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周邊旅遊景點
❶ 普寧流沙有哪些景點好玩
樓主 你可以下載一款手機導航 騰訊地圖
這要是一款非常實用的導航 出門旅遊 帶著騰訊地內圖 你可以用容它搜索旅遊景點
旅店 醫院 等准確的地理位置 出門有騰訊地圖 很方便 還有乘車路線 駕車路線 公交路線
等路線指引 還有離線下載功能 望採納
❷ 有關潮汕地區旅遊勝地的資料
潮州外八景:
明代官宦、墨客、詩人暢游潮州後已留下詠頌山水景觀的潮州八景:龍潭落照(今湘橋區花園村五龍潭),鳳山秋菊(今潮安歸湖彩鳳嶺下),筆峰晚涼(今筆架山下),金山朝旭(今金山頂),鳳棲木棉(今意溪鳳棲山別峰寺),韓亭秋月(今韓文公祠前後),西湖梅風(今西湖處女泉邊),文峰飛翠(今桑浦山玉簡峰)。到了清代又形成了流傳至今的潮州八景:湘橋春漲,是吟詠始建於宋代我國著名的首座啟閉式石橋——湘子橋的景色;韓祠橡木,是詠頌現存歷史久遠、保存完整的唐代韓愈治潮功績的韓祠景觀;鳳凰時雨,是吟詠建於明、現重新修建的鳳凰台景區那迷人的景色;北閣佛燈,是吟唱始建於宋、著於明,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掌故於一體且精巧秀逸的北閣景區;西湖漁筏,是吟唱始於唐、著於宋、盛於明、蕪於清,如今山青水碧的西湖景色;龍湫寶塔,是追憶昔日北閣下、「塔院維舟」的
龍漱塔,現移情寄物於鳳凰塔之景物;鱷渡秋風,是唱頌唐韓愈在此祭鱷及與意溪遙對古渡口的景觀;金山古松,是吟頌抗元英雄馬發墓上「馬丘松翠」 的景緻。這些景物乃是潮之旅必須游覽的人文景觀。我們現時可以游目暢懷的勝景是清代傳頌至今的「潮州八景」,那麼,為何清「八景」能逐漸替代了明「八景」而流傳久遠呢?遊人未必能道出個中的緣由來。
現在的潮州八景地處古府城郭之外,故稱潮州外八景,府城位於韓江中下游,金山峙其北,筆架山列其東,葫蘆山卧其西,韓水繞郭南流,自然構成一幅「三山一水護城郭」 的山水走勢圖。八景除「西湖漁筏」 外均在韓江之濱。這與潮州城的山川形勝及風水格局有關,如古民謠日:「潮州似文公,頭枕成林峰。左手撫筆架,右手托葫蘆。腳踢魁星斗,北(腹)有鳳來含儀。葬著肚臍地,代代出王侯。」也就是說,潮州八景是悠久歷史文化積淀與山水交融的景物,留有潮州的官宦賢人旅境履痕,以及儒、道、釋相映交輝的遺風。這些以人文與山水自然成天趣的景觀,順應了「山因水活,水隨山轉,天人合一」的自然規律。
普寧八景
1.培風寶塔
位於洪陽鎮東北3公里的後坑村,建於乾隆七年,過去,這里屬烏犁鄉,故稱烏犁塔。培風塔造型古雅,雄偉壯觀,二百多年 來巍然屹立,為「普寧八景」之「培風寶塔」。塔分七層,八角形,高身以三合土夯打為主,檐框輔以磚石,頗具特色。第七層裡面有藻井,塔頂由大葫蘆及其上 三輪仰蓮承托一個千餘斤重的生鐵鑄小葫蘆組成, 別具一格。塔門有對聯曰:七級高擎雄插漢;千峰環拱壯扶輿。塔內空心,有奇特的螺旋式石階120級,可登上各層。站在塔的第七層走廊上,遠近山水風景盡收眼底。培風塔周圍,曾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普寧農民運動的活動中心。1958年普寧縣政府曾撥出專款對培風塔進行全面修葺;1961年該塔被列為縣重點保護單位,198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文昌閣
文昌閣,是清代抗英禁毒、虎門銷煙欽差大臣林則徐病逝舊址,在全市、全省、全國乃至國外知名度都
很高。也是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揭陽市、普寧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國近代偉大愛國主義者、民族英雄
林則徐1785年出生於福州,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病逝於普寧。當時,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由福建赴
廣西任所途經普寧駐分司分館(文昌閣),由於沉痾在身,不幸磕然長逝。
?文昌閣位於普寧故城洪陽城北,據乾隆《普寧縣志》載:「分司公館在城隍廟東即文昌閣,康熙六十年
知縣羅秉琦倡捐建蓋。前為廠堂,門廊峻整,後為高閣,上祀文昌神象,其下為燕寢室。計三進共九間。凡
使節經臨,皆駐於此」。又據同治、光緒年間普寧知縣張璇《重修文昌閣宮碑記》,康熙六十年,知縣羅秉
琦「以文昌上應斗宿,為文章司位,非其地未足以昌文教而崇祀典也」。於是,倡捐建「於城隍廟之東偏,
僻除榛蕪,爰興土木,後為高閣,上祀文昌。其下建寢室,計三進九間,是為分司公館。蓋普邑,省潮之通
衢也,行李往來,多取經於此,而停驂有所,不致就居民舍,頻擾闔閭」。由此可見,文昌閣自康熙年間建成至同治年間重修,一直兩用:既是祀文昌神象之處,又兼作經臨使節停駐的分司公館。因為清代後期有郝有金等四位武勇「老爺」駐此,文昌閣又有「四老爺衙」之稱。
??康熙六十年(1721)建,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至今,仍保存完整,共三進九間二天井,座北朝南,面闊13.97米、深57.6 米,地面鋪紅磚。中進大廳立四梭形巨石柱,木構架為抬梁式,屋頂是歇山頂。後進為三間(二房一廳)兩層閣樓,面闊13.35米、深8米,閣樓高8.2 米,重檐。建築風格呈莊重古樸大方。
