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蒙古旅遊
Ⅰ 亞洲是怎麼過春節的
家中成員祭拜祖先
在泰國,除夕夜,一家人歡聚一堂,貼對聯、放鞭炮、包餃子、准備年夜飯,但最重要的還是祭祖儀式:在家中的小祭台上擺放豬頭、雞鴨魚肉、新鮮水果等祭品,點上燭台香爐,家中成員一一祭拜祖先。大年初一,華人們起床後第一件事便是到住家附近的寺廟里行布施,或到孤兒院、養老院捐錢捐物,以做善事的方式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人平安;在向親朋好友拜年時,晚輩們通常會送4個到8個代表「吉祥如意」的大紅橘給長輩,長輩則以「紅包」回禮;一些生活相對寬裕的家庭還會把床上用品、碗筷、衣物等置換一新,以求新年新氣象。
買福袋 搶福氣
在日本,直至明治維新後才把農歷大年初一提前到公歷元旦來過,雖然元旦成為日本最盛大的節日,但春節習俗卻保留下來。每年新年開業第一天,日本商家都會把同一種類的幾個特定款式商品裝進不透明袋子,放在店鋪顯眼位置供顧客選購,即為福袋。福袋種類繁多、價格實惠,顧客在付款前不能打開袋子查看內容,所以買福袋還帶有些許碰運氣、搶福氣的成分。 花市最熱鬧 春節是越南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與中國的傳統習俗一樣,越南人過年也有大小年之分,農歷十二月廿三為小年,也稱灶王節,過年時間從農歷廿三一直延續到正月。按照傳統的習俗,小年是供奉灶王的節日,人們都要到河邊放生灶王爺的坐騎—鯉魚為他踐行,祈求他在向上天匯報時能更多地體諒民間疾苦。
蕃桿是民間避邪消災的東西,仍是許多人家保留的習俗。盡管過年貼對聯的習俗越來越淡,到首都河內市文廟的節前對聯一條街選購對聯及漢文字帖的客人仍是絡繹不絕。
粽子是越南人過年不可或缺的食品,也是拜祭祖先的主要貢品。越南的粽子是正方形的,寓意「天圓地方」。
大年初一,越南人都要祭拜祖先、土地、灶君及百藝師祖,祭品包括粽子、魚肉、腌蕎頭以及果盤。供拜完畢,小孩要向家中老人拜年,大人們則要給他們壓歲錢。
「沖年喜」是越南獨具特色的過年習俗。在越南過年,如果沒有得到特別邀請,最好不要輕易在年初一早晨串門。因為當地人非常看重年初一第一個上門拜年的人,這個人被稱作「沖年喜」之人。許多家庭都會托一個健康善良、有福氣的人來「沖年喜」,以便在新的一年給全家帶來福祿與安康。
而花市是越南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在首都河內,花市在春節前10天就開始升溫。在河內較大的廣巴花市,攤位上擺放的菊花、玫瑰、百合、金橘和桃花,令人目不暇接。金橘樹和桃樹枝是許多人家過年時的必備品種。金橘樹寓意吉祥如意,財源滾滾;桃枝則被認為可辟邪,在新年裡帶來好運。此外,越南人過年要吃年粽。越南年粽是方形的,一般以糯米、豬肉和綠豆沙做餡,外裹數層芭蕉葉,用細麻繩捆紮得結結實實,每個都有1斤多重。
春節期間,越南各地都會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活動,包括歌舞晚會、戲劇表演、斗雞鬥牛等。這種喜慶氣氛會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 到廟堂進香祈禱 在印度尼西亞,2003年前總統梅加瓦蒂宣布春節為全國公共假日。雅加達華人一般在春節前10天左右就開始在家裡祭拜祖先。春節前印尼華人都會打掃房屋,所有家庭成員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印尼華人也保留著守歲、拜年的習慣,由於他們大多祖籍廣東、福建,因此至今保留著過年吃年糕的習俗。
按照當地華人的習慣,除夕當天人們要到廟堂進香祈禱,所以廟堂從早到晚香客如雲。雅加達唐人街歷史悠久的金德院和大史廟最熱鬧,絡繹不斷的香客將燃燒的香支高舉過頭跪拜祈禱,希望一年健康平安,萬事如意。香客從寺廟出來後一般要向等候在外面的數百上千婦孺發放紅包,雖然數額不高,但施者受者皆大歡喜,分享了節日的福氣。
除夕夜大多華人聚集在老人家裡一起吃團圓飯,家中最年長者先後接受兒孫們的拜年,老人則向每個人發紅包,然後以小家庭為單位與老人合影。之後是全家聚餐,除了各類美味佳餚,當地一種特製的大年糕是餐桌上不可少的,有的還擺上染紅的雞蛋和「長壽面」。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也是他們的選擇之一。直到深夜,晚輩們才告別老人,各自回家。
大年初一是政府規定的正式假日。印尼華人過春節一直延續的另一大特色是公益。各華社團體、宗親會、互助會和廟堂組織獻血、分發食品等社會公益活動,捐助貧困和受災民眾,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一個美滿幸福的春節。 妝藝大遊行是重頭戲 相較於中國大陸年味越來越不足的演變,春節在新加坡還是保留了相當傳統的特徵。而官方的鼓勵與民間力量的推動,是年味一直濃郁的根本原因。
坐在政府大廈大草場的舞台上,現場觀看妝藝大遊行。看著新加坡本土的舞龍舞獅隊伍、洛陽大伯公宮的揮旗,台灣高山族的舞蹈,泰國、印度、日本、韓國等展現的地域風情,現場感受舞蹈演員的激情昂揚,完全沒有「隔」的感覺。
