卲東縣旅遊景點
㈠ 湖南省石門縣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石門名勝古跡頗多,自然風景迷人,人文底蘊深厚。石門歷史上是添平土司統治的中心區域,土家族佔全縣總人口比例的51%,土家傳統習俗濃郁。位於縣城東南12公里處的夾山寺,自唐至明七百多年間為澧水流域佛教文化中心。宋朝圓悟禪師主持著有《碧岩錄》一書,是佛家寶典,又被稱為「宗門第一書」,流傳全國及朝鮮、日本。寺旁有「奉天玉和尚」墓,據考證是明末清初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禪隱圓寂的墓葬,已引起史學界的高度重視,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夾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被定為AAA級風景區。坐落在縣境西北部的壺瓶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距縣城108公里,總面積665.8平方公里,主峰高達2098.9米,為湖南第一高峰,有「湖南屋脊」之稱,被列為湖南省十大山嶽景觀之一,湖南省十個生態旅遊示範區開發建設單位之一,國家AAAA級景區建設目標單位之一。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自然聯盟、世界銀行將壺瓶山確定為全球200個重點生態區之一(中國共9個)。區內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94%,走進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青苔如帶如毯,古藤如簾如網,極具生態旅遊開發價值。目前已開發湖南屋脊漂、生態游等旅遊項目。位於縣境南部的蒙泉湖,因北宋書法大家黃庭堅所書「蒙泉」二字碑而出名,水面5800餘畝,秀水如鏡,曲波銜山,蜿蜒數十里,自成山中澤國。鬼斧神工的「龍王洞」,蜿蜒數十公里,洞內鍾乳石爭奇斗妍,異彩紛呈,洞口清泉潺潺,如龍吐水。位於渫水中下游的石家坪商代遺址,出土有土陶俑、鼎足、矮足豆、煉鐵爐灶及骨刀、骨錐等不少文物。皂市鎮燕耳洞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化石的發現,為研究現代人的起源,研究湖南本土古人類的發展和舊石器時代的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㈡ 衡南縣的旅遊景點
八大名山
天光山,為縣境第一高峰,海拔914.9米,氣勢雄偉,頂峰高聳雲端。坐落在川口與花橋鎮,與衡東縣臨界。
火焰山,海拔741.3米,為岐山主峰,衡南第二峰,相傳為孫悟空在西天取經路上過火焰山時,在三借芭蕉扇滅火之後,老孫發脾氣時一腳踢出而飛落在岐山的位置,故又名為飛來峰。
雷祖峰,海拔627米,坐落雞籠鎮太平村與衡陽縣井頭鎮岣嶁村接界。
岐山,海拔570.6米,山上建有」萬壽仁瑞寺」,著名的佛教聖地和省級森林公園、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十牛峰,又名石牛峰,海拔514.9米,坐落在車江鎮,山頂建有衡南縣電視差轉台,現辟為旅遊休閑度假區。
巨麓峰,坐落鐵絲塘鎮,與衡東鄰,海拔418米。峰頂有天池,冬夏不涸。天池尚存,傳說還有一盞」天燈」,站在祝融峰上可見其明。
網山,坐落在寶蓋鎮。東與安仁交界,南與耒陽市毗鄰,屬天光山余脈,海拔455米。
