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漪旅遊景點
『壹』 山西運城附近的旅遊景點
運城鹽湖(中國死海)
運城鹽湖(中國死海)
景點介紹: 運城鹽湖(中國死海)位於運城市區南中條山下,涑水河畔。由鴨子池、鹽池、硝池等組成,總面積 130平方...
永樂宮
永樂宮
景點介紹: 山西芮城的永樂宮是一座道教宮觀,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宮址原在芮城西向20公里的永樂鎮上,這里據(道藏)...
五老峰
五老峰
景點介紹: 五老峰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永濟縣,以五老峰、古蒲州為中心,包括黃河灘岸,王官峪、龍頭山、雲仙閣等6個...
唐回漂流
唐回漂流
景點介紹: 距運城50公里的泗交大峽谷唐回漂流是中條山泗交大峽谷景區一期項目,由夏縣大鄴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興建...
普救寺
普救寺
景點介紹: 位於永濟市西北12公里處的西廂村,始建於隋朝初年,是元代雜劇《西廂記》中故事的發生地。鶯鶯塔是寺內最...
堆雲洞
堆雲洞
景點介紹: 堆雲洞位於夏縣城西25公里稷王山下牛村土崗上,兩側溝壑深近百米。蛇虎、石健二澗環繞,澗水東流入涑水河...
最新點評:發表點評:由於堆雲洞所處地勢高峻,環境幽...
『貳』 山西運城臨漪臨晉鎮李珊。
山西太原
『叄』 山西省臨漪縣有幾個鄉鎮 分別是哪幾個 謝謝
臨漪縣轄9個鎮、5個鄉:猗氏鎮、嵋陽鎮、臨晉鎮、七級鎮、東張鎮、孫吉鎮、三管鎮、牛杜鎮、耽子鎮、楚侯鄉、廟上鄉、角杯鄉、北辛鄉、北景鄉;以及卓里、閆家莊2個工貿區。縣政府駐猗氏鎮。
『肆』 山西省臨猗縣三管鎮的蘋果怎麼樣
我老家就是三管的 很不錯了 我在西安上學 去時就帶點蘋果 好多人都說很不錯 而且我們這蘋果是主產 量多質好 你可以來看看 絕對不會選錯的 我有信心
『伍』 山西臨猗縣境內 峨嵋嶺名字的由來
玉皇大帝每月都要親自檢點庫房。這天,仙貓剛偷走息壤,可巧他又來檢查。他發現息壤丟失之事,大發雷霆,急派巨靈神追去。這巨靈神不光辦事認真,嗅覺又很靈敏,他順著息壤的氣息,掄著大斧頭急急風似的追去。鯀聽著巨靈神追趕的消息,抱著息壤轉身向南跑去,隨手朝東西走向撒了一包,於是就形成了如今晉南平原上的峨嵋嶺,據說因為撒的不勻,有幾個小塊落到萬榮王顯與臨猗縣的交界處,就形成了大小嶷山,有個大塊落到萬榮縣東南,就形成了現在的孤山。
汗,就找到這。。
猗縣西臨黃河,東接運城。一條峨嵋嶺將她攔腰截為兩半:南半縣平坦而水淺,北半縣塬高而起伏。塬上有兩座土山,分別稱為大嶷山和小嶷山。全國鄉鎮企業之星——卓里集團生產的農用三輪車,取名為雙嶷牌三輪車,就因為它在大小嶷山之間。
大嶷山在全縣的最北邊,也是全縣的最高點。與其說是山,還不如說是土丘更確切。然是這土丘有點大,方圓有幾十里。也許是當地沒見過石頭,只有幾百米深的黃土層,故而稱他為山,不信,有碑為證:清代重修大嶷山玉皇廟石碑,一開頭就是《大嶷山乃桑泉縣(古臨晉縣別稱)之巨觀也......》解放前山頂柏林茂密,各種廟宇恢宏,各種傳說也就多如牛毛。咱就先從它的來歷說起。
