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少數民族旅遊景點
Ⅰ 我國海南省有哪些少數民族聚居
少數民族:黎族(117萬)、苗族(6萬)、壯族(5萬)、回族(8372人)。 黎、苗、回族,大多數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瓊中、保亭、白沙、陵水、樂東、昌江等縣和三亞市、五指山市;漢族人口主要聚集在東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區。根據2001年戶籍人口數,漢族占總人口的84%,黎族佔14.7%,苗族佔0.7%,壯族 (0.6%),回族主要集中在三亞市的回輝村等地方,使用回輝話。
Ⅱ 海南島有幾個民族
海南島有30多個民族。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2)海南少數民族旅遊景點擴展閱讀: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們世代聚居在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區及西南部,現有人口130餘萬。黎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徵與我國南方的壯族和布依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於山谷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寨周圍長有茂密的樹木或刺竹。黎族傳統住宅以茅舍為屋,稱為「船形茅草屋」。
傳說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來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為傳統保留了下來。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慶佳節,黎族男女要相互對歌或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Ⅲ 海南島上有什麼民族
海南島有幾個民族?
海南56民族以及未識別的民族的人都有,一般分為世居民族和外遷民族兩個部專分。
1、海南省漢屬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
2、其餘民族是解放後遷入的幹部、職工和移民,分散於全省各地。
3、漢族人口主要聚集在東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區。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數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瓊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縣和三亞市、五指山市;
4、海南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黎族的傳統節日為「三月三」,現有人口6萬餘人,居海南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第二位。
5、海南苗族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海南苗族自稱「金門」或「金門」,「苗」是他稱。苗族遷移海南島始於明嘉靖至萬曆年間,從廣西等地作為兵士被朝廷征調到海南,撤防後一些苗族士兵落籍海南,也有一部分因謀生而移居海南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6、海南回族主要居住在羊欄鎮的回輝村和回新村,。海南回族是以波斯、阿拉伯人為主體,部分是來自祖國內地回族後裔,海南回族語言不同於其他任何一種,方言也不同於海南話,而與沙烏地阿拉伯語音頗相似,我國語言學家把它定為回輝話。回族的主要宗教節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
Ⅳ 海南有哪些少數民族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據歷史記載,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早在遠古時代,黎族同胞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絢麗的織錦工藝著稱於世,民風質朴、敦厚。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區地勢較平的山麓或臨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錯落有致。 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嚴嚴實實的椰子樹與檳椰樹間,在樹的空隙處有用竹籬笆圍成的小地方,各色蔬菜嬌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過房前,讓人有"走進山間別墅"的感覺。檳椰是黎胞走親訪友的貴重禮物,以數目多小表示情意的厚薄。
〔黎族〕
【 起源 】
傳說上古時代炎帝時代,其諸侯部落之一的"蚩尤"(chi you)部落是東部、南部各族部落的統稱,各族部落眾多,以後又稱"南蠻"、"百越"、"九黎"、"三苗",是黎族、苗族、壯族等現今南方少數民族的祖先。"蚩尤"部落因為經常叛亂,被黃帝、堯、舜、禹以及以後朝代兼並、驅敢,逐漸向南躲避於山嶺,以至其中一支古駱越人(後稱"俚人"),人口大量減少,部分人從大陸兩廣和越南北部一帶乘獨木舟、竹筏登上海南島,成為海南最早的居民,這就是黎族的祖先。到了南北朝時,大陸兩廣一帶的"俚人"跟隨首領冼夫人,大規模遷移海南島,並歸附冼夫人統治。海南島的"俚人"在宋朝以後始稱"黎"至今。
【 范圍 】
黎族是唯海南獨有的民族,人口約114萬人,是3000多年前就開始由大陸來到海南島的原始居民,歷代受後期登島的漢族居民逼迫,從沿海平原退居到島中南部山區。
【 住宅 】
內為竹架或木架、外鋪茅草的架空高腳船形屋(可能是源自於黎族祖先乘船從大陸而來)。
【 放寮 】
因黎族生活在山區,男女接觸機會較少,加上自然條件惡劣導致人口繁殖率低,兒女到了十五歲時,父母會為他(她)搭建一個茅草房(寮房),為其提供機會自由選擇異性;在平時勞動結束後或每年三月三節日時,男女青年會結隊在山坡上對歌以尋覓心上人,而後成雙成對地離開去談情說愛。
【 節日 】
"三月三"節,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倖存下來。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並約好來年農歷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了,兩人都是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鄉,每年農歷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匯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參見"人類歷史"中"黎族起源傳說"解說和"木棉樹"解說)
【 黎族歌舞 】
