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甘肅旅遊景點大全景點介紹
『壹』 春節期間甘肅省靖遠縣城旋管營業嗎
春節期間甘肅省靖遠縣城巡管營業的。
『貳』 甘肅張掖本地春節習俗有哪些
三十的那天下午先要給先人燒紙,滿大街都是,很壯觀。完了回家看春晚,以前在院子里死里放炮,還要燒松枝子。完了喝酒打麻將。總之,各家和各家有不同的過法。
『叄』 麻煩問一下,我家在甘肅,春節期間去哪旅遊比較好啊有去過的朋友,幫忙推薦一下啊!
南方大雪,南方還能去嗎?你可以在甘肅境內。平涼。崆峒山AAAAA級旅遊勝地全票120半票60.
太統山莊、十五平涼看社火,熱鬧無比。西安也可以不過路不好走。
『肆』 甘肅習俗
甘肅歲時習俗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的「臘八節」。武威習俗是日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臘八粥。臘八日夜晚,也有壘火堆放麥草火的習俗。
除夕
俗稱「年關」,臘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農歷一年最後一天。是日午後,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理室內外環境,接著貼春聯、門神、半簾子,掛黃錢,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舊。晚上,家家吃青粉燴菜,叫「裝倉」,表示全家團聚,人壽年豐。全家老幼飽食後,還要剩廠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餘」。是夜,全家人徹底不眠,叫「熬年」或「守歲」。小輩給長輩磕頭辭歲,長輩要給小輩發「福錢」,也叫「壓歲錢」。
春節
俗稱過年。正月初一凌晨,合家老幼均著新裝,齊集堂屋前,設供上香,燃放爆竹,接迎神靈,祭奠祖先,行「迎神納福」之禮。接著小輩給長輩拜年。之後,全家吃團圓飯(水餃),新的一年開始。
武威鄉間習俗,大年初一不去別人家拜年,只是在清晨,攜帶酒看、香火、饃饃等祭品,趕著牲畜,按「皇歷」特定時辰和方向,到村外幾十米處,擺上祭品,燃著香火,並燒一堆柴禾,牽著牲畜,繞火堆轉一圈。並由長者念誦祝詞(祈禱神靈保佑人畜興旺之類祝語),名曰「出行」。回家時,再將慎饃饃揣在懷中,此意是「空懷出門.滿懷進門」,取其吉利之意。現在這一習俗在少數地方還保留著。
正月初二開始,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相互走訪拜年。武威習俗,大年初二要先去舅舅、岳父家拜年。初五日焚燒黃錢,送神,表示年已過完。
上元節
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亦稱元宵節(又稱燈會)。據乾隆十四牛張紹美編的《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縣志》載:「元宵,四市豎坊,懸燈,雜扮花鼓.高蹺.演百戲。」舊時,金塔寺等地有黃河燈會,情景亦十分壯觀。建國後,歷年元宵節的燈會勝似往昔。節日之前,企事業職工,紛紛結扎彩門,懸掛花燈。有花卉燈、動物燈、八仙過海燈、西遊記故事燈,爭奇斗艷,氣象萬千。有愛好者在燈內裝置微型電動機,勝似走馬燈。最引人注目的是騰雲駕霧的金龍燈,足有lo多米長。是夜,城內和城郊居民,蜂擁而至,萬頭攢動,人流如潮。武威習俗,觀燈時必從龍燈下鑽過,祈求合家平安,萬字如意。又說龍是吉祥物,鑽了龍燈,就會人丁興旺。
農村燈會別有情趣,彩燈古樸典雅,鄉土氣息濃郁。有用玉米芯製做的火炬燈,也有用山葯蛋、蘿卜頭製做的彩燈。牆頭上、馬棚下,處處有燈,燈光通明。據史籍記載:武威燈會之盛況,自唐已有,並聞名於長安。故有唐玄宗與道士葉法善夜遊涼州燈會流連忘返的傳說。 武威元宵燈會,不論新俗、舊俗,都要舉辦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二月二
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據舊志載:是日城鄉居民以牲醴祀土祈豐年,各家炒豆類和麻籽食之,意示殺蚤滅蟲。如今祀土祈年活動已不存在,鄉間仍有炒麥豆之俗。
清明節
