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永州旅遊景點大全
① 永州春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每逢春節,永州地方,一般人家香案燈燭,穿戴新裝。凌晨,燃放鞭炮,叩拜天地祖版先,祈求當年吉祥權如意。
初一至初三三天,男女老少說話必須講究喜慶。為保證出言吉利,除夕對小孩千叮萬囑,並用紅紙書寫「童婦之言,百無禁忌」之類的話,貼於廳房。一些地區用稻草擦拭幼童嘴巴,以示小孩新年亂說的話不算數。
大麻地區村民春節凌晨即在除夕一直燃燒旺盛的爐上撒一把食鹽,以鹽著火的爆炸聲,表示「百無禁忌」之意。為圖吉利,初一到初三此三天不掃地,不往外倒垃圾。
拓展資料: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貨、掃塵、貼年畫、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② 永州春節的所有習俗
永州人民在長期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禮節。與外地人的交往間,以及鄰里之間、父母子女之間、夫妻妯娌之間等,都注意講究禮貌,以禮相待。特別是熱情好客,禮貌待客,已成為永州人民的傳統習慣與美德。無論節日或者平時,熟人或者生客,路過或者久居,到了永州各地,均有賓至如歸之感。主人為盡地主之宜,往往盡其所有,熱情招待客人,使客人吃得高興,住得舒服,過得愉快。即使家境較為貧困的,也要千方百計借錢借米,用以款待客人,而決不在客人面前稍露窘境。
永州各地接待客人的禮節,大體可以分為漢族地區和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兩種不同類型。
漢族地區的禮節大致相同。客人一到,主人便會起身相迎,主動讓座,遞水送茶,問寒問暖。即使客人是路過或辦某件事情,並非專程作客,熱情的主人也會執意挽留用餐。但是,在坐位、喝酒、用菜各地頗多講究。客人若懂得當地規矩,主人則會更加高興。
坐 各地習慣大致相同。主人給客人讓座時,一般都會將凳椅等擦一下,再搬給客人坐。如果凳、椅有灰未擦,客人不要自己去擦或用口吹灰,否則主人心裡就不高興,認為客人嫌棄他。如遇節日喜慶,酒席座位往往有上席、下席、陪席之分。上席一般在房內神龕一方,有的地方則以靠壁一方為上席,在坪子里擺席,則以北面為上席。客人一般應按主人的安排就座,主人一般都將最尊貴的客人安排在上席。
酒 永州各地農村,絕大多數人家都有自己釀酒的習慣。招待客人,一般都用家釀米酒,一時無酒的,也會借酒或買酒進行招待,有「無酒不成敬意」之說。喝酒時,主人會殷勤地頻頻勸酒,斟酒之後,把酒壺放在自己旁邊,並將壺嘴向著自己。客人開懷暢飲,主人就高興,否則就會認為你「見外」。但客人不要去拿酒壺,更不要掀開酒壺看酒的多少。如果客人不能再喝了,在主人斟酒時,將手捂住酒杯就行了,或將酒喝乾後把杯子放在一邊,主人一般不會勉強。
菜 永州各地農村款待客人,往往盡其所有,把最好的菜拿出來。款待客人的菜式,魚和雞鴨講究較多。魚是各地常見的一道菜。在春節期間,酒席上的魚象徵年年有「余」,多數地方的習慣是只看不吃。有的地方沒有魚,就用木或竹雕成魚形,澆上佐料來代替魚。不知這一習慣的,往往投箸於魚,從而鬧出笑話,主人心裡也不高興。一般時候,魚多在酒足之時上桌,客人可照吃不誤,但有「魚到酒止」之說。雞、鴨也是款待客人的常見菜式。但用雞、鴨的什麼部位招待客人,各地頗多講究。道縣、寧遠、新田一帶,雞頭俗稱「鳳冠」,鴨頭俗稱「龍頭」,象徵尊貴。招待客人時,雞鴨之頭往往讓與客人,表示對客人的極大尊重。如果客人不止一位,則讓與客人中的貴客。如果沒有生客在場,則讓與席中輩分最高或年紀最長者。客人接受主人夾來的雞、鴨之頭,主人就高興;若不接受,主人則會再三相讓。江永、冷水灘區、芝山區一帶農村則不然,用以招待貴客的部位是雞、鴨尾部,俗稱雞屁股、鴨屁股或「雞翹」、「鴨翹」。他們認為雞、鴨尾部多肉少骨,是最肥美的部位,從而相沿成習。當地人外出作客,往往也以能吃到雞、鴨尾部為榮。東安、祁陽一帶,則以雞、鴨胸肌肉及其內臟招待貴客。雞、鴨之爪、璞,俗稱「抓錢手」,多為主人自己食用。而雞、鴨之翅膀,象徵遠走高飛,鵬程萬里,多為青年人食用,這些習慣各地基本一樣。同時,無論到誰家做客,客人一般不得將菜湯喝光,不得刮食鍋貼(俗稱焦鍋),否則主人會認為客人嫌飯菜不足,挖了自己的「底子」。
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與漢族地區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凡是進入瑤家的客人,都會受到尊重和熱情款待。饒有風趣的「掛袋子」與「瓜簞酒」,是瑤家待客的典型禮節。客人到了瑤家,只要把隨身攜帶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掛鉤上一掛,就表示要在這家用餐。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留客人在家裡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你還要到別處去,吃飯的事往往落空。瑤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禮。臘肉、山珍野味和土特產,是瑤家待客最常見的菜式。客席上,金黃厚實的臘肉奉為上品,主人會熱情地把大塊臘肉夾給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歡,都應當接受,這樣主人才會高興。瓜簞酒是瑤家招待客人的特製酒。這種酒用糯米製成。它釀成糊酒後,摻上清泉水或涼開水,飲用時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連液帶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時,由家裡最年輕的姑娘斟酒盛飯,主人則頻頻向客人夾菜敬酒。此時,客人不必拘束過謙,應大大方方開懷暢飲。這樣,主人認為客人看得起瑤家,就會越發高興,倍加親熱。如果拘謹見外,反而不受歡迎。到瑤家做客,還要懂得當地的禁忌,否則會引起主人的反感。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里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