其一,二郎鞋裡的土堆成
上古時期,十日並出,火辣辣的太陽把禾苗曬死,土地焦灼,世間萬物都將死於高溫。此時有個英雄叫後羿,為了拯救世間萬物運用平素練就的射箭本領,對著太陽一連射了九箭,無一虛發,九個太陽都被他射下來了,剩下最後一個立即躲進了大山背後,再也不敢出來。人們歡呼後羿給人們帶來了清涼世界,但是沒有太陽也不行啊!此時又有一個英雄,在家排行老二,人們呼他二郎,他自告奮勇勸說太陽出山。二郎跑到山後,見了太陽,對太陽說:大哥,出來吧!人們歡迎你吶!太陽顫巍巍地說;我怕,我怕後羿再把我射死。二郎說:不用怕,你是最好的太陽,所以後羿才把你留下,他正在等你出山呢!太陽猶豫了一下說:那好吧,你得答應我一個條件。二郎說:你說吧。太陽說:咱兩個賽跑,你攆得上我,我就出來。不過你空手跑可不行,必須擔兩座山才行,就你面前的太行和呂梁吧!二郎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太陽的條件。說話間太陽便跑了起來。二郎即起急追。因為二郎擔著兩座大山,氣喘吁吁,只覺步履沉重,發現鞋裡土太多了,於是坐下來,把鞋裡的土倒出來,堆成了現在的大嶷山,由於沒有倒干凈,又倒了一下,形成了小嶷山。二郎倒土之後,步子立即輕鬆了許多,蹭蹭幾下就趕上了太陽,揪住太陽的耳朵。太陽只好答應他出山。從此東起西落,循環往復,世間萬物生機勃勃。人們感激二郎之功。大小嶷山也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話料。
其二,息壤說
何謂息壤?息壤是神話中,可以遇水而膨脹的土壤。上古時期,江河頻繁泛濫,洪水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帝堯命鯀去治水。鯀用的治水辦法是堵。洪水太大,人力難以為繼。他就想了一個辦法:做好仙貓的工作,叫仙貓到天宮偷玉皇大帝的息壤布袋。鯀得到息壤後立即抓了一把,順東西一撒,地面立即隆起一條中條山脈,洪水向南流去;他有抓了一把,灑向中條山以南,又隆起了一條北邙山,讓洪水向東流去。從此黃河在這里拐彎向大海流去。此時只見天宮雷神在頭上發怒,原來當玉皇大帝發現息壤被盜以後,立即派天神下凡索取。鯀得知來意,只好還回了息壤布袋,看看指縫中還沾著兩粒,順手一撒,形成了大嶷山和小嶷山。
其三,三妮說
歷史演進到夏朝的時候,臨晉縣城出現了一眼桑泉井。此井水特別甘甜,猶如桑葚一般。臨晉地方官就報告給夏朝國王。國王令臨晉地方官吏每日進獻十大車桑泉水。這一下臨晉通往夏都的道路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長此以往,人民不堪重負,怨聲載道。臨晉地方官有三個女兒長得楚楚動人,心地善良,分別取名為雲妮,夢妮,三妮。她們姊妹三人商量好,到父親跟前為民請命。父親說;我亦知勞民傷財,但苦無良策。三個女兒說:單將我姊妹三人獻與國君,自見機行事。父親無奈,只能依計而行,將三個女兒獻與國君。三個女兒到夏朝國君跟前,極盡嫵媚只能事,取得了國君的信任。雲妮趁勢提出終止運桑泉水一事。國君不允。夢妮,三妮輪番上陣,就是打不動國君的心。姊妹三人商量,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雲妮讓兩個妹妹纏住國君,她回到臨晉城裡,帶人填了桑泉井。夏王得知此事,惱羞成怒,立即下令處決雲妮,夢妮,三妮,並將屍體拋於荒原之上。人們為感激三姊妹為民慷慨犧牲,紛紛捧土掩埋巾幗英屍。日子久了,墳冢越來越大,分別形成,大嶷山,小嶷山,三嶷山。即雲妮,夢妮,三妮。
