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景點 » 去旅遊景點就是品味歷史

去旅遊景點就是品味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2-09 05:44:59

① 為什麼國窖1573廣告詞總是「你能品味的歷史,4XX年」

廣告就是吹牛!

廣告的意思就是他家的酒窖有4百多年歷史了!

其實這樣說起來你能吃到的小米都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更牛逼!

② 應縣的文化品味和歷史沿革

應縣位於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東部,面積1667平方公里,轄3鎮9鄉,人口30萬(2012年)。縣政府版駐金城鎮。地跨東權經112°58』—113°37』,北緯39°17』—39°45』之間,全縣平面圖呈平行四邊形。東鄰渾源縣,西向平朔鄰山陰縣,北鄰懷仁縣,南毗繁峙縣、代縣。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年均氣溫7℃左右,年降雨量36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下旬,無霜期100至140天。
應縣縣城北部有世界著名的木塔。應縣木塔也叫佛宮寺釋迦塔。它和埃菲爾鐵塔,義大利比薩斜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③ 西鳳品味酒品味歷史系列的酒55度的多少錢

西鳳品味酒品味歷史系列的酒55度在西鳳酒shang城就有得售
朋友不妨直接去西鳳酒shang城查看價格以及圖片等信息

西鳳酒1952系列產品不錯,建議朋友選擇

④ 呂梁的文化品味和歷史沿革

呂梁來地區為典型的黃土高原自地貌,區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梯田環繞,是山西的貧困地區之一。但是,歷史給這里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呂梁風光相得益彰,成為今日的旅遊地。呂梁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品種齊全,除煤炭外,還有赤鐵礦、磁鐵礦、鉛礦、白雲石、石棉、石墨。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就在呂梁地區汾陽市內。武則天、劉胡蘭的故鄉文水縣也在呂梁地區。呂梁地區歷史上人材輩出,宋代名將狄青、唐代大詩人宋之問、唐代大將郭子儀也都是汾陽人。

⑤ 品味過去的經典,成語是什麼

①以史為鑒

通常都是從正面積極地告誡人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國家,小到自我修養,都應該走正道而不要走邪路。應該說很多人都是這樣做或願意這樣做的。
最近讀吳小如先生的文章《「以史為鑒」》(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6月5日3版副刊《家園》),心中為之一震。因為吳先生明白點出:「有些人是從來不肯、也不屑於『以史為鑒』的;而懂得『以史為鑒』的,卻往往是那些從來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於是『以史為鑒』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標准和『兩種不同』的理解。」從吳先生的話,我受到很大啟發:原來「以史為鑒」只是對一部分人有用,是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如此做的。
順著吳先生的思路我又想,可怕的還不只是一些人「不肯、也不屑於『以史為鑒』」,而是他們更從反面去看歷史,從歷史中吸收一些對自己有用的「學問」和「本領」,從而使自己能夠更奸更壞。
歷史不光教人學好,也能教一些人學壞——我這樣說不是有意褻瀆歷史。歷史確實是一面明鏡,是好是壞都可以照得見自己的影子。問題是什麼人看歷史。有一句話說:「老莫看《三國》」。這不是說《三國(演義)》這本書不好;相反,《三國》確是本好書。問題是一些人(其實不能簡單地說所有老人),原就比較世故,再讀《三國》,就可能學到更多的奸詐、兇狠和毒辣。《三國》是一部寫歷史的小說,對於整個歷史,又何嘗不是如此!

②鑒往知來
【解釋】:鑒:審察或引為教訓;往:過去;來:未來。根據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後怎樣發生變化。
【出自】:《詩經·大雅·盪》:「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示例】:「~」,歷史和科學已經給我們提出了鐵證。
◎秦牧《原始公社的影子》
【語法】:連動式;作定語、賓語、分句;審察過去,就可以推斷未來