取材於勞動和生活,有竹竿舞、舂(chong)米舞、錢鈴雙刀舞、踩波舞、草笠舞等;另有別具一格的鼻蕭、樹葉吹奏、竹木打擊樂等。
【 黎錦 】
古稱"吉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種特色花布,遠在春秋時期就盛行,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黎族人民採用木棉花蒴果內的棉毛、薴(zhu)麻纖維,及分別來自於美洲和印度的海島棉、巴西木棉、大陸棉和樹棉等灌木類棉花,以織綉、織染、織花為主,刺綉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顏料,紡織成一種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別做經線和緯線)。因木棉又名吉貝,故黎錦也叫吉貝。黎錦精細、輕軟、潔白、耐用,古語稱"黎錦光輝若雲"。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紡織技術領先於中原漢族,後來灌木類棉花逐漸由海南島傳入中國南方,元朝時黃道婆又將黎族的紡紗、織布等技術加以改進傳播到內地,迅速推動了長江下游棉紡業的發展,掀起了被海內外學者稱譽的持續數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織品取代麻織品成為生活必需品,黃道婆也成為中國紡織業的始祖。(參見"南山文化旅遊區自助導游"和"木棉樹"解說)
【 服飾 】
對襟上衣和筒裙,加各種飾物。
【 竹筒飯 】
用山蘭米(一種旱稻)配肉類為原料,放進新鮮竹筒中,以炭火烤焦綠竹即熟,是黎家人出遠門、上山、待客之食用佳品。
【 甜糟、山蘭玉液 】
用黎族特產山蘭糯米發酵,半個月便可製成甜糟;如果將甜糟裝在壇里深埋在芭蕉樹下,一年後酒呈黃褐色,二三年則顯紅色甚至黑色,其時甜糟已經全部化為漿液而變成山蘭玉液(山蘭酒),黎家人稱之"biang",被譽之為黎族"茅台"。山蘭酒匯集黎山大自然之精華,消食去滯、愈傷生肌、滋補養身、去濕防病、駐顏長壽,每逢賓客蒞臨、重大節日或婦女坐月子,便以此為禮,用細竹竿插入壇中吸食。
〔苗族〕
【 歷史 】
苗族同黎族擁有共同的祖先--東部、南部的蚩尤各氏族部落,被黃帝、堯、舜、禹以及以後朝代兼並、驅趕,逐漸向南、向西南躲避於山嶺;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從廣西調防來海南島戊邊的苗族士兵撤防後留了下來,後代變成了現在的苗族,上島歷史已有400 多年,人口約6萬人。
【 范圍 】
與黎族同居島的中南部山區,因為入居海南島時間較晚,加之人少勢弱,往往在黎族的居住區里見縫插針,或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
【 住宅 】
茅草蓋頂的金字型房屋。
【 節日 】海南苗族與黎族同有農歷三月三節。
【 蠟染 】
是苗族古老的印染工藝,用蠟刀蘸蠟液於白布上繪圖,再浸入藍靛缸染色,然後水煮脫蠟,即顯出藍底白花紋布。
【 服飾 】
頭用紅綢帶,或蠟染,或刺綉花角巾束髻;上身為無領、開右襟的青色上衣,束紅綢腰帶;下身是短裙,扎有綁腿。
【 五色飯 】
在三月三節慶時家家製作。有紅、黃、藍、白、黑五色,皆用桑葉等植物汁液作天然色素拌於糯米中,然後放進特製的木蒸籠里蒸成。五色飯色彩鮮艷,清香可口,是開胃去火的清涼美食。
回族
【 回族起源 】
回族古稱回回人,皆為穆斯林,信仰伊斯蘭教,其祖先是阿拉伯人與漢族等民族通婚的後裔。
【 海南回族 】
西漢(公元1世紀)以後,沿"海上絲路"乘船來華貿易的外籍伊朗(古稱波斯)、阿拉伯(大食國)穆斯林在海南休整、補給物品和淡水,或遇台風避難滯留,或遭海盜掠劫上岸,形成海南的回族雛形;宋末元初,忽必烈元軍南征越南中部古國占城("海上絲路"另一個中轉站),占城大批回族被迫移居海南島;還有一小部分回族由中國大陸遷居而來。現居廣東、福建、江蘇等沿海城市的回族均是當時由"海上絲路"通商口岸登岸的穆斯林的後裔。
Ⅳ 海南省的主要的少數民族
黎族和苗族相對較多
Ⅵ 海南有哪些少數民族
海南省的少數民族,分屬、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
黎族和苗族是主要原住民, 黎族就在西部( 昌江黎族自治縣)。 苗族主要在瓊中和五指山一帶 。
Ⅶ 海南島上分布的少數民族是什麼
黎族
Ⅷ 海南島發展旅遊業的自然資源優勢是() A.有多種多樣熱帶動植物 B.有眾多的少數民族風情
海南島是一個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它的旅遊資源優勢主要是①這里是熱帶季風氣候,又深受海洋的影響,夏無酷熱,冬無嚴寒,降水豐富.②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方,有上千種動物在此自由生活;③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有著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④有眾多文化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由於這里考查的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和能量,因此AD是自然資源,BC是文化遺跡.故AD復合題意. 故選:AD. |
Ⅸ 海南少數民族自治區有哪些
昌江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瓊台黎苗自治縣,保亭黎苗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 好像就這些吧...
Ⅹ 海南省有哪些少數民族
黎族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使用黎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黎語支。居住的地區不同,其專方言也各異。屬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所以很多人通曉漢語。1957年創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以前黎族人信仰原始宗教,近代少數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是中國一個古老民族,從古代越族發展而來,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密切的淵源關系,特別和古代百越的一支駱越的關系更為密切。在秦漢以前駱越的一支就從祖國大陸兩廣地區陸續遷移到海南島。黎族有許多自稱,如「孝」「岐」「美孚」「本地」等,「黎」作為一個族稱始於唐末,到11世紀的宋代以後才正式見於史籍,直至今天。
黎族婦女精於紡織,宋末元初時紡織家黃道婆就曾在海南島向黎族婦女學習紡織技術,創造出一套先進的紡織工具和技術,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作出了貢獻。黎族人民居住的海南島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濕、風景秀麗、四季常青、物產豐富,不但農業發達而且熱帶經濟作物如橡膠、甘蔗、水果、油料等都有較高的發展水平。
還有苗\回,加上黎族,這三個少數民族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