清泉山,位於泉溪鎮西北部,海拔200餘米,面積2平方公里,山上舊有古城寺,聽泉亭,山下有清泉。
六大名泉
清泉,坐落在泉溪鎮與原古城鄉相交的清泉山麓,屬丘陵區紅色砂岩中涌流地表的裂隙水。昔清泉縣即以此命名,現已修築為水庫。
吐泉,坐落在冠市鎮吐泉村,泉面約8畝。
林蔭泉,坐落在寶蓋鎮幸福村,屬低崗地區砂岩層涌流地表的裂隙水。泉涌後積水面2畝有餘,分2處涌流
小泉,坐落在硫市鎮天聖村,屬丘陵區砂岩層涌流地表的裂隙水,泉涌量達0.03立方米/秒。久旱不竭。現已修築小泉水庫。
代泉 ,亦名大泉,坐落在柞市鎮代泉村,屬丘陵區砂岩層涌流地表的裂隙水。
泉湖,坐落在泉湖鎮紅湖村,屬丘陵區砂石層涌流地表的裂隙水。
岐山
岐山原名鳳凰山,南嶽衡山72峰之一,位於衡南、衡陽、祁東三縣交界處,海拔570.6米。岐山有植物400餘種,是中國珍貴植物基因庫和標本園,亦是中國江南保存完好的原始次森林,現為省級森林公園,國家AAA級景區。
江口鳥洲
江口鳥洲,位於衡南東隅,地處耒河中間,四面環水,1984年已列為全國和湖南省鳥類自然保護區,距衡陽市區30公里,經京珠高速公路20分鍾到達鳥洲。鳥洲面積35 公頃,其中陸地面積15公頃,由陳家洲、龍家洲、張家洲組成。島上有木本植物29 科51種,草本植物48科124種。
王氏宗祠
衡陽王氏宗祠位於衡南縣栗江鎮大漁村(栗江鎮東北方向約7公里),始建於北宋嘉裕六年(1061),時稱崇本堂;元代毀於戰亂;明永樂十二年(1414)重建,易名王氏宗祠。清康熙至光緒年間先後六次維修和擴建,建築面積達1950平方米。民國29年(1940)再次修聾後改稱王家祠堂。1996年1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牛峰
十牛峰位於衡陽市南部,距衡陽市區18公里,東以車江鎮上龍村為界,總用地面積為20.32平方公里。十牛峰是南嶽七十二峰之一,與雨母山、回雁峰遙遙相望,最高處海拔514米,最低處海拔76.5米。十牛峰景區將以青山綠水為特色,以田園風光為亮點,以佛教文化為底蘊,適宜開展游覽風光、休閑度假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山嶽型市級風景名勝區。十牛峰現被列為湖南省重點自然保護區。
㈢ 邵陽城步苗族自治縣有什麼旅遊景點
還有長平的紅軍紀念碑
㈣ 湖南旅遊十大必去景區有哪些
湖南省是一個充滿了魅力的地方,這里不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里的自然美景也是多不勝數。總所周知湖南是我國的旅遊大省,每年來到這的遊客可以說數以萬計,同樣這些美景和著名的景區是很多人所嚮往的。當然湖南美景著名景點眾多,但到底哪些最值得去遊玩呢?下面我就問大家介紹一下到湖南非去不可的5大景點,看看是不是適合你呢?
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里還是銅仁、懷化、吉首三地通往各處的必經之路。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的風景里也都向人們展示著自己的歷史,再將美景與人文相結合,給人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到鳳凰古城逛古巷,賞美景,品美食可謂是人生一大快事。當然到湖南鳳凰古城也是必去的景點之一。
當然湖南美景千千萬,山川河流、自然風光數不盡數,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嶽麓山、五嶽之一的衡山、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的炎帝陵、崀山等等太多太多了,這些著名景點都是到湖南必去的。