『陸』 山西運城地區有哪些主要的旅遊景點
鹽湖區 [簡介]
√ 解州關帝廟 - 武廟之冠 √ 中國死海 - 運城鹽湖
√ 常平關帝家廟 - 關王故里 √ 泛舟禪師塔 - 全國重點文物
√ 鳴條崗舜帝陵 - 華夏尋根處 √ 南風廣場 - 運城標志
√ 池神廟 - 國內唯一能見到的池神廟
收錄景點:7處
永濟市 [簡介]
√ 普救寺 - 愛情聖地 AAAA級 √ 五老峰 - 國家級森林公園
√ 顴雀樓 - 中華四大名樓之一 √ 黃河大鐵牛 - 中華瑰寶 AA級
√ 王官峪 - 國家級風景名勝 √ 萬固寺 - 中條第一禪林
√ 蒲津渡遺址 - 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 棲岩寺塔 - 北周建德年間建寺
√ 扁鵲墓與扁鵲廟 √ 楊貴妃故里
收錄景點:10處
新絳縣 -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簡介]
√ 龍興寺 - 會冒煙的奇塔 龍興塔 √ 絳守居園池 - 僅存隋代官家園林
√ 文廟 - 很有特色的古建築群落 √ 天主教堂 - 哥特式教堂
√ 稷益廟 - 供奉後稷和伯益的廟堂 √ 福勝寺 - 唐代古寺
√ 白台寺 - 鄉村邊的小寺院 √ 絳州三樓(鼓、鍾、樂樓) - 僅此三樓鼎立
√ 碧落碑 - 書法史上的珍品 √ 清真寺 - 西亞伊斯蘭教堂建築風格
收錄景點:10處
夏 縣 [簡介]
√ 司馬溫公祠(司馬光) - 史勝故地 √ 泗交風景區 - 避暑勝地
√ 夏縣溫泉 - 游覽與療養的好去處 √ 堆雲洞景區 - 小布達拉宮
√ 夏縣禹王城遺址
收錄景點:5處
芮城縣 [簡介]
√ 永樂宮 - 壁畫藝術寶庫(大純陽萬壽宮) √ 聖壽寺舍利塔- 宋代畫風清晰可辨
√ 合河遺址 - 舊石器文化遺址 √ 西侯度遺址 - 舊石器文代遺址
大禹渡 - 黃河名珠 √ 廣仁王廟 - 古魏城城垣遺址內
聖天湖 - 黃土高原第一湖
收錄景點:5處
垣曲縣 [簡介]
√ 歷山風景區 - 華北最大原始森林 小浪底風景區 - 國家重點水利工程
√ 望仙風景區 - 北方的九寨溝 黃河大峽谷 - 高峽平湖
收錄景點:3處
萬榮縣 [簡介]
√ 後土祠 - 中華祖祠 √ 東岳廟 - 天下第一木樓 飛雲樓 AA級
√ 薛瑄家廟 - 明代思想家
收錄景點:3處
稷山縣 [簡介]
√ 青龍寺 - 元代壁畫代表 √ 稷王廟 - 農神廟宇之冠
√ 稷山大佛寺 - 土雕大佛氣勢雄偉 √ 宋金墓群 - 地下宮殿
√ 稷山法王廟 - 元代遺風的明代建築珍品
收錄景點:5處
河津市 [簡介]
√ 真武廟 - 藏麟卧龍道教聖地(九龍廟) √ 龍門 - 傳說中鯉魚就是在這里跳的
√ 薛仁貴故里 - 唐朝名將
收錄景點:3處
聞喜縣 [簡介]
√ 裴柏村 - 中華宰相村 √ 聞喜文廟
收錄景點:2處
平陸縣 [簡介]
√ 傅說廟 - 古文中的"版築"還記得嗎?