??文昌閣名重於世,是因為道光三十年(1850),普寧分司公館迎來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欽差大臣林則徐。時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爆發,道光三十年農歷九月十三日,清廷任命告假回家鄉福州(古稱侯官)養病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要他「馳赴廣西」。卧病在家的林則徐「於九月二十八日在侯官奉到上諭,至是力疾上道……卧輿兼程,日行百里」。(《潮州志》)林則徐因抱病趕路,病情加重,十月十日來到普寧(洪陽)已是沉痾在身,生命垂危,不得不停駐下來救治,林則徐下榻於文昌閣樓下東廂房,後因「風寒入里」,於十月二十日在普寧文昌閣磕然長逝。
??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來廣東查禁鴉片。他頂住清廷投降派的壓力,堅決禁毒,嚴懲販毒分子,焚銷鴉片,大義凜然,並組織官兵抗禦西方列強的武力進犯。林則徐忠正無私的高尚品質和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彪炳史冊,在海內外炎黃子孫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光輝。林氏忠魂歸宿之處——普寧文昌閣,連年來,前來觀訪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觀訪文昌閣,人們自然而然泛起對林則徐的虔誠敬意,對制毒、販毒和侵略者的深惡痛絕。
??1995年5月,在全省開展一場禁毒的人民戰爭的日子裡,來普寧檢查禁毒工作的廣東省常委、政法委書記陳紹基在揭陽市長、普寧市領導人陪同下參觀了這處舊址。1995年6月26日——國際禁毒日,普寧青少年禁毒誓師大會在文昌閣舉行,進一步體現了禁毒英雄林則徐忠魂歸宿處——文昌閣這一名勝古跡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和歷史意義。
3.蓮花寺
蓮花寺位於廣東省普寧市,1914年潮汕名僧根樂法師在其師兄根寬和尚的支持下創建,其位置在今天的流沙市區中心,廣汕公路北側,與流沙公路毗鄰。寺內清凈庄嚴,環境優美。
蓮花寺歷任住持均是潮汕地區名僧,德高望重。根樂法師在創建蓮花寺時,就萌發「人間佛教」的理念,親手書寫「萬家生佛」牌匾懸掛佛寺主堂中央。組建了「廣東嶺東佛教聯合會普寧分會」,為發展普寧寺佛教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繼任住持又寶法師繼承根樂法師的遺願,農禪並舉,進一步完善寺院設施,積極發揮佛教組織的利世作用,1953年又寶選為普寧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後來,寺院變成物資倉庫和街道辦的工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寺院逐漸恢復生機。現任住持又德法師團結廣在信眾,整修寺院,查找失落經書佛像,添置器具法物,歷盡艱辛,為名剎重輝嘔心瀝血。有一尊1949年前後從海外傳入中國,製作工藝精湛的銅質佛像,重24公斤,高58厘米。在破「四舊」中被搬走,以舊銅廢鐵賣給廢品收購站,曾幾次險遭回爐。幸得一位職工悉心保護十三個春秋。又德法師走遍街道村落,詢問千家萬戶,終於使這一鎮寺之寶重見天日,返回佛壇。寺中有一口水井,是開山祖根樂法師創寺時定點挖掘,水質甘甜,久旱不竭。在寺院被佔用期間,僧走泉涸,變成死井,歷時十三年之久。寺院恢復,僧回泉涌,眾皆稱奇。功夫不負苦心人,經僧人多年的不懈努力,寺院里里外外,到處生機勃勃,並對外開放。1986年,普寧寺佛教協會在此成立。
蓮花寺僧眾、居士愛國愛教,遵紀守法,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早在50年代,他們就捐款購置飛機,為保家衛國出力。僧人遵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誨,盡力扶貧濟困,施葯助學,修橋鋪路,利益眾生。1995年,粵西地區遭受水災,寺捐資一萬多元。1996年,本市廣太鎮一農戶煤氣爆炸,洪陽鎮一人家失火,造成多人燒傷,損失嚴重,僧眾帶款物上門慰問,到醫院看望病人,使他們深受感動。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遭特大洪災,禪寺在改建資金緊缺的情況下,迅速行動,捐資25000元支援災區人民,心系眾生,可佩可敬。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普寧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蓮花寺也由初建時家廟式的平房結構,逐步拓展為一座既體現中國佛教傳統特色,又與現代化城市建築相結合的叢林式寺院,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鍾鼓樓、功德堂、三山門及僧舍、餐廳。一座「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的蓮花寺,展示在人面前。
蓮花寺著名祖師為根樂法師。現任住持又德法師,84歲。