每年的妝藝大遊行是新加坡新春期間的重頭戲之一,每次都吸引數以萬計的居民、遊客追看,巨型的花車、造型炫目的服飾、活力四射的舞蹈,滿足人們追求喜慶、熱鬧的節慶趣味。最為重要的是,妝藝大遊行充分展示了民間藝術的激情。數千表演者多來自民間,也許不夠專業藝術水準,但他們落力參與,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恰恰符合這個人人盡歡的節日的本意。
對新加坡民眾來說,過年當然不僅僅是妝藝大遊行。節前忙著逛牛車水、買年貨、添新衣、大掃除、貼春聯;小年夜,在游輪上撈魚生;除夕夜,家人團聚吃火鍋,守歲派紅包放煙花;大年初一,參加團拜看舞獅,親人友人相聚歡;初二忙拜年,初三賞聖淘沙花會,初四同事學生互道「新年好」,初五看妝藝大遊行,初六包餃子,看華藝節話劇。
Ⅱ 蒙古族人民也過漢族春節么
當然過的。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演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
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
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煮好的大塊羊肉擺在祭壇上,供上乳製品和面制果品。
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這一夜燈火通明,青年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普遍有守歲到午夜的習慣。
近些年來,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並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節日服裝,聚於一堂,叩賀新年。
Ⅲ 蒙古族春節的待客之道
如果您到鄂爾多斯蒙古人家裡作客,會受到盛情款待。在善良好客的蒙古人心中,各民族都是一 家人。蒙古族十分注重禮貌, 待人接物皆彬彬有禮,溫文兼恭讓,令外來遊客感到親密無間。
蒙古人迎接貴賓,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敬神祭祖,最隆重的禮節就是放五茶。蒙古人認為: 「沒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 不能飛翔;沒有禮貌,再好看的容貌也被恥笑。」
五茶的含義是:獻哈達,喝奶茶,嘗鮮奶,擺羊背子,敬美酒。
獻哈達:
主人迎送客人,晚輩謁見尊長,都要奉獻哈達,這是表示對客人或長輩的崇高敬意和親切的問 候。當主人手捧哈達,躬身把 它舉過頭,恭恭敬敬地遞給客人後,便虔誠地下跪磕頭。客人接到哈 達,表示了謝意,恭敬地向主人奉還哈達後,主人又非常有 禮貌地向客人磕頭致意。傳說,成吉思 汗在世時,常以哈達為紐帶,結交了很多朋友,對鞏固政權起到過重要的作用。
哈達的質料有布的, 有絲織品的。有白色的、有藍色的、有黃色的,但以白色居多。
喝奶茶:
客人被邀請進蒙古包,主人先在紅漆小桌上擺上黃澄澄的酥油、珊瑚狀的乳酪、似餅薄厚的奶皮子,以及炒米、紅糖、油炸 食品。然後就拿著瓷質精細、圖案艷麗的小碗,用小木勺舀進少量炒米,沏上滾燙噴香的奶茶,敬讓客人暢飲。蒙古人用磚茶、 牛奶或羊奶、食鹽熬制的奶茶咸香可口,初次品嘗它的人,也都會感到滿意。 嘗鮮奶: 嘗鮮奶是必不可少的。主人把潔白的鮮奶倒入銀碗中,用雙手遞給客人後,客人即用右手無名指伸到銀碗里蘸三次。第一次 彈向天空,以示謝天;第二次彈到地上,以示敬神、祭灶;第三次則自己品嘗。嘗鮮奶表達了蒙古人祈求平安,祝願牧業豐收的好心願。
擺羊背子:
擺羊背子是五茶中最隆重,最講究,最壯觀的項目。 羊背子是蒙古族的「餐中之尊」。它是由羊頭、羊身、肩骨、四條腿拼湊在一起,並按照一定地規格,擺放在長方形的木製 紅漆托盤里。進餐時,人人手持蒙古刀把整塊肉切成小塊,用手拿著吃。羊背子肥嫩,肉鮮味美。
敬美酒:
當羊背子端上餐桌後,主人便先從長輩或職務高的人開始依次敬酒,以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尊重。斟酒時,有時斟一銀碗酒; 有時不使用銀碗,而用酒盅敬酒,但是,均要求客人一飲而盡。
喝酒時,主人還要為客人唱祝頌歌。有多少酒,便有多少歌。酒歌既是一種勸酒活動,又是對 待客人的一種盛情。
酒足飯飽,客人臨別時,主人還要用歌聲祝福客人吉祥如意、一路順風,請別忘記以後再到鄂 爾多斯作客。
Ⅳ 蒙古族的哪個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
蒙古族的節日很多,有春節、端午節、重陽節、中元節、那達慕、祭敖包節、祭成吉思汗陵,其中別具民族特色的節日是「魯班節」「那達慕」大會和「祭祖節」。
Ⅳ 蒙古國小品組合在2009年春節晚會上的演出
9年春節kyedi
Ⅵ 蒙古族春節叫什麼
在蒙古族,蒙古族人民把過春凶叫它做「大年」。蒙古族古時候將春節稱為「白節」。如今,人們將農歷正月叫做「白月」。原來,蒙古族人以「白」為吉祥。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
他們在農歷大年三十晚,全家老少部不睡覺,一起做過春節的准備工作,或剁肉、包餃子,或備好春節穿的新衣服,或籌備待客事宜,一直要忙到天亮。
蒙古族過春節時非常講究衛生,農歷二十九之前就要把房子打掃干凈,家裡的所有東西都要洗干凈。
衛拉特蒙古過春節持續到正月十五結束。
Ⅶ 蒙古過年習俗