滿意請及時採納,O(∩_∩)O謝謝

⑥ 急求高考滿分作文《品味歷史的常識》09廣東高考

抽刀斷水,是最無奈的神話;舉杯銷愁,是最動情的悲歌。感 慨於「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玄妙;感嘆於「簾卷 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哀愁;感傷於「細看紅濕處,不是楊花,點 點是離人淚」的婉約,頓然領悟,是他們用真心在旁觀歷史,當我 徜徉在這歷史人物的身邊,我也就有了可以品味歷史常識的動機。
眾人皆醉我獨醒,愛國優民從來都是屈原的常識。是「路漫漫其 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勇士,是「哀民生之多艱」的憂民者, 是「與日月兮同光」的高人,屈原,在那個多風雨多讒言的時代,人 們傾慕你的才華,對你的期望早已超越時代,只要你稍微閉上一隻眼, 就能平步青雲,而你卻偏偏迷戀淚羅江水,在眾人不舍的目光中鬱郁 沉人淚羅。是你,寧可葬身魚腹之中,也不願辱存於世,與世俗同流 合污。淚羅清澈,淚羅明亮,淚羅江水流出一句:「舉世皆濁唯我獨 清。」屈原,你在你的精神家園種下一朵令世人驚嘆的愛國優民的常 識之花。
力拔山兮氣蓋世,有情有義從來都是項羽的常識。是屹立在烏江 邊上的英雄,是承受了八方之窘迫的強者,是李清照所說的「至今思 項羽,不肯過江東」的主角。在那個四面楚歌的戰亂之時,你懷念昔 日征戰沙場的點點滴滴,人們銘記了你的豪情和大度,只希望你能重 整旗鼓,東山再起。而你卻偏偏執迷不悟,總認為天將亡你;美人隨 你而去,即使是在此刻,你不離不棄,悲情地發出「虞姬虞姬奈若 何」,長歌當哭,而依然自劃烏江,拋下江東子弟悠悠而去。在此之 後,有情有義便成為你的常識,在你的身後,也盛開著這樣一朵情義 常識之花。
欲上青天攬明月,不阿權貴從來都是李白的常識。是「仰天大笑 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的好漢,是「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劍客,是以霓為線,以虹為鉤的釣客;在那個煙花三月的 時節,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而你卻偏偏遠離塵世,逃離官 場,縱橫於天地之間,浪跡天涯,以詩酒自適,過著屬於你所嚮往 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李白,當你把不阿權貴作為常識,你的精神家 園便璀璨奪目,歷久彌新地為世人所景仰傾慕。以至於你的追隨者 們養成了剛直不阿的性格,你的這種常識,造就了一代代錚錚傲骨 的真漢子。
是哦,在這些精神家園的歷史常識的品味之後,我們都將頓悟, 如果沒有捨身報國的勇氣,怎麼會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 不還」的氣勢,如果沒有一顆超脫的心,怎麼會有「晚年唯好靜,萬 事不關心」的閑適?正因為他們在歷史上播種了這些常識之花,我們 的歷史才芳香滿園。
品味歷史常識,實際上就是在建立我們的精神家園。

⑦ 國窖1573 你能品味的歷史是什麼字體

喝一點覺得是黑體, 濃郁而厚重
喝高了就成草書了,飄飄然的灑脫不羈

⑧ 臨汾的歷史沿革和文化品味

山西臨汾介紹

稱為華夏第一都堯都,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東倚太行山與長治、晉城兩市相連,西北沿呂梁山與呂梁地區毗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以韓信嶺為界與晉中地區相隔,南與運城地區接壤。汾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沿河形成了臨汾盆地。呂梁山延伸臨汾的部分叫姑射山,而屹立在臨汾西面的山峰叫平水,又叫晉水。古代的臨汾城位於現在的金殿鎮一帶,因城池建築於平水之陽而得名平陽,有「堯都平陽」之說,又因城如卧牛,亦稱卧牛城。臨汾市歷史悠久,古代,曾在這里先後設置平陽郡、平陽縣、平河縣。隋代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為臨汾縣,現在為臨汾市。地理座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全地區轄3市14個縣。總面積20280平方公里,管轄3市14縣,人口358萬,城市人口20多萬。
該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氣候,四季分明,氣候特徵比較顯著,春季多風少雨,夏季溫度偏高,秋季陰雨較多,科季空氣乾燥。

解放後經過每年的建設發展,社會經濟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現已初步形成一個以原煤、焦機、鋼鐵、電力為主,化工、建材、輕工、農材組成的門類就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臨汾以花果城聞名全國,全城綠化覆蓋率占城市建設面積的20%以上,市內各主要大街都已初步綠化,市內有梨樹街、柿樹街、紅果街、櫻花街,沿街種植果木樹達1500餘株,建花壇500多處,各種綠蔭樹100多萬株,行道樹1萬多株。春、夏、秋三季,市內百花齊放,色彩繽紛,果實噴香。

