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墓地旅遊
Ⅰ 為什麼忌諱和景點的陵墓拍照
人們在享受旅遊的好時光,除了玩得開心,還要特別注意旅遊照相的相關禁忌: 1.不要與風景名勝中的陵墓為背景合影. 與陵墓為背景合影,可能會引起某種不適. 2.不要隨便與他人合影。北方某旅遊景點請一長相酷似偉人的人坐堂,不少遊客於是頻頻與他合影。後來該坐堂的人不幸過世,結果不少與他合過影者那一段時間都不少過。旅遊外出時,要特別謹慎與陌生人合影,防止自己的運勢下降。 3.踏青旅遊不要與千年老樹、百年老屋合影,道理不說自明。 4.不要在高壓線、牆角邊等拍照,否則會給自己帶來難解的煞氣。有一些朋友在野外取景時,會蹲在牆角邊拍照;有時也會將高壓線收進景框內,殊不知這是犯了忌諱。 5.謹慎與過世的家人墓地合影。清明節時去掃墓,一些朋友出於對悼念親人的緣故,與自己親人的墓碑合影,豈不知一些鏡頭包含了他人墓地,結果可能會有不妙。因此要謹慎再謹慎。 6.三人合照有講究。過去畫師會拒絕把三人畫進圖內。據說中間的合照者受到左右兩旁的朋友排擠。因此我們在旅遊拍照時,最好避開三人一起合影。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麼最好在兩側的朋友拿衣物照相,以示還有人員要加入拍照。 7.不能在塔的正下方拍照,其實這是往往被遊客朋友忽視的。因為塔的正下方就是被壓制住的感覺,塔是用來鎮妖的。與此相關的是,如果我們到了某寺廟,切記,不要與寺廟的佛像合影。 8.女人懷孕後慎重外出旅遊。記住,旅遊不能在陰氣很重的地方照相,比如無人居住的空屋、僻靜的屋苑等。這不僅對大人不好、對胎兒更不好。 9.不要與很久年代的衣物、家居合影。一些人到故宮玩,往往趁工作人員不注意,偷偷溜進去坐在皇帝或大臣用過的椅子上拍照,甚至還想上龍床拍照。或者穿上太監穿過的衣衫拍照,如果得逞,那麼麻煩很可能隨之而來。 10.夜遊時最好不要亂照相,否則不明物體會入鏡與你合影;對於突如其來的物體,要謹慎拍攝。一些人以為是UFO,又是拍攝又是攝像,往往可能UFO沒拍到,而其他東西卻給你帶來麻煩了。 照相不僅是給我們留下一段難忘的歷程,也不僅僅是一門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正確的照相地點、時間,明白旅遊照相的禁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玩得開心、游得愉快,讓自己快快樂樂每一天。
Ⅱ 記得有個外國恐怖片忘記叫什麼名字,幾個人到墓地遊玩,中間泄露了什麼化學元素,造成屍體全部復活
這個是美國來2005年出品的恐怖電源影《活死人歸來》第4部和第5部中的情節。
這兩部是同一年拍攝完成,分為兩部
《活死人歸來》電影一共有5部,每一部都圍繞著美國軍方研製的生化氣體Trioxyin-5。
第4部中主角朱利安的朋友傑克飆車時受傷,被總部設在墓地的一個秘密組織抓走,朱利安冒險營救,卻發現這個組織是拿死人做實驗,用Trioxyin-5氣體使死人復活變成喪屍,在營救過程中,朱利安的女友觸碰了釋放生化氣體的開關,使得整個墓地的死人全都復活。
接著劇情延續到第5部,朱利安和朋友們從活死人堆里逃了出來,卻從另外一個房間再次發現了Trioxyin-5氣體,他們交給好友科迪去分析,然而科迪發現這種葯物可以製作一種新的毒品,利慾熏心的他瞞著朱利安開始販賣這種毒品,並且賣給學校的學生,在葯物作用下這些無辜的學生一個個變成活死人。
Ⅲ 老夫妻旅遊被帶到陵園推銷墓地,老年人為何最容易成為騙子下手對象
因為現在的老人對於詐騙手段非常的不了解,所以現在他們詐騙的人往往是會選擇向老人下手的,畢竟這樣對他們來說才更容易成功。近些年來,騙子的手段是越來越高明的,所以還是會有很多的老人掉入陷阱,然後把自己的大半輩子的積蓄都被騙走了,而且騙子是很了解老人的心裡想法的,所以很容易得手。
所以現在的騙子都是抓住了老人的這種心態,然後朝著老人下手,畢竟這樣他們才會比較容易成功,因為現在的年輕人的防範意識都是很高的,所以只有去騙老人。所以我們有時間的時候一定要多和老人家科普這些東西,以防出門受騙,畢竟要是被騙了大半輩子的積蓄的話,那麼他們肯定也是很難過的。
Ⅳ 老夫妻旅遊竟被帶到陵園推銷墓地,現在的導游門檻有多低
