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的旅遊觀後感英語
㈠ 談談你對《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觀後感,100分!
我一直是不喜歡張素的。出於天性的懦弱,我害怕很強勢的人,即使是小孩子。第一次看時是因為對同齡人的嫉妒。這一次在課堂上看,我已然19歲,連少年都不算了,那個在車上說著:「考第一」的張素卻永遠9歲。
有首歌叫《一夜長大》,說的是愛情。張素從9歲到11歲,從娃娃頭到馬尾辮……對置身其中的她來說,那是異地生活的兩年時光,而對於觀影的我們來說,只是一兩個鍾頭。回憶其實很像電影,如今已經雙十年華的她,如果回憶起她在日本的那段生活,是否也會和這段影像重疊?只不過,從旁觀者變成了當事人,從那個針孔攝像機跟蹤的背影,變成了用自己的雙眼看到的路。那些淚水,也不僅僅是我們所看到的,它們是鹹的、是濕的,是流在她的臉龐上的。當然這些都與愛情無關,我只是想借用一下那個題目。一夜長大,相對於如我這般講來講去只有兩三件童年糗事的普通人生,張素的童年經歷,貌似更適合這個詞。
我不想說她考第一為中國人爭光雲雲,也不想提她在操場上那段慷慨陳詞。多少年來,中國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大概就是「抗日」。無論你是60後、70後、80後還是90後,即便你是個動漫迷、哈日族,也能張口戲謔的說出一句「小日本鬼子」。看片的時候,同桌指著張素穿的一件衣服說:「這件衣服我小時候也有。」看,她和我們是這么近。她和我們受過一樣的教育,從小就被灌輸著對於「考第一」的憧憬,和我們一樣對日本有復雜的情感,甚至,和我們有同一款式的衣服。所以我能體會到她的小小尷尬、小小憂愁。她在上學的路上自言自語,在同學們的簇擁下忽然落淚。我都懂。這是小孩子的自尊、敏感……即便長大,偶爾想起,也會痛一下。
不喜歡她。是因為她又離我那麼遠。自尊、強勢、勤奮、獨立……這是19歲的我寫出的詞語。如果是兒時的我,大概會用一些與之相近的貶義詞。小時候反感一切拍攝成人眼中「好孩子」的影片,有時並不是不認同他們的人生,只是討厭媽媽那句:「你看看人家。」是呀,你看看人家,小小年紀就要與父母共同承擔一份憂愁。陌生的國度、陌生的語言和一夜之間消失的優越感,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也是一份不輕的擔子。
可不得不說,張素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且不提所謂中日友好的其樂融融,僅僅是因為她是一個孩子,就是一份十足的幸運。到日本的第一夜,張素因為旅途勞頓,很早就睡了,可身心俱疲的父母卻一夜未眠。是的,她也有她的憂愁,屬於小孩子的憂愁,發作時排山倒海,一覺過後就又是個清爽的早晨,有媽媽做好的美味早餐,還有在門口等待她一起上學的小朋友。除了一覺即消的憂愁、好好學習和小朋友們好好相處,她再無其他的負擔。這段童年的異國經歷,對於張素來說,是應該用「收獲」「見世面」之類的詞來形容的。
第二次看這部影片,我更關注的卻是張素的爸爸。這個35歲的北方男子,是整部影片中笑得最少的人。他說的最多的詞是「擔心」,甚至在全家團圓之刻,擔心還大過歡喜。5年前,他三十歲,人近中年,已有妻兒,獨在異鄉為異客。中國人說「三十而立」,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中轉點,也是壓力最重的時候。他選擇奮斗,為了全家人的幸福。卻在團聚兩年之後,因為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再度和家人分離。我忘不了他下班回家路上,坐在地鐵里的神情。這個曾經也是名意氣風發的大學生的男人,已經有了一張典型的日本中年上班族的臉,疲憊、壓抑。
這是我第二次觀看這部影片後的感想,主題是成長。是張素的,也是我的。第一次觀看時,如果讓我寫觀後感,大概只有兩種可能:第一,迫於淫威,寫一篇歌功頌德的高大全文章;第二,實話實說,寫一篇尖酸刁刻的批判詞。而此刻,如果媽媽仍然坐在我身邊說:「你看看人家」,我大概也只會笑笑:「是啊,我9歲時,整天在想的還只是如何少交一次作業。」盡管很沒出息,但我覺得這就是成長,可以用淡然的口氣向別人講述那些往事,快樂的,悲傷的,自己卻從未忘記當時的感覺,激動抑或是痛。絕不恥笑自己的幼稚,因為那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如今我依舊不喜歡影像里那個永遠9歲的強勢小姑娘,但已可以淡然的用年長者的口氣說:「好樣的。」
㈡ 求一篇關於日本侵略中國的:影視評論\觀後感
《南京》觀後感
舉世聞名的南京大屠殺,是漫漫五千年的中華歷史的一個悲傷的旋渦,是泱泱960萬平方公里的的無奈的痛苦,更是汩汩流動華人血液的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忘記的恥辱史。但是對於外國人而言,或者,30萬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看起來還是有點分量的數字;或者,那一段歷史就是別的國家曾經的一個故事,也僅僅是一個故事而已;又或者,在震撼的同時,卻在翻開另一頁書的時候忘記了剛才的一瞬間的震撼……但是,這卻是一部西方人講述的中國的故事,而且是某一個國家一直都想否認想抹殺的故事。為什麼他還在堅持,堅持,並一直堅持到了現在,讓這個我們並不陌生的故事呈現到了我們的面前?我想說,是良知!我們甚至可以說,整個影片其實就是良知在跳躍,跨越國界、超越語言,走進每一個具有良知的人們的心目中!
