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農旅旅遊
『壹』 有誰知道開旅遊觀光批攢錢嗎
台灣鄉村旅遊、生態農業旅遊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且富有文化特色,在國際上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國內的旅遊主管部門、旅遊開發商也都紛紛到台灣考察鄉村旅遊、生態農業休閑旅遊。
台灣休閑農莊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特別熱愛鄉村田園生活,建設休閑農業、生態休閑農庄的初衷,有的甚至是為了圓兒時的一個夢想。
從政府到開發商,他們不追求短時間的暴利,而是從一開始就非常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以下是借鑒台灣的20條經驗:
一、融入感情,彰顯個性
台灣休閑農莊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特別熱愛鄉村田園生活,建設休閑農庄的初衷,有的甚至是為了圓兒時的一個夢想,他們不追求短時間的暴利,而是從一開始就非常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建設與經營過程中,不斷融於自己的創意,將農庄比作自己的藝術作品,客人可以明顯感受莊主的藝術風格和個性追求。
二、定位準確,主題鮮明
台灣休閑農莊主題鮮明、個性突出,這些主題包括水果採摘、竹、香草、茶葉、名花異草觀賞、昆蟲收藏、奶羊、奶牛、螃蟹、鱷魚、鴕鳥等體驗,創新不斷,使遊客始終充滿新奇感。比如位於桃園觀音鄉的「青林農場」,一年四季都栽種著向日葵,且免費開放參觀,還有專門種植食蟲植物的「波的農場」,種有豬籠草、捕蠅草、毛毯苔、瓶子草等。很多農庄一看名字,就知道農庄的特色,如以香草為主的「熏之園」,以奶牛為主的「飛牛牧場」,以蘭花為主的「賓朗蝴蝶蘭觀光農園」,「花開了農場」則栽植了大量珍貴的樹林與奇花異草。
三、持續創新,創意繽紛
例如頭城農場的傳統項目葉拓T恤,不斷有新的圖案推出,時常有新意,固定的客源可以不斷反復前來消費。金勇DIY農場每年都會增加新的番茄品種,將來自各國的西紅柿組合在一起的「聯合國西紅柿禮盒」,讓遊客在一個禮盒中就可以品嘗到來自各國、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多種口味的西紅柿。桃米村在地震廢墟上建了一個人工湖,在湖邊立起幾個彈簧,托起一隻小船,上面立一根桅桿,人站船上,能夠體驗地震的搖晃感覺,並將小船名之為 「搖晃的記憶」。
四、深度體驗,其樂融融
台灣休閑農庒都設有可供多人同樂的設施,例如烤肉區、采果區、游戲區,農耕體驗區等。有的還設有充滿台灣農村樂趣的烘烤區,提供遊客享受土窯烤 地瓜、烤土窯雞的樂趣;有的不定期舉辦農業有關的教育活動、趣味比賽;有的提供與場內動物接觸的機會,遊客可以借喂養小牛、擠牛奶、喝生奶的過程,體會牧場農家的生活。
五、寓教於樂,廣受歡迎
休閑農庒不僅是休閑娛樂,遊玩,且是實踐、學習的好場所,農庒平時主要接待學校師生,用作畢業旅行或戶外教學,周末則以吸引全家度假的客人為主,天天都有生意做。如「台一生態教育農園」精心設計了插花生活館、才藝教室、親子戲水區、花卉迷宮、浪漫小屋、蝴蝶甲蟲生態館等不同區域,遊客可依序參 觀。
六、就地取材,點石成金
台灣休閑農庄特別擅於發現和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與當地特色資源,如草織、藤編、雕刻、手工藝品、地方舞蹈、戲劇、音樂和古跡史話、傳說,通過新奇創意,包裝打造出特色品 牌。如地震災區桃米村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台灣原生29種青蛙,桃米擁有23種,台灣全島有143種蜻蜓,在桃米發現56種,在當地政府幫助下,桃米村 民挖掘資源潛力,不斷宣傳各種各樣的青蛙和色彩斑斕的蜻蜓,把兩種小動物設計出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布鄉村醒目位置,鼓勵村民動手,用紙、用布、用石頭 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很快使桃米村從一個地震廢墟變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閑區。
七、以農為本,高瞻遠矚
台灣大的休閑農庄大多牽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他們對產品的潛在經濟收益和市場銷路掌握得非常清楚。農戶在農會的幫助和指導下,自身也成為一名生產專家,經銷專家和市場分析家。他們注重產品的國際市場銷售行情,善於捕捉國際市場的變化信息,不斷建立和拓展新的國際市場的貿易往來關系,如清波蘭園栽培的蝴蝶蘭花,原種母體從日本進口,藉助農會的技術傳授,採用母體克隆技術和傳統授粉技術,培育繁殖出優良的新種苗,栽培的花苗密切與國際市場緊扣,通過與日本和美國的客商提前兩年 訂貨。