清明是農歷時令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日掃墓祭祖,謂之「春祭」。武威城鄉習俗,凡有墳瑩者,須於清明前一、二天到墳上供祭品、燒紙錢、添土;無墳莖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間,到郊外或於自家門前、街道巷口燒紙錢。禁忌在清明節當日上墳、燒紙。傳說當日燒的紙錢就成鐵錢,死者不能用。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稱端陽節。是日清晨,家家戶戶門頭插柳枝,有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線或絲線繩,身佩香囊荷包,並在口、鼻、耳邊塗抹雄黃酒,相傳這樣可以避五毒(即蛇、蠍、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來」的說法,男女青少年身著時興的夏裝,盡情遊玩。青年婦女講究綉香草荷包,綴上流蘇,贈送親友。舊時,未出嫁的姑娘將荷包帶在衣襟或系在發辮上,誘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會自慚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餅子卷糕,親友間相互饋送。下午,城鄉居民成群結伴,游覽寺廟,舊時游海子,現在海水乾涸,廟宇也毀於地震,改游文廟、古鍾樓、雷台、海藏公園、西郊公園等。小孩到野外攀樹折枝,編制柳帽,以預防暑氣。 乞巧節
農歷七月七日為「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舊時在這天晚上,姑娘和年輕媳婦們坐在月下穿針,看誰穿得快,穿得多,穿得巧,據說這樣可以把手笨的人練得靈巧。此俗現已不存。唯城內劇團,每年照例上演神話劇《天河配》。四鄉居民蜂擁而至,場場爆滿,至七月下旬停演。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武威習俗,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焚燒紙錢。舊社會在這天,城內有人把城隍廟寢宮的木架城隍爺抬到暑三日,這叫「城蝗出行」。人們在行宮過廟會,搭台演戲。當時行宮設在現東角,地名叫賀家園子。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是日城鄉居民家家蒸月餅,以示全家團圓。武威人的月餅是發面蒸的,如倒覆的臉盆大,種類繁多,有分層月餅、擰絲月餅、對瓣月餅、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來」的俗語,意思是八月已經秋收,食物豐盛。親友之間,互贈月餅,有攀比之意。八月十五晚上,蛟潔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內,擺設香案,供上月餅及瓜果等祭品,點蠟燃香,全家圍坐賞月。少許,由主婦切開月餅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餅,談笑風生,頗有情趣。相傳祭月神供的西瓜,須剜成鋸齒形的兩個瓣,如家中有孕婦,可數瓜牙數預測男女,奇數生男,偶數生女。
冬至節
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是「交九」的開始,從這天起,白天漸長,夜間漸短各家要吃冬至飯。有的人家吃肉湯面條;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條做飯;也有人家吃「杏皮壇韃子」,也叫「擻耳子」;也有吃羊肉香頭飯或臊子面的民間有壘火堆,放麥草火的習俗。
臘月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神。民間有「臘月二十三,灶爺上了天」的歌謠。是日晚上約八點左右,戶戶提前備灶書(用黃表紙書寫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灶糖(麥牙糖和豆糖之類)、灶干糧(烙餅)、灶馬(黃表紙上印有備鞍的馬),並備一碟碎麥草,拌幾粒豆,子均供於灶神牌位之前焚燒,意示送灶爺上天庭。民間傳說灶爺為一家之主,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臘月三十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過了臘月二十三,已接近春節,家家戶戶購置年貨,製作食品菜餚,拆洗衣服,打掃房屋,准備過大年。
張掖婚俗
催妝:結婚頭天晚上,男方家相關人物去女方家催促女方提早收拾好行裝,以便第二天來迎娶.實際上,這是男方家來辦理諸如財禮等各方面的手續,以免第二天遭閉門羹.辦完手續,雙方開始痛飲,這天,男方家非得有一個海量的人物才不至於被女方家全部灌倒.