③ 一篇關於永州春節的作文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每家每戶都會慶祝一番。有些民族還會搞一些活動來歡度新春佳節,比如舞龍舞獅、說書唱戲、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一到年關,大人小孩都忙乎開了,備年貨、掃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樂乎!貼春聯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或自己動手或請人代勞,把一年的收獲和來年的希望都寫進這小小的春聯里。同學們,說起春聯,還有一個故事呢!春聯,起源於桃符,它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門板。據說,桃木有鎮鬼、驅邪的功能。因為世上的惡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二神,所以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驅鬼辟邪。後來,人們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兩位神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驅惡。這種桃板就稱為「桃符」。在五代十國時期,開始有人在桃符上寫字。一次,蜀國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學士在桃符板上寫字,因看不清學士們所寫的內容,孟昶索性自己書寫「年年約余慶,嘉年號長春」。由此產生了中國第一副春聯。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遠的遊子也要趕回家跟家人團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備的年夜飯。舊時,人們把這叫做除夕守歲、熬年。這一頓飯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著春節聯歡晚會的精彩節目,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聽著窗外陣陣的爆竹聲,一家人享受著天倫之樂。這時候,小孩子最開心的是長輩會發壓歲錢。據說,在魏晉時期就有這個做法。壓歲錢也叫「押歲錢」、「壓祟錢」因為歲與祟是諧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使小孩們平平安安過年。
過年了,少不了走親訪友。親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著豐盛的酒菜,互贈祝福,共謀發展大計。這一活動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
春節,不僅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樂,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我們國家的一種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種親情,一種對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安寧。
④ 春節准備帶媳婦回娘家過年!有沒有經常跑長途的朋友,安徽宿州到湖南永州走哪條高速不易堵車速度快謝謝
從你的描述來看,春節准備帶媳婦回娘家過年,由於春節人流量比較大,車輛特別的多,高速經常會發生堵車現象,一般來說,如果走高速的話都是比較堵的,可以走國道試一下。
⑤ 20年春節湖南永州會不會下大雪
20年春節湖南永州會不會下大雪
按照現在的氣候推算的話
估計湖南永州可能會下大雪的吧
⑥ 永州春節的習俗
永州人過年,大年三十要先「封歲」。
所謂「封歲」(也稱分歲、墳歲、拜年墳),就是接老祖宗回家過年。「封歲」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同時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之興旺發達。
「封歲」的祭祀儀式相當隆重。大年三十上午開始,下午達到高潮。當天家族中的男男女女(老社會時女孩不去封歲,如今子孫後代扯著長龍封歲是一個家族人丁興旺的表現)帶上米飯、魚肉、紙錢、紙花、香燭、鞭炮、酒水、公雞等祭品,來到已故長輩和先祖的墓地。
先將墓地周圍的雜草鋤除,給祖墳添土,並挑選一位最有出息的晚輩在先祖的墳頂上插上搖錢樹。接著按程序舉行祭祀儀式:家中年長者在先祖墳頭壓上紙錢,再在墓碑前點上香燭,供上米飯、魚肉等祭品,宰殺公雞並將「血食」淋灑在紙錢上和墓地石碑前,然後焚燒紙錢。
燒過紙錢後,由年長者告訴先祖們,今天是大年三十,親人們請他們回家過年來了。並由這位年長者向祖先匯報一年來晚輩們的得失。有的家裡娶了媳婦,有的添了子孫,有的子女考上了大學,有的升職,有的發財,這時都要向祖先表達謝意;有的家裡不順不睦,有的多災多難,也要祈求祖上庇佑來年一帆風順,心想事成。