有人評論說,這部由西方人拍攝的記錄片,更加客觀,公正的闡述了這場人類史上最殘忍的行為。雖然影片著重的描寫了當時在南京的外國人怎麼樣保護了20多萬人的性命。當然正因為是西方人拍的電影才有更多的西方觀眾走進電影院,才能使西方人真正的多了解些南京大屠殺的真相。不可否認,正因為西方人的介入,也許才讓這段真實的歷史能夠讓某個極盡「遺忘」本領的國家來承認這段歷史。影片描述的是在南京的外國人用自己的良知怎麼樣保護了20多萬人的性命,影片本身展現的就是良知的行為,而影片拍攝本身也是良知的驅動,這種良知來自於對歷史的尊重,對人權的尊重,對真實的尊重,對內心真實的聲音的尊重。這就是他們,作為外國人,幾乎可以說是與整個事件並無多少直接的聯系的外國人,為什麼能拿起手中的攝象機並再現了那段讓中國人至今肝腸寸斷的歷史。
影片很多內容在中國是第一次播放,看了很令人震驚。他再現了日軍當時在南京市的令人發指的殘暴行為。但是影片里也真實地陳述了影片的立場:講述這些,並非是為了掀起反日情緒,而是表達反戰的主題。這就是良知的力量!作為一部良知凝成的影片,並不是為了促成人們形成一些負面的情緒,並引起戰爭的情緒的再現,而是試圖喚起人們心中對和平的嚮往,對美好的期許。一如影片中說的:我們憎恨的不是人,而是政策,是政策促成了這一切!
當看到西方人能主動喚起這段真實的歷史的時候,我對人類的良知產生信心的時候,卻對某一個國家的某一些人的「良知」缺不由得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如果說日軍當時在南京的殘暴行為是當時日軍的政策的縱容,同時也是日本右翼分子的指使,使得當年的日軍行為在盲目與本性中犯下了滔天罪行的,我們覺得我們可以或許原諒這些人,畢竟當年的人和事在作古,歷史在向前發展,但是,為什麼影片中采訪那些日本當年的老兵,沒有一個說出或者表露出悔恨的樣子,有的竟然對殺人談的很自然,可後悔的是當時天氣炎熱,進城的時候忘記多喝些水。還有個老兵對輪奸中國婦女的情景談的眉飛色舞,恬不知恥的詳細的講自己也參與的滅絕人性的這種惡行。為什麼?為什麼?這些人的良知又到了那裡去了呢?
㈢ 尋一篇國人去日本公司後寫的觀後感。
《非走不可的彎路》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回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答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母親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後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的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可以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㈣ 求日語作文!欣賞的一部經典日本影片的觀後感!
登場人物もまたみんなぞれぞれ個性が強くて、印象的だ。社會にある犯罪や不正そして腐敗にたいする検察官たちの緩まない戦いに感動され、主演人物
㈤ 寫一篇關於觀看《大國崛起之日本/德國》的觀後感
先坦白,上課的時候我一直都沒有怎麼聽講。但看《大國崛起》影片的時候,我敢說我無疑是最認真的。從前到後一集補落,雖然我沒有做筆記的習慣,但我依然清楚得記得其中得許多細節,可能會記住一輩子。
作為一個自認為有夢想、有抱負的男生,不會對《大國崛起》這樣的影片沒有興趣,甚至是無動於衷。看了《大國崛起》,從小處來說,它補充了我許多中外歷史地理人文知識;從大處講,它給了我心靈許多震撼,提升了我的人生觀,價值觀,讓我對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的更加清楚的認識。
國家為什麼而強大,就像人為什麼而發財一樣。為什麼有的人能夠發財呢?從古至今,多少豪傑,苦思冥想,想白了頭發。這也是現代人最想知道的,我們來學習似乎也就是為了這個。
還是馬尅思老先生一語道破天機——「剝削」。此語一出,石破天驚,從葡萄牙至美利堅,從秦漢至明清,從埃及法老王到民國蔣委員長,他們的不可一世似乎一下子變得蒼白無力了。只可憐馬先生成了眾矢之的過街老鼠了。
從古至今,世界上強國林立。埃及奴隷羅馬希臘我暸解不多,暫且不談,商湯周武,現在的人暸解得更不多,不說也罷。就來說說我們偉大秦朝吧,秦國的疆土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不是很大,只有我們現在面積的一半,西邊到陜西,東邊到遼東半島,還沾了點今天朝鮮的地盤,北邊「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蕃籬」(今寧夏內蒙古有長城的地方),南邊「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今廣西雲南)。這樣看來就不包括今天的西藏,青海,新疆,內外蒙古,東北三省,台灣島,海南島。雖然不包括這些地方,不過不得不承認它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強國。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孕育大秦帝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吧。