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駕旅行 » 旅行車自行車

旅行車自行車

發布時間: 2020-11-26 17:41:42

旅行車自行車什麼品牌好准備去旅行

這個自行車不是看品牌,是看實用性,看你去哪裡旅行,遠途的話建議選擇一些輪胎質量好的,這個真心不看品牌,品牌只是廣告做得好,然並卵

⑵ 旅行用自行車與山地車、公路車有什麼不同

公路車只適合短距離而且在道路平坦的路程中騎行 你如果旅行的話當然會經歷很多不同的路況 公路車的車胎那麼細當然不適合 而且長時間騎行公路車會很不舒服的 公路車不適合旅行這應該是公認的
山地車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最適合長途旅行的了 又能不減速騎行崎嶇多變的山路又能在平坦的公路上騎行 而且車身較輕 進藏的大部分都是山地車
旅行車 他就是為旅行制定的 舒適的蝴蝶把 能放載較多行李的車架 旅行車說白了就是在山地車的基礎上換了蝴蝶把 換了公路與山地都兼備的700c輪胎 然後在車架上裝上了能方便載行李的架子而已 就是為了旅行而用的 其實山地車也能改的 呵呵

公路車我想沒必要改成旅行車 因為公路車天生就是競速用的 如果說山地車那就是全能王了 可以說長的又帥 適應能力又廣 體力又好 不用改裝就可以旅行 不然進藏的那麼多騎山地車去得 其實樓主如果想旅行的話 我建議買個山地車就行 美利達和捷安特的都不錯 長途旅行要的不是車的好壞 要的是個人的修車技能與好的野外生存能力與體格!

⑶ 自行車中什麼叫旅行車

旅行車可以說其實是山地和公路的結合。因為它既有山地的結構特點,特別是在剎車制動方面通常是實用的山地的V剎或者碟剎。還有變速方面也是沿用山地的變速系統。輪胎上面借了公路的特點,外胎通常是光一點的細一些的外胎。因為這樣的胎更適合長途的騎行。旅行車之所以稱為旅行車,它顯著的特點就是:1.有後面的貨架,可以攜帶旅行用品 2.坐墊是比較寬大點的舒適的坐墊,長途騎行以後不會覺得臀部的不適 3.車把方面通查是採用的又大又寬的蝴蝶把,長途騎行的時候可以不斷變換握把姿勢,不會手腕或者手臂不適。4.前叉方面旅行車使用的是帶避震的,雖然不是什麼很好的避震叉,但也足矣應付一般的路面了。
旅行車捷安特和美利達都有,價位大概2500左右哦。
以上是我所知道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有疑問可以發信息或者郵件給我。

⑷ 普通自行車、山地車和旅行車有什麼區別啊

簡單說下,詳細就要長篇大論了:
普通自行車:一般指昆車,騎行姿勢為彎腿站立式,優點是舒適度較高,長時間騎行不易疲乏。缺點是彎腿姿勢不易加速,且普通自行車零件多採用非常普通的零件,也難達到很高速度。

山地自行車:詳細分為很類別,我們常見到的一般為xc類。可變速,胎粗抓地力好適合越野,有減震系統減小顛簸。整體強度較大抗沖擊能力強。相比普通自行車強力騎行時更不易損壞。

旅行車:為山地演變而來。絕大部分同山地相同但配置較靈活。例如車把可以換成蝴蝶形狀的可以用很多姿勢來把減小長時間中的疲勞。前叉也可以裝減震或不減震的。車輪可以是700c或者26寸。但剎車一般都為v剎。可以很方便的加裝貨架,瓦蓋,駝包。總之所有的改動都是為了增加耐用性和減小在長途中疲勞感的產生。

還有,麻煩以後提出這類很難答的問題時多懸賞點分,謝謝。

⑸ 山地車和旅行車有什麼區別

1、舒適性不一,山地車則更著重於對崎嶇路面的通過性,旅行車更強調舒適性。

2、車把不一,山地車用直把或燕把;旅行車一般用蝴蝶把。

3、泥板不一,山地車沒有泥板;旅行車有泥板。

4、螺絲孔不一,山地車沒有預留了前後駝包架的安裝螺絲孔;旅行車則有。

5、行走路面設計不一,山地車是專為山路地形設計的車輛;旅行車是專為長途騎行設計的車輛。

(5)旅行車自行車擴展閱讀:

山地車,起源於美國,1974年Gary Fisher、Charlie Kelly、Tom Ritchey想要一輛可以在公路外騎行的自行車,遠離「警察、汽車和建築物」,於是他們開始將配件和摩托車部件安裝到二戰前結實的單沙灘車上。

旅行自行車(英語:Touring bicycle)是自行車的一種,適合長途騎行方式的旅行,也可以用於平時代步通勤。為了便於長途旅行,旅行自行車一般有較舒適放鬆的車架幾何設計,負重能力也有較高要求,要比一般自行車強大。基於安全考慮,在配件選擇方面亦注重可靠耐用。

⑹ 旅行車自行車哪款性價比高

開朗旗下的環球旅行者(6800),這個性價比好,但是價格略微高,實際上並不是價格低就算性內價比高,而是和容質量對等的!還有新推出的318旅行車,這個性價比絕對高,3180元,鉻鉬鋼4130、頂級彥豪剎車……



還有surly,美國大眾旅行車品牌,這要在美國性價比絕對稱得上,可是在國內性價比就盪然無存了。

也就介紹這兩個品牌了,其他的也有幾個品牌,我不了解也就不獻丑了!希望採納

⑺ 700C的旅行車(自行車)指的是什麼樣的單車

這種車是結合了山地車和公路車一些優點產生的自行車.主要是既有山地的道路適應性又有公路的快速性.一般用類似於山地車的架子和車把,還有剎車,這樣有利於提高操控.用公路車那種尺寸(700c)的輪胎.當然了,輪胎要比公路的粗,公路車用19-23c的,旅行車用30-38的.這樣規格的輪胎既可以在公路上跑速度,有能對付路況不好的道路.
不過在國內,700c旅行車種是我們一直不大推薦的,原因很簡單,國內700c的大內胎和外胎較難購買,而旅行過程中不爆胎幾乎是不可能,而爆胎就必須考慮到修補,特別是超長途旅行,而石敬來福州時,其內胎已經爆了幾十個孔,然而我們在福州費力尋找,在其離開時依然是沒有找到胎。 其實26山地車就很適合用於旅行用途,並且配製起來也很容易,先天小輪圈大輪胎抗沖擊能力和載重能力就相對的好,而對付極其惡劣環境的剎車系統在公路上載重並制動也更加輕松。
上面的原話見:
http://www.chinabike.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0&ID=75009