㈤ 桂東縣旅遊景點介紹
1、「紅四軍革命舊址群」包括紅四軍軍部、紅軍兵工廠、朱德舊居、紅軍醫院、蘇維埃政府、版劉雄故權居、劉彬故居等。還有一條紅軍路、一座紅軍橋、一個紅軍亭。這里是名符其實的紅色旅遊第一村。
2、湘粵贛紅軍游擊隊桂東活動舊址——西邊山桃寮村這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這里有離天三尺三的八面山。有古樹參天,密林簇擁的原始次森林。
3、桂東縣植物園
桂東縣植物園位於寨前鎮水灣村,緊鄰國道,傍依汶江,山水交相輝映,生態風景迷人。景區由中山大學園林及生態經濟規劃設計研究所規劃設計,規劃總面積3000畝,核心園區200畝。
4、三台山森林公園
三台山森林公園總面積5753畝,其中核心景區2252畝,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省級森林公園、省級地質公園,位於縣城南側,公園因上、中、下三台而得名。
5、齊雲峰國家森林公園
齊雲峰國家森林公園由三台山片區、齊雲山片區、南華片區組成,生態資源豐富,氣候資源獨特,交通優勢凸顯。森林覆蓋率達92.47%,位居湖南省森林公園前列。
㈥ 邵陽旅遊景點的排名是怎樣的
1、邵陽新寧崀山旅遊區(5A級景區、世界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
3、邵陽新邵白水洞(3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
白水洞,名為洞,卻並不僅僅是一個洞穴,而是一處峽谷風景勝地的總稱,主要由白水洞、白雲岩、資江小三峽三個景區組成。這里風景奇特,早在明朝就是湘中地區的著名旅遊景點,這里群山起伏,山峰秀麗,高聳入雲,懸崖峭壁,飛瀑流泉,綠樹成林,還有地下溶洞、高峽平湖、一線天等特色景點。
㈦ 湘西保靖縣旅遊景點
保靖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奇秀。境內酉水河是湘西最神秘、最具特色、最具旅遊開發前景的母親河,僅縣城遷陵至里耶河段就有漢代四方城遺址、摩天石刻「天開文運」、江口紅石林、陡灘民族風情、碗米坡生態平湖游、首八峒八部大王廟、魏家寨西漢古城、里耶秦簡等60餘處景點。呂洞山、小寨溝、苗家邊牆等其它景點也千姿百態、各展風騷。
保靖縣自古為土家族、苗族繁衍生息之地,文化積淀深厚,旅遊資源豐富。如:三萬年前的東洛舊石器時代遺址:漢代遷陵縣城(四方城)遺址:戰國糧窖和湘西僅有的漢代青銅冶煉場;春秋戰國古墓群:唐代的酉水岩墓葬;明代史稱「東南戰功第一」的土司彭藎臣營造抗倭戰艦艨艟的遺址;酉水摩崖石刻之最「天開文運」;土家族調年節、擺手舞、茅谷斯、哭嫁歌、打溜子、唱山歌以及苗族趕秋、四月八、挑蔥會、武術、猴兒鼓、唱苗歌、趕邊邊場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等。
保靖縣旅遊資源以酉溪園風景區和黔山土家民俗景區、呂洞山風景區、小寨溝景區為主。
酉溪園風景區
酉水,古酉溪。《水經注》說:「洞庭西一帶,四面多山,山下有五溪分流。謂雄溪、酉溪、滿溪、沅溪、辰溪」。酉溪為五溪中長闊之首,具百節名灘,在歷史上富有盛名。酉水為三源匯流。主源出湖北省宣恩,鶴峰間。西南流至湖北來鳳縣,稱白水河。入湖南省龍山縣,合果利河,復折湖北來鳳縣漫水,伏入卯洞,出西福司,入重慶市酉陽縣境,稱北河。折轉東流,與重慶市秀山縣出中源水東北流來,匯於「兩江口」,入湖南省龍山縣、保靖縣境始稱酉水。途中受龍山縣洗車河水。南源出貴州省松桃縣西,東流達重慶秀山縣境,入湖南花垣、保靖縣,曲折趨保靖縣西8公里處「江口」匯入主源。又流經保靖縣城北、永順縣芙蓉鎮(王村),古丈縣羅依溪口,折轉東南流,注入沅水。酉水主源流程600公里,其中保靖站81.3公里,多年平流量453.6立方米/秒。
