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春節旅遊需要帶什麼
❶ 湖南的春節有哪些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年節。從農歷臘月廿四起(部分地區和土家族自臘月廿三起),至臘月三十日,是湖 南各地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廿四日相傳為灶神上天之日,舊俗在廿三日夜備果品祭灶, 求灶神上天奏事時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團聚過「小年」,廿八日打掃庭除。最為隆重 的當屬臘月三十除夕夜,遊子遠歸,合家歡聚吃團圓飯,謂之年飯。年飯以豐盛為要,雞 鴨魚肉蛋蔬,滿桌杯盞,但許多地方仍保留著傳統而獨有的菜譜。魚是各家各戶必不可少 的一道菜,寓「年年有餘」;郴州人興吃酸蘿卜豬肝腸,象徵為人要有肝腸;洪江一帶喜 吃春粉,米粉上蓋有魚、肉、雞、鴨、蹄花、生薑各兩塊,以示好事成雙;有的人家還備 有一碗四季蔥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在大年三十夜,民間有守歲之俗,合家圍爐團 坐,辭舊迎新,許多地方有燒柴蔸火習慣,取「財頭」諧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春節。舊俗一般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止。新正初一雞鳴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謂之「開財門」、「開門紅」。燃燭敬天地、拜祖先,然後出門拜五方,稱作「出行」或 「出方」。節慶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最為熱鬧的是耍龍燈。龍燈的品種繁多,如長龍、 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等。玩龍燈一般是初五齣燈,十五收燈,遊行於街巷與田壠之 間,遇寬敞人多之處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帶,有的玩龍燈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 周圍數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稱「玩家門燈」。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各家均要吃元宵,以 示團圓和諧。
❷ 湖南過春節習俗
豐登。抄同時桌上的菜多是有意襲思的。比如:魚圓(丸)、肉圓象徵團圓,蘿卜意為好彩頭,全雞,「食雞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為經過油煎火炸,以示「家運興旺」,團年飯時,如果家裡有外出來不及趕回,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擺上杯筷,甚至將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對他的思念。株洲、衡陽等地民間吃團年飯,蔬菜不用刀切碎,隨便用手撕一下即可,吃時也不咬斷,而是慢慢地吃進去,意為祝父母長壽。邵陽、懷化等地
❸ 湖南各地春節吃什麼
吃火鍋的佔九成,而且過春節這幾天中,幾乎每天的中餐和晚餐都會有火鍋版吃;
素菜、葷菜可以放權在一起煮、燙熱,或者是分開,但分開的少啊。
春節習慣吃豆腐、扣肉、魚、腌肉、肉丸等。
葉菜類我喜歡吃小白菜。
我是湖南省岳陽縣的。哈哈
❹ 湖南春節有什麼習俗
湖南的春節習俗
湖南人認為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俗稱過年,它持續的時間最長。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
就從先年的二十四說起好了,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也叫 「小孩子過年」。 人們在過小年前一天要搞大掃除,叫「打揚塵」。這類清潔平時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過年的時候,就要把房間徹徹底底的清掃一遍,湖南話為「打揚塵」。 農歷一年最後的一天是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戶戶剪綵紙,貼春聯,全家團圓聚飲,菜餚有餘有剩,叫吃團年飯。吃飯的時間是不定的,從凌晨十二點到晚上八點之前都可以,這段時間會聽到各處都有鞭炮聲,表明就是哪一家開始吃團年飯了。