嫁娶:舊社會張掖的婚姻,以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定終身。從看相到訂婚一般要經過納彩、問名、納吉、納征、清期、新迎等六禮程序。婚禮不僅繁雜,而且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封建色彩。 訂親後,擇定成婚吉日,男方用親車(或轎子)迎新娘到家。親車到男方家門口時,鰥寡孤獨、孕婦、屬相相剋者一律迴避。親車到門口後由年齡大的婦女端涼水一碗,燃火把一束,在車前向後潑水,用火把燎繞新娘腳後,新郎新娘從鋪著紅氈的路上走向洞房前的廳堂拜堂,拜天地、拜父母,參灶。進洞房前要扶油瓶、捏門鎖、跳馬鞍,同時道士將五穀雜糧、紅棗核桃、銅錢撒向新郎新娘,並念喜慶之詞:祝新人進門享受大福大貴。 入洞房後,飲交杯茶。以兩個茶杯系以紅繩,新婚夫婦交杯共飲圓圓茶,象徵歡樂好合,百年偕老。然後由婆家的嬸嬸或嫂嫂為新娘開臉,用棉線將新娘臉上的汗毛絞盡。晚上鬧新房,親友即景說些韻腳相同,比興手法的吉利話,如兩根筷子一樣長,小兩口生活賽蜜糖;大大盤子圓又圓,養個兒子中狀元。還進行折花、捉迷藏等活動。 筵客之前,將女方陪嫁的物品擺在男方院中,讓雙親、鄉親觀賞評論,名曰擺針線。男女雙方各有一名長輩婦女致謙遜言詞致謝。 民國以來,婚俗有所改變。坐轎、跨馬鞍、紅紗遮面、拜天地等舊的形式逐漸廢止。女方索要彩禮,相沿成風。解放後實行婚姻法,廢除包辦買賣婚姻,提倡簡辦婚事。八十年代以後,索要彩禮之風盛行,從三轉一響(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四大件、四十八條腿(全套傢具),發展到電器化(彩電、電風扇、電冰箱等)。男方大擺酒席二三十桌。對此,有關組織出面組織集體婚禮,陋習有所改變。
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風情
裕固族為甘肅省三個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共有1.3萬人,主要居住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是一個有著悲壯歷史的古老民族。在歷史上,裕固族曾有過各種稱呼。元朝稱為"撒里畏吾爾",明朝稱為"撒里維吾爾",清朝稱為"錫喇偉古爾"或"西喇古兒黃番",建國初期稱為"撒里畏吾爾"。1953年經裕固族人民協商、報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用"堯乎爾"音相近的"裕固"為本民族名稱,取漢語富裕鞏固之意。裕固族主要使用三種語言:一種稱西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它和同語族的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一種稱東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它和同語族的蒙古語、東鄉語有著密切的關系:還有一種就是漢語,是用來與漢民族兄弟交際的工具。裕固族沒有流傳下自己的文字,是最早使的是古回鶻文。明末,隨著藏傳佛教的傳播,裕固族開始使用藏文。新中國成立後,漢文在裕固族地區傳播,至今,裕固族群眾普遍使用漢文文字。裕固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其獨特的民族風俗和民族傳統在中華文明史上魅力無窮。裕固族是一個游牧民族,他們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常年居住在帳篷里。隨著季節的變化和畜場的轉移,帳篷經常移動。他們的帳篷由六根或九根桿子支撐。有些是用牛、羊毛織成褐子搭蓋而成,有些是用白帆布做成,並且上面綴有傳統圖案。一般依照地形,選擇避風向陽的地方搭蓋。帳篷內部正上方為佛龕,進門右邊為女客的座位,左邊是男客人的座位。