現在的導游門檻普遍來說是比較低的,因為只要考到了導游證,那麼未來就是靠自己的那張嘴了,因為導游其實和銷售的感覺差不多,都是要能說會道的那種,畢竟要哄著遊客去買東西嘛,這樣他們才有回扣。而且這樣還不是最重要的,現在有很多的導游的素質都是比較低下的,對待遊客的態度很不好,而且很不負責。
所以現在培養老人的防範意識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老人被騙的機率是很高的,所以我們必須讓他們提高防範,這樣才能避免他們被騙。而且現在老人出去旅遊的也非常的多,要是老人的防範意識不高的話,那麼出門在外是很容易被騙的,畢竟騙子都是能說會道的,老人也是很容易相信,更何況很多的導游也不負責,所以很容易被騙。
Ⅳ 在英國旅遊有哪些名人故居墳墓紀念碑在哪裡
溫莎 莎士比亞故居 更多來官網看吧
Ⅵ 夢見墓地變旅遊景點
夢見墓地變旅遊景點的夢境解釋:
雖然這兩天是難得的周末,但是熱門景點與版人多的地方未必適合你,反權倒是寧靜的田野風光,更能讓你徹底放鬆心情,享受休閑的真正樂趣,也能精省消費的預算。在旅遊過程中,或許會遇到不少幫助你的人,都可以為你帶來好運。
夢見墓地變旅遊景點的吉凶:
欣慶果能成功順調,容易發展達到目的,亦能成富、成貴,唯在幼少年期之境遇不穩安而較多變化、若為凶數尤其以幼少年期間,恐有胃腸疾患及遭崩塌或墜落物所傷之慮。 【中吉】
Ⅶ 老夫妻旅遊被帶到陵園推銷墓地,為何旅遊亂象屢禁不止
因為很多人旅遊對當地的一些規矩都是不太懂的,旅遊自然都是去自己不太熟悉的地方,所以一些熱門旅遊景點或者說是城市,都會有不少人打起這些旅客的心思,想從他們的身上撈一杯羹。
除了導游和攤販,還會有一些不法分子,其實導游他們還算是好的,至少人家沒有對你的人身權益作出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是有一些人就是瞅准這些來旅遊的人,有的會偷東西,有的會欺詐你的錢財,還有的乾脆是直接綁架拐賣。
綜上所述,旅遊的亂像一直都是存在的,並且也是現在社會中比較大的一個問題,這是因為這些不法分子都瞅准了不熟悉當地的旅客們,從他們身上榨取錢財相比本地人而言可要容易的多了。
Ⅷ 老夫妻旅遊竟然被帶到陵園推銷墓地,為何還會有人相信「免費午餐」
那是因為現在的社會風氣就是這個樣子的,大家都想要撿便宜,心理還存有一些僥幸心理,「那萬一這樣的好事兒就碰巧被我碰到了呢?」這樣的想法會懵逼他們的雙眼,卻不知這個社會原本就是非常險惡的,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好事情。
當時我才很茫然,然後那個人說的一句話我真的是這輩子都記得清清楚楚,他跟我說,這個世上是沒有白痴的午餐的對不對,正是因為他這句話,我才心服口服,這是自己太蠢了也不管人家的事情。
所以從那個時候起,我才徹底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個世界上是沒有白吃的午餐的,我希望大家都一定要從我這個經歷中吸取教訓,人家憑什麼免費送你東西呢?憑什麼這么多人中就選中了你呢?要麼是因為你非常厲害,要麼是因為你太傻了。
Ⅸ 陵墓旅遊資源的開發
一、古代墓葬的起源和演化
「葬」是指處理死者遺體的方式,「墓」則指埋棺之處。原始社會初期,人類並不掩埋同類的屍體,而是棄之於荒野。大約從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人類開始對死者遺體進行埋葬,一方面是出於對集體成員的關懷和對死去親人的眷戀;另一方面是由於靈魂不死觀念的產生和原始宗教的出現。在對靈魂的敬畏和對陰間生活幻想的基礎上,人們漸漸形成了對死人的崇拜。於是對死者遺體進行處理,以討好死者靈魂,由此產生了各種葬法。據考古挖掘證明,距今約18000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就已經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了。
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的宗教觀念進一步深化,對死者的安葬日趨重視,墓葬開始有了明確的制度,即從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墓地發展為戶外氏族公共墓地。位於黃河流域的2000多座仰韶文化墓葬遺址多數是土坑葬,其布局類似於當時人們居住的村落。而且許多公共墓地的屍骨頭部都朝著一個方向。
