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內旅遊 » 杭州旅遊論文

杭州旅遊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1-26 13:45:09

『壹』 求一篇中國旅遊景點的論文

近年來,我國的旅遊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目前我國各地的景點建設存在著不少問題,使人產生深深的憂慮:中國旅遊,21世紀看什麼?

一、經濟發展中的短期行為對傳統旅遊景區的環境造成嚴重威脅

各地競相發展經濟,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經濟指標為第一目的,環境保護被相對忽視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犧牲環境來求得經濟發展。

首先是景區環境惡化。上海的黃浦江,廣州的珠江,蘇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都曾是「遊船雲集,鼓瑟相聞」的著名游覽區。但是今天,由於在急速發展經濟的同時,顧不了採取相應的環保措施,這些河流已經變成了令人厭惡的「黑河」、「臭河」,全然沒有了昔日的風采;在中國的第一大瀑布——黃果樹瀑布的上遊河谷地帶,近年來興辦了十幾家采礦冶煉企業,它們排放的廢水使奔騰在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潔白晶瑩,而是泛著黃色泡沫的濁流!在被聯合國評為「世界自然遺產」的九寨溝,由於溝內居民為發展旅遊經濟無規劃、無限度地建立旅館、商店,給溝內造成相當嚴重的環境污染,以致考察的聯合國官員在《世界遺產提名——IUCN技術估評》材料中對中國發出了警告……

其次是人為的破壞。在享有國際聲譽的長江三峽西陵峽內,每天都有數百艘民船在臨江採石,為的是給長江三峽水利工程提供廉價的石料;在著名的西雙版納,每年都要燒掉幾萬畝原始森林,為的是在火劫過的林地上播種耕作!在廣東虎門炮台這一中國人民第一次抗擊西方列強侵略的不朽遺址上,當地政府竟然批准某公司放炮炸土搞基建,虎門炮台被部分震坍!比起環境污染來,這些人為的破壞更令人痛心。再次是景點的商業化。景點是一種特殊的「視覺商品」。但是,在很多景點,人們都看到攤棚林立,吆喝四起,遊人不僅要受「夾道歡迎」之苦,更要受「視覺摧殘」之痛。聞名中外的杭州西湖周圍,近年來違章建築已達597座,總面積5.52萬平方米,可1993年經審批的建築竟達24.7891萬平方米,照此發展下去,50年後西湖景區將無遊客立足之地!

最後是景區的城市化。景區之所以成為景區,就是因為它具有區別於城市而供人們游覽、觀光和休憩的作用。但是,很多旅遊區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搞基本建設時片面強調「硬體」的規模和質量,力求城市化,試圖以城市化來吸引城裡人,而不是以田園化、自然化來吸引城裡人。殊不知,城裡人如果大老遠跑到你這來住賓館、逛街道,還不如在家裡便當!
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曾經出現過因過份向大自然索取而導致環境惡化的現象,沉痛的教訓使人們轉而致力於環境保護和建設。昔日那些因嚴重污染而使遊客望而卻步的地方重又遊人雲集,如曾因毒霧導致4000餘人喪生的「霧都」倫敦,今天已碧空如洗,泰晤士河又清澈如鏡,倫敦成為歐洲最著名的旅遊城市之一;沿岸分布著十幾座工業城市的德國萊茵河,也曾是一條著名的污染河,但如今萊茵河兩岸風光旖旎,成為德國著名的旅遊走廊……但願中國不要出現「驚人相似的一幕」。

二、新景點開發缺乏特色和競爭力

具有特色的旅遊景點往往直接起到吸引遊客的作用,如西班牙的海濱、泰國的佛教,荷蘭的風車,瑞士的湖泊等等,無一不具有獨特的魅力。但縱觀全國的新景點開發建設,人們不難發現,有二種不良的傾向:

(1)微縮景觀趨於泛濫。
自深圳「錦綉中華」微縮景點推出後,全國掀起了微縮景觀熱。僅微縮世界著名景點的就有北京豐台的「世界公園」,江蘇無錫的「世界奇觀」,山東煙台的「西洋五千年旅遊區」,海南三亞的「熱帶風情旅遊線」,天津武清縣的「楊村小世界」,四川重慶的「世界風光旅遊城」,廣東深圳的「世界之窗」。這些景點動輒投資幾千萬上億元,其中「西洋五千年旅遊區」投資額高達11.8億元。對某個地區來說,也許某個微縮景點是其重點旅遊項目,能吸引一些遊客,但是,對於整個中國旅遊業來說,這些雷同的景點,正是急功近利中的短期經濟行為的典型表現。

(2)發掘、表現古代文化膚淺拙劣
中國以文明古國著稱於世,對國外遊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各地又掀起了一個大規模「營造」古代文化景點熱。盡管有些景點建得很有特色,但從整體上來說,大多存在著認識膚淺,表現手法平庸,迎合遊客低級趣味等問題。如表現古代某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縮影的就有開封的「宋城」,武漢的「楚城」長沙的「古漢城」,南昌的「明城」,浙江奉化的「清末民初一條街」,邯鄲的「中國夢幻文化城」等。此外,重復建設也非常驚人:各種「民俗文化村」,在全國出現了幾十家,「西遊記宮」出現了50座,「三國城」在四川、河南、湖北、山西等處平地而起,《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在河北正定縣、北京南菜園、四川重慶安家落戶,鬼城在四川、湖南等地出現十幾家。這種認為主觀願望可以彌補一切的做法,極易對中國文化進行歪曲和損害,給國人尤其是外國人以片面引導,掩蓋輝煌悠久、精深博大的中國古代文化。