4.方耀故居
即德安里,在普寧市洪陽鎮區東南,為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府第。始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陸續用二十年時間建成,包括老寨、中寨和新德安里及紹園。老寨建築格局為「百鳥朝凰」,中寨和新德安里為「四馬拖車」,三寨相連,房屋773間,外置護寨河,總面積4萬多平方米,是廣東省內罕見的大型府第式建築組群。
5.梅梅香雪
普寧盛產青梅,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青梅之鄉」。
每逢臘月,普寧市青梅主產區梅林、高埔一帶,綿延數十里,漫山遍野的梅花,如一望無際的雪原,芬芳彌漫,梅花四溢,這就是著名的「十里梅花山」,眾多慕名到此賞梅的海內外遊客,在梅花盛開的季節,紛至沓來,以飽覽此景為快。
6.馬嘶岩寺
在普寧池尾西部馬山東麓 ,創建於唐大歷間,距今千餘年,是普寧現存最古的岩寺。
相傳此寺為唐高僧大顛初創道場,後幾經興廢。今寺為清乾隆以後歷代修建的復合建築物,有一正殿和兩邊廂房組成。大門前有照壁圍拱,開兩側山門,殿頂為硬山頂。寺前有無數巨石,若立若坐,如眾僧聽法;寺後有一株千年古榕,根節交錯,凸露盤旋,如群龍搶寶;寺左有巨石狀如駿馬,謂之「石馬嘶風」;寺右可見清泉出於石縫,注入僧廚,謂之「洗缽流泉」。相傳韓愈治潮時曾至此寺訪大顛,至今寺旁尚有「歇馬廳」、「拴馬石」舊址。馬嘶岩寺創建以來,聲名遠播,香火不絕,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觀光進香。
7.盤龍閣(遠景圖)
位於普寧市梅林鎮龍師崗,清光緒年間始建。盤龍閣寺為普寧建築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分上、下寺,主體建築為單層高閣。內供三聖佛、卧佛及十八羅漢,巍峨壯觀,栩栩如生。寺之亭台閣樓,金碧輝煌,建築壯麗,雕刻精美;寺周有六山十八景等自然景緻,風光旖旎,素有「潮洲小五台」的美譽。
8.鐵嶺蘭香
鐵嶺即鐵山,位於普寧市洪陽鎮南,練江北岸,平地崛起,海拔480米。山中群巒爭聳,松濤呼嘯,尤以崖澗野生素心蘭花聞名。花開時節,香溢四野。「鐵嶂蘭芬」為舊時普寧八景之一。
鐵山,是普寧的「鎮山」,現「鐵山蘭」為普寧市徽。
另外有
南澳島生態旅遊區 汕頭市南澳後宅鎮老財政樓5樓 0754-6806090 0754-6803033 515900
礐石風景名勝區 汕頭市濠江區礐石海濱路 0754-7490815 0754-7492055 515073
中信高爾夫海濱度假村 汕頭市濠江區中信大道 0754-3900888 0754-7872896 515098
潮陽海門蓮花峰旅遊景區 汕頭市潮陽區海門蓮花峰 0754-6632419 0754-6632419 51513234
汕頭市農業科學園 汕頭市潮汕路59號 0754-8229380 0754-8203786 5150212t
北山灣旅遊度假區 汕頭市珠池路格蘭思達大廈四樓東側北山灣旅遊度假區管委會) 0754-8863462 0754-8869365 515041
澄海萊蕪旅遊度假區 汕頭市澄海區萊蕪管委會旅遊發展局 0754-5501490 0754-5500489 515800
中山公園 汕頭市月眉路5號 0754-8454205 515031
金砂公園 汕頭市金砂路42號 0754-8244068 515041
石炮台公園 汕頭市海濱路20號 0754-8543120 51503103
華僑公園 汕頭市中山東路13街區 0754-8941834 0754-8940804 515041
溝南許地民俗生態旅遊區 汕頭市金平區溝南村 0754-2122843 515064
紹河珍珠科技園 汕頭市龍湖區新溪紹河珍珠科技園 0754-5760289 0754-5760290 515822
媽嶼島風景區 汕頭市龍湖區媽嶼島 0754-8810925 515041d
鷗汀文化旅遊景點保護區 汕頭市龍湖區鷗汀街道 0754-8384930 0754-8349553 515065-9
青雲岩風景區 汕頭市濠江區青雲大道 0754-7379118 515071
東湖海悅度假村 汕頭市濠江區東湖 0754-3590538 0754-3590508 515071Z
巨峰寺 汕頭市濠江區珠浦鄉 515071
澄海陳慈黌故居旅遊區 汕頭市澄海區隆都前美村 0754-5786955 0754-5786966 515800
澄海塔山風景區 汕頭市澄海區蓮上塗城塔山 0754-5100434 515800
澄海蓮花山溫泉度假村 汕頭市澄海區蓮華碧砂村 0754-5319888 0754-5753333 5158006/9
澄海盛安百草園 汕頭市澄海區蓮華 0754-5332244 0754-5332244 5158001A-
澄海科隆千樹園 汕頭市澄海區廣益 0754-5896822 515800
澄海石湖生態園 汕頭市澄海區鹽鴻 13502726509 5158007
澄海博物館 汕頭市澄海區 0754-5872653 515800J]
潮陽和平大峰景區 汕頭市潮陽區324國道和平路段 0754-2264509 0754-2259965 515154
潮陽靈山寺 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 0754-7592855 0754-7535232 515136=
