多少,謝謝了
這樣的問題去李斯特吧問可以得到很好的答案。這里的答案來自貼吧和吧友空間:
狩獵是帕格尼尼大練習曲里的還是超技?我這里只好寫帕格尼尼大練習曲里那首
狩獵 La chasse
諾瑪的回憶 Réminiscences de Norma
夜鶯 (因為是改編曲,暫時沒查到,但有譯名是 Nightingale )
奉獻 Liebeslied (Widmung)
旅行歲月(不是一首曲子,是三個曲輯,每個曲集里有若干首)
Années de pèlerinage (Years of Pilgrimage)
第一年:瑞士, Première année:Suisse
1. 威廉·退爾教堂, Chapelle de Guillaume Tell (William Tell's Chapel)
2. 瓦倫城之湖, Au lac de Wallenstadt (At Lake Wallenstadt)
3. 田園, Pastorale (Pastoral)
4. 泉水邊, Au bord d'une source (Beside a Spring)
5. 暴風雨, Orage (Storm)
6. 奧伯曼山谷, Vallée d'Obermann (Obermann's Valley)
7. 牧歌, Eglogue (Eclogue)
8. 鄉愁, Le mal pays (Homesickness)
9. 日內瓦的鍾聲:夜曲, Les cloches de Genève: Nocturne (The Bells of Geneva: Nocturne)
第二年:義大利, Deuxième année:Italie
1. 婚禮, Sposalizio (Marriage)
2. 沉思者, Il penseroso (The Thinker)
3. 羅沙的小調, Canzonetta del Salvator Rosa (Canzonetta of Salvator Rosa)
4.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第47號, Sonetto 47 del Petrarca (Petrarch's Sonnet 47)
5.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第104號, Sonetto 104 del Petrarca (Petrarch's Sonnet 104)
6.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第123號, Sonetto 123 del Petrarca (Petrarch's Sonnet 123)
7. 但丁讀後感/但丁奏鳴曲, Après une lecture de Dante: Fantasia Quasi Sonata (After Reading Dante: Fantasia Quasi Sonata/Dante Sonata)
*威尼斯和拿波里 第二集補遺, Venezia e Napoli. Supplément aux Années de pèlerinage 2de volume
1. 船歌, Gondoliera (Gondolier's Song)
2. 小曲, Canzone (Canzone)
3. 塔蘭泰拉舞曲, Tarantella (Tarantella)
第三年, Troisième année
1. 祈禱之鍾聲/感恩/天使頌, 'Angélus! Prière aux anges gardiens (Angelus! Prayer to the Guardian angels)
2. 艾斯特庄園的綠柏之一:輓歌, Aux cyprès de la Villa d'Este I: Thrénodie (To the Cypresses of the Villa d'Este I: Threnody)
3. 艾斯特庄園的綠柏之二:輓歌, Aux cyprès de la Villa d'Este II: Thrénodie (To the Cypresses of the Villa d'Este II: Threnody)
4. 艾斯特庄園的噴泉, 'Les jeux d'eaux à la Villa d'Este (The Fountains of the Villa d'Este)
5. 悲歌(淚水源於人類的苦難), Sunt lacrymae rerum (There are Tears for Things)
6. 葬禮進行曲, Marche funèbre (Funeral March)
7. 凈心(發揚你的愛心), Sursum corda (Lift Up Your Hearts)
西班牙狂想曲 Rhapsodie espagnole
❻ 李斯特的十四行詩和他的終哪個更難啊
鍾,十四行詩是旅行歲月里的,有點小品的味道(但是技術上也很難也很BT),鍾是帕格尼尼練習曲的,但是如果你八度技術好你可能覺的他不難,但是他的大跳又是比較令人心煩的,所以我說鍾更難些.