⑻ 自行車知識:長途旅行車該如何配置

1. 車架
論通用性,鋼架是個非常好的選擇,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適用性,一旦發生損壞,任何一個小縣城,或者是汽車修理,都可以得到解決。只是現在重量適中,結實耐用的鋼架子已經比較難買到了。
雖然鋁合金架一旦損壞就只能找特種焊接的地方來修理,但因為輕量,廉價,一直在運動自行車市場上大行其道,而其強度也隨著工藝的提高,達到了一定的標准,所以鋁合金架子,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選擇鋁合金架子,請盡量選擇帶補強的,對於一些抽管較多,重量較輕的要慎重選擇,它們不一定會在焊接相連的地方開裂,但是很有可能在抽管的地方受到意外的撞擊後開裂。碳和鈦以及其他材料暫時不予討論。提醒你注意的是,不少架子出廠後,後尾鉤的螺絲都沒有鎖緊,一定記得擰緊,否則,後爪鉤脫落該有多麻煩,就不用我細說了。
2. 前叉
選擇軟叉還是硬叉,一直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硬叉顯然效率更高,重量更輕,但是遇到顛簸路面,震的手臂發麻也是常有的事情。軟叉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來自地面的震動,但是自然犧牲了效率,且重量較重,一旦發生故障,維修也很困難,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應該根據長途沿途情況來與針對性的選擇,如果主要是在平坦公路上跑,硬叉完全可以勝任,如果路況非常差,軟叉是必須的。選擇一根質量不錯的帶鎖死的避震前叉是個通吃的好主意。如果路途遙遠,需要帶很多的東西,要裝前貨架或擋泥板的話,一定要注意購買的叉子是否有對應的螺絲孔。
3. 碗組
現在的碗組質量都比較好了,哪怕是最普及的VP,正常使用也很少有損壞的,但是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安裝好碗組後,一定記得固定好碗組蓋上的固定螺絲,鎖的太緊,轉向發皺,影響操控。太鬆了,碗組很容易被來自地面的震動導致變形損壞,架子頭管就很容易在叉子的攪動下裂開,那損失就更大了。另外,跑一定公里數後,就記得把車上所有應該鎖緊的螺絲檢查一下。
4. 車把
毫無疑問,蝴蝶把是最佳選擇。缺點是偏重,但是考慮到其對舒適性的大大改善,可以隨意選擇握把姿勢,能有效的緩解長途中上半身的疲勞,這點重量上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的。理論上來說,燕把比直把應該有更好的彈性,但是實際使用中,我並沒有特別強烈的感覺到這一點,這2種把用來跑長途也是可以的,加裝副把效果更好,但總的重量也自然接近蝴蝶把了。
5. 把立
選擇可調角度把立。其效果不僅僅是可以調整角度,其實也有效的調整了上管等效長度,能夠更好的適應路況的變化,做有針對性的調整。只是這種把立結構稍微復雜一點,重量也要重很多,市場上可選擇的不多。實在買不到,找個尺寸合適,強度足夠的把立也行。
6. 座桿
是否該選擇減震座桿?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減震往往帶來的是騎行效率的降低,所以很多人不太喜歡,但是長途旅行舒適第一,效率其次,放棄了舒適性,往往會讓人難以忍受,而最後被迫放棄計劃。減震座桿可以有效緩解長途顛簸,值得考慮。現在幾乎很多的品牌旅行車上,都把減震座桿做為標准配置,相信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7. 把套
蝴蝶把自然要選擇那種長長的把套了,那樣你就可以用任何一種你喜歡的姿勢趴在車上。其他車把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海綿的把套不是特別耐用,很容易破,但是吸汗,硅膠的硬一些,但是握持感很好,也比較耐用。可根據個人喜好或大家的共同推薦來購買。長途旅行,帶一對備用把套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東西也很輕便。
8. 貨架
長途旅行車可以通過安裝前後貨架來達到大量負重的目的。貨架一定要結實,且負重能力強。必須是在後三角上用螺絲固定的那種,通過座桿固定的那種長途旅行非常不可取,不僅不能大量負重,而且對騎行影響很大,非常容易失控,還容易導致座桿斷裂或車架變形。不少前叉還有配套的螺絲孔,可以安裝前貨架,能進一步的提高車子的負載能力。