裕固族牧民的飲食以酥油,糌粑(用酥油、奶子、青稞炒麵調制而成)乳製品為主。一般每日一飯三茶,即每天喝三頓酥油炒麵茶,吃一頓面片或米粥,有時也烙餅吃花捲等。裕固族熱情好客,每當家裡來客人,先用奶茶招待,在碗內放酥油、炒麵、曲拉、奶皮,然後沏上煮好的奶茶。茶後以手抓羊肉、青稞酒款待。招待尊貴客人時,不僅獻羊背子,還要獻全羊,以示對客人的尊敬。
裕固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戴頭是裕固族婦女婚前必經的儀式。所謂戴頭是將一副用銀牌、玉石、珊瑚、瑪瑙、海貝等飾物編制的頭面,系在准備出嫁的姑娘的發辮上。戴頭面之後,姑娘就到另立的一頂帳篷里,由舅舅、客人和代表姑娘唱歌的人,對唱歌曲。 送親、迎親儀式復雜,婚禮十分隆重,富裕人家結婚宴客常要連續數日,一般牧民也要宴客兩、三天。女方送親的客人要由男方招待一天,臨走時需送客人肉份子。特別要給重要的客人、女方家長送一份上等禮品:羊背子、羊胸叉。 新娘和送親的客人騎著馬,一路上邊走邊唱歌。男方在途中鋪一氈毯,備一隻羊的肉(也有簡化為一隻羊胸叉肉的),喝一些酒,表示迎親,稱為"打尖"。 新娘進入大帳房後,先獻哈達給設於房內正上方的佛龕,新郎新娘磕頭,新娘取一碗酥油奶茶敬婆婆。儀式完畢後,新娘返回小帳房,揭去頭帕,新娘的父親和戶族中的人向男方的親家和鄰居致意請求對女兒多加關照。隨後將陪嫁的物品擺到大帳房中供客人鑒賞,接著就是盛大的宴請。 裕固族信奉喇嘛教。他們的喪葬因地區而異,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種形式。裕固族禁吃尖嘴圓蹄的動物,如馬、驢、騾、狗和雞、魚等。 裕固族每逢虎、狗、鼠、蛇日不搬房子;逢初一、十五燒香拜佛之日不出賣牲畜。 戶族輩份嚴格,晚輩禁叫長輩名字,俗人禁呼喇嘛的名字。 裕固族的節日主要有春節、祭祀點格爾汗活動和喇嘛教的宗教節日。"點格爾汗"是古薩滿族信仰習俗。"點格爾"在裕固語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點格爾汗"即"天神"。
蘭州皮筏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當你在中山橋至黃河母親雕塑之間的河濱小道上信步漫遊時,偶爾會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閑漂盪。遠遠望去,就象一葉扁舟。人筏混為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在緊貼水面的皮袋筏上,坐著五六個客人,隨著波濤的起伏,顛簸而行,有驚無險,極富刺激。這是蘭州令人嘆服的民俗文化的遺產。
蘭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們在屠宰時,剝下大個羊只的皮毛或整張牛皮,用鹽水脫毛後以菜油塗抹四肢和脖項處,使之松軟,再用細繩紮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後封孔,以木板條將數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因其製做簡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時便於載運而在民間廣為使用。我國以皮筏為渡由來已久。《後漢書》載,護羌校尉在青海貴德領兵士渡黃河時,「縫革囊為船」;(水經注?葉榆水篇》載,「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革船南下」;(舊唐書?東女國傳)載,「用皮牛為船以渡」;白居易在(長慶集?蠻於朝)中詩雲:「泛皮船兮渡繩橋,來自鄂州道路遙」;(宋史?王延德傳》載,「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可見,自漢唐以來,上自青海,下自山東,黃河沿岸使用皮筏,經久不衰。蘭州何時流行皮筏,因缺乏史載而難以確定。據(王進寶)載,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據守蘭州的陝西提督王輔臣判亂,西寧總兵官王進寶奉命討伐時,曾在張家河灣拆民房,以木料結革囊夜渡黃河,大破新城和皋蘭龍尾山;六月,王輔臣兵也造筏百餘,企圖渡河以逃,王進寶率軍沿河邀擊,迫使王輔臣兵投降。