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游旅遊景點大全
1. 自駕游德化,安溪,永春,漳浦
德化:九仙山、岱仙瀑布、石牛山。。。安溪:清水岩、李光地故居。。。永春:牛姆林。。。漳浦就更多了
2. 德化一日游
戴雲山自然保護區是福建省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庫、水源涵養區、生態安全屏障和珍稀野生動植物的生物安全島嶼,是我國單位面積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保護區之一。它成立於1985年,總面積13472.4公頃,森林覆蓋率93.4%,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自然保護區之一。保護區內有珍稀瀕危或特有植物物種共115種,國家Ⅰ級保護野生植物有水松、南方紅豆杉、銀杏3種,Ⅱ級國家保護植物17種,省級保護植物27種。國家Ⅰ級野生保護動物有雲豹、黃腹角雉、蟒蛇3種;國家Ⅱ級野生保護動物有白腹山雕、虎紋蛙、白鷳等36種。2004年通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升格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其主要保護對象是東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重點保護我國大陸分布最南端、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黃山松林、重要的昆蟲、蘭科植物資源及其他瀕危動植物物種。
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革命遺址
位於水口鎮昆坂村。
1943年,在國民黨頑固派大肆「圍剿」革命根據地時,為隱蔽積蓄力量,中共福建省委從閩北轉移到閩中。同年12月,閩中工委書記林大蕃及游擊隊20多人來到毛厝、坂里。1944年正月下旬至二月間,省委機關游擊隊陸續來到坂里。在坂里牛寮坑困狗形山上,蓋起了18座竹棚,開了2個操場。省委機關轉移到坂里後,在德化大溪、永春和南安八都等地建立了幾個據點,使閩北、閩東北、福州、永泰、大田及閩中地區的莆仙、晉南惠等根據地聯結起來。這一時期,坂里村曾成為全省革命活動中心。省委機關在這里召開省委會議進行整風文件學習。省委創辦《頑強斗爭者》刊物。游擊隊奇襲莆田縣涵江交通銀行所繳獲的偽幣,也是帶到坂里由省委分別發送給閩北、閩東北和福州等地區的地下黨組織。還曾在這里用電台同中共中央聯系過一次。並組織毛厝、坂里村的群眾進行抗丁、抗稅的斗爭。省委機關在坂里住了4個月,於1944年6月,才分3批轉移到仙游東湖。
岐山堂革命舊址
位於水口鎮毛厝村。
1941年冬至1949年中共閩中地下黨在毛厝開展革命斗爭,岐山堂是毛厝地區的革命據點之一。1945年5至12月,中共閩中特委和司令部領導人率領游擊隊駐此並於同年7月1日在岐山堂召開紀念建黨24周年的群眾大會,9月又在此召開慶祝抗日戰爭勝利的群眾大會。1949年3月,中共仙德工委在岐山堂設立指揮中心,開展「搞槍籌款,武裝隊伍」的活動。嗣後,隨著革命工作的需要,建立永德仙人民游擊隊總指揮部領導永德仙人民游擊隊,在永德仙邊境地區游擊斗爭期間,曾在歧山堂設立指揮機構。
3. 德化導游詞作文600字
德化石牛山導游詞