收錄景點:1處
絳 縣 [簡介]
√ 東華山 -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門票最低 √ 太陰寺 - 佛教古寺
收錄景點:2處
臨猗縣 [簡介]
√ 臨猗雙塔 - 有「雙塔交影」之稱
收錄景點:1處
收錄景點共計:57處
『柒』 山西臨猗縣的地形特點
臨猗縣位於山西西南部,運城盆地北沿,東南與運城市接壤,西南與永濟市毗鄰,版西瀕黃權河與陝西省合陽縣相望,北面孤峰拱秀與萬榮縣相連。轄區東西闊55公里,南北長33公里,總面積1339.32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0°17′30"--110°54′38″,北緯34°58′52″—35°18′47″。轄區經受長期復雜的構造運動以及侵蝕和堆積的作用,特別是燕山期與喜馬拉雅山期的構造運動,第四紀以來的侵蝕與堆積,由大地構造運動形成斷塊與升降變化,表現為地塹和地壘,使地貌分為黃土台垣和涑水平原兩個地貌單元。黃土台垣又叫峨嵋嶺,佔全縣總面積的50.96%,南部與西部均有波折;南部邊緣海拔500米左右,北部邊境海拔約600米左右;最高點位於東北角的孤山為820米,地勢呈現為自北向南傾斜。涑水平原佔全縣總面積的46.5%,海拔360—400米,呈現東北——西南向傾斜。
『捌』 2016山西省運城市臨漪縣高考生考場
運城市旅遊資源的調查報告
2008
運城市地處山西省的西南端,與陝西、河南隔河相望,東西長約201.87公里,南北寬約127.47公里,總面積為1.4萬平方公里。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1.8─13.7℃,年平均降雨量在490─620毫米之間,無霜期為186─235天。全市轄2市1區10縣,3個省級開發區,215個鄉(鎮辦事處)和3334個村委會。總人口473萬,其中農村人口404萬,占總人口85.4%。
運城市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40餘種。經地質堪探列入山西省礦產儲量表的有21種。其中銅礦儲量屬全國第六位;鹽湖資源總面積130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
多種類型的土地資源和溫暖的氣候條件相結合,形成了運城市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到目前為止,已知難管束野生植物約有1042種,其中大部分為經濟植物,葯用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名列全省之首,共有128科,539種,野生動物有56科,157種,象梅花鹿、褐馬雞、黑鸛、白鸛等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運城市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文物古跡,風光名勝遍布全區。歷史傳說中的「後稷稼穡」、「嫘祖養蠶」、「舜耕歷山」、「禹鑿龍門」等故事均發生在這里。三國名將關羽、八仙之一呂洞賓、一代名妃楊玉環、思想家荀況、政治家柳宗元、史學家司馬光。戲劇家關漢卿、唐代名相裴度、科學家裴秀、文學家王勃、王維、王績、教育家王通、《登鸛雀樓》的作者王之渙以及開中華民族經貿之先河的春秋時期商人漪頓都是這里人