『貳』 旅遊專業論文一般寫什麼題目比較好

旅遊專業論文 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 旅遊業具有「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的美稱,它已經和石油業、汽車業並列為世界三大產業。旅遊業一般分為國際旅遊業和國內旅遊業。國內旅遊業是為國內旅遊者服務的一系列相關的行業,它關繫到國內遊客、旅行方式、膳宿供應設施和其它各種事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旅遊業有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但是比較而言,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廣度深度都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民對旅遊消費的需求將進一步上升,國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討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內旅遊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遊發展迅速,覆蓋面廣,但總的說來仍然處於一種低消費、大眾化、低水平、中近距離旅遊的狀況。旅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發展很快,但仍不能適應國內旅遊發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現在: 1、從總的旅遊人數和回籠貨幣來看(扣除1989年政治風波因素),旅遊人次數穩步增加,旅遊消費額逐步提高。以下表可以看出1985年到1988年,1988年到1992年,人數平均每年增長10%以上,旅遊消費總額平均年增長率亦在10%以上。 我國國內旅遊人次和效益一覽表 年度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國內旅遊人次(億人次) 2.4 2.7 2.9 3.0 2.4 2.8 3.0 3.3 回籠貨幣數(億元) 80 106 140 187 150 170 200 250 (據國家旅遊局統計資料) 2、從旅遊消費方式和旅遊消費結構來看,絕大部分屬於觀光旅遊,文化型、享受型極少。即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型旅遊活動多,而修學、健身、尋根、考察、探奇、了解風土人情的專項特點旅遊較少。一般遊客住低檔旅館,飲食簡單。據統計,在旅遊消費結構中,吃住行比重高達85%,而游覽購物僅佔15%。旅遊整體消費水平低,據不完全統計1985-1992年,國內旅遊人均消費額僅58元。 3、從旅遊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來看,國內旅遊熱點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知名度較高,旅遊基礎設施較完善的旅遊勝地,如北京、江浙滬、廣東等地。象敦煌、九寨溝、西雙版納、黃果樹瀑布等風景點由於交通不便相對處於溫冷點。從距離上看,一般以中近距離旅遊為主,遠距離旅遊為輔。如桂林主要以粵湘鄂的旅遊者為主,杭州主要以江浙滬的旅遊者為主,北戴河以京津冀遼的旅遊者為主。從客源分布來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為主,內地縣鎮為輔。旅遊者停留時間較短,一般在2.5天~3.5天左右,「一日游」也佔有很大比重。 4、自我服務的散客多,有組織的較少。1986年,散客旅遊者仍佔90%以上。1991年800多家二三類旅行社組織招徠國內旅遊者423.623萬人,散客仍佔86%。旅遊過程中,自帶飲料、食品的遊客較多。 5、旅遊人員構成廣泛、公費旅遊佔有很大比重。目前國內旅遊人員的構成大體是:先富裕起來的農牧民外出旅遊,離退休幹部的療養旅遊,職工幹部的獎勵旅遊,企事業單位人員以及教師學生的度假旅遊以及各種公務旅遊。雖然隨著消費觀點的改變和經濟收入的提高,社會各階層、各行業都有相當數量的人加入自費旅遊隊伍的行列,但是,公費旅遊仍佔主要地位。 6、我國國內旅遊的配套設施和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採取了不少措施,如改善交通、增闢景點、美化環境,修建規格不等的飯店,設立專門接待國內旅遊者的二三類旅行社。1992年這類旅行社已發展到1400多家。但是,由於我國國內旅遊市場龐大,為國內旅遊服務的配套設施的發展遠遠不能滿足旅遊消費者的需求,國內旅遊者基本上停留在吃、住、行和安全的基本保障上,距離享受性服務差距很大。 二、國內旅遊業的發展趨勢預測 按照全國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的要求,九十年代經濟發展是「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努力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1993年國務院轉發了《國家旅遊局關於積極發展國內旅遊的意見》的文件,從「不支持,不提倡,不反對」的「三不」方針到「因地制宜、積極引導、穩步發展」到今天的「積極發展」的轉變,我國的國內旅遊業將愈來愈受重視。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帶薪假期的普遍實行,旅遊條件的改觀,國際旅遊業的深入開展對國內旅遊業的影響,人民的旅遊熱情將進一步煥發。本世紀末我國國內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是:我國國內旅遊市場前景廣闊,需求潛力大,我國的國內旅遊將維持高速穩定增長的局面,由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過渡。國內旅遊的配套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將進一步的發展,基本上符合國內旅遊的發展步伐。下面我從幾個方面加以分析說明: 1、旅遊消費水平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旅遊消費結構呈現多元化的狀態,逐步向發達國家的旅遊消費結構靠攏。 據預測本世紀末我國人均GNP將達到800-1000美元,人們將會產生普遍的旅遊動機。目前,我國人均GNP剛達到國內旅遊經濟條件的要求,因而造成人們的旅遊消費水平的普遍偏低。隨著我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旅遊設施的供給水平的提高,人們出門旅遊將要求吃得好、住得好、乘車帶空調、坐軟卧,有的要求乘坐飛機往返,由基本滿足型向舒適型、享受型過渡。 當前我國國內旅遊消費的結構中食住行的比重較大,達75%-85%,游購娛佔25%-15%。旅遊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和香港,旅遊消費中游覽購物娛樂支出佔60%。我國旅遊消費資料中,物質消費資料多,精神消費資料少。隨著我國旅遊產品生產開發的多樣化系列化和旅遊配套設施投資結構的進一步改觀,今後我國國內旅遊消費結構中游購娛的比重將進一步上升,精神消費資料的比重也將上升。 2、旅遊人數穩步增長,有組織的團體將逐步增多。 目前我國國內旅遊人數年平均增長率在10%以上,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旅遊人數將繼續增長,並維持高速局面(扣除各種意外因素的影響)。由於負責接待國內旅遊者的旅行社增長速度過慢以及經營中的不正之風,服務質量的低劣造成目前國內旅遊者多以散客出現。隨著旅行社的發展及服務質量的改觀,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旅行社旅遊。旅行社提供食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服務,提供各種旅遊信息,也將使一部分旅遊者選擇它。 3、旅行路線由短途到長途發展,人們將不滿足家門口的短距離啟蒙式旅遊,而是向中長途涉足。旅遊的區域擴大,熱點仍熱,溫點和冷點將隨著國內旅遊的發展而逐步升溫。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和人們的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的眼光逐步投向外面的世界。南方人想領略一下冰城風光,北方人嚮往亞熱帶氣氛,內陸人憧憬大海的遼闊,沿海人想探尋奇峰異谷的神秘。 4、旅遊方式上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目前人們的旅遊方式一般為觀光旅遊型,活動內容貧乏單一,有人概括為「白天看廟,夜晚睡覺,白天疲勞,夜晚無聊」。隨著人們生活內容的多樣化,同樣要求旅遊內容的多樣化,人們要體驗更多的美好經歷。初級的遊山玩水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專題和特種形式的旅遊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樂性的旅遊內容會大大增強。今後人們的旅遊方式由觀光型為主,發展到度假旅遊,探險旅遊,科學考察旅遊,民俗旅遊,生態旅遊,體育旅遊,保健康復旅遊,文學旅遊,美食家旅遊等等百花齊放的局面。 5、旅遊人員構成中自費旅遊的人數將逐步增加,公費旅遊仍將佔一定比重。公費旅遊中的職工獎勵旅遊,公務旅遊,會議旅遊仍將在國內旅遊中佔一定比重,只不過份額逐步下降,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將會以自費旅遊的方式出現。 6、國內旅遊業的服務設施和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旅行社的數量將增長,飯店業的比重基本平衡,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旅遊交通將有所緩解落後局面,但由於我國旅遊者人數龐大,緊張局面仍將存在,特別是在熱點地區,表現更為明顯。 7、國內旅遊向出國旅遊延伸。由於邊境旅遊口岸的增加,使邊境旅遊日益成為焦點。中國旅遊者到越南、緬甸、前蘇聯人數日益增長。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一小部分富裕階層把目光投向州際旅遊。 8、國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強。在本世紀末,第三產業比重將達1/3強,國內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將會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它的發展,將會對我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文秘雜燴網 http://www.rrrwm.com

『叄』 杭州西溪濕地論文!!!急急急!!!