各位團友大家好!我謹代表xx旅行社歡迎大家的到來,這是司機師傅xx 今天將由他為我們提供優質的交通服務。我是你們的導游小陳,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領略德化石牛山國家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的獨特地質景觀。我們今天車程大約要一個小時左右,沿途我們將看到各樣的自然風光。大家坐好讓我們調整好最佳的狀態向目的地出發。
現在你們看到窗外的一片綠色海洋,那麼我來簡單介紹一下德化石牛山。 全國有好多地方都有石牛山,今天我們要游覽體驗的呢是在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森林公園德化石牛山。石牛山位於福建省德化縣東部,山崗石林遍布,成片的原始紅豆杉與數十種國家珍貴樹種鬱郁蔥蔥,山中名觀——石壺祖殿是閩台兩地的道教聖地,流傳著甚為廣泛的神奇故事。極頂雲蒸霞蔚,是看日出的絕佳地方,2001年元月1日6時47分,福建省第一縷新世紀曙光就照耀在頂峰「演法台」上。著名學者蔡尚思教授譽之為「天下第一奇石山」。
傳說道教祖師老子(李耳)身騎青牛,手執雲帚出遊東瀛,把青牛放在東海之濱,自己駕雲到東瀛州去了。後天庭急召,老子急於回太清宮,忘了收回青牛。後來青牛見不到主人,就在海濱的一個小山頂上,仰首向天長叫,叫一聲小山就升高一寸,它想藉此山直接通達天上太清宮去見它的主人。因此,一聲一聲地叫,叫了六萬聲,這個小山升高了六萬寸,這時叫得聲啞口渴,當它鳥瞰山下時大海不見了,腳下盡是層巒疊嶂,再往天上一看,離天大約還有三尺三,因此,它又張口想再叫,可是口太渴發不出聲來,沒有聲音山就再不升高了。青牛的口也合不上了,從此,它就變成一頭張口向天長嘯的石牛。後人見此座山頂有一似牛的巨石,滿山又盡是石頭,人們就把它叫做石牛山,其牛頭向天張開的牛嘴成為石牛山風景點的一絕。
這么一個好地方大家很期待吧!路上可能有點顛簸哦,大家要注意點好,喝水吃東西的團友呢小心點。
大家往右邊的車窗外看,有沒有看到一條白色的緞帶從天而降,那就是被稱為華東第一瀑的岱仙瀑布了,也是福建省發現單級落差最大的瀑布。岱仙瀑布發源於石牛山,溪水流經山勢雄渾的飛仙山山峰,飛流直瀉184.053米,雄偉壯
觀,氣派非凡。奇妙的是,部分溪水流到邊崖,形成一道更寬的、水流似油從漏斗穿過狀的油漏瀑,因此岱仙大瀑布也稱岱仙雙瀑。整個瀑布氣勢非凡,雄偉壯觀,晴天,陽光直射,水簾發光,彩虹時隱時現,似巨幅珠簾下垂,象綵綢飛舞。有沒有覺得感覺到飛流直下三千尺氣魄呢?明代進士賴垓賦詩贊曰:
旁午明嵐雜紫煙,尋幽客醉唱雲眠。
影納凌霄閣,百道泉飛駕電鞭。
何年懸絕磴? 遠游今日挾飛仙。
壁上情還劇,回首斜陽又一天。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馬氏三仙女乘白龍騰雲駕霧,雲游各地名山。見此地鍾靈毓秀,留連忘返。她們用泉水浣紗,泉水立即化成溪流,用泉水漱口噴出,泉水立即化成飛瀑。當地有個農婦鄭氏,孤苦伶仃,白天上飛仙山砍柴,夜間挑燈紡織,藉以度日。一天,鄭氏在懸崖上伐木,由於疲勞過度,頭暈眼花而墜崖,仙女見之,即騎白龍托其飛升脫險。仙女救民,傳為佳話。後來,鄉民即在鄭氏墜崖的絕壁處建亭祀之。飛仙亭依危崖,下臨淵谷,以懸崖為基,就險而築,這里儼如鳥翼,仙亭處在綠樹叢林之中,岱仙漈、油漏漈左右拱托,驚險萬狀。站在亭外,延頸俯瞰,飛玉濺珠,白煙滾滾,峭深淵,令人心虛目眩,毛骨悚然。真是「上看碧澗懸,下為雲霧逝;始知銀河來,從無接流勢。仙女騎白龍,山半每搖曳;石山三元君,丹成皆姑娣。游戲蒼茫岩,千丈如階砌;虛亭外嵌空,精爽接天際??。」(清李道泰詩)
前些年,當地人民在懸崖絕壁間開出一條三四公里長的渠道,引瀑布水灌溉山腰間300多畝梯田,迎來了連年豐收。這「人工天河」,使飛瀑增輝,山河生色。當地人民高興又神秘地告訴遊客,相傳過去飛仙亭上有一首仙女詩:「有喜有喜,有財有財,青龍時世,遠方人來。」仙女這些預言,今天不正成為現實嗎?瞧,飛瀑又展露笑容在歡迎遠方的遊客!