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還有機百號羅羅小國前前後後打了四五百年的時間。打戰誰輸誰贏受苦的永遠是咱老百姓,軍費糧草呀都是咱老百姓出,拋頭顱灑熱血當然也是咱老百姓的事,不管是趙括還是孫武,宋襄還是齊桓,他們住的都是深宅大院,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綾羅綢緞,百姓們即使沒有立錐之地,只要你借塊地讓他種,你就是他們的父母青天,這些王侯將相都只是拿百姓的生命當賭資,切磋賭技的賭徒而已。好一場豪賭!而贏政只不過是他們中間最後的贏家罷暸。統一了,解放了,人民的負擔卻更加重了,修宮殿,築長城,游會稽,求仙葯,皇帝的慾望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這才打造了始皇帝的鐵桶江山,世界第一強國。
後來的人發現一個問題,這么些臣民們怎麼管呀,諸子百家,各顯神通了,結果名、墨兩家中道而絕,儒、道兩家便成了中國文化隂陽互補的主流思想(法家只是儒家的同宗別派),中國的文化就是要讓我們都當順民,良民。不聽話,不乖乖讓我剝削的就是刁民,不管是士大夫還是平頭百姓都是不能容忍刁民的。除非你刁得像劉備像朱元璋。
中國後來也越來越強大了,西漢時候先拿西域開刀,大宛的汗血寶馬,樓蘭的美女都給大爺送過來,唐朝的時候又看上人家突厥的牛羊,吐蕃的白玉,大清朝的時候更是帶來了東北的人參貂皮東珠鹿茸。漢武帝好大喜功,晉朝全國上下都膜拜孔方兄,隋煬帝更是鑿運河,建洛陽,唐朝出了個喜歡吃荔枝得貴妃,明成祖剛上台就營建故宮。一個人能在一夜直接剝削了幾代人的財富,真是件暸不起的事情。
再後來我們發展到極致了,因為我們沒有更多的人讓他們剝削了,北邊是蒙古大漠,西邊是蔥嶺昆侖山羅布泊,南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東邊是食之無味的倭夷扶桑。剝削誰呢,鄭三保下西洋兜了半圈,外國人有的咱大明朝有了,外國人沒有的咱大明朝也有了,夫復何求,關起門來好好過兩天小日子吧。也許因為地盤足夠大了,也許是小日子過得太愜意了,除了像南宋這樣得朝廷被逼到臨安,中國得都城總是遠離大海。這就給了葡萄牙人機會了。
於是,葡萄牙人走出來了,背靠強大可怕的西班牙,面向蔚藍無垠的大海。真可謂是前有堵截,後有追兵。勇敢浪漫的葡萄牙人只有出海了。上帝跟他們開了個玩笑,送給他們一個比大海還大的禮物,他們找到了能夠讓他們瘋狂剝削的廣大的顧客群——非洲大陸,接著歐洲的紅眼豺狼們紛紛出發了,一個被稱做印度的不幸的古國,一個名為美洲的新世界,還好東方神秘古國的大門還算半個結實。剝削掠奪得越多就越強大,非洲的奴隷,美洲的印第安,這些都是活動著的黃金呀;埃及的僵屍,印度象牙佛像都是無價之寶;還有澳大利亞的廣袤的牧場。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世界霸主的樣子呀。
成吉思汗說:「鎮壓叛亂者、戰勝敵人,將他們連根鏟除,奪取他們所有的一切;使他們的已婚婦女號哭、流淚,騎乘著他們後背平滑的駿馬,將他們的美貌的後妃的腹部當作睡衣和墊子,注視著她們的玫瑰色的面頰並親吻著,吮她們的乳頭色的甜密的嘴唇,這才是男子漢最大的樂趣。」
蛇有蛇路,鼠有鼠道,還是你方唱罷我登場,500年來,9個世界性強過相機以自己的方式登場亮相在霸主的寶座上過過癮。
霸主也不是好當的,經常分贓不均了就容易出事情,世界大戰便爆發了。歐洲的世界大戰無非跟中國的春秋戰國一樣。不同的是沒打幾天就熄火了,大家都意識到這樣打下去誰都沒有好結果。地毬就這么大,怎麼分呀?月毬計劃現在還不現實。當大家意識到從10個人身上剝削1塊錢跟從1個人身上剝削10塊錢得效果是一樣的時候,牛頓,愛迪生便成了人們心中的偶像,跟亞歷山大,屋大維平起平坐了。這時候科學技術便也成了第一生產力了。
今天中國的所謂社會主義,跟西方的所謂資本主義到底有何區別,不是每個人都是馬尅思,也不是每個人都學過馬尅思,更不是每個人都懂馬尅思。中國老百姓是善於忍耐的,任你東洋槍西洋炮,炮轟八達嶺,火燒圓明園,只要能混口吃的,懷揣著桃花源的美夢,我才管你撐死美國人餓死非洲人呢。如今的中國人都是當年滿清入關先剃頭發民國又剪辮子的孬種的後代了,這年頭頂多冒一兩小憤青扯一兩嗓子,真正敢出來做點開天闢地的大事情的人早被滿門抄斬了。炎帝陵,倉頡墓,會稽山大禹像,霸王虞姬廟,白馬寺十八羅漢,醫聖張仲景祠堂,四大孔廟,南陽諸葛草廬,漢中定軍山石碑,書聖王羲之陵墓,文成公主像,合肥包公祠,岳飛廟,成吉思汗陵,南包公海瑞墳墓,張之洞故居……太多太多了,近代的我就不好說了,這些哪個不是被你們憤青砸得個底朝天。現在還動不動開口閉口就中國人不中國人的,中國人有你們這樣的么,秦始皇焚書阬儒,明清文字獄加起來也沒你們牛吧。忍無可忍。平時為了幾個獎學金都能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你以為等到地震的時候站出來捐個幾百幾千塊人民幣你就堂而皇之一合格的社會主義大學生了?建議你們無聊的時候還是去看看《大國崛起》吧。
㈥ 我們的留學生活 在日本的日子 觀後感