西溪濕地環保小論文

浙江杭州被世人稱為「人間天堂」,大詩人蘇東坡曾說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體現了杭州如天堂一般的美。杭州自古以來有許許多多風景名勝如西湖,靈隱寺,飛來峰等在2004年,杭州又增加了一處風景名勝:西溪濕地。
西溪濕地簡介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里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朴、文化積淀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西溪之勝,獨在於水。水是西溪的靈魂,園區約70%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正所謂「一曲溪流一曲煙」,整個園區六條河流縱橫交匯,其間分布著眾多的港汊和魚鱗狀魚塘,形成了西溪獨特的濕地景緻。
西溪之重,重在生態。為加強生態保護,在濕地內設置了費家搪、蝦龍灘、朝天暮漾三大生態保護區和生態恢復區。入口處設濕地科普展示館,園區內有三個生物修復池和一塊濕地生態觀賞區。西溪還是鳥的天堂,園區設有多處觀鳥亭,給遊客呈現出群鳥歡飛的壯麗景觀。
西溪人文,源遠流長。西溪自古就是隱逸之地,被文人視為人間凈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莊、西溪草堂在歷史上都曾是眾多文人雅士開創的別業,他們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詩文辭章。深譚口百年老樟樹下的古戲台,據說還是越劇北派藝人的首演地。
西溪民風,淳厚質朴。每年端午節在深譚口舉行的龍舟勝會,歷史悠久,形式獨特,被譽為「花樣龍舟」。煙水漁庄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蠶•絲•綢故事」重現西溪原居民的農家生活勞動場景,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水鄉典型的民俗。
濕地的定義
由於濕地和水域、陸地之間沒有明顯邊界,加上不同學科對濕地的研究重點不同,造成濕地的定義一直存在分歧。
國際濕地公約採用廣義的濕地定義,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這一定義包含狹義濕地的區域,有利於將狹義濕地及附近的水體、陸地形成一個整體,便於保護和管理。
濕地的研究活動則往往採用狹義定義。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保護機構於1979年在「美國的濕地深水棲息地的分類」一文中,重新給濕地作定義為:「陸地和水域的交匯處,水位接近或處於地表面,或有淺層積水,至少有一至幾個以下特徵: (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種;(2)底層土主要是濕土;(3)在每年的生長季節,底層有時被水淹沒。」定義還指湖泊與濕地以低水位時水深2米處為界,按照這個濕地定義,世界濕地可以分成二十多個類型,這個定義目前被許多國家的濕地研究者接受。
濕地的水文條件是濕地屬性的決定性因素。水的來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續期和頻率決定了濕地的多樣性。水對濕地土壤的發育有深刻的影響。濕地土壤通常稱為濕土或水成土
濕地的功能
濕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污染;它能以有機質的形式儲存碳元素,減少溫室效應,保護海岸不受風浪侵蝕,提供清潔方便的運輸方式……它因有如此眾金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濕地還是眾多植物、動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同時又向人類提供食物(水產品、禽畜產品、穀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蘆葦、木材、葯用植物)和旅遊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物質生產功能
濕地具有強大的物質生產功能,它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七裏海沼澤濕地是天津沿海地區的重要餌料基地和初級生產力來源。據初步調查,七裏海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水生、濕生植物群落100多種,其中具有生態價值的約40種。哺乳動物約10種,魚蟹類30餘種。蘆葦作為七裏海濕地最典型的植物,葦地面積達7186公頃,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不僅是重要的造紙工業原料,又是農業、鹽業、漁業、養殖業、編織業的重要生產資料,還能起到防風抗洪、改善環境、改良土壤、凈化水質、防治污染、調節生態平衡的作用。另外,七裏海可利用水面達10000畝,年產河蟹2000噸,是著名的七裏海河蟹的產地。
大氣組分調節功能是濕地內豐富的植物群落提供的,植物們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並放出氧氣,濕地中的一些植物還具有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能有效調節大氣組分。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濕地生境也會排放出甲烷、氨氣等溫室氣體。 沼澤有很大的生物生產效能,植物在有機質形成過程中,不斷吸收CO2和其他氣體,特別是一些有害的氣體。沼澤地上的氧氣則很少消耗於死亡植物殘體的分解。沼澤還能吸收空氣中粉塵及攜帶的各種菌,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另外,沼澤堆積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屬的工業廢水,也能被沼澤吸附。
水分調節功能是濕地的幾大功能之一,這使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在時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過濕地的吞吐調節,避免水旱災害。七裏海濕地是天津濱海平原重要的蓄滯洪區,安全蓄洪深度3.5-4m。
沼澤濕地具有濕潤氣候、凈化環境的功能,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大部分發育在負地貌類型中,長期積水,生長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莖交織,殘體堆積。潛育沼澤一般也有幾十厘米的草根層。草根層疏鬆多孔,具有很強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於本身絕對乾重3~15 倍的水量。不僅能儲蓄大量水分,還能通過植物蒸騰和水分蒸發,把水分源源不斷地送回大氣中,從而增加了空氣濕度,調節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環中起著良好的作用。據實驗研究,一公頃的沼澤在生長季節可蒸發掉7415噸水分,可見其調節氣候的巨大功能。
沼澤濕地還有凈化功能,它們象天然的過濾器,它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一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質,凈化水質。
沼澤濕地能夠分解、凈化環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們喻為「地球之腎」。假如沒有了濕地,好比一個人被割去了腎。如氮、磷、鉀及其他一些有機物質,通過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被生物體貯存起來,或者通過生物的轉移(如收割植物、捕魚等)等途徑,永久的脫離濕地,參與更大范圍的循環。沼澤濕地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強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剋星。據測定,在濕地植物組織內富集的重金屬濃度比周圍水中的濃度高出10萬倍以上。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利用濕地植物的這一生態功能來凈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還有水葫蓮、香蒲和蘆葦等被廣泛地用來處理污水,用來吸收污水中濃度很高的重金屬 鎘、銅、鋅等。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有人作了如下試驗,將廢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讓它流經 一片柏樹沼澤地(濕地中的一種),經過測定發現,大約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凈化排除了, 濕地驚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在印度的卡爾庫塔市,城內設有一座污水處理場,所有生活污水都排入東郊的人工濕地,其污水處理費用相當低,成為世界性的典範。
沼澤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動物棲息地。濕地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鳥類、兩棲類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可是沼澤濕地特殊的自然環境雖有利於一些植物的生長,卻不是哺乳動物種群的理想家園,只是鳥類能在這里獲得特殊的享受。因為水草叢生的沼澤環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巢、避敵的良好條件。在濕地內常年棲息和出沒的鳥類有天鵝、白鸛、鵜鶘、大雁、白鷺、蒼鷹、浮鷗、銀鷗、 燕鷗、葦鶯、掠鳥等約200種。而且該濕地是西伯利亞和東北地區鳥類南遷越冬的中途站。
調節局部小氣候功能也是濕地必不可少的功能,濕地水分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汽,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
濕地環保建設地歷史即現在的保護模式
西溪濕地這千年濕地曾面臨消失的危險 西溪濕地位於杭州市區西部,是國內罕見的城市濕地,自然地形是低窪的水網平原,以魚塘、河港、湖漾及狹窄的塘基和面積較大的堵相間組成,屬次生濕地,現存面積10.08平方公里。濕地山水交融,區內70%是水域,以至村莊田野之間非舟莫渡。
西溪,曾與西湖、西嶺並稱為杭州「三西」,以其獨特的江南水鄉風光,構成了杭州歷史上優美的風景畫卷,並留下了豐厚的人文積淀。西溪濕地發現於東晉,發展於唐宋,盛於明清,衰於民國,致使逐漸淤塞以至於幾近湮滅。
歷史上的西溪,地廣人稀,面積有60平方公里。近20年來,城市迅猛向濕地進逼,當地居民圈水養魚,圍盪造田、辦廠建屋,濕地大量水域隨著城市化趨勢的演進而迅速消失。到本世紀初,西溪濕地面積已銳減到10.08平方公里。
就在這10平方公里范圍內,聚集了約1.3萬常住人口和近萬名外來人口,居民在濕地圈圍了約3000個池塘養魚養鱉,飼養了25000餘頭生豬。「人頭」、「豬頭」、「魚頭」、「機頭(企業污染)」多頭排污,濕地內河道淤塞,水質極差,生態功能日漸喪失;濕地內違章建築隨處可見,濕地優美的自然景觀已不復存在;前人的詩詞、匾額、碑刻等已散落流失,濕地的「冷、野、淡、雅」的意境亦已逐漸消退。 西溪濕地已面臨徹底消失的危險!
這一狀況引起了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委書記王國平多次到西溪濕地考察,並作出決策,搶救西溪濕地!世界上關於濕地保護的模式有兩種:基金保護和政府保護。西溪模式是第三種模式。三種模式哪種更適合中國國情?
黃春雷認為,基金保護模式,其資金來源於社會,是國外比較通行的一種保護方法,但這種模式一般只能保護規模較小的濕地,這一模式在中國行不通。
政府保護模式適用於經濟較發達地區,在我國也有難度。政府保護只是一種核心區的有限保護。我國29處濕地保護區均採取這種模式,但如今都陷入窘境,舉步維艱。
西溪模式卻在濕地保護中率開先河,它結合西溪濕地的實際,以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保護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協調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加強科普教育和環境檢測為重點,通過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發揮生態效應;通過開展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等多方面的知識教育,發揮其社會效應;通過加強立法等辦法,正確處理好可持續利用效應,最終實現人與自然、政府與群眾、歷史與現實、保護與利用相和諧,走出一條保護與利用雙贏的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模式。
西溪濕地具有多姿多彩的動植物資源,這也是綜合保護的重點。區內被劃定生態保護、生態恢復、歷史遺存3個保護區,設立了濕地科普展示館和3個生物修復池,將西溪濕地中生態環境較好、最精華、最具濕地特色的區塊實行相對封閉保護,三大生態區域和生態恢復區面積達3.25平方公里,約佔一期保護工程總面積的94%。同時,加強地形整理,整理坍塌塘堤,對383個魚鱗塘實行了保護,通過增加水、陸關系的變化形式,優化植被配置,設置水禽棲息地以及人工鳥巢等設施,使更多動植物能在西溪找到生存、繁殖地。所以,我們以珍惜西溪濕地,珍惜各有關部門地勞動成果!
我覺得可以適當降低票價,在保護好原有景點的前提下新增一些景點,保護好野生動物,為建設杭州出一份力。

『肆』 急求一篇旅遊專業的畢業論文

呵呵,這個屬於學術范疇了,你一點懸賞分或者別的什麼的都沒有,一般人是不會貢獻出來的

中國會展旅遊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會展旅遊是當今世界旅遊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都市旅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增加外匯收入.開發城市相關產業的一種途徑。本文對國內會展旅遊的發展背景與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我國會展旅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我國會展旅遊的可持續發展亟待採取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會展旅遊;問題;對策