最早進入階級社會的中原地區,以土坑豎穴墓為主要的墓葬形制,但一直到西周初年,墓地地面上還沒有明顯的墳丘。「文、武之兆,與地平齊」,兆指是墓地的地域,西周王陵與地面平齊,上面無任何標志,也就是《易·系辭》提到的「不封不樹」方式,即墓地不起墳、不種樹。
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墳丘式墓葬。土丘墳出現後,很快流行起來,墓地由「不封不樹」變為「又封又樹」、「大封大樹」,墳頭的高低大小、墳地樹木多少,成為表明死者身份的一種標志。墳丘出現後,相應有了墳和墓的字義區別:「墓(塋)」是地下埋棺之處,「墳」則是墓上的封土。
二、墓葬的地面建築
1.陵墓封土
自春秋出現墓上封土以後,墳不僅是墓的標志,而且成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帝王陵墓的封土規模宏大,稱為「陵」或「山陵」,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1)方上封土形
戰國時陵墓封土以方形為貴為上,所以至秦漢時帝王陵墓封土多採用「方上」形,即帝陵封土位於地宮之上,用黃土層夯築到一定高度,頂端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平頂,稱為「方上」。整個墳丘像被截去頂部的方錐體,猶如倒置的斗,所以又稱「覆斗形」。
(2)因山為陵形
漢文帝霸陵是歷史上第一座因山為陵的帝王陵墓,但形成定製始於唐代。利用山的峰巒作為帝王陵墓的墳頭,與「方上」封土陵丘相比,更加高大壯觀,更加堅固持久,從而更充分地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威嚴尊貴。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九峻山為陵建造昭陵開始,因山為陵成為唐代帝陵的既定製度,也是我國重要的帝陵形制。
(3)寶城寶頂形
五代開始,南方的一些偏遠小國統治者陵墓封土為圓丘形,如前蜀王建的永陵。這主要是因為南方潮濕多雨,方上形較難保持封土原形,為防止墳丘被雨水沖蝕,人們修建圓丘狀墳並以石塊圍護。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修建孝陵時,正式採用這一模式,陵墓封土演變為「寶城寶頂」形。在地宮上修築圓形磚城,稱為「寶城」,磚城內填土,形成高出城牆的圓頂稱為「寶頂」。寶城前設突出的方形城台,上面建明樓,就是「方城明樓」。明清兩代帝陵基本都是如此形制。
2.陵園布局和祭祀建築
「陵」是帝王的墳墓,「寢」是帝王靈魂的起居場所,「廟」是祭祀和朝拜的地方,三位一體共同形成了陵寢。
(1)先秦時期
陵園可能出現於東周。初期的陵園,有的利用天然溝崖作為屏障,多數則在陵的四周挖掘壕溝或夯築圍牆。陵園一側有門,園內除陵丘外,沒有其他附屬建築,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至殷商時,王室已有自己的陵墓區,墓前有台基式建築,可能屬於「寢」的性質,另外還有祭祀祖先的廟壇建築。說明作為陵寢組成要素的「陵」、「寢」、「廟」,在殷商時就開始孕育了。但是真正意義上的「陵寢」出現在戰國中期,河北平山縣的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圖》顯示,陵園布局為長方形,四周有內外兩道牆,王陵位於陵園中部,在墳丘頂以及外兩側和後翼分別建五座享堂,也就是寢。
(2)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進一步完善了陵寢制度。陵園布局繼承秦國陵寢制度的同時,還吸收了其他六國的陵寢做法。陵園總體上是模仿都城宮殿規劃布局,充分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陵園坐西朝東。內外兩重牆垣,高大的方上形封土位於內城中部。封土北是寢殿和便殿。