接下來親人們就在先祖墳前按輩份大小依次行禮跪拜、磕頭許願,祈求先人英靈保佑。最後是燃放鞭炮與長輩和先祖們一起辭舊迎新,請他們回家過年。
⑦ 關於一篇永州的春節作文
今年的元旦節就要到了,街上張燈結綵,到處洋溢著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看著這熟悉的場面,我不禁想起了去年元旦節發生的一件趣事。
那天下午,我嚷嚷著想吃湯圓。奶奶在做湯圓時,拿出一枚銅錢神秘地說:「這枚銅錢代表著平安,誰吃到它,這一年都會很平安。」說完,奶奶把銅錢洗干凈,熟練地包進了湯圓里。湯圓捏好後就開始下鍋了,不一會兒,湯圓煮好了,「圓圓胖胖」的湯圓在鍋里翻滾著,像在進行游泳比賽。奶奶每碗舀了六個湯圓,象徵著「六六大順」。我看著這一個個白滑軟糯的湯圓,「口水直流三千尺」,恨不得馬上把它們吃完。突然,我發現有個湯圓要比其它的大很多,心想:這裡面該不會有什麼「陰謀詭計」吧?還是交給母親大人來「處理」吧。於是,我偷偷地將湯圓「轉移」到了媽媽的碗里。可沒想到,媽媽這段時間在「減肥」,她便又「轉移」到爸爸的碗里。爸爸裝出一副「悲憤」的樣子說:「我是家裡的男子漢,不和你們這些小女子計較。你們不吃,我吃!」說完,爸爸硬著頭皮往下咽。正當爸爸吃到一半的時候,他突然停下來,奇怪地問:「我怎麼吃到一枚銅錢?這是誰放進去的?」「啊!那是平安銅錢!」我誇張地大叫起來。隨後,我又「悲痛欲絕」地說:「那個湯圓本來是我的,卻讓你吃了,哎呀,我不幹!」爸爸卻風趣地說:「湯圓已被我吃到肚子里了。你如果想要,就爬到我的肚子里來拿吧!」爸爸滑稽的語言逗得全家人捧腹大笑,我的眼淚也笑出來了。
我喜歡我家這快樂開心的美好氣氛!
⑧ 永州的春節習俗
永州春節除了我們熟悉的掃新、守歲、貼春聯、放鞭炮、封壓歲錢、開財門、舞龍舞獅等風俗以外,還有很多奇異有趣的年俗。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長沙俗稱過年。長沙人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這個習俗延續了幾千年,與南朝梁時《荊楚歲時記》所記基本相承。
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舉家休息聚餐,稱「小孩子過年」。
歲終之日叫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戶戶剪綵紙,貼春聯,全家團圓聚飲,菜餚有餘有剩,叫吃團年飯。掌燈時分,焚香鳴炮,拜祖先家神,叫辭年,並接灶神祭祀。小孩則成群結隊打著燈籠依次去鄰里人家,進門曰:「請辭歲」。
年三十夜,長沙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或松、栗等樹蔸),叫「年財佬」。男女老幼圍爐共話,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品吃豬腳燉蘿卜,歡坐待旦,叫「守歲」。
正月初一,古稱元旦、元日,自古「爆竹鬧元日,萬眾縱情歡」。辛亥革命後,將公歷1月1日叫元旦,改夏歷元旦為春節。
大年初一,家家於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此外。兒孫依次向長輩拜年。
大年初一民間的講究、禁忌頗多。有的於除夕在大門合縫處貼紅紙「財」宇,在當眼處貼「開門大吉」、「對我生財」之類的吉利語,開門時高聲誦之,叫開門見喜、開門見財。出天行時,觀風向天色,卜來年收成,認為「北(風)主豐,南主歉」;陰多晴,暗多雨。在階基和柴灣堆很多柴,諧多財。元旦抱柴進門,意「進財」。
初一不倒垃圾不掃地,非掃不可時,掃帚不向外而向柴灣掃。有的讀書人則書寫「人壽年豐」、「五穀豐登」之類的吉利語,叫「新年發筆,大吉大利」。初一特忌粗俗不雅之言,以為此日挨了罵,要挨一年的罵。
大人總要事先叮囑小孩:初一要說好話!萬一小孩說漏了嘴,大人馬上解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要說「打發打發」;若酒杯倒了,要說「酒潑紅地」。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謂「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長沙四鄉有請春客的習慣:約定幾代姑婿甥侄和其他親友於某日聚飲。初八以後,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長沙諺雲:「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元宵觀燈,唐代已風行,宋時更盛。文天樣曾記敘衡州上元張燈盛況:「士女傾城」、「觀者如堵」、「駢肩累足」、「咫尺音吐不相辨」。長沙燈市,多篾扎紙糊各式燈籠,或懸之庭戶,或列之街衢。
更熱鬧的是,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騎竹馬等迎春文藝活動此時達到高潮,常喧鬧通宵,故名鬧元宵。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普遍,城鄉街坊村寨宗廟家族幾乎都扎「龍」。民間認為耍龍可保清吉,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多賜以包封。已婚未育婦女,往往讓「龍」轉繞其身,或讓「龍」在床上縮聚成圍,上騎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參考資料來源:永州新聞網 永州人過年有這些習俗哦 你都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