一、會展旅遊的效應分析
會展旅遊是指包括各類專業會議、展覽會和博覽會、獎勵旅遊等活動在內的綜合性旅遊形式。會展旅遊的出現及迅速發展是在良好的經濟背景下,隨著會議、展覽的日益增多及旅遊業的漸趨成熟而出現的一種新型旅遊方式。因其對會展舉辦城市帶來巨大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被稱為「城市的麵包」和「觸摸世界的窗口」,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會展旅遊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效應好.關聯帶動性強
1998年,美國所接待的國際旅遊者中,6%為會展旅遊, 人數近300萬,它們的消費總額達850億美元以上。根據香港展覽業協會所提供的數字表明,I999年展覽業為香港帶來的收入已經達到10億美元以上,估計其中僅2億美元是展覽業本身的收入,8億美元是由展覽活動帶來的其他行業的收入。國際上會展旅遊的關聯帶動作用在I:4到I:9。由於會展旅遊巨大的經濟效益和連帶功能,當今世界各國對國際會議舉辦權的競爭日趨激烈。
(二)能提高一個國家或城市的知名度
會展旅遊的發展能大大提高一個國家或城市的國際知名度與美譽度。如上海成功地舉辦99(財富》論壇,使全世界商界人士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這里。而APEC會議的召開,使世界首腦人物雲集上海,更使上海聲名遠播,成為世界級的安全會展旅遊目的地。這一切又為上海成功申辦2010年世博會埋下了伏筆。位於海南省東部萬泉河海口的博鰲,過去是一個在地圖上都難找到的小鎮,雖然開發商在這里做了近lO年的努力,但小小的博鰲仍然是默默無聞,然而「博鰲亞洲論壇」的成立大會使其一夜成名。
(三)能促進舉辦城市設施的全面改善
國際會展旅遊對舉辦城市的要求比較高,必須具備現代化的會展設施、便捷的交通,要有不同檔次的住宿、接待服務設施、購物娛樂場所等,從而推動城市設施的全面改善,為城市旅遊業今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能促進舉辦地文明程度的提高
會展旅遊能起到傳播信息、新知識和新觀念的積極作用。因為作為一種帶有明顯集合性特徵的知識性活動,會展旅遊能集中和直觀地體現出人們的創造性勞動成果,這些創造性的勞動成果一經現代通訊手段與媒介的傳播和宣傳,便
在社會當中造成浩大的聲勢和廣泛的影響,使新知識、新觀念傳播開來。進而開拓人們的視野,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總之,國際會議和展覽的舉辦將極大地促進各國人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使舉辦地文明程度得以不斷提高。
二、中國會展旅遊發展的背景
中國的會展旅遊是在國家經濟不斷發展和國際化進程加快.旅遊業迅速發展壯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一)中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20世紀9O年代以來,國際經濟形勢陷入低谷。在世界經濟增長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一支獨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2001年我國GDP增長達到7.3% ,持續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為中國會展旅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國經濟不斷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中
1999年8月I 1日,國際大會和會議協會(ICCA)主席及執行董事訪華,標志著國際會議已開始瞄準中國市場。執行董事湯姆•霍爾頓先生發表了自己對中國會展旅遊前景的看法:中國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國際市場,我們決定從高層次上進人中國會展市場,以協助中國成為世界上新的會議目的地。中國於2001年I 1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隨著各行各業的對外開放,外商投資和經貿往來明顯增加,這意味著來華商務旅遊者將進一步增加。中國同世界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更加頻繁,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之中。這一切為中國的會展旅遊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中國旅遊業發展迅速
放眼未來,中國旅遊業的增勢更為明顯。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遊目的地,接待旅遊人數1.37億人次,將佔世界市場份額的8.6%;中國的香港也將排名第五,接待遊客5930萬人次,佔世界3.7%的份額。從出境旅遊來看,2020年中國也將成長為世界第四大客源國,出境旅遊人數1億人次,佔世界市場份額的6、2%(世界旅遊組織,1996)。中國旅遊業的迅速發展為會展旅遊的興起與發展提供了條件,會展旅遊又為旅遊業提供了新的增長機會。
三、中國會展旅遊的發展現狀
(一)會展旅遊發展迅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助推器和新亮點
據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總經理陳若徽介紹,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國際展和國內展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北京在2000年舉辦的展覽拉動了北京相關產業產值增長10億元。上海2001年舉辦的展覽直接收入18億元。會展旅遊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二)全國掀起了展覽場館的建設高潮
「九五」期間我國的展館面積迅速增長。全國室內展館面積在「九五」前不足80萬平方米,但截止2001年底,正式投入使用的室內展館面積成倍增長,場館面積達到516萬平方米。中國會展場館如上海中德合資建設的新國際博覽中心,杭州西湖國際會議中心,北京新國際展覽中心等建設檔次高,面積大,科技含量高,功能齊全。這些場館成為中國乃至亞太地區會展業的主角。
(三)中國主要會展接待單位已相繼加入國際會展組織
加入國際會展組織能使我國會展界迅速、准確掌握和傳遞國際會展的信息和發展趨勢,還可以學習國際各旅遊會議局的先進經驗,提升我國辦會辦展的水平。截止到2002年5月,我國有14家單位加入ICCA組織,這意味著中國會展旅遊將均分世界會展市場。
(四)北京、上海、廣州等已形成為國際會展中心城市
會展旅遊作為都市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不僅需要良好的會議、展覽場館、完備的城市基礎設施,而且還要有較好的城市總體環境和國際交往的綜合能力。我國的北京作為首都、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廣州作為改革開放後經
濟發展迅速的大都市具備了發展國際會展業方面的優勢。
(五)我國在國際會展旅遊中的地位還比較低
據ICCA統計,每年全世界舉行的各種國際會議達40萬次以上,會議總開銷逾2800億美元。中國卻未佔到應有的市場份額。中國在1998年接待國際會議排名中僅列第34位、在亞太地區列第12位,落後於澳大利亞、日本、以色列、韓國、泰國;2000年在接待全球國際會議最多國排名中,中國排第37位,這種現狀是與我國的改革開放步伐和旅遊大國地位極不相稱的。
四、中國會展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還沒有建立起符合國際管理的會展旅遊市場運作機制
我國國內會展旅遊的管理機制還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的特徵。目前,我國仍保持著國際會議和展覽主辦單位的資格認定製及立法的政府審批制,許多展會實質上都是政府部門主辦的,或者是由相關部門的下屬公司操作的。這種審批
制度造成了行業管理的低效率和市場競爭的不公平。
(二)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日本等國因為發展會展旅遊曾頒布了《通過促銷和舉辦國際會議等振興國際旅遊法》,但在我國,旅遊行政管理部門還沒有從擴大國際旅遊業的角度,以法律、法規的形式促進會展旅遊的發展。我國國內辦展的法律法規也十分不健全,
目前,僅有1995年9月22日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的《關於出國(境)舉辦招商和辦展等經貿活動的管理辦法》。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和缺乏資質條件的約束,導致目前我國會展旅遊比較混亂。
(三)重展輕會現象嚴重
在會展旅遊的發展中,展覽旅遊由於一般規模較大,人數眾多,短期經濟效益明顯,因而受到國內普遍關注,而會議旅遊則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展覽旅遊的發展需要舉辦地經濟實力雄厚、基礎設施良好、商業環境優越、信息輻射迅速等條件。一些不具備條件的城市也紛紛把它作為經濟的助推器,盲目興建展館,致使設施閑置,造成資源浪費。
(四)國際化品牌的會展少
品牌是會展旅遊發展的靈魂,也是中國會展旅遊在21世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世界上會展旅遊發達的國家,幾乎都擁有自己的品牌展會和會展名城,如米蘭國際博覽會、巴黎博覽會等。我國除了廣交會等會展有一定的世界性影響外,絕大多數都是國內的、臨時性的。國內初步涌現出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會展企業或展會如深圳的高交會、珠海的航空展、北京國際會展中心、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大連星海國際會展中心、北京國際汽車展等。這些品牌企業或展會為我國其他城市發展會展旅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然而,這些民族化的會展品牌與德國、義大利等國家的國際性公司或展覽會相比,無論在品牌的知名度上,還是在品牌的無形價值或擴張程度上,均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五)專業人才缺乏,沒有形成專業化的分工體系
中國會展旅遊發展的思考一個有國際競爭力的會展目的地必須有三個要素:一是綜合吸引力;二是會議中心、展覽場館、高星級酒店為代表的硬體建設;三是專業會議組織策劃者(PCO)為代表的軟體條件。這里第三個要素就是人才的競爭。沒有高素質的會展人才參與國際競爭,就難以改變我國目前在國際會展界的落後地位。
五、中國會展旅遊發展應採取的對策措施
(一)設立全國性會展管理機構
我國目前還沒有專f3~-I-對會展活動的管理機構,這對於指導和審批會展活動的進行是極為不利的。全國會展旅遊發展的無序性急需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來指導會展活動的開展。鑒於國外會展旅遊的管理是被納入旅遊業的管理機制下,我國也可以考慮在國家旅遊局下設置會展司,統一對中國的會展活動進行管理。
(二)會展場館的建設應具有超前性
就總體而言,中國會展場館規模偏小、設施落後、功能單一、低層次重復建設現象嚴重,難以滿足目前日益發展的會展旅遊的需要。在這方面,應吸收國外場館建設的成功經驗,注重場館規劃設計的專業性、智能化、功能的多樣性。
(三)全國各旅遊地應根據自身條件,選擇相應的目標市場,發展成各具特色的會展旅遊目的地
會展旅遊的開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實力基礎上的,它牽涉到許多經濟部門及其他方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它的順利進行。會展旅遊的目的地一般是基礎設施發達,市場活躍的地方。就目前國內各地區各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外交通的便利程度以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等方面因素而言,中國真正能搞展覽的城市並不多,除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帶外,其他地方條件還不很成熟,要適當控制展覽目的地及展館的建設,避免近距離重復建設和會展大戰的發生。
(四)加快培養專業人才
在我國會展旅遊高速發展的情況下,缺乏高素質的會展專業人才和先進的會展管理手段已成為我國會展旅遊持續發展的一大症結。我國會展教育嚴重滯後於我國會展旅遊的發展,因此專業人才的培養已刻不容緩。
(五)飯店業應重視會展旅遊市場的開發
飯店業是旅遊產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飯店業利潤率的下降,又導致旅遊產業整體的經濟效益下滑,這一系列狀況在傳統旅遊城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飯店業有必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雖然休閑旅遊者代表著飯店業的較大消費群體,但是那些旅行費用可以報銷並且經常出差的會議代表才是為飯店業帶來最大利潤的客源群,他們為飯店帶來的好處決不僅僅是填補空房和充當口頭宣傳員。因此,利潤豐厚的會議市場正在變成飯店業越來越重要的爭奪激烈的目標市場。
(六)增加促銷投入,對中國主要客源市場做有針對性的
促銷宣傳旅遊者選擇去或不去某個特定的目的地的重要標準是該目的地的形象,即旅遊者對目的地的各種預期的總和。而這種預期是來自於口碑和各種媒體信息。
1,要想成為會展旅遊舉辦地,我們必須要花費大量的費用向會展決策者宣傳促銷。可以採用的宣傳促銷方式有:在相關的專業雜志上做廣告,向會展組織協會策劃者郵寄宣傳品,邀請主要人員考察旅行和通過互聯網展開宣傳攻勢等。中國上海能申請到2010年世博會的舉辦權是與我國強大的宣傳促銷分不開的
2.我們還應注重與客源地的旅行商聯合促銷。我國在
澳大利亞的宣傳促銷是一個很好的範例。2000年1月至8月,澳大利亞旅華人數為18.06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1%。市場需求和利益驅動驅使旅行商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來宣傳中國旅遊。中澳之間巨大的商業潛力,越來越多
的公司和協會挑選中國為其會議和獎勵旅遊的目的地,中國2001年被澳大利亞著名的會獎雜志「The Quorum」的讀者評為2001年最受歡迎的獎勵旅遊目的地。
我國還應進一步加大投入,積極開拓新的會展旅遊市場。塞爾維亞世博會對外宣傳投入6000萬美元,里斯本世博會用於宣傳促銷的投入高達1億美元,這還不包括政府的宣傳報道和贊助廣告商的投入。我們能從這些成功的世博會宣傳中學到很多的東西。
參考文獻:
【l】戴學鋒.中國會展旅遊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旅遊綠皮
書,2002—2003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1馬勇.會展經濟發展解讀【J】1.經濟地理,2002,(3).
【3】中國會展旅遊發展研討會發言摘要【J】.旅遊學刊,
2002.(4):8一l8.
【4】胡曉.會展經濟與城市發展【J】.經濟問題探索,
2002.(6):【l】9一l22.
【5】卞顯紅,黃震方.我國會展旅遊發展中的問題與對
策探析【J】、旅遊科學,2001,(1):9一l2