西漢繼承了秦代的陵寢制度並有所發展。陵園都坐西朝東,平面為方形,只有一道園牆。陵墓居於陵園中央。陪葬墓區在陵園以東,司馬神道兩側。東漢開始,陵園不建圍牆,並且陵寢改為坐北朝南,不在陵內設廟,而是在陵墓前建「石殿」,專供定時朝拜和祭祀用。同時在陵墓前建神道,神道兩旁列成對的石像、石馬。東漢開創的陵墓前建祭殿和神道兩側置石像的做法,為後代歷朝陵寢沿用並發展。
(3)唐宋時期
唐代陵寢規模不僅超過前代,而且布局更加周密。陵園布局模仿長安城規制,均坐北朝南,分三重城垣。整個陵園從前到後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陵墓和祭祀性建築,北為封土,前為獻殿(又稱上宮),是朝拜、祭祀的地方。供靈魂起居的寢殿和宮人、官吏居住的下宮在陵園外。第二部分為闕和神道,神道兩側有石人和石馬等石刻。第三部分為陵園前方兩側的陪葬墓。整個陵園布局以南門為正門,以南北為中軸線,東西對稱,體現了面南而立、面北而朝的設計思想。
北宋帝王陵墓恢復方上形封土,陵園布局基本沿用唐代的制度。但與歷代截然不同的是陵園都面山背水。因為北宋當時風水堪輿思想盛行,「趙」姓在五音屬角缺水,「吉方則要山高水來」,所以陵址要選在「東南地穹,西北地重」的地方,一改歷代帝陵居高臨下、倚山面河、置陵於高阜的制度,而是置陵台於地勢最低處,面山背水,諸陵均面向嵩山的主峰少室。南宋諸帝死後希望能歸葬中原,所有陵墓就沒有陵台和石刻群,稱其為攢宮。到了元代,沿用蒙古族潛埋的葬俗,不起墳冢,葬後亂馬踏平,不布設陵園。位於內蒙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是在供奉成吉思汗靈寢「八白室』』的基礎上形成的紀念性陵墓。
(4)明清時期
明清陵園布局受到當時宮殿建築的影響,雖然繼承唐宋形制,但廢棄了上、下宮分離的格局,將各類建築集結在南北向的一條中軸線上。陵園由方形改為長方形平面。陵墓和獻殿用牆分隔。前部由碑亭、神廚、神庫組成一進院落,以獻殿為主體組成二進院落。並取消了下宮建築,廢止了前面各朝宮人居留、侍奉的舊制,以突出陵寢朝拜和祭祀的功能。陵園的後部為陵墓,封土為寶城寶頂形。整個陵園充分體現了前朝後寢的宮殿建築模式。
三、墓室與葬具
1.墓室
(1)豎穴墓和橫穴墓
墓穴也叫墓壙,按照挖掘的方式可以分為豎穴墓與橫穴墓。豎穴墓是從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橫穴墓是先挖掘到一定的深度然後再橫向掏挖而成的土質洞室。漢文帝的霸陵就是典型代表。
(2)磚石墓
戰國時期,出現了空心磚砌築的墓室,在西漢晚期十分盛行,其中以卷頂磚室墓最為常見。在西漢時也出現了石結構的墓室,以磚石混合構造而成。漢畫像磚與畫像石上雕刻與彩繪的內容主要以表現墓主生前生活為主,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方式。
(3)庭院式墓
唐代統治階級更加追求「墓如真宅」,地下墓穴成軸線延伸,依次為斜坡墓道、過洞和天井、前後甬道和前後墓室及小龕。多重過洞、天井的布局,猶如現實生活中的多進庭院。前後墓室則表現前為堂、後為室的思想,也反映死者的等級地位。該類墓葬在墓道、天井等處,均彩繪有大量的壁畫。
(4)仿木結構墓
宋代在繼承前朝磚石墓以及庭院式墓的基礎上,開始朝仿木結構墓室發展,利用磚石材料,在墓室的四壁、頂部,仿木構建築形式,做出倚柱、闌額、斗拱、柱頭枋、藻井等構件,門窗逼真,斗拱齊全,雕梁畫棟,紋飾彩繪,把宋代《營造法式》思想表現的淋漓盡致。
2.棺槨制度
棺槨是盛放死者遺體的葬具。「棺」是斂屍用具;「槨」是套在棺外面或繞棺四周的匣子。《說文》段註:「木槨者,以木為之,周於棺,如地之有郭也」。棺槨的發展體現了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
(1)棺
目前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棺多是瓦制或石制,距今5000~6000多年前西安半坡文化遺址的瓮棺葬就是用陶罐做兒童的葬具,在遼寧紅山文化墓葬中則多發現石棺。新石器時期已經出現木棺,但在商以後才普遍使用。
(2)槨