酉溪園風景區。以遷陵為中心,上至碗米坡大壩,下至梅花鄉他沙村,全長約40公里。景區內主要景點有:遷陵古城遺址又名四方城,位於保靖縣城東約3千米的龍溪鄉要壩村酉水河邊。漢高祖五年(202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在此正式置縣,始稱遷陵縣,隸屬武陵郡。後來,歷代雖不斷更名,其治所仍未動。直至五代取消遷陵縣,此地是近600年的縣城治所。
近年,在此遺址內搶救性發掘了幾十座戰國、漢、唐墓葬,出土青銅、陶瓷器物數百件,其中,國家級文物多達數十件。古城中心至今尚未發掘,是州內的「史海迷宮」。湘西州唯一的青銅冶煉場就是1993年在此遺址內發現的。
酉溪森林公園
距縣城中心僅一公里,公園佔地1030畝。三面環水,一面倚山,由南向北走向。島上丘陵起伏,林木蔥郁,島鳴上下景色宜人。西側絕壁上有人工鑿就的岩墓葬穴三眼,有人工鑿就的石洞中「帝母廟」遺址。西面調年坡腰,有毛澤東國文業師袁吉六先生的墓塔。墓塔正中嵌的大理石碑上刻有毛澤東親筆題書《袁吉六先生之墓》七個金光大字。背面刻有1965年章士釗、郭沫若先生對袁學識的對聯評價。章:「此老通古今文史」;郭:「斯人教天下英才」。半島之東瀕臨酉水南去北還的九十度拐彎之岸,凸起一丘,似扭頭回看遷陵古鎮,名「望鄉台」與此相崎的對岸是絢麗多姿的「石樓洞」和挺拔高聳的「孝子岩」。半島中心有一較高的坡,名「將軍山」。曾是明朝嘉靖年間,抗倭將軍彭藎臣設練兵閑暇時,在此坡上與官兵談心和散步的去處。
華峰山
位於酉水北岸保靖縣城東側,與天堂坡東西相望。東眺居高臨下的故遷陵縣遺址「四方城」,它是酉溪森林公園半島的倚山,海拔約701米。涵蓋龍溪鄉土毖村、麻陽洞、自生橋、五子岩,西側山腰間有一巨石撐雲似掌,名「華峰仙掌」。
酉水岩墓葬群
酉水河,人稱湘西的母親河。臨河的懸崖絕壁上有土著先民的岩墓葬二十餘處。有的為天然溶洞,有的為人工開鑿;有的見方兩米多,有的小得難以容身,有的內壁裝飾花紋,有的粗糙簡陋。其數量之多,規模之異,實為罕見。
㈧ 湖南邵陽附近有什麼實惠又好玩的旅遊景點
去鎮遠吧。從邵陽去鎮遠可以全程選擇高速。邵陽來鎮遠的自駕車線路最為簡單:上高速--過懷化境外高速--貴州玉屏--三穗(或青溪)下高速,40公里左
右二級柏油路即可來鎮遠古城,全長356公里,用時5小時。鎮遠古鎮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古城」之一。古鎮既有秀美的山水風光,以舞陽河、鐵溪為代表;
又有以青龍洞為代表的古建築文化;還有以苗疆長城為象徵的少數民族;鎮遠古鎮歷史距今已經有2287年了,也算是目前中國古鎮中歷史悠長的代表。最最難得
的是鎮遠古鎮一直保持了原生態的純朴的面貌,和很多已經過度開發的古鎮不同,這座處於黔東南深閨中的古鎮,至今還生活著純朴的人,去古鎮旅遊,不用擔心找
不到客棧,最普通的人家也願意接納你,不用擔心被訛詐,買到假銀飾,鎮遠的經商文化和古鎮文化同樣讓人敬仰。
旅行的話找路是一個麻煩事,一定要帶著地圖,現在一般都用手機地圖,騰訊地圖什麼的都是可以的,路線的話都不是問題,如果不跟團一定用的上,附近 的建築飯店賓館什麼的一搜就能知道了,一般我找不到路就用手機地圖,你可以試試,那樣就很方便,路線比較清晰,不管是步行還是坐公交都可以,有不知道的路 就用地圖搜一下目的地,就能找到具體路線,通常我出去玩找不到路都是用地圖搜地點的。
希望解決你的問題,給人與善~升級需要您的採納!謝謝了!