『伍』 畢業論文題目,論智慧杭州背景下的生態旅遊發展,我應該寫智慧旅遊還是生態旅遊格式搞不清楚啊!

是的,不能偏題,還是幫你寫一個提綱好了

『陸』 求一篇關於旅遊的論文

促進旅遊文化產業全面發展

一、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經過改革開放近30年的發展,我國旅遊業實現了由旅遊資源大國向世界旅遊大國的轉變。2006年,我國入境旅遊人數為1.25億人次,其中過夜旅遊人數達4991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達339億美元, 入境旅遊接待位居世界第四位;國內旅遊13.9億人次,市場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出境旅遊3452萬人次,居亞洲第一位。旅遊業總收入達8935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16.3%%。全國旅遊直接從業人員1000多萬人,間接從業人員4900萬人。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和第四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屆時,入境旅遊人數將超過2億人次。據國家統計局、國家旅遊局編制的旅遊衛星賬戶測算,2004年旅遊業增加值占當年全國GDP的4.05%%。旅遊業具有綜合性強、關聯度大的特點,在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戰略中將發揮重要作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旅遊業,把它列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加以培育。

二、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繁榮

旅遊是人們離開家門,求新、求知、求樂的一種社會活動,而文化則伴隨著旅遊的全過程。通過旅遊,既能滿足人們精神與物質的享受需求,又能滿足人們的發展需求。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旅遊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作為全球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旅遊業因其巨大的市場需求、良好的發展前景,被稱作「朝陽產業」,受到世界各國和地區的高度重視。

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密不可分。自有旅遊活動以來,旅遊與文化就從未分離。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沒有文化的旅遊就沒有魅力,而沒有旅遊的文化則缺少活力。旅遊的優勢體現在市場,文化的優勢體現在內涵。站在旅遊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價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遊就抓住了一個巨大市場。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榮。

隨著旅遊與文化的有機結合和不斷發展,產生了旅遊文化演出這一新的業態。近年來,我國旅遊文化演出市場欣欣向榮,演出規模穩步擴大,演出水平不斷提升,資本和優秀人才不斷聚集,形成了百花競放的嶄新局面,展示了十分美好的發展前景。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在全國各重點旅遊城市和旅遊景區定時定點上演的、投資在百萬元以上的旅遊文化演出有153台,資金投入達17.9億元,參加的專業和業余演職人員1.76萬人,觀眾達1.67億人次,實現演出收入26.8億元。涌現了一批場面宏大、製作精美、演藝精湛、格調高雅的優秀作品,吸引了海內外廣大旅遊者,並得到廣泛好評。

三、旅遊文化演出的成功經驗給予我們的啟示

旅遊文化演出取得的成功,是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相互融合的結晶,對我們進一步促進旅遊與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諸多啟示:

第一,打造成功的旅遊文化產品,市場是關鍵。從地域分布看,旅遊經濟越發達的地方,旅遊與文化結合得越緊密,旅遊文化演出市場相對就越繁榮,如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鄭州、西安、成都、昆明、桂林等城市。從產品特徵看,對文化和藝術內涵闡釋得越有特色、越通俗,受眾面就越大,越容易取得成功。這是因為,相對於城市常住居民來說,大多數旅遊者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文化產品的需求往往表現為民族性、多樣性、特色化、大眾化。抓住這一潛在的觀眾流,就抓住了一個大市場。

第二,打造成功的旅遊文化產品,培育精品是方向。所謂精品,是指精良、上乘的作品。旅遊文化精品就是製作精良、演藝精湛、能夠代表當地文化藝術水平、深受廣大旅遊者歡迎的優秀文化產品。旅遊文化精品不僅能提升旅遊城市和企業的品質,其本身也構成新的旅遊吸引力。河南推出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從策劃之初就致力於要把這台節目打造成藝術精品和河南的知名文化品牌,經過前後二年的精心設計、製作和市場營銷,已經打開市場,取得了成功。上海的「時空之旅」,集中了三方投資者的優勢資源,精心策劃、精心編排,至今已連續演出700多場,有的觀眾甚至專程去看這場演出。這一系列的精品,包括在會議上介紹經驗的雲南的「麗水金沙」、廣西的「印象·劉三姐」、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不但本地觀眾愛看,各地來的遊客也愛看;不但國內遊客愛看,外國遊客看了也贊不絕口。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經濟效益。