槨是在棺或套棺之外,隔較大空間再加的一層,用於在土穴之中保護棺木,棺槨之間形成的空間用來放置隨葬品。曾侯乙墓的槨室高為3.1~3.5m,用了3171根長木條,380m3的木料。槨室的製作考究,最典型的就是「黃腸題湊」,所謂「黃腸」就是制槨的木料全部採用柏木的姜黃木心,「題湊」則是指將柏木層層平鋪壘築在四周,而且木頭都朝內與同側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這種槨室制度在西漢中期以前為帝王廣泛採用。漢以後用空心磚壘築的墓室,起到了保護棺木的作用,從而取代了以前槨的作用,原來的棺槨制度迅速消亡。因此後代通常把套棺的最外一層叫做槨。
3.隨葬品
(1)陶器
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生產的普及,使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包括各種生活用品、生產用具、武器以及裝飾品等,多為死者生前所用。在夏商周時期,隨葬品中還出現了陶制禮器。
(2)青銅器
商周時代,青銅器生產技術發達,為社會上層廣泛採用。並且青銅禮器成為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所以貴族墓葬多採用青銅禮器隨葬。青銅禮器主要包括酒器、飲食器、樂器、兵器、車馬器、工具等,並且成套配備。在安陽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的青銅禮器就有210多件。曾侯乙墓的全套青銅禮器重達10to秦銅車馬製作精緻,結構復雜,技藝精湛,比例准確,被稱為「青銅器之冠」。
(3)絲織品
我國是絲織業發達的大國,隨葬品中絲織品占重要地位,但因其保存困難所以很少能保存至今。考古發現的商周時期已經有絲麻織品隨葬。漢代墓出土絲織品中包括絹、紗、綺、羅、錦等。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一件素紗禪衣重不足50g。
(4)玉器
古人認為「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因此葬玉成為重要的禮器用玉,早在新石器時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現,「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認為玉器施覆於屍體可防止腐朽。新石器時代早期玉塊就成為死者佩帶的精美耳飾,晚期的良渚文化幾乎每個墓葬都出土大量玉器,玉琮環繞,玉璧、玉璇璣居中,形成「玉殮葬」。殷商的婦好墓出土玉器達755件,有琮、璧、環、璜、琥等禮器以及玉制兵器、用具、飾品等。戰國時期是玉器發展的最輝煌時期,曾侯乙墓、中山王陵等皆出土大量隨葬玉器。
(5)明器
所謂明器,又稱冥器、鬼器,就是專門為隨葬死者而製作的各種器物。所用原料多為陶、瓷、竹、木、石,所模仿的有禮器、兵器、工具以及車、船、倉、井、房屋、庭院、欄圈等模型以及人、獸等,大凡世之所見皆做之。俑就是明器的一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兵馬俑了,它們大小和真人真馬相同,排列成軍陣,規模龐大,製作達到了已發現的歷代陶俑中的頂峰。唐代墓葬陪葬大量使用低溫釉陶器「唐三彩」,出現了分工齊全的各類三彩俑,包括鎮墓獸俑、儀仗俑、樂舞俑等,成為盛唐文化的典型代表。北宋以後逐漸流行紙扎明器,但不隨死者下葬而是在下葬之時或之後焚燒。
四、墓葬石刻
1.石像生
古代陵墓,特別是帝王、諸侯、官僚的墓前,排列整齊的石刻人、走獸以及傳說中的怪獸,稱為「石像生」。功能是陵墓標記和驅邪,昭示墓主身份等級、墓前儀衛和表彰墓主功勛。以西漢武帝大將霍去病墓前石像生為最早的陵墓石刻,共有石像生44件,用巨石雕成,造型渾厚生動,最具代表性的是馬踏匈奴。帝王陵墓石像生從唐乾陵形成定製。
2.墓碑
「碑」的稱謂先秦時就已出現,但當時碑的作用與後世墓碑不同。它為一塊上端中間穿圓孔的大石板,圓孔叫作「穿」,立在墓穴旁,用來穿系繩索,把棺木緩緩放人墓穴中;或者立在公卿大夫門口,用來拴系牲畜;或立在宮廟里,用以測看日影作記時之用,石板上沒有文字。
