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旅遊住農民家
1. 出國打工好嗎
來來來,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是我的一個小叔,去年剛從日本回來。算是沒趕上好時候的一批外出勞務人員。因為這幾年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持續走高,所以他們賺的錢比之前的務工人員少了一大筆。對於每個想出門多賺點錢的人來說都不是個好消息。
回來的時候,大家都擁去他家裡面尋常問短。他在工廠上班,和其他人租了很小的房間,幾個人住在一起。為了能上夜班多掙錢就請中國的頭吃吃飯,多給自己排排班。也只有這個時候自己也能跟著吃點好的。平時自己都只能子宿舍吃面條,因為其他的東西都很貴。小超市裡面的青菜都是論根賣,和人民幣四塊錢一小顆。肉蛋就更貴,所以他在這三年打工時間里吃到回國的時候再也不想看見面條。第一天回家我奶奶給他做了大骨頭,吃的倍香。我們大夥在一起吃火鍋的那天,整個人捧著大碗攪拌著就吃上了。
在工廠里的時候中國人永遠是做最辛苦那最少錢的那一群。工廠離賣東西的地方都非常遠,騎車老遠都看不見個人。語言也不同,生活乏味苦悶。有時候一個班的兩個圈子都玩不到一起去,就別說不同國家的人能好好的在一起玩耍。沒可能。
第二個故事是我上大學的時候,學校在一個學期有出國工作的機會。基本上就是你自己拿錢有一個出國打工的機會。出國對我來講到現在都是件還沒實現的事,更何況那個時候在大學里。辦這個事的公司,借我們學校的一個講廳,屋子裡面稀稀拉拉坐了幾十號人。大家對這個興趣缺缺,或者是一開始就看出不靠譜的本質。
我坐在那兒一直聽到結束。宣揚了一大堆發達國家的好處,和我們去哪兒能收獲到的東西。歸總起來就是你出去打工三個月左右就能賺到五六萬人民幣。這個看你自己的辛勤程度和工作內容。都是在KFC這樣的快餐店打工,外國的哈根達斯只要一塊錢,Pizza很便宜等等。你還可以利用自己賺的錢和假期環游整個美國,或者美國的東部。出國需要一筆錢,大概也就是三四萬左右。聽起來就是一場跨國的勞務。有個姑娘從美國回來的時候宣傳了很多美帝的好事情。阿迪耐克便宜啥的,也說了很多自己出去玩的事情。聽著非常乏味,沒有想像中的樂趣。至少我沒聽到一點。
第三個故事是一個親戚家的阿姨,每天農民休息的時候就去法國還是義大利種草莓和四季豆。因為當時就提到這兩個,不清楚阿姨是不是還種了別的東西。跟我形容草莓特別大,特別好吃。人家餐桌上都是直接生吃。她們為一個巨大的庄園工作,因為語言不通所以生活也非常簡單。乾的活和我們國家的農活比起來還是輕松很多的,剪剪樹枝之類的。等水果下來的時候隨便吃,也不需要躲著誰。但阿姨也特備誠懇的說,一個人能吃多少,就一個肚子。最後半年能剩下個幾萬塊錢,差不多在家一年也就掙這么多錢。所以半年沒啥農活的時候出國掙一筆也挺好的。
很多人出門務工的原因都出於非常簡單的目的,就是多賺一點錢。所以能省的地方都盡量節約。比如不吃肉也不買什麼特別貴的東西,最多是臨走的時候買一點這個國家的特色的東西,回去給親朋好友。
在我們一無所有,或者接近貧窮的水平線的時候,特別希望能有點錢。能吃的好一點,如果還能提供住簡直就是理想。十年前的時候廣州東莞的工廠都能滿足這點,所以那陣子外來務工人員占據了整座城市。人們奔向好賺錢的地方,並不是因為錢真的好賺,而是你舍棄了更多的時間,辛苦,吃的差,住的差,在犧牲這一切之後你口袋裡的錢比在家的時候多。你覺得更加心安。錢能給你基本的生活之後還能給你底氣。
和在國內的人比,出國務工只是看上去掙的多,辛苦的程度低一點,可你仍然要付出出國的一筆費用,還要忍耐巨大的孤獨,陌生城市的困擾。
看提問者是中專畢業,如果真的沒有什麼巨大的愛好。讀書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我是學文的,現在大學畢業,工作兩年,還是想有機會能讀書就讀書。社會奮斗的起點盡管不全是文憑,但學生時代能給你很多社會不能給的東西。
2. 南京柳樹灣是什麼地方
據金陵旅遊網(http://www.nanjing.gov.cn)訊:1983年秋天,雲南省彌勒縣給南京有關部門寫來一封信,說他們那裡有許多漢族同胞稱先祖是從南京柳樹灣遷去的,懇切要求幫助查找「柳樹灣」。南京的有關專家反復查閱了解放前後各種圖籍史料,並無「高石坎」的地名,只是現在城東南有一處叫「石門坎」。石門坎是否即高石坎呢?如果是的話,柳樹灣應在其附近地段內。專家們一方面繼續查閱史料,一方面到石門坎至明故宮一帶實地訪問踏勘。後在明故宮的遺址上看到有一塊明萬曆四十年九月初九立的大石碑,這塊碑的一段碑文幫專家解決了難題。碑文曰:
「看得疏通溝渠,乃王政要務。除十三門內大小渠陸續疏通外,惟洪武岡口(以)東,從口口關首下北東城兵馬司門首下北標營,柳樹灣、關王廟,太醫院等處過西下各溝,向來不得下流之處,所以雖經疏浚,水仍不。」
從這段碑文說明:柳樹灣的地名在明代確實存在,而且就在明宮城附近。於是,專家們又查對了《明宮城圖第十》,上面標有「東城兵馬司」、「太醫院」。將碑文與宮城圖一對照,說明柳樹灣的位置原在東城兵馬司與太醫院之間,正與現在的石門坎相去不遠(築城後由城牆隔開)。至此明白,「高石坎」應為今「石門坎",柳樹灣即在今天的城東南角。