去日本之復前看了這個製片子時,忐忑了很久,家裡都不想讓我去了,覺得好像去了會很苦,不過那時候手續都辦好了,也沒回頭的餘地。結果去了之後竟發現並沒有片中演的那麼辛苦,環境也沒那麼差,也許每個人的經歷不同,也許是時代已經默默地發生著變化。與其說要通過那部片子去了解日本,倒不如通過片子中的那些人領悟一些生活態度。也許很多人都以為出國是為了鍍金,其實在鍍金之前大家都會先經歷當自己真正一個人時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像片中出現的很多人物一樣,盡管他們同在日本,但他們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所經歷的途徑都算的上一本獨立的教科書。無論國內國外,哪裡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引前人之鑒來鞭策自己的生活態度跟審視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大家在邁向選擇前最後再自問一聲「我,准備好了嗎?」,可能這才是這部片子要傳達給大家的真正意義吧。
這是我個人經歷後的一點看法,見笑了。
㈦ 大國崛起日本篇觀後感
大國崛起》
是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並跨
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
該片描述了自
15
世紀開始
500
年的時間里,
葡萄牙、
西班牙、
荷蘭、
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
並日益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
從
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
失。
該片是中國電視人以電視傳媒這一特別的載體來展現近現代世界發展的一次
實踐。它試圖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為當下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尋找鏡鑒;
試圖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
以尋找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為敘述平台;
試圖在
風雲四起的歷史變遷中,
尋找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力量。
對於正在進行現代化建
設的中國,
本片期許以開放的心態為國人打開視野;
對於正處在全球化浪潮中的
世界,
本片期許能為人類共同的進步提供思考。
聆聽歷史是一種深遠的智慧。
讓
歷史照亮我們未來的行程。
通過觀看
《大國崛起》
,
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發達國家一步一步走向現代化
的過程,意識到了一個民族為建立一個現代化的發達國家應該具有的歷史使命,
同時我也清醒地發現了自己民族和國家的缺點和歷史經驗的不足。
其中,
令我印
象最為深刻和最感興趣的就是和中國一衣帶水,
有著密切關系的亞洲強國——日
本。
一直以來,
中國人對日本人都是抱著一種敵視的態度,
感覺就像對日本的敵
視已經滲到我們的骨子裡了,
因此我們對日本也就本能的有一種抗拒,
不願去了
解和日本有關的東西,而政府也沒有刻意地去改變這一點,就像日本對華援助,
如果不上這門中日關系,
我想我一直都不會知道有這樣的事的,
在北京,
每天有
成千上萬的人乘坐地鐵,
但那其中又有幾個人知道那其中有日本人的幫助呢?的
確,
日本人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我們是不應該忘記,
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應該一直
沉浸在過去,
歷史的車輪是不斷前進的,
我們不能一直帶著成見去看日本,
一直
不去了解他們,
我們也應該慢慢學會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日本,
看到他們的長處,
了解他們成功的原因,
從他們的例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來促進和完善我們的發
展,這樣,才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日本
,
我們的鄰居,經濟比我們發達的一個小國。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外的
太平洋的一個國土面積小的島國,
國內資源貧乏,
能源和礦產資源等主要依賴國
外進口。日本在
1945
年
8
月
15
日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被迫打開國
門,受到極大的屈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敗,經濟又受到嚴重的破壞。
日本作為一個
2
戰後的戰敗國,能在短短的
20
余年間迅速的崛起為世界經濟強
國,
直逼世界經濟頭號強國美國,
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大奇跡,
將日本帶出
了戰敗國的深淵中,
樹立了日本的國際地位,
為日本再度成為世界強國奠定了堅
實的基礎。
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從廢墟中走過來的戰敗國能有如此的經濟
成就呢?