第三,打造成功的旅遊文化產品,獨具特色是重點。因為旅遊者具有「求新、求知、求樂」的願望和需求,如果沒有特色,就難以對他們產生吸引力,也就無法形成市場競爭力。這次會上六家單位的典型經驗就各具特色,除此之外,還有陝西西安的「大唐樂舞」、深圳華僑城的「龍鳳舞中華」、山東曲阜的「杏壇聖夢」、山西太原的「晉商歌謠」、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婚禮」、河北吳橋的「雜技大世界」、三峽大壩的「盛世峽江」、湖北的「夷水麗川」、貴州的「多彩貴州風」、安徽的「綠水青山」、西藏的「雅龔盛情」等,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許多作品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從這一意義上講,這些作品拿到世界上去,也一定能以鮮明的特色佔有市場。

第四,打造成功的旅遊文化產品,體制機制是保障。旅遊文化產品要進入市場,必須有一套適應市場經濟特點的經營管理體制和市場運作機制。有了與市場接軌的體制和機制,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才能實現文化演出資源、資本和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旅遊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實現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比如,有些劇目的初次投資高達上億元,有些劇目每天動用演員四五百人,有些劇目當年就能收回數千萬的成本,還有一些劇目已經連續演出了十多年仍然在市場上大受歡迎。

第五,打造成功的旅遊文化產品,改革創新是動力。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從旅遊業來看,旅遊產品的生命力同樣在於創新。我國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馬戲、武術等文化藝術,通過設計理念上的創新、編排組合上的創新、高科技演藝手段的採用以及經營管理體制機制的變革等,便煥發出蓬勃生機,引起市場的熱烈反響。廣東番禺的「森林密碼」,這個節目綜合投資3億元,僅燈光一項就投入2000多萬。舞台寬度達100米,布景層次達11層,中外演職人員300多人,參加表演的動物400多隻。雖然演出內容也是常見的歌舞、雜技、馬戲等,但由於大量地採用創新手段,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自2006年1月開演以來,平均每場觀眾超過3000人,最多時達到8000人。