金陵旅遊網還有一篇文章提到:在南京舉辦的一次學術座談會上,南京史學界的人說:明故宮遺址內有一塊明萬曆四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樹灣地名的記載,也就是說,在明代確有「柳樹灣」這個地名。從南京的水道資料及《明應天府城內坊廂圖》對照,柳樹灣應該在「標營」、「太醫院」、「大中橋」的區域內,具體位置在當年太醫院的上游,東城兵馬司的下方,即今天南京市的藍旗街、御道街一帶。雲南祖輩們流傳下來的「高石坎」實際上是一種口傳之誤,現在該處稱作「石門坎」。
在關於雲南現今居住著的漢族從何移居而來,有很多文章都這樣提到: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命令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等大將從南京率大軍30萬出征雲南。平定雲南後,朱元璋很賞識沐英,又念其功勞無比,便派沐英留在雲南鎮守疆土。為了鞏固疆域,促進雲南的發展,洪武十五年前後,沐英親自回到了南京,在南京廣招工匠,隨著自己遠赴雲南屯田墾荒,興修水利。在沐英所帶的明朝軍隊及帶來的工匠中,有部分官兵帶著家屬隨往,有些官兵則與雲南的當地人通婚,從此開荒墾地,生兒育女,世居雲南。
其次,又因柳樹灣緊靠明朝皇宮的東南部,屬於皇城禁地。因此,在這一片駐扎的軍隊以及居住著的居民,成為朱元璋的心頭之患。還有一些讓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員、商賈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強行加上罪名的人,統統都被發配充軍到了雲南這塊不毛這地。就這樣,居住在柳樹灣一帶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對象了。
其實,何止是彌勒人,走遍雲南38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詢問雲南的漢族人來自哪裡,大多數人都會根異口同聲地說,來自「南京應天府柳樹灣高石坎」。對於雲南的漢族人是來自「南京柳樹灣高石坎」的傳說,雖然歷史學家們沒有一個具體的說法和定義,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從祖籍關系講,現今居住在雲南省內的漢族人,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古代吳越地區,即今天的江浙一帶。因為從雲南漢族人與南京人風俗習慣上的很多相同之處,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就連彌勒縣的漢族灶台灼力樣和裝飾花紋,都和今天的南京郊區農民的鍋灶相似。
南京柳樹灣高石坎,是雲南人說不完的話題,是雲南人心裡的牽掛,是雲南人尋根的情結。
如今,柳樹灣高石坎(即今石門坎)已經是處於南京城繁華的鬧市區了,聽說,每一年都有不少雲南人去南京尋根呢。而很多雲南人從小就對「南京」這兩個字很耳熟,見到南京人也自然地有一種親切感。
我想,作為今天的雲南人,雖然可以尋根,但我們不應該過多的去依念南京。無論我們來自哪裡,無論是誰把我們的先祖帶到這里,我們都應該看到:雲南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雲南是一塊肥沃的土地,雲南正在與發達的南京及中國東部地區一樣,隨著中國的改革前進方向,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
3. 五嶽是指哪五座山
五嶽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一、東岳泰山
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
二、西嶽華山
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
三、南嶽衡山
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是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聖地,環山有寺、廟、庵、觀200多處。衡山山神是民間崇拜的火神祝融。
四、北嶽恆山
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恆山道教始於西漢,北魏始興盛,成為主流全真派聖地。
五、中嶽嵩山
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是古京師洛陽東方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和道教聖地,功夫之源。
4. 吉林省的文化特色是什麼
吉林當地特色
秧歌