首先,
日本重視科技教育、
善於學習創新,
注重對人才的培養。
日本前文部
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
為世界所重視,
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
可歸
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
「戰後日本物質資
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
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
存在。」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
1872
年明治政府頒
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
hao123精彩資訊,每日最新最熱隨時
頭條新聞 娛樂八卦 精彩視頻
到
"
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
"
,接著,
1886
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
務教育,大約經過
30
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
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從年代上看,
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
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
比美國早
4
年,
比法國早
10
年。
另外,
日本在
1871
年也派遣使節出使歐美各國。
那些使節團成員對西方的文物制度吃驚和對西方的
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
讓他們下定決心發瘋似的學習西方一系列文物
制度,
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樣強大。
這些使節團的成員後來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主
要力量,
為明治維新的進行、
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明治維新時期,
日
本在教育方面發展近代義務教育,
此外亦選派留學生到英、
美、
法、
德等先進國
家留學。
這種大范圍的教育給日本的發展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
選派留學生有
利於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
縮短與西方列強國家的距離。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科技實力和
經濟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我國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培養優秀人才,
提高我國的科技實力和勞動者素質,切實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
其次,
日本抓住了機遇,
發展工業。
日本抓住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
業革命的機會,
致力於發展生產,
促進經濟的騰飛。
在明制治維新時期,
日本大
力發展工業,為日本以後經濟的發展和騰飛夯實了基礎。
1872
年,日本第一條
從東京到橫濱的鐵路建成通車。
1874
年,大阪到神戶的鐵路建成。日本政府先
後創辦東京繅絲廠和新町繅絲廠,成為日本繅絲業的模範工廠。
1873
年在維也
納舉行世界博覽會時,
福岡縣生產的生絲,
可以和歐美生產的生絲相匹敵。
政府
將這些官產賣給一些與他們關系密切的大資本家和新興資本家。
著名的三井購買
了三池煤礦,
富岡制絲所。
三菱從政府手中購買了長崎造船所,
佐渡金礦和生野
銀礦。
在購買這些企業時,
購買價遠遠低於財產估價。
有些企業幾乎是無償讓渡。
為了保護這些私人企業的發展,
政府還給與他們經營補助金。
像三菱公司,
就是
政府一手扶植起來的,其目的是使他能夠和外國的蒸汽船公司競爭。
1875
年的
時候,三菱有
37
艘輪船,
23000
噸的噸位,佔有了當時日本所有的大型船舶,
開通了上海航線。
在競爭中擊敗了美國的太平洋郵政輪船公司和英國的半島和東
方航海公司。
1885
年,三菱和共同運輸公司合並,成立日本郵船公司,共有船
只
58
艘。到
1893
年,三菱公司已經達到
11
萬噸的船舶噸位。日本大力支持民
族企業和個人企業的發展,
進而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
我國也需要在社會經濟的
條件下,
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
增強經濟的活力,
進而加快經濟的發展。
在
二戰後,
日本受到美國給予很大的經濟支持,
加上日本戰前的雄厚的基礎,
日本
經濟迅速發展並成為世界經濟的第二大強國。
最後日本崛起,
還得益於追求至善、
精益求精。
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
便
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
精益求精。
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
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
放胸懷。盛田昭夫說:
"
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
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
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
他
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
"
在
日本,
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
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
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還有就是日本優秀的企業價值觀念體系與企業管理理念。
1.
重誠實講信用
許多日本企業在
「社是」
中都強調誠實信用,
將此比作無與倫比的
「財富」
,
視為企業的立身之本。例如,伊藤洋花堂公司的「社是」提出,要使公司成為客
戶、交易對方、股東、地區社會以及公司職員所依賴的誠實的企業。再比如,卡
斯密公司提出,
公司的基本姿態是誠心誠意的、
幹流汗的、
不欺騙撒謊企業日本
的中國電氣工事公司的「社是」乾脆只有兩個字,即「真心」
。真心地對待顧客,
真心地對待工作,
真心地對待員工,
真心地對待股東,
真心地對待地區社會。
這
種
「真心」
的精神對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有所啟發的。
長期以來,
我
們不少人總以為市場經濟就是坑蒙拐騙,
損人利己,
「人不為已天誅地滅」
。
所以
現在一搞市場經濟就假冒偽劣遍地行,
一部分人不想老老實實地做生意。
可市場
經濟條件下的日本企業,
卻大部分以誠實信用為本。
僅從這一點我們也不難理解,
日本之所以在短短的二、
三十年間將經濟建設搞得這樣好的原因所在。
既然資本
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
「誠信」
二字,
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更應該
以「誠信」為本。舍此,社會不能發展,人民生活不能提高,國家不能安定。
2.