『柒』 關於風景名勝的論文3000字,求給力。。。

西湖論文

沒有西湖就沒有杭州。白(居易)堤蘇(東坡)堤,還有幾近湮沒不為人知的楊(孟瑛)公堤,使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
西湖原是一個海灣,由海灣而演化成為一個瀉湖,由瀉湖而形成一個普通湖泊。關於這個過程,前輩學者已經早有論述,並由一九七五年的鑽孔證實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積。為此,西湖的上述發展過程,已經毋需再論,值得繼續探討的是,從海灣、瀉海而至於湖泊以後,自然發展的過程並不就此結束。對於一個天然湖泊,因為注入這個湖泊的河流的泥沙沖積,在地質循環和生物循環的過程,必然要發展泥沙淤淀、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斷變淺的現象,而最終由湖泊而沼澤,由沼澤而平陸,這就是湖泊的沼澤化的過程。但西湖從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這當然是由於它的沼澤化過程受到了人為遏制的結果。也就是竺可楨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說的「人定勝天」。為此,歷史時期人為活動對於西湖的影響很有討論價值。特別還要看到達這個地區,許多古代湖泊,如餘杭的南下湖、蕭山的臨浦、紹興的鑒湖、寧波的廣德湖等,它們的面積,有的比西湖大至數十倍,但都循著沼澤化的發展規律,最後遭到人為的圍墾而淹廢。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與西湖相連的下湖以及臨平湖、詔息湖和尚有爭論的明聖湖等等,也都循著沼澤化的過程先後淹廢。對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夠眾廢獨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個天然湖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假使社會條件沒有特殊的變化,則必然與這個地區的所有湖泊一樣,由其本身的沼澤化過程,加上日益強烈的人為活動的影響而淹廢,這是不庸置疑的。西湖是錢唐縣境內的一個湖泊,所以稱為錢唐湖(從唐朝開始,「錢唐」改為「錢塘」),又因為在它的北部還有一個與它連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稱為下湖,故西湖又相應稱為上湖。錢唐縣是秦會稽郡二十六縣之一,其位置據劉宋縣令劉道真所撰的《錢唐記》一書中所說「縣在靈隱山下」,當在今西湖群山之中。當時,錢唐湖在縣境東部,自然絕無西湖之名。假使錢唐縣的地理位置長期不變,穩定在西湖群山之中。也就是說,這個湖泊一直以錢唐湖為名,則它必然如同這個地區的其他許多湖泊一樣,早已淹廢成為農田。
西湖之所以能夠眾廢獨存,從地名上說,恰恰是因為它最後能冠上西湖這個名稱。西湖這個名稱的獲得,則是錢唐縣的歷史發展與地理位置變遷的結果。為此必須首先把錢唐縣的發展稍加探索。秦錢唐縣之所以不建立在土地廣闊的平原地帶,卻要局促到狹隘的崎嶇的西湖群山之中,這當然是因為平原地帶當時尚無堤塘,潮汐直薄,土地斥鹵。也就是劉道真在《錢唐記》中所說的「昔一境逼近江流」。在這樣的地方,當時連飲水與燃料等基本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更不必再說墾殖土地,發展生產了。但是,時日推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人口的增長,水土資源豐富的平原地區,畢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到了後漢,這里就開始修建了「防海大塘」。假使當時縣境仍在西湖群山之中,則修塘就並非必要。在古代技術條件甚低的情況下,要修建如此一條堤塘,正是說明人們對平原已經墾殖利用,修塘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也說明後漢的錢唐縣治有可能遷入平原。即使後漢錢唐縣是否已經遷入平原的問題尚缺乏佐證,南北朝初期的錢唐縣可以肯定已在平原地區,因為劉道真在《錢唐記》中已經明白寫出:「防海大塘在縣東一里許。」這個「縣」是後漢錢唐縣當然還可商榷,但它是劉宋的錢唐縣卻是無可置疑的了。假使當時縣治仍在秦代的西湖群山之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釋,在今靈隱寺附近一帶,則向東一里許,絕對到不了與修防海大塘的江邊或海邊,這說明劉宋錢唐縣必已進入平原,只是由於記載不詳,故其具體位置,現在不得而知。
可以設想,自從秦在西湖群山中設置錢唐縣以來,歷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縣治可能早已遷離山區,逐漸進入平原。但後世明確知道秦以後的錢唐縣治所在,卻晚至公元六世紀後期的隋代。隋文帝開皇十一年(五九一),錢唐縣治移到鳳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級上並且升為杭州的州治。這就是說,城市中心已經遷移到今江干一帶。按地理位置,西湖位於這個城市中心的偏北地區。當然仍無西湖之名,而西湖以東的今市區中心,當時也仍然荒蕪盡管秦錢唐縣治逐漸遷入平原的路徑今天還不清楚,但從隋代州治建於今江干一帶這個事實中可以得到啟發,即遷移的路線是循著今錢塘江北岸地帶進行的。縣治為什麼只沿著錢塘江邊平原比較狹隘的地帶移動而不進入西湖以東即今市區中心所在的廣闊地帶,這是因為按照當時的自然條件,前者還比後者優越得多的緣故。縣治沿江邊移動,顯然是依靠著從今白塔嶺到鳳凰山這條沿江分布的山麓線的。在這條山麓線上,地理形勢是南臨江海,北負山丘,它既能發揮平原的地利,卻仍並不遠離山區。這一帶,山坡和山麓的高燥地帶,可以建立宮室和聚落,而在燃料和飲水方面都不虞匱乏。山麓以南的沿江平原,由於當時錢塘江自南大門出海,今江干一帶的江岸偏南,比目前廣闊,可以墾殖發展農業。相反,今西以東地區,地形低窪,土地斥鹵,又缺乏可以作為立足點的丘陵岡阜,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建立城市,顯然相當困難。
但是事物總是不斷發展的。隋初把錢唐縣升為杭州州治,特別是接著而來的江南運河在公元七世紀初的開鑿,從此,杭州到中原,有了直達的水路交通。杭州成為江南運河的終點,又是運河與錢塘江的交匯處,而作為州治的柳浦,恰恰又是南渡去會稽的要津。這樣,杭州就是一躍而成為一個商業城市,因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就是《隋書·地理志》所描述的:「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當時,今江干一帶的繁榮狀況可以想見。而這個地區的土地畢竟並不廣闊,人滿之患,也就不可避免。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城市的外圍,聚落開始向西湖以東的今市區擴展,也就勢所必然。當時,在西湖以東建立聚落,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給水。在整片斥鹵的土地上,井水和河水都是鹹水,這就使得初期建立在這里的聚落不得不緊靠西湖,否則,供水就是一個嚴懲的困難。可以設想,今市區范圍內,從緊靠湖邊的聚落出現開始,直到市區逐步擴展,由於給水問題的難以解決,必然經歷了較長的時間。而在這段時間中,由於商業發達,戶口增加,西湖以東的廣闊地區,聚落漸增,生齒日繁,對解決給水問題愈來愈感迫切。這才促使唐大歷年間(七六六——七七九)所謂「六井」的出現。
以上只是略述了從秦錢唐縣到隋遷錢唐縣至柳浦並升作州治的過程,還沒有涉及西湖的事。也正是因為在這段歷史的過程中西湖在杭州尚不足輕重,所以史籍極少記載。隋建州治於柳浦,杭州開始迅速發展,唐朝初年,杭州的戶口已經超過十萬,聚落與居民勢所必然地要向今市區移動。這樣,城市開始與西湖發生關系,出現了西湖為城市解決給水的詳細記載,這就是刺史李泌修建的著名的「六井」。所謂六井,其實不過是六處蓄水池,蓄水用瓦管或竹筒從西湖引來。從六井的分布來看,它們離西湖都並不很遠,這反映了當時這個地區聚落街市分布的大體范圍。當然,它為城市的進一步擴大創造了條件。雖然是小小的六處蓄水池,它們所分出的水量只佔西湖總水量的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值,但其意義卻十分巨大,從以後的發展中可以證明,它幾乎成為西湖能夠免遭淹廢的決定力量。因為從六井開始,西湖就成為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西湖以它的一湖甘水促進了城市的擴大與發展,而城市的不斷發展,反過來鞏固了西湖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西湖沼澤化的過程。
西湖的沼澤化過程實際上是相當迅速的,長慶二年(八二二),當詩人白居易到杭州作刺史時距李泌修六井不過五十年左右,但湖中已經出現了葑田數十頃。白居易充分明白西湖對於杭州城市的重要性,於是他主持疏浚了西湖,並疏通了六井的阻竇,使之恢復充沛。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橋附近即少年宮一帶修築湖堤,比原來的湖岸高出數尺。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連接之處,西湖水位本來高於下湖,白居易這一築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盡管下湖早已淹廢,但這種人為的地形差距,從今少年宮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電站和東至環城西路這兩個方向上,還都明顯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紀初期的這一次修築湖堤,對西湖的發展來說是劃時代的,因為從此以後,西湖的性質已經改變,它已經從一個天然湖泊演變成一個人工湖泊了。
這里需要述幾句的是,歷史地理學者常常重視地名在歷史上的演變,習慣於用某一時代的地名稱呼當時的地理事物。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樣做是科學的。因此,對於有關西湖名稱及其湖泊的性質,就必須作如下的說明:西湖在其海灣和瀉湖時代,由於沒有歷史記載,所以沒有留下名稱。西湖作為一個天然湖泊,它的名稱應該是錢唐湖(唐朝起作錢塘湖)、上湖或者是另一個尚有爭論的明聖湖。西湖一名,正如以下還要提及的,在官方文件中始見於北宋,民間何時開始流傳則不得而知。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築堤而改變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稱此湖為錢塘湖。因此,可以肯定,當西湖這個名稱流行之時,西湖早已是一個人工湖泊了。所以今天我們說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歷史地理學與地名學的角度,都是正確的。這正是竺可楨所說的「人定勝天」。
當然,人工湖泊同樣存在沼澤化的過程。上述餘杭的南下湖、蕭山的臨浦、紹興的鑒湖和寧漢的廣德湖等,都是在天然窪地上經過人工圍堤築塘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它們都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時間里先後淹廢。西湖成為人工湖泊後,沼澤化的速度也相當可觀。在白居易浚湖以後不到一百年,西湖又被葑草蔓合,湖底淤淺,面積縮小。當時,杭州是五代十國的吳越國的首都,為了西湖的深廣和六井的棄沛,吳越國王錢鏐因此建立了一支一千人的專職疏浚隊,稱為「撩湖兵」,日以繼夜地從事疏浚,才有效地阻制了西湖的淤淺,並且暢通了六井。在吳越國的八十餘年中,杭州城市得到了較大的擴展,西湖也獲得了較好的整治,城市與西湖的這種唇齡相依的關系,較之前代更為明顯。
吳越國時代對西湖的整治,無疑大大地延緩了西湖沼澤化的過程,但當然並不是改變了自然發展的規律,湖泊的淤淺仍然是日積月累毫不休止的過程。北宋以後,杭州的許多賢牧良守,都把疏浚西湖、暢通六井作為施政的重要任務。例如景德四年(一零零七)的知州王濟,他不僅疏浚了全湖,並且修建了西湖的閘堰設備。接著是宋仁守時代(一零二三——一零六三)的知州鄭戩和沈遘,前者動用了上萬民工,斥廢湖中葑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後者則為了增加城市居民與日俱增的用水需要,在六井之外,添設了一處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後人所稱的沈公井,特別值得黎道的是蘇軾。他於熙寧二年(一零六九)第一次來杭州任通判之職,到任之初,他就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他於熙寧五年(一零七二)(注應為七年)卸任離杭,但就是在這一年,知州陳襄對六井進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這無疑就是蘇軾悉心研究的成果。元佑元年(一零八六)(注應為四年)他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之職,雖然相隔不過十六年,但西湖的沼澤化速度在這段時期中確實是很驚人的。根據蘇軾的觀察,對比他十六年前離杭時的情況。他說:「熙寧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蓋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間,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來,水淺葑橫,如雲翳空,倏忽便滿,更二十年,無西湖矣。」面臨著這樣的嚴重的威脅,蘇軾立即著手制訂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開杭州西湖狀》的奏章。順便指出,這個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說明杭州城市已經整個地建立在西湖以東,西湖之名已經普遍流行了。蘇軾在這個文件中,說明了西湖必須疏浚的許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後民足於水,邑日富,百萬生聚待此而後食。今湖狹水淺,六井漸壞,若二十年之後盡為葑田,則舉城之人復飲咸苦,勢必耗散。」這條道理把西湖的存在與杭州城市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假使西湖淹廢,杭州居民勢必耗散,城市當然也就不復存在了。從蘇軾的這段話里,可以反證我在前面的論述,六井的修建,開始無非是引西湖之水供應沿湖聚落居民,但其結果卻成為西湖本身繼續存在的關鍵。蘇軾主持的這次疏浚工程是規模空前的,他拆毀湖中私圍的葑田,全湖進行了挖深,把挖掘出來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處築成了一條溝通南北的長堤,又在全湖最深處即今湖心亭一帶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圍內養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淺。同時,他又修復當時已經逐漸淤塞的六井和沈公井,用瓦筒取代竹管,並盛以石槽,使底蓋緊密,經久耐用,並且還利用多餘的水量在仁和門外離井最遠處新建二井,於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進一步密切了西湖與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關系。此外,他又在西湖和縱貫城市南北的鹽橋運河專受湖水,不受江潮的干擾,達到了潮不入市的目的,並且疏浚這條運河,使之深達八尺。於是不僅河道暢通,沿河斥鹵得到改變,而河水又可為居民所取用。這樣,就使這個日益擴展的杭州城市對西湖的依賴關系發展到了頂點,為西湖的立於不廢之地建立了牢固的基礎。
到了南宋,杭州成為國家的首都,從十二世紀三十年代到十三世紀七十年代,長達一百五十年之久。城市人口驟然增加,乾道年代(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增加到五十餘萬人,到了南宋末期而超過百萬。城市隨著迅速擴大,市面繁榮,商業發達,成為當時全國第一大城市。這在至今尚存的《繁勝錄》、《都城紀勝》、《夢梁錄》等南宋著作中都有詳細記載,不必贅述。當時,這個龐大城市的基本供應來源是「南柴、北米、東菜、西水」,西湖仍是杭州的唯一水源。而且首都城內的河流如大河(鹽橋運河)、小河(市河)和西湖(清湖河)等,也都由西湖供水,西湖成為百萬人口的命脈所系,所以在南宋一代,對西湖的整治,確是不遺餘力的。特別是還應該指出,南宋一代,西湖除了作為首都百萬生靈的蓄水庫的職能外,隨著杭州城市職能的變化(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湖又增加了它的一項新的重要職能——旅遊業。
南宋以前,西湖除了它的天然勝景外,湖山之間的人工雕琢是不多的。在吳越國建都的八十多年中,雖然也不無建設,但內容限於寺院、浮屠等佛教藝術。南宋一代中,由於這里是首都所在,舉凡王室、官臣、城市富商等等,都競向西湖從事宅院、園苑、亭台樓閣等各種建築,大型的娛樂場所如錢湖門瓦子、赤山瓦子、行春橋瓦子等,也都在湖山各處開始營業。西湖被迅速地開辟成為一個風景區,這個風景區的總體布局即是別具一格的「山外青山樓外樓」,這種風格一直保持到現在。事實上,在這個龐大的首都之中,上至官家豪富,下至市井庶民,都需要有這樣一個供人遊憩的大公園。從此,西湖就成為杭州城市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了。
如上所述,西湖是這樣地以它的一湖甘水扶植了杭州城市,反過來又因杭州城市的發展而有效地阻遏了它的沼澤化過程使之繼續存在。南宋以後直到明朝前葉的二百多年中,由於長期失修,使西湖發生了近五百年來的一次最大淤淺,蘇堤以西,葑田連片,六橋流水如線。但是,由於西湖和杭州城市的唇齒相依的關系已經深入人心,為朝野所公認,所以盡管盜湖為田的人多為權貴,但知府楊孟瑛仍能排除阻難,於正德三年(一五零八)拆毀葑田三千餘畝,疏浚全湖,使復唐宋之舊。在楊孟瑛上朝廷的奏疏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唐宋以來,城中之井,皆藉湖水充之……若西湖占塞,水脈不通,則一城將復鹵飲矣。」就數這一條最有力量。從蘇軾到楊孟瑛,西湖始終以它自己的一湖甘水保存了自己。
本文在開始時就已經指出,在這個地區的大量古代湖泊中,西湖是一個廢獨存的例子。我們不妨舉一些這個地區的其他人工湖為例:餘杭的南下湖,興建於後漢,淹廢於北宋;蕭山的臨浦和漁浦,興建於南北朝,淹廢於北宋;紹興的鑒湖,興建於後漢,淹廢於南宋;寧波的廣德湖,興建於唐代,淹廢於北宋。淹廢較晚的還算富陽的陽陂湖,它興建於唐初,淹廢於明初。所有這些湖泊,都曾經在當地的農田水利中起過重要作用,但其本身卻在沼澤化的過程中,最後被圍墾而成為農田。這些湖泊淹廢之後,由於各地在農田水利上隨即又進行了新的部署,因此,總的說來,在農業上都未曾出現不可克服的困難,而圍墾所得的土地都甚為可觀。以紹興鑒湖為例,圍墾的結果,獲得了肥沃的湖田二千多頃,使山會平原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積,而今天,古代鑒湖地區土地平整,河渠縱橫,大面積的耕地都能旱澇保收,穩產高產。因此,本文拿這些湖泊的淹廢與西湖進行對比,並無因西湖的獨存而惋惜這些湖泊淹廢的意思,由於地點不同,條件迥異,上述湖泊的淹廢,從歷史上各該地區農業發展的過程看來,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積極意義。當然,西湖的眾廢獨存,較之上述湖泊的淹廢就具有更為巨大的意義。因為上述湖泊的淹廢,只是增加了各地的耕地,發展了各地農業;而西湖的獨存,卻為我們創造這樣一個舉世聞名的花園城市。
緬懷杭州的先賢,為了延緩西湖的沼澤化,曾經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時至今日,西湖已經成為杭州這個有遠大發展前途的現代化旅遊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盡管廣大市民早已不再在給水上依賴西湖,但湖山在旅遊上給予人們的貢獻,將遠遠超過歷史時期給予城市的供水。從今天的技術條件來看,要防止西湖的沼澤化發展已經比較容易,事實上,建國以來,西湖的平均深度不過五十五厘米;而現在,這個數字幾乎增加了兩倍。此外,在道路敷設、園林布置等許多方面,也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與古代人民在當時的社會制度和技術條件下對西湖進行的整治相比,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績實在還並不滿意。當然,在今天的社會制度和技術條件下,我們既不憂湖底淤泥,也無慮葑田連片。但是,現代社會有現代社會的問題,例如,西湖環境保護的問題,特別是西湖湖水負營養化的問題,至今已成當務之急。建國以前,湖底雖淺,而淺水的透明度在零點五米以上,清流見底;但現在已經降低到零點三米,影響了湖光山色之美。水質當然也不能與過去相比。北宋蘇軾浚湖的時代,用湖水釀造官酒盛極一時,朝廷每年可得西湖酒稅二十萬緡。