運城鹽池:亦稱鹽湖、銀湖。位於運城市區南中條山下,涑水河畔。由鴨子池、鹽池、硝池等組成,總面積 130平方公里,所產鹽是水鹵經日光曝曬而成,顏色潔白,質味純正,含有多種鈉鈣物質,是全國有名的鹽產地之一。鹽池的開發約有4000年的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鹽池之一。傳說在舜帝當政的時代,人們就開始在夏天撈采水池內天然結晶的鹽。到春秋戰國時期盆地就已出名。柳宗元在《晉問》中曾經形容墾畦引水曬鹽的情景:「溝塍畔畹,交錯輪回,若稼若圃,漁兮鱗鱗,邐彌紛屬,不知其垠。」現在的運城鹽池,計鹽類儲存量達8394萬噸,是山西省多種重要化工原料產地。
池神廟:座落在運城鹽池北岸卧雲崗上。座北朝南,背山臨水。可俯瞰鹽池湖水,遠眺中條秀色。山上的蔥籠松柏與山腳下的皚皚銀湖相互映襯,風光別具一格。唐代宗李豫封鹽池神為靈慶公,修建靈慶公祠,為地神廟的前身。唐德宗李適曾親臨鹽池祭祀。池神還有東西之分,宋徽宗趙佶封東池神為資寶公,西池神為惠康公,隨後,又進爵為王。元世祖忽必烈賜廟號為「宏濟」,元成宗鐵木耳加封神號「廣濟永澤」。明洪武初年始稱鹽池之神。明嘉靖十四年(1535)重建神廟,主要建築群包括前部的山門、過殿,中部並列三座戲台及東西配殿和套院,後部三座大殿並立,皆為重檐九脊十獸歇山式屋頂,雕梁畫棟,精緻壯觀。
鹽池風光
泛舟禪師塔:運城市西北五公里寺北曲村報國寺遺址上。寺宇早毀,古塔獨存。泛舟為唐代報國寺禪師,圓寂後築塔祀之。據塔銘記載,唐長慶二年(公元 822年)節度使曲環建造。塔為圓形,通高十米、塔基為圓筒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塔身有束腰須彌座,磚雕壺門用隔柱相間,中空,正南面開門,門檻、立頰、門額全都為石雕,內室六角形,上部為藻井。門側雕有破子欞窗,比例與木構實物近似。塔側鑲有塔銘,記述泛舟生平及其建塔經過,甚詳。塔檐逐層疊澀而成,兩層山花蕉葉與覆缽之上為寶珠塔剎,造型古樸,雕刻粗細相間,為我國唐代圓形古塔中的典型實例。
太平興國寺塔:矗立於運城市的安邑鎮內東北隅,創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0),原名南海塔。塔平面為八角形,原高86米,13級,現存71米,11級。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塔從頂端裂至第七級,縫寬一尺有餘。萬曆年間,在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復合,是為奇觀。
太平興國寺塔
龍門激浪:龍門亦名禹門口,位於河津市城西北12公里的黃河峽峪中。古人有「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的贊嘆,可見黃河狂濤在此聲勢之大,桀騖不馴。唐詩「咆哮萬里涌龍門」,形象地勾畫出龍門三激浪的壯觀景象。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龍門為禹所鑿,廣八十步,岩際鐫跡尚存。」後人因為懷念大禹治水功德,稱之為禹門,並延傳後世。由於禹門是秦晉兩省交通要沖的古渡口,便被稱為「禹門口」。黃河水流經禹門口,被約束在高山峽谷之間,愈近龍門,河床越窄。奔騰的黃河,受到峽谷約束,勃然大怒,橫沖直撞,雷霆萬鈞,卻被靜靜的高山峽谷擠壓在河床中,潰到峽谷盡頭龍門口,一個急轉彎,又撞在峭壁上,它呼嘯著,飛出一層層凌空雪浪,掉過頭來,反撲對岸巨石,又一次咆哮著,飛出層層凌空雪浪。回撞河床中的巨大礁嶼,再一次瘋狂地咆哮起來,將一道道水柱噴入天空,在一陣喧囂之後,從空中顫抖著落入谷底,跳出龍門。這龍門三激浪,是黃河千百年來的奇觀,激起無數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如今,龍門口已新建起鐵索橋、公路橋、鐵路橋,溝通了秦、晉兩省。三橋並列橫跨黃河,如三道凌空彩虹,增添了龍門的不凡氣勢。