可見,至少在320多年前,蘭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皮筏在古代主要用於青海、蘭州至包頭之間的長途水上販運。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長22米,寬7米,前後備置3把槳,每槳由2人操縱,載重可達20-30噸,曉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從蘭州順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達包頭,小皮筏由十多隻羊皮袋紮成,便於短途運輸。牛皮筏一般由90個牛皮袋紮成,可載貨四萬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黃河上漂行,氣勢壯觀,當地有「羊皮筏子賽軍艦」之說。50年代之前,在鐵路尚未開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黃河上游地區,皮筏一直是重要的運輸工具。「吹牛皮,渡黃河」是蘭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將渡河者裝人牛皮袋中,充氣扎口後,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劃水,只十幾分鍾便可將渡客送至黃河對岸,這種擺渡方式恐怕你聞所未聞。不過只要你願意,也可不妨一試。
以皮筏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細,二要膽大。上筏時要輕松自如,絕不可猛勁上跳。坐在筏上要緊抓木桿或繩索,遇浪可不能驚慌亂動,保持平衡自然會有驚無險。筏子往往由諳熟水性、經驗老到的「峽把式」領航掌槳,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閑庭散步。50年代前,蘭州金城關、騷泥泉一帶的回民多從事皮筏運業,多達50多戶,400多人,有六十多條大筏,每年能外運羊毛250多萬公斤。
乘坐皮筏將是一種平生難忘的奇特經歷。著名記者范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詳細記載了他在本世紀30年代乘坐皮筏子,由蘭州前往內蒙古采訪的樂趣和見聞。今天,皮筏作為擺渡工具已被淘汰,但在蘭州和寧夏沙坡頭仍有少量的皮筏保留了下來。有些筏工家族的後代們不願繼承父輩的衣缽,做了其它行當,做水路生意的也都開起了汽墊船或游輪業務,只有老年的筏工們不願拋棄隨他們幾十年的寶貝皮筏,開起了在黃河岸邊擺渡遊客水上娛樂的旅遊業務。不過,他們並不是每天都出水。祖居蘭州市金城路163號的李德明老人便是一個放筏人,經常在河邊迎風逐浪玩筏。在旅遊旺季,只要你運氣好,總會看到皮筏在水上漂盪,或在灘邊晾曬皮筏的新奇一幕。如果有興致,一番討價還價後,便可乘皮筏在黃河急流中一游,不過,別忘了穿好救生衣,安全總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敢乘坐,至少要在皮筏旁留一個影,別有情趣,也不虛了蘭州之行。
蘭州太平鼓
從蘭州市區出發,向北跨過東西橫亘的黃河,沿公路行駛60公里,就到了皋蘭山西南麓的皋蘭西岔鄉鏵尖村,這里就是蘭州太平鼓的「發源地」了。鏵尖人歷來習性好武,太平鼓在蘭州擂得也最出名,數百年來,每逢正月初十開始,到元宵節進入高潮,村裡村外處處聽聞太平鼓的雄壯聲威,尤其是來了客人,鏵尖人總得擺出陣式,得意地耍耍鏵尖人的威風。本村太平鼓隊的領隊得知我們是誠心遠道而來趕赴鄉里尋訪「太平鼓」,十分熱情地為我們張羅,鍾聲一響,不到半個小時,隊員就到齊了。
一隊80多名壯年男子,頭戴英雄巾,身穿皂隸服,腰系紅絲帶,腳登麻窩鞋,個個宛如京劇舞台上的武松一般英挺。隊列中,我還發現竟有一名最小的隊員,只有6歲,硬要一起參加表演,小人兒肩背一個大人一般的腰鼓,很有意思。