說到這里要講講鞭炮了,過春節放鞭炮是一個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舊時放鞭有兩個意思,一是為了驅鬼迎神、祈禱五穀豐登:二是為了增加節日歡樂的氣氛。現在更多的是增加節日氣氛了。不過現在很多城市禁鞭,無形中削弱了過年的氣氛,不過湖南好多地方過年從來就沒有禁過鞭。眾所周知,瀏陽鞭炮是湖南的特產之一,全國馳名,享譽海內外。2008年奧運會開幕時,燃放的就是瀏陽鞭炮。有了這一層原因,湖南過年時都是滿城響聲震耳,硝煙彌漫。放鞭炮也有許多講究,鞭炮在不同的時間燃放,就有著不同的含義。除夕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團年飯時放,意思是告訴人們吃團年飯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鍾聲敲響是放,意為辭舊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開門時放,表示迎來一個嶄新的美好的年頭。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時間隨各家定,但有一點是鞭炮燃放時不能中斷,如有中斷,來年可能有不順利的事情發生,這是每一個人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人們放鞭炮時,都特別仔細,盡量避免中斷現象的出現。
湖南人過年,除夕一定會吃雞、肉、魚、豬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魚大肉。雞要整隻的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後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徵著年年有餘、五穀豐登,辣椒當然代表的就是紅紅火火了。豬肘子嘛,稱「團年肘子」。 有的家裡的餐桌會出現雞爪子,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蔬菜類必會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裡和和氣氣,事業欣欣向榮。一般吃年飯的時候是越久越好,具體的意義我不記得了。這一天禁忌很多呢。奶奶那時總是叮囑我們,不要亂說話,比如說:「死」呀,「爛」呀,「壞了」之類的不吉利的話,萬一說漏了嘴,大人馬上就解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說「打發打發」;若酒杯倒了,就說「酒潑紅地」。避免因此而帶來不吉利的事情。在初一也有這些禁忌的。吃過飯後大家就會開始再一次的打掃下衛生和為晚上的守歲做准備或是出去到處逛逛。吃過晚餐後,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樹蔸男女老幼圍爐共話,至於城市裡自然就是圍著電烤爐了,為什麼一定要圍個這樣的東西呢,因為——湖南過年時很冷啊!全家老少下棋、打牌、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品吃歡坐等候新年的到來。 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大街小巷鞭炮齊鳴,煙花四起,震耳欲聾,洋溢著濃濃的辭舊迎新的氣氛。小孩則成群結隊打著燈籠依次去鄰里人家,進門說:「請辭歲」。各家都高興的出門迎接,捧出點心糖果之類的零食,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後,又迅速地加入辭歲隊伍,一個晚上可得一兩瓷壇的美食,有俗語說:「小孩盼過年」。」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初一不倒垃圾不掃地,非掃不可時,掃帚不向外而向柴灣掃。初一有的地方不外出拜年,在家呆著,但有的地方講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這句俗語講的是大年初一兒子要攜妻帶子給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給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湖南人特別重禮節,常以情義待人。這幾天,街坊鄰里們都紛紛走出家門,互祝「過了一個熱鬧年」。