薛仁貴寒窯:位於河津縣城東五公里的修材唐代大將薛仁貴的故居。寒窯中,有一洞為白袍洞,因薛仁貴為將時被稱為白袍將軍而得名。洞內塑有薛仁貴及妻柳氏坐像兩尊,為後人懷念而奉祀。修村南,白虎崗東一公里處百底村東側,是薛仁貴當年射雁的汾河灣。
萬固寺:位於永濟縣城西南13公里的中條山山腰,以「多寶佛塔」著稱,與普救寺的「鶯鶯塔」遙相對峙。此廟始建於唐代建中八年( 854),宋、明兩代都曾重修。寺依山勢建造,隨地勢而逐級升高。山門有「第一禪林」磚雕匾額,甚為醒目。火山門,建築有大雄寶殿、葯師洞、寺僧經院。院內塔前為水陸殿,塔後為無梁殿,最高處為羅漢殿。寺院正中的「多寶佛塔」,塔身完好無缺,外現平面八角形,高54米,13層,磚塔斗拱層迭,每層有門,可通往平台。
萬固寺多寶佛塔
歷史古都夏縣:位於運城市區東北30公里處。西環諫水,東踞中條,南臨鹽海,北依鳴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建都的地方,故名夏縣。又是神禹舊都,素有禹都美稱。禹王皇城遺址和司馬光祖墳現存境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說中的始創採桑養蠶的螺祖,商代父子雙宰相巫咸、巫賢等都出生在這塊寶地。
夏縣溫泉:位於夏縣城東2.5公里的春燕山腳下,林木掩映,山清水秀,是理想的療養地。療養院現有溫泉井三眼,熱源豐富,水溫分別為42度、48度、45度。為不同季節供水帶來方便。水中含有硫化物、硫酸鹽、氯化物、氟化物等礦物質,可以治療多種疾病。療養院與有關部門研製出各種葯物,增設理療、按摩、牽引等配合治療。
司馬光墓:位於夏縣水頭鄉小晁村,墳塋佔地三公頃余。司馬光是宋代著名史學家,《資治通鑒》作者,宋哲宗時名相。墓葬分塋地、碑樓、碑亭、碑碣、余慶禪院等幾部分。塋地位於右翼,禪院位於左翼,碑樓在最前方。碑樓高大壯觀,內有「司馬溫公神道碑」一通,碑身厚硬高大,系明嘉靖年間仿宋碑復制,碑文為蘇東坡撰寫,額上鐫刻「忠清粹德之碑」,為宋哲宗御篆。
禹王城址:在山西夏縣城西北75公里中條山麓,臨涑水河,為黃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史記》、《水經注》等記載,夏禹曾在此建都,因而縣以夏名。在禹王鄉有古城址大、中、小三座。大城面積廣袤,部分建在峨嵋嶺上,牆高聳,出土大量春秋戰國遺物和漢代磚瓦。中城居西南,與大城緊連,出土上有雲紋的瓦當和上有「海內皆臣,歲豐登熟,道無飢人」銘磚。小城毗鄰中城,城旁有「青台」遺跡,附近有鑄銅作坊遺址,出土禮器陶范和錢范,尤以五銖錢泥范最為珍貴。經由史籍考證,大城即戰國時期魏都安邑,中城為秦漢時期的河東郡治,小城建於東周,至北魏仍沿用。
堆雲洞:在山西夏縣城西23公里稷王山下上牛村。溝壑兩側,黃土崖壁夾峙,中間土崗聳立,高近百米,洞水環繞,東流入涑水河。崗上松林蒼翠,堆雲洞即在土崗之巔。布局嚴謹,亭台樓閣,層迭有致,氣勢頗為壯麗。由於地勢高凸,環境幽邃,雨後雲霧縈回於此,故名。洞為明代的建築,清時增修。現存北極台、筆峰、三皇閣、三聖殿、真武殿、三王祠(牛王、馬王、葯王)、白衣大士祠等主要建築,形成一組殿閣庭院相連的道觀建築群。廟內有石刻「堆雲洞圖」,描述興盛時期的洞景。清人慕其景色幽雅與建築壯麗,有詩八首,題為雙澗合流、石穴隱雲、路盤晚霞、筆峰留月、高台孤聳,是堆雲洞的真實寫照。
風陵渡:位於芮城縣西南端,黃河北岸、同蒲鐵路線上,是晉、豫、陝交通要沖,跨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地區之界。相傳黃帝與蚩尤爭戰,黃帝重臣風後陣亡,埋葬於此,冢名風後陵,在趙村東南,高二米余,周圍30米,故稱風陵關。因唐代聖歷年間曾在此置關,又稱風陵津,是黃河南泄轉而東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後稱風陵渡。登臨河岸邊的鳳凰嘴上,遠眺潼關,太華、崤函歷歷在目,腳下黃河波浪滔滔,氣勢雄偉。