表演開始,鼓手在領隊的一聲號令下,擊鑼伴奏,一時間,鼓聲咚咚,黃土騰騰,龍騰虎躍,地動山搖。隊列不斷變幻,一會兒「兩軍對壘」、「金龍咬尾」、「雙重突圍」;一會兒「車輪施戰」、「跳打」、「蹲打」、「翻身打」、「舉打」;一邊擂鼓,一邊舞蹈,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那強大的陣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兩軍對峙作戰時的場面;氣勢粗獷,又顯示出高原人憨直奔放的性格和充滿勇猛的陽剛之氣,令觀賞者無不為之振奮鼓舞。 蘭州的太平鼓,無論是鼓的結構還是表演的方式,都和河北、東北一帶的秧歌鼓截然不同。外形上,蘭州的太平鼓是圓筒形,而不是大蒲扇形,另外,蘭州太平鼓個大,鼓身高約70厘米,直徑約45厘米,雙面蒙皮,鼓幫外表深紅色或黑色。太平鼓還有一奇,背帶較長,可挎在肩上,讓鼓垂於人的膝蓋下,便於擊打又可任意將鼓拋向任何一個方向。
蘭州打太平鼓的習俗據考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傳說明朝初年,徐達、馮勝奉命西征元軍殘部,一舉收復了蘭州。但據守在永登的元軍仍負隅頑抗,一時難以攻下。不久逢元宵節,徐達想了個計策,命令部隊製作了一批又長又粗的鼓,把兵器藏入鼓中,然後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里應外合,一舉攻下了永登城池。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徐達這次戰役的勝利,把這種鼓取名為「太平鼓」。從此,蘭州的太平鼓逐漸演變成各種復雜的形式,成為蘭州社火中最受群眾喜愛的民間歌舞而廣為流傳。
『伍』 甘肅省春節有什麼習俗
甘肅春節習俗經過世代相襲、發展演變,並融入時代風貌,越來越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濃郁的人情味,熱烈的喜慶氣氛。地處西部內陸的隴原大地上,長期以來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使各地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年俗。隴原大地上風格迥異的年俗。
蘭州社火
老蘭州人過年有很多講究,臘月二十三祭灶,臘月二十四掃房子,臘月二十五一直到年三十,蘭州人采購各色年貨,製作食品。此時正是主婦們展示烹飪技藝的時候:花捲翻出花邊,綻現紅曲、姜黃。紅曲點中,花蕊嬌艷;油鍋鼎沸,油果子、饊子翻滾;碗兒菜———扣好的粉蒸肉、蝦肉、袈裟肉……一摞一摞。誘人的香味充溢廚房。
除夕是春節的第一幕。從清晨開始,家裡的長輩早早地起來開始掃院子,到中午一些手腳利索的人家開始洗大門、貼對聯。這貼對聯還有很多的講究,若是隔壁或對門,誰家的對子貼的早,這家今年就會有好運。黃昏時分,全家圍坐,共進年夜飯。宴後,家人一起嗑著大板瓜子、呷著「三炮台」香茶熬夜守歲,以求長命百歲。零點換歲之際,舊時要接財神、祭天地。老蘭州人講究水缸要挑滿清水,謂之裝財水。還要在大門前、院子里潑灑清水,謂之灑銀水,以寄寓人們致富的願望。
初一早晨,全家共進象徵長壽的臊子面。臊子湯由肉丁、香菇、胡蘿卜丁、豆腐丁、金針、木耳、綠菠菜烹調而成,色香味俱佳;擀的面切成的面條,又細又長。飯後,孩子爭著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贈送紅紙封包的壓歲錢。
初二,至愛親朋間互相拜年,串東家,走西家,一直持續到初四。舊時蘭州人上門拜年一包糕點當禮品,主人先敬三杯酒,再沏香茶、端四碟糖果瓜子,末了留客用餐。
初五稱為破五,吃蕎面攪團。用蕎面煮成糝飯狀,燒上臊子,或素鹵,或清湯,調上油潑辣椒、蒜泥、香醋,酸辣可口,使連日食用油膩菜餚的人大開胃口。
初五以後,直到十五六,蘭州城的新年社火就舞起來了,匝地而來的鼓聲,炫入雙目的色彩,古樸典雅的造型,充分體現了蘭州特色。