八、精深加工,效益倍增
台灣的農產品深加工從果品鮮食、保鮮存放、干品制煉到成分提取製作面膜膏和護膚美容品等具備一整列的生產、製作和包裝技術,極大地延伸了產業鏈。如九品蓮花生態教育園區,他們設立有自身系統的農產品加工銷售中心或網點,各類農產品從產品加工、冷藏、噴殺處理到分揀包裝的工藝並不復雜,但其系列 產品琳琅滿目,從雪糕、鮮果飲料、果粒製品、干制果品到護膚品等一應俱全。再如南投縣信義鄉農會引入返鄉知識青年,依託本地的梅子特產,設計出幾十種特色 產品,加以創意包裝,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農特產品和最受歡迎的旅遊商品。
九、規劃先行,管理到位
台灣的政府部門直接參與規劃和輔導,由農政部門負責對休閑農業的管理和咨詢,提供補助經費和貸款,而且不失時機地出台了各種相關法規和管理辦法,並形成了一整套申報審批制度,從省一級到市、縣、區、鄉鎮以至小到一個農場、農戶,大都有一個近、中、遠期的規劃,內容包括指導思想、市場定位、開發原則、項目設置、經費預算、效益分析等,使休閑農業的各項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和程序化,有力地推動了休閑農業的發展。每個休閑農場的建設都是精心規劃,精心設計,精心施工,所有房子建造以及住宿都各具農村建築的風格特色,並盡量挖掘當地的資源優勢,如溫泉、草場、溪流、大海、岩石、古樹等等。在區域規劃方面,台灣現行休閑農業己脫離早期「點」的經營方式,而是「點、線、面」串聯營銷,這樣就便於旅行社包裝不同的旅遊線路,進行分類營銷。
十、布局合理,農旅互動
台灣休閑農場布局合理,大多數都分布在旅遊線路上,每個景區景點都能與旅遊結合起來,這就有了客源的保證。板塊化、區域化整合,已經有了相當的成效。例如苗栗縣南庄鄉休閑民宿區,擁有近80家鄉村民宿,依託這些民宿,鄉里將具有百年歷史的桂花小巷開發成特色旅遊街,帶動了客家特色餐飲、特色風味小吃、特色手工藝品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使遊客來到這里之後,在體驗不同的農家風貌的同時能夠比較全方位地感受具有當地特色的客家文化。宜蘭縣也形成了梗坊休閑農業區、北關休閑農業區等區域化的鄉村旅遊目的地,達到一定的產業規模,具有區域特色;區域內部各個休閑農業經營單位,在資源、客源市場形成了相互帶動、相互補充的良好局面。事實證明,休閑農業必須有一定的規模才能形成景觀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才能由點成線、成片,為城市旅遊者提供一日、兩日乃至多日的旅遊產品組合,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十一、配套齊全,服務周到
台灣的休閑農業各景點的配套設施都比較齊全,不僅景區外部的道路、交通、水電等設施完善,就是內部的配套設施也安全完善,講究方便,所到之處吃喝玩樂樣樣具備,而且大都干凈、溫馨、舒適、價格合理,多數休閑農場設有觀光部,負責旅遊推介、接待與導覽業務,有的還現場展示特色產品與特色烹調,讓遊客嘗鮮。
十二、學界支持,產研結合
台灣很多專家學者都十分關心休閑農業發展,他們通過不同的視角潛心研究和豐富休閑農業的理論,從休閑農業的意義、功能、形式到規劃,從組織、人力、教育解說到行銷策略和成本分析,從文化、社會、理念到環境設計,等等,研究得十分細膩。特別是在台灣大學、屏東科技大學等院校,還專門開設了休閑農業課程,開展休閑農業教學研究,建立起一整套休閑農業的理論。專家、學者通過承擔大量的規劃、咨詢、調查、評鑒工作,為政府管理者、企業經營者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並和企業經營者建立起密切的聯系,做到了理論研究不空泛,實踐發展不盲目。
十三、社團務實,中介發達
發育較為成熟的民間組織和完善的服務體系是產業健康發展的保障,無論是從台灣還是大陸的發展經驗來看,在休閑農業發展的初期,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促進和引導,但是政府不能包辦一切,最終產業的進步要靠行業組織和良好的服務體系作為保障。服務體系包括營銷體系、培訓體系、行業自律體系等,關鍵是發揮農會、農業推廣學會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幫助農民轉型。如台北市農會成立輔導小組,按照「一鄉鎮一休閑農漁區計劃」,研究台北市20家市民農園轉為休閑農場的可能性。