民間流傳,馬氏三仙姐妹飛臨飛仙山,留戀人間,一留岱仙,另兩仙女分別飛往銀瓶山和飛鳳山。
在這美麗的傳說之後呢,我們也到達了我們今天的目的地了,大家收拾好自己的東西,我們下車,下車的時候排好隊注意下車安全。
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這座宮觀,叫壺祖殿,是閩台兩地的道教勝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香客來這里燒香朝拜,流傳著張公法主許多神奇的故事。 這是放生池,池面上浮著那些小白花,叫「天山睡蓮」,也稱「午時蓮」,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傳說它是張公法主從天山帶來醫治紅癍病的仙方妙葯,這花期很長,每年從穀雨開到立冬,但是每天只開五個小時,從早上10點到下午3點,到了晚上像樣新娘子害羞似的,含苞躲進水中,第二天的相同時間又伸出水面,很奇特吧。池塘中那一塊石頭,大家看它像什麼?露出水面的像不像一頭石牛?有人曾留下「牛犢戲水碧池中」的詩句。
現在我們進祖殿看看,這三尊三神像,中間的就是張公法主,他的俗家名叫張慈觀,「弓」「長」張,慈祥的「慈」,觀察的「觀」;左邊這尊是章公,文章的「章」,祖籍閩清;右邊這尊是肖公,「小」「月」肖,祖籍仙游,他們三人志同道合,結為兄弟一起到江西閭山(道教聖地)問道求法,經過五年苦練,三人學成道法,又一起回到福建行道,解救各地受難民眾。三人羽化升天後,一起在石牛山顯聖,因此稱之為聖君。大家仔細觀察這三尊神像有什麼共同點?他的共同特點是左手做法紀,右手拿劍,脖子上纏著一條神蛇,腳踩風火輪,顯得高大、威嚴。那麼,請問大家,這三尊神像最大的差異在哪裡呢?這是一個懸念,待會兒到了石壺洞才向大家揭開。
現在我們到峰頂去看看吧。一路上,我們將會看到許多奇石幽洞。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紹幾塊比較有特色的石頭。
這塊石頭就叫「照妖鏡」,傳說當年張公法主擒妖捉怪就是用此鏡使妖怪現出原形,鏡前面的那些石頭,頭朝著鏡面的是螃蟹精,被照妖鏡一照就現出原形了。 這石頭像豎琴,琴頭向路方向,大家用手拍拍琴頭,看有什麼現象發生,因石頭底部見空,因此按擊琴頭就發生美妙的聲響,旁邊這塊石座據說是張公法主設下的彈琴座位。
這是鳳頭,左邊翅膀,傳說這只鳳常常飛到仙游偷吃麥穗,法主公用雷擊斷它的翅膀,它只好永遠停留在此,但是,你們看,它仍不思悔改,頭還依然朝著仙游的方向。
這石身長14米,高約2米,寬6米,它的形狀像船,人們都稱經為船石。
(船帆石)相傳當年張公和兩位結拜兄弟便是乘坐這帆船去西閶山求道的。 (一天門)又稱「天門」是兩塊巨石相夾而成的,這里有一天梯,是張公法主在鬥法時背靠壁腳下後跟踩在石壁上一步一步登上去的,共有45步,後來張公45歲便羽化升天。
(二天門)入口處只能供一人按序通行,光線從石縫射入,它是一塊巨石傾斜而成,高個子的俊男靚女可要低頭出入喲!
(石壺洞)到了石壺洞,我們要揭開剛才在石壺殿里的謎底了,三尊神像最大不同是什麼?就是臉色不同,中間的張公法主,黑頭發黑胡須,連臉也是黑色的,左邊的章公臉是紅色的;右邊的肖公臉是青色的,這是什麼呢?據說張公法主為了解救被螃蟹變成的五通鬼搶去的民家女子,自己裝扮成一個美貌女子,讓五通鬼抬進石牛山石壺洞,一進洞就現原形與群鬼搏鬥,五通鬼打贏張公法主便假裝退敗,張公法主緊迫不舍,不小心中了圈套,被五通鬼暗中布置的繩索絆倒,被困在洞內,五通鬼就在洞口用火燒了七天七夜,把他的臉燒得像木炭一樣黑,張公法主法力非凡並無大礙,只是洞口被封鎖無法出去,外面五通鬼以為他被熏死了,就在洞口燒油煎果狂歡,張公法主聽到後,假裝自言自語道:「我不怕火熏,只怕油煎果粘在身上」。五通鬼聽到張公法主還沒有被煙熏死,而且怕油煎果粘上身上,馬上向洞內大量扔進大量油煎果,張公法主吃飽後馬上念咒語召喚他的兩個結拜兄弟前來幫忙,先趕到的是章公,他趕到洞前,用槌猛撞石門,因用力過猛撞開石門後不小心碰傷了張公法主的頭,感到不好意思,於是臉紅了。後面趕到的肖公看到那麼多的妖魔在作怪,他的哥哥又蓬頭散發,額頭上又撞出一大包,氣得臉色發青。一番苦鬥,張公三兄弟消來滅了群妖,他們三人的臉也從此變得黑、青、紅三絕。大家看,慈觀額頭上還有一疤痕。
(觀牛台)這便是觀賞石牛山主峰的最佳位置了,從這里往上看,主峰好似一牛頭,四周的雲使這牛變得更加飄渺,再從這側面,主峰像一外國人五官,看那鼻子,眼睛下巴……,他是誰呢?像不像莎土比亞?
