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名勝古跡旅遊景點
1. 青島有什麼名勝古跡
青島的名勝古跡極為豐富,在全市分為內:有南阡遺址 三里河遺址 石原遺址專 徐家溝遺址 城子遺屬址 東岳石遺址
東皂戶遺址 即墨故城遺址 西皇姑屯遺址 琅?台 財帛溝墓群
齊長城遺址
六曲山墓群 田橫五百義士墓 小橋墓群 牧馬城遺址 天柱山摩崖石刻
石造像及碑刻
法海寺 上清宮 太清宮 太平宮 明霞洞 華樓宮
馬濠運河 雄崖所故城遺址 蔚竹庵 海雲庵 天後宮 華嚴寺
前海棧橋 青島德國總督府舊址 青島德國警察署舊址 江蘇路基督教堂
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
小青島燈塔
京山炮台遺址 匯泉炮台遺址 八大關建築群 康有為故居 康有為墓
中山公園
聞一多故居 湛山寺 老舍故居 浙江路天主教堂 高家民兵聯防遺址
魯迅公園
2. 青島有哪些名勝古跡
南阡遺址 三里河遺址 石原遺址 徐家溝遺址 城子遺址 東岳石遺址專
東皂戶遺址 即墨故城遺址 西皇屬姑屯遺址 琅?台 財帛溝墓群
齊長城遺址
六曲山墓群 田橫五百義士墓 小橋墓群 牧馬城遺址 天柱山摩崖石刻
石造像及碑刻
法海寺 上清宮 太清宮 太平宮 明霞洞 華樓宮
馬濠運河 雄崖所故城遺址 蔚竹庵 海雲庵 天後宮 華嚴寺
前海棧橋 青島德國總督府舊址 青島德國警察署舊址 江蘇路基督教堂
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
小青島燈塔
京山炮台遺址 匯泉炮台遺址 八大關建築群 康有為故居 康有為墓
中山公園
聞一多故居 湛山寺 老舍故居 浙江路天主教堂 高家民兵聯防遺址
魯迅公園
3. 青島有哪些名勝古跡
作為旅來游城市青島,有著三里河自等新石器時代遺址,齊長城、田橫島、琅邪台、珠山石窟等著名古跡;嶗山的險峰異石與市區的海濱風光又形成無數勝景佳區;有那羅延窟、白雲洞等神異的洞府;有太乙、神水、金液等名泉清溪。古代名人如鄭玄、邱長春、張三豐、李白、顧炎武、蒲松齡、高鳳翰、康有為等的履跡遍布各地,留下了華美的詩文。膠南琅琊台是秦始皇駕臨的地方,是青島最有名的名勝古跡。另外嶗山的上清宮、下清宮、太清宮等也是青島著名的名勝古跡,是著名的道家觀宇,蒲松齡筆下的絳雪就是出自上清宮,此外即墨是戰國時齊國的重鎮,最著名的當數田橫島500壯士。
4. 青島有什麼名勝古跡
華嚴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島嶗山區王哥庄鎮返嶺後村西那羅延山上。原名"華嚴庵",1931年易今名。創建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未成而毀於兵火。清初重建。宏偉典雅,為嶗山古代建築藝術之最,原為四進院落,有殿堂、僧寮、客房130餘間,建築面積2500餘平方米,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寺周圍還有那羅延窟、掛月峰、望海樓、魚鼓石等名勝。華嚴寺屬佛教臨濟派。
【魯迅公園】位於青島市市南區萊陽路。始建於1929年,原名"若愚公園",1931年易名"海濱公園",1950年更名為"魯迅公園"。依萊陽路海邊地形而建,抱岸環海,小徑逶迤,連綿2公里。南臨匯泉灣,浪激礁石,訇然作響;北依緩山坡,蒼松虯枝,蓊鬱挺拔。公園內城堡式水族館矗立,是青島市著名海濱游覽區。
【高家民兵聯防遺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度市東北30公里的大澤山西麓,方圓約15平方公里,是抗日戰爭時期高家、韭園、南台、北台、所里頭5個村莊組成的民兵聯防地區。至今,這里仍有戰壕、瞭望哨、報警鍾、飲水洞、群眾隱蔽洞、軍械庫洞、兵工廠和阻擊戰、地雷戰的舊址。高家村東南山坡上建有一座展覽室,展出文物92件、組畫61幅、照片33幅。
【浙江路天主教堂】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浙江路北端高崗上。1932年始建,1934年建成,佔地2470平方米,建築主體長80米,原名"聖愛彌爾教堂",是中國唯一的祝聖教堂。其結構是以鋼筋混凝土與花崗石結合而成,大門兩側各聳立一座鍾塔,塔身高56米,頂尖各豎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鍾樓內懸大鍾4個。配屬樓房皆羅馬式建築,堂內大廳高18米,可容1000餘人。後方設有兩個大祭台,左、右下方對稱各有兩個小祭台,配以上方穹頂的聖像壁畫,格局獨特,庄嚴美觀。1980年青島市投資修復,1982年4月復活節重新開放.