❼ 李斯特 所有作品(名字)
弗朗茲·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們譽為「鋼琴之王」。
廢話不多說,他的作品主要有:
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
《浮士德交響曲》
《但丁交響曲》
《帕格尼尼練習曲》
《瓦格納改編作品:湯豪舍》(《湯豪舍以及瓦爾特堡的歌詠比賽》)
交響詩《前奏曲》
《馬捷帕》
《B小調鋼琴奏鳴曲》
《12首超技練習曲》
《旅行歲月》
鋼琴曲中最難的一首當屬《唐璜的回憶》
《塔索的悲傷與勝利》
《第二號梅菲斯特圓舞曲》(《魔鬼圓舞曲》)
《艾斯特庄園水的嬉戲》
《沉思的人》
《B小調奏鳴曲》
《森林的細語》
《塔索》
《普羅米修斯》
《英雄的葬禮》
《聖伊麗莎白逸事》
《耶穌基督》
《匈牙利加冕彌撒》
三集《巡禮的歲月》
《從搖籃到墳墓》
《愛之夢》
大概我知道的就是這么多了,希望能幫到你
❽ 《我親愛的》這首義大利歌曲的背景,還有作者的介紹,這首歌的表達情感。
背景:17世紀中後期,由於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義大利人民對於文化和藝術形式的追求也逐漸增多,傳統的音樂形式(包括傳統歌劇)已經不能滿足當時人們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豐富自身的表現形式,美聲唱法開始成為義大利歌劇的重要組成,並且迅速壯大。
所以在這一時期,出現了美聲作品創作的高峰時期,一大批義大利作曲家創作的無數優秀的美聲作品,其中就包括了當今美聲唱法訓練中必唱的一首作品《我親愛的》。該作品的旋律是由喬爾達尼獨立譜寫,歌詞是根據當時流行的一首詩歌改編而成。
所以不管是在曲風展現方面,還是在情感表達方面,都極具特點和張力,是那個時期義大利美聲作品的代表,也一直流傳至今,可以說《我親愛的》是藝術與情感的結合,也是美聲歌曲的經典。
1、作者介紹;
G·喬爾達尼(1753年10月22日—1798年7月31日),出生於義大利,義大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G·喬爾達尼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喬爾達尼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還創建了背譜演奏法;
他也因在鋼琴及以上的巨大貢獻而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代表作品有《十二首超技練習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三部《旅行歲月》鋼琴曲集、《華麗足尖舞》、大量歌劇幻想曲,如改編自威爾第的《弄臣》、改編自莫扎特的《唐璜的回憶》等等。
2、表達的情感;
該作品堪稱義大利歌曲的代表,主要表達了當時人們愛情的苦苦追求和無限嚮往之情。旋律委婉,線條流暢,歌詞內容朴實真摯,可謂是膾炙人口。從曲式結構來看,該作品是帶再現的三段體。第一段和第三段歌詞完全相同,旋律主題相似。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復再現,只是在節奏、速度方面作了簡單的調整。而第二段是歌曲的展開和發展部分,旋律由中聲區緩進至較高聲區,節奏加快,形成歌曲的高潮部分。所以速度緩慢的第一段,表達了一位飽受愛情折磨的年輕人內心獨白。
到了歌曲的第二段,由於旋律的上行和作品整體的結構劃分,該部分要求演唱者以高位置頭腔共鳴,唱出堅實有力的聲音來表達,被愛情折磨已久的壓抑情緒和表達青年對愛人發至肺腑的情感。而在這個高音的部分,節奏的時值處理上應適當的放緩,稍加停頓。
當高音部分過,歌曲的旋律平緩地走向了中聲區,情緒也由激動轉向平靜。緊接著,又重復高潮部分的那句歌詞:「請別對我,無情無義。」表現了飽受愛情折磨的青年意猶未盡的痛苦之情。
第三段為整個作品的再現部分,歌詞與第一段完全一致,只是在聲音處理方面更弱了,而且整體更加平穩和平靜,給人的感覺是那位年輕人的形象再一次出現,同時也表達了這位年輕人對美好愛情的憧憬之情。
(8)旅行歲月擴展閱讀;
《我親愛的》義大利文是:caro mio ben。是聲樂學生的必修曲目,也是歌唱名家常用演出曲目。旋律柔美流暢,委婉動人,深受大眾喜愛。它看上去簡單,實際上很難唱。第一個音就不容易唱好,高音和力度都要恰到好處,輔音到C嵌入母音a須十分清脆。
很多人喜歡用做假聲唱首段和未段,這並不好,不能正確對地表現歌曲的內容,但聲音過於飽滿也不好,要恰到好處,才表現出作品的高雅與美感。中段要唱行輕快,滑音要用的典雅,並注意控制氣息。下功夫唱好這首歌,定能學到真正的美聲技巧。
《我親愛的》為一首小詠嘆調,流傳至今。這首作品適用於各個聲部的訓練和演唱,要當作一首重要作品去練習,也要在音樂會中演唱是一首很好的男高練習曲目。
❾ 李斯特的代表作有那些
《幻想交響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浮士德》和《但丁》等。
李斯特生於匈牙利雷汀,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
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還創建了背譜演奏法,也因在鋼琴及以上的巨大貢獻而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
(9)旅行歲月擴展閱讀
巔峰期的鋼琴家李斯特:
1837-1847年間,李斯特在歐洲各國開展鋼琴巡演,包括匈牙利、義大利、英國、德國、俄國、土耳其等。所到之處無不風靡,觀眾為之瘋狂,德國詩人海涅稱其為「李斯特狂熱」(Lisztomania)。
1847年2月,李斯特到基輔演出時,邂逅卡洛琳·馮·賽因—維特根斯坦公主。
1847年9月,35歲的李斯特在俄國做了謝幕表演,宣布從此退出音樂會舞台,不再開展收費演出。
這十年間,李斯特創新了鋼琴演奏技法,並創作了《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