9. 輪胎
或許你喜歡1.50的光頭胎帶來的高速感覺,或許你喜歡2.35甚至更寬的胎帶來的抓地力,但是長途旅行,這些都不是最好的選擇。26X1.95的內外胎是最常見,也是最通用的選擇,內胎應考慮美嘴的,法嘴的適用性太差,另外,准備兩個美嘴轉英嘴(大街上最常見的那種氣嘴)的轉接環,這樣,隨便找人借個氣筒斗可以打氣了,尤其是在你沒有氣筒或工具不能用的情況下。700c絕對不是一個是好的選擇,試問:一旦你的輪胎出了任何狀況,在大街上隨便找一個修車攤,能拿得出700C的內外胎嗎?長途旅行事事難料,在偉大的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穿行,選擇26寸輪胎的山地車,絕對是最穩妥的選擇。
10. 牙盤
寬大的褲腳是非常容易被牙盤刮到的,甚至卷進去,所以,帶護盤的牙盤是個不錯的選擇(帶護盤的牙盤多見於一些低端入門產品,有的牙盤也可以額外安裝護盤,只是不太容易買到),但並不強求,因為你完全可以用一根束腿帶來達到同樣的效果。個人非常推薦在牙盤上多加投資,強度好的牙盤可以顯著的提高效率,而且很少變形和快速磨損,需要提醒你的是:牙盤上如果有盤釘的話,一定要記得自己再鎖緊一次,而且長途途中最好定期檢查一下,這是非常容易松動的地方,當你發現的時候,往往螺絲已經丟失,而丟失了一個,其他的也會跟風,旅途難免半途而廢。
11. 中軸
拆裝過車子的人都知道,中軸是非常難安裝的,不僅需要使用專用工具,而且,稍不留意,就會損壞五通的螺紋,所以,在長途旅行中,你幾乎沒有機會換中軸的,應該盡量選擇結實耐用的,強度第一,對重量不必過分要求,畢竟這點重量,比起行李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12. 中軸螺絲
選擇一對防水中軸螺絲吧(注意:有方孔和ISIS等不同規格,需要和中軸配套使用),雖然不一定有什麼太顯著的防水效果,但是無論是鎖緊還是拆卸,用內六角就可以操作,是非常方便的。
13. 腳踏
非自鎖腳踏較好,如果使用自鎖,推薦自己准備修補件,開拓者的培林腳踏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請一定注意,第一次上腳踏一定要上緊,否則在大腿的驅動下,松動的腳踏會損壞曲柄上的螺紋,最後螺絲孔損壞變形,腳踏和牙盤都會報廢,長途騎行也就變成戶外徒步了。
14. 傳動搭配選擇
很多人認為用大盤帶小飛能跑的更快,或許這可以獲得一個更快的極限速度,但是絕對不會提高你的平均速度,甚至說,這是個完全錯誤的選擇,大力氣,低頻率的蹬踏,往往肌肉很容易酸痛,短暫的速度或許很快,但長途絕對跑不起來,保持一個合適的頻率,均勻的發力,往往能讓你跑的更遠。而要做到這點,就要選擇合適的傳動搭配,所以,牙盤推薦42-32-22這個范圍左右的,後飛選擇11-30左右范圍的,這幾乎可以適用於所有的地形,千萬不要選擇48-38-28對11-21等類似這樣變態的選擇,你會很快的疲勞,而且無法堅持下去。
15. 該選擇幾速的問題
到底多少速才夠用?21速,24速,甚至27速?有多個檔位的組合,自然可以讓變速更細膩,能更好的適應你,但並非檔位越多越好。3*7和3*8速都是常見的選擇,並不推薦3*9或者是3*10,因為太專業的東西,在高檔自行車並不普及的中國,其實是非常冒險的,而且配套的鏈條太薄,太脆,往往沒有7速8速的鏈條來的粗壯和有韌性。
16. 花鼓
一直有人擔心,快拆的花鼓是否安全?是否會在路途中脫落?實際使用中,只要安裝得當,我還沒有發現有快拆斷裂,導致人受傷的事情發現,而用螺絲固定的花鼓,也並不一定就堅固的很,考慮到快拆帶來的調整和修補的便利,這點冒險還是值得的。至於SHIMANO為代表的滾珠花鼓,還是NOVATEC為代表的培林花鼓,都是非常好的選擇,滾珠花鼓不像你想的那麼脆弱,幾千公里一般都不會有太大問題,培林花鼓修復性固然好,但是沒有專業工具和配件,你也一樣不好保養。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如果真的選擇SHIMANO的花鼓,盡量選擇檔次高一點的,大家有口皆碑,認為比較耐用的,而培林花鼓的話,前2後4的強度理論上來說比前2後2的要強度更好,修復性更好,雖然實際使用當中,這種體會並不明顯,考慮到價格差距不大,前2後4的更好。
17. 剎車
