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苗族旅遊景點
Ⅰ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風景名勝
和坊茶樓
和坊茶樓地處保亭縣城七仙大道南端東側(毗鄰保亭車站),項目佔地2200多平米,總建築面積950平米,建築高度21.3米。汲取明清建築中閣樓的精髓與當地黎苗民族元素,被譽為「海南第一茶樓」,民間有「不到和坊喝一壺,別說來過黎苗族」這一俗語。建築由仿古閣樓、廂房、四柱七樓牌等建築物有機組合而成被授予「兩岸交流基地」美譽。 七仙嶺溫泉
七仙嶺溫泉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保亭縣七仙嶺腳下的一座盆地內,是海南島著名的旅遊度假勝地,也是「遊客最喜愛的海南島特色精品景區」之一,其地理坐標為東109°35′—109°45′,北緯18°14′—18°44′,她三面群山環抱,有保存較為完整的熱帶雨林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七仙嶺屬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3℃左右,冬暖夏涼,負氧離子含量高達8200個/立方厘米,宛如天然「氧吧」。
甘什嶺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游覽區
甘什嶺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游覽區坐落在海南省保亭縣三道鎮的甘什嶺、位於南榆中線274公里旁,距海南省三亞東線高速公路6公里,面積300畝,始建於1993年,於1995年10月28日正式開業。
甘什嶺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遊區自然景觀包括:黎族田園風光、海南島面積最大、最古老的擯柳園、多種亞熱帶古樹、山泉溪水成多級瀑布從園中穿流而形成的怪石群。人文景觀有:「奧雅宮」(黎族頭人住的房);「隆閨屋」(黎族姑娘居住和娛樂的場所)等。來海南旅遊觀光客可參與黎家古老的弓騖射擊,品嘗黎家竹筒飯和黎家山茶,觀賞多姿多彩的黎族歌舞。
由於景區位處海南島嶼的脊樑——五指山山脈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內,兩邊森林峻峭,中間是一條連綿數公里的檳榔谷地,故稱檳榔谷。椰子代表海南,檳榔代表黎家,在黎家,沒有檳榔不成禮,沒有檳榔不成婚,這「檳榔」二字可以說是海南真正的主人——黎族人的文化字元。
海南呀諾達雨林文化旅遊區
呀諾達熱帶雨林景區位於保亭縣三道鎮,是中國唯一地處北緯18度的真正熱帶雨林,是海南島五大熱帶雨林精品的濃縮,是最具觀賞價值的熱帶雨林資源博覽館,堪稱中國鑽石級雨林景區。景區距三亞市僅35公里,距鳳凰機場52公里,是名符其實的三亞後花園。景區北與五指山、七仙嶺比肩相連;東眺南海萬傾波濤,美麗的海棠灣近在咫尺;與南中國第一溫泉南田溫泉僅一水之隔。在三亞市最新修編的旅遊總體規劃中,本景區位於大三亞旅遊規劃中的生態景觀軸上,是「三亞旅遊圈」的「金三角」地區。
仙安石林
仙安石林位於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毛感鄉境內,距保亭縣城約40公里路程。1992年以前這里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只有極少數采葯人偶爾闖進過林中,因為不了解這奇怪的石頭,他們敬畏地將此山稱為「鬼山」或「神山」。1992年,海南師范學院的楊火教授在偶然中發現這一處瑰寶,並命名為「仙安石林」。仙安石林集奇石青山、懸崖洞穴、古樹巨藤於一體,本已獨得大自然萬般寵愛。1996年,距此數十里地的一個苗村搬遷到南片石林旁的一處平地上,石林又平添了一層濃郁的苗家風情。
Ⅱ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人物
王國興
王國興(1894~1975)黎族。原名王興。海南白沙(今瓊中)人。祖先曾被清朝委任為黎峒的「總管」。到他這一代,家庭經濟衰敗,曾以挑夫為業謀生。1943年8月前任白沙縣紅毛鄉鄉長。1944年任白(沙)、保(亭)、樂(東)人民解放團團長。1945年任白沙縣抗日民主政府副縣長。1949年應黨中央邀請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1952年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第一主席(州長)。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歷任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委副書記,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第一、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中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廣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政協委員、海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海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海南行政公署副主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1975年1月7日在海口逝世。
朱積章
朱積章出生於富裕家庭,自小勤學苦讀,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廣東省高加積仲凱中學。1928年12月參加革命,在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師獨立營一連當戰士,193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5月後歷任排長、連長、副營長。1938年5月擔任瓊崖獨立總隊三大隊副官。1940年5月24日,奉命往瓊中縣南坤聯絡站取回重要情報,到南坤圩時因叛徒出賣被捕,押至瓊中縣日軍據點,日寇採用封官許願的手段誘降失敗後,採取各種酷刑威迫口供。受盡了日寇的種種折磨,始終保守軍事機密,堅貞不屈,凜然大義。被日敵警犬咬死於瓊中茶根圩。
Ⅲ 海南島民俗風情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一、苗族風俗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與黎家人一樣,盛裝歡慶節日。各家還製作五色飯,(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紀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飯是苗族人將山蘭稻米,分別用桑等植物葉浸染成黑,紅、綠、黃四色米,與白色米共煮,混合製成特香佳餚。苗族婦女的臘染技藝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種精美圖案和花鳥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婦女的頭飾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二、黎族風俗