㈨ 攸縣都有哪些旅遊景點
新攸州十景
「地以景傳,景以人傳」。山川風貌,「以人遇之而景成,以情傳之而景別」。攸縣地處湘贛邊陲,自然景觀,多姿多彩。古人以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之結合,有《攸江十景》、《南雲八景》之雅緻,今人有自然景觀與歷史建築之分類,展現今「攸州十景」之絢麗。
一洣水四塔
縣境內沿洣水有四座連成一線、氣勢恢宏的古塔:文明上塔、中塔、下塔和凌雲塔。
文明上塔位於縣城對河洣水南岸窯灣上頭,距縣城1公里。明萬曆四年(1576)知縣徐希明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該塔八方七層,高21米,紅石為基,青磚為體,邊長2.95米,佔地面積42平方米。第一層南面有大門,高1.5米,寬0.8米,祁陽石門額,上鐫「文明塔」3字,工整有力。塔內磚砌拱頂,有階梯右旋而上,可達第四層,四層以上內空,四向開窗門,葫蘆塔頂,直插藍天。
文明中塔位於縣城西郊洣水南岸皂角市水口山頭,距縣城約5公里許。與上塔同年為知縣徐希明建造。清乾隆七年(1742)曾倒塌,第二年知縣馮運棟邀邑紳重修。全塔用青條石砌成,六方七層,高9.7米,底層邊長3.2米,佔地35.8平方米。第二層東向有門,高1.94米,寬0.64米,塔內中心有方石柱,分層疊砌至頂部,各層均以三塊條石三向延伸至塔身邊牆內,增強了塔身牢固度。塔內無階梯,中心石柱內有洞,可攀緣上。
文明下塔位於縣城西7公里處鴨塘鋪鄉桐壩村洣水的沙洲上。該塔建造年月無確切記載,比上塔、中塔稍晚,距今約200餘年。該塔自塔基至塔頂,全以紅條石砌成八方七層,高22.35米,基腳邊寬3.45米,佔地約64平方米。全塔呈橋墩形,前尖後寬,以抗水流沖擊。據說塔基深度與塔身高相等。第一層有門,高1.7米,寬0.8米,拱頂,有階梯右旋而上,可達四層,五至七層空心,各層均有窗戶。一層內原有神龕、神像,現已無存。第二層龕內有一祁陽石浮雕立人,頭戴尖笠,手持鎖鏈,楣額有「似佛」二字,兩邊對聯:「誦大乘經,身登彼岸;現本來像,光放浮圖。」兩側原有青石碑刻,現已無存。第三層內有青石浮雕觀音坐蓮像,第四層內有哪吒鬧海浮雕。塔身處於河中,挺立中流,雖常遭洪水沖擊,久經風雨,仍巋然屹立。
凌雲塔位於縣城西10公里的馬鞍山上,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知縣趙勷偕合邑紳士建,距今170餘年,是四塔中最晚的一座。然該塔八方七層,高16米,塔基邊長4.6米,佔地面積102平方米,乃四塔中最大者。塔基及第一層為紅條石砌,二層以上為青磚砌成,內有階梯右旋而上,亦可達第4層。各層內刻有石刻龍、獅、人物浮雕。第一層楣額書「凌雲」二字,下鑲二龍戲珠浮雕,工藝精細;五層以上為空心,各向有窗門,塔尖葫蘆寶頂尚為完好。該塔地處攸縣衡東兩縣交界處,地勢雄偉,由此而東望,與文明下塔、中塔、上塔連成一線,成為一道風景線。
二靈龜峰寺
「龜峰觀濤」為「南雲八景」第一。龜峰,即靈龜峰,峰上有寺,原名張鏜庵,後改靈龜峰寺。