【老舍故居】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島市南區黃縣路11號。為二層樓,面南背北,樓下為老舍全家居所。老舍於1934年來青島受聘於山東大學,直至1937年離開青島,皆居於此。在此寫下了許多小說、散文和雜文,其中有著名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
【湛山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島市市南區香港西路湛山,是繁華市區內唯一的佛寺。始建於1932年,1945年全部完工。為五進院落,共有房舍144間,建築面積3741平方米,佔地面積22244平方米。寺前有放生池,寺東有磚砌八角七級葯師塔,高20餘米。寺周圍風光秀麗,是舊時青島十景之"湛山清梵"。湛山寺屬佛教天台宗。
【聞一多故居】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島市市南區魚山路海洋大學內。為一紅瓦黃牆玲瓏別致的二層樓房。著名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聞一多於1930年夏至1932夏曾住在這里,故稱"一多樓"。樓前立有聞一多石雕像,並鐫有其學生臧克家撰寫的碑文。
【中山公園】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文登路東端太平山前。明、清時此處為會前村,德國侵佔青島後辟為植物試驗場,1914年日本侵佔青島後,將此處更名為"旭公園"。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將此處改稱"第一公園",1929年5月22日定名為"中山公園"。佔地70公頃,游覽區40公頃。主道為櫻花路,設有花卉園、芍葯園、桂花園、月季園,有各種觀賞植物近400種。還設有亭閣廊榭10餘處和小西湖,建有"會前村遺址"。北與動物園相鄰,是青島市區主要游覽場所。
5. 關於青島的名勝古跡的作文
現在代寫作文,一般500字20塊錢,你知道不?
6. 青島有什麼名勝古跡
【華嚴寺復】嶗山古代制建築藝術之最
【魯迅公園】原名「若愚公園」
【高家民兵聯防遺址】山東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浙江路天主教堂】中國唯一的祝聖教堂
【老舍故居】青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湛山寺】青島市區唯一的佛寺
【聞一多故居】青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公園】青島市區主要游覽場所
【康有為墓】山東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康有為故居】青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大關建築群】譽為「世界建築博覽會」(圖文)
【匯泉炮台遺址】青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京山炮台遺址】位於青島市區第二高峰上
【小青島燈塔】暮色四合 琴嶼飄燈
【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江蘇路基督教堂】俗稱「鍾表樓」
【青島德國警察署舊址】山東重點文保單位【前海棧橋】青島市重要標志(圖文)
【天後宮】青島市區唯一保存的古建築
【海雲庵】青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有誰知道青島的名勝古跡啊~~~介紹一下~~
【八大關】在山東青島市東部。南瀕黃海,太平角、匯泉角拱衛左右,湛山、太平山環列於北。因舊有八條縱橫交錯的馬路分別以山海關、正陽關、嘉峪關、武勝關、紫荊關、寧武關、居庸關、韶關命名,故名。八關之內,地勢起伏跌宕,紫薇、紫荊、海棠、碧桃、雪松等花木多分片集中栽植,燦若雲錦。八十多座別墅式摟房因形就勢,色調和諧,設計奇巧;紅瓦綠蔭、山光水色交相生輝。海濱有公園,綠茵覆地,茅亭古雅,幽徑盤陀。徜徉海邊,觀海聽濤,意趣盎然。太平灣一帶,辟有「第二海水浴場」。空氣濕潤清新,盛夏氣溫亦不超過30℃。山麓海濱療養院星羅棋布,每年中外人士前來避暑療養者甚多。
