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旅遊景點大全排名
⑴ 介紹家鄉的旅遊景點和特產作文大全600
家鄉米粉
當你作客於我的家鄉時,熱情好客的主人總會捧出香噴噴的炒興化米粉請你品嘗,特別是那些去台人員、外籍華人、海外僑胞省親會友的宴席上更少不了故鄉的傳統佳餚--興化米粉。這時,故鄉的米粉又成了台胞和海外遊子寄託鄉思鄉情的珍品,此時此刻,他們總會感慨萬千,甚至詩興大發。有位從海峽彼岸回歸的興化人,一吃到故土的米粉,便激情滿懷地詠嘆:「銀絲條條牽斷腸,海峽兩岸橫驚波,興化子孫共箸粉,隔海齊唱一統歌。」表達了海峽兩岸同胞盼望祖國統一的心情。
興化米粉為什麼惹人心醉?原來它源遠流長。相傳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8),興化軍主薄黎畛受命於朝廷。在興化冶水,營造木蘭陂,後其得力助手錢四娘因築陂失敗而投木蘭溪身亡,黎畛臨危不懼,前仆後繼,親自主持工程。為了犒勞民工,黎畛把祖上傳下的糙米粉加工手藝公諸於眾,還大量生產米粉。不久黎畛在勘察工地時也不幸遇難殉職,人們以米粉、米酒祭江,並為之立「黎畛廟」,世世代代緬懷之。黎氏所開創的米粉業也就在美麗富饒的興化平原上開出燦爛之花,後經世世代代粉農的不斷改革創新,逐步形成了具有興化地方特色的米粉來。
當你吃到可口美味的炒銀絲--興化米粉時,你可曾想到舊時興化米粉製作的艱辛?的確,舊時手工製作米粉是一件極其艱苦繁雜的重體力勞動,其製作過程分為浸米、磨漿、壓干、捏、蒸、出粉、去漿、制把、晾乾、束腰等十幾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浸透了粉農們多少辛酸的血汗,真是一條條米粉,一串串汗珠,有詩為證:「入眠半夜三更起,磨漿蒸餜壓粉絲。四肢皸裂汗淋漓,留一米湯充腸飢。」
興化米粉不僅僅醇香可口,而且香飄四海,飲譽全球。在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今天,興化米粉是鄉鎮企業的一枝花,其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暢銷日本、東南亞及歐美,為國家創匯,為四化作貢獻。莆田市粉農為人類製作醇香的米粉,也為自己釀造甜蜜的生活。你看,那廣闊無垠的木蘭溪畔一排排拔地而起的紅磚瓦房,不是粉農們的新居嗎?
謎語曰:「四角四角方,稻草捆腰間」,謎底就是「興化米粉」。原來興化米粉是一把把晶瑩潔白的中間束之以稻草的四四方方的稻米復製品,其色白條細,彈性堅韌,煮炒便利,湯干咸宜,若佐之以魚、肉、蛋、菜,真叫人垂涎三尺。無怪乎,宋朝著名學者朱熹在興化講學期間,嘗到米粉時,不禁拍手叫絕:「可口欲吞舌,美味實無窮。」現在人們對興化米粉的煮法更加講究,吃法很多,「八素炒米粉」就是其中的一種。所謂八素就是「香菇、金針、木耳、紫菜、麵筋、香乾絲、豆腐皮、青菜,配料後加油酥花生,色彩斑斕,這樣的米粉色、香、味、形俱全。厭食勞葷者,換換口味更見其美。興化米粉還是一劑抗感冒的靈丹妙葯呢,只要把湯煮的米粉加上熬過油的姜、蔥、豆醬粒,患者趁熱吃罷,再用棉被裹體,大汗淌流,高熱即散。
在四化建設的號角聲中,那些繁重落後的手工操作全被機器所代替,舊時作坊里痛苦的哀怨和呻吟也全被馬達的轟鳴聲和輕松愉快的流行歌曲所取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興化米粉也向新的高度沖刺。目前生產的一種「快餐」米粉,就是把各種營養品、調味品按照科學配方入料。這種米粉只要開水一燙,就是名符其實的可口「快餐」了,它為旅遊業,為人們餐點提供了方便。
願興化米粉這一傳統土特產更閃射出改革開放年代的光輝。
⑵ 興化汽車總站到旅遊景區乘什麼車(在線等)
1 汽車總站沒有去這兩個地方的車 從市區去旅遊景區的車應該去興化農公站坐
那邊有去缸顧和李中的車 路程不遠 大約在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
2 打車過去大概在三四十塊 不過如果你是外地人 不建議你打車 興化計程車司機素質普遍不高
3 你說走路的話 二三十分鍾足夠了
總站在長安南路轉盤那邊 長安大橋過了一直往南走 在右手邊
⑶ 興化市的紅色旅遊景點
興化市博物館(鄭板橋紀念館)
⑷ 蒲田龍湖峪旅遊景點
莆田主要景點
湄洲媽祖
湄州媽祖: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壺山蘭水
壺公山
簡稱壺山,聳立於荔城南面,興化平原西側。巍峨俊秀的壺公山是閩中地區的名山。壺公山為中國福建省莆田市一座名山,最高處有711.5米, 壺公山雖不高,但由於坐落在興化平原之上,所以顯的十分高大。人們多以壺公山和木蘭溪為莆田市的代名詞,有「壺山蘭水」之雅稱,其中「壺山致雨」是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壺公山坐落於新度鎮之內,距離市區只有十餘公里,其交通十分方便。北宋理學家朱熹曾贊美壺山說:「莆多人物,以文獻名邦著,乃此公作怪也。」這里所說的「此公」,即是壺公山。
木蘭溪
木蘭溪是莆田人民的母親河,流經莆田,迂迴於興化平原,這里是莆田水系最為發達、物產最為富饒、耕地最為集中、人口最為密集、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帶。木蘭溪,是中國福 建 省的主要河流之一。發源於仙游縣,流經仙游縣和莆田市,最後注入台灣海峽。木蘭溪下游沖積成興化平原,是福建省主要平原之一。
九鯉湖
九鯉湖原名九里湖,位於仙游縣北部山區鍾山鎮。相傳漢武帝時,安徽廬江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並跨鯉升天成仙,故得名。
莆仙戲
莆仙戲是中國現存戲劇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原名 「興化戲」,是在古代「百戲」的礎上發展形成的。莆仙戲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閃光於現代。它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唱腔豐富,莆仙戲現存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解放後,《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秋風辭》、《新亭淚》、《晉宮寒月》、《葉李娘》、《狀元與乞丐》等優秀劇目譽滿全國劇壇。
南少林寺
南少林寺,其遺址位於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九蓮山上,發現於1987年。它是唐太宗後,歷代在全國建立的最早和最有影響的嵩山少林寺的10座分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