初六取六六大順之意,很多商家也會選在這天開門大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會選擇這一天離家外出工作,民間諺語:「三六九,往外走」,所以這幾天民航,鐵路、公路等交通系統人流量會大大增加。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講究「七不去(念ke去聲,家鄉話發音),八不歸」』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這一天,「八」取「發」之意,工廠上班,商家營業,一切活動都恢復正常。以後,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有俗語說:「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元宵觀燈多是用篾扎紙糊的各式燈籠,有的掛於門頂屋檐,有的就是手拿著去遊街了。這一天家家點燭於灶台屋角,戶戶煮食元宵團。一到晚上便熱鬧非凡,不論大人小孩都會手持燈籠上街去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騎竹馬等迎春文藝活動,還有猜燈謎等等,通常是喧鬧通宵,故名鬧元宵。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普遍,鄉下的舞龍的隊伍是最多的了,民間認為耍龍可保清吉,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大家多會賜上一個紅包。湖南人拜年、看龍燈、放鞭炮之外,還有唱花鼓戲,至於正月十五吃元宵這一點全國各地全都一樣吧,就不多說了
❺ 湖南過年有什麼風俗習慣
湖南省郴州市風土人情
辭舊迎新話過年
春節,又叫過年,是中國民間最古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長期以來,在郴州這塊土地上,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習俗。
祭灶,又叫過小年,是春節的前奏曲。相傳,玉帝派灶王爺到人間稽察善惡,農歷臘月廿四,灶王爺上天回奏,善男信女便在「灶王府君」的神龕前貼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對子,秉燭焚香,虔誠禱告,以求來年人丁康泰,萬事吉利。過了這天,春節的喜慶氣氛日漸濃厚,家家戶戶幾乎全力以赴投入購置年貨、殺豬宰羊等過年的准備了。
新歲來臨,人們都喜歡在門上貼上春聯和門神,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春聯,縣人叫「對子」 ,多書祝福之語,用以表達人們喜迎新歲,嚮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願。民間對聯創作中,產生了許多構思奇異的光彩,深受群眾喜愛。門神,多為鍾馗、尉遲恭等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用以驅邪避害。大紅的對子和異彩紛呈的門神,似鮮艷奪目的繁花,為節日帶來了濃郁的喜慶氛圍。
除夕之夜,祭過祖宗後,闔家吃「團圓飯」。這頓年夜飯,特別豐盛,雞鴨魚肉,樣樣俱全,尤其是魚,因寄「年年有餘」之意,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之俗,人們通宵不寐,全家團坐,吃糖果,敘舊話新,其樂融融。是夜,父母還要給小孩的衣兜里塞些零用錢,謂之「壓歲錢」。年長者守歲相邀飲酒為樂,兒童們喜玩煙花爆竹,而文人往往相聚賦詩論文,以消長夜。
大年初一,雞鳴而起,開門第一件事是燃放鞭炮,謂之「開財門」。大街小巷鞭炮聲聲,此起彼伏,響徹雲宵。考究的鞭炮全用紅紙紮成,燃放後,紅紙屑鋪天蓋地,謂之滿堂紅,也是取其吉利的意思。放完響炮,祭過天地祖宗,吃過早飯,就去本村族內人家拜年。遇尊長或平輩無論老少,相見輒祝「新年好」、「恭喜發財」,「萬事順意」之類吉語,入門則口稱「拜年」!舊時稍貧戶之子女,則三五成群,挨戶排門而入,齊聲道:
發財發到底,討點新年米;
新年發了財,銀子遍地來。
主人會分送米或包穀一調羹,此謂放大吉利。至初二日,開始走村出戶拜年。一般先到岳父母、外公外婆家,再依次走親訪友,互送禮品,共飲美酒,以慶新歲。晚輩跟長輩拜年,須放鞭炮,正月里只有男的出門拜年,婦女忌諱走親拜年,嫁出去的女兒更是不能回娘家,否則,就被人譏諷為「好吃女」。據說,如果新年回娘家還會吃窮娘家,所以只能留守家園侍奉各方來客。二月,才會有女流之輩回娘家給父母親戚拜年。
正月里最熱鬧的活動,莫過於舞龍燈耍獅子了。龍燈獅子所到之處,觀者如山,萬人空巷,氣氛熱烈,其風至十五日止。
春節也有它的忌諱,人們希望一年的開始能夠事事順利,有個好兆頭,而希望好預兆的心理愈強,禁忌自然也愈繁多。除夕之夜,索債者紛至沓來,到了正月里不過十五,就不能討債了。據說,歲首討債,財運不佳,終年受窮。初邊三日內禁用剪刀,說是用了剪刀,就會鼠患成災,因老鼠嘴尖,形似剪刀。初一日門宜常開,雖寒風刺骨,亦不可閉戶,以招財進寶,大吉大利。正月里要忌口,不吉利的話不能講,如不慎打爛碗盤,不可說「打爛」,宜曰「打發打發」。童稚出口不慎,犯了禁忌,大人就要用紙往他嘴角上揩「屁股口」。有的還在牆上貼上用紙寫上的字條「小子之言,百無禁忌」,以示偶爾有小孩講了不吉利的話也不算數。老人們說,此舉可逢凶化吉。這些避忌,看來可笑,好在只有幾天,人人也盡量奉行不渝。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對新年美好生活的祝願和希望,但不可否認地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不為今人所效法。