源於古代賽神祈福的蘭州社火隊的排隊、角色很有講究。打頭陣的是風婆、雨師,寄寓著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願望。其後是大頭羅漢戲柳翠。系為一個戴大頭面具的僧袍和尚,圍繞花枝招展的柳翠姑娘,嬉戲而舞。繼之為春官老爺坐龍杠。春官老爺,為春季之官。其形象頗似戲劇的丑色:戴圓翅烏紗帽,塗白眼窩,八字鬍,著紅官袍,持摺扇,坐於太師椅上,頗為滑稽可笑。再後為十二三對竹馬子古裝少男少女打扮,胸前後背裝置紗制馬頭、馬尾。其後是「船姑娘」,再後是推車子、獅子滾綉球,更有蘭州的太平鼓表演。
隴東送財神
據民間傳說,財神是道家所奉諸神中的一個虛構人物,名趙公明,手持鋼鞭,身騎黑虎,及其威武,又叫趙玄壇,俗稱趙公元帥或趙公菩薩,善能「除瘟剪疾,保康禳災,主持公道,求神如意」。不過,也有人認為,財神是赤臉丹鳳的關雲長,手提青龍偃月刀,身跨赤兔寶馬,在中國文化中稱為「義絕」主公道。
在西北很多地方的農村,一直都有送財神的年俗。初一起床出門就要看財神方位,選擇走向,根據天乾地支,確定喜神、財神、貴神的所在方位。據說,初一一出門,就要朝財神、喜神方向走,就能發財,一年都會遇到喜事、吉利的事。
另外在隴東的一些地方,人們認為初二是財神節。這天早晨,就有人挨家挨戶送或售財神像,住戶都付錢,不要時,只能說「已有」,忌諱答「不要」,以圖吉利。
在秦安的中山、五營等地認為初五是財神日,一年的財運都是財神決定的,所以初五這天大家忙著置辦酒席,款待財神。這一天,民間將家中的塵土掃一些倒在村外,意味「送窮婆婆」,同時將外面的土撒入室內的各個角落,稱之「請富婆婆」。然後家家戶戶都供奉祭品,在桌上擺放硬幣、紙幣等獻財神,並在晚飯時刻焚燒財神像,然後全家慶賀。送財神,反映了人民對富裕興旺的渴求。
秦安燈謎
秦安的燈謎活動主要集中在元宵佳節,歷史相當悠久。解放前自由存在並發展,解放後才由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舉行。
元宵佳節,縣城和部分鄉鎮都崇尚觀燈猜謎。一般在農歷正月十四開始,到十六七結束,稱為倒燈,多為夜間,少為白天。常見的手工燈有宮燈、轉燈、紗燈等數百種,千姿百態,琳琅滿目。有的地方還搭五彩繽紛的燈門。元宵佳夜,縣城機關單位或較大的鄉鎮都習慣舉行破字猜謎活動。字謎內容多為創作與傳統相結合,書寫在長條各色彩紙上,貼在各種花燈上,人們一邊觀燈,一邊猜謎,豐富多彩。解放後,燈謎發展較快,縣文化館每年都要組織舉辦燈謎會。1998年3月,縣燈謎協會成立後,研究交流燈謎活動內容方法等。縣城內活動比較集中的有泰山廟和縣總工會等地。
秦安縣文化館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大部分鄉鎮農村,還要點盆盆、點燈盞,實為「燈」的又一種形式,盆盆常用蕎面蒸成,光滑型圓,開口邊有剪子剪成的各式各樣的花紋。內窩滴清油,放浸棉芯,每人1個,點完後看「燈花」,誰的燈花越多就說明誰的命運及財運越好。燈盞常用玉米面做成圓錐形。用胡麻桿纏棉花或黃紙剪的紙條,油浸後插入。點著放在門頂、灶頭、牲口槽頭等地方。家家大門和屋檐前還懸掛花燈,兒童自願組織的燈火隊,四處竄游,歡度節日。
舟曲迎婆婆
「正月十九迎婆婆」(舟曲稱聖母娘娘為婆婆)是舟曲縣遺留下來的一種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動,是整個正月活動的高潮,猶如舟曲縣的狂歡節。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在其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吸收了藏傳佛教、道教的精華,神職功能不斷膨脹,從以前單一的迎生送子、求兒求女擴展到今天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災的民俗活動。
