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濟寧周邊旅遊景點大全
Ⅰ 濟寧的春節習俗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Ⅱ 濟寧的春節民俗
濟寧是運河民俗最集中的地方。當年慈燈寺門前有熱鬧的廟會,春天有城隍爺出巡,夏天汛期有迎送小龍王,呂洞賓誕辰時呂公堂煙火興旺,每年春節,龍燈、旱船、高蹺、秧歌、獅子舞,走街串巷,絡繹不絕,還有常年的漁鼓、相聲、快書、戲法、氣功、武術,各展絕技,熱鬧非凡。
這里,需要特別提到的是濟寧的小土山(現在的人民公園)。小土山位於濟寧舊城東南城牆腳下,這是當年疏浚運河時挖土堆成的大土堆,這里是濟寧傳統的公共游樂園,它在魯西南遠近聞名,其行業之眾,喧嚷之盛,毫不亞於北京天橋和南京夫子廟。
在這60多畝的地面上,建有「逢春」、 「書帶草亭」、「長春」、「同樂舞台」四個戲院;十幾家茶館里幾乎都設有書場,其中「四海春」、「玉仙亭」兩個茶館,則標榜『以武會友』,經常組織武術表演,供人觀賞。書場除了進入茶館之外,還有搭棚招租的,也有本錢較強的名家自己立棚的。
曲種繁多,有大鼓、揚琴、漁鼓、評詞、漁鼓墜、山東落子、木板小鼓、嶺兒調、平調、山東清音、三弦評調等十餘種,至於相聲、戲法(魔術)、武老二(現稱山東快書)以及對打、劈磚、舉重、摔跤、吞鐵球、賣大力丸的,只能撂地攤拉場子了。
三教九流各種下層行業會聚於小土山,唱賣估衣、熬膏葯、修表、拔牙、焊錫壺、補鍋、算命、指畫、擺棋局、點痣、修腳、抽簽子、抓彩、押寶、推牌九,吆五喝六人聲鼎沸。
臨近春節,小土山就更加擁擠喧鬧,各路人馬紛紛搶佔地盤,拉洋片的、走猴露頭(木偶)的、耍猴、玩熊的、套圈的都要爭個場子,更有賣玩具的;花槍、木刀、鬍子、劍、嘩拉棒錘、皮老鼠、獅子狗、泥娃娃、紙花、彩燈、年畫、風箏,把個小土山紮裹得五彩繽紛。還有賣琉璃蚌蚌、玻璃號、耍陀螺、仙鶴燈以及煙花爆竹等,把個小土山炒炸得像個水星子油鍋。舊時濟寧俗語說:「出了南門向東望,除了吃喝不上當」就是指的小土山。
這里百業匯聚,琳琅滿目,但假冒偽劣、使奸行騙也混跡其中,所以最實惠的還是飲食業。小土山的飲食大部分是低檔小吃,攤棚擁擠,小販穿梭,香氣四溢,令人饞涎欲滴。
攤棚里有饊子、麻花、鍋貼、菜盒子、火燒、蒸煎包,稀的有酸辣湯、豆腐腦、牛雜肝湯、餛飩、粥、羊肉湯,小酒店裡備有鹵味、雞雜、煮花生、五香花生仁、干蠶豆、面蠶豆、糟魚、豆腐乾等,更有挎籃挑擔的小販大聲吆喝:有糖球、瓜子、芝麻糕、蘭花豆、鮮青果、老蓮蓬等,至於瓜果桃梨、甜桿(甘蔗)、涼粉、汽水、炒螺螄則隨處可見了。濟寧小土山席棚、布幔摩肩接踵,土台木架參差擁擠,叫賣喝采甚囂塵上,這里凝聚了濟寧數百年風情。
孔子誕生至今2555年,他的後世子孫遍於海內外,據有關部門統計,現有400多萬人,在曲阜定居的有11萬人。
歷史上,孔子的嫡孫居住在曲阜孔府。宋朝時宋仁宗下令46代嫡孫孔宗願的封號由文宣公改為衍聖公,世襲罔替,並正式建造了衍聖公府(孔府)。衍聖公這一封號由46代孔宗願傳到77代孔德成,延續 了31代,歷時近千年
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的父親,76代衍聖公孔令貽幼年喪父,是獨子,沒有兄弟姐妹,5歲襲封爵位,1919年去世,享年48歲。
孔令貽有二女一子,即77代嫡孫:長女孔德齊(早年去世);次女孔德懋,現在北京;子孔德成,現在台灣,均是一母所生。孔德成是遺腹子,出生百日即襲封爵位。孔德成和其胞姐孔德懋在孔府一起生活,上家學讀書,在孔府長大。孔德懋出嫁北京,「七七事變」前夕孔德成遠赴重慶。
從孔子到孔德成,77代嫡孫中,只有三代離開故鄉曲阜。一是第8代孔鮒,當聽說秦始皇焚書坑儒要來曲阜時,他連夜將祖傳經書藏於夾皮牆內,隻身去嵩山投奔陳勝起義軍,被尊為軍師。以後因病死在軍中。二是第48代孔端友奉命隨北宋皇帝南遷,定居浙江衢州。金朝金太宗封仍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為衍聖公,由此分為南北兩宗100多年。
元朝統一中國後,元世祖認為只應有一個衍聖公,南宗的孔洙讓爵位給北宗的孔治。以後改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400多年。三是第77代孔德成,國難當頭,不被敵人所用,離開了千年祖業和故土輾轉到後方,路經武漢時,即在報上發表了《抗日宣言》。抗日勝利後,孔德成隨當時的中央政府由重慶遷都南京,接胞姐孔德懋及其子女到南京官邸共同生活,後因時局變遷,又兩岸相隔數十年。終於天遂人願,姐弟得以團聚。
