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壩旅遊景點
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大華北原始森林,烏拉特中旗牧區羊肉,杭錦後旗的河套酒歷史博物館,磴口的哈騰阿貴廟。 我知道就這些歡迎你來巴彥淖爾市玩
B. 河套酒業的企業歷史
建國後的1952年,河套行政區陝壩市專賣公司組織專人籌辦酒廠。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在同行業競爭中異軍突起,由一個旗(縣)級國營制酒廠逐漸發展成為內蒙古釀酒行業的龍頭企業。
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評為「全國就業與社會保障先進民營企業」;河套王原酒生產基地被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認定為「中國北方第一窖」。
2006年,根據企業發展需要,組建成立「內蒙古河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並實施以白酒為主業、兼營奶酒保健酒釀造、酒品包裝、房地產開發、物流、小額貸款、玻璃製品、餐飲業、番茄加工等集團化經營戰略,下屬企業發展到24家,擁有總資產40億元,員工8000餘人,總佔地面積228萬平方米。其中,河套酒業公司優質原酒生產能力達到5萬千升,儲存能力12萬千升,成品酒生產能力12萬千升。 公司並擁有各類技術人員400多人,國家級白酒評委7人,自治區級白酒評委14人,是自治區白酒行業唯一的科技先導型企業和擁有自治區級技術中心及檢測實驗中心的企業。公司擁有國內最先進的惠普氣相色譜儀和ICS-2500離子色譜儀,在白酒的研製開發、品評、理化分析等方面有很強的實力,是內蒙古首家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和產品質量「雙認證」的廠家。
河套酒業公司不斷推進和完善企業內部管理,形成了科學高效的管理體系。公司創立的「以人為本,目標成本、質量為本」的三本管理模式,曾被巴盟盟委和行署作為典型經驗在全盟的工業企業中推廣。同時,公司還引入海爾OEC管理模式、ERP資源計劃管理系統、OA協同辦公管理平台,使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河套酒業公司以銷售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以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為企業精神理念,用至純至真的產品和服務來塑造企業的信譽和形象。公司非常重視各種媒體的宣傳效應,在央視、央廣和地方衛視作了大量的產品形象廣告,「河套」品牌已經成為全國知名品牌,「河套」文字和圖形商標均為中國馳名商標,河套酒業集團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聯合授予「中國北方濃香型白酒生產基地」榮譽稱號。2002年建成內蒙古酒文化博物館,成為內蒙古酒文化的展示基地和地區重要的旅遊景點,企業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區和工業旅遊示範景區。
河套酒業集團公司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努力推進自主創新,做大做強白酒主業,加強市場營銷,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形成了以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為基地,周邊省市為前沿,輻射全國的營銷體系。銷售額、利稅以年均30%的速度遞增,形成以白酒為主業,兼有多種產業門類的集團公司,成為地區的龍頭骨幹企業,為地方經濟的發展發揮著強大的帶動作用。
C. 陝壩鎮的康爾徠生態園
康爾徠生態園位於陝磴二線公路4km處,規劃用地1000畝,中心園佔地500畝,涉及四個自然社,205戶,820人,是全區新農村建設示範嘎查村之一,規劃建設目標為集生態農業、生態養殖業、生態林果業、生態旅遊業為一體的綜合性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生態園建設過程中的整體產業格局:
(一)生態農業:按照日光溫室佔地0.7畝,鋼架大棚佔地1.3畝,露天瓜菜佔地1.0畝的三元梯次模式,已建成48戶,150畝的設施農業示範區,在管理過程中,大力施用農家肥,葉面噴施沼液,根部澆灌沼渣,張掛黃板誘殺害蟲,從源頭上控制化肥和農葯的使用,生產的各類瓜菜完全符合綠色食品的標准,形成了梯次種植、周年生產、四季供應的生產格局,實現入園戶年收入不低於25000元的目標。
(二)生態養殖業:農村能源建設入戶率達到100%,暖棚養羊、養豬效益明顯,農家散養區各種家禽種類全、品種多,一方面為蔬菜種植提供了有機肥料,實現了安全無污染、節本增效的目標,另一方面為生態餐飲提供原料保障,增加農民收入。
(三)生態林果業:在完成渠、溝、路、井、電配套的基礎上,新植垂柳9500株,規劃人工採摘果園150畝,葡萄、李子、山杏、蘋果、櫻桃搭配合理,成活率高,可實現當年掛果的效益。
(四)休閑旅遊業:與寧夏東線旅遊集團正式簽約,規劃休閑綠地及生態餐飲、娛樂場所400畝,打造中國河套大院,實現名品效應,帶動當地農民的生產發展和三產繁榮。
(五)新農村建設:本著群眾主體、規劃先行、示範帶動的原則,按照生產區、生活區、養殖區三區分離的目標,已建成示範戶12戶,戶均佔地1.2畝,配套暖棚羊舍、青貯池、路、水、電、暖、林、訊、氣等設施,按照5?10 年的規劃目標,建成120戶,500人以上的康爾徠中心村。
生態園整體建設上突出體現綠色環保、休閑宜居、田園風光、健康消費四大特色,形成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產業鏈條,集中體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城郊型新農村建設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D. 黃河簡介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九個省、自治區,最後注入渤海。
美麗而古老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就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對黃河的贊嘆。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150萬年前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西候度猿人;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現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出現晚期智人。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黃河上遊河段水力資源豐富,從龍羊峽至青銅峽川峽相間,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那裡可以建造許多電站,已建立了好幾個大水電站。
黃河自孟津至入海口是黃河的下游,就是華北平原。這里河道寬闊,水流緩慢,攜帶的泥沙大量沉積下來,使河床不斷抬高。為了防止河水泛濫,河堤也不得不一再加高,自鄭州黃河花園口一段起,河床平均比兩岸地面高4-5米,有的地方甚至高達10米,成了世界聞名"地上懸河"。
黃河著名的壺口瀑布--雷霆萬鈞,奔騰而過,壺口象徵著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黃河精神。著名的龍門--水流湍急,相傳鯉魚如果能跳過龍門就可成龍,產生「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又相傳是大禹治水所鑿開的峽口,因而又稱禹門口。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
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4)陝壩旅遊景點擴展閱讀:
黃河的地貌特徵:
黃河流域西界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流域內地勢西高東低,高差懸殊,形成自西而東、由高及低三級階梯。
最高一級階梯是黃河河源區所在的青海高原,位於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聳立著一系列北西——南東向山脈,如北部的祁連山,南部的阿尼瑪卿山和巴顏喀拉山。黃河迂迴於山原之間,呈「S」形大彎道。
河谷兩岸的山脈海拔5500~6000米,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雄踞黃河左岸的阿尼瑪卿山主峰瑪卿崗日海拔6282米,是黃河流域最高點,山頂終年積雪,冰峰起伏,景象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