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交通安全
㈠ 想趁春節假期出去旅遊,父母因交通安全等問題,堅決不同意,要怎麼勸說父母呢求助。
1)邀請他們一起旅行。本來春節就是闔家團聚的時間,不妨與父母同行,在旅途中你們會更了解彼此。讓他們看到你是怎麼旅行的,你有多麼獨立自主,多麼能幹,他們會自豪又欣慰,而且也會信任你有出去旅行的能力,下次再出門,就會放心啦。
2)找他們認識的靠譜的旅伴,把旅伴的聯系方式留給他們:比如我同學和我出門,她們的父母都挺放心的,因為都知道我到處玩得很多,有經驗。而且從小一起玩,知根知底。萬一有什麼狀況,能互相聯系得到人。
3)參加旅行團:也是讓他們放心的一種方式。
㈡ 東北旅遊交通安全嗎
這個問題讓我來深深的源糾結了一下
東北的交通還是很安全的 不然東北自己人開車也不方便對吧?
東北只不過是氣候寒冷而已
東北路面如果結冰或者有積雪都會及時處理
很安全 不論是鐵路還是公路
歡迎你來東北 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東北下
㈢ 出行時需要注意哪些交通安全事項
人身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人為的和自然環境的。其中人為因素又可分為旅遊者自身因素和他人因素。
1.人為因素帶來的安全問題。
(1)冒險、探奇。這種由於冒險、探奇造成的意外事故多發生在青壯年的旅遊者身上。所以在你決定冒險探奇前千萬要考慮裝備設施、身體條件,不要用生命作代價。
(2)旅遊中走失。旅遊者走失一般出現在游覽活動中或自由活動中。在游覽活動中旅遊者應留意導游每天通報全天的游覽日程、游覽用餐點的名稱和地址、在各個點的抵達時間和逗留時間。在外出自由活動時,請先告知導游或領隊你將要去哪裡,大概何時回來,最好帶上飯店的店徽,記下飯店的地址和電話,以便萬一走失時可以與飯店和導游聯系。
(3)發生治安事故。現在社會上各種騷擾、偷竊、搶劫、詐騙、行凶事件仍然存在,因此必要的思想准備和防範措施還是應該有的。
(4)發生火災事故。為防止火災的發生,旅遊者應注意以下幾點:
·在客房內吸煙後,一定要將煙頭熄滅,不要隨地亂扔。因為飯店地面多為地毯,很容易燃著。
·使用客房內電器時要科學,不要將電器燒壞而導致火災。
·不要使用自帶的瓦數高的電器,以免超過整個酒店電壓負荷後導致火災。
到酒店後做好一些應付火災的准備,如熟悉樓層的太平門、安全出口和安全樓梯;仔細閱讀客房門後的線路圖。
當遇到火災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鎮定,不要亂跳樓,當導游前來援助時,要配合導游,接受統一指揮。
·不要走電梯,要走安全樓梯。
·如被大火和濃煙包圍,可用臉貼近牆壁、牆根或用濕毛巾捂住臉順牆爬出去,或打開未燃燒一方的窗戶等。
·如被大火和濃煙圍困,而衛生間還沒有被蔓延,可考慮呆在衛生間里,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等待援救。
·看到救護人員時,要大聲叫喊或邊喊邊搖動色彩鮮艷的衣物,救援人員來後要服從命令聽指揮。
2.自然因素帶來的問題。
(1)中毒。一方面要防止飲食方面的中毒,吃腐爛和不潔食物、飲用污染了的水等均可引起中毒;另一方面就是在大自然旅遊中,有不少植物是有毒的,特別是到南方熱帶森林中去旅遊更應注意有毒植物對人身的侵害。難以行走的原始次生林,旅遊者不要一人走進林中。
(2)動物傷害。蛇是旅遊意外傷害中最易發生和最容易遇到的小動物。為了防止被蛇咬傷,在草深林密的地方旅遊時,最好穿長褲長襪,戴草帽或遮陽帽,手中最好拿一拐杖或拿一根竹竿,可以抽打草叢趕跑蛇蟲。旅遊中遇到了蛇,最好的辦法是沉著對付,千萬不要驚慌、不能跑動,也不要理會它,只要你不傷害它,離它而去,也就相安無事了。萬一被蛇咬傷,千萬不要著急,要沉著冷靜,只要不做劇烈運動,不會馬上就有生命危險。要積極進行處置,首先結扎傷口上部肢體,千萬不可用嘴去吸毒液,以防毒液進入口中。要用手一面擠壓傷口,一面用水沖洗,塗蛇葯粉於傷口處,速送醫院進一步處理。
蛇以外的其他猛獸,在旅遊風景區極少遇到,偶爾遇到也不必驚慌,悄悄地躲避開它就是了,一般這些猛獸很少主動襲擊人。
㈣ 什麼是旅遊交通安全風險研判和分級管理機制
就是復制定一個旅遊交通安全風險的管制理制度,對旅遊的交通安全工作進行全面分析辨識,識別出哪些有可能造成一般事故,屬於一般風險,哪些有可能造成較大事故,屬於較大風險,哪些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屬於重大風險,然後針對不同等級的風險,制定不同的管理辦法進行分級管控,確保旅遊交通安全
希望能夠幫到你了
㈤ 台灣旅遊交通安全嗎
其實大陸每個地方每天也發生旅遊車交通事故,只不過台灣旅遊對大陸來說關注度高而已,不必大驚小怪。
當然台灣有幾處最美風景在山區,去哪兒旅遊應該考慮選山體滑坡的事。
選雨雪少季節去台灣山區旅遊是明智的選擇——這也是到所有山區去旅遊應該考慮的事。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交流一點旅遊心得——
1,我在國內春天自駕游,如果到山區,一旦看到要到的地方有一處滑坡,馬上改變行程。如果跟團春天梅雨時節絕對不去山區.當然其他時間擔心就沒必要了,
2,如果對目的地有方方面面的擔心,那就不去——畢竟旅遊為了開心
㈥ 旅遊交通安全風險因素有哪些
車多、人多,各類事故易發;
部分景區道路風險系數高;
陰雨天氣,大風台風天氣,雨雪冰雹等行駛環境。
來自-安全家知識社區。
㈦ 我想去西藏旅遊,在交通安全上有什麼建議嗎
建議如下:
1:注意汽車高反。自駕去西藏,車會有高反,尤其是表現在爬坡動力減弱,變得疲軟無力。人在高原可以避免劇烈運動,但是車卻不可能。在爬坡,越野等行駛環境中,將擋位限制在2-3擋內不再升擋。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換擋次數,降低變速箱油溫,也從而使得車輛更加保持動力,避免損失。
2:注意加油。自駕去西藏,如果你的車對油品要求較高建議帶上燃油添加劑。由於自駕西藏每一天都是跑長途,一天至少是兩三百公里,如果遇上加油站就盡量加滿油,以防車輛在荒山野嶺的地方沒有油那就麻煩了。
3:注意預防車輛爆胎。自駕去西藏,海拔落差大,氣壓也不斷變化,胎壓也會出現小幅的變化。高原地區行車一定要隨時留意胎壓的變化,盡量確保胎壓在說明書規定的范圍內。而路上維修點很少,所以提前儲備1-2條備用胎為妙。
4:別忘「 三證一卡 」,除了帶足鈔票外,別忘了帶駕駛證、行駛證、身份證、保險卡,三證是缺一不可的。還要注意以上證件是否都已審驗了。此外有些地方查車時要查養路費和車輛購置稅證,有備無患。自駕游要特別注意休息好,所以住宿尤為重要。可以選擇住民宿,民宿其實就是家庭旅館,利用自用住宅,結合當地特色改建成的,如果要住民宿的話,微 信搜索小程序旅小築就可以了。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㈧ 旅遊交通法規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道路交通安全法全文的基本原則