春節萬象更新,人們不僅要清理居室、美化環境,更講究「吃」法,春節的宴筵,十分鋪張,席上佳餚,尤以油炸爛肉最具地方特色。將豬肉煮熟,塗上沙糖、醬油等和成的調味汁,用茶油炸至金黃,叫「過年肉」,色香味俱佳,掛到通風處可久置不變質。食用時,切成寸方塊狀,佐以生薑、紅辣椒等調料,悶爛後上席,酥軟噴香。年節自釀水酒,大街小巷美酒飄香春意濃,家家扶得醉人歸。糯米糍耙,也是家家必備。將糯米用清水浸泡,用甑子蒸熟,置於石臼舂爛,捏成碗口大小的糍粑,是年節的佳食,滑嫩如凝脂,也是拜年的送禮佳品。
❻ 湖南過年有什麼習俗
春節。舊俗一般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止。新正初一雞鳴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謂之「開財門」、「開門紅」。燃燭敬天地、拜祖先,然後出門拜五方,稱作「出行」或 「出方」。節慶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最為熱鬧的是耍龍燈。龍燈的品種繁多,如長龍、 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等。玩龍燈一般是初五齣燈,十五收燈,遊行於街巷與田壠之 間,遇寬敞人多之處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帶,有的玩龍燈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 周圍數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稱「玩家門燈」。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各家均要吃元宵,以 示團圓和諧。
湖南的少數民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其中別具一格的是侗族的「行年」,土家 族的「過趕年」和「調年會」。懷化侗族鄉村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有以寨為單位集體 去另一寨作客的習俗,稱「行年」。行年的蘆笙客到另一寨後,主寨要舉行集體宴會,首 先由客寨特意挑選的十二三歲的少年講「款」。「款」的內容一般是從「開天闢地」、「 洪水滔天」、「人的起源」、「蘆笙的來由」一直講到「村規寨約」。每講一段,眾人齊 聲應和:「是呀!」以示贊賞。講完款,主寨便大擺酒席,盡歡而散。湘西土家族的「過 趕年」即提前一天過春節。相傳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到東南沿海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 把年過了,奔赴抗戰前線。土家兵出征後,立了東南第一功,後人為了紀念這次出征,便 把春節提前了一天,一直延續至今。土家族的「調年會」,節慶一般從正月初三開始,連 續舉行幾天幾夜,最熱鬧的是跳擺手舞,同時還要舉行地牯牛角力、抵杠斤和蛤螞搶蛋等 傳統民間體育和物資大交流。
在清明節,湖南民間仍沿襲著祭祖掃墓,上墳掛紙的習俗。因清明節前後春暖花開, 各地踏青之風盛行,民間還有在這一天放風箏的。
❼ 過年去湖南旅遊
去衡陽 就去衡山
去湘西就去張家界或者鳳凰
風景是張家界最好,當然也是最貴的。
鳳凰是古香古色的小鎮 比較便宜
衡山也可以咯 ~ 鳳凰氣氛比較好 下面給你個去鳳凰的攻略吧
從長沙汽車直接坐車到鳳凰,火車站對門長株潭汽車站就有座
坐車五個半小時 到鳳凰~ 票價100出頭
到了鳳凰你們先去開房,至於房間的話,只要進了古城 在裡面的小路隨著遊人亂逛,都可以看到小旅店隨處可見,在江邊上的都差不多,條件都很一般,一般雙人間都只要四五十塊錢一晚。你最好找一個江邊上的 可以看到江景的,感覺還可以。
要住好點的,可以去市區找賓館,不過就沒那麼方便了。古城裡面也有個蠻好的賓館,在江天廣場,沒去過,估計是海貴。不推薦。
訂了房子之後就可以出來逛了。 古城就是一個大餅,一條江把它分成兩半。 你們的任務就是逛完這一半,再逛那一半,再逛這一半,再逛那一半,再逛這一半,再逛那一半,再逛這一半,再逛那一半,再逛這一半,再逛那一半....
什麼劃船啊,那都是忽悠遊客的項目,沒什麼好玩的。 有農民問你要不要坐農家船,你只要堅定的回答「坐過了」or「不坐」。千萬不要猶豫,某王姓小青年曾就是因為一時猶豫被那農民纏了半個多小時..