端正的企業目標
以往我們總以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賺大錢發大財,
企業的目標就是
「利潤最大
化」
。然而看一下日本的企業卻沒有以利潤最大化為根本目的。比如,和泉電氣
公司的企業目標是
「全體員工在尊重人性的同時,
通過企業發展為社會經濟作貢
獻,並使人生富於意義」
。再比如,太平製作所的企業經營理念提出我們不是為
了太平製作所而存在,而是為了我們太平製作所才存在大洋漁業公司甚至提出
「企業最重要的是人」
。日本建工學公司提出「我們公司是員工們共同追求人生
價值的場所。
」總之,企業不是為了盈利而存在的,而是為了員工的生活更美好
更有意義、對社會經濟更有貢獻,進而為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而存在的。
當然,
企業是個經濟性的社會組織,
不盈利亦無法生存。
那麼日本企業對盈
利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日本企業的態度是,
盈利僅僅是通過企業成長發展而使人
們生活幸福的手段(和泉電氣公司)
。具體如何盈利呢?高島屋公司提出盈利必
須伴隨顧客的滿足,即給顧客帶來服務使其滿意之後才能盈利,
不能損害顧客
只顧自己的盈利其次,
三洋化成工業公司提出唯有創造價值才是產生永久利益
的源泉,
不能追求浮利再有,
東京電力在本公司使命中指出,
不能只追求公司一
己的私利,應同時謀求經濟社會的健全發展最後,兼松江商等公司提出,
要確
保適當的利潤,
即以適當的價格向顧客提供服務,不能謀取暴利。
以上,
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企業對待盈利的態度是端正的。
即首先不能損害
顧客,
其次不能追求浮利,
第三不能只顧自己,
最後不能謀取暴利。
總之追求的
不是利潤最大化,
而是效益最大化。
正是由於絕大多數日本的企業能夠有這樣端
正的經營目的,
因而才獲得了扎扎實實的發展和進步。
像那些追求投機性一時性
暴利的企業都不可能長期站穩腳跟,獲得穩定的發展。
3.
強調企業的責任。
在有了正確的企業目標的基礎上,日本的企業十分注重其對各個方面的責
任。或者稱作「公平對待」各個方面。
第一、對消費者
(
顧客
)
的責任
這主要是強調要以優良的品質和服務對消費者負責,
追求顧客滿足度最大化
(愛知豐田汽車公司)
。可以說,在日本,消費者已是真正的「上帝」
。這其中包
括尊重人性、
尊重員工、
重視人的培養、
能力的發揮和開發,
使員工在公司中身
心得到陶冶,保持健康,生活豐富多彩,
(
三得利公司
)
。一句話,要實現員工的
幸福最大化
(
愛知豐田汽車公司
)
。
在經營上相應地多主張全員參加,
大家是一家
(
福岡銀行
)
。可以說,雇員絕不是單純的勞動要素,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
企業不是在勞動力市場上購進勞動力商品,而是全體員工的「家」
,必須為大家
謀福利,
為他們提供工作生活的可靠保證。
在這樣的企業中,
可想而知,
勞動者
怎能不一心為企業,一心為大家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第二,對交易合作者、股東、工會的責任。
這主要是強調要公平地對待各有關方面,取得信任,協調發展,共存共榮,
結成命運共同體。
日本的企業不少都以
「和」
為貴,
在通過競爭取得企業發展的
時候,
不忘有關企業、有關方面的利益。在這里,日本的企業文化解決了一個
重要的問題,即社會費用或稱社會成本的問題。如果說合力大於分力之和的話,
那麼,
一個社會可以說就是放大了的企業,
不發揮社會中每個企業加在一起的力
量,
社會效益則必然降低。
在競爭中如果只顧自己而擠跨了對方,
表面看起來自
己是贏了,
賺了。
可是破產失敗的企業必然成為社會的負擔。
到頭來負擔這部分
企業人員的費用則必須從成功的企業的盈利中扣除,
由成功的企業負擔失敗的企
業,
這就是現代的社會保障制度。
所以,
最好的辦法是求得共同的發展,
相互顧
及對方的利益。
第三,對地區和社會的責任。
日本的企業文化認為,
社會是企業生存的基礎,
只有對社會公平,
為地區社
會服務,
採取尊重社會公共性的經營,
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
才是企業應有的姿
態。
企業的發展應該為國家產業和社會經濟的繁榮作貢獻,
而不是只顧自己一家
的發展,不顧環境、公害、生態平衡,以至於危害地區、社會及人類。這可以說
是日本企業的最高目標,
把一個企業的目標與整個國家、
社會、
乃至人類的福利
聯系在一起,這無疑會大大地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使他們獲得極大的使命感、
偉大感和滿足感。
4.