孔子後世一律都要按照字輩取名,否則不準入家譜。字輩的字先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欽定10字,以後崇禎皇帝又欽定10個字,清朝乾隆皇帝又欽定10個字,民國時期,76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續定20個字,報經北洋政府批准,由北洋政府下令各省縣將這50個字布告周知。即:(從56代至105代的字輩)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朝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緒世昌
由此,盡管孔子後裔人數眾多,相互不認識,但只要根據名字,就可以從大的方面確定輩分。孔子後代繁衍年代久遠,支脈繁多,但都和孔府有血緣關系,孔氏家族如一棵參天大樹。孔府是孔子後世嫡系長孫即衍聖公居住的地方,他就是這棵大樹的主幹。而歷代衍聖公的弟弟長大後,按照孔府規矩是要分出另過的,隨著他們子孫的繁衍也就像這棵大樹上生出的許多分支。要了解這支的始祖是誰?是在哪一代分出的?以及世系如何發展?這些在《孔子世家譜》上皆有據可查。《孔子世家譜》兩千五百年譜系不亂,支脈清楚,實為舉世珍寶。
Ⅲ 濟寧過春節的風俗
1、大年初一,男人們在凌晨四點左右就把全家人喊起來,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爺爺,版還有門權神,放鞭炮,發馬子,下水餃吃早飯。而後家中留下一中年人照顧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而其他人則會出門拜年,一般先到近門近族家拜年,給長輩磕頭。從村西拜到村東,不管姓什麼,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
2、初二,開始外甥到姥娘家拜年。初三四到姑姑家,初五初六到老丈人家。特別初六,一般新姑爺都在初六上門。初七初八開始到姨家等等。初三還要吃水餃。
Ⅳ 春節期間三孔對濟寧人免費開放嗎
不免費,搞優惠活動。
春節期間特推出濟寧市民優惠游「三孔」活動。活版動時間為權2013年1月1日—3月31日。
活動期間,凡參觀孔廟、孔府、孔林景區的曲阜籍市民,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到遊客服務中心售票大廳購買每張10元的「三孔」景區優惠聯票,每天限售10000張。
另外,濟寧籍市民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到曲阜遊客服務中心售票大廳即可購買"三孔"景區優惠聯票,票價為50元/張,每天限售5000張。濟寧籍市民單獨參觀尼山孔廟(含尼山書院、夫子洞)、顏廟、壽丘少昊陵、周公廟、孟母林景區,可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到以上景區售票處分別購買每景區5元/張優惠票。優惠票和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共同使用有效。
Ⅳ 濟寧的春節作文400字
濟寧的春節
每年的春節,我都要跟隨著爸爸媽媽回老家——濟寧過春節,那裡的春節和濟南截然不同。
除夕早晨,天蒙蒙亮,各家各戶便開始燒香,在門的側面貼個紅兜,以表示一年全家都會平平安安。吃過早飯,小孩子們便跟在大人後面幫著掛燈籠,貼春聯,那裡用的膠也很特別,不是用雙面膠,也不是用膠帶,而是用——漿糊。先是掛燈籠,把大紅燈籠掛在門的上方。俗稱「高照」,意為「福星高照」的意思。然後,再貼上春聯。
小孩子們跟隨大人幹完活後,大人是要給小孩子買鞭炮的。無論男孩女孩兒,都喜歡放鞭炮。上街隨便找一戶商家,都有賣新年用品的。那裡鞭炮賣得很快;禮花、掛炮、雷子、插炮都很受歡迎,尤其是禮花,往往都是大人買,到除夕晚上放。那裡糖果也很多,過年了,大人會給小孩買很多糖;什麼水晶糖。水果糖、棒棒糖,樣樣俱全,種類繁多。下午,是小孩子放鞭炮的時候,年齡較小的孩子放插炮,則年齡較大的放「雷子」通常,放雷子時都在小樹林里放「咚,當」聲音特別大,五里之內都聽的格外清楚。