黎族是海南島原著民族,在海南島的歷史有三千多年,有著特有的原生態文化。但是在現代文明沖擊之下,黎族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面臨著傳承的壓力,很多寶貴的技藝和文化形態正瀕臨失傳。保護璀璨的原生態黎族文化刻不容緩。紋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習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種罕見的原創性文化現象。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海南漢語叫「綉面」或「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最早記載海南黎族紋身的是《山海經海內南經》,文中說漢武帝於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時,在海南島設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點涅其面,畫體為鱗采」,既指當時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先民這種習俗,由此推斷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婦女就有了紋身傳統。有學者評價說,黎族婦女紋身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是寫在身上的歷史。紋身是黎族一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三、特色活動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們世代聚居在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區及西南部,現有人口130餘萬。黎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徵與我國南方的壯族和布依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於山谷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寨周圍長有茂密的樹木或刺竹。黎族傳統住宅以茅舍為屋,稱為「船形茅草屋」,傳說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來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為傳統保留了下來。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慶佳節,黎族男女要相互對歌或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每年農歷「三月三」是黎族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紡織技術。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從黎族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棉紡技術。黎族人織的黎錦一般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子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布巾縛腰;婦女的服飾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們共同的服飾。海南島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瓊山市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換花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歷「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歡樂節」。
Ⅳ 衛生間防水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哪有
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安弘盈公司,衛生間防水做的可以一勞永逸,一次解決
Ⅳ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簡介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HainanLizuMiaozuZizhou) 海南舊地名。黎族人民最早的聚居地。位於海南島南半部,東南與西沙群島相望,西靠北部灣,東、北與漢區毗鄰。面積1.74萬平方公里,占海南島面積一半以上。人口203.79萬,占海南島總人口的1/3。州府設在通什市。居民有黎、苗、回、漢等民族。
自治州境內山丘起伏,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部有五指山、尖峰嶺、鸚哥嶺、吊羅山、黎母嶺等十多座千米以上高山,西南部伸延有丘陵、台地和沖積平原。熱帶氣候,終年無霜。年降水量從五指山(2400毫米)向南(1600毫米)、向西(900毫米)遞減。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降水集中在8~10月,中間常有台風侵襲。11月~翌年4月雨水少,乾旱缺水。
Ⅵ 海南有多少個少數民族
你好,漢族、黎族、苗族和回族是海南省的四個主要民族,全省有樂專東黎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屬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六個民族自治縣。
另外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的統計,還有蒙古、藏、維吾爾、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僳僳、佤、畲、高山、水、納西、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塔吉克、俄羅斯、京、塔塔爾、赫哲等38個少數民族的零星人口。
希望能幫到您!