『捌』 關於杭州西湖的文章

西湖觀柳
岳力
杭州西湖,山青水秀,我拐彎抹角先到遊人極少的湖東,其實是奔了白居易那兩句詩而去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頭一次讀這兩句詩,是年少時父親教我的。我的少年時代是在中原重鎮信陽度過的,那裡不植柳,而是高高大大的梧桐;柳便是神秘角色。莫名地,西湖觀柳竟成了少年時代的一大理想,對柳神往已極。
湖東看柳確是最佳角度:一帶碧痕,春雨如酒柳如煙,綠綢卧波,柳色正好。是時,正值江南暮春,花已殘,綠正酣,滿目蒼翠中,一湖煙波里,最閃眼的是那陣陣極柔的綠光,那便是滿堤柳絲盪出來的。
是和風牽了柳梢在作最美的舞蹈。花無含露不嬌,柳不舞風不媚。靜態的柳是西子捧心的倩影。薰風是著了酒意的導演,柳自是最有韻味的舞蹈家。想以太平洋島國的草裙舞作比,又覺那腰肢與草絲的柔動里,少了柳的舒展和隨意。任你怎樣地用心,也難盡述那秘醺的柔姿。
我看呆了,痴痴地想,世上怎會有這等神秘的植物,惹得歷朝歷代的詩人都來為它作詩賦文?可是因它的柔順與嬌美同女性類似,便讓多情的詩人移情於它了?
近旁有新植的幼柳,活閃閃在風中招展。這時的柳,枝條短短,蓬勃地向上長,枝幹也水嫩,禁不住風的拉拽,搖得天真爛漫,那模樣活像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孩的歡騰雀躍。最常見的是樹干碗口粗細的成年柳,便已是出落成十八九的少女了,枝條紛垂下來,秀發一般,都碰到水面了,風過處,柳絮撩波綠皺,彷彿窈窕村女湖畔濯發。身段也豐盈婀娜起來,迎風展姿,娉婷無知。我想,該喚它女兒柳了。而對面白堤的柳已不再嬌嬈了,干粗葉亦稠,清風來時,便盪得有分寸了,含蓄而持重。雖掛得滿樹綠的音符,卻只是微吟,絕了華音與喧嚷,是另一種心。想來這柳乃白居易當年所見吧!經歷了許多,便透出別樣的氣韻和深度,這便又是少婦的風韻了。不到火候,那味道任你怎樣模仿也是學不來的。其實,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自有其美的地方,能夠擁有和欣賞這樣的美是一種福分。
遠眺良久,復作近觀,閑閑踏翠白堤行。
正像李叔同先生所寫:「垂楊柳兩行,綠染長堤」;民歌所唱:「間株楊柳間株桃」的景色。楊柳間夾著桃樹,雖是春意闌珊,綠葉間還閃著些殘紅,那綠葉樹頭,青桃正小。桃紅柳綠是白堤!教人好生憐愛。
極目左右,長長一堤,真可謂「桃花似火柳如煙」,妙極美極!不過,也有貶斥之辭,韓愈《晚春》一詩道:「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韓氏筆下,它又成了個毫無本領的角色,經風一吹,即成烏有。而曾鞏的《詠柳》詩中,柳又是個得意猖狂的形象,「倚得東風」,樹條搖擺,飛絮亂舞。自然,楊柳在民間還承受了許多不光彩的托寓,比如「煙花柳巷」、「水性楊花」之類。
千百年來,楊柳與人類相伴相生,喜之稱好;厭之說壞,各據角度也。楊柳從來是惹人注目的,惹人注目的東西便總會有些褒貶是非之儀了。好也罷歹也罷,這與它無關緊要。溫柔乃天性,飛絮只為傳播種子,別無它意,簡單的很。褒貶是非皆人的自作多情,終是改變不了它什麼。它按天性生長繁衍著,寵辱不驚。

『玖』 急求旅遊方面的論文!

近郊農業休閑旅遊發展問題研究
摘要:農業休閑旅遊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後的產物,是農民增收的又一新的途徑。城市近郊區發展這一特色產業具有獨特的優勢。本文就沈陽農業休閑旅遊發展對近郊農村的影響及發展的優劣勢作出仔細的分析研究,並提出相應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沈陽 近郊農業 休閑旅遊

『拾』 論文 淺談歷史人物對杭州旅遊的影響 2000字

商職院的吧 孩子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