廣仁王廟:又稱五龍廟,在芮城縣城北面四公里古芮國魏城遺址的北部。廟內所奉祀的水神封號「廣仁王」,因以名廟。由戲台、廂房、正殿組成,屬四合院形制廟堂建築。正殿為唐大和五年( 831)修造。面寬五間,深三間,屋頂坡度平緩。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廟內現存唐代元和三年( 802)、大和六年( 832)石碑兩通,是研究我國古代地方沿革及水利史的重要資料。該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聖壽寺舍利塔:芮城縣城北里許。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明、清時曾予重修。現僅存宋建磚塔。增平面八角形,十三層,高約 48 米。塔身錐形,逐級向內收縮,檐下磚雕斗拱,完全仿木結構形制,古樸蒼勁。塔中空。直達頂層,各層原有樓板,可緣梯攀登、現已不存。塔內保存有部分宋代壁畫,內容為佛、菩薩、供養人等,面形秀潤,線條流暢,因焚香污染,色澤陳舊,但宋代畫風尚清晰可辨。
青龍寺:位於稷山縣城關鎮馬村。創建於唐龍朔二年( 662),清代嘉慶二十一年(1816)復修,現存建築是元、明兩代結構。寺內有大殿三間,殿內壁繪有六張高2.3米、寬1.2米的巨幅壁畫。腰殿內壁繪有道、佛、儒群像,總體畫面高四米,寬七米,人物紛繁但不雜亂,栩栩如生。大殿內壁畫為元代作品,至今色彩仍很鮮艷,畫法有獨到之處。青龍寺西側 300米處,有金大定年間的古墓葬15座。幾乎每座墓內都有磚雕建築模型與戲劇雕塑人物,是磚雕藝術寶庫。
聞喜文廟:聞喜縣城內。古柏參天,殿宇巍峨,規模宏偉壯麗。創建於北宋咸平元年(公元 998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晉南大地震傾壞,明弘治四年(1491年)重建,有極星門、朝門、大成門、泮池、大成殿、明倫堂、學宮、廊房等二百餘間。門前五龍影壁,用五彩琉璃燒制而成,形態生動,光澤純朴。大成殿瑰麗莊重,結構規整,琉璃脊飾光澤奪目。廟內石刻甚多,有宋司馬光撰書宣聖廟碑、明代孔子線刻石像及其他碑碣百餘通;元大德七年地震碣記事尤為重要,是研究此次地震的震中、震級和波及范圍的重要資料。
白胎寺:又名普化寺。新絳縣城西北20公里光馬村西側。創建年代不詳,重修於唐開元十四年(公元 726年),金大定明昌間重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局部重葺,明、清兩代又予補修。現存主要建築有法藏閣、垛樓、釋迦殿、後大殿、兩廂配殿等。法藏閣三層,金代創修,元代重葺,依土崖建造,寬三間,高三層,歇山頂,設勾欄平座,形制壯麗,結構精巧。閣內下層塑觀音菩薩及侍著,上層供西方三聖,元塑。東耳殿供地藏及十殿閻王,兩耳殿供葯王,為明正德六年(1511年)所作。釋迦殿金明昌年間建,殿內供如來佛、阿難,迦葉二弟子、二脅侍菩薩,兩側羅漢六軀,各像面形秀潤,肌肉豐滿,雖經後代重裝,仍不失金代風格。後大殿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建,五間懸山式,殿內塑一佛二菩薩,仍是元代風格。寺內唐宋以來石碑僅存,唐代九級造像幢一座,北宋直和三年(1121年)鐵牌一葉,歷史藝術價值均高。