毫無疑問,V剎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沿途道路非常泥濘,甚至可以考慮吊剎(當然,現在好的吊剎不是很好買到)。我沒有說公路的夾器,因為我前面已經說過,跑長途最好還是用山地車,不推薦碟剎是因為不好維護,我有朋友的車在長途中,受到輕微的碰撞,就導致碟片變形了,騎行非常費力,後來只好拆掉,慢行,才勉強對付回來。當然,現在也有前碟後V的長途車旅行車配置,因為,碟剎對於泥濘路面比較有效,而且前碟一般不容易碰到,不過旅途的事情是很難作肯定的判斷,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碰到。
18. 車圈
一定要購買雙層圈,至於是刀圈還是平圈看個人喜歡,平圈強度不一定比刀圈差太多,但彈性好一點,能非常有限的緩解一些路途的顛簸,現在基本都是鋁合金的車圈了,越貴的圈不一定越好,只是可能更輕量而已,便宜的圈不一定強度不好,只是厚重一點而已。根據很多車友的經驗,只要圈編制的好,只要不是特別便宜、質量太差的圈,都可以支撐很長時間不發生較明顯的偏擺。
19. 輻條
不一定非要使用特別昂貴的輻條,輪組強度其實更關鍵在編制,很多人抱怨車子的輻條總斷或是輪子過一段時間就偏擺了,其實很多時候,這並不是輻條質量的問題,更不是圈的強度的問題,而完全是編圈技術不過關。一般來說,幾十塊一套的輻條帶條帽就可以了。找一個手藝出色的老師傅(別去路邊攤,他們連編圈器都沒有)幫你多調整幾次,輪組基本就穩定了。另外需要提醒你的是,不要用新輪子跑長途,一般來說,因為物理特性或者是磨合等情況,一般新編制好的輪圈使用一段時候後,都會有一點變形,再重新調整一次兩次,就很少會發生斷條或嚴重偏擺的情況了。
20. 鏈條
首先你的鏈條要和你的其他零件配套,雖然9速的鏈條可以用在7-8速上,但 9-10速的鏈條往往更薄,沒有8速的來的皮實。還有一個小秘訣可以告訴你的是,萬一鏈條斷了或壞了,把損壞的那幾節拆下,在修車攤找一段國產變速車的鏈條裝上,也可以支撐一段時間,足夠你找到新的修補零件。越專業的東西,針對性越強,通用性就越差,行走江湖,還是低調點好。
22. 指撥
和變速配套就好了,轉把和指撥完全看個人喜好。個人喜歡指撥,一檔是一檔,心裡感覺干凈利落。轉把也很有特色,變速快,而且總給我一種騎摩托的感覺。
23. 前撥
前撥的類型和種類實在太多了,總之,要和架子和牙盤配套,有的前撥是上拉的,有的前撥是上下拉都可以的,另外還有安裝在五通上的E型前撥等,而且有的前撥只支持最大42齒,有的可以支持48齒,SRAM的前撥還好些,數量不多,SHIMANO的產品線拖曳前後二十多年,型號多如牛毛,估計他們自己的技術人員,隨便抓一個前撥和牙盤過來,都不敢一口咬定是否能夠配套使用。可能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前撥和牙盤是一套的,或是找裝車經驗豐富,擅長「八國聯軍」的老同志討教一番才好。
24. 後撥
現在的高檔自行車變速系統已經幾乎完全是SRAM和SHIMANO的天下了(camp等也有山地變速系統,但是國內很難買到),建議後撥至少應該選擇A系列以上的(比如ALTUS、ACERA、ALIVIO),TY系列質量其實也不差,變速一樣很准,但它們多數用於無後爪鉤的架子等,而且一般最多隻支持到7速(也有例外,比如,TY22等就可以很好的支持8速),時間一長後,也難免不太好用,至於更高級的變速器,則是看個人經濟情況了,它們同樣耐用,只是可能在精度和重量上有所突破而已。
25. 水壺架
有的車架可以裝3個,有的可以裝2個,還有的只可以裝1個,架子的選擇看個人喜好,但一定要記住選擇盡可能結實的,以用手大力的擠壓不會變形的為好,否則使用幾次,就變形,讓人的確郁悶。
26. 飛輪
一個飛輪正常的使用時間是多少?要針對使用環境和使用強度來說,但一般情況下,足以支撐5000公里,完成長途旅行不成問題。新飛輪和新鏈條一般不會跳鏈,舊鏈條和舊飛輪,問題也不大,但是飛輪和鏈條新舊搭配,往往容易跳鏈,所以需要磨合。
另外要說的是,不推薦給飛輪和鏈條什麼的上太多的油,適可而止。否則,太多的油飛濺出來會弄臟褲子,而且可能沾染更多的沙子和泥土,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27. 車線
車線是易損耗品,一般幾千公里就要更換一次,但長途在外,車線的修補件不好找不說,就是有,更換也不是很容易的,(你至少需要松開不少地方,然後重新截線管和掐線),請一定注意車線的潤滑和線管的防塵,還有接頭一定要用線封掐緊封好,否則一旦散開,不僅不美觀,而且容易松脫。現在在網上或者在車店一般很容易找到鋁制的線封,備幾個,他們只增加很少的重量,卻可以為你減少很多麻煩。
28. 前後泥板
這個東西其實看路況,如果你確定沿途天氣和路況不會太差,不裝也完全可以,如果趕上雨天或是泥濘的道路,無論怎樣防護,一要會弄得渾身是泥。
29. 包