台灣省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和台北市農會聯合開展農業休閑旅遊,還與全省100多家休閑農場結盟,推銷優惠休閑游。經營休閑農業者也成立休閑農業發展協會,相互交流舉辦共同活動,使休閑農業走向精細的專業化分工。也就是說,在區域內部,要通過行業協會、旅遊公司、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等形式,引導當地休閑農業經營者按照「自願、聯合、規范、自律」的原則聯合起來,對內統一服務標准,完善競爭機制,強化行業自律,避免出現惡性競爭,對外統一媒體宣傳,並劃撥專項經費製作光碟、休閑農業旅遊指南以及舉辦休閑農業推介活動。在發揮社團協會作用,引導社會中介機構服務於休閑農業這方面,湖南休閑農業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經驗。
十四、網路營銷,強勢推廣
除了宣傳手冊、廣告路牌、電視報紙等傳統宣傳手段以外,休閑農業要加強網路營銷,運用科技整合資訊,通過網頁、搜索引擎以及運用3G手機服務等對休閑農業區域的地圖、路線等進行迅捷的引導。網路平台在台灣休閑農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據台灣民宿協會的「U-FUN民宿達人網」的統計,80%的客人通過網路預訂。
十五、多元發展,穩步提升
台灣觀光休閑農場各具特色,有自助農園、森林游樂區、昆蟲館、休閑娛樂農場等,能提供采果、露營、烤肉、垂釣等休閑活動,並走向多元化和經常性經營。他們特別注意海邊發揮海的優勢,農田突出花果飄香,大山盡顯森林韻味,讓你去過一次就會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主題特色的基礎上向內容更豐富的層次發展,規模場地也不斷擴大。在發展方向上,無論是發展類型、運行機制、組織形式還是投資渠道,都邁向多元化。例如,台灣農政單位通過鼓勵「青年返鄉」,使一大批接受過良好專業教育的青年人回到農村從事休閑農業的經營開發,使整個產業的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產品也出現了多元化,避免了產品在低層次上的雷同化。
十六、特產做強,節會做精
將特產和觀光相結合,推動休閑農業與休閑漁業發展,如屏東縣墾丁地處恆春半島南端,是有名的風景區,春季又是黑鮪魚回遊墾丁外海的季節,結合休閑漁業,這里每年舉行黑鮪魚文化觀光為主的春遊,展銷黑鮪魚、油魚子等海鮮產品。屏東還結合農產品收獲期,將農業特產如黑珍珠、香蕉、鳳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觀光計劃中,帶動觀光和休閑產業的發展。台東特產的旗魚,能加工成多種食品,他們將產業、觀光、餐飲、民宿等業者結合起來,舉辦旗魚節,推動發展休閑漁業。
十七、更新理念,與時俱進
台灣休閑農業在主推「體驗經濟」之後,還出現了「分享經濟」的理念,即休閑農業經營者與遊客分享鄉村生活,變「顧客是上帝」為「與客人首先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倡導「擁有不如享有」的消費理念。特別是頭城休閑農場的創辦人卓陳明女士將現代農業的功能從「三生」(生產、生態、生活)拓展為「四生」,即增加了「生命的體驗」。台灣休閑農業泰斗陳昭郎教授則強調,休閑農業一定要有體驗活動,從親身觀察、參與、體驗過程,認識生物生長現象,感受生命的意義,體會生命的價值,分享生命的喜悅。
十八、示範帶動,強農富民
當初面對「入世」挑戰,台灣農業加速向「精緻化的有機農業」、「科技化的生物農業」、「具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品牌農業」及「具特色體驗之休閑農業」方向轉型。台灣休閑農場積極開展生態農業示範、農業科普教育示範、農業科技示範等項目,通過濃縮的典型科技農業和農業傳統知識的推廣,一方面向遊客展示農業獨具魅力的一面,增強遊人的農業意識,加深對農業的了解,另一方面加快了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的試驗示範與宣傳推廣,使休閑農業承擔了農業科技推廣普及的作用,促進了大農業的發展,也相應帶動了廣大農民致富。
十九、回報社會,共建和諧
台灣休閑農場不僅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營造宜居的鄉村環境,還對農場周邊的社區文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益活動非常關心,經常和社區聯合舉辦聯誼活動,如歌唱比賽、書法筆會、鄉村趣味運動會、兒童風箏節等,且大都設有公益募捐箱,舉辦愛心傳遞活動和公益義賣活動。可以說,公益理念已經成為台灣休閑農庒的重要文化,如「薰之園」休閑農園在擴大規模時,優先錄取弱勢青年,使失足青年以及身體上存在一些障礙的青年獲得工作機會,他們還不定期邀請當地獨居的老人到香草園免費體驗遊玩,另外,員工內部也經常舉行文娛活動、學習活動和外出參觀遊玩,在他們看來,唯有快樂健康的員工,才能帶給遊客幸福快樂的感受。