Ⅶ 海南一共有幾個市縣
全省有2地級市、4市轄區、6縣級市、4縣、6自治縣;基層設置183個鎮、21個鄉、18個街道。內
其中: 地級市:容海口市、三亞市
市轄區:海口市各區:瓊山區、龍華區、秀英區、美蘭區
縣級市:儋州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瓊海市、萬寧市、東方市
縣: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
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
開發區:洋浦經濟開發區
辦事處: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
(7)海南黎族苗族旅遊景點擴展閱讀
海南,簡稱「瓊」,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海口。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省對望, 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省內的三沙市是中國地理位置最南、總面積最大(含海域面積)、陸地面積最小且人口最少的地級區劃。
Ⅷ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介紹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為舊名,1955年成立,1987年撤銷。居民主要為漢族、黎族和苗族等。
Ⅸ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歷史沿革
州境秦時為象郡,漢為儋耳郡地,隋為臨振郡,唐置崖州,歷經中國封建各朝。民國廢州府,設樂東、保亭、白沙3縣。1949年並3縣為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1952年7月1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州,轄通什、三亞2市和樂東、保亭、白沙、東方、瓊中、陵水、昌江7縣。1987年由於設立海南省而撤銷自治州。
1949年3月,成立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1951年1月,撤銷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1952年7月1 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設置秘書室、民政科、財政科、農林科、文教科、工商科、衛生科共7個單位,編制131人(含人民法院)。
1953年~1954年,增設經委、財委、計劃科、統計科、合作指導科、商業科、工業科、交通科、人事科、稅務局、糧食局、郵電局、中心支行、公安處。撤銷農林科,分設農業科、林業科、水利科、水產科。編制178名。
1955年10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自然撤銷。
1956年,州人委設置辦公室、人事科、政法辦公室、民政科、工業交通辦公室、工業科、勞動管理科、手工業管理科、市政建設科、交通科、農林水辦公室、農業科、畜牧科、亞熱帶經濟作物科、移民墾荒科、林業局、水利科、水產科、財糧貿辦公室、財政科、稅務局、商業局、計委、文教衛生辦公室、文化科、教育科、工農教育科、體委、收音站、衛生科、公安處、監察處共32個單位,行政編制270名。
1957年,將工業科、交通科、手工業管理科合並為工交局;農業科、亞熱帶經濟作物科、畜牧科、水產科合並為農業局;撤銷水利科,成立水利局;財政科、稅務局合並為財稅局;文化科、教育科合並為文教局;民政科、移民墾荒科、勞動管理科合並為民政局。撤銷工業交通、農林水、財糧貿、文教衛生、政法5個辦公室,行政編制減為220名。後增設物價科。
1958年,將物價科並入計委,體委並入文教局,民政局包括老區建委。撤銷工交局,分設工業局、交通局,增設勞動局、畜牧局、開發局、外貿局、移民墾荒局。監察處、公安處分別改稱監察局、公安局,行政編制減為186名。
1958年12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委搬到海口市和海南行政公署合署辦公(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正式通知),對內一套人馬,對外兩個牌子。1961年11月,恢復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機構,州人委搬回通什鎮辦公。工作機構設置30個:州人委辦公室、勞動局、工業局、農業局、畜牧局、林業局、外貿局、公安局、經委、農林水辦公室、財貿辦公室、交通運輸局、水電局、廣播站、財政局、稅務局、文化局、教育局、苗族工作委員會、民房建設委員會、統計局、手工業局、物資局、森工局、水產局、五料基地局、衛生局、人事局、供銷社、檔案館,行政編制272名。後增設建築工程局(簡稱建工局)。