臨汾地區自然條件復雜多樣,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形成豐富多彩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該區境內多山,有雄偉高峻的山峰,標灌眾生的山地,清澈奔涌的泉水,稀有珍貴的動植物。「仙洞溝」以其雄偉險秀、寂靜隱蔽而著稱。「壺口瀑布」是世界第一大「黃瀑」。聽之若雷庭之鳴,望之如虹霓之射,現已被稱為國家級旅遊風景名勝之一。「龍」子祠泉和霍泉「因群泉匯集,由青石雕刻的龍口吐出而得名。該區古遺址、古建築、雕塑、民居多,觀賞價值高。廣勝寺、候馬晉國遺址、丁樹遺址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享譽華夏。千佛庵、東岳廟、堯廟宮、洪洞古大槐樹、丁村明清民居、明代監獄(蘇三監獄)等十餘處景點建築精美,景色宜人風格獨特。「花果城」作為臨汾市(地區行署所在地)的象徵,越來越受到中外遊人的青睞。

臨汾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漢朝大將衛青、霍去病都是臨汾人,為抗擊匈奴的入侵留下了英名,是中國古代有影響的著名將領。

⑨ 關於武鄉的文化品味和歷史沿革的作文200字

歷史文化



韓城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歷史人物眾多,文物 古跡薈萃,有「文史之鄉」和「關中文物最韓城」之美譽。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春秋時期趙武、乾隆年間名相王傑、現代著名作家杜鵬程等都誕生在韓城。韓城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82處,館藏文物萬余件,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11處(司馬遷祠墓、大禹廟、魏長城遺址、文廟、黨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廟、法王廟、玉皇後土廟、梁帶村遺址、北營廟)。元、明、清古建築遍布城鄉,其中元代建築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堪稱陝西之最,位於韓城市昝村鎮的普照寺被譽 為陝西元代建築博物院。韓城享有「小北京」之稱,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築保存完整,尤以黨家村最為典型,被國內外專家贊譽為「世界民居之瑰寶」、「人類文明的活化石」。韓城的文化 遺產極為豐富,最具代表性質的有門楣題字、百面鑼鼓、耍神樓、秧歌等。近年來,韓城市依託豐富的文物資源,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馬遷祠墓、中古城和黨家村、北龍門的旅遊格局,並融入了陝西省旅遊東環線。

韓城梁帶村兩周古墓群位於韓城市昝村鎮,距市區7公里。2005年4月,陝西省文物局開始對其進行挖掘。這座古墓群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50米,總面積為33萬平方米,目前卜⑾至街苣乖95座、車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從去年5月開始發掘以來,K1、M19、M26(M代表「墓」、K代表「坑」)已發掘結束,M27號墓正在清理中。

已發掘的三座大墓陪葬品極其奢華,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獲,大批金、玉、銅、漆、石、鐵器等罕見文物出土,許多都是國內首次發現。特別是M27中隨葬品及其豐富,或年代較早、或保存較好,亦能反映出墓主確定為一代國君。此次發掘墓葬保存完好,且有帶銘銅器,墓地的國別及許多歷史、文化和手工業工藝之謎即將被解開,尤其是古老的芮國的文化內涵、世系、地望等重大問題將逐漸被撩開其神秘面紗。三座大墓出土的銅禮器,特別是鼎、簋、方壺、甑的器形和紋飾,據以往銅禮器年代學研究成果,梁帶村三座大墓的年代為春秋早期。

韓城梁帶村兩周墓地規模較大、級別較高、布局完整、保存較好,歷史上少有被盜,這樣的墓地的發現在我省尚屬首次,在全國也屬罕見。韓城市兩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遺址調查方面,兩周時期的墓葬發掘基本處於空白,而陝西全省同時期的墓地亦發現甚少,所以本次發現的梁帶村兩周之際的高等級貴族墓地,為了解和研究陝西及黃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學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會歷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梁帶村兩周遺址已於今年5月被評為「2005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也將梁帶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城市梁帶村兩周遺址文物陳列館於2009年4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

歷史沿革

韓城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為韓城地域的代稱。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采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周宣王時,秦仲少子康又受封於梁山,是謂梁(伯)國。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為秦穆公所滅,今韓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韓城縣志》載:「韓,候、伯之國也」。