【小青島】又名琴島。在山東青島市南青島灣中,與前海棧橋隔海相望。距海岸720米,有長堤與陸路相接,總面積僅0.012平方公里。島上山岩聳秀,林木常青,「青島」之名,實始於此。青島設市,此島乃更名「小青島」。最高處建白色八角燈塔,高15.5米,為來往船隻導航,夜晚燈光明滅,別有風致,青島十景中,「琴嶼飄燈」即此。藝術家寫生攝影,常以小青島和前海棧橋作為青島市的標志。
【北朝石造像】在山東青島市博物館院內。中間大佛像兩尊,右手前伸,左手下垂,高內髻,臉型瘦削。面呈喜色,似作說法之狀;內著僧祗支,外著方領下垂褒衣博帶式大衣,赤足立於方石蓮花座上。重約30噸,高丈八(實5.85米),俗稱「丈八佛」。菩薩石像兩尊分別侍立於佛像兩旁,高3米;帶項圈,腹前有僧祗支帶如紳,下著裙,雙肩披帛:左手前伸,右手下垂並持桃形環狀物,亦赤足立於方石蓮花座上。據佛教藝術專家閻文儒考證,大佛像造於北魏景明之後至北周之前。菩薩像則為北周北齊作品。石像造型優美,雕刻精緻,花紋清晰,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兩側還有《龍泉寺記》碑和「雙丈八碑」額。1928年曾有日本人將石像和石碑運至淄河車站,企圖劫往日本,亦未得逞,遂將兩個菩薩石像頭部鑿下盜走(今頭為後補)。1930年由四方機車廠運來青島,放置該廠廠區,1979年又遷置現址。
【匯泉】在山東青島市東南。瀕臨匯泉灣,匯泉角南伸入海,太平山和青島山東西環抱,山海形勝,風光旎麗。東北部中山公園以「東園花海」著稱,為青島十景之一。公園路通達南北,櫻花夾道,兩側有迎春路、紫藤路、玉蘭園、芍葯園、月季園、桂花園、牡丹亭等,路以花名,花園之中復有花園,每年春季此間舉辦游園大會,群芳薈萃,人山人海,盛極一時。匯泉灣西側有魯迅公園,依海濱傾斜岩岸築成起伏回環盤陀小路,松林茂密,礁石險峻,時見驚濤拍岸,遠海孤帆,景色天成。面海築石牌坊,上鐫「蓬壺勝覽」四個金字。小坐懸崖斷岸,一竿垂釣,別有情趣,青島十景中的「匯濱垂釣」即此。迤東為匯泉洽場,又稱「第一海水浴場」,海灘遼闊,坡度緩長,沙細水清,潮汐穩靜,有安全衛生設施。盛夏季節,每天可容遊人五萬。
【青島海產博物館】在山東青島市匯泉灣西側魯迅公園內,由標本陳列館和水族館兩部分組成。其前身為青島水族館,1930年中國科學社蔡元培、楊杏佛、李石曾等發起籌建,1932年落成。1955年與青島市博物館產業部合並,改今名。為研究和介紹我國海洋環境和海洋資源、普及海洋科學知識的專門博物館。標本陳列館在東,為重檐廡殿頂建築。有七個展覽室,分別以標本、模型、布景箱和圖表等,概括介紹我國海洋的位置、深度、海流、交通及水產資源等情況,其中海洋生物標本有六百多種,按照分類系統和進化程序排列展出,介紹海洋生物的進化、種類屬性、形體、生態等。水族館在西,為古城堡式石建築。設有玻璃展池六十多個,與大海相通,露天水池三個,飼養各種魚蝦龜蟹貝類,人入館中恍若置身水晶宮,各種海生動物海底生活情景,無不展現眼前。博物館還為海洋科學研究提供資料和方便。
【前海棧橋】在山東青島市南青島灣中,與市內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初建,1931年增修。長440米,寬10米。北段近岸處築石基,深入海中部分為鋼架,全部水泥鋪面。橋側有鐵欄或鐵鏈防護,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並建民族形式的兩層八角亭,名回瀾閣,中有螺旋形樓梯。登閣眺望,海天一色,波瀾起伏,諸島嶼出沒水中。「青島十景」中的第一景「飛閣回瀾」即此。橋北端海岸辟有棧橋公園,園內碧草如茵,藤蘿蟠結,有花廊涼亭供遊憩。
【嶗山】嶗山國家風景區古人贊之為「海上名山第一」,《齊記》有詩雲:「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聊齋》作者蒲松齡曾隱居嶗山,寫下了著名的《嶗山道士》等傳世篇章。嶗山主峰巨峰海拔1133米,是我國18000公裏海岸線上的最高峰;九水十八潭,如夢如幻。景區集山、海、林、泉、瀑布於一體,系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中國道教主要發源地之一。其東南兩面瀕臨大海,海光山色相融相映,雲光紫氣變幻無窮。
等等。。。。。。
8. 青島市李滄區的名勝古跡