東北大秧歌秧歌是我國漢族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歷史十分悠久。
目前,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幾種秧歌中最為普及、最靈活的一種。關於吉林地秧歌的淵源,有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元朝忽必烈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之後,把百姓每五十戶編成一隊,派一個元兵看管。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元兵為了防止百姓們聚眾謀反,就把各戶男子集合起來,由他領隊唱唱跳跳。後來這一活動作為一種表演形式流傳下來,演變成今天的秧歌。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吉林傳統地秧歌中有「老撻」(指元兵)這個人物,並且是秧歌隊的領頭和指揮。
江城的秧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有淳樸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歡快、豪放矯健、質朴憨厚、幽默詼諧等藝術風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蹺、耍龍燈、跑旱船和逗獅子最為著名。
踩高蹺
踩高蹺,是我國各地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是春節、元宵節、廟會等傳統節日里深受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吉林地區也很盛行。流行於我們吉林地區的高蹺內容較為豐富,傳統高蹺扮演的人物有頭蹺(武扮公子)、二蹺(武扮旦角)、漁、樵、耕、讀、青蛇、白蛇、許仙及一般的上裝(女角),下裝(男角)等。
踩高蹺的表演藝術性很強,要求演員具有較好的基礎,除在行進中和廣場上邊走邊舞的各種隊形的大場外,還有兩三人為一組表演的小場。小場秧歌的表演多以特技為主,也很吸引人。如今,高蹺作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已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它或扮演成活報劇,或扮演成戲中角色,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龍舞
「龍舞」是一種形式完美,具有較高藝術技巧的舞蹈。由於流行的地區不同,龍舞的表演形式也多姿多彩,在東北,群眾把龍舞歸於秧歌范疇,習慣稱之為「耍龍燈」。
我國古代人民為寄託美好願望而創造了龍的形象,人們把「龍」作為吉祥的化身,用舞龍祈禱神靈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收。耍龍燈的動作很豐富,吉林地區比較流行的有「龍操水」、「龍卧沙」、「小花子」、「掏腰窩」、「金龍盤玉柱」等多種形式。其藝術特點是氣魄宏偉,舞姿生動,變化多端。但無論表演哪種花樣動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在今天,舞龍成為了振興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重要節慶期間,最受群眾歡迎的民間舞蹈藝術。
跑旱船
流行於吉林地區的「跑旱船」多隨秧歌隊活動,屬秧歌雜耍部分。「旱船」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都是漁翁做解纜繩等模擬動作,漁婦乘船前行,二人輕盪漫舞。現在也出現了許多新內容。比如,「喜送公糧」、「夫妻趕集」等形式,更為群眾所接納和喜聞樂見。
獅子舞
「獅子舞」是擬獸舞蹈,是我國民間舞蹈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也是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它起源於南北朝時代。現在,我們江城所流行的,是著名的「北獅」派,俗稱為「逗獅子」,歸屬秧歌類。舞獅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伴著歡天喜地的鑼鼓聲,更顯得喜慶有餘,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5. 安陽有哪些景點哪裡最好玩
安陽屬於河南省管轄范圍內的地級市,其位於中國的中北部,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安陽是甲骨文的故鄉,也是周易的發源地,還曾經是7個朝代的都城,因此安陽的人文景觀是十分眾多的。那麼安陽最值得去的景點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