春秋時,晉封韓武子萬於韓原。《博物志》載:「韓,武子采邑」。武子後,獻子厥從封姓為韓氏,當時,晉佔有河西之地與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與晉惠公夷戰於韓,秦敗晉,虜其君,晉獻河西地。周頃王二年春(前617年),晉伐秦,取少梁。

戰國時,周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屬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佔秦繁龐。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分晉地,少梁屬魏。周顯王七年(前362年),秦敗魏於少梁,俘魏相公孫痤,攻取魏繁龐城。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秦與魏戰元里(在今大荔縣境內),斬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為夏陽,置邑。

秦滅六國,夏陽屬內史地。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先後分封三王,董翳被封為翟王,領陝西北部地區。八月,劉邦入關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內史郡之一部分為左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內史更名為左馮翊。夏陽屬之。

新莽時,改夏陽為冀亭,屬列尉大夫治。

東漢時期,光武中興,國都東遷,西京三輔(京兆伊、左馮翊、右扶風)不變,冀亭又復名夏陽,仍屬左馮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陽並入夏陽。

三國時期,魏國雄居中原,夏陽屬魏雍州馮翊郡,晉仍因之。後屬華山郡。

東晉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膚施(今延安)遷居夏陽避羌亂。七年(351),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夏陽屬之。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陽屬華州華山郡。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隸同州武鄉郡。宇文覺廢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陽並入合陽。

隋開皇十八年(598),夏陽自合陽分出,重新設縣,以古韓國改名韓城,屬馮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屬西韓州。八年(625)州治遷韓城,領韓城、合陽、河西三縣。太宗貞觀八年(635)廢州。肅宗乾元元年(758),改韓城為夏陽,隸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韓原縣。

五代後梁時,仍屬河中府。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復名韓城,隸同州。

北宋,隸永興路定國軍馮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將婁宿,自韓城履冰入陝,關中遂沒於金。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年),設禎州,領韓城、合陽二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廢州為縣,二年又復設禎州,縣址遷至今縣城西北二十里土嶺。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撤禎州,改屬同州,縣址遷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韓城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關道。

清初沿用明制,屬西安府同州潼關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為直隸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韓城仍屬之。

辛亥革命後,屬陝西省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初屬黃龍分區。1949年6月改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大荔分區撤銷,改 屬渭南分區。1956年10月,直屬省轄。1959年1月,合陽縣及黃龍白馬灘公社並入韓城。1961年8月,恢復原建置屬,仍渭南專區,1972年3月改專區為地區,韓城仍為轄之。1983年10月國務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縣為市,仍屬渭南地區。1985年2月國務院批准為開放城市。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⑩ 品味歷史為題的作文

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妙用古詩文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這無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創新」的一條有效便捷的途徑。那麼,怎樣借用古詩文來為你的高考作文增輝添色呢?

一、妙引古詩文名句出彩

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見的方式,可引用分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一)局部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詩文名句,如文章的標題、題記、首段和末尾等。這些地方所處的位置比較突出、醒目,容易引發讀者的關注,給他們留下較好的印象。

在文章標題處引用古詩文名句,能讓題目顯得典雅蘊藉,富有文學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讀之功。如03年福建考生的《月是故鄉明》,引用杜甫名句作為標題,不僅緊扣「感情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的認知」這一作文話題,而且表達得更有韻味;04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風雨任平生》,引用蘇軾《定風波》語句,作為題目,既緊扣所選的歷史人物,貼切凝練,又昭示文章題旨,寫出了蘇軾的豁達與超脫,可謂「一石雙鳥」。

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闢,更能讓閱卷者立刻「窺」到作者的文化積淀和人文素養,給他們留下較佳的第一印象。如2004年陝西考生的《尋找快樂,精彩人生》的開頭:

「漫步於秋日落葉徐徐的小徑上,不禁吟了一句:『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愁緒滾滾來。』慨嘆落葉的悲哀與不幸。其實,落葉的生命或許就是這樣,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繽紛。換個思維方式,龔自珍曾說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嘛!我們應該欣喜,享受落英繽紛的秋景。」

這個開頭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自然引出對落葉的聯想,然後再引用龔自珍的名句,恰當地詮釋了「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這一哲理話題的內涵。這樣處理,使文章在開頭便顯得意蘊深刻,詩意靈動,從而避免了「開門見山」式說理可能會有的乾巴枯燥。