青島梅園 位於李滄區樓山鄉十梅庵村村東的山坡上,佔地700餘畝 ,擁有126個品種的梅花共計10000餘株。梅園與青島禽鳴園、十梅庵碑林融為一體。冬春之際,各色各樣暗香浮動的梅花、匯集全國書法名家手跡的碑林石刻與離鳴園的花鳥蟲魚相映成趣,吸引八方來客。1999年3月20日至4月20日,第六屆中國梅花臘梅展覽會和老三屆梅花學術研討會在此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及部分國家和地區的10餘家單位和近20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展覽會,遊客達到50餘萬人。 鄉村 滄口地區長期為青島市郊區,鄉村佔比重較大。解放初期屬四滄區,所轄村莊有:十梅庵、樓山後、坊子街、南嶺、大棗園、小棗園、東小庄、石溝、文昌閣、姜家西流庄、褚家西流庄、曉翁村、西大村、東南山、窩鋪、營子、板橋坊、閻家山、鹽灘、沙嶺庄、孤山、大水清溝、小水清溝、大山、湖島、東廣場、小村莊、十三村、十四村、十五村等30個。1951年7月市區調整時,四滄區劃分為四方區、滄口區。滄口區所轄村莊有:曉翁村、姜家西流庄、褚家 西流庄、東南山、窩鋪、營子、板橋坊、鹽灘、沙嶺庄、孤山、大水清溝等11個。後來幾經變更,到1991年底又增加石家宋哥庄、劉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灣頭、東南渠、西南渠、樓山後、坊子街、十梅庵、大棗園、小棗園、南嶺,東小庄、閻家山、香里等15個村莊。上述各村,曾分屬西流庄、樓山兩個人民公社。樓山人民公社於1984年改為樓山鄉,所屬灣頭、東南渠、西南渠、樓山後、石家宋哥庄、劉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十梅庵、大棗園、小棗園、南嶺、坊子街、東小庄等13個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各村建有村民委員會。西流庄人民公社所屬生產大隊的農戶,1982年10月全部轉為非農業戶口。1984年9月,成立滄口區經濟聯合公司,1990年又改稱滄口區第二工業局,原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6個工貿公司,1990年又改稱企業總公司。 第一節 樓山鄉 地理位置 樓山鄉位於區境的最北端,是陸路出入青島市的咽喉地帶。東倚嶗山山麓,同嶗山區夏庄鎮、李村鎮接壤;西瀕膠州灣,與嶗山區紅島鎮隔海相望,南與板橋坊街道辦事處轄區相接,北同嶗山區流亭鎮毗鄰。全鄉總面積為11.93平方公里。地勢東高西低。東南部為丘陵山地,有圍子山、虎頭石、南尖口、鳳山、樓山等山巒。西北部地勢較平坦。境內有灣頭村河、樓山後北河、樓山後南河3條季節性河流。鄉境東南部土地、水利資源較為貧乏,適合發展採石、建材行業;西北部土壤疏鬆,地下水源極為豐富,適宜種植糧食、蔬菜作物,沿海灘塗盛產蛤蜊等貝類海產品。境域南部有樓山,樓山鄉由此而得名。鄉政府機關在小白幹路523號。 歷史沿革 樓山鄉轄區原有17個自然村,建村最早的可上溯到明朝永樂初年,距今已有500餘年。在德國、日本侵佔青島以前,樓山地區隸屬即墨縣仁化鄉。1898年後,德國殖民當局將膠澳租借地劃為青島區和李村區,樓山地區隸屬李村區。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時,樓山地區南部諸村劃入四滄區,北部諸村劃入夏庄區。1938~1945年,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期間,樓山地區劃入仙家寨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樓山地區南部劃入滄平鄉歸屬四滄區;北部劃入海濱鄉歸屬夏庄區。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其鄉區由南海專署嶗山行政辦事處統一管轄,樓山地區13個行政村南部諸村仍歸四滄區;北部諸村劃入嶗山辦事處一區。1951年7月青島市進行區劃調整,將郊區調整為9個區。1951年10月成立樓山區,樓山地區13個行政村除石家宋哥庄劃入流亭區外,其餘12個行政村歸屬樓山區。1956年1月,郊區改劃為27個鄉,實行農業合作化時,樓山地區各村分別劃入棗園鄉和雙埠鄉。