強調進取和創新
新大和工業公司有一句社長的話「消滅固定概念」
。大福公司的「社是」是
「日新」
,即「今天的我們不應是昨天的我們,明天的我們不應停留在今天的我
們」
。索尼公司的經營理念是「做前人所未做的,先人一步」住江織物公司要求
員工要
「貫徹不屈的精神」
。
總之,
日本的企業大多重視科學技術的鑽研和創新,
以永不滿足一日一進的進取精神來鞭策員工不斷地努力,
以不屈不撓的奮斗來迎
接困難和挑戰。
在上述經營特徵的基礎上,
日本企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徵,
即信任、
微妙
性和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性。
勞動生產率取決於信任、
微妙性和親密性。
因為只有
具備上述三種特徵的企業內的工人才關心企業的生產率提高的問題。
信任可以使企業內的部門做出犧牲以顧全企業整體的利益信任可以使員工
坦率和誠實地對待工作和他人忠實於企業,這就是生產率。
㈧ 求一篇關於日本侵略中國的:影視評論\觀後感
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二.《地道戰》全片的劇情是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盪。日本鬼子從炮樓出來不斷襲擊鄰村老百姓,進村後,他們燒殺搶奪,無惡不作,老百姓對他們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隨機應變,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敵人的炮樓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隊長率日軍在天黑之際偷襲高家莊,這事被老鍾叔發現了,高老鍾意識到鬼子進村將是老百姓的一場災難。面對凶惡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來到村中的老槐樹下,解開繩索,拉響了那口報警的大鍾,就在鍾聲回盪在高家莊的上空時,山田的槍聲也響了,這位忠誠的老鍾叔倒在了山田的槍口下……高家莊人民被激怒了,他們望著老鍾叔的遺體,立下了錚錚誓言,他們要為老鍾叔報仇!
鬼子一出炮樓就會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發現,他們連忙告訴村裡的老百姓,趕快下地道,敵人進村後,什麼也發現不了,可是,民兵連長高傳寶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戰斗准備,一聲令下,四面開火,敵明我暗,戰術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亂竄亂跳。敵人在逃往炮樓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從地下向神兵一樣殺出,打得鬼子潰不成軍。最後,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隊長。高傳寶揪著小鬼子的衣領說:「你抬起頭來看一看,這是什麼?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六十幾年後的今天,回望六十幾年前的崢嶸歲月里,高家莊的地道戰中的地道是奇跡,而我說冀中平原的勞動人民們才是奇跡!他們發揮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地道,戰勝了的困難,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家園和祖國!他們在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自從看了電影《地道戰》以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因為英雄的形象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地道戰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為了趕日本鬼子出中國,在每戶人家裡挖了一條通道,這做了陷井,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冀中人民終於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但是,高老忠為敲鍾報警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覺得冀中人民很聰明,會用各種手段去對付他們,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冀中人發會想到挖地道,家家戶戶連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為歷史,我們現在很少存在戰爭,因為人們不想打仗,他們想有一個溫馨的家,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們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㈨ 在日本留學的日子觀後感一千字
北京天道留學官網專家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一、曖昧的日本人的苦惱
日本人一般說話比較委婉,尤其是在求對方做什麼或拒絕對方的請求或不能贊同對方的意見時更是如此,在歐美人聽起來可能會覺得他們說話太曖昧,總是不能明確的說出是或者不是,讓日本留學生很難搞懂日本人在想什麼。
而日本人則認為,說話要給對方留個餘地,不能傷了對方,如想求對方明天陪自己去購物時,他們可能不會直接說你明天能不能跟我一起去購物,而會先向對方說明自己明天想去購物,但不知道去哪裡好,擔心不知道應該跟人砍價等等,然後等對方察覺自己希望得到幫助,等著對方主動提出陪自己購物,如果對方不想去,那他會說我很想陪你去,但是我明天有事,如果他真的想陪你去,可的確明天有事去不了,他會接著說,如果後天也可以的話,我倒是可以陪你去,這樣,無論是哪種情況,相互都不會傷面子,拒絕對方的直接請求,或不贊同對方的意見時,那他們更覺得不能直接說不,因為他們認為那樣會傷了對方的自尊心,所以他們總是會顯得吞吞吐吐,或者繞著彎子說一些別的話,並且希望對方聽了這些話就能明白他是什麼意思,他們稱這種方式為以心傳心,可是歐美人往往不領他們的這分情,常常逼著他們明確的說出是或者不是,這反倒讓他們很為難,日本人的曖昧特徵,我想與日本人長期生活在一個有相對單一的民族構成的農耕型島國有很大關系,其實,所謂曖昧,不過是在外人看起來曖昧而已,他們自己之間完全可以以心傳心。相互不用說的太清楚就明白了,何況很多東西早已成為他們那個文化圈子裡的常識,甚至什麼都不用說大家就都明白了。
日本留學生活中跟外國人打交道時,他們發現很難和外國人以心傳心,這也使得他們中很多人不願意跟外國人打交道,覺得太麻煩,什麼事情都非得說的清清楚楚,分出黑白來,這對他們來說往往是一個負擔,日本留學有時甚至覺得很痛苦,可日本現在經濟上等各個方面又都離不開外國,所以他們也在為學會和外國人打交道而做著各種努力。
二、日本人與歐美人的不同
日本人雖然很善於用點頭或者鞠躬來示意友好和禮貌,但總的來說沒有跟陌生人隨意交談的習慣,在火車上或者飛機上,日本人都是各看各的書,各睡各的覺,幾乎看不到他們與陌生鄰座交談的場面,倒是能看到他們常常對身邊的人或擦肩而過的人輕微一鞠躬表示借光,歐美人在這點上和日本人很不相同,不管你是在等車,還是拿著地圖在大街上行走,或是在旅遊觀光,都會有人主動上來和你攀談,或為你指路引路,甚至主動要求幫你照相留念。
另外,日本人常常會避免與陌生人目光相對,也不會和完全不認識的人打招呼,而歐美人則往往會在於陌生人狹路相逢時,不失時宜地看著對方的眼睛並同時報以一個善意的微笑,甚至打一聲招呼。