潮陽東山公園 汕頭市潮陽區公園路 0754-3831349 515100
潮陽古雪岩風景區 汕頭市潮陽區西臚鎮波美居委 0754-3312023 0754-3312001 515163
潮南仙湖旅遊景區 汕頭市潮南區仙城鎮 0754-4421305 515143
潮南翠峰古岩景區 汕頭市潮南區仙城鎮 0754-4421100 0754-4426880 515143l
潮南華輝園海濱度假村 汕頭市潮南區隴田鎮華林村 0754-3514488 0754-3513682 515134
汕頭市大自然農園 汕頭市大學路蓮塘路段黨校路口入約1公里 0754-2521658 515062)
汕頭大學 汕頭市大學路 0754-2510509 515062
龍泉岩 汕頭市蓬洲山 0754-2531932 515061
金平區潯洄生態度假村 汕頭市金平區潯洄老村 0754-32746150754-8553535 515041}
七日紅公園 汕頭市大學路239號 0754-2531985 515061)
❸ 普寧市有哪些旅遊勝地
普寧市有哪些旅遊勝地:
普寧在清乾隆年間形成了昆崗松韻、鐵嶂蘭芬、靈匯甘泉、錢湖漁艇、培風寶塔、洪寺幽探、南岩遠眺、雲石樵徑的「普寧八景」,這些勝跡都在古城洪陽的周圍,八景中現只有靈匯甘泉、培風塔、南岩、雲石岩尚存。
培風塔在洪陽鎮烏犁村西,俗稱烏犁塔,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七層平面八角形,塔身高36米,為磚石框架貝灰三合土結構,塔內有內轉石階120級,建築甚有特色。
境內盤龍閣、西林古寺、七星洞天、馬嘶岩、南岩古寺、雲石岩、白水岩、浴龍岩、樟崗岩、圓通庵等古剎名寺,無不山清水秀、古木參天。
洪陽(普寧故城)佔地面積四萬平方米,是國家城鄉住房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確認的廣東東部首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古鎮保護核心區的普邑城隍廟和清代抗英禁毒、欽差大臣林則徐忠魂歸宿之處——文昌閣,以及全國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組群德安里——提督府是保存完好的特大型清代建築組群,建築處處透著古雅莊重的古城氛圍。
❹ 普寧美林旅行社最近推出哪些旅遊景點
1.德安里位於廣東普寧故城洪陽鎮南村,是清末廣東水師提督、名將方耀與其兄弟共同營建的家族集居寨,是潮汕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時期較長的巨型府第式建築組群,也是國內罕見的府第式古村落。2.普寧在清乾隆年間形成了「八景」。這些勝跡都在故城洪陽的周圍。八景的名稱是:昆崗松韻、鐵嶂蘭芬、靈匯甘泉、錢湖漁艇、培風寶塔、洪寺幽探、南岩遠眺、雲石樵徑。八景中只有培風塔、南岩、雲石岩尚存。培風塔在洪陽鎮烏犁村西,俗稱烏犁塔,清乾隆七年建,七級,八角形,塔身高31.7米,為磚石框架貝灰三合土結構,塔內轉石階120級,建築甚有特色。1926年,這里為普寧縣黨組織領導農民運動的中心,彭湃代表廣東省農民協會來普寧慰問農友,曾在這里向全縣農民代表演說。該塔是普寧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大南山百二丘田藏蓮寺藏蓮寺,原名佰貳丘田庵,創建於明朝隆慶4年(公元1571年),距今已有430多年歷史。座落於普寧市大南山鎮灰寨村寨後山,距流沙市區8公里,交通方便。2001年秋,被普寧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合法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4.鐵山 ,又名鐵尖山、鐵嶂;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普寧縣志》載:鐵山,以崖石俱作鐵色,故名」。鐵山屬孤立丘陵山脈,東、西、南三面是練江流域平原,北面綿延與廣太鎮大坪山緊接,方圓62平方公里,是廣東省普寧市中部平原地區的一座小山脈,位於普寧市區北側7.4公里處,與市區南部的大南山相望,練江北畔,洪陽鎮南部,平地崛起,最高海拔488米。由流沙、燎原鎮、大壩鎮、麒麟鎮、南徑鎮共同管理。
❺ 高埔鎮的旅遊景點
清雲洞庵寺,歷史悠久,迄今已有四百餘年,位於廣東省普寧市高埔鎮龍堀.(湖)村,白茫峰下,羅心田龍山大屏山嶂上,庵寺背西向東,山巒環疊,五龍結的,綠樹婆娑,果木成蔭,群芳斗艷.寺院亭台在花木掩映之間,風景秀麗,堪稱名勝古跡。
❻ 普寧哪些旅遊景點好玩
市區蓮花山公園龍華寺,馬斯岩寺,流沙會議舊址,象鼻山。
梅塘白水岩寺。
大南山百二丘田,寶龍寺。
洪陽方方紀念館,塔風寺,德安里。
雲落南方梅園。梅林盤龍閣。等等
❼ 潮汕旅遊勝地有關資料
潮州外八景:
明代官宦、墨客、詩人暢游潮州後已留下詠頌山水景觀的潮州八景:龍潭落照(今湘橋區花園村五龍潭),鳳山秋菊(今潮安歸湖彩鳳嶺下),筆峰晚涼(今筆架山下),金山朝旭(今金山頂),鳳棲木棉(今意溪鳳棲山別峰寺),韓亭秋月(今韓文公祠前後),西湖梅風(今西湖處女泉邊),文峰飛翠(今桑浦山玉簡峰)。到了清代又形成了流傳至今的潮州八景:湘橋春漲,是吟詠始建於宋代我國著名的首座啟閉式石橋——湘子橋的景色;韓祠橡木,是詠頌現存歷史久遠、保存完整的唐代韓愈治潮功績的韓祠景觀;鳳凰時雨,是吟詠建於明、現重新修建的鳳凰台景區那迷人的景色;北閣佛燈,是吟唱始建於宋、著於明,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掌故於一體且精巧秀逸的北閣景區;西湖漁筏,是吟唱始於唐、著於宋、盛於明、蕪於清,如今山青水碧的西湖景色;龍湫寶塔,是追憶昔日北閣下、「塔院維舟」的