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又全部劃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3個行政村改為13個生產大隊。1961年10月嶗山縣成立後,將樓山後,坊子街、小棗園、東小庄、西南渠、東南渠、石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劉家宋哥庄8個生產大隊劃入西流庄人民公社,歸滄口區領導。1962年5月,又將以上8個生產大隊仍劃回仙家寨人民公社,歸嶗山縣領導。1962年11月,經青島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將樓山地區的石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劉家宋哥庄、西南渠、東南渠、灣頭、坊子街、樓山後、大棗園、小棗園、十梅庵、南嶺、東小庄等13個生產大隊從仙家寨人民公社劃出,組成樓山後人民公社,歸嶗山縣領導。1965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將樓山後人民公社劃入滄口區,但農業生產仍由嶗山縣管理。1978年轉為蔬菜專業生產後,全部歸滄口區領導。 1984年體制改革後樓山後人民公社改為樓山鄉人民政府,所屬13個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 機構設置 1991年底,鄉設有黨委、政府、紀律檢查委員會、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及鄉工會、共青團、婦聯、武裝部等機構。鄉黨委下設組織、宣傳、信訪等部門;鄉政府下設經委、財政、審計、民政、司法、土地、計劃生育、農機、農技等部門。區有關部門還設立公安派出所、稅務所、工商所、人民法庭等派出機構駐鄉。 人口土地 1991年全鄉總戶數1.02萬戶,總人口2.9萬人。 由於國家建設需要和村民建房用地,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到1991年底全鄉可耕地面積僅有2 000餘畝,糧食作物已停止耕作,只種植蔬菜和少量的花卉。有8個村分別於1982年、1984年和1992年辦理了集體農轉非手續。至1992年非農業人口已佔全鄉總人口的55.8%。全鄉95%的勞動力從事工業、商業等多種經營。 文物古跡 鄉境內有文物古跡多處,現有址可考的有商周遺址——古城頂和大棗園石牌坊。 商周遺址——古城頂 位於十梅庵村東,據考此處屬商周遺址,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一處海防城堡,佔地約10畝。1949年和1955年曾在此出土了箭頭、短劍、陶片、骨器、石器等文物。還發現了夯土城堡的基礎和穴居洞室。 大棗園石牌坊 大棗園村中心大街矗立的兩座石牌坊(「文化大革命」時飾物被毀,現僅保留主體)。據牌坊上刻字和大棗園村《王氏祖譜》載,該牌坊是清康熙帝下旨,為表彰「國師」王懿及其祖父、父親而立,建於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所屬村莊 坊子街村 位於樓山鄉南部,東臨小白幹路,西南臨鳳山,南接小棗園村,北鄰樓山後村和青島汽車製造廠。村莊佔地0.28平方公里,住戶460戶,人口1 500人,均為漢族,是樓山鄉較小的村莊之一。 據該村《李氏族譜》記載:明永樂初年,李氏祖先由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後於、王、孫等姓陸續遷來,多以開坊子(小吃店)為生,故名坊子街。該村歷史上延續下來一集市,農歷逢四遇九為集日,俗稱棗園集。村東原有一自然小村——劉家台,解放後劃歸該村為一行政村。 該村在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曾與樓山後、小棗園、東小庄聯合成立一高級社——紅日農業合作社,1962年加入樓山後人民公社,時稱坊子街生產大隊,1984年恢復鄉村體制,改稱坊子街村至今。 該村建有中共坊子街村支部、坊子街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群眾組織,工業公司管理村辦企業。 南嶺村 位於樓山鄉東南部,東臨虎石山,南與嶗山區李村鎮石溝村相接,西臨小白幹路,北與大棗園相鄰。