「正月十九迎婆婆」是縣城四街、兩關以及附近村莊16個寺廟中供奉的16位「婆婆」聚集在一起遊街、賜福、接受叩拜的一項民俗儀式。正月十九日上午,各寺廟將自己的婆婆和轎子精心打扮一番,婆婆穿戴一新,鳳冠霞帔、珠光寶氣,轎子四周掛滿玻璃方燈、香荷包,富麗堂皇。晚九時16位婆婆先匯聚到城東駝鈴山北段的東門上,依次進城,16位婆婆轎燈火輝煌,宛如明星長龍,從天而降。每座轎用彩旗開路,鑼鼓相隨,到每家門前停留幾分鍾,接受叩拜,各家焚香化馬、鳴炮、祭酒獻茶。轎停之處,新媳婦竟相摘取轎前懸掛的荷包,希望賜下嬌兒,人們爭先恐後鑽轎子,意為消災免難,保佑平安。從北街頭至下西街口為16轎「婆婆」隊伍最齊全的地段,之後,西路4轎出西門而歸,餘下沿街巡遊,分別歸廟。此時已到凌晨三時半,至此,「迎婆婆」儀式方告結束。
「正月十九迎婆婆」有別於其他民俗形式,是多元化、綜合性的藝術再現體,聚宗教、信仰、賜福、娛樂為一體,是羌漢、藏漢民族和睦相處的見證。如今為了迎合社會的發展需要,這一習俗也不斷順應發展潮流,改變自己,完善自己,響應地方政府的號召,經常增加新的時代內容,已成為集經濟、文化、宗教、旅遊、娛樂為一身的節日,在舟曲人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陸』 春節去哪裡旅遊最劃算,甘肅最適合春節旅遊的地方
1、青山古樹——隴南官鵝溝
官鵝溝在甘肅省宕昌縣境內,全長32公里,總面積約1763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75.1%,溝內有色彩斑斕的湖泊,和松柏茂密的原始森林,有高聳入雲的險峻峽谷,和從山頂或半山懸崖上直瀉而小的大小瀑布,最深處為高山草甸和終年不化的雪山。
2、雄關萬丈——甘肅嘉峪關
嘉峪關,東經98°17′、北緯39°47′,在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
3、潔凈之地——夢柯冰川
夢柯冰川又叫老虎溝12號冰川,位於甘肅省肅北縣祁連山區面積21.9平方公里,是祁連山區最大的山谷冰川。老虎溝地區共有冰川44條,面積共54.3平方公里左右,有「透明夢柯」之稱,蒙古語意為高大寬廣的大雪山。「透明夢柯」冰川末端海拔4,260米,最高峰海拔5,483米。它有寬大的粒雪積累區,坡度較平緩,冰面坡降為3度到6度,人員容易進入、攀登。粒雪區最大坡度數26度,沒有雪崩危害。
『柒』 今年春節從甘肅到雲南旅遊穿羽絨服熱嗎帶什麼衣服合適
春節從甘肅到雲南旅遊穿羽絨衣會覺得熱,因為,雲南,氣候比甘肅要熱多了,而且旅遊時在不斷的走動也會容易出汗,穿羽絨衣就顯得熱了。
可以帶件外套。
『捌』 甘肅省春節有什麼習俗
在甘肅,新年舞社抄火是甘肅襲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
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像,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通過社火臉譜,誇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臘花等。
正月打鞦韆,進入農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游戲。打鞦韆,有兩種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後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式適合於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鞦韆快速飛升,這種姿式最受大人青睞。就這樣,歡樂的人們飛在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玖』 春節去甘肅需要防滑鏈嗎
車上最好備有防滑鏈,如果遇上大雪的時候,或者是路面有積雪的時候,就要及時加裝防滑鏈
『拾』 蘇州春節回甘肅走哪條高速不堵車路況好
春節其實哪裡都堵車,所以高速基本都差不多。人流車流都大。如果回甘肅,你網路一下,你就知道,那個路程短,就走哪個好了。堵車情況肯定都有,而且免費時段更堵。一般年初三,四兩天可能情況相對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