大約在西漢晚期,人們開始在原先立於墓旁用以引棺的石板上刻寫文字,記述墓主的姓氏、家世、生卒年月、生平事跡,還有頌揚和悼念的詩銘。形狀從一般的石頭漸漸規整,形成碑首、碑身、碑座3部分組成的定製,成為真正意義的墓碑。早期墓碑仍有穿,頂端作方尖形稱圭首,作圓弧形刻上雲氣圖案稱暈首。由此,墓碑成為喪葬文化的組成部分,既是死者身份等級的象徵,又體現了濃厚的倫理道德色彩,成為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漢以後墓碑在此基礎上趨向完美。唐乾陵前的《述聖記碑》是墓碑的傑出代表。
3.墓誌
墓誌同樣是記載和歌頌死者的石刻,不同之處墓誌埋藏在墓中。它起源於東漢,魏晉以後普遍流行。早期為碑形,南北朝後期墓誌形成方形定製,由志蓋和志石組成,稱為一合墓誌。志蓋多為盈頂形,也有個別是龜形,刻有篆體標題。志石刻志文、志銘。志文以散文體,追述死者姓名、籍貫、生卒年月、官職履歷、譜系,敘述和稱頌死者的生平事跡、才能、品行。志銘則用韻文體,用來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和稱頌。唐代以後還署有撰者、書者的姓名。歷代出土的墓誌中不少是書法珍品,又是重要的歷史資料。
第二節 古代墓葬的旅遊開發
一、古代墓葬的旅遊吸引因素
1.規模宏大的雙重建築
2.豐富多樣的墓葬文物
3.優越秀美的自然環境
如武則天和唐高宗的乾陵,山勢兀起,巍峨聳立,登高遠望,關中平原景色美不勝收。
4.墓主的名人效應
如名揚天下的岳飛墓早已是杭州西湖畔的著名游覽處。
5.綜合多樣的文化價值
二、墓葬旅遊資源的開發
1.墓葬旅遊資源的開發方式
墓葬旅遊資源開發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墓葬地面遺存物和地下建築、文物,吸引遊客,開展游覽觀光活動。在一些地面遺存比較豐富、進行了一定考古挖掘、歷史文物數量較大的墓葬區,由於能夠向遊客展示較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旅遊市場競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如北京明十三陵的定陵,進行了考古挖掘,展示了從地上到地下明代皇陵的完整結構和形制,文物數量和種類都十分豐富,成為遊客北京之旅的必選景區。陝西的秦始皇陵雖沒有被開挖,但發掘了大型陪葬俑坑——兵馬俑坑,出土了規模龐大、數量眾多的文物,其中,銅車馬號稱「青銅器之冠」,陶俑陶馬規格之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贏得「世界第八奇跡」的美譽,自從開放以來旅遊吸引力經久不衰。但絕大部分墓葬型景區,近年來旅遊吸引力都有所下降,原因在於文物遺存有限,文化內涵不足,開發展示方式單一。
2.墓葬旅遊資源開發的原則
(1)擇優開發的原則
(2)文化展示的原則
(3)活動設計的原則
(4)適當修復、文物保護的原則
第三節 中外帝王陵墓
一、中國帝陵的設計理念
1.「生死如一」的基本思想
2.「仿照國都」的建築理念
3.「帝王獨尊」的指導思想
二、中國主要帝陵
1.秦始皇陵
秦始皇姓贏名政,是我國封建社會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公元221年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也開創了我國封建社會帝王陵寢制度。
2.西漢帝陵
西漢11座帝陵中除漢文帝的霸陵和漢宣帝的杜陵外,其餘9座都分布在陝西咸陽原上,一字排列,形成「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恢弘景象。除漢文帝霸陵「鑿山為陵」外,皆「穿土為壙」,地面夯築高大的「方上」形墳丘,底部長寬約為150~170m,高約為20—30m。漢代盛行厚葬,墓中隨葬品極其豐富,葬具是「黃腸題湊」,葬服是「金縷玉衣」,華麗無比。西漢帝陵多設置陵邑,一方面為了供奉陵園,另一方面是遷徙關東大族、達官巨宦,以便強本抑末,鞏固中央集權統治。
漢武帝茂陵是規模最大的西漢帝陵,陵園周長1688m,封土高46.5m,遠超過西漢帝陵30m的定製。陵園東側有大面積的建築遺跡和陪葬墓群。依漢代之法,每年天下貢賦的1/3陪葬入陵,漢武帝在位54年,茂陵的陪葬品數量十分巨大。
3.唐代帝陵
唐自公元618年建朝至907年滅亡,共歷21帝,其中19帝陵墓在陝西關中平原,又因為武則天和唐高宗合葬於乾陵,所以又稱關中唐十八陵。唐帝陵區西起高宗乾陵,東至玄宗泰陵,沿關中北山分布於6縣境內,綿延長達lOOkm。唐代實行皇戚功臣陪葬皇陵制度,其中以唐太宗昭陵最多,為167座。