村莊佔地面積0.35平方公里,住戶680戶,人口1 900人,均為漢族。 該村始建於明永樂初年,劉氏祖先從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因地處丘陵地帶,故名南嶺村。 該村經濟原以農業為主,兼有部分果園。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2年劃入樓山後人民公社,時稱南嶺生產大隊,1984年後改稱南嶺村。 解放初期有耕地1 000餘畝,後土地被陸續徵用。從60年代初開始創辦一些副業項目,以採石、燒磚為主。改革開放後,由農業轉向工商業。至1991年全村企業11個,固定資產700餘萬元,年總收入1 800萬元,人均1 600元,為青島市農村經濟百強村之一。 該村建有幼兒園、小學、醫療保健、液化氣站等設施,村民子女免費入學。1986年起,村民實行退休養老制度。1991年被青島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莊稱號。 十梅庵村 位於樓山鄉東部,東臨圍子山,南臨虎頭石山,西南與大棗園村相接,北與灣頭村相鄰。村莊佔地0.4平方公里,住戶993戶,人口2 829人,均為漢族。 該村起源於明永樂初年,庄氏祖先從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後有臧、張等姓也陸續遷來。因村前山坡建有一廟宇,門前種植十株梅花樹而得名。該廟於解放前戰亂中被毀,遺址在「四清」時被清除。 解放前,隸屬李村區、四滄區、夏庄區等。解放後,劃歸樓山區。1956年劃為棗園鄉。1962年加入樓山後人民公社,時稱十梅庵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十梅庵村。該村建有中共十梅庵支部、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組織。工業公司管理村辦企業。 經濟原以農業為主,兼有部分林、果。由於土地多為山嶺薄地,貧瘠乾旱、產量較低,加上人口逐年增多,靠單純的農業經濟不能滿足生活需要,從60年代起該村因地制宜,發展建材業,以採石、燒磚為主。至1991年,村辦企業已達30多個,固定資產1 000多萬元,年總收入4 300萬元,人均收入1 128元,為青島市農村經濟「百強村」之一。1989年開始發展外資企業。1988年和1989年被青島市人民政府分別授予花園式單位、文明衛生村稱號,1987年起,連續被授予青島市、滄口區文明村莊。1988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 樓山後村 位於樓山鄉中部,東與青島汽車製造廠相鄰,西靠四流北路,南與坊子街村相接,北至遵義路。村莊佔地面積0.3平方公里,住戶1 156戶,人口3 650人,均為漢族。 樓山後村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林氏祖先從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因村南臨樓山,故名「樓山後」。 樓山後村公益事業發展較快,建有醫療保健、幼兒園、液化氣站、體育場、公園等設施。1980年開始實行村民退休養老制度。1989年開始均被授予青島市、滄口區文明村莊、文明單位標兵稱號。 灣頭村 位於樓山鄉東北部,東、北與嶗山區夏庄鎮交界,西接東南渠村,南鄰十梅庵村,西與東南渠村相接。村莊佔地0.4平方公里,住戶1 025戶,人口3 069人,均為漢族。 據考,該村始建於1404年(明永樂二年),張、趙兩姓由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因村東有一天然大灣(池塘),故取名「灣頭」。原灣頭村西南有一自然小村——欒家泊子,村東南山坡亦有一自然小村——許家庵子,合作化時劃歸灣頭村為一行政村。現欒家泊子與灣頭村連成片,許家庵子住房也陸續遷至灣頭村內。1956年灣頭村與東南渠村、西南渠村共同成立高級社——群英農業合作社。1962年劃入樓山後人民公社為灣頭生產大隊。現稱灣頭村。 西南渠村 位於樓山鄉北部,東臨小白幹路,南至遵義路,西靠青島鋼鐵總公司,北到青島人造板廠。村莊佔地面積0.27平方公里,住戶640戶,人口2 100人,均為漢族。 