二十、抱團出海,蹁躚起舞
2009年3月,台灣休閑農業發展協會率領農場和民宿業者赴海外巡迴推廣,一口氣趕場參加香港的台灣繽紛節、新加坡的NATAS春季旅展,以及馬來西亞的MATA旅展,台灣休閑農業館都是各地展場中的高人氣展館,數萬份休閑農場導覽折頁供不應求。新加坡與香港旅行社包裝的台灣行程以農場假期為主力,馬來西亞業也跟隨新加坡腳步,以台灣休閑農業為重頭戲,宜蘭香格里拉農場、花蓮兆豐農場、苗栗飛牛牧場、台南大坑休閑農場都是熱門去處,行程由4至8天不等,費用約在新台幣2萬元上下。從旅客的型態來看,新加坡以團體旅客居多,香港則以個人旅客為主,新加坡人喜好香草、花卉與水果等主題農場,香港人則重視料理,普遍來說,兩地旅客都熱衷農場體驗活動。
『貳』 隨喔:如何做好鄉村旅遊
從地域環抄境的角度來看,鄉村旅遊最適合打造小而美的旅遊產品,中國大多數鄉村都分布在山地地區,山地地區的地域環境最適合小而美的旅遊項目。那麼,如何在鄉村地區發展小而美的旅遊項目呢?前瞻產業研究院總結以下幾點經驗。
一、打破傳統的產品思維,把鄉村旅遊做成居游共享的項目。在休閑度假時代,鄉村旅遊不再是一個旅遊的概念,而是「旅遊+」的概念,是在旅遊引領下的鄉村全域、全面、全民、全時發展。
二、打破對大項目的盲目追捧,把鄉村旅遊做成小而精的標桿。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小而美的項目。如果大家都去做大而全的項目,勢必會讓一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因為過度投資的背後就是重復投資,重復投資的背後就是同質競爭,同質競爭必然帶來行業的受損。
三、打破旅遊和農業的界限,把農業項目做成小而精的旅遊項目。我國的大多數鄉村都還保留著傳統農業的根基,農旅融合是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途徑。
『叄』 如何掌握農旅結合七大開發模式
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項目開發中如何掌握農旅結合七大開發模式
一、田園農業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農業游、林果游、花卉游、漁業游、牧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遊活動,滿足遊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1、田園農業游
以大田農業為重點,開發欣賞田園風光、觀看農業生產活動、品嘗和購置綠色食品、學**農業技術知識等旅遊活動,以達到了解和體驗農業的目的。
2、園林觀光游
以果林和園林為重點,開發採摘、觀景、賞花、踏青、購置果品等旅遊活動,讓遊客觀看綠色景觀,親近美好自然。
3、農業科技游
以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為重點,開發觀看園區高新農業技術和品種、溫室大棚內設施農業和生態農業,使遊客增長現代農業知識。
4、務農體驗游
通過參加農業生產活動,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讓遊客接觸實際的農業生產、農耕文化和特殊的鄉土氣息。
二、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
1、農耕文化游
利用農耕技藝、農耕用具、農耕節氣、農產品加工活動等,開展農業文化旅遊。
2、民俗文化游
利用居住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禮儀民俗、節令民俗、游藝民俗等,開展民俗文化游。
3、鄉土文化游
利用民俗歌舞、民間技藝、民間戲劇、民間表演等,開展鄉土文化游。
4、民族文化游
利用民族風俗、民族**慣、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節日、民族宗教等,開展民族文化游。
三、農家樂旅遊模式
即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遊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遊活動。
1、農業觀光農家樂
利用田園農業生產及農家生活等,吸引遊客前來觀光、休閑和體驗。
2、民俗文化農家樂
利用當地民俗文化,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娛樂、休閑。
3、民居型農家樂
利用當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4、休閑娛樂農家樂