靈龜峰寺始建於明末,佔地面積563平方米,座東南朝西北,前為山門,楣額「威鎮靈峰」為清乾隆年間攸縣知縣張健所書。中為觀音閣,閣右為大殿。大殿為硬山頂,封火山牆,面闊三間。
靈龜峰孤峰聳峙,洣水南來,匯攸水於峰麓,西有石牛頭,南有白茅州,靈龜寺巍然屹立,俯瞰江流。清劉愈描繪靈龜峰景緻說:「孤峰江山峙,帶雨始登臨。小徑當門曲,歸帆隱霧深。亂雲吞怪石,竹景倒潭心。漫與山僧話,涼風吹客襟。」有人曾撰有「靈龜峰,峰上生風,風吹楓動峰不動;白茅洲,洲子泛舟,水推舟行洲未行」對聯,概括靈龜峰山水之美。
白茅洲在縣城東對河,隔河與靈龜峰相望。居民植竹為界,四時種植瓜、菜、姜、芋,是著名的蔬菜種植地。
三陽升仙觀
陽升觀,地處司空山群峰環繞之中。南朝官居司空的張巴玉曾在司空山修道,傳說張巴玉於梁天鑒二年(503)八月十五日白日升天,殿宇始建於唐天寶七年(748),唐玄宗有感於張司空升仙事跡,由皇廷派員選址敕建,並賜名朱陽觀。北宋政和三年,徽宗皇帝旨派荊湖南路運轉使副使程元佐修復並擴建,為附會張司空白日升天的故事,宋徽宗下詔改朱陽觀為「陽升觀」。
陽升觀前瀕南水,後靠三清峰。畫屏峰呈於前,獅子峰、鳳凰峰附於左右。案前紫蓋、香爐(峰),案下大小蓮花(峰),群峰拱衛,一水環流,陽而不露,高而不亢。全觀由東西川門、戲台、坪院、鋪屋、山門、前殿、正殿、後殿、玉虛宮、蕊珠宮、宗師堂、夫人廟等組成,從山門入前殿,從前殿至正殿,次第而登,分別設台階31級半、7級、3級,以示代表攸縣31都半,周圍7縣、3省地域,即司空影響所在。
東西川門楣額「道通天地」、「法貫古今」,飾有泥塑浮雕麒麟,山門正中楣額「陽升觀」三字,左右門楣為「雲車」、「風馬」。
宋·明清以來,陽升觀香火旺盛,明洪武元年(1368)、清嘉慶十年(1805)、道光二十五年(1843)、光緒十九年(1893),都對陽升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復。山門楹聯:「唐宋敕建以來名山不朽;慶光重修而後,福地長留。」概括了這一歷史。
陽升觀東一公里處的老爐峰下,建成陽升觀水電站,420米長的管道,1070級石階直上峰巔,猶如長龍上天,山頭保留了「噴頭石」、「猴面石」兩處景點。
四寶寧禪寺
寶寧寺在縣城東北50公里的黃豐橋鎮烏井村的聖壽山主峰之下,風景幽美,為一佛教勝地。
聖壽山原名烏龍山,也稱烏金山,因盛產煤炭得名。烏龍山側峰飛瀉而下,有「五虎下山」之勢。又有象形山在左、馬頭嶺在右形成猗角。頂峰石岩林立,如坐、如攀、如奔、如躍,千姿百態。其中空王台,目空一切,尤為奇特;千佛岩似百僧聽法,充滿神秘色彩。靈鷲石兀立危崖,頭部呼嘯而出,看似千鈞一發,實則穩如磐石。文殊岩古藤如須,蒼水石水花如瀑。一派「細草迷山徑,鳴泉雜鳥聲。雲排千谷暗,煙簇一林平」的景色。
