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內旅遊 » 河南山東河北春節民俗旅遊

河南山東河北春節民俗旅遊

發布時間: 2020-12-30 16:01:37

『壹』 高速公路假期免費政策帶動了京郊旅遊的增長.據悉,2014年春節7天假期,我市鄉村民俗旅遊接待遊客約697 0

C.

『貳』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民俗春節游路線

在春節的旅遊路線的規劃方面,作為一個北方人,我還是建議你往南方跑,因為南方真的不冷啊,你就不用穿著厚重的羽絨服來回溜達了,但是限制於過年放假時間的長短和路程的遠近,建議你最多去兩個到三個地方還是比較合適的,以下就是我建議去的地方了,也是我一直想去而沒有事情去的,希望去的小夥伴能幫我圓夢,哈哈。

第一站:雲南-西雙版納,要說最能代表雲南民俗的地點,我覺得西雙版納是一個典型,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望天樹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西雙版納傣族園是中國旅遊知名品牌、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是西雙版納州唯一集中展示傣族宗教、歷史、文化、習俗、建築及服飾飲食等特色的旅遊風景區。不容錯過。

其實如果想去一個地方旅遊,我還是不建議大家這樣快節奏的玩一下換一個地方,可以在一個地方細細的品味當地的文化和習俗,感受其新春的環境氛圍,還有去你想去的景點,一個地方其實就已經夠了。不然你這些時間大部分都浪費在路上疲於奔波了,反正我不是特別喜歡。你覺得呢?

『叄』 春節廣西周邊有哪些好玩的民俗風情旅遊景點

各地習俗: 北京過年有段諺語:廿三糖瓜粘;廿四掃房日;廿五糊窗戶;廿六燉大肉專;廿七殺公雞;廿 八把屬面發;廿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各地有趣的春節習俗。
農歷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正月初七稱「人。

『肆』 濟南的春節風俗是什麼

春節期間,省城除了有第五屆民俗風情旅遊節、趵突泉迎春燈會和明湖廟會等傳統「好戲」外,還將打造全新民俗文化游、冰雪游、科普游等活動,以便在春節旅遊市場上掘出新年的第一桶金。
2005年,濟南市全年估計共接待旅遊者1463.26萬人次,實現旅遊業總收入121.6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14%和29.3%。其中接待入境旅遊者12萬人次,旅遊創匯3800萬美元,各項指標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春節期間,濟南市的「傳統曲目」還不少,濟南市旅遊局將舉辦第五屆民俗風情旅遊節;趵突泉和大明湖將分別舉辦第二十七屆趵突泉迎春燈會和第十屆明湖廟會。

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濟南市還將進一步整合泉水旅遊線路,大力開展觀泉賞泉游和泉城古街游;積極引導滑雪場策劃豐富多彩的冰雪活動,引導各景區開展民俗文化、休閑生態、登山健身等戶外旅遊活動;利用省科技館的有利條件,面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開展科普旅遊。濟南市還將積極動員各景區開展觀賞性、參與性、娛樂性、知識性和休閑性的民俗文化旅遊活動,打造省城春節黃金周特色旅遊品牌。各酒店、賓館、餐館、娛樂場所等服務單位,也要積極舉辦一批美食節、健身娛樂項目,豐富節日美食游、娛樂休閑游和購物游。
濟南市政府還要求,1月中旬,相關部門要開展一次旅遊安全大檢查。有關部門要24小時值班,以便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曾幾何時,「過年」承載和寄託了人們多少歡樂和夢想!幾天來,在濟南泉城廣場、黑虎泉邊,眾多老濟南談起記憶中的春節,無不充滿了感慨和神往。往年一進臘月,大夥就開始忙年,進了臘月二十三,鞭炮聲就不斷。過年時,舞龍燈的、踩高蹺的,熱鬧異常。那可都是真本事,有南關的腿子(踩高蹺)東舍坊的嘴子(吹奏樂)之說。大明湖還有廟會……但後來很多民間習俗由於種種原因慢慢淡化了。
省城春節期間除了有民俗風情旅遊節、趵突泉迎春燈會和明湖廟會等傳統「好戲」外,還將開展民俗文化游、冰雪游、科普游等活動,並進一步整合泉水旅遊線路,開展觀泉賞泉游和泉城古街游,引導各景區開展民俗文化、休閑生態、登山健身等戶外旅遊活動等,但這主要的服務對象是遊客。如何增加「年味」,還遠沒有破題。