4.宋代帝陵
北宋帝陵分布在河南省鞏縣嵩山北麓與洛河之間,陵區范圍東西約lOkm,南北約15kin。陵區旁有皇後陵21座,陪葬宗室子孫和名將勛臣數百人,形成龐大的陵墓群。陵區南對嵩山少室,北據黃河天險,東邊群山綿亘,西為伊洛平原,水深土厚,被認為是「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
5.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於寧夏的賀蘭山麓,東西5km,南北lOkm,有帝陵9座,陪葬墓193座,營建於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陵園的地面建築早在蒙古人亡國時全部被毀。西夏王陵的營建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大,但自身特點仍十分明顯,如出土石像屈膝而坐似負重狀,造型奇特。
6.明代帝陵
明代帝陵共15座,除分布於南京的明太祖孝陵和北京金山的景泰帝陵外,其中13座集中在北京昌平縣的天壽山南麓,通稱「明十三陵」。基本布局是以明成祖長陵為中心,各陵分列左右,共用一條神道和陵墓石刻,是中國皇陵史上的創新。
7,清代帝陵
清代先後共12個皇帝,除了溥儀沒有帝陵外,其他11個皇帝的帝陵分布在3個陵區,即沈陽的「盛京陵」、河北的遵化縣的「清東陵」和河北易縣的「清西陵」。
三、國外著名王陵
1.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我國對古埃及方錐形法老陵墓的稱呼。埃及金字塔分布在尼羅河西岸,從開羅附近的吉薩至上埃及的希拉康坡里斯一帶,有近100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胡夫金字塔,又稱大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約建於公元前27世紀。它由230萬塊石材砌成。在大金字塔周圍分布著其他王室成員金字塔,構成胡夫金字塔群。其中有著名的斯芬克斯像,即獅身人面像,它用一整塊巨石雕塑而成,再加上匍伏在前的兩條前腿,總共73.5m長,象徵人的智慧和獅子勇猛力量的結合。
2.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以東195km的古都亞格拉城的西邊,亞穆爾河南岸。泰姬陵是莫卧兒帝國第5代皇帝沙吉汗為其愛妃泰姬·瑪哈爾所修的陵墓,號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泰姬陵園呈長方形,周圍紅沙石圍牆。整個陵墓用白色大理石修築,其底層是7m高、95m長的正方形壇座,寢宮居中,高74m,下為八角形,上為穹頂,內分5間,中央宮室內大理石圍欄中置放大理石棺。壇座四角有4座高40m的白色大理石3層圓形尖塔,在塔頂可以俯瞰全城。整個陵墓呈現典型伊斯蘭教建築風格。
第四節 歷史名人陵墓和獨特墓葬形式
一、歷史名人陵墓
1.孔林
孔林又稱「至聖林」,在山東曲阜城北1.5km處,是孔子的家庭墓地。據史書記載,孔子殞後葬在此處,經歷代帝王不斷賜田,至清代已達200hm2,孔林牆周長7km,古木參天,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儀成群。經萬古長春坊,即至孔林大門至聖林坊,在洙水河北建有享殿、楷亭、駐蹕亭等主要建築,享殿後為孔子墓,東為孔鯉墓,南為孔僅墓,成攜子抱孫布局。孔墓牆外為孔氏後裔墓地。
2.岳飛墓
岳飛墓位於浙江杭州市西湖畔棲霞嶺下,岳飛廟的西側,墓前建有墓門,前有「盡忠報國」照壁,墓周古柏森森,石欄圍護,正面望柱刻「正邪自古同冰碳,毀譽於今判偽真」一聯。在墓門下跪著鐵鑄的秦檜、秦王氏、張俊、萬俟高4人像,墓門刻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警世楹聯。南北兩廂為歷代碑石長廊。
3.中山陵