(演法台)這是石牛山主峰,海拔1781.6米,大家看看周圍的雲海、山峰,是否還記得杜甫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兩個是牛鼻孔,兩孔相通,把雙手往兩孔一伸,握住雙手,便可以「牽著牛鼻子走」了,有沒有炒股的朋友,
快來牽牛哦!再看這幾個大腳印,深約8厘米,據說是張公法主在這演法時所踩的腳下印子。
現在,我們將從這條路往下走,去欣賞比剛才更幽美的風景。這一路線主要景點有:老鵝回首、神龜探路、都天筵史印、九十九洞、千年紅豆杉、龍泉洞府、蝙蝠石等。
從這條路往前走,到下一個景點,約有20分鍾的路程。一路上,大家不要因為路小、洞幽不敢鑽過去,請大膽往前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千姿百態的石頭、石洞,將是你留下美好倩影的又一個選擇,請不要錯過喲! (老鵝回首)也稱為天鵝回眸,那像一鵝正開口向西邊張望,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靈角石)靈角是道土施法用具,這個彎彎曲曲的靈角,據說是張公法主施法時用的法器之一。
(船石)這塊石頭就像一艘小船,如果有人站在這懸空的船頭用力一跳,船尾就會顫動,像蹺蹺板一樣,所以也稱為蹺蹺石,哪位小朋友要站上去試一試? (神龜探路)這神龜身體顯微扁圓形,頭朝著路中往前伸,因此被稱為神龜探路。
(都天筵史印)大家從這個方向看去,那塊石頭就是都天筵史印,據說是玉皇大帝封張公聖君為都天筵史的印。
(九十九洞)這些洞群號稱九十九洞,是在火山爆發後又遇上了強烈地震,山上石頭往下滾,歷經滄桑而後形成。這洞群非常的清幽,春夏之間經常有清澈泉水滲透,在這懸崖石壁上還生長著十分珍貴的吊壁橄欖蘭花,九十九洞前面是龍泉洞府,後面是太清洞,是石牛山比較有特點的景區。
(千年紅豆杉)這一株是紅豆杉。紅豆杉是國家珍貴樹種,這可以提煉抗癌名葯—活性紫杉醇,一公斤活性紫杉醇比一公斤黃金還珍貴呢!
(龍泉洞府)從這進去就是龍泉洞府了。它主要由5個大洞廳組成,分別是第一廳、第二廳、第三廳、第四廳和第五廳,洞內十分的幽靜。
4. 鄭州二七旅遊景點百年德化街好玩嗎
百年悠久歲月鑄就了德化街不朽的商業價值;誠信經營的傳統賦予德化街生生不息的商業活力。這條蘊含濃厚歷史韻味的百年名街,必將賦予自己新的歷史使命。諸多小吃、購物場所,夜色下燈光的閃爍更是讓游著迷戀。
5. 廈門德化游攻畋有嗎
德化旅遊的話,有幾個很有名的景點可以去看看,非常不錯:
九仙山
九仙山在赤水、上涌、大銘三鄉交界處,海拔1658米,面積約35平方公里,在尤溪之南,山有九峰。歷史最低氣溫達零下13.6攝氏度,當氣溫低於0℃會有霧凇,年霧日達300天。景區內的靈鷲岩和永安岩都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靈鷲岩位於九仙山巔東側,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朝開元四年(716年),尚存「甘泉」、「說法台」、「回照池」等勝境。寺的牆、柱均為石築,釋迦牟尼等15尊佛像亦為石雕。明萬曆年間柱礎重修,新建山門石坊,德化知縣楊文正「一方凈土」題匾和永春知縣夏忠「勝跡維新」題匾於坊上。大學士張瑞圖,太僕丁啟睿,狀元學士庄際昌,進士戶部主事鄭沛,邑司訓甘天訓的題刻牌匾,懸掛於主殿兩側。清初整新兩殿,增置岩田。16—18世紀,這里曾是省佛教活動中心之一,其僧徒分成九仙派18個支系,發展至900多人,分住或住持全省89處寺廟。