(一)依法管理的原則
1、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本法對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的行為做了具體規定,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2、控制執法的隨意性,防止濫用執法權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道路交通活動日益繁多和復雜,這就要求交通管理部門要在依法管理原則的指導和約束下執法,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范圍、幅度、方式執法,防止執法的隨意性和濫用自由裁量。
3、對違法執法行為承擔法律責任。作為執法機關的道路交通管理部門要帶頭守法,切實保障交通參與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違法越權,侵犯了交通參與人的合法權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二)方便群眾的原則,即便民的原則
在我國,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工作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的便民原則,就是要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依法開展道路交通工作中,盡可能為交通參與人提供便利和方便,從而保障交通參與人進行交通活動的順利實現。
道路交通安全法全文的基本特點
(一)以保護交通參與人的合法權益為核心,突出保障交通安全,追求提高通行效率。從立法的指導思想、立法目的以及內容上都體現了本法的這一精髓:堅持以人為本,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保護交通參與人的合法權益。
(二)堅持道路交通統一管理,明確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在道路交通中的管理職責。明確提出政府應當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同時又具體地規定政府應當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並組織實施。
(三)將交通安全宣傳教育上升為法律規定,明確規定政府以及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機關、部隊、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單位,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媒體的交通安全教育義務。
(四)倡導科學管理道路交通。改革開放以來,道路交通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尤其是隨著高科技手段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強化科技意識,運用科學技術,不斷提高交通管理工作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已經成為未來道路交通發展的方向。因此,本法中明確規定提倡加強科學研究,推廣、使用先進的管理方法、技術和設備。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全文
(一)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車輛駕駛人、行人、乘車人以及與道路交通活動有關的單位和個人,都應當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堅持以人為本,遵循科學規劃、依法管理、高效便民的原則,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暢通。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領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經費,完善道路基礎設施;健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協調機制、交通事故應急機制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狀況評估機制,落實道路交通安全責任制;組織開展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道路交通安全意識。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職責做好本轄區內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加強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督促有關單位落實道路交通安全責任制,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生產監督、交通、建設、規劃、農機、衛生、工商、質量技術監督、氣象等部門應當與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信息共享機制,並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應的道路交通工作。
