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內蒙周邊省市旅遊景點
A. 春節要去內蒙古旅遊了,移動和電信,哪個信號好啊
內蒙這邊移動要比電信好很多。 部分城市電信的營業廳少的可憐,在內蒙這邊移動占據這更多的市場份額。相比電信在基礎設施上也有優勢。
在城區,兩者信號沒差別的,但是在城市外面,可能會遇到:移動有信號,電信沒信號的情況。
B. 內蒙古的春節習俗和地理位置有什麼關系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理位置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首府呼和浩特,橫跨東內北、華容北、西北,接鄰8省區。 主要風俗習慣為草原盛會一那達幕、蒙古包、祭敖包一類的。節日包括全國節日及那達慕節等。
蒙古包習俗: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
祭敖包習俗:蒙古族傳統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志,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
C. 內蒙古春節民俗
蒙古族使用夏歷,最重要的節日是小年和大年。
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又稱為「年火」,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是,要在這一天送「火神爺」上天,因為火神是賜與人們幸福與財富的,所以蒙古族群眾對火是很尊重的。平時用火小心慎重,不讓小孩玩火,隨意跨越火堆,出門遠行先要祭火,出外歸家要檢點新柴放到爐灶里,以表示對火的虔誠。待到小年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獻羊胸叉骨和哈達、香燭、奶食品等、並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飲酒娛樂,夜以繼日,將「祭灶」飯吃七天。
大年(春節)是最隆重的節目。從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鄂爾多斯蒙古族稱正月為「察干薩日」。『察干」即白色,「薩日」即月。他們認為白色是萬物之母,象徵著純潔、吉祥,這種風俗在草原上流傳很廣。據馬可·波羅在他的<紀行>中記載:「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習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開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以「白色為吉服」,白色為「吉祥納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稱之為「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國內各地蒙古各部紛紛向蒙古大汗獻「九九」白色之馬駝,友鄰各國還要獻「九九」白色之大象。馬可·波羅記述:「是日國中數處入貢極富麗之白馬十萬余匹,是日諸象共有五千頭,身披錦衣甚美,背上各負美匣二。其中滿盛著宮廷所用之一切金銀器皿甲胄,並有無數駱駝身被錦衣,負載是日所需之物,皆列隊行於大汗前,是為世界最美之奇觀。」
除夕,先在馬尼宏桿子的東南方燃起簿火,取各樣吃食投入火中祭奠。接著,一家人歡聚一堂共吃羊頭。進餐之前,家中長者要先把羊嘴巴揭開,按迷信傳說,這個儀式大概有兩個用意,一是避免一年的口舌矛盾,二是張牙以驅鬼避邪、因為三十這天世無主持之神,鬼要四處籌集一年食物,羊嘴大張是足可把餓鬼嚇跑的。午夜,全家圍坐一起吃餃子,名曰「辭歲飯」。外出不在家的(婚後分居的男兒和出嫁的女子除外)也要由家長喊一聲他的名字,放一份碗筷,留一份年飯。
東方微亮,新年伊始,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在馬尼宏桿子的座盤上點起天燈(系用三百六十一根裹棉竹芨紮成,沾油點燃),隨後再分別祭把天、地、火、祖。祭奠完畢,就該噶早年茶了,此時,全家人都要用手指彈點一下酸奶,以取吉祥之意。老人正襟危坐,兒女要施跪拜禮敬獻哈達,長輩也要逐個賜祝福詞。隨後,又是全家(夫婦之間除外)互換鼻煙壺以示新年祝賀。
新春期間,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舊時正月初二、初五、初七不出門),帶上哈達、鼻煙壺和美酒,三五成群,興高采烈地挨個給親友拜年。草原上,酒肉飄香,歌舞昇平,到處彌漫著濃厚的節日歡樂氣氛。
網上就有
D. 內蒙古的過年風俗有那些
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這天是送火神爺的「年火」之日。除清掃環境外,還要合家團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飯,並把牛羊肉、糖塊、面餅、奶食品供奉在神龕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熱鬧非凡。
大年,也就是春節。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並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著,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願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們一般不遠行。初五以後,他們才騎著駿馬,興高采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共進全羊酒宴。每逢節日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各族群眾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
鄂倫春族過春節的習俗
春節也是鄂倫春族一年一度的重大節日。節前進山打獵,冰上捕魚,備過新年。臘月二十三火神上天,要供食品。除夕,家家戶戶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團圓飯,守夜。
初一清晨,人們忙著煮新包的「謝納溫」(餃子),鳴放鞭炮或向天空鳴槍,以示迎來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東或南,燃起九柱香,叩頭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靈恩賜獵物,保佑全家免災免禍、吉祥如意。祭祀之後,按輩份次序入座就餐。席間,晚輩要向長輩斟酒、叩頭拜年,先拜爺爺、奶奶,再拜父親、母親。弟弟、妹妹也要向哥哥、姐姐拜年,行屈膝請安禮。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用手指蘸酒,向上、下、左、右彈三下,以示敬天敬地敬祖,然後向來拜的人囑咐幾句吉利的話。太陽出來以後,人們穿上新衣服,攜兒帶女,帶著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長者家裡行拜,然後再到其他家。進門先燒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塊肉,灑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畢,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煙、叩頭,並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受拜的長輩同樣向來拜者說幾句祝福的話,有的還要給壓歲錢或幾塊糖。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裡等候晚輩來拜年。
初二開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飲酒娛樂,青年人則自動組織起來進行文體活動,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賽馬射擊、摔跤比賽;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為人們所喜愛。他們的舞蹈有反映飛禽走獸的生活懷貌的,有表現獵人捕捉野獸情景的,也有描繪婦女採集勞動場面的,動作古樸純真,具有深厚的狩獵生活氣息。娛樂活動一直延續到初四。初五,人們認為是「鬼日