永安岩位於九仙山南麓、德化縣赤水鎮銘愛村與大銘鄉大銘村的交界處。唐代開元年間,該地系九仙山僧鄒無比墾種荇菜之處,故稱「荇菜岩」。後來蛇神岳氏修煉成真,建有寺宇,奉蛇氏尊王。明代天順年間,青年儒土史雲濟,法號妙應,到此地出家,並與銘山周進宗結誼。天順八年(1464年)六月十日,史氏在荇菜涅莰化前曾囑其徒日:「吾大劫未盡,化後懸我骸於大椿杪,六十年後則永安於此。」周進宗遵囑,將其化後骨骸掛在銘山周氏祖字旁的大椿樹梢。嗣後,侄兒周瓊捐獻山場,籌建岩字,取名「永安岩」,同時捐田千擔作為岩租。明嘉靖初,椿樹梢發光,周進宗孫孟士等取其骸塑佛像,祀於永安岩。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林順七及住持僧應經再次募緣修建,至今正殿佛龕尚保存當年修建的文字,民國初重修,岩字系木構,歇山頂式,由正殿、中殿、觀音樓、飯堂、地藏殿、護界亭等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829平方米。正殿供奉雲濟史公祖師,左邊蛇岳尊王伽蘭佛,右邊安放著檀越主周進宗、周瓊六塑像。正殿的中梁用拱木組成的藻井,圓天畫著太極圈,結構精彩別致,獨具一格,明、清時期大學士史繼偕,進士翰林院檢討賴垓、太常寺卿李懋檜偕其侄進士李為觀、進士知府李道泰,先後為該岩題贈牌匾。現尚保存的有賴垓的「法雲真際」牌匾和民國時期的兩對木刻楹聯,寺字東側有護界亭1座。
戴雲山戴雲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險峻,氣勢磅礴,有「閩中屋脊」之稱,是福建省境內的第二高峰,與台灣阿里山遙遙相望。也是戴雲山脈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戴雲村。德化縣境內的宗教寺廟、名人堂屋、古城寨和革命斗爭遺址等旅遊資源眾多,比較著名的有:建於南北朝時期的戴雲寺,屈斗宮古窯址、五代後唐的周香林寺以及蘇十萬抗元斗爭遺址群、中共閩浙贛省委機關活動遺址等,岱仙瀑布更是令人嘆絕。還有以生態觀光,史載,遠在南北朝,就有僧到此開基建寺。唐時,泉州開元寺僧袒膊(名知亮)仰慕鍾靈毓秀的戴雲山,常自言曰:「身在紫雲,顯在戴雲。」大中十二年(858年),他逝世後,徒弟將其遺體運往戴雲山寺,塑像來祀,後其師慈感亦在此坐化。兩位僧人同被崇奉為戴雲寺的始祖。該寺始建於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宋端拱二年(989年)僧懷整重建。今寺宇附近尚存有南來淳祜四年(1244年)建的石板橋,大殿正中有明洪武二十年二月建的拜壇立石,上下殿有清康熙甲子(1684年)、乾隆庚辰(1760年)、乾隆己丑(1769年)部分維修的記載碑石。殿宇系木構歇山頂建築,梁架結構簡單。
石牛山
石牛山位於福建省德化縣東部,海拔1782米。 主峰海拔1782米,是我國兩處古火山放射狀爆發口之一,是火山口保存較好的活標本,素以峰險、石怪、樹奇、洞幽聞名,有龍泉洞、飛鳳石、老龜征途等景點百來處。山崗石林遍布,成片的原始紅豆杉與數十種國家珍貴樹種鬱郁蔥蔥,山中名觀——石壺祖殿是閩台兩地的道教聖地,流傳著甚為廣泛的神奇故事。
石牛山因山上一石似牛而得名。該山是個典型完整的放射狀的火山塌陷盆地,這一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構成豐富多姿、奇妙無窮的岩石山洞。
石牛山加上人們賦予種種的神話傳說,使這一自然景觀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很多岩石上留有神奇的 ,有的直削懸立如碑坊,如城門,有的如筆架、如卧榻、如花朵、如飛鳳等各種動物。這里洞群密布,大小多達一百多處,洞中有洞,迂迴曲折。相傳南宋紹興年間,永泰道人張自觀、仙游道人肖朗瑞和閩清道人章朗慶曾在此斗魈魅。
4.岱仙瀑布
岱仙瀑布,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水口鎮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從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飛流直下,水霧形成的虹霓霞霧,使你感到山嵐襲人。岱仙瀑布號稱「華東第一瀑」,它發源於石牛山的赤石溪,經過山勢雄偉的飛仙山峰,落差139 米,分兩股飛瀉而下,東為岱仙瀑布,西為油漏瀑布。兩處交相輝映,格外壯觀。岱仙瀑布為我省最大的瀑布之一,名列「泉州十八景」。