龍漱塔,現移情寄物於鳳凰塔之景物;鱷渡秋風,是唱頌唐韓愈在此祭鱷及與意溪遙對古渡口的景觀;金山古松,是吟頌抗元英雄馬發墓上「馬丘松翠」 的景緻。這些景物乃是潮之旅必須游覽的人文景觀。我們現時可以游目暢懷的勝景是清代傳頌至今的「潮州八景」,那麼,為何清「八景」能逐漸替代了明「八景」而流傳久遠呢?遊人未必能道出個中的緣由來。
現在的潮州八景地處古府城郭之外,故稱潮州外八景,府城位於韓江中下游,金山峙其北,筆架山列其東,葫蘆山卧其西,韓水繞郭南流,自然構成一幅「三山一水護城郭」 的山水走勢圖。八景除「西湖漁筏」 外均在韓江之濱。這與潮州城的山川形勝及風水格局有關,如古民謠日:「潮州似文公,頭枕成林峰。左手撫筆架,右手托葫蘆。腳踢魁星斗,北(腹)有鳳來含儀。葬著肚臍地,代代出王侯。」也就是說,潮州八景是悠久歷史文化積淀與山水交融的景物,留有潮州的官宦賢人旅境履痕,以及儒、道、釋相映交輝的遺風。這些以人文與山水自然成天趣的景觀,順應了「山因水活,水隨山轉,天人合一」的自然規律。
普寧八景
1.培風寶塔
位於洪陽鎮東北3公里的後坑村,建於乾隆七年,過去,這里屬烏犁鄉,故稱烏犁塔。培風塔造型古雅,雄偉壯觀,二百多年 來巍然屹立,為「普寧八景」之「培風寶塔」。塔分七層,八角形,高身以三合土夯打為主,檐框輔以磚石,頗具特色。第七層裡面有藻井,塔頂由大葫蘆及其上 三輪仰蓮承托一個千餘斤重的生鐵鑄小葫蘆組成, 別具一格。塔門有對聯曰:七級高擎雄插漢;千峰環拱壯扶輿。塔內空心,有奇特的螺旋式石階120級,可登上各層。站在塔的第七層走廊上,遠近山水風景盡收眼底。培風塔周圍,曾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普寧農民運動的活動中心。1958年普寧縣政府曾撥出專款對培風塔進行全面修葺;1961年該塔被列為縣重點保護單位,198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文昌閣
文昌閣,是清代抗英禁毒、虎門銷煙欽差大臣林則徐病逝舊址,在全市、全省、全國乃至國外知名度都
很高。也是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揭陽市、普寧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國近代偉大愛國主義者、民族英雄
林則徐1785年出生於福州,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病逝於普寧。當時,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由福建赴
廣西任所途經普寧駐分司分館(文昌閣),由於沉痾在身,不幸磕然長逝。
?文昌閣位於普寧故城洪陽城北,據乾隆《普寧縣志》載:「分司公館在城隍廟東即文昌閣,康熙六十年
知縣羅秉琦倡捐建蓋。前為廠堂,門廊峻整,後為高閣,上祀文昌神象,其下為燕寢室。計三進共九間。凡
使節經臨,皆駐於此」。又據同治、光緒年間普寧知縣張璇《重修文昌閣宮碑記》,康熙六十年,知縣羅秉
琦「以文昌上應斗宿,為文章司位,非其地未足以昌文教而崇祀典也」。於是,倡捐建「於城隍廟之東偏,
僻除榛蕪,爰興土木,後為高閣,上祀文昌。其下建寢室,計三進九間,是為分司公館。蓋普邑,省潮之通
衢也,行李往來,多取經於此,而停驂有所,不致就居民舍,頻擾闔閭」。由此可見,文昌閣自康熙年間建成至同治年間重修,一直兩用:既是祀文昌神象之處,又兼作經臨使節停駐的分司公館。因為清代後期有郝有金等四位武勇「老爺」駐此,文昌閣又有「四老爺衙」之稱。
??康熙六十年(1721)建,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至今,仍保存完整,共三進九間二天井,座北朝南,面闊13.97米、深57.6 米,地面鋪紅磚。中進大廳立四梭形巨石柱,木構架為抬梁式,屋頂是歇山頂。後進為三間(二房一廳)兩層閣樓,面闊13.35米、深8米,閣樓高8.2 米,重檐。建築風格呈莊重古樸大方。
??文昌閣名重於世,是因為道光三十年(1850),普寧分司公館迎來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欽差大臣林則徐。時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爆發,道光三十年農歷九月十三日,清廷任命告假回家鄉福州(古稱侯官)養病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要他「馳赴廣西」。卧病在家的林則徐「於九月二十八日在侯官奉到上諭,至是力疾上道……卧輿兼程,日行百里」。(《潮州志》)林則徐因抱病趕路,病情加重,十月十日來到普寧(洪陽)已是沉痾在身,生命垂危,不得不停駐下來救治,林則徐下榻於文昌閣樓下東廂房,後因「風寒入里」,於十月二十日在普寧文昌閣磕然長逝。