坐落在南京東郊的紫金山南麓中山陵,1926~1929年修建。整個陵園平面呈警鍾形,建築群依山坡而建,層層遞升,依次為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祭堂中為孫中山坐像,周圍刻有《建國大綱》和事跡浮雕。墓室球形結構,中為大理石墓壙,置放鐫有孫中山卧像的石棺。陵園總面積3000hm2,林木面積2133hm2,藍天白雲之下,蒼松翠柏之中,白色的大理石和蔚藍色的琉璃頂建築,構成十分和諧典雅、庄嚴雄偉的畫面。附屬建築還有音樂台、光華亭、水榭等。
二、獨特的墓葬形式
1.天葬
天葬也稱鳥葬、露天葬等,盛行於藏族、門巴族等少數民族中,藏語稱之「吐垂傑哇」。通常在人死後將四肢捆成一團,用白氆氌蒙起來,停屍數日,置於空房祭奠。由死者後代背到家門口,再請天葬師將屍體背到天葬場。家人和親友隨天葬師送至十字路口後,一兩位親友跟隨天葬師去天葬場照看。到了天葬場後,喇嘛誦經擊鼓、煨桑供神,吸引鷹鷲,天葬師在天葬台上肢解屍體,切肉砸骨,摻上糌粑供鷹鷲啄食,以吃光為吉利。
2.懸棺葬
懸棺葬又稱崖葬、崖洞葬,是一種將屍體置人棺內,凌空懸掛或放置於懸崖峭壁之上的葬法。這種葬俗大約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夏商周時已經流行,歷代都有。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四川、重慶等地區,其中四川珙縣、廣西左右江、福建武夷山最為集中。福建武夷山的懸棺葬一號、二號船棺葬,距今約3400~3800年。懸棺葬大都選擇在臨江面海的懸崖峭壁上,棺木距水面十幾米到幾十米不等,有的甚至高達幾百米。懸棺葬神秘而奇特,有些懸棺是如何放置懸崖之上的,至今還是個謎,因而吸引了眾多遊人的關注。
3.塔葬
塔葬是指佛門高僧圓寂後,將遺骨放入佛塔中的一種佛教獨有的墓葬形式。知名的佛教寺院均有墓塔,但以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最為有名。塔林位於寺西少溪河北岸,現存自唐以來的磚石墓塔230多座,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佛教文化和古代磚石建築、雕刻藝術的具體表現。山東長清縣的靈岩寺塔林,安葬有唐代至清代的高僧,也是我國保存完好的大型塔林之一。
Ⅹ 香港出現「旅遊巴士墳場」是怎麼回事
在社會風波以及疫情的影響下,香港旅遊業幾乎停擺。靠近葵涌貨櫃碼頭的一個臨時停車場內,近千輛旅遊巴士很多已黯然停泊超過半年,這里因此被業內稱為「旅遊巴士墳場」。
記者近日在旅遊業內人士的陪同下,探訪這座「旅遊巴士墳場」。近5000平方米的露天停車場內,一輛輛旅遊巴士鱗次櫛比的排列著,耳畔偶爾傳來發動機啟動的聲音,中港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宗彝介紹說,這是司機把車開出去轉一轉,不然一直停在那裡需要的維修費更多。
陳宗彝所在的中港通集團有限公司,主要經營跨境客運服務,入行20多年的他談及現狀,直言心態有點悲觀。
(10)國外墓地旅遊擴展閱讀
香港疫情持續緩和:
9月22日消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日表示,自7月初暴發的第三波疫情已經持續緩和,但為避免疫情反彈,特區政府已決定將所有社交距離措施順延一周,在防止輸入病例方面亦希望做到「滴水不漏」。
林鄭月娥當天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時說,過去一周香港共錄得67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當中約三分之二屬於輸入型病例,這說明香港已在某種程度上扭轉第三波疫情以本地病例為主的趨勢。不過同期仍有7例源頭未明的本地病例,說明社區仍存有隱形傳播鏈,尤其學校分階段回校上課在即,市民在此時不應該也不能夠鬆懈。
林鄭月娥提到,因應疫情緩和,特區政府已公布了第四階段的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為了避免疫情反彈,所有已重開處所的運營者和市民都必須自律,特區政府亦已決定將所有於9月24日午夜屆滿的社交距離措施延長一周至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