請你一定明白:永遠不要背著包騎行。騎自行車的過程中,除非挺直腰板和向後仰著,我們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身體向前傾的姿勢,這已經給了腰部一定的負擔,如果再背著一個厚重的包,距離腰肌勞損的日子就不遠了。旅行應該是快樂的,雖然過程可能艱苦,但你完全應該過的更舒適一些。
長途騎行能否成功,往往在於你能堅持多長時間,意志再堅定,也不一定能抗得住身體的疲勞。東西不多的話,只選擇後馱包就可以了,最大容量有80升的,如果還不夠的話,還可以在前叉上裝貨架,安裝前馱包。2個加在一起容量足有120升,而且前後都負重,可以有效地避免頭輕腳重(否則上坡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後空翻)。有人喜歡裝個車把包,這是可行的,地圖、相機等常用的小東西,完全可以裝在裡面(有的車把包還有地圖袋,展開地圖夾在裡面,低頭隨時就可以看見),但千萬不要裝太多的東西,否則車把太沉,轉彎會很困難,容易發生危險。
30. 車頭燈
頭燈主要用來干嗎?自然是夜間照明,但嚴格來說,非常不推薦夜間行車的,尤其是在漆黑的夜晚,騎行在國道上,無數瘋狂司機駕駛著超載的貨車,還可能不開頭燈或尾燈就呼嘯而過,而且再強的頭燈也很難看清路面的詳細情況。總之,夜間騎車非常容易發生危險,不過旅途難料,看過電影《轉山》的都應該知道,川哥就是夜晚騎行踩到山下去的。
如果真的要趕夜路,也沒辦法(這里提醒各位,做旅途計劃一定要周密,你要確切的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和具體里程來制定計劃,不可貪多,同時做好兩手准備,如果趕不到,在哪裡提前休息,都是要考慮的問題)。車頭燈不一定需要照多遠,十幾米已經足夠。但應盡量選擇電池容易買到,且亮度高,照明面比較大,而且密封比較好的,最好多准備一套電池和備用燈泡。至於究竟該買哪種,市場上大把的選擇,在這里不作具體推薦。
31. 車尾燈
尾燈絕對不是用來照明的,而是用來提醒別人注意避讓的。單純的反光鏡遠遠沒有一閃一閃的紅燈更能引起別人注意。這並不需要多大的亮度,但是最好有很好的穿透力(這些正好與頭燈相反),能夠在霧天也讓別人注意到你(有人在白天霧天騎車的時候,也把前後燈都打開,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提醒了別人,也保證了自己的安全)。所以盡量選擇一個穿透力強,一閃一閃的尾燈吧,還有,一定要選擇安裝牢固、不易脫落的,長途的顛簸,容易導致尾燈丟失,而你也很難能及時發現。
32. 反光帶
反光帶的效果同樣是通過反光引起別人注意,而且安裝方便,粘貼或捆綁後不容易脫落,價格也很便宜(雖然效果還是沒有車尾燈來的好),你完全可以在車上,騎行的衣服上都貼上一些,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33. 騎行褲
有不少人抱怨說,騎行褲子並沒有什麼效果,造成這種原因,往往是穿著不當,或是褲子的造型不好、襯墊太薄造成的。多投入一點,買一條COOLMAX襯墊厚一些,做工好一點的褲子還是很有必要的。而且騎行類的服裝多是滌綸面料的,透氣性好,容易洗滌,而且乾的也比較快,長途旅行的話,穿一條,帶一條,兩條輪換足夠了,需要特別提醒你的是:穿騎行褲是不穿內褲的!有一種騎行內褲也不錯,像普通內褲一樣穿在裡面,外面套一條運動褲子,至少從後面看上去,視覺上不會覺得臀部那裡太齷齪。
34. 騎行上衣
上衣並不一定是必需的,一件貼身的滌綸外套也一樣可以替代,好的騎行上衣,只是更透氣舒適,樣式更美觀,外形更專業,後面可能還有3個小口袋,可以讓你放點零食而已。另外一個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如果選擇騎行服,胸前的拉鏈一定要選擇開的比較長的那種,因為高強度的騎行會導致大量出汗,而開口過小,散熱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35. 頭盔
我不想再強調頭盔的重要性了,不帶頭盔不一定出事,帶頭盔不一定就沒事,但有總是要比沒有強的,人民幣可以論張數,頭卻只有一顆。長途旅行還是非常有必要帶頭盔的(長距離的上坡騎行,有不少人都不帶頭盔,甚至一些環法車手也是這樣,上坡往往速度較慢,可以理解,但最好還是佩戴為妙)。