1964年,增設工商行政管理局、民間運輸管理局、農業機械管理局、文教衛生辦公室。是年7月,將民房建委、建工局和通什鎮建委合並為民房市政建設委員會。1965年1月,增設科學技術委員會。1966年9月,增設農墾局。
1966年下半年,自治州開展「文化大革命」。州政府機關受到造反派的沖擊,機構處於癱瘓狀態。1967年3月25日,遵照海南地區軍管會命令,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軍事管制委員會,對全州黨政工作實行一元化領導。州軍管會下設生產委員會,行使州人委的職權。
1968年4月6日,廣東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對全州黨政工作實行一元化領導。州軍管會及其生產委員會自然撤銷。州革委會設辦公室、政治部、生產指揮部。是年12月,改設辦事組、政工組、生產組、保衛組及16個服務站。州革委會生產組分管農林水牧、水產、工業生產、農機、機械物資供應、交通運輸、商業供銷、糧油、財政金融、人民衛生等10個服務站。1969年8月,撤銷所有服務站,生產組設立秘書、計劃、農業、農機、交通、工業、財貿、衛生8個辦公室。1971年7月,撤銷秘書、計劃、農業、農機、財貿5個辦公室,改設政工、戰備、民政、科學研究、計劃統計、農林、水電、商業、糧油、財稅、土地規劃11個辦公室和人民銀行。
1972年12月,上述辦公室全部撤銷,新設農林水辦公室、工交辦公室、財貿辦公室、科教辦公室、計劃委員會、政法委員會。農林水辦公室分管農業局、林業局、水產局、水電局,工交辦公室分管輕化局、二輕局、農機局、公路運輸局、郵政局、電信局,財貿辦公室分管商業局、糧食局、財稅局(後改財政局)、人民銀行、建設銀行,科教辦公室分管教育局、衛生局、科技局、體委,計劃委員會分管勞動局、建工局(後改基建局)、物資站(後改物資局),政法委員會分管公安局、民政局、人民法院。
1973年6月,撤銷州革委會生產組、政工組、保衛組。8 月,撤銷上述三大組各辦公室,原生產組各委、辦、局(後增加外事辦公室、文化局),改為州革委會下設機構。
1974年,成立工商行政管理局,與商業局合署辦公;撤銷公路運輸局,成立公路局、汽車運輸公司。
1975年6月,成立供銷合作社。12月,撤銷州革委會辦事組。改為州革委會辦公室。
1976年,成立地震辦公室,外事辦公室改為外事處。
1978年,設立熱帶作物局;成立社隊企業管理局,與二輕局合署辦公;地震辦公室改為地震局。
1979年,設立畜牧局;成立稅務局、外貿局,分別與財政局、外貿公司合署辦公;成立科學技術委員會、文教辦公室,撤銷科教辦、科技局;社隊企業管理局和二輕局分設;調整原計劃委員會,分別成立計劃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基本建設委員會。
1980年,撤銷基建局,成立統計局、物價局、人事局、司法局、醫葯生產供應公司、氣象局、檔案局、僑務辦公室,其中氣象局、檔案局、僑務辦公室分別與氣象台、檔案館、外事處合署辦公;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商業局分開辦公,財政局和稅務局分開辦公。
1982年8月9日,黨政分家,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撤銷州革委會。
1983年機構改革,州政府設置32個工作部門:州政府辦公室、計劃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對外經濟工作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統計局、物價局、城鄉建設環保局、交通局、農業局、畜牧局、林業局、水利電力局、水產局、財政局、稅務局、審計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業局、糧食局、民政局、公安局、司法局、文化局、教育局、衛生局、計劃生育委員會、體育運動委員會、人事局、勞動局、外事辦公室和僑務辦公室(合署)。行政編制從原來1518名,減為1201名。
1984年~1986年,先後增設民族事務委員會、人民防空辦公室、建設委員會、環境保護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財貿辦公室、二輕局、國土局、鄉鎮企業管理局、公路局等10個工作部門,撤銷城鄉建設環保局。
1987年12月18日,召開自治州第七屆人大第二次會議,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海南省及其籌備工作的通知》精神,宣告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結束。州政府及其工作機構隨之於1987年12月31日撤銷。
Ⅹ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是什麼時候撤銷的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設立保亭、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白沙、陵水、昌江、樂東、東方黎族自治縣。原自治州所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