以優美的環境、齊全的設施,舒適的服務,為遊客提供吃、住、玩等旅遊活動。
5、食宿接待農家樂
以舒適、衛生、安全的居住環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遊客前來休閑旅遊。
6、農事參與農家樂
以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工藝技術,吸引遊客前來休閑旅遊。
四、村落鄉鎮旅遊模式
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旅遊。
1、古民居和古宅院游
大多數是利用明、清兩代村鎮建築來發展觀光旅遊。
2、民族村寨游
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發展觀光旅遊,
3、古鎮建築游
利用古鎮房屋建築、民居、街道、店鋪、古寺廟、園林來發展觀光旅遊,
4、新村風貌游
利用現代農村建築、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莊綠化、工農企業來發展觀光旅遊。
五、休閑度假旅遊模式
依託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
1、休閑度假村
以山水、森林、溫泉為依託,以齊全、高檔的設施和優質的服務,為遊客提供休閑、度假旅遊。
2、休閑農庄
以優越的自然環境、獨特的田園景觀、豐富的農業產品、優惠的餐飲和住宿,為遊客提供休閑、觀光旅遊。
3、鄉村酒店
以餐飲、住宿為主,配合周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遊客提供休閑旅遊。
六、科普教育旅遊模式
利用航天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遊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遊活動。
1、農業科技教育基地
是在農業科研基地的基礎上,利用科研設施作景點,以高新農業技術為教材,向農業工作者和中、小學生進農業技術教育,形成集農業生產、科技示範、科研教育為一體的新型科教農業園。
2、觀光休閑教育農業園
利用當地農業園區的資源環境,現代農業設施、業經營活動、農業生產過程、優質農產品等,開展農業觀光、參與體驗,DIY教育活動。
3、少兒教育農業基地
利用當地農業種植、畜牧、飼養、農耕文化、農業技術等,讓中、小學生參與休閑農業活動,接受農業技術知識的教育。
4、農業博覽園
利用當地農業技術、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產品、農業文化進行展示,讓遊客參觀。
七、回歸自然旅遊模式
利用農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奇異的山水、綠色森林、靜盪的湖水、發展觀山、賞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遊活動,讓遊客感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回歸大自然。
森林公園
濕地公園
水上樂園
露宿營地
自然保護區
『肆』 農旅結合領域創業的基本流程
農旅
農旅
農旅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是新的時代趨勢下旅遊生活態度的新選擇,是未來旅遊的重要載體。農業、農民與農村構成了農旅的核心元素。「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是農旅生活方式的一貫目標。土伴農是農旅生活方式的首倡者和力推者。土伴農將通過農村與旅遊、文化、商業、民俗的結合,實現全新的農旅生活方式。
中文名:農旅
外文名:Agriculture and Tourism 拼 音:nonglv 詞 性:名詞
定 義:即農業和旅遊業,是以農村、農業和農民為核心元素,通過與旅遊優化組合而成的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目錄 農旅背景 農旅表現 農旅模式
農旅背景
農村鄉土資源是開展鄉村旅遊的吸引物,山鄉雲纏霧繞、山青林秀;水鄉平疇沃野,稻浪翻滾、花木扶疏,鄉村古樸淳厚的田園之美,正迎合了現代人「返樸歸真」的願望與「親近自然」的旅遊休閑需求。同時,城市發展帶來的一系列有關吃、住、行等城市化問題,客觀上推動他們向農村尋求原生態的生活方式體驗。旅遊載體未來將不僅僅限於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等景區,農旅將會是一個旅遊趨勢,將成為下一個最具潛力的新型的旅遊載體,因此,農業旅遊的可行性和現實性強,發展休閑農業旅遊具有優越的「天時、地利、人和」條件。