唐天寶十年(751),攸縣人曠長髭,選擇了這塊集秀、幽、險、奇的風水寶地,結茅而居,開創了保寧寺。唐天佑四年(907),馬殷建楚國,以長髭法孫保寧勇禪師壽高道高,賜「聖壽」號,因賜保寧寺山名「聖壽山」。清初胡作傳有詩:「壽山靈氣鷲投鍾,朝旭含煙匝錦蓉。溪折繞堤重溯谷,崖懸絕頂又飛峰。矗凌霄漢鎮三楚,俯瞰瀟湘胚五宗。為問春秋幾甲子,如何奪得馬王封。」民國初期,了悟和尚題聯:「大千世界無雙地;不二法門第一山。」稱譽聖壽山。聖壽山勝跡,除保寧寺外,尚有楚興寺、聚龍仙、天蓬岩以及卓錫泉、禪宗樟、普同塔等。
從唐五代至宋元期間,寶寧寺香火一直很旺,成為湖南名剎和佛教南嶽、江西兩系的交往中心。曠長髭及法嗣石室、法孫勇禪師都是得道高僧,他們的語錄和行跡都在佛教典籍《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指月亮》等書中有記載。
據《寶寧寺志》記載,寶寧寺有殿、堂、樓閣、台共24座,譽為「十方叢林」。全院分三進,前有關聖殿、韋馭殿、鍾鼓樓,中有大雄寶殿,左有寮室齋堂,右有方丈「千人床」,後有觀音閣、祖師堂、功德堂。共有房屋100間,佔地面積14畝。
寶寧寺現存的寺院殿宇,是清光緒二年修復擴大的模式。
寺前100米處有攸河流過。一口放生塘,緊靠寺的右邊;寺後層巒聳翠,五個側峰飛躍而下,俗稱「五虎下山」;寺前有鍾山、鼓石、蓮花峰、錫杖峰;寺左有象山,寺右有馬嶺;寺後有「空王觀日」、「千僧聽法」、「靈鷲雷音」、「蒼水飛雪」、「茵石靈蹤」、「文殊化身」以及「聖壽無雙」等勝跡。
寶寧寺還有享譽中國佛教界的「三絕」、「三奇」。三絕:一是普同塔,二是祖師塔,三是《寶寧寺志》和王夫之的《寶寧寺志敘》。三奇:一是千年沉水樟,二是四季青綠的觀音芋,三是常汲不涸的千年古井。
寶寧寺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定的聲譽和地位。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佛教界吳立民大師為寶寧寺題寫了《寶寧寺及曠長髭墓足稱國寶》的墨寶。全國著名寺廟中編修志書的在北有少林寺,南有寶寧寺,且王夫之為寶寧寺志作序,更為可貴。因此「北有少林,南有寶寧」之說盛傳中國佛教界。
2006年寶寧寺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皮佳水洞
皮佳洞又名皮水洞、水頭洞。位於鸞山鎮皮佳村。洞長30餘華里,上為泥洞,中為石洞,下為水洞。洞內有石鍾乳凝成的田園、觀音菩薩、羅漢和石筍、石鼓、石桌、石凳等形狀。據聞,石洞可與柏市鎮的禹洞相連,也與天蓬岩洞相通。洞內有歷代文人墨客所題詩句。宋代隱士皮文通,曾卜居洞側,因而得名。下洞泉水洶涌而出,清澈明靜,四季不涸,匯成鸞山東江,有「楚水源頭」石刻在出口岩壁。
現經投資開發,緊鄰洞口修建了人工湖和農家山莊,洞內修建了游道,疏通了水路,配備了燈光,觀光游覽甚為壯觀。
更多的圖片+文字介紹:http://www.430223.com/bbs/xiangxi.asp?id=1534&page=1
攸縣旅遊網:http://www.430223.com/lv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