岱仙湖休閑區位於德化縣水口鎮中心,船島山、下獅山、背腰裡內湖、大雲山內湖、葫蘆坑內湖、虎尾山農田。
5.德化窯址
德化窯址於1961年5月由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斗宮德化窯址」(包括潯中、三班、蓋德3個鄉宋至明代的窯址)於1988年1月13日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 1954~1988年普查,全縣已發現宋至民國歷代古瓷窯址229處。其中宋代12處,宋元時代28處,宋明1處,宋明清1處,宋清2處,明代6處,明清 13處,明、民國1處,明清、民國7處,清代117處,清至民國34處,民國7處。這些古瓷窯分布在16個鄉61個村,其中以潯中鄉最多達90處,上涌、 三班鄉分別為31處和28處。古瓷窯址數量列居全省各縣之冠。
6. 大家如何看待德化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德化的旅遊資源豐富,就是欠缺宣傳,如岱仙瀑布,石牛山,戴雲山,都是很好的旅遊資源,這些資源不好好的利用,而花巨資去造一些人工景點,造人工景點你比的了大城市嗎?如什麼森林公園,還有那個雲龍谷,有什麼意義,還有永春的牛姆林,人造的景點不會長久,一陣風一刮而過,看看著名的景點都是大自然的造詣,
7. 德化兩日游最佳路線
第一日:出發——到德化城關——石龍溪橡皮艇漂流或桃花島或塔兜溫泉——午餐(農家菜)——游覽岱仙瀑布景區——入住岱仙瀑布酒店或城關酒店——晚餐
第二日:從酒店出發——九仙山景區——赤水古街午餐——順美陶瓷文化生活館或洞上陶藝村陶藝DIY——返回泉州
8. 關於德化九仙山的旅遊攻略
有「中土蓬萊第一山」美稱的九仙山,是一座集秀美風光、宗教聖地和文物古跡於一山的旅遊勝地,位於德化縣西北部,距離泉州市區140公里,距離德化縣城關22公里,景區面積約35平方公里,主峰「尺五天」海拔1658米,現已開發彌勒洞、金頂、靈鷲岩寺、永安岩四個景區,蓮花峰、廣欽寺景區正在開發中。山上的濕度、風速、霧天均居全國第二位,故有佛光、雲海、霧凇等氣象奇觀。九仙山年均氣溫12℃,尤其是炎夏季節,山中處處涼爽宜人,是避暑的理想去處。
九仙山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有說是因該山九峰並峙故名;有說是此山最早開發在南北朝,是道教用地,因道教有九仙而得名;清乾隆版《德化縣志》記載,是「相傳昔有隱士九人居此,俱仙去」,故名;明知縣楊九正則在《九仙山志序》說是「仙游九鯉勝事俱在,德化鄰之,則山名九仙」,把這座山名的由來與仙游九鯉湖何氏九仙連在一起;還有一種說法,相傳很久以前,有一附近農民上山砍柴,遇到八仙在山頂的一塊名叫棋盤石的巨石上下棋,下得十分精彩,他站在一旁觀看,忘了砍柴,直到日落西天了才回家,卻發現家裡早已兒孫滿堂,方知自己遇到了仙人,急忙再折上山,但仙人早已遠去,於是他就在山上修煉,後來也成了仙,因此而得名。這個傳說流傳甚廣,今還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幾百年」的民諺在民間流傳;另有一說法,說是唐代開元年間,開山僧鄒無比在天然室修煉成仙,恰逢八仙在鄰洞歡聚,合為九仙。「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九仙山的命名大致亦出於此。
9. 去德化兩日游該怎麼安排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