農旅表現
農旅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業與旅遊的結合。農旅是一種以農業為載體,以觀光旅遊為依託,圍繞著農業中特有的五穀、花卉、苗木、瓜果、畜牧飼養等一個或幾個主題展現一系列特別的場景和氛圍,為遊客提供娛樂和獨特體驗。農旅是以特有的農業觀光為主題,以現代科技和文化手段為表現的現代人工農業休閑區。
二是農業與文化的結合。農業旅遊是一種自然和人造相結合的旅遊資源,依託當地特有的農業資源,通過獨特的創意和規劃,集種植、觀賞,游樂、學習為一體,還原當地原始的農業環境,以現代科技和文化為表現,傳播農業信息,讓人們在玩賞中了解到豐富的農業知識。
三是農業與商業的結合。農旅的興起將會帶動附近村民的創業創收。以農旅為依託,園區內將提供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等為一身的商業中心,商業中心急需優秀的室內或室外娛樂產品。
四是農業與民俗的結合。好的文化離不開傳承,越是區域的,就越是世界的。地域性文化與區域民俗使得我們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民俗村、風土民情展示、廟會活動等與現代農
『伍』 「鄉村旅遊發展創新—"農旅雙鏈"模式」 誰能簡單分析一下
鄉村旅遊發展創新—"農旅雙鏈"模式是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的一篇研究文章。一方面,以鄉村旅遊休閑(主要是指鄉村旅遊休閑產品的合理組合)為吸引點,引爆鄉村旅遊綜合體目標市場,對鄉村資源進行合理開發,打造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鄉村旅遊產品,使其成為吸引點,帶動旅遊收益的增加,旅遊收益的增加可進一步強化景區管理、環境保護等,這又進一步增加了鄉村旅遊的品質,從而使得鄉村旅遊形成良性運轉。 另一方面,農產品生產加工公司應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及農業加工業。通過研發部門研究和引進適合本地種植的農產品、種植技術,帶動農戶栽種新技術品種;由市場部門收購本地區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向全國銷售,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型為主的「公司+基地+商標+農戶」的農業發展模式。 旅遊方面可融合鄉村觀光、游樂、休閑、運動、體驗、度假、會議、養老、居住等多種旅遊開發功能,策劃打造特有的「鄉村綜合旅遊休閑」,如開設休閑垂釣、農場動物園、採摘、農事體驗等鄉村旅遊項目。在具體開發中,可根據各自地脈、文脈等具體情況,側重打造其中某一項或幾項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休閑項目,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希望採納
『陸』 什麼是農旅融合發展現狀及趨勢
農旅融合來是鄉村旅遊和休閑農業源發展的新模式,是實現產業融合的新手段。在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閑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整體服務品質較高的農業旅遊休閑聚集區。
農旅融合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受地方財力以及環境、土地、產權等條件制約,還存在融資難、用地難等政策瓶頸,投融資體制與發展要求不適應。二是基礎設施不完善。傳統農業生產基地的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停車場、住宿、餐飲、娛樂、衛生、路標等旅遊配套設施,以及通訊網路、電子商務推介平台等現代設施還不完善。三是精品旅遊路線缺乏。休閑農業觀光點還處於「盆景」的狀態,規模尚小、開發水平低、景區特色不明顯、不能串點成線,「過夜經濟」尚未形成規模。四是農特旅遊商品不夠豐富。
『柒』 農旅一體化項目申請書(範文)因為農村觀光旅遊,農業休閑度假等的需要
農旅一體化是鄉村旅遊和休閑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是實現產業融合的回新手段。在答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閑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整體服務品質較高的農業旅遊休閑聚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