??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來廣東查禁鴉片。他頂住清廷投降派的壓力,堅決禁毒,嚴懲販毒分子,焚銷鴉片,大義凜然,並組織官兵抗禦西方列強的武力進犯。林則徐忠正無私的高尚品質和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彪炳史冊,在海內外炎黃子孫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光輝。林氏忠魂歸宿之處——普寧文昌閣,連年來,前來觀訪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觀訪文昌閣,人們自然而然泛起對林則徐的虔誠敬意,對制毒、販毒和侵略者的深惡痛絕。
??1995年5月,在全省開展一場禁毒的人民戰爭的日子裡,來普寧檢查禁毒工作的廣東省常委、政法委書記陳紹基在揭陽市長、普寧市領導人陪同下參觀了這處舊址。1995年6月26日——國際禁毒日,普寧青少年禁毒誓師大會在文昌閣舉行,進一步體現了禁毒英雄林則徐忠魂歸宿處——文昌閣這一名勝古跡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和歷史意義。
3.蓮花寺
蓮花寺位於廣東省普寧市,1914年潮汕名僧根樂法師在其師兄根寬和尚的支持下創建,其位置在今天的流沙市區中心,廣汕公路北側,與流沙公路毗鄰。寺內清凈庄嚴,環境優美。
蓮花寺歷任住持均是潮汕地區名僧,德高望重。根樂法師在創建蓮花寺時,就萌發「人間佛教」的理念,親手書寫「萬家生佛」牌匾懸掛佛寺主堂中央。組建了「廣東嶺東佛教聯合會普寧分會」,為發展普寧寺佛教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繼任住持又寶法師繼承根樂法師的遺願,農禪並舉,進一步完善寺院設施,積極發揮佛教組織的利世作用,1953年又寶選為普寧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後來,寺院變成物資倉庫和街道辦的工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寺院逐漸恢復生機。現任住持又德法師團結廣在信眾,整修寺院,查找失落經書佛像,添置器具法物,歷盡艱辛,為名剎重輝嘔心瀝血。有一尊1949年前後從海外傳入中國,製作工藝精湛的銅質佛像,重24公斤,高58厘米。在破「四舊」中被搬走,以舊銅廢鐵賣給廢品收購站,曾幾次險遭回爐。幸得一位職工悉心保護十三個春秋。又德法師走遍街道村落,詢問千家萬戶,終於使這一鎮寺之寶重見天日,返回佛壇。寺中有一口水井,是開山祖根樂法師創寺時定點挖掘,水質甘甜,久旱不竭。在寺院被佔用期間,僧走泉涸,變成死井,歷時十三年之久。寺院恢復,僧回泉涌,眾皆稱奇。功夫不負苦心人,經僧人多年的不懈努力,寺院里里外外,到處生機勃勃,並對外開放。1986年,普寧寺佛教協會在此成立。
蓮花寺僧眾、居士愛國愛教,遵紀守法,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早在50年代,他們就捐款購置飛機,為保家衛國出力。僧人遵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誨,盡力扶貧濟困,施葯助學,修橋鋪路,利益眾生。1995年,粵西地區遭受水災,寺捐資一萬多元。1996年,本市廣太鎮一農戶煤氣爆炸,洪陽鎮一人家失火,造成多人燒傷,損失嚴重,僧眾帶款物上門慰問,到醫院看望病人,使他們深受感動。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遭特大洪災,禪寺在改建資金緊缺的情況下,迅速行動,捐資25000元支援災區人民,心系眾生,可佩可敬。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普寧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蓮花寺也由初建時家廟式的平房結構,逐步拓展為一座既體現中國佛教傳統特色,又與現代化城市建築相結合的叢林式寺院,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鍾鼓樓、功德堂、三山門及僧舍、餐廳。一座「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的蓮花寺,展示在人面前。
蓮花寺著名祖師為根樂法師。現任住持又德法師,84歲。
4.方耀故居
即德安里,在普寧市洪陽鎮區東南,為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府第。始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陸續用二十年時間建成,包括老寨、中寨和新德安里及紹園。老寨建築格局為「百鳥朝凰」,中寨和新德安里為「四馬拖車」,三寨相連,房屋773間,外置護寨河,總面積4萬多平方米,是廣東省內罕見的大型府第式建築組群。
5.梅梅香雪
普寧盛產青梅,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青梅之鄉」。
每逢臘月,普寧市青梅主產區梅林、高埔一帶,綿延數十里,漫山遍野的梅花,如一望無際的雪原,芬芳彌漫,梅花四溢,這就是著名的「十里梅花山」,眾多慕名到此賞梅的海內外遊客,在梅花盛開的季節,紛至沓來,以飽覽此景為快。
6.馬嘶岩寺
在普寧池尾西部馬山東麓 ,創建於唐大歷間,距今千餘年,是普寧現存最古的岩寺。