因為有此不同,歐美人說日本人表情冷漠。不好理解,而日本人則說歐美人的微笑時為了告訴對方自己沒有敵意,而日本治安本來就好,所以即使不看著對方微笑,不和對方打招呼,對方也不會懷疑對他有敵意。
㈩ 急求《大國崛起》關於日本的觀後感
通過觀看《大國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發達國家一步一步走向現代化的過程,意識到了一個民族為建立一個現代化的發達國家應該具有的歷史使命,同時我也清醒地發現了自己民族和國家的缺點和歷史經驗的不足。為了更加清楚地做出比較,我選取深深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日本來舉例,淺談其近現代的發展歷程。
明治維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點,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資本主義的新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而此同時,中國也在進行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卻遭遇失敗。歷史為什麼會造成兩種不同的結果呢?
從內部條件和社會背景上,第一,日本實現近代化的條件優於中國。由於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兩國封建社會內部都已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在19世紀中葉,這兩個國家都還不具備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充分的社會經濟前提。只是由於遭到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日中兩國才被迫將「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的任務提上自己的歷史議事日程。由於日本經濟發展的普遍水平略高於中國,因此它實現近代化的條件也比中國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統治與清朝統治雖然同樣面臨嚴重的危機,但情況有所不同。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其危機主要體現在:一是日本存在著猛烈而持續的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它有力地沖擊著幕府的統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和分化也日益激烈。舊的統治階級——武士等級,不僅在其上層存在著尖銳復雜的矛盾,日益貧困化的廣大下級武士對上層的不滿情緒也發展到「恨主如仇」的嚴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資產階級轉化,這就使幕府陷入極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強藩的離心傾向也越來越大。1864、1865年幕府兩次發兵征討長州藩,標志著幕府與強藩的矛盾也已公開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閉式的社會結構,不但無法調節這些矛盾,本身也陷於瓦解。而中國戊戌維新時卻沒有出現這樣的形勢。自從1864年欺騙利用。在統治階級內部,掌握清政府大權的滿族貴族,對外向外國侵略勢力投降妥協,勾結起來共同絞殺中國人民革命;對內則向漢族地主實行讓步,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軍閥官僚鎮壓農民起義,辦理國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權暫時得以維持。統治階級內部雖然有洋務派、頑固派以及帝黨、後黨之爭,但總的說來守舊勢力還很強大。
從力量對比上,在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尚不成熟的條件下,能否實現近代的社會變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舊的統治階級營壘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這支力量的實力情況。在日本明治維新時,幕府的勢力已經十分脆弱,陷於極端孤立的境地。維新勢力以中下級武士為核心,抬出天皇為旗幟,與反幕府的強藩相結合,既有基地,又有軍隊,廣大農民和市民也積極參加和支持反幕武裝,因此組成了強大的維新陣營,一舉推翻了幕府舊政權。中國的情況則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貸者和官僚結成的「四位一體」,同現存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密切的利害關系,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學又是它們的共同思想准則。而且,這股反動勢力還有強大的外國侵略勢力的支持。因此,在這個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統治營壘中是很難分化出與之相對抗的革新勢力的。如中國的維新勢力僅以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為核心,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既沒有基地,也無兵權、財權,「與守舊黨比,不過千與一之比,其數極小」。因此,守舊勢力一反撲,維新勢力頃刻瓦解。
從政策措施的實施上。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政府發布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還版籍、廢藩置縣、改革封建身份、廢除封建俸祿、地稅改革、教育改革、殖產興業、修改不平等條約,最後制定憲法、召開國會,使日本成為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的「百日維新」中,盡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的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明治維新後日本經濟迅速增長,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日本政府開始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並且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以失敗告終,並且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於日本毀滅性的打擊,但是戰後日本卻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我認為主要包含一下主要原因:
1.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2.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結論: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所以我們要做的基本的也是作重要的就是努力提高我們的國民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