帽子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幾乎對頭部起不到任何保護效果。選擇一個輕量、堅固、透氣的頭盔是應該的,有碩大的透氣孔,通風效果自然好,內有合金骨架,強度可靠,帶COOLMAX內襯,佩戴舒適,有的頭盔前部還有防蟲網,是一個很體貼的設計。過去,山地和公路頭盔的一個很大區別就是,山地頭盔有帽檐,公路沒有,但現在越來越多的頭盔設計成可拆卸帽檐,而越來越多的人戴頭盔都不裝帽檐了,其實帽檐的主要作用是遮陽,但一定的負面作用是遮擋視線,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至於怎麼樣選擇頭盔,在我的不少帖子中都有過說明,這里就不贅述了。
36. 碼表
其實你完全可以路碑來確定自己的里程數,但是很多地方沒有路碑,很多地方路碑不準。所以碼表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你可以根據它計算距離,調整自己的行程和安排,而且有的馬表甚至還有背光功能,在夜間也能看的清楚(SIGMA的新款碼表在這點上做的非常之好,就是有一點點費電)。
並不是很推薦無線的碼表,無線的,很容易受到干擾,有可能會經常能看到自己以轎車的速度前進,有線的理論上更安全可靠一些。SIGMA和CATEYE是國內賣的比較多的2個牌子,質量都不錯,防水也很好,值得推薦。另外提醒你的是:不要相信大超市裡面三四十塊錢的那種做工粗糙的碼表,便宜不一定沒好貨,但太便宜了,質量的確值得擔心。
37. 眼鏡
如果視力正常,那麼恭喜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騎行眼鏡,外表很酷,又有一定的實用效果,還可以防止小飛蟲或灰塵進入眼睛。如果你是近視眼,那麼很遺憾,你還是就老老實實的佩戴你的近視鏡上路吧。個人非常不推薦佩戴隱形眼鏡,戴騎行眼鏡騎車,長途旅行不比平時,風吹日曬,不幹凈不說,眼睛也很容易干澀,加上不透氣,對眼睛損傷極大。
最後要提醒你的是,有的眼鏡是多種鏡片可換的,顏色不同,用途也不同。另外,如果選擇騎行眼鏡,一定要根據臉型選擇,現場佩戴比較好,好看的鏡子戴不上,戴上的鏡子卡的頭疼都是常有的事情,鼻托一定要是那種柔軟有彈性的,而鏡腿可以保證大角度的彎折也不折斷的比較好。
38. 手套
我太喜歡這個東西了,每次出行都會佩戴,地面的振動很大一部分會通過車把傳遞給騎手,劇烈的長時間的振動,很容易讓你肩膀酸麻,手臂僵硬,手掌積血,把套固然可以緩解很多震動,而配合騎行手套共同作用,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我經常長短各准備一套的,長手套可以保暖防風,短手套,適合天氣溫暖的時候佩戴,手指露在外面,操控手感也更好。選擇做工結實,用料好的手套就是了,另外,手套也分尺寸的,最好親手佩戴選擇適合自己的尺寸,否則,太大松框,太小壓迫手掌,血液循環不暢,容易疲勞,還可能導致凍傷。
39. 工具
行李已經夠多了,還要我帶大量的工具?這簡直太難為人了。所以,長途旅行,還是選擇結實耐用、小巧方便的組合工具吧,現在市面上太多工具和小氣筒了,就不細細介紹了,大家自己找自己喜歡的吧。不過,要指出的是:最好帶補胎工具、拆鏈工具等,氣筒選擇鋁的比較好,也可以選擇有氣壓計的,可以比較方便的控制輪胎氣壓,再准備3根金屬翹胎棒,一套補胎套裝基本就夠了。
40. 胎墊
長途騎行,扎胎是難免的,但一副好胎墊可以降低扎胎的幾率(你應該養成一個好習慣,每次扎胎的時候,都檢查一下內胎扎在什麼地方,是靠近車圈的一側還是靠近輪胎的一側,如果是輪胎一側的話,屬於正常情況,安裝前一定要記得檢查一下外胎內側,看是否有什麼雜物殘留,如果有發現,一定及時清理,如果是內胎靠近車圈的一側破了,則很有可能是胎墊的問題)。
41. 管夾
管夾用於固定坐管,選擇合適的高度後鎖緊就可以了,主要有內六角螺絲固定和快拆的2種。多數情況下,坐桿的高度一旦固定,就很少調整了,長途旅行中,調整坐墊的機會也不多。所以,選擇固定的管夾或許更適合,快拆管夾不使用工具就可以很方便的調節高度,但是鎖緊強度差一些,而且如果夾的太緊的話,下次拆開時往往很難拆開。考慮到長途旅行是一定會攜帶工具的,所以非快拆的管夾是個更穩妥的選擇。
42. 撐腳
撐腳,顧名思義,用來支撐車子,我用過很多種撐腳,卻一直沒有找到一個特別結實可靠的(28大杠的撐腳設計是最棒的,但是現在的車子好像很少有這樣的設計了),又要支撐有力,又要靈活折疊,而折疊機構本來就不是很可靠。經常是時間一長,就開始變形,或是折疊或固定機構開始松動,有時甚至會因為重力原因突然松脫,造成安全隱患。如果行李非常多,那撐腳更是很難支撐住車子的重量的,何況腳撐的重量都不輕,長途旅行也是個不小的負擔,所以,請慎重考慮是否安裝腳撐。個人建議是:多數情況下,你並不需要。真的要停靠車子,找個干凈的地方靠邊放倒也一樣可以。