『伍』 中國有那些旅遊景點,要求春節習俗,歷史文化,民俗

桂林、雲南、貴州、湖南、山西、陝西等等這些地方的二、三線旅遊景點城鎮,過年氣氛很濃很有地方色彩。

『陸』 春節作為節日民俗跟旅遊的關系怎樣更進一步

現在過節大家都喜歡去外地旅遊過年,而不是像以前在家休息,就這個來說,旅遊過年可以感受不同地域的春節風俗,感受不一樣的節日氛圍,也有利於旅遊業的發展,促進消費。

『柒』 河南過年的風俗習慣

河南過年的風俗習慣
河南南陽過年的風俗習慣
我來答
匿名用戶
2018-01-27
河南過年的習俗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首過年謠,反映了河南民間過年的大事記。
在河南,過年雖大同小異,但每個地市也有自己獨特的習俗。那麼對河南18地市的過年習俗,你了解多少?
鄭州過大年·正月初五補「 補丁」
在鄭州及周邊一帶,春節習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麵皮補「補丁」一說。據說,早些年在鄭州周邊的農村,這一習俗顯得尤為重要。過了大年初一,除了正月十五重要外,初五往往也被看做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
正月初五吃麵皮補「補丁」,一是因為新年期間有很多忌諱,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罵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圖吉利。
另外一個說法,說是為了「補窟窿」。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過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債,老百姓管這些債叫「窟窿」。新的一年,吃些麵皮就是為了補這些「窟窿」,這反映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種表達方式。
開封過大年·舞獅民俗藝術不可少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臘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開封傳統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特色濃郁。春節期間,各類民俗表演隊會聚一堂,有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
洛陽過大年·歡天喜地串門走親戚
正月初一至初五,洛陽人跑得最歡!管他是「懶漢」也好,勤快人也罷,無不面帶微笑,手捧禮品,歡天喜地串親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親戚。初二到初五,串親戚的對象就復雜了,凡是沾親帶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個年,問個好,喜把春來報。
平頂山過大年·記得不要說不吉利的字喲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平頂山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
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病、死、苦、貧、災、亂、荒、殺等,若小孩子說了忌言時,大人馬上會糾正說「童言無忌」。
安陽過大年·初一吃燴菜
對於安陽人來說,大年初一早上一般吃餃子;到了初一的中午,安陽的老百姓大多會做上一鍋特有的「安陽燴菜」。
安陽地區初一中午吃燴菜的習俗由來已久。以前的時候,普通百姓做的燴菜一般用豆芽、白菜、土豆、紅薯等墊上底,然後用大塊的皮渣封頂,最後用大肉蓋上一個尖。而生活稍微富裕的人們則會在燴菜中加入酥肉等肉類,這也被稱作「上燴菜」。
鶴壁過大年·不得不去的廟會
說起河南地區的廟會活動,就一定不能不提浚縣廟會了。浚縣廟會有「華北第一大古廟會」之稱。浚縣一年一度的「正月廟會」聞名遐邇,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態文化的縮影。
浚縣正月古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長達一個月,會期長,規模大,保持著明清特色,吸引著晉冀魯鄂皖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外的數百萬香客遊人。
新鄉過大年·麻糖你吃了嗎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這一天的習俗是「送灶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新鄉老百姓家家戶戶會在灶王爺前敬獻芝麻糖,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焦作、濟源過大年·必備一大卷鞭炮
焦作、濟源,過年沒有炮聲就沒有年味兒。整上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飯開始,迎接新年!不過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大家請遵守地方法規,少放或不放吧。
濮陽過大年·磕頭有學問
磕頭,是豫北鄉村過春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濮陽磕頭是講究順序的,磕罷祖先磕長輩。給自家的爺爺奶奶磕頭、給父母磕頭,接著再到近門和鄰居家磕。
許昌過大年·「 撮」一頓
在許昌民間,凡遇婚嫁生子、生日祝壽、客人來訪、朋友聚會等,都離不開一個字「吃」,春節是個團聚的時節,怎能離開「吃」?在家中也好,去飯店也罷,總要擺酒設宴,「撮」上一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獨特的風俗。
漯河過大年·初十祭石頭生辰