福勝寺:在山西新絳城西北17公里光村。寺區林蔭蔽日,寺址高聳。建築高低層迭,錯落有致。唐貞觀年間敕建,來、元兩代曾予補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大修。鍾鼓二樓聳峙於寺前兩側,中線目前至後有山門、天王殿、彌陀殿、後大殿四進院落,兩側襯以廂房配殿,規模壯觀,井然有序。彌陀殿五間見方,四周圍廊,純系元制。殿內奉彌陀佛、觀音和大勢至,背面懸塑南海觀音、善財童子、明王及供養人等,皆為建殿時原作。明代於兩側補塑四大天王與十八羅漢。菩薩、童子與羅漢像塑工最佳。後殿七間,二層,下層為三佛洞,上層為藏經閣。洞內塑三世佛(釋迦、燃燈、彌陀)及脅侍菩薩造型尤精。
碧落碑:在山西新絳縣城內龍興寺。寺始建於唐,原名碧落觀。碑在觀內,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龍興宮,後因僧人占居,又改龍興寺。碑文書法奇古,行筆精絕,以大篆著名。《山右金石存略》謂,道人祈求刻碑,關門閉目,靜坐三日,開門瞭望,仙鶴雙雙起舞,碑文宛然刻成。碑高 226米,寬1.03米,厚21厘米。碑文刻於唐總章三年(公元 670年),高祖之子韓王、元嘉、嘉生撰。共計二十一行,每行三十二字,除空缺,實有六百三十字。內容為韓王、元嘉之子李訓李誼、李湛等為居母(房氏元齡)喪造像祈相。二百年以後,即唐咸通十一年( 870年)鄭承規奉命在碑陰下部書刻釋文。原文字跡略有損傷,傳為唐人李陽冰槌擊所毀。後人摹其舊拓重刊一通,存於原碑之側,人稱新碑,碑陰留題「金大定二十三年」字樣。龍興寺內佛殿、高塔、塑像、古碑林立,引人嚮往。
稷益廟:俗稱陽王廟。在山西新絳縣城西南20公里陽王村。是供奉後稷和伯益的廟堂。伯益又稱伯醫,相傳為大禹之臣,佐禹治水有功;稷植進谷,傳為穀神,後稷始教民稼穡於此,故建廟祀之。始建年代不詳,重修於元至元年間,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擴建重修。現有山門三間,獻亭五楹,舞台一座,兩廂規整,分設左右兩翼。現存正殿、舞台均為明代原構。舞台五間,單檐歇山式,周檐大額枋,台口寬近10米,梢間空間較大,這種形制是我國戲劇發展史上的重要實物資料。正殿五間,殿內東南西三壁滿布壁畫,內容豐富,畫工精巧,是明代壁畫中的佳品。
鸛雀樓:鸛雀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中國四大名樓,故址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黃河岸邊,因有鸛雀棲息其上而得名。鸛雀樓始建於北周,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特,加之前瞻中條,下瞰黃河,氣勢雄偉,風景秀麗,唐人留詩者甚多。「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即是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留下的千古絕唱。詩以樓作,樓因詩名,千餘年來,此樓一直是供人們登高望遠,極目山河的勝地,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徵,激勵著炎黃子孫奮發向上、勇敢進取的振興之志。鸛雀樓元初毀於戰火,後因黃河泛濫,樓毀景失。復建中的鸛雀樓座落在近十米高的台基上,外形為四檐三層的仿唐風格,內部共九層,總高近74米,鋼筋混凝土建築,投資七千萬元。目前鸛雀樓的主體工程已經完工,為了使遊客先睹為快,已經對外開放。規劃中的鸛雀樓景區還將建設蒲州風情園、柳宗元祠、盛唐廣場等建築,總投資將達到三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