⑼ 旅行自行車和公路自行車的區別是什麼

一:山地車
山地車:山地車適合多種復雜的路況。車身結實,控制靈活,輪胎專寬大,通過屬性好,可變速,胎粗抓地力好適合越野,山地車整體強度較大、抗沖擊能力強,騎行較舒適,相比其它自行車強力騎行時更不易損壞。
適合用途:山地競賽,挑戰自我,騎行壞境:山地,林道,多種路況。

二:旅行車
旅行車:由山地車演變而來,專門為長途旅行而設計的,強調的是騎行的舒適性,採用類似於公路車但有所加強的車架,輕減震的和無減震的都有,公路車圈,但是輪胎為稍寬些的細紋胎,蝶形車把,具有更好的舒適性,車座也較寬,採用山地變速套件,有擋泥板,有前後行李架,有衣架,高檔些的也用碟剎,一般無自鎖,配備最少兩個水壺架,適合長途騎行使用。但旅行車太笨重、爬坡和下坡性能差、缺乏運動感,騎行姿勢固定,無法發力,那種姿勢只能慢慢悠悠的騎。旅行車更強調舒適性,而山地車則更著重於對崎嶇路面的通過性。
適合用途:如果用於長途騎行,建議選擇旅行車,因為旅行車的定位在於長途騎行,比較山地車來說,較輕便、舒適,較公路車車身強度與車身強度較高,通常使用大眾化配件,便於維護,馱載功能客觀,可適應大多數地形,且易加裝騎行安全配件,握把舒適。

⑽ 旅行車是個什麼定位和山地車公路車有什麼區別

旅來行車的定位是長途旅源行專用自行車。和山地車、公路車的區別是:
1、旅行車作為遠距離旅行而設計的自行車,集舒適性(前避震)、實用性(帶貨架)和高速度等優點於一身。非常適合長途旅行使用。
2、山地車的優點只有在騎行山路等惡劣道路時才可以體現。具有減震效果好、車身強度高等優點。
3、公路車的優點是車身重量輕,平路騎行的時候速度快。公路車的設計都只是為了提高速度。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