不過你硬想坐 也OK ~ 其實也還不錯~ 悠哉悠哉的 ~ 記得還價就是的~ 好像是25一個人吧 不太記得了~
還有古城裡要收門票的地方都莫進去,因為裡面什麼都沒有,沒東西看。什麼沈從文墳墓之類的,只有傻X才會去看。 江邊上有個售票處,賣套票的,你基本可以無視它..因為所以人都無視它。 逛古城是不要花一分錢滴。
吃飯的話,古城裡到處有吃飯的地方,什麼血耙鴨是特色菜,不好恰,小貴,隨你點不點。其他什麼吃的你就看著菜單點咯,莫點多了。因為都一般般咯~還不如在長沙吃。
古城裡面有很多店子,貼了銀聯標志的一般都不還價,其他店子有的可以還價咯~ 你就隨便買點小東西就夠了。我覺得這里的銀子都不純正。
晚上的話可以到江邊放河燈,河燈可以還價,可以策。她不肯你就別買,到處有買。
晚上主要是看看夜景什麼的。還可以去虹橋那裡吃夜宵,
晚上最high的是酒吧,各種各樣的酒吧你可以自己選擇,小啤酒一般十幾塊一隻,雞尾酒四五十一杯。還有奶昔什麼的吧。
晚上還有一個選擇是咖啡屋,貌似古城裡只有兩個喝咖啡的地方,你逛逛就知道在哪了。
晚上回克睡覺,自己要買好毛巾啊 牙刷啊 衛生紙啊 在長沙買好。
第二天到虹橋頭那邊有米粉吃,做早餐,還可以。
接下來 你可以繼續逛或回家
回來的話,你可以找到那個酒店直接坐鳳凰去長沙的車回家;也可以找到那個橫跨那條江的一座巨大的橋。到橋上有去吉首車坐,巴士十五一個人,的士一百左右吧。
回吉首之後在,吉首火車站左手邊,一個藍色的休息廳里可以買票回長沙的汽車。就在門口坐車。
學生證可以打折,在長沙芙蓉華天下車
黃金周會漲價 房間價格應該在100左右 雙人間
非黃金時段只要50 古城裡的旅館
吃的東西都很便宜 ~
❽ 春節想去湖南旅遊,去哪裡好呢
比較有名的地方有南嶽衡山,古城鳳凰,張家界。。。當然還有一些很美但不出名的地方,你不是自駕就不推薦了,出行不方便。
衡山主要就是爬山、拜佛、祈願,春節時候太冷,不建議
鳳凰主要是古城風光,苗族人情,一彎江水繞城過,一座青山抱古城,什麼時候去都可以
張家界主要就是以奇險為美得自然風光
春節的時候是淡季,人不會很多。出去玩主要還是看你抱著什麼心態吧,自己考慮!
❾ 湖南過年都有什麼習俗!!
在我們湖南,過年必須要過大半個月,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這個習俗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下面就介紹一下湖南過年的一系列風俗。
(1)在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要剪綵紙,貼春聯,全家團圓聚飲吃團年飯。到了傍晚的時候,焚香鳴炮,拜祖先家神,並接灶神祭祀。小孩則成群結隊依次到鄰居家裡拜年。各家都會很熱情的迎接這些小孩,捧出點心,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後,又迅速地加入辭歲隊伍,一個晚上可以拿到很多美食,樂得合不攏嘴,因而有個諺語叫:「小孩盼過年」。
(2)年三十晚上,長沙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或松、栗等樹蔸),叫「年財佬」。男女老幼都坐在炭爐邊守夜,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吃豬腳燉蘿卜「守歲」。這個叫「有錢無錢,蘿卜過年」。
(3)大年初一,家家於雞叫的時侯就起來了,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然後人廳堂,點著香燭敬拜祖宗,再向外拜天地神明,擇吉時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著晚輩依次向長輩拜年,搶先到井邊挑第一擔水。早餐吃剩飯,叫吃「隔年糧」,寓意衣食有餘。菜以素為主,離不開青菜、芋頭、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萬事遇頭,清白傳家。飯後晚輩向家族長輩拜年。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家裡互相拜年完了,就去鄰居家拜年,但如果人家還沒有起床,則忌諱到床前拜年。
(4)大年初一,有的人除夕在大門合縫處貼紅紙「財」字,或者「開門大吉」、「對我生財」之類的吉利語,開門時高聲朗誦,這叫開門見喜、開門見財。在台階下堆很多柴,諧多財。初一的書後抱柴進門,意「進財」。初一不倒垃圾不掃地,真到非掃不可時,掃帚不向外而向裡面掃。有的人則書寫「人壽年豐」、「五穀豐登」之類的吉利語,叫「新年發筆,大吉大利」。
(5)大年初一特別忌諱粗俗不雅之言,認為今天挨了罵,就要挨一年的罵。大人總要事先叮囑小孩:初一要說好話!萬一小孩說漏了嘴,大人馬上解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要說「打發打發」;若酒杯倒了,要說「酒潑紅地」。
(6)大年初二的時候,女婿都會到岳家拜年,有個諺語叫:「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初八以後,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以上就是湖南過年的一些習俗,和全國其他地方的習俗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一些有自己特色的東西。不管形式如何,其實質都是為了在來年求得好運,這也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蘊涵了中國人祈求平安,順利的心願。
❿ 湖南春節習俗
1、除夕:一定會吃雞、肉、魚三樣,而且得是大魚大肉。雞要整隻的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後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徵著年年有餘、五穀豐登,辣椒代表紅紅火火。
2、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
3、開財門:大年初一,家家於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
4、拜年:長沙還有客人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