E. 春節期間從廣東到內蒙古呼和浩特最普通的旅遊大概需要花多少錢
10000足夠,問題是春節沒有意思
F. 春節去內蒙古赤峰旅遊,大家幫忙出主意,謝謝!
如果想去草原,應該夏天去比較好,最好是七八月份的時候,可以去克什克騰旗的烏蘭布統,有很多影視劇都選擇那裡作為外景,赤峰的旅遊景點還是很多的,有很多地方是值得一去的,最好去之前做一個全面的了解,旅遊期間的住宿和餐飲應該不是問題,但是如果想去牧區遊玩首先要做好飲食方面的准備,如果你本人不喜歡牛羊肉和蒙餐,那最好還是准備一些餅干,水等等食物,還要做好保暖工作。不過有很多景點現在發展的很好,可以方便的吃到中餐。春節要去赤峰最好還是去泡溫泉吧,呵呵。那裡的人還是很好的,但是出門還是要多注意安全,祝你旅途愉快~~
G. 內蒙古的春節活動
春節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節日,每逢春節,草原上的人們隆重慶祝,過年的習俗也獨具特色。
除夕:吃「手把肉」除舊歲
除夕是一家人最忙碌的一天,因為這一天蒙古族人,要支起大鍋,煮好一整隻羊,為除夕年夜飯做准備。
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傳統習俗,以示合家團圓。除夕晚上吃年夜飯時,一家人把煮好的整羊擺到案頭,把羊頭放在整羊上面,羊頭朝年紀最長、輩分最高的長者。戶主用刀在羊頭的額部劃一個「十」字後,全家人開始享受豐盛的晚餐。 喝酒,是蒙古族過除夕必不可少的程序。蒙古族的年夜飯,按常規要多吃多喝。民間還流行年夜飯的酒肉剩得越多越好的說法,象徵新的一年全家酒肉不竭,吃喝不愁。
蒙古族的除夕夜,家家屋裡的燈必須點到天明。此夜,全家不分老幼盡情娛樂,一夜不睡,直到天明。
初一:祭天之後拜年
大年初一黎明時分,蒙古族一家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捧哈達、美酒、奶食品,到頭天用雪堆成的敖包前舉行祭天儀式。
戶主點燃敖包前的一堆篝火,將供品撒進燃燒的火堆中,以其火焰獻祭。在長輩帶領下,一家老小自左向右繞包走一圈,邊走邊叩首,將手中的美酒、奶食撒向雪堆的敖包,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草原上,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祭天、祝壽、拜年等,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除夕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結束。
「初一早晨祭天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傳統儀式。如今受條件限制,城市裡的蒙古族人已很少舉行祭天儀式,但草原上的牧民保留著這個傳統。
行畢祭天禮,先是晚輩手捧哈達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輩祝福晚輩。
家庭拜年結束後,牧民們就結伴而行,到鄰居家串門拜年。
「五畜」還要過大年
除夕之夜,內蒙古太僕寺旗貢寶拉嘎草原的艾日布一家,清點自家牲畜,將喂足草料的牲畜趕進打掃干凈的圈舍後,圍著畜群點燃松柏,開始了每年一度的「五畜過年」儀式。蒙古族牧民稱馬、牛、山羊、綿羊、駱駝為「五畜」,除夕之夜、初一早晨給「五畜」過年是蒙古民族習俗。
除夕夜必須點清牲畜頭數,一頭都不能缺,也不能讓別人家的牲畜在自家過夜。
初一早晨「祭天」的時候,點燃以「五畜」命名的五個「卓拉」(用黃油燃燒的佛燈),然後打開羊圈,將羊群趕向草場。這時,家人在羊圈旁點燃鞭炮,長者把鮮奶和黃油抹在領頭羊頭部,保佑人畜興旺、生活美滿。
初一早晨不能對牲畜大聲吼叫,更不能打牲畜,晚上畜群歸來時,主人手端鮮奶,念著祝福語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