據考西南渠村始建於1410年(明永樂8年),相傳該村張氏祖先由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因村東北處有一處土埠(現歸東南渠村),村名定為安家(甲)埠。後因戰亂,村民不堪騷擾和負擔,又因村南有一小渠,遂將村名改為南渠(諧音「難去」)。1936年分為東、西南渠兩個村。 西南渠村在農業合作化時,曾與東南渠、灣頭村合並成立高級社——群英農業合作社。1962年劃入樓??後人民公社,稱西南渠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為西南渠村。 劉家村 位於樓山鄉西北部,東接膠濟鐵路,西與徐家村相接,北臨瑞金路,南靠樓山火車站。村莊佔地面積0.4平方公里,住戶1 243戶,人口3 716人,均為漢族,是樓山鄉較大的村莊之一。 據《劉氏族譜》記載:明永樂初年,劉氏祖先從即墨縣留村鎮東葛村遷至,時已有石氏居於西部,後又有徐氏遷至中部,同用「宋哥庄」村名。民國初年建立村行政時分為三村,該村冠以劉家宋哥庄。合作化時曾與徐家村合為一個高級社。1958年劃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劃歸西流庄人民公社,1962年為樓山後人民公社劉家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為劉家村。 該村建有中共劉家村總支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群眾組織。工業公司管理村辦企業。 徐家村 位於樓山鄉西北部。東連劉家村,西接石家村,南靠青島鋼絲繩廠,北至青島電站閥門廠。村莊面積0.4平方公里,住戶1 000戶,人口2 900人。 據該村《徐氏族譜》記載,清朝初年,徐氏從萊陽遷至。時已有劉、石兩姓居此,統稱宋哥庄。民國初年宋哥庄一分為三,因徐姓最多,故定名徐家宋哥庄。1956年合作化時,曾與劉家村合並成立高級社。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兩村分別劃入西流庄人民公社,該村稱徐家生產大隊。1962年劃回仙家寨人民公社,同年又劃入新成立的樓山後人民公社,為徐家生產大隊。1984年恢復鄉村建制改稱為徐家村。 該村有中共徐家村支部和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群眾組織。工業公司管理村辦企業。 大棗園村 位於樓山鄉東南部。東臨虎頭石山與嶗山區夏庄鎮交界,南與南嶺村相接,西臨小白幹路,北靠樓山鄉政府。是樓山鄉較大村莊之一。村莊總面積0.7平方公里,住戶1 480戶,人口3 988人。多為王姓,漢族。 據該村《王氏族譜》記載,該村祖先王氏於明朝萬曆初年由青州府臨朐縣禮讓鄉寺泊社四甲棘村遷至,村名仍沿用「棘林村」。後因此名陋俗,且本地當時多棗樹,遂將村名改為棗園村。後因王氏家族分出一支遷至村西南處,至20世紀30年代,取名小棗園。原棗園村改名為「大棗園村」,沿用至今。 大棗園村王氏家族人丁興旺,繁衍較快,且崇尚科舉。清康熙年間族人王懿(字文子),其祖、父三代皆由科舉入仕。據《王氏世譜》載,王懿曾入翰林院,做過胤稹(即雍正皇帝)之師傅,故有「國師」之說,盛極一時。現大棗園村內尚存建於康熙24年(1685年)為表彰王懿祖孫三代而修建的石牌坊兩座(「文化大革命」時其飾物被毀,現保留主體)。近代書畫家王知昌(字仙坡,1906~1987年)也是大棗園村人,青年時曾東渡日本留學,後因生活所迫回村務農,閑時潛心書畫,尤對山水畫造詣頗深,風格獨特,曾被編入《中國當代美術家名人錄》。 大棗園村解放前屬四滄區,1951年劃入樓山區,1956年以該村命名的棗園鄉為郊區27個大鄉之一。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時稱大棗園生產大隊。1962年劃入樓山後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村體制改稱為大棗園村。 該村建有中共大棗園村總支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群眾組織,工業總公司管理村辦工商企業。 大棗園村經濟歷來以農業為主。解放初期,有耕地2 000餘畝,後因國家建設徵用土地,加上人口逐年增加,從60年代開始陸續辦起了一些小型工、副業項目。