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組織,應當做好所屬人員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和所屬車輛的管理工作,落實道路交通安全防範責任制度。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將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納入學校法制教育的內容。學校應當將學生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定。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有關單位,應當加強對社會公眾的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嚴格按照法定的條件和程序核發機動車駕駛證、實施安全檢查、加強道路巡查、治理超速超載和處理交通事故,定期對機動車駕駛人組織安全教育,切實維護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 第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依法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義務;有權勸阻、舉報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報告道路交通安全隱患。
鼓勵單位和個人在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組織指導下,提供道路交通安全志願服務。
(二)車輛和駕駛人
第一節 機動車和機動車駕駛人
第八條 機動車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法登記後,方可上道路行駛。 申請登記的機動車必須符合機動車國家安全技術標准。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合格後應當及時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申領機動車檢驗合格標志;逾期六十日不申領機動車檢驗合格標志的,應當重新接受安全技術檢驗。
第九條 對符合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的電動汽車、電動摩托車和其他新能源車輛實行登記管理,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條 機動車加裝壓縮天然氣或者液化石油氣等燃料裝置,應當在具有改裝資質的單位進行改裝,取得改裝合格證後辦理變更登記。
第十一條 公路營運載客汽車、旅遊客車、危險物品運輸車、重型載貨汽車、半掛牽引車以及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車輛,應當安裝使用行駛記錄儀,並保持行駛記錄儀正常運行。公路營運載客汽車、旅遊客車、危險物品運輸車等車輛安裝的行駛記錄儀應當具有衛星定位功能。
第十二條 注冊登記的營運載客汽車、載貨汽車和半掛牽引車的車門上應當按照規定噴塗單位名稱、核定載客人數、核定載質量等內容。 重型、中型載貨汽車及其掛車車身或者車廂後部應當粘貼符合技術條件的反游標志。
第十三條 教練車應當符合國家標准和相應技術要求,懸掛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核發的教練車號牌,安裝教練員可以控制車輛行駛的安全裝置,兩側車門噴塗單位名稱。
第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發展校車,建立政府扶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管理規范的校車運營與管理機制。
校車應當符合國家和省有關規定,並噴塗或者設置統一的專用標志。禁止貨運汽車、拖拉機接送、搭載學生和學齡前兒童。
第十五條 禁止機動車安裝和使用影響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正常監測的裝置、材料以及妨礙行人或者其他車輛安全通行的照明、音響等裝置。
第十六條 機動車維修單位應當具有法定資質。維修車輛實行登記制度,登記內容包括送修人的身份證明、車輛牌號、車輛識別代號(車架號碼)、發動機號碼以及承修項目。
機動車維修單位發現送修車輛有盜搶、拼裝、交通事故逃逸嫌疑的,應當立即報告公安機關,並配合調查。
第十七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嚴格執行國家機動車強制報廢制度,加強對報廢車輛的監督管理,對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實行強制報廢。 質量技術監督、工商、交通等部門應當依據法定職責,及時查處非法生產、銷售、拼裝、擅自改裝車輛(包括車輛成品及配件)和非法回收報廢車輛的行為。
第十八條 報廢機動車回收單位應當具有法定資質。報廢機動車回收實行登記制度,登記內容包括報廢車輛所有人的身份證明、車輛牌號、車輛識別代號(車架號碼)、發動機號碼、回收日期以及報廢車輛解體過程中拍攝的照片等圖像資料。 報廢機動車回收單位應當向報廢機動車所有人出具報廢車輛回收證明,及時將報廢機動車信息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通報,並接受監督。
第十九條 機動車駕駛證申請人,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學習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相關知識和駕駛技能,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考試合格後,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核發機動車駕駛證。
第二十條 駕駛人駕駛機動車上道路行駛前,應當對機動車的安全技術性能進行認真檢查;不得駕駛安全設施不全或者機件不符合技術標准等具有安全隱患的機動車上道路行駛。
提倡機動車駕駛人具有一年以上駕駛經歷後再駕駛車輛進入高速公路行駛。
第二十一條 校車駕駛人應當具有相應准駕車型三年以上安全駕駛經歷,並且最近三年內任一記分周期未滿十二分和無致人重傷、死亡的交通責任事故記錄。
第二十二條 機動車駕駛人發生致人重傷、死亡的交通事故,負有同等責任、主要責任和全部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應當在交通事故發生地或者駕駛證核發地接受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組織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和相關知識教育。
第二十三條 實行機動車駕駛人駕駛安全信息公開制度。駕駛人駕駛安全信息包括駕駛人道路交通違法、事故處理、違法行為累積記分和涉及駕駛安全的其他信息。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完善道路交通安全信息管理,並及時公布、更新相關信息,為單位和個人查詢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