蒙古過春節是按照蒙古喉獨特的風俗習慣進行的,熱鬧、吉洋。 在農歷大年三十晚,全家老少部不睡覺,一起做過春節的准備工作,或剁肉、包餃子,或備好春節穿的新衣服,或籌備待客事宜,一直要忙到天亮。 蒙古族過春節時非常講究衛生,農歷二十九之前就要把房子打掃干凈,家裡的所有東西都要洗干凈。 初一早晨,全家人穿上新衣服,手拿好吃的東西到外面,把新鮮的食品、鮮奶子祭獻給予人民陽光雨露的太陽,然後進屋,家長或長子或兒媳給佛祖上貢品,用一隻碗盛上潔白的牛奶,向神佛做新年的祈禱。此後。長子或兒媳用黃色的木碗盛上牛奶,首先到祖父、祖母、父母的面前跪坐,雙手捧碗,以祝福等話語表示問候。隨後,大家開始相互拜年。晚輩用右手抓住袖口伸到長輩面前,長輩們用雙手手掌拍擊,向兒子、兒媳表示新年問候並致祝福。在這個過程中,家人要在一塊方糖上放一枚鈾線,相互作為禮物。拜過年後。兒女向父母獻上新年的食物「德吉」(食物一碗),敬酒、獻上整羊,父母給兒女糖果,這是拜年的禮儀。大年初一,已婚子女到父母、兄長家拜年。初二之後,街坊鄰居們可以互相拜年、送禮。年輕人都穿上漂亮的衣服,騎上快馬給鄰里、近親、長輩敬獻節日禮品。互拜活動將一直持續到初五。到初五那天,全家人聚集在一起並邀請鄰居,共度佳節。 衛拉特蒙古過春節持續到正月十五結束。
Ⅷ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
1、蒙古族的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
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前五名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射箭、摔跤等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
每年農歷6月初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
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春節蒙古旅遊擴展閱讀:
中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 等。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此外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
朝鮮族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少數民族節日
Ⅸ 蒙古族有哪些重大節日
1、馬奶節
馬奶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以喝馬奶酒為主。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
蒙古民族牧養五畜和擠取乳汁加工各種奶食品,是他們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的重要內容。奶食品又是牧民的主要飲食來源,所以每年開始擠新奶時都要進行一定的儀式,並進行聚會慶祝,希望獲得更多更好的奶食品,其中馬奶節古老而具有典型性。
2、白節
白節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給各浩特的親友、家長拜年。
不過現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騎摩托車或開吉普車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賽馬、追逐、嬉戲的絕好機會。身臨其境的人無不感到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獷豪邁。
3、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語,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今天,那達慕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舉行那達慕時,牧區方圓數百里的牧民穿起節日的盛裝,騎著駿馬或乘坐汽車、勒勒車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
4、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
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
5、點燈節
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祖樂",節期在農歷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
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製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在每個蒙古包內有用面團攢成的小油燈,整個晚上都亮著,象徵著世界永遠光明,人們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