改革開放以後,該村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工商企業,到1991年共創辦工業企業48個,商業網點34個,處全鄉領先地位。全村固定資產總額1 747萬元,年總收入5 870萬元,年人均收入1 526元,為青島市農村經濟百強村之一。 大棗園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發展村民公益福利事業。建有醫療保健室、幼兒園、液化氣站等各1處。村民實行退休養老制度。1990年被青島市、滄口區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 小棗園村 位於樓山鄉西南部。東臨小白幹路,西與青島鹼廠宿舍相鄰,南接東小庄,北靠鳳山。村莊佔地0.18平方公里。住戶250戶。人口750人。是樓山鄉最小的村。 東小庄村 位於樓山鄉西南部,東鄰興城路小學、青島造紙廠倉庫,西鄰原青島園藝六分廠,南靠青島泡花鹼廠,北接小棗園村。村莊佔地面積0.2平方公里,住戶250戶,人口800人,是樓山鄉較小的村之一。 東小庄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村子周圍土地原歸即墨縣大族黃家所有,並派家人住此管理,逐漸成村,取名小庄。民國時期,為與海西(陰島)的「小庄村」相區別,遂改為東小庄。 東小庄解放前作為鄉區歸四滄區管轄,日本侵佔青島時期曾在此設「卡子門」(封鎖線出入口)。解放後,劃入樓山區。合作化時曾和坊子街、樓山後、小棗園合並成立高級社——紅日農業合作社。1962年加入樓山後人民公社,為東小庄生產大隊。1984年恢復鄉村體制改稱東小庄村。 東小庄村經濟原以農業為主,兼有部分果園,隨人口逐年增長和耕地逐步減少,從60年代開始興辦一些小型工、副業。改革開放以後,村辦企業發展較快。至1991年,村辦企業共5個,固定資產達123萬元,年總收入256萬元,人均收入800元。東小庄村建有幼兒園一處,從1986年開始實行村民退休養老制度。 第二節 西流庄人民公社、滄口區第二工業局 沿革 前西流庄人民公社所轄區域在青島解放初期屬四滄區,1951年7月劃歸滄口區。經過1951年土地改革和1955年農業合作化運動,1955年成立了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社。1958年8月,在原13個自然村形成的7個高級農業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了滄口區紅星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稱西流庄人民公社。1963年7月,原屬滄口區的西流庄人民公社劃歸嶗山縣領導,居民生活供應、文教衛生仍歸滄口區管理。1969年9月,又全部劃回滄口區統一領導。1982年3月和1983年2月,原屬嶗山縣李村人民公社領導的香里大隊、閻家山大隊先後劃歸滄口區西流庄人民公社領導。1982年10月西流庄人民公社所屬農業戶全部轉為非農業戶口。 1984年9月,公社體制改革後,原西流庄人民公社改名為滄口區經濟聯合公司,原生產大隊,先後更名為經濟公司、工貿公司、分公司等。1990年8月,滄口區經濟聯合公司改名為滄口區第二工業局,各分公司遂更名為企業總公司。1991年底,設局黨委、局機關、局紀律檢查委員會和共青團、工會、婦聯、武裝部等組織。下設板橋坊、曉翁、鹽灘、水清溝、香里、閻家山等六個企業總公司。 地理位置 西流庄人民公社位於滄口區東南部,東至小白幹路,與嶗山區的李村鎮毗鄰,西接滄口區四流中路一帶的工廠和居民區,南至水清溝南山,與四方區接壤,北至樓山,與樓山鄉相連。面積6.9平方公里。境內多丘陵,牛毛山和東南山是境內的兩座小土山。西流庄南河、西流庄西河、東南山河、板橋坊河均屬季節性河流,自東向西流入膠州灣。 經濟情況 1991年底,滄口區第二工業局所轄工業基層單位64個,工業產品品種51個。其中局直屬工業企業8個,工業總產值4 239萬元,利潤總額73萬元;村辦企業56個,工業總產值4 065萬元,利潤額443萬元。另有第三產業網點36個,營業額4 515萬元,利潤總額111.1萬元。
9. 青島有哪些文化遺址...名勝古跡//
有很多是啦,不過最著名的還是中山公園或棧橋。
如果滿意的話,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