相傳此寺為唐高僧大顛初創道場,後幾經興廢。今寺為清乾隆以後歷代修建的復合建築物,有一正殿和兩邊廂房組成。大門前有照壁圍拱,開兩側山門,殿頂為硬山頂。寺前有無數巨石,若立若坐,如眾僧聽法;寺後有一株千年古榕,根節交錯,凸露盤旋,如群龍搶寶;寺左有巨石狀如駿馬,謂之「石馬嘶風」;寺右可見清泉出於石縫,注入僧廚,謂之「洗缽流泉」。相傳韓愈治潮時曾至此寺訪大顛,至今寺旁尚有「歇馬廳」、「拴馬石」舊址。馬嘶岩寺創建以來,聲名遠播,香火不絕,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觀光進香。
7.盤龍閣(遠景圖)
位於普寧市梅林鎮龍師崗,清光緒年間始建。盤龍閣寺為普寧建築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分上、下寺,主體建築為單層高閣。內供三聖佛、卧佛及十八羅漢,巍峨壯觀,栩栩如生。寺之亭台閣樓,金碧輝煌,建築壯麗,雕刻精美;寺周有六山十八景等自然景緻,風光旖旎,素有「潮洲小五台」的美譽。
8.鐵嶺蘭香
鐵嶺即鐵山,位於普寧市洪陽鎮南,練江北岸,平地崛起,海拔480米。山中群巒爭聳,松濤呼嘯,尤以崖澗野生素心蘭花聞名。花開時節,香溢四野。「鐵嶂蘭芬」為舊時普寧八景之一。
鐵山,是普寧的「鎮山」,現「鐵山蘭」為普寧市徽。
❽ 廣東普寧十大有名的旅遊景點是
盤龍禪寺(原名盤龍閣、盤龍閣寺)位於普寧市流沙西南面約20公里的梅林鎮轄區內,方圓4平方公里。它既是粵東十方名剎之一,又是重點旅遊景區。2002年10月17日(農歷九月十二日)重建落成開光。 盤龍閣是名聞國內外的佛教聖地,歷史悠久的盤龍閣古廟就在這里。廟宇始建於清光緒(1875—1908)初期,規模不小,是觀音菩薩和元天上帝顯聖道場。據清《普寧縣志》載,這里有「六山十八景」:「盤龍山』虎山、象山、獅山、龜山、鷹山,綠水浮舟,龍閣雲海、佛閣龍泉、鯉躍龍門、仙人萍蹤、百鳥朝陽、杜鵑泣月、雄獅銜啼、蟾蜍望月、仙湖彩虹、跑象馱日、元天卜褂、龍泉琴聲、金雞報曉、涅槃洞、晨鍾石、暮鼓石、回頭獅。」1990年省、市政府和省宗教局批准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佛教活動場所。聘請住持釋光鎮主持擴建工作。他肩挑重擔,率領廣大善信著手按禪寺格局復修和擴建。 修擴建後的盤龍閣寺主副配套工程設施共有二十幾項: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觀音閣、地藏閣、翻新的盤龍閣玄天上帝廟、圓通庵、七層千佛塔、五層法堂樓、功德堂、左右長廊、內外山門、三層樓僧舍、迎賓館、市佛協辦公室、拱辰亭、將軍亭、觀音亭、供水塔、城門樓、金石結構福德廟、盤古石橋、停車場等,總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還有五公里雙車道水泥路面公路二條,總投資人民幣2千多萬元。 寺坐南朝北,以龍珠金山為中心,四周名勝古跡星羅棋布,稱謂「六山十八景」。內局神獸六山環繞,外有九龍盤朝,是名符其實的龍盤虎伏盤龍閣。諸景點中尤以佛閣龍泉、盤龍溫泉、拱辰留跡,蛤蟆頂印、盤古石泉、緣水浮舟、九龍潭(水庫)等天然奇觀令人流連忘返。特別是疊疊嶺上峰,巍巍千佛塔,登塔遠眺,九龍戲,惟妙惟肖,令人回味無窮,堪稱潮汕小五台之寶地。
主體建築系單層高閣,坐東面向西北。周圍有三亭一峰環繞,即北面拱辰亭、西面金華亭、東面紫氣亭、東北面天乙峰。據保存在盤龍閣的《惠來正堂告示》(梅林曾為惠來縣轄地)石碑記載,當初建為講堂,宣講《聖諭廣訓》,後改為道教堂。20世紀50年代,道場停止活動,場地為遷至此處耕作的農民居住。1990年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後不斷進行寺廟擴建和周圍道路建設。截至2003年底,盤龍閣為粵東地區建築面積最廣闊的建築群寺廟。 有六山十八景的自然景觀,三大如來、四大天王、五大菩薩、十八羅漢等漢白玉雕像,還有點綴山間的亭、台、樓閣、寶塔等,有3.4公里長的公路縱貫旅遊區。是普寧市重要旅遊項目,粵東較大規模的旅遊景區。 創始人是揭陽盧松光法師。當時他日夜不辭勞苦地奔走於粵東各處和暹羅、印尼、新加坡等地,向各地善男信女宣傳善事, 他的凈修梵行,禪心高德感動了不少人,經多年努力,募集了一大筆資金,建成了初具規模的盤龍閣寺。寺廟建成了,他也圓寂了。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後人把他的骨頭屍首連他的指甲都烘乾後,重新裝扮,然後封存在上庵玻璃櫃內供人瞻仰,土改後的1956年被廢。 根據保存在這里的《惠來縣正堂告示》的石碑記載,盤龍閣最初建為講堂,宣講《聖諭廣訓》,後為道教場所。在盤龍閣下庵池塘旁的廣場上,至今還完好地保存有一個清光緒年間普寧塗洋村人獻的鎮宮寶物,是二人多高空腹的外面鑄有龍鳳、花草、文字,玲瓏奇巧的「盤龍閣寺萬年寶鼎」,俗稱三層大肚的焚紙錢的大鐵爐,也叫三腳鼎。爐上鑄有「法雨流瓊樹,慈雲護寶幡」等文字,是我省罕見的珍貴的古文物。在文革期間,由於它高而重,才逃過滅頂之災。 解放後,盤龍閣道場停止活動。在1956年至1992年這一段時間,普寧池尾華取、新寮等村一個「移民社」林、張、劉、賴等姓共150多人在此耕作居住,後來,他們陸續遷回原籍。