在文章收尾處引用古典詩文,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如04年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結尾: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流年似水,時光如電地過去,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字滿」,也許也只有歷史,才能最好地詮釋曾國藩在天京城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生平心境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處引用貼切自然不顯斧鑿,使文章文采飛揚,情理交輝,意蘊深遠,辨證而深刻地評價了曾國藩這一歷史人物,實在是一記漂亮有力的「豹尾」。

(二)全篇引用。既指整段之內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由於古典詩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積淀,大量、多處的引用,將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質和審美趣味,充實文章的底蘊。整段引用的如:

「寂寞是什麼?曾幾何時,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許,寂寞便是皓月當空,好風如水,萬籟俱寂時形影相弔的那種感覺吧!曾幾何時,有李後主感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也許,寂寞正是深宮大院,國愁家愁人也愁的情絲糾纏吧!曾幾何時,有陳子昂感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許,寂寞就是芳草依舊,天涯依舊,物是人非的空虛心境吧!於是,我問月亮,廣寒宮的嫦娥告訴我,寂寞是『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麼?我無法回答。」

——2000年高考優秀作文《寂寞的意韻》

一段之內五處引用詩詞名句,以此作為文章情感和義理的載體,讓「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既為文章增添了亮麗的色彩,也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蘊厚實,充滿典雅蘊藉的詩意和豐富的人文氣息。

而全篇引用的,2003四川省高考優秀作文《只緣身在此山中》則可稱得上是典範之作了。該文以蘇軾名句作為標題,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話題「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緊接著引用崔護的詩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自然引出對「情感與認知」關系的認識,確立文章主旨;然後緊承首段,引用了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杜牧的《赤壁》,從幾個角度來進一步闡述主旨,形象生動而不乏理性;末尾再以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收結全文。綜觀全文,恰到好處的引用、嵌入古典詩詞,使哲理思考和情感抒發傳達得深刻而有底蘊,讓文章擁有了較高的文化品位。

二、巧套古詩文結構出彩

古人寫詩做文都很講究章法,每一首(篇)詩文都有其完整的行文結構與寫作脈絡,再加上古詩文本身言簡意豐、音韻和諧,套用古詩文來鋪設文章的行文結構,不僅能使文章層次分明、結構清晰,而且更能給人以典雅優美的感覺,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打動讀者。這一點,2004年湖南高考優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做出了很好的示範。白居易的《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演奏貫穿全篇,將樂曲的情調與演奏者、聽者的情緒融為一體,又以琵琶女自敘身世和詩人傾訴郁悶相映襯,其行文結構與情感抒發融合無間,曲盡長篇歌行體詩歌之妙。《琵琶行之父母有情》這篇作文妙就妙在直接套用白詩的結構形式,將《琵琶行》一詩中有關音樂描寫的詩句,直接抽取出來、編織出全文的行文結構:「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間關鶯語花底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座中泣下誰最多,掌上明珠雙眸濕(原詩為『江州司馬青衫濕』)」。這些詩句在《琵琶行》中本身就是串連詩歌內容、編織抒情脈絡的關鍵詩句,被引用為文章行文轉換的語言標志,不僅巧妙地串起從小到大父母對「我」的關愛與教育的一些生活細節,而且使文章的行文結構放得開又收得攏,讀來自有別樣的韻味。

三、模仿古詩文語言出彩

語言是文章的第--關口,高考作文的語言除了要能夠根據文章需要盡可能得體准確之外,還應該盡量地體現出個性的色彩。如果你的文言功底比較扎實的話,不妨模仿古典詩文的語言,用文言的筆法來表達現代的感悟,這無疑也是高考作文「出彩」的一記妙招,歷年高考作文中都有這方面的成功例子,如2001年南京考生蔣昕捷的《赤兔之死》,2002年江蘇考生的《諫屈原書》,2003年四川考生的《愚者傳》和北京考生的《轉折》等。值得一提的還有2002年江蘇考生寫的五言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其語言脫胎於古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以一位才華橫溢有志投身西部大開發的青年作為敘事的中心人物,寫得像模像樣。請看其開頭: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五歲進小學,九歲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條件好,工作不愁找。東家婆也誇,西家嬸也贊。姐弟笑盈盈,父母樂呵呵!』好事人相承,傳遍南京城。」