晚上是最熱鬧非凡的了。晚上,人們吃著雞、鴨、魚、肉,一邊說話。小孩子們早就心不在焉了,盼著吃完飯趕緊放禮花、放鞭炮。天色越來越黑,家家點著燈籠,鍋中放上兩個饅頭,以求全年都有飯吃;還有,不管你家裡有幾盞燈,只要是燈,就全都打開,村裡燈火通明,沒有一家不開燈的。「咚、咚、咚」仰頭望去,滿天的禮花,各式各樣,形態各一。月亮和星星也不見了蹤影,我才是看著人們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放鞭炮呢吧!晚上八點鍾,家家准時收看中央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年輕人便包餃子、做排骨,羊湯,准備明天早上的團圓飯。
兩三點,人們就起床了,掛炮齊鳴,在老家,我都把鞭炮聲當做鬧鍾,鞭炮只要一響起,你就別想再睡下去了「噼里啪啦」起床後第一件是就是「磕頭」磕完頭後,老一輩的便給孩子們壓歲錢。全村同族男人到家祠常拜祖先,以表懷念,並請祖先在天之靈保佑家族人丁興旺,來年如意平安。4點多種,堂屋便成了人最多的地方,因為輩小得要給輩大的磕頭,以表尊重,也祝老人長命百歲。5點多種,全家團圓,吃團圓飯,團圓飯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雞蛋;吃雞蛋寓意學生們成績更上一層樓,打人么吃雞蛋表示全年都要團團圓圓。
從初三開始往後,親朋好友互相串門,走親訪友,老同學聚會。
過了 正月十五,人們該上班的上班,該學習的學習,又過了一年,又有了一年的收獲。
Ⅵ 濟寧的春節作文460字
濟寧的春節
每年的春節,我都要跟隨著爸爸媽媽回老家——濟寧過春節,那裡的春節和濟南截然不同。
除夕早晨,天蒙蒙亮,各家各戶便開始燒香,在門的側面貼個紅兜,以表示一年全家都會平平安安。吃過早飯,小孩子們便跟在大人後面幫著掛燈籠,貼春聯,那裡用的膠也很特別,不是用雙面膠,也不是用膠帶,而是用——漿糊。先是掛燈籠,把大紅燈籠掛在門的上方。俗稱「高照」,意為「福星高照」的意思。然後,再貼上春聯。
小孩子們跟隨大人幹完活後,大人是要給小孩子買鞭炮的。無論男孩女孩兒,都喜歡放鞭炮。上街隨便找一戶商家,都有賣新年用品的。那裡鞭炮賣得很快;禮花、掛炮、雷子、插炮都很受歡迎,尤其是禮花,往往都是大人買,到除夕晚上放。那裡糖果也很多,過年了,大人會給小孩買很多糖;什麼水晶糖。水果糖、棒棒糖,樣樣俱全,種類繁多。下午,是小孩子放鞭炮的時候,年齡較小的孩子放插炮,則年齡較大的放「雷子」通常,放雷子時都在小樹林里放「咚,當」聲音特別大,五里之內都聽的格外清楚。
晚上是最熱鬧非凡的了。晚上,人們吃著雞、鴨、魚、肉,一邊說話。小孩子們早就心不在焉了,盼著吃完飯趕緊放禮花、放鞭炮。天色越來越黑,家家點著燈籠,鍋中放上兩個饅頭,以求全年都有飯吃;還有,不管你家裡有幾盞燈,只要是燈,就全都打開,村裡燈火通明,沒有一家不開燈的。「咚、咚、咚」仰頭望去,滿天的禮花,各式各樣,形態各一。月亮和星星也不見了蹤影,我才是看著人們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放鞭炮呢吧!晚上八點鍾,家家准時收看中央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年輕人便包餃子、做排骨,羊湯,准備明天早上的團圓飯。
兩三點,人們就起床了,掛炮齊鳴,在老家,我都把鞭炮聲當做鬧鍾,鞭炮只要一響起,你就別想再睡下去了「噼里啪啦」起床後第一件是就是「磕頭」磕完頭後,老一輩的便給孩子們壓歲錢。全村同族男人到家祠常拜祖先,以表懷念,並請祖先在天之靈保佑家族人丁興旺,來年如意平安。4點多種,堂屋便成了人最多的地方,因為輩小得要給輩大的磕頭,以表尊重,也祝老人長命百歲。5點多種,全家團圓,吃團圓飯,團圓飯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雞蛋;吃雞蛋寓意學生們成績更上一層樓,打人么吃雞蛋表示全年都要團團圓圓。
從初三開始往後,親朋好友互相串門,走親訪友,老同學聚會。
過了 正月十五,人們該上班的上班,該學習的學習,又過了一年,又有了一年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