1961年,盤龍閣被列為普寧縣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經廣東省宗教事務局批准,盤龍閣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 盤龍閣原來分上庵和下庵,前後佔地4平方公里,經不斷建設,如今上下庵的房子已連成一片。整個工程除了山體維持,道路建築外,還新建了上庵的盤龍閣寺大廳、大雄寶殿、藏經樓、觀音閣、地藏閣、廊廡等。又新建了將軍亭、觀音亭、如音亭、拱辰亭4個亭。在東南面,前幾年又建了一處宮殿式的「園通庵」建築群。全庵都是宮殿式杉桁石磚水泥琉璃瓦的建築結構,規模宏偉,氣勢非凡。其中單超過兩人高的鐵或石鏤空造型精美別致的「盤龍閣寺萬年寶鼎」就有八個,實為少見。同時還在山頂上新建了三層多高的「千佛塔」,站在塔旁,不僅可以居高臨下看到山下各處的梵宇僧室,與松柏上下其間,還可以眺望梅林鎮嶄新的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在盤龍閣上下庵之間,綠樹叢中,潺潺泉水邊,新建了四棟二至五層高很長的樓房,樓房內有普寧市佛教協會辦公室、活動室、大廚房、大餐廳,和可以容納100人的大賓館,專門接待國內外八方香客和遊人居住。在綠樹下,到處十分清潔,空氣清新,又有亭台石凳供人憩息。每逢夏天雨後天晴之際,坐在山邊石上,鳥雀鳴於樹上,蜂蝶舞於花間。耳聽沸沸汩汩的泉聲,眼觀曲折清新的泉流,使人煩惱頓消,心曠神怡,其樂悠悠,實為旅遊度假之勝地。 前幾年,由寺廟出資新開了一條水泥公路,從G324國道線經古安通到盤龍閣,另一條經費由梅林鎮人民捐資修築的水泥公路從梅林鎮通到盤龍閣,也方便了遊客到盤龍閣旅遊區觀光。兩條公路上共建了四個古式高大的造型端莊典雅的三山門石牌坊,增加了此寺廟的文化內涵和氣派,使觀者未進寺廟先有肅穆敬畏之感。 現在每年農歷七月,盤龍閣都會舉行一次盛大的「盂蘭盛會」,十分熱鬧。每逢春節後一個多月內,從各地涌來的香客和遊人,車水馬龍,絡繹不絕。 盤龍閣乃粵東地區建築面積最廣闊的建築群的寺廟,也是最多僧尼的寺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參觀後贊嘆不已,譽其為「南方五台山」。
❾ 普寧有哪些好玩的旅遊景點
普寧古八景
普寧在清乾隆年間形成了「八景」。這些勝跡都在故城洪陽的周圍。八景的名稱是:昆崗松韻、鐵嶂蘭芬、靈匯甘泉、錢湖漁艇、培風寶塔、洪寺幽探、南岩遠眺、雲石樵徑。八景中只有培風塔、南岩、雲石岩尚存。培風塔在洪陽鎮烏犁村西,俗稱烏犁塔,清乾隆七年建,七級,八角形,塔身高31.7米,為磚石框架貝灰三合土結構,塔內轉石階120級,建築甚有特色。1926年,這里為普寧縣黨組織領導農民運動的中心,彭湃代表廣東省農民協會來普寧慰問農友,曾在這里向全縣農民代表演說。該塔是普寧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
在流沙鎮新河東路1號,原為流沙基督教堂。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後,部隊南下,於潮汕失利,從汕頭撤來的前敵委員會、革委會和部分黨中央領導人周恩來、劉伯承、聶榮臻、郭沫若、李立三、鼓湃等、從揭陽山湖戰役撤退到流沙的起義軍總指揮賀龍和前敵總指揮葉挺等人會合,在教堂的左側廳舉行軍事決策會議。該址於1962年復建為舊址紀念館,陳列廳里展出了起義軍遺下的珍貴文物。郭沫若1965年6月15日重訪流沙,親臨此處辨認會址,追述會議情況,為舊址題詞紀念。1984年7月,聶榮臻元帥在北京為舊址題寫匾額。該舊址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嘶岩
在池尾鎮馬山。乾隆《普寧縣志》載馬嘶岩「建自唐大顛初創道場,有敕賜馬山禪寺額」。相傳韓愈曾到此訪大顛和尚。寺旁一巨石名「栓馬石」,即韓愈到馬嘶岩時拴馬的地方。岩有一巨石室,寬約7米,深約3米,岩寺建在石室西邊。現岩寺為清代重建,是一正殿和兩廂厝包,大門前照壁圍攏,開兩側山門。岩寺上接懸崖,下臨深澗,澗皆若蹲若立的巨石磊疊,諸山環繞,嵯峨竦立。環岩皆老樹古藤,參天蔽日,流泉通寺內飲用。岩谷、泉石、林木之勝為諸山之冠。1957年後山水庫建成後,岩壑之下即為山上銀湖,山光水色,饒添雅趣,是避暑游覽勝地。
紅宮
亦稱革命紀念館、革命文物陳列館,位於流沙人民公園內的革命烈士紀念碑西面。建於1958年,為貝灰三合土牆瓦木傳統宮殿式建築,一正廳兩側室共三間,紅牆紅柱,故稱「紅宮」。紅宮建成之日即開辟為普寧革命文物和革命烈士遺物遺跡陳列館,共展出新民主主義革命四個時期普寧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史跡。展出照片50張,實物131件。兩側廳為輔助展室,陳列革命烈士遺像、英名表等。
雲石岩
在月窟管理區雲石岩山,海拔160米,諸山環翠,古楓飛丹,中間一峰飛來直插雲霄。雲石岩建於半山,岩下石階鋪至山下共470級,古稱「雲石樵徑」,上岩必沿石徑拾級以
登。岩後怪石嶙峋,有龍躍虎踞之勢,直欲凌雲而上,泉於石罅間流出,擅一方山林泉石之奇。寺門上「雲石岩」三字為乾隆十一年(1746)書,前座為藏經樓、樓後有一秘泉稱「雲泉」,攀登石壁上梯台為大殿,上下梯台有兩側廂。其石構築小樓高臨石上。前庭左側一石塔墓,系乾隆九年(1744)重修。岩中台閣與林木掩映,聳峻奇特。遊客有「坐石看雲起,倚石待雲歸」之句,寫覽雲石之勝。今增建山門、噴池等,登山石級改為水泥路面,讓汽車直達山門。1961年列為普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