這些高考優秀作文在古典詩文語言的借鑒上,顯示出了作者個性的寫作才華和較為深厚的古文修養,以及較好的駕駛語言的功力。當然,文言文畢竟是舊時代的產物,這種語言表達方式本身是不值得提倡和鼓勵,本節內容只是為考生提供一種參考。要知道,這些優秀作文的成功靠得是「故事新奇」、「立意高遠」、「語言老到」、「內容充實」,這些才是它們獲得成功的關鍵,而非僅僅是淺易的文言。

四、改寫古詩文內容出彩

好的古典詩文都是富於啟示性的,言簡而意豐,能夠通過鮮明的形象和富有張力的表達喚起讀者無盡的聯想和想像。通過對古詩文的改寫,來傳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也能讓自己的高考作文呈現出迷人的色彩,平添些許的詩意。當然,改寫不是對古詩文的純機械翻譯,而是對古詩文的一種再創作、再提高和個性化鑒賞。例如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可以聯系自己對屈原的理解來改寫,表達出自己的個性化感悟。下面是筆者在作文課上為學生所作的示範:

「漫漫長路,我能追尋到什麼呢,我又能拾掇起什麼呢?屈子的腳步聲清晰地在耳畔回響著,披發行吟形容枯槁的身影似乎總在眼前晃動,詮釋出了一種精神的內涵。

精神路上的追尋本身就是一種痛苦,也許我們從來就無法擺脫這種宿命的折磨。難以寧靜的汨羅江啊,一朵漣漪撥弄起無盡的思緒,在跋涉的途中牽引著你我的方向。

漫漫長路,終極的目標始於腳下。

生的價值,死的分量,讓腳印去求索,讓過程去評判。」

這種寫法既能忠實於原詩(文)的內涵,也能閃現出個性創造的光輝,不失為作文「出彩」的一種途徑,語文素養較好的學生完全可以做到。例如筆者學生王詩紅所寫的《千古心情》:

「千古心情,是慈母手中的針線,是遊子身上的衣裳。夕陽西下,枯藤老樹殘陽斜掛,小橋流水,風兒吹散屋頂的縷縷炊煙。鳥兒都歸了家,而腳下的路卻依舊連著天之涯。無邊無際的遠方呀,今晚我將會魂歸何處?孤獨的旅人,守望著滿月的寧寂與蒼涼:遙遠的家鄉,母親是否依然佇立門前等候,溫馨甜蜜的家是否也已燃起了炊煙?千古心情,是臨行前母親密密麻麻的一針一線,是臨走時念念叨叨的叮嚀囑托;千古心情,是離別後遊子聲聲深切的呼喚,是內心深處無數次的魂牽夢繞。千古心情,是母親斑白的鬢角,是等待孩兒歸來的瘦小的身影,是遊子留戀的步伐,是頻頻顧首的期盼……

千古的心情啊,這千年不變的永恆。」

這個片段化用了孟郊《遊子吟》和馬致遠《天靜沙·秋思》的意境,將遊子對故土和親情的思念表達得細膩深婉,典雅蘊藉。2002年江蘇考生的《東坡的選擇》也是採用這種寫法獲得成功的。這篇高考作文化用蘇軾《前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意境,將蘇軾一生的遭遇聚焦於一個感傷而又曠達的赤壁之夜,寫出了蘇軾的「心靈的選擇」,既攝取了原作的神韻,又出之以新的情調。

改寫可以是化用意境,再現古詩文的情景,也可以從古典名篇中尋找「空隙」,對內容加以創造性的改造,例如2001年天津考生的《新六國論》和2004年江蘇考生的《〈孔雀東南飛〉新傳》。《新六國論》從蘇洵《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提出六國破滅是「由於六國國君缺乏誠信」的觀點;然後緊扣「誠信」剖析史實,論證觀點;最後化用杜牧《阿房宮賦》中的名句,以「前人之鑒,後世之師。後人哀哀而不鑒之豈不更讓人悲哀」收尾;文章立意深刻,分析獨到,閃耀著個性的光芒。而《〈孔雀東南飛〉新傳》則是「活用」古典文學資源,根據話題「山的沉穩,水的靈動」對《孔雀東南飛》大膽改造而成的「故事新編」,在生動而頗具情韻的敘事中,講述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中國式離婚」,體現出了考生獨到的創新精神,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與洞察。

實際上,以上四法並非是截然分開的,而妙用古詩文「出彩」的方法也不止是這四種。在備考階段,如果能將古詩文的備考和作文備考結合起來,注重積累並將之內化為自己的積淀,也許你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寫出一篇「出彩」的高考作文來。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