在大年初十這天,要祭石頭生辰,禁止搬動任何的石頭,包括石磨,石材廠以及用石頭做的中葯磨床。因此,這天也被叫做「石不動」。
三門峽過大年·靈寶「 罵社火」
三門峽靈寶市最獨特的年俗當屬「罵社火」,現在已被批准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罵社火」由來已久,相傳堯舜時期就有了,如今,罵的內容豐富多樣,已成反映民意、教育公眾、扶正社會風氣的利器。
商丘過大年·崇火習俗仍存
燧人氏在商丘鑽木取火,開啟中華文明。燧皇陵、火神台(閼伯台)、火神節廟會及火文化的習俗,成為商丘龐大火文化的組成部分。
周口過大年·拜太昊陵
遇到過年,太昊陵前可謂水泄不通,摩肩接踵。人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著對祖先的無限敬仰。這種祭祀從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一直持續到農歷二月二,並形成一年一度的太昊陵人祖廟會。
駐馬店過大年·破五習俗
駐馬店地區,春節期間禁忌頗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稱「破五」。即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間,忌抖床、掃地、動土、倒垃圾、潑污水、赴井擔水、用剪刀。初五過後,一些年規可以破除,百業漸次轉入正常活動。
南陽過大年·「 送燈」習俗
送燈這個習俗可謂久遠,如今堅持的人已經不多了。三十傍晚,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紮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於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於初一早上收回。
信陽過大年·臘肉成一絕
信陽淮南各地民間都有腌制鹹肉的習慣。對於愛吃、會吃的信陽人來說,臘魚、臘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貨。信陽臘肉跟其他地方煙熏火燎的臘肉不同,純屬自然風干,沒有一點煙熏味,四五個月之後,味道極佳,臘肉鱔片,臘肉燉蘿卜……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哪些景點線路怎麼安排?怎麼玩省錢省心?
哪些景點剛剛和朋友從雲南旅遊回來,玩的很開心!我們去了雲南古城,洱海,雙廊等景點此圖文游記記錄了此去雲南的線路,吃住,注意的一些事項..
雲南省國際旅行社有..廣告 
找擺件就上拼多多!_拼團更實惠
擺件精選,快下載拼多多查看熱門商品!新人專享更多福利,多實惠多樂趣。
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河南過年的習俗
在河南等地都有著這樣一個過年的歌謠: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人們置辦年事兒就是按照這個約定俗成的習慣進行的,這首過年謠可以說是河南民間過年的大事記。 河南過年 「春節」是現代稱謂,「過年」則在民間比較普遍。「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八」一直到正月十五,河南民間有「臘八祭灶,年下來到」的俗語,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過年」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過年」的風俗不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顯的獨特之處。 過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節日,此時家家戶戶操辦年事,富家殺豬宰羊、張燈結綵,貧者物質上不趕奢侈,但規矩是要面面俱到的。 過年從「小年」開始,即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又稱灶神節、祭灶節。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是日,家家晚飯前為灶神設香案,供上灶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祭品,放鞭炮,稱「送灶」或「辭灶」。祈求老灶爺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神聖。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和火燒。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大多人家自己動手,發面、炕制火燒,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臘八:農歷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作為「年禧」即將到來的信號。作為傳統,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參見臘八節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掃塵, 貼春聯,貼年畫, 請神,拜神,送神, 燒香,燃燭, 掛燈籠,燈籠里點蠟燭,燭焰躥動,真好看.要是放一個電燈泡,可就遜色多了. 拜祖先, 敲鑼打鼓, 年夜飯,守歲, 放鞭炮, 拜年, 壓歲錢, 踩高蹺,舞龍燈,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981 瀏覽297532017-11-24
河南人過年都哪些風俗習慣?
春節作為我國的農歷新年,在河南民間習俗中是一個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過了「臘八節」就可以聞到「年」的氣息了,進入臘月二十三統稱「小年」,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人們都要趕集買灶糖,晚上祭灶。之後,過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一邊忙於購置年貨,一邊要清理灶台幾案,打掃屋宇積塵,這種被群眾稱作「去穢」的活動,既清潔、美化環境,又有除舊迎新的意思。 每逢春節前,無論城鎮還是農村,鄭州家家戶戶都愛貼上紅艷艷的對聯、年畫、門楣,正廳貼「福」、「祿」、「壽」等紅紙或五彩福符。鄉村農戶就連窗戶、豬舍、牛舍、雞鴨禽舍,甚至井上、灶台上都貼上「福」、「春」等小紅紙,象徵新春吉祥,以此烘托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臘月三十的晚上稱「除夕」,這是一年中最隆重熱鬧的夜晚。外出者多於前幾天已經回到家裡,合家團聚祭祖吃年夜飯,民間一向有除夕「守歲」習俗,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門前張燈結綵,戶戶院內放鞭炮,接年迎喜神,促膝交談,以敘天倫,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盡情歡樂,通宵達旦,期盼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河南城內和農村,正月里的各種慶祝活動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後才告結束。初一俗稱歡慶日,迎春、祭祖、祀神、拜年是這一天的重要活動,這天人們都早早起來,梳妝打扮,吃過餃子後,人人都穿著整潔漂亮的新衣裳,堂前點起大紅燭,祭上糕點水果,依著長幼的輩分,先拜天地,再拜祖先,然後幼者向長輩叩頭拜年,稱「辭歲」,長輩發錢給幼者稱「壓歲錢」,祝賀他們又增加一歲。下午出外再到親友家拜年,互相問候和祝賀。舊時多數以下跪叩頭和撅屁股作揖拜禮,現多行鞠躬禮。農村還時興同族長輩帶領本族親屬,挨門挨戶拜年,相互問候,恭賀新年快樂,說一些「新年如意」、「恭喜發財」的吉利話。 人才指南網 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兒帶女婿給父母拜年日;初三是祭奠亡父母日,給已故父母拜年;初四為給外祖父母拜年日;初五回拜遠房親戚,探朋訪友,相互拜年。鄭州、開封等城市民間還有逛廟會、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猜燈謎等各種游藝活動,熱鬧而富有情趣。正月十五「燈節」又叫「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觀花燈,是新年活動的又一個高潮,過了這一天,新年活動全部結束,民間又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所有這些春節傳統的良風美俗,都表達著人們祈求國泰民安、連年豐收、生產發展、生活幸福的祝願。 河南每個市過年的風俗習慣是不同的,像駐馬店是除夕晚上拜年,南陽這邊是初一早上拜年,過年包餃子的方法也不一樣,南陽這邊的餃子皮是軋面機軋的,鄭州那邊是用手桿的餃子皮.
28 瀏覽6042019-09-17
河南人有什麼風俗習慣?
河南人風俗習慣:過年「祭灶日」,結婚要壓床,喝酒「敬一個、端兩個」等。 1、河南人風俗習慣很多,有些跟全國普遍一樣,比如貼春聯、看花燈,有些是河南獨有的,比如過年「祭灶日」,結婚要壓床,喝酒「敬一個、端兩個」等。 2、過了「臘八節」就可以聞到「年」的氣息了,進入臘月二十三統稱「小年」,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人們都要趕集買灶糖,晚上祭灶。之後,過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一邊忙於購置年貨,一邊要清理灶台幾案,打掃屋宇積塵,這種被群眾稱作「去穢」的活動,既清潔、美化環境,又有除舊迎新的意思。 3、所謂壓床,即青年男女結婚的頭天晚上,新郎家要請兒女雙全的老人把床鋪好,然後新郎請一個或者兩個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寢。壓床的人也有條件限制,壓床的人必須是小於新郎的青年,一般都是自己的親弟弟,或者是叔伯弟弟和姨表弟弟。如果在自己的親戚范圍內沒有這樣的人選,新郎也可以找同村的朋友和要好的同學。壓床人的第二個條件,必須是未婚青年。 4、河南酒文化尤其是酒桌文化豐富多彩。首先是——接風酒,一般是「敬一個、端兩個」的風俗,客人,要接受敬酒。敬酒以見底為敬,但在向客人敬酒之前, 你先得把酒杯中已有的酒喝完,然後由敬酒的人倒滿,兩人碰杯一飲而盡,也就是敬酒的人喝一杯,客人喝兩杯,但敬的酒一定要喝完,這是對敬酒者的尊重。
240 瀏覽18282019-10-23
河南過春節的習俗
1、炸年貨 河南各地過年都少不了炸年貨。炸肉丸、炸蓮夾、炸酥肉都是年貨中的主打菜色,幾乎每種年貨都少不了豬肉。臨近過年時,各家都會提前割好豬肉備著。炸年貨當然要選優質豬肉,而九月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備受鄭州市民青睞。 2、罵社火 這是河南三門峽的民間傳統奇俗,其中以靈寶市陽平鎮的罵社火最為典型,因為太有個性,在2007年還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罵社火的活動包括了對罵和社火表演,時間從每年的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場面熱鬧非凡。 這項習俗中的"罵"很有意思,它包含了對自身的激勵和對新年新氣象的期待。罵戰一般以村為單位,大家挑選好嘴皮子厲害的村民組成罵陣,敲鑼打鼓、熱熱鬧鬧地到別家村子去挑罵,隔天對方再派罵陣回罵,規矩是罵虛不罵實。期間助興的社火表演也很精彩。
81 瀏覽99772019-02-13
河南的